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

时间:2019-05-14 17:43: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

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

摘要: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税制建设、税收征管、管理手段、队伍建设、税法宣传、纳税申报等各个环节贯彻效率原则,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针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的现状及其原因,应主要从提高税收征管的机构效率、强化税收法制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完善征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措施,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关键词:税收征管效率税制结构

《税收征管法》的实施,对于我国加强依法征税、完善税收征管体制、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和突出成效。但是,我国在税收征管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征税方和纳税方信息不对称,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不合理,税源设置不清,税收申报失实等问题,再加上税收征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进一步导致税收征管效率低下。为降低税收征管成本,需要对我国税收征管效率进行研究,构建“效率型”税收征管模式。

一、税收征管效率内涵和衡量指标

(一)税收征管效率内涵

税收征管效率是指在税收征管机构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投入与成果之间的数量比较关系,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主要是税收征管数量和质量的综合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税收征管机构执行税法水平高低所表现的征管效率;二是征管模式自身设计的严密程度、征管业务流程设计完善程度所影响税收征管机构执法水平及纳税人遵从税收法律程度的征管制度效率。

具体而言,税收征管投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税收征收成本,指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所耗费的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各项支出;第二,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完成纳税义务所产生的费用;第三,机会成本,主要是由于税务机关疏于对一部分纳税人的管理或纳税人认为偷税漏税而导致税收收入的损失。税收征管成果虽然集中体现为税收收入,但同时还包括其他职能,如:促进经济增长、调节收入分配等作用的实现。

(二)税收征管效率衡量指标

税收征管效率的衡量可以用价值指标来衡量,而衡量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属于评价征税机构效率指标,可以通过税收征收率来反映。税收征税率是税务征收机关在一定时期税款征收额与应征税额之比,它主要反映了税收征管机关对同期应征税款的完成程度;另一类是属于评价征管制度效率的指标,主要是通过漏税率来反映,而漏税率是指由于税收征管机构疏于对纳税人管理或者是纳税人人为偷税漏税而造成的税收损失。

税收征管效率是一个综合考核指标体系,而真正有效的税收征管应该同时能够满足两个方面的指标要求。

二、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影响因素

1.经济税源因素

经济税源状况决定了税收收入的总量和结构,税源的集中化程度制约着税收征管的规模效应,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1)经济税源总量决定税收收入总量。经济决定税收。在既定税制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决定了税收收入的上限。通常用税源含量系数(总税源与GDP之比)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丰裕程度,这是税收征管效率的基础和前提。显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税源越广阔,其单位税额的征收成本越低,相应地,征管效率越高。同样道理,当经济增长出现疲软时,征收成本上升,征管效率下降。因此,发达国家的征管效率要比发展中国家高,同一国家的发达地区的征管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

(2)经济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经济结构越复杂,经济成分越多,要求税

收征管方式和手段越具有区别性和针对性,要求税务人员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这无疑将增加税收征收成本。而税收政策和管理的滞后性必然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失。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方式千差万别,各经济主体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都加大了税收管理难度。

(3)税源分布状况影响管理的规模效应。税源分布状况主要看税源的集中化程度,通常用税源集中系数(总纳税户数与税收总收入之比)来反映。税源集中化程度越高,征管相对容易,成本相应减少,机构效率提高。相反,税源集中化程度低,分布不均匀,征管成本相应增加,机构效率必然降低。例如,我国农村税源相对不丰厚且分散的琢状,造成税源监控难度加大,征收必然要加大成本投入,取得单位税收收入的成本加大,造成农村税务机构的征收效率低于城市征收效率。

2.税收制度因素

一国的税收征管总是在既定的税制条件下进行的。税制作为税收征管的依据,构成税收征管的制度约束。税制的完备性、税制复杂程度以及税制与征管的适应性都对税收征管效率的高低起制约作用。

(1)税制的完备性。健全完备的税制,制度设计严密,政策漏洞少,而且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性,便于纳税人学习掌握。不完备的税制,税收漏洞多,给制度的执行带来困难,为弥补制度缺陷,政策经常进行调整,征纳双方的学习培训等临时成本相应增加。

(2)税收制度的复杂性。简明的税制可以清晰界定税收义务,减少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税收遵从成本。复杂的税制,给纳税信息搜集、甄别带来困难,也增加了税务系统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成本,降低征管效率。复杂的税制对征管效率的影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复杂税制加大了征管成本,降低了机构效率。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要求更严密的征管制度与之相配套。比如我国对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管理,人为造成同税种纳税人处于不同竞争地位。小规模纳税人想方设法转为一般纳税人,关制定更严密的制度措施加强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得税对工资薪金及个人承包经营规定税率档次过多,由此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税务机个人所边际税率过高,加之与其他所得适用税率缺少协调,给纳税人通过调节不同税目收入进行偷税以可乘之机,形成税收管理的难点。另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要求征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对税法及其适用范围以及纳税人状况等方面都要有正确的把握和认定。同时,税率档次过多和繁杂的减免规定,为寻租提供了条件。减少寻租的可能性,或对执法行为加强监督,或对征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都会增加税务费用。

复杂税制加大纳税成本,降低了遵从效率和制度效率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要求纳税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履行纳税义务,一方面增加了其遵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强化其偷逃税动机。另一方面,复杂的税制迫使纳税人耗费一定的财力去进行税收筹划。纳税人成本的提高,站在全社会角度考察,就是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即是社会资源的浪费。而税制简化可以减少税收筹划等方面的损失,而且也不必迫使纳税人花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所谓的合理避税。这样,纳税人能把资源用到更有效率的地方,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

(3)税制与征管能力的适应性。税收征管能力是由征管信息系统、征管制度建设、征管技术水平、征管人员素质等因素决定的一种综合能力。在一定阶段,征管能力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受制于国民的平均素质水平、平均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社会法律意识和整体制度框架。从短期来看,它是个常数:从长期看,可以逐步提高,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税制的有效运行都要以一定的征管能力为依托。滞后于征管能力的税制,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的征管能力:超越现实征管能力的税制将使征管困难重重,征管效率低下,税收流失严重。

