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二:依法治税与构建和谐社会
依法治税与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追求的价值标准和目标是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充分地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要实现市场经济对于法治的内在要求,税收是极其重要的手段。税收具有财政、配臵、调节、监督管理等多项职能,归结起来,这四项职能的核心就是通过依法治税,维护市场经济法治秩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税收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既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也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核心,对新时期的税收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衡量税收质量的基本标准。为了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的税收法治 建设也义不容辞地背负起“和谐”这一时代命题。
一、依法治税的基本内涵
关于依法治税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依法治税的核心和关键就是处于矛盾主导地位的税务机关的依法行政,因此,侧重从这一层意义上去探讨依法治税的内涵,即职权法定、职权与职责统一、法律优先。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把依法治税看作是治税的思想体系,另一则是把依法治税看作是治税的方式、原则和制度。具体包括五层涵义:法律至上、职权法定、义务法定、程序法定和作为法定。还有学者将依法治税的内涵概括: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客体是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和税务机关人员的行政行为;手段是法律、法规;目的是实现税收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核心是法治。尽管学者们的表述不同,但都蕴涵着“税收法治”这一核心思想。综合学者们的看法,笔者认 为,依法治税的对象包括征税人和纳税人,包括全体国民。所谓依法治税,是指在依法治国的前提 和条件下,通过税收法制建设,使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从而达到税收法治的状 态。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是表明了依法
治国与依法治税二者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 的前提和条件,后者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结果之一。二是突出了依法治税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 段,即税收法制建设。三是指出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征税主体依法征税、纳税主体 依法纳税”和根本目标—“税收法治”。值得注意的是,根本目标包含基本目标,但不限于此,还 包括良好的税收法制建设等。四是将“征税主体依法征税”臵于“纳税主体依法纳税”之前,突破 了二者的传统排序,表明了当前依法治税的重点在于前者,即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杜绝“人治” 的权力异化。五是表明了依法治税和税收法治二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前者是 过程,后者是状态。
二、依法治税的现实差异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手段和目标。税收法治是建立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税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就 是税收法治。因此,依法治税不仅是和谐社会的内部构件,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调控经济 发展的杠杆,是和谐税收环境的灵魂。然而,当前我国实施依法治税的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依法 治税的现状离和谐税收环境的理想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税收立法 尚不完善。立法是为执法定规矩,税收立法是依法治税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几年,我国税收立法取 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税收立法初步形成了体系,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为税法立法依据的宪法 对于税收的原则性规定过于简单;缺乏税收基本法和一系列配套的单行税收法律;税收立法层次低、税收行政法规、规章比重过大,税收立法效力不高;地方缺乏适度的税收立法权;在税制改革的 同时忽视对税收立法的完善;在税收立法过程中缺乏公众立法听证会程序等等。其次,税收执法差 强人意。由于税收执法权的基础是税收立法。税收立法不完善势必对税收执法权产生了许多不利的 影响。当前依法治税中在执法理念、执法环境、执法程序、执法手段、执法监督上还存在着一些不 和谐因素,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执法理念落后突出表现为:依法征税上,停留在“以法治税”的层 面,固守于让纳税人守法而忽视怎样使权力服从于法,导致人治、特权思想严重,重习惯轻法律、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环境
不优突出表现为:税收立法失度,影响利益制衡;行政作 为失范,扭曲执法意志;纳税人行为失信,规避纳税义务。执法程序不严突出表现为一些基层干部 执法时误解、曲解、肢解税法,执法标准不一,执法程序混乱,致使少数偷漏税的违法行为没有得 到应有的惩处。再次,公众纳税意识比较薄弱。最后,纳税人权利保障还存在缺失。要解决以上问 题,税务部门在具体实践中,要坚持“以纳税人为本”,对征纳双方的法律关系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维护各自合法权益基础上的和谐法律行为和良性互动。