3.税收征管因素

征管因素包括税收征管的模式选择、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等,它们从不同侧面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1)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为了实现税收征管职能,在税收征管过程中由税收征管人员、征管形式和征管方法等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组织形式,一般表现为征收、管理、稽查的有机组合扩从中反映出税收征管的制度和技术水平。征、管、查各部门之间分工是否合理,职责是否明晰,衔接是否顺畅,信息传递及反馈和共享是否到位,都影响着征管效率水平。

(2)税收征管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控制等税收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是发达国家税收征管的成功经验。实行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将各项税收执法行为以规范的形式固化到税收管理软件中,使执法人员进行标准化操作,可以有效减少执法的随意性,确保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通过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电子采集、网络传输,可以加强税源监控,扩大信息共享,有效打击涉税违法行为。但也要看到,实行征管信息化,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有巨额的征管投入,其中包括计算机设备购置、应用软件开发及应用培训、网络建设及管理等支出,其数额是惊人的。一般而言,信息化初期,需要配置大量设备,对人员进行培训,从而耗费大量的资金。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化初期,各方面经验不足,不可避免地会走一些弯路,而同期增加税收收入并不明显,容易导致税收征管效率水平下降。另外,税收征管信息化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社会信息化程度滞后于税收征管信息化,与税收管理相关的外部信息难以获取,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必然受到制约。

4.财税管理体制因素

财税管理体制是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税收收入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以及相应税务机构的设置方式。合理的分权,可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从而促进税收征管效率不断提高。不同的税务机构的设置方式,直接影响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并进而影响税收征管效率。按税收立法,征收管理权限划分可分为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集权分权结合型三种模式。

在中央集权管理模式下,税务征管机构是单一垂直体系,征管成本相对较为节省,纳税人只需面对一家税务机构办理纳税事宜,所以纳税成本也较低,集权管理对于全国税政统一是有效的。但是集权管理的管理幅度大,管理权限高度集中,管理链条长,信息的上传下达,分析决策,以及决策的执行,无论是在时效性上,还是在正确性上,都很可能要打折扣,从而使效率大大降低。集权管理也不利于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产生税收漏洞的几率就相对高一些。在分权管理模式下,税收征管机构重复设置,征管成本明显增大,但分权管理有利于税法的贯彻落实,有利于调动地方增加收入的积极性,有利于制度创新,对各种政策进行试验创新,更有可能发现一些别开生面、更好的思路和做法,分权管理还可以促使各地采取适合本地情况的政策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弊端。但此种体制容易造成乱铺摊子,机构林立,导致征管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效率损失。在集权分权结合型税收管理体制中,中央、地方各自拥有一定的财权和税收管理权限。实践证明,合理的分权,使责权利相统一,能够促进征管效率的提高。

5.税收法制因素

税收法制状况体现在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和社会依法纳税意识等多个方面。税收立法的完备程度,税收执法的规范程度,社会依法纳税水平的高低,都对税收征管效率产生影响。

(1)税收立法的影响。税收征管效率追求的目标在于提高纳税遵从程度和征税机关正确执行税法,也就是要依法治税,而依法治税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须由法律来规定。如果立法缺位,税务机关权利的膨胀,不仅带来支出的增加,同时还会侵害纳税人的权益,诱发纳税人不遵从,这些又会对税收征管效率造成损害。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律体系都非常健全、完备,对征纳关系、征管程序、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执行监督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而发展中国家受整体社会法制水平的制约,税收立法水平通常比较低,法律的完备性较差,法律缺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税收征管效率水平的提高。

(2)税收执法的影响。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建卒公正的司法制度,对税务机构税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维护税法的刚性,可以降低征管成本,促进纳税遵从,从而提高征管效率。

(3)社会法制环境的影响。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对税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公民依法纳税的理念、税务机关在地方的地位和整体形象等都会对征管效率产生影响。税收的执法环境越宽松,取得一定收入的征管成本越低,征管机构效率越高,同时纳税人的偷逃税现象就越少,税收征管制度效率也会越高。

三、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据我国税务机关有关资料测算,1993年我国征税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1995年为3%,目前已达到5%-6%。而西方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一般都保持在1%左右的低水平,并且税收征管成本也是逐年下降的,这说明我国税收征管成本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并差距在逐年增大。

(二)税收征管质量偏低

根据我国税务机关的有关资料反映,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每年查年的税收犯罪案件都在逐年递增,在1995年查处的税收犯罪案件甚至达到10259起; 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偷税、漏税、逃税、越权减免税收等行为而导致大量税源流失,仅在1999年的1月到11月,税收征管机关通过采取措施加强税收征管,查补入库税款高达390亿元;通过强化税源管理工作,抽样对全国347.7万户普通发票进行专项检查,查补税款9.8亿元。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看,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在不断提高,但从侧面反映出在税收征管质量方面,我国还存在效率低下问题。

(三)税收成本扩张的速度快于效率提高的速度

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

进行税收征管活动首先必须对征税的客体、对象、数量、时间、地点等要素加以明确,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进行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的前提。而健全的税收征管法律法规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税收基本法,内容应包括税收立法依据和立法宗旨、我国税收的性质、国家与纳税人的权力与义务、税收立法体制和管理体制等,这有利于依法征管的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的建设。其二是完善的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包括流转税、所得税、各地方税种法规及税收征管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互配套,才使税收征管具体而不抽象。其三是各单行税收法律的实施细则或规定,使各单行税种税法和征管法在税收征管实施中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操作性。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健全、完备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治税、高效征管的基础。发达国家的税收法制建设一般都较为健全,不但有严格的税收法律、立法程序,还有统一的征管法或其他有关征管的单行法规及制度作保障。如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制订了《税收基本法》,将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各国还制订了许多具体的征管法规制度。美国在税收征管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如预缴代扣制度、税收指数化和计算机审核退税制度等:日本则成功地推行了预提税制度、自核制度和蓝色申报制度等。严密的税收征管制度使具体征管行为更规范、更具操作性,有力地保证了税法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税法宣传教育,提高税收社会效益

由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税制自身等原因,我国民众的纳税意识普遍不高,偷骗抗税

行为屡屡发生,税收流失严重,税收征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受到制约;加之我国公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税务代理才起步,税收宣传比较薄弱,致使普通老百姓对税收政策和征收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够深入,纳税遵从成本较高。这也是制约我国税收征管效益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加强税法宣传培训,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税务代理健康发展,以改善治税环境,实现税收征管的效益目标。首先要深入开展税收宣传。国外十分重视促使公民自觉纳税,税收宣传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如日本的税收宣传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纳税义务观的教育,二是纳税常识的宣传,诸如各税种的征税对象、税率、计算方法、缴纳时间和注意事项等。日本各级税务机关每年都要大量编制印发各种税收资料,仅东京都国税局每年印发的有关书籍就达10万册。其次,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尊重和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利。要坚持税务行政的公开性、透明性,消除征纳双方的对立情绪,密切征纳关系;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纳税人,不使纳税人因权利受到损害而失去对税收的工作的信任与支持:要公正执法,促进照章纳税,打击偷骗税行为。此外,还应建立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制度,给予信誉度高的纳税人一定的优惠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成为的企业基本要求。第三,建立广泛的协税组织,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和遵守税法的良好氛围。在主要依靠税务机关为纳税人宣传服务的同时,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群众性的协税护税网络,加强部门配合,并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推进税务代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法律权威和社会监控、服务网络。

(三)建立高效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提高税收的管理效率

对税收征管运行机制的认识。机制,原指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现己广泛运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泛指某一复杂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等。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就是指税收征管系统中各构成要素、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作原理和工作运行模式。作为征管规律的作用形式,征管机制存在于税收征管活动的客观过程中,内在地调节着税收征管系统中各个构成要素间联系、制约、促进的相互关系。因此,征管运行机制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益的内在保障和关键。税收征管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税收征管职能的实现过程,税收征管的纳税服务、申报受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税务审理、税务执行、复议诉讼等职能的行使,就构成了税收征管运行的全过程。各项职能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按照税收征管职能合理地组织税收征管过程,就能实现税收征管的程序化、有序化,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内在运行机制的外在化表现形式就是税收征管模式。征管模式的建立和转换,其核心就是征管机制的建立和转换。

(四)提高人员素质

税收征管活动中,人是最具有能动性的要素,也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切实保证征管主体一税务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进而关系到税法的执行和税收职能的发挥;而征管客体一纳税人及第三人,包括代扣代缴人、代理人等的素质如何,又会影响人们的税收意识,进而影响其涉税行为,关系到税收遵从度。只有思想认识到位,行为规范才能合法,才能从税务机关催报催缴变为纳税人自觉申报缴纳。依法征收、依法纳税意识的增强,征纳双方素质的提高,基本出路在于加大税务宣传教育力度,这既包括对税务人员的教育,也包括对纳税人的宣传教育。

第二篇:提高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思考

一、税收征管效率的涵义税收征管效率一般包括税收行政效率、税收 经济 效率和税收 社会 效率。

其中,税收行政效率是税收税收征管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税收征管效率。税收收入的实现,离不开税务机关进行税收征管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管理费用,即征税成本;也离不开纳税者在计缴税款过程中所支付的纳税费用,即纳税成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统称为税收成本。税收成本是一定时期内国家为筹措税收收入而加诸社会的全部费用或损失。

狭义的税收征管效率,即税收行政效率,是指国家征税取得的税收收入与税务机关征税支付的费用之间的对比关系。衡量税收征管效率的指标主要有征税成本率。

征税成本率=一定时期征税成本÷一定时期征税收入×100%根据该指标,可以具体 计算 某地区或征收单位、某个税系或税种的征收成本率。可以横向比较同期不同国家、地区、征税单位的征管效率高低、不同税系、税种和征管难度;纵向比较不同时期一个国家、地区、征税单位税务管理水平的演变情况,同一税系、税种的费用变化情况。

二、我国税收征管效率 分析

(一)我国税收成本构成我国的税收成本构成主要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

1.征税成本。即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

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过程包括制定税收制度、组织征税活动、开展纳税检查并处理违章案件3个阶段,与此相适应,征税成本也由立法成本、征收成本和查处成本3个部分构成。其中,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为税收立法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在国家管理费之中,一般无法单独成立预算,所以,征税成本一般是指税务机关为组织征收活动、检查纳税情况以及处理违法案件而支付的征收管理费用,即征收成本和查处成本。每部分征税成本基本上由4个项目要素构成:(1)人员费,即有关人员的工资、津贴、补助福利费等;(2)设备费,即有关机构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及 交通 和通迅的价值损耗,其他固定资产购置、维修费或货币支出;(3)办公费、即必需的公务经费,如资料费、调研费、诉讼费、查处违法案件协作费及各种对内外的交往费用等;(4)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费用、税法普及费、税务人员的培训费用、协税护税费用、代征代扣费用及税收征管有关的其它费用。

2.纳税成本。即纳税人在计缴税款过程中付出的费用。

纳税成本在西方税收学界又称为“奉行纳税费用”,在我国则称为“税收奉行成本”。一般来说,在下列4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纳税成本;(1)纳税人按税法要求,必须进行税务登记,建立账册,完整规范的账册让税务机关核查。(2)在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下,纳税人首先要就纳税期限内的应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或 电子 申报、邮寄申报、委托代理申报等,并按期足额缴纳税款。此过程中,纳税人聘请 会计 师或委托税务代理机构填报申报表及申报缴税以及购置计算机、报税机与税务机关联网报税,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并花费一定的时间。(3)纳税人为正确执行税法,合理地缴纳税款,需要聘请税务顾问,同时在与征税机关发生税务纠纷时,还要聘请律师。(4)纳税人为了合法减轻其纳税义务需要组织人力进行税收筹划,即节税。对于这一项,西方称之为“相机抉择成本”。

计算纳税成本比计算征税成本困难得多,因为除了可以在纳税人账簿上反映出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费用,另外还有无法用货币表现的时间耗费和心理费用。

虽然纳税成本难以量化,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经济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1)过高的纳税成本会激发纳税人千方百计寻找税法漏洞,甚至冒险违法,通过逃税或者黑市交易取得利益,以补偿其承担的纳税成本。(2)纳税成本具有累退性。生产经营规模越大,生产经营收入越高,其负担的纳税成本相对越小,使得纳税人极易滋行逆反情绪,从而导致征纳关系恶化,增加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二)我国税收行政效率的现状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但另一方面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付出的各类费用上升也很快。“高成本、低效益”已成为我国税收工作潜在的 问题。