三、实现依法治税的实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税收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其作用涵盖整个国民经济。税制要素的任何调 整和改变,都会通过利益传导机制对资源配臵、宏观经济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产生影响,这种 独特作用,决定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税收理应担当重任,助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适 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笔者认为,依法治税的实现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应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 是要转变思维方式,由情感思维转向法律思维,形成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真正实 现对法律的信仰与遵从。二是要将依法治税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贯穿整个税收工作的始终。要适应 时代发展的需要完善税收立法,做到公正、文明执法;要严厉打击纳税违法行为,整顿和规范税收 秩序。当前,全社会特别是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大业中的地位和责任,在 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从五个方面进一步积极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1〃依法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财力保障2〃积极 发挥税收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经济“ 杠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调节机制。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各项目标的逐步推出并不断实现 ,社会对税收调控职能的要求还将不断增大。国家应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平衡社会总供求的矛盾、调节资本投向进而影响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实现国家的宏观产业政策,保持宏观经济发展的平衡 和协调。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一是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增加 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二是要按照“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完善 税制,通过建立公平、科学、法制化的税制体系,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税收环境。3〃利用税收手段调节个 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控制两极分 化,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税收作为一种重要的分配工具,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缓解 分配不公、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很好地运用税收这 一调节工具,着力强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发挥好“减震器”、“调压阀”的作用,促进社会 公平、公正。4〃提高依法治税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发挥规范作用一是应加快税收立法 ,提升法律级次,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税收基本法在内的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税的前 提,也是建设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前提。二是应明确征纳双方法律定位,使征纳双方在公平、透明 的框架中履行权利与义务,为建设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面向所有纳税 人公正、公平、有序、严格地执行税法,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5〃建立健全依法治税的监督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税收法制氛围。在继续强化税务机关对纳税 人、扣缴义务人、税务代理人进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税法护法队伍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各级国家 机关(含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对依法治税工作的监督力度,克服监督权虚 臵的现象。当然要建设税收法治系统工程,仅靠国家机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 与。要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人士对破坏税收法治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第二篇: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保障,国家没有税收作保障,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税收因为要将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或一部分既得利益从纳税人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涉及到单位特别是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就要求赋予征税权力的税务机关必须切实履行税收政策,公平、公正执法。如果税务机关执法不公,不仅不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重要职能作用,如果执行政策走调,就不能使税收调节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达不到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的权力,执法形象、执法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的是执法效果,如果执法不文明、执法违法,只能加剧社会的不和谐。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谐社会需要人人遵纪守法,和谐社会更需要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在现实的税收环境中,因税收政策自身因素、“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因素等不和谐的音符侵蚀着税收的法制环境。其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制定的不严肃性。