在我国,关于税收成本的 理论 和实践 研究 都比较少,只有少数省市曾进行过征税成本方面的统计调查,结果是征税成本占税收总额都在3%以上。仅以1993年为例,我国年征收费用总额的3.12%,目前 已达5%–––6%。而美国国内收入局1992年年报上公布的数据,当年费用占征收数的比例为0.58%,新加坡的征收成本率仅为 0.95%,澳大利亚为1.07%,日本为1.13%,英国为1.76%。在瑞典,即便是成本最高的所得税,其征税成本率也仅为1.5%。由此可见,我国的征税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

另外,从纳税成本方面来看,也不是没问题的,只是较为隐蔽。例如,“内行说不清,外行看不懂”的税收制度结纳税人带来极大麻烦;各种各样的纳税申报表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国、地税分设、征管查三分离造成的多人多次进 企业 检查给纳税人增加了时间及心理上的负担;税务人员素质低给纳税人带来更多的耗费;一些地区税务部门的行业不正之风,使纳税人不得不承担一些敢怒不敢言的开支;纳税人花心思千方百计逃税的现象严重„„„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成本虽然很难进行理论上的统计,但从偷逃税现象日益严重、纳税人呼吁减轻税收负担的情况来看,我国纳税成本也不低,而且呈上升趋势。

(三)影响 征管效率的因素影响税收征管效率的因素很多,有制度上的,有征管上的,有 方法 上的,也有人员素质上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类:

1.税收征管体制。

目前我国设置国、地税两套税务机构,从某种程度上讲,确保了中央与地方的接收收入。但这种重复管理、征收、检查,加大了征税成本与纳税成本。

2.税收制度及课征方法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缴纳制度都非常繁琐,增加了征纳双方的成本。

3.税法的严密程度。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只是个粗线条的,还无法保证查处大型涉税案件整个执法过程的需要,即影响征管效率,同时又增加了征税成本。

第三篇:关于加强税收征管(本站推荐)

基层单位如何加强税收征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税收培育了丰富的税源。同时,经济税源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如何深化税源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税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务登记管理不完善 税务登记制度有待于完善。应办理而未办理税务登记的问题比较突出,并存在假停歇业的问题。

(二)税源征纳信息不对称

第一,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受利益的驱使,纳税人不可能将自己掌握的税源信息向税务机关和盘托出。纳税人存在在银行多头开户、建两本账、账外账、大量的现金交易、销售不开票等现象,第二,从税务部门的角度看。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经营情况的判断主要源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会计资料以及对纳税人实施的税务稽查等。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会计资料本身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因而税务机关获取纳税人的真实涉税信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第三,从社会环境条件的角度看。税务网络未能与纳税人、地税、工商、银行、海关等实施有效联网,税务机关不能及时完整地掌握纳税人资金流动等有关信息。特别是纳税评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第三方信息数据,由于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度较低,许多的第三方信息采集不到真实的数据。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

(三)税源管理力量不过硬

一是税源管理力量分布不均。在税源管理过程中,许多地方存在着交通便利单位人员多、地理位置偏僻单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二是税收管理员队伍政治素质有待于提高。个别税收管理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人以税谋私。三是税收管理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基层税收管理员中既懂法律、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又熟悉税收业务和计算机知识的综合型知识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纳税评估的能力相对低下,造成纳税评估结果不理想,弱化了纳税评估的作用,从而影响了税源管理的整体质量。

(四)税源管理手段不科学

首先,税源管理分类不科学。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有些单位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非重点行业、非重点区域或非重点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其次,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还不能结合大量的外部信息数据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第三,信息数据分析应用不够。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税务机关储存了大量的征管信息数据,但大多数信息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

一是一些社会公共信息、纳税人涉税在采集时缺乏法律依据,特别是银行结算信息、统计、社会计划等部门信息,想采集到可靠的涉税信息非常困难。二是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国税、地税、工商、公安等部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三是由于国税机关内部分工管理不够规范统一,部门岗位职责交叉,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缺乏有效协调配合的情况仍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税源管理效能。

二、对深化税源管理的措施

(一)广泛加强税收宣传,提高涉税遵从水平改革税收宣传办法,各政府网站均要开辟税收宣传主页,公开税收政策,供纳税人免费查阅;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免费向纳税人提供税收宣传资料发放服务;调整税收宣传月活动的内容,避免将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宣传搞成纯粹的税务形象宣传。另一方面,在税收服务上要进一步抓实。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为纳税人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经营核算、申报纳税、政策解读、咨询答疑、电子申报、网上缴税等方面的技术问题,以进一步提高纳税人的涉税遵从水平。

(二)强化税务团队管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对税收管理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要培养他们全力为国聚财的责任感,提高其执法为民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使他们彻底认识到只有抓好税源控管,才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二是进行管理资源重组。优化税收管理员资源配置,特别是县区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要求,大力充实一线税收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与税源管理的实际相匹配。建立辖区轮换制度,定期对税收管理员分管片区进行轮换,避免因长期管理某些区域而形成“人情网”,在评估检查时抹不开面子,影响管理的力度。同时也防止个别人员将管片当成“自留地”,滋生不廉洁问题等。三是构建科学的税收管理员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推广税控装置,提高以票控税效力

一是加强普通规范化管理,应逐步全面取消手工票、普通电脑票,广泛使用机开增值税普通发票。广泛推广使用税控装置,通过税控收款机开具普通发票,可以准确记录纳税人的经营和销售情况,同时也为税务机关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供可靠依据。二是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税务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

(四)加强源头信息控制,提高纳税评估效果

首先,强化信息采集。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涵盖税收所有业务的涉税信息指标体系,形成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提高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其次,深化税收分析。加强税负分析,揭示地区、行业、企业以及税种税负之间的差异和动态变化,及时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加强税收弹性分析,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纳税申报和征管的异常和漏洞;加强税源分析,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物耗、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评判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加强税收关联性分析,充分利用征管业务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以及经济部门和企业财务数据等有相关关系的各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第四,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五)建立税收工作平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注意研究使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税收管理员平台要完善提供任务分配、综合查询、工作记录、分析评估以及数据补充和变更等操作功能,并能与包括“一户式”信息管理系统、邮箱、网络申报系统等在内的各类相关管理系统实现相应对接,做到不同平台之间功能互动、切换便捷和信息共享,便于税收管理员同纳税人实现互动交流。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要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管与不管怎么样”等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完善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综合治税效能

一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协税护税网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二是建立一个以税务机关为主导的社会化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税务机关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

第四篇: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浅谈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一、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税收征管法是指调整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税收征管法律、国家权力机关授权行政机关制定的税收征管行政法规和有关税收征管的规章制度等。税收征管法属于税收程序法,它是以规定 税收实体法 中所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是 税法 的有机组成部分。税收征管法不仅是 纳税人 全面履行纳税义务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也是税务机关履行征税职责的法律依据。

从狭义上说,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就是指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历经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修改和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修改的《税收征管法》。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税收程序法,也是我国税收征管的基本法。

二、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形成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随着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依据税收征管的立法情况,可以把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专门立法阶段。这一阶段自建国至1986年4月21日颁布《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前。为了统一全国财经政策,原政务院于1950年1月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统一的税收法规,即《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是一部综合性的税收法规,不仅对货物税、工商业税等14种税的实体问题进行了规定,而且还规定了高度统一的税收管理体制,即税收立法权和税种的开征、停征、税目与税率增减调整的权力都归中央,税收的减免权大部分由中央政府掌握,各级税务机关受上级局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等。因此,《要则》是一部“实体”与“程序”规范不分的法规。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税收的宏观调控和组织财政收入的职能被忽视,税收法制不健全,《要则》颁布后的很长时期一直没有制定专门的税收征管法,有关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实体税收法规之中,税收征管的程序法律制度处于“分散”状态。

第二阶段,统一立法阶段。这一阶段自1986年4月21日至1992年12月31日,即《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阶段。为了改变税收征管制度分散、混合、不规范的状况,适应当时正在进行的税制改革,1986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开始单独立法,初步实现了税收征管制度的统一化和法制化,对于促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监督管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 历史 的原因,《条例》存在不少缺陷:一是税收征收管理法律、法规的适用不统一、不规范;二是税收行政执法权薄弱;三是税收征管法规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四是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和税务人员执法的制约不够;五是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的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等。

第三阶段,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这一阶段自1993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正式实施至今。1992年9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于1993年1月1日起施行,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改。《税收征收管理法》是我国调整税收征纳程序关系的第一部法律,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基本法。为了保证《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效实施,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颁布了《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发票管理办法》、《税务稽查工作报告制度》等。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颁布与实施,使税收征管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我国税收征管工作开始步入法治化轨道。

三、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一)初步建立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

《税收征收管理法》通过后,国家和各地方又相继制定了与征管法配套实施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而大体形成了以税收征收管理法为“龙头”和“母法”,以税收征收管理各专门法和单行法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征管法律框架。

1、税收征管综合性方面

制定了《税收征收管理法》(1992年)、《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国务院1993年)、《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的通知》(1997年)、《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等。

2、税收征管体制方面

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组建在各地的直属税务机构和地方税务局实施意见的通知》(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意见的通知》(1996年)等。

3、税务管理方面

制定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1998年)、《发票管理办法》(财政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等。

4、税款征收方面

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家税务总局加强个体私营经济税收征管强化查账征收工作意见的通知》(1997年)、《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国务院1998年)等。

5、税务稽查和税务行政处罚方面

除了国家制定的《行政处罚法》(1996年),还制定了《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税务稽查工件报告制度》(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税务案件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1996年)等。

6、税务争议的解决方面

除了国家制定的《行政诉讼法》(1989年)、《国家赔偿法》(1994年)、《行政复议法》(1999年),还专门制定了《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试行)》(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税务行政应诉工作规程(试行)》等。

7、税务代理方面

制定了《税务代理试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1994年)等。第八,打击税收犯罪方面,1997年通过的新《刑法》中专门涉及税收犯罪的就有14个条文,并在第三章第六节中单独规定了“危害税收征管罪”一节等。

(二)统一了内外税收征管制度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2条规定:“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应本法。”从而使我国此前内外有别的税收征管制度实现了统一,在税收程序法上率先实现了“国民待遇”。这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也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在税收法律制度上尽快同国际接轨。

(三)明确了税收立法权

税收立法权是制定、修改、解释或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有关税收立法权的分配问题是税权和税收法定主义的核心内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制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规定,中央税、共享税以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都要集中在中央,以保证中央政令统一。这就形成了我国目前集中统一的税收立法权体制。

(四)赋予了税务机关必要的行政执法权

根据新时期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借鉴国际上税收征管的通行做法,《征管法》设定了必要的税务行政执法权。表现在:第一,赋予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权力。第二,将出境人员清缴税款制度扩大到适用各种税。第三,明确了税务检查权的范围等。

(五)建立了对税务机关的执法制约制度

《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或者少征税款,并对征税权的委托做出严格限制。强调税务机关在实施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以及进行税务检查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履行必要的手续。对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要给予行政处分等。

(六)对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现行税收征收管理法在规定了税务机关的征税权力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时,也明确了纳税人享有的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第一,规定了税款延期缴纳制度。第二,建立了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不当造成纳税人损失的赔偿制度。第三,延长了纳税人申请退税的法定期间。第四,赋予了纳税人对复议的选择权等。

(七)建立了税收法律责任制度

《征管法》和《刑法》对偷税、抗税、骗税、欠税等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为税务行政执法和税务司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武器。

(八)确立了税务代理制度

税务代理是一种独立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而专门从事税收中介服务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释义

[2] 金人庆,《人民日报》,2000年4月20日。

[3] 张守文:《论税收法定主义》,《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4] 刘剑文:《加入WTO对我国税法的影响》,《税务研究》2000年第6期。

[5] 《经济法》第53-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6] 中国财经税法网

浅谈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作者:韩菲 专业:财经系会计 年级:会计08-1 学号:05号 指导教师:张妍

目录

内容用小4仿宋体

浅谈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特点

内容摘要:

本文简要的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论述了税收征收法律制度的概念;阐述了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形成及其现状和特点。

从广义上说,税收征管法是指调整税收征收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我国税收征管法就是指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并经历了两次修改的《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的,即第一阶段,无专门立法阶段;第二阶段,统一立法阶段;第三阶段,开始进入法治化阶段。我国税收征管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特点表现为:

一、初步建立了税收征管法律体系;

二、统一了内外税收征管制度;

三、明确了税收立法权;

四、赋予了税务机关必要的行政执法权。

关键字: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概念 形成 现状 特点

第五篇:税收征管体系(定稿)

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较为完备的税收法律体系和较为规范的税收征管体系。因为税务代理人可以更加有效的协助纳税人申报和缴纳税款,一方面节省了纳税人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有效的减少税款流失,同时减少了征纳双方的纠纷,节省税务部门的征收成本。另外,一旦发生税务纠纷,税务代理人可以代理纳税人同税务部门进行沟通,有利于纠纷的快速解决,同时也能够促进税务部门自身的提高。最后,税务代理人本身也是税收制度和法规的义务宣传员,他们可以更加贴近公众的解释和宣传税法,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2.3国外的税务检查的比较与借鉴2.3.1美国税务检查的基本情况

在美国,纳税人的纳税是建立在自行申报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和申报表进行客观和仔细的审查,以促使纳税人依法如实申报。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税务局中,均设有专门税务稽查机构负责税务稽查和审计工作。税务稽查人员首先通过计算机自动数据系统对纳税人的申报表进行分析,并结合来自其他渠道的资料判断出纳税人申报表中的误差概率,进而选择出现下列情况的纳税人作为重点稽查对象:纳税人申报的缴税额与其收入来源有明显的出入;纳税人申报的免税额明显过多;收入数额庞大且无预扣所得税;具有特殊避税的嫌疑;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比例极不协调;营业过程中有大量现金收入;历年所得、储蓄、投资等增长比例不合理;连续亏损多年等等。税务机关在确定稽查对象之后,可以选择使用通讯审计、案头审计、现场审计等方式对纳税人进行审查。美国的税务审计面非常窄,只有2%,但对审计出来的逃税处罚非常重,并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大多数纳税人一般不敢逃税,大都能自愿遵从。

2.3.2日本税务检查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日本的税务调查分为三种:按照税务署的更正决定、赋课决定而进行的调查;为履行迟纳处分手续而进行的调查;为确认纳税人是否有违反诸税内容而进行的调查。调查的方式有任意调查和强制调查两种。一般所讲的税务调查意味着任意调查,调查时就纳税人提交的申报书、所附资料、收据等对纳税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质问。拒绝此种调查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会受到适当的惩处。强制调查是对违反法纪的可疑者采用临时检查、搜查以及查封等形式进行的调查。如果违法行为被证实,纳税者会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税务调查制度与税理士制度联系密切,在有税务调查的场合,大都是由税理士在场应答。另外,日本还通过特别立法把涉税犯罪和刑事侦查权授权给税务机关的一个特别部门,也就是税务警察。不同于一般的税务检查人员,税务警察的最重要的责任事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但是,他们同样是以税务检查为基础工作的。设12立税务警察的主要目的一是可以提高案件的查处效率,另外就是可以通过刑罚的威慑力震慑偷逃税款的违法分子。

2.3.3阿根廷税务检查的基本情况

阿根廷是私有制国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和申报纳税行为的监控,除了利用大众监督和税务代理监督,形成社会典论压力之外,阿根廷税务机关还与有关政府部门,公共服务部门建立了覆盖面广阔的税收监控网络,从中获取了大量经济、税收信息,为深入开展税务稽查提供有力的依据.如经济部负责提供宏观经济或区域性经济以及行业经济发展情况;银行负责提供纳税人资金运动情况;卫星负责监控农、牧业生产及收成情况;房屋登记局负责提供不动产购进者名单;汽车登记局负责提供新车购买者及旧车报废名单;船舶登记局负责提供船舶购进名单:海关负责提供进出口业务情况;公共服务部门负责提供纳税人生产耗水、耗电情况等等。税务局与上述部门大多实行微机联网或通过软盘传递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阿根廷有银行保密法,但法令又规定,在税务机关面前不允许有银行秘密。国家的税收利益是第一位的,政府各部门及公共服务部门的信息资源实行共享不仅使税收监控更为有效,而且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税收执法合力。

2.3.4国外税务检查的经验借鉴

税务检查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较为耗费征管成本的一项工作。如何能尽可能的节省成本,同时又起到警示违法分子的目的,使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比较上述国家,基本有三点:第一,重点审计,节省税收成本。如上文所述,美国的审查率仅为2%,这样做固然与其国家公民纳税意识较强有关,但是节省税收成本的因素也不能忽视。目前世界各国已经认同的是,重点检查的目的是起到震慑纳税人的作用,而非补收税款。对于那些重点税源实施跟踪监控,努力提高筛选案件的能力,才是税务检查的基础和重点。

例如,加拿大税务部门提出的“重点与可能”的原则,重点检查那些重要的行业、领域、大公司和重点个人,在人力和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展开审计,同时对于不同的税种和纳税人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第二,处罚力度较大,并追究刑事责任。如上所述,纳税检查的威慑作用才是它最终的目的。世界各国在对待偷逃税款的违法分子时都不手软,一方面要处以较大金额的罚款,另一方面在刑事法律中明确规定违反税法的刑事责任。加之发达国家公民本身纳税意识较强,信用程度较高,因此违反税法的更严重问题是信用的丧失,这将使得偷逃税款的个人和企业无法在社会中立足。第三,各部门联合协作,共同打击犯罪。各国政府一般明确授权税务机关有13权审计纳税人的一切相关资料,同时要求各部门全力协助税务机关办案,提供相关信息。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各部门同时对纳税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发动公众积极参与举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税收监控网。

2.4国外的税收法律责任的比较与借鉴2.4.1美国税收法律责任的基本情况

税务审计结束后,税务机关一般要发出通知,统称为“20天确认书”,即纳税人应在20天内决定是签章同意税务稽查结果,还是到上诉部门申请复议。纳税人申请复议应先填写一份内容详尽的“抗议书”,然后到上诉办公室与税务协调员进行面谈。上诉办公室是美国联邦国内税收署设立的一个专门裁定税收争议的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85%的案件均可复议解决。纳税人若全部或部分同意复议结论,税务机关可先就已取得共识的部分加以确认,纳税人若反对复议结论,允许在90天内向法院提起诉讼。美国是世界上税收法律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建立税务诉讼制度已有相当长的时期。有三种法庭可供纳税人选择解决税务纠纷:税务法庭、地区法庭和索赔法庭。税务法庭专门为审理涉税案件所设,完全独立于联邦国内税收署,使其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对税务争议作出公正的裁决。纳税人也可以选择地区法庭或索赔法庭提起诉讼,但纳税人必须首先支付税务部门要求补缴的税款后,才可以向税务部门要求退回认为是多缴的税款,如果索赔要求遭到税务部门的拒绝,或在6个月后仍未见该部门有任何的答复,纳税人才有权向地区法庭或索赔法庭对税务部门提起诉讼。纳税人无论选择向哪一法庭提起诉讼(税务法庭索赔部分的裁决除外),当事人双方都有权对该法庭所作出的判决提起上诉,若当事人双方对上诉法庭的裁决仍表示不服,则可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诉以获得最终裁决。

2.4.2日本税收法律责任的基本情况

日本在税务行政不服审查和税务诉讼上给予纳税人的权利救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即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其中行政救济称为“行政不服审查”或“行政不服申诉”,司法救济即税务诉讼。日本法律对一般的行政不服案件普遍适用“选择复议”原则,即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处罚的,可以选择先复议,对复议不服再提起诉讼;也可以不经复议而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但在税务处罚争议的解决上,考虑到其专业性强、处罚数额大等特点,日本《国税通则法》对此作出特别规定,即对税务行政处罚不服的,原则上应先进行复议程序,对处罚决定提起行政不服审查,对审查裁决不服的,才可提起税务诉讼,寻求司法救济。这就是日本的“不服审查先行主义”。14税务行政不服审查制度,是指纳税人不服税务机关作出的处罚决定,依法向作出该决定税务机关提出异议或向国税不服审判所提出审查申请,请求撤销或变更该处罚决定的制度。日本实行“二级复议"体制,即在通常情况下,应首先“提出异议”,然后才能“审查申请”。日本税务行政救济制度最为突出之处,就在于其有一个隶属于国税厅但又比较独立的机构——“国税不服审判所”。审判所成立于1970年,其职责是就纳税人提出的“审查申请”进行调查和审理,并作出裁决,以公正的角色和超然的地位,依法维护纳税人的正当权益。如果纳税人对国税不服审判所的裁决还是持有异议,则可进一步提起税务诉讼。但由于日本现代的司法诉讼除了需要巨额的费用以外,还需要相当长的诉讼时间,一审到终审一般需要10年左右,因此大多数的纳税人在这种讼案面前都望而却步,一般都以国税不服审判所的裁决作为最后裁决。2.4.3国外税收法律责任的比较与借鉴综合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各国在税收法律责任的确认上都具有行政效率较高,重视纳税人利益的特点。首先,各国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纳税人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的时间、地点等基本条件;其次,各国都有接受纳税人申诉的机构,如美国的税务法庭和日本的国税不服审判所等;第三,为了重视纳税人的权益,各国司法都规定了上诉机制;第四,税务代理人和税务专家在纳税人复议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办事效率。2.5国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应用的比较2.5.1美国税收征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美国在税收征管方面已逐步走上电子化道路,如今,虽

仍有部分纳税人采用传统的书面填表方式,但越来越多的纳税人选择了电子化申报方式,如电话申报、联机申报、1040PC表(即个人所得税计算机申报表)申报和因特网申报等,这些申报方式具有无纸化、无须邮寄、准确率高,更快的获得退税等优点。联机申报纳税是纳税人在家里通过联机服务公司填报纳税报表。联机申报可以提供各种基本的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和分类报表。联机申报只需有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和软件即可。要用这种方法申报,纳税人必须通过计算机填好申报表,然后上网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此表传送给联机服务公司或传送公司,联机服务公司和传送公司将收到的纳税申报表上的格式转变成国内收入局所需的格式,并传送给国内收入局。国内收入局会通过联机服务公司或传送公司通知纳税人纳税申报表是否被接收。在纳税申报表被接收后,纳税人将在8452-OL表(电子申报签名表)上签字,并将W-215表(即工资申报表)复印件和其他国内收入局所需的资料一同寄往国内收入局。有个人电脑的纳税人还可采用1040PC表直接向国内收入局申报。该表由国内收入局制定,实际上是将传统的11页打印纳税申报表缩减成只有2-2页的简易表格。它包含在专门的软件里,纳税人可在电脑软件商店买到这种软件。操作时,在2档“答题纸”格式中自动打印出申报表,只打印行数、金额,必要时打印出每行的填写。为了便于理解,纳税人在寄送1040PC申报表时要附一张说明书,用于解释每行填写的内容。如果纳税人选择直接储存退税,他将在申报后2周内取得退税,如果纳税人应该补税,他可以提前申报,并用支票缴纳税款。

2.5.2日本税收征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日本的税收电子化水平较高,有统一性、完整性、实效性的特点。统一性是指税务系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根据税收征管工作需要统一开发运行,各级税务部门使用统一的信息模式和统计口径,各级计算机在统一状态下运行。完整性是指在税务系统内部不仅建立了完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而且各信息中心形成了由若干系统构成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包括:第一部分子系统是按税种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二部分子系统具有税收统计功能,是对第一部分子系统的有效补充;第三部分子系统是公共通用系统,是对纳税人有共性的信息资源实行共享。实效性是指日本税务官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较高,其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是通过庞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完成的。

2.5.3阿根廷税收征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较为富有的发展中国家,阿根廷税务部门的计算机应用起步较早、水平也比较高,其计算机应用方面有两个特点值得重视:一是部门网络化。目前,阿根廷税务部门不但己经建立起内部总局与大区、省局之间的计算机广域网络和以因特网为基础的电子邮件信息收发系统,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其税务部门与海关、银行、商检、卫生等其他部门也都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税务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的目标己经实现,其应用已从单纯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通过税务机关与银行的联网,纳税人可以方便地在开户行办理纳税申报手续,税务机关可以及时地掌握纳税人经营资金等运作状况,同时,目前其已经开始的网上咨询、网上申报、网上划转税款更是为纳税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二是功能网络化。阿根廷税务部门计算机软件模块之间的网络联接是其计算机应用的第二大特色,其功能模块是以税务登记和会计处理为龙头。联接发票管理程序、出口退税程序、稽查选案程序、偷税司法诉讼程序、清欠司法诉讼程序、破产清算诉讼程序,形成了一个从企业诞生开始,直至灭亡、消失的全过程的计算机监控网络。纳税条件的、产生纳税义务的经济行为,都应当交纳税收,税务机关也应当对其征税。但是,我国现行社会环境中,不少纳税人对履行纳税义务非完全自愿,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纳税征收模式也使得不少纳税人存在寻租行为,或者是侥幸 行为,“应收尽收”在目前也仅仅是税务机关的一个工作目标。另外,现行税收征管机构设置与税源分布不相称。随着增值税起征点的提高,经济税源向城区(经济中心区)转移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税制的改革,这个变化趋势将更加必然、更加显著。但是,我国税务机关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发达、发展中、欠发达地区的税务机关的设置是完全一样的,特别是基层税务机关的机构设置完全按照行政区划统一编制、统一职能,造成税务征管的机构设置与税源没有关联性,税收征管资源与税源分布不相称,二者的结构性差异的矛盾十分突出。

3.2.5税收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虽然大范围的实现了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但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和应用水平却远远跟不上形势的要求。特别是,税收征管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不高,各种税源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税源信息应用水平较低,大部分征管业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现有的信息技术没有充分使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征管信息化统一性尚未解决好。目前全国国税系统正在推行的CTAIS没有解决与原征管软件的接口。二是信息化的准确性和相关性存在问题。“金税工程“只能采集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普通发票信息和其他涉税信息仍游离于CTAIS之外。三是信息化的双向监控功能作用有限。要发挥CTAIS本身独具的对纳税申报和税务执法“双向监控”功能,就需要科学技术、信息质量和数量、机构设置和干部素质的综合配合,然而现行征管软件还不能胜任。四是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落后于信息化管理的步伐限制了信息化手段的有效发挥。3.2.6西部和广大农村不能适应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征管模式忽视了各地区的差异。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由于征管基础较好,纳税意识较高,具备实行新模式的条件,但是中西部和农村的并不具备较好的征管基础,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税法的了解甚少,而且税源特别分散,再加上税务管理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较低,甚至连起码的征管机构和设施都不存在,在这样的条件下,新的征管模式势必勉为其难,脱离实际,达不到良好的征管效果。

税收征管经验

一是税收审查抓住重点。美国联邦税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财年税务审查面为1.3%。其中小企业审查面0.9%,大型企业审查面16.8%;大型企业是指资产表上千万美元资产的企业。“二八定律”法则说明,20%的群体占有80%的市场份额和拥有80%的社会财富。因此,税收管理与税收分析也要根据这一规律,轻重有别,抓住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实施专业化管理,抓好大型企业税收审查可控80%的经济税源。二是税收审查要抓住流量监测。税收检查在于审查流量而不是审查交易,流量即经济周期内总量与循环。我国增值税管理以发票或报关单等信息审查市场交易,不计其数的税收案件证明,这种“混凝纸”信息比对不过是符号游戏,“混凝纸经济”仍在虚构交易掩盖出口骗税或财富外逃。机会成本原理警醒我们,将大量工作时间投入采集与比对发票信息,必然会导致投入财务审查的时间不足,而财务审查恰恰是揭示经济体资产交易的价值转换内在联系与规律性问题。我们监控这80%的经济税源,应主要进行会计审查,以发票审查为辅。三是发票功效与管制的困境。国外税收管理制度规制了发票信息披露责任,从此确定纳税人协力义务与法律责任。我国发票管理制度以限制当事人行为能力,延伸出审批、销售、代开、核销、发票器具管理等系列行政权力。信息不对称与不完整本是公认市场经济客观规律,而权力者力求用发票管理追逐市场信息的完整与对称,这是反规律的。换言之,公共社会的会计信息管理,是靠社会公认的会计准则与审计规则,还是用行政代位印制财务报表或代理记账来减少财务虚假信息?答案显然不是后者!我们应该尊重市场客观规律,发票管理政策应该更客观,才能大量减少税收成本。四是推行纳税评估核定征收。在国外税收管理制度中,纳税评估(Assessment)行政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税收检查之后行政确定的税收估值。在信息不对称与不充分的环境下,这不失为降低行政成本、定纷止争的有效制度安排。我国纳税评估办法罗列出繁多数据分析公式,实为构建行政技术过程而非构建行政效力,在我国,纳税评估最终还应以“核定征收”行政过程获取效力,否则无异南橘北枳。通过以上国际经验比较,我们认为:一要抓大企业管理要推行专业化管理,要提高电算化查账能力;二是税收审查应尊重经济规律、尊重社会公共语言与计量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更具说服力与可信度;三要学习国外税收征管经验切忌望文生义,要关注行政作为的制度背景。

下载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收征管相关测试题

    1、《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适用范围是:( )。 A.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 B.各种税收 C.海关和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各种税收 D.税务机关和财政机关负责征收的各种税......

    税收征管一般程序

    税收征管一般程序 税收征管的一般程序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和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环节。税收征管法对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在各环节的权利、义务......

    税收征管总结

    遵化市地税局 二OO四年度税收征管工作总结 2004年度我局在唐山市局和遵化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省局倡导的 “管理年”、“落实年”活动,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

    税收征管改革

    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改革创新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不竭动力。 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保证了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职能作用......

    税收征管工作总结(本站推荐)

    年度营业税 城建税税收征管工作总结2013年度,伊犁州直地税系统紧紧围绕年初提出的“戒虚务实”工作主题,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强化税源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税收不断增长,有力......

    2007年度税收征管工作总结

    2007年度税收征管工作总结来源:征收管理科 日期:2008-03-28 点击数:[292] 2007年,在市局党组的领导下,我市税收征管工作按照年初全市国税工作会议精神和2007年征管工作要点,落......

    税收征管100题范文

    税收征管100题 填空题(100题) 1、函由标题、 、正文和成文日期组成。 参考答案:主送机关 2、沟通视窗理论,有效沟通有三项核心行为即 、 、 。 参考答案:听、说、问 3、税务服务......

    税收征管经验交流材料

    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市及时转移农税征管工作重心,在提高税收执行力上下功夫,狠抓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管,四力齐发促进“两税”大幅增长,2005年契税收入实现了4446万元,占年初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