税收政策的本身是用来约束广大的纳税人,但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不稳定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营业税起征点对越是贫穷地区越是实行低标准,似乎是在交通不便、经济滞后的边远山区的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状况、经营利润的空间要好于发达地区;个人所得税的个人“生计费用”的扣除标准上,法律规定了一定的弹性,有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上调,标准执行普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贫穷的地区标准要高;对资源税中的“其他非金属矿原矿”征收权下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税源基础薄弱的省份当然不愿放弃合法取得财政收入的机会,连“毛石、沾土”等都要实行“燕过拔毛”政策等等。税务处罚更为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营造了弹性空间。按照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什么情况下免于处罚,什么情况下从轻处罚,什么情况下减轻处罚都作了明确的界定,除此以外的税收违法行为税务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比例或额度内进行自由裁量。在执“罚”过程中,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处罚与否、罚多罚少本应视其违法情节,却为当地经济环境所左右:对经济宽余的地区一般是实行不罚或少罚政策;对经济拮据的地方,执法机关也为了其自身的既得利益,处罚是“就高不就低”。如此一松一紧的不公正待遇,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身处劣势的贫穷地区更加举步维艰,而身处得天独厚条件的富蔗地区还要“放水养鱼”,必然“筑巢引凤”,外来投资一边倒。“自然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加大“城乡差距”。
二、政策执行的不公正性。依法征税是税务人员的天职,但“征税”在有的时候难以做到“依法”,其中有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
1、税务人员“面情”观点严重,法纪观念淡薄。税收政策最终是要依靠税务人员来落实,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是生活在现实社会,而非真空中。所以在执法的过程中很难真正的实现自我“超脱”。在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领域,是行政执法机关的天下。虽然中国的法制不健全只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在某些人的眼里,法律成了其个人行使权力的工具,“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知法犯法”。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有的时候演变为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固定性”税收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法律“灵活性”。如:税务机关内部人员的“私人税收”、“亲戚税收”实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政策,因为“要合群”、“要兄弟感情”;对有头脸的政界要员的“沾亲带故”税收,则看其“脸色”和“管事”的大小行事,因为单位要“生存”、领导要“位子”,不得不“瞻前顾后”、“察言观色”。剩下的就是“无牵无挂”的纳税人,要么“死缠硬磨”、耍狠施泼,要么实行“感情投入”,要么老老实实的听话。对这一类的弱势群体,税务执法人员总是铁面无私:严格依法行政、应收尽收、应罚尽罚。还有一类明智的纳税人:按规定履行义务、按规定享有权利,不惜代价请“高手”进行税收筹划。最终是“老实的、不懂政策的纳税人吃亏”。
2、地方行政干预。税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独立依法行使税收执法权,但现有的行政体制,特别是地税机关,税务经费收入有求于地方、领导的任免地方有“建议权”,所以执法受地方政府的牵制,极大影响了税务机关正常的依法行政活动。如:地方政府对纳税人上访,尤其是对集体上访,总是从稳定大局出发,出面干涉税收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怂恿了纳税人的违法行为,纳税人从中“受益”后,形成了遇事找政府的恶性循环,而不去寻求复议或诉讼的正当救济途径。又如: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将税收作为营造宽松环境的突破口,实行税收“打包”或违背税收政策搞减免等等。
3、地区间的税务执法大相径廷。特别是在个体、私营企业以及个人的税收上,由于这一类的纳税人普遍未建账,收入很难核实,所以在税款的核定上地区间的悬殊较大,并且其基本的走势是农村高于县城,县城高于城市。甚至于在财政收入形势好的个别地方,对车辆税收、私房出租等个体(或个人)税收几乎无人问津或收个“毛皮”,形成大量的漏征漏管。如:某县当地的个体运输业户的车辆20%都已不在本地上户,并且车辆的营运证也不是业户本人。纳税人为什么要如此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税务机关是严格依法征收,相对于外地税负过重;又如纳税人利用税务机关为了收入任务的心理和管理上的漏洞,对建安等劳务的圆票上,利用地区的拒不改正的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纳税人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应当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加大对纳税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让违法者得不偿失,并且要对纳税人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作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的震慑作用。长期的实践证明:对纳税人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于对正当应缴的税款还要打折扣,那么税务机关的执法就永远处于被动,执法质量就永远不能提高,纳税人自觉守法的氛围就永远难以形成。增强税法的刚性还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税务机关及执法人员形成共识,对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都要一视同仁,严格依法行政,让违法者无容身之地。
五、确保税务机关独立执法地位。
1、无论是地税部门或国税部门,从人事、经费实行彻底的垂直,以排除地方对执法的干扰,打消领导顾虑,真正使执法人员放开手脚,大胆执法。
2、尽量克服减免税等涉税事项的“第三者插足”的现象。对特殊群体需要照顾的,实行“先征后返”政策:由税务机关依法征收,再由有关的部门有针对性的补偿,让弱势群体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关爱。
六、规范“弹性”政策,确保政策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国家在出台政策是要尽量避免“双重”标准,特别是有的地区征收、有的地区不征收这一类的矛盾。既便是对“自由裁量”的行政处罚,也应当作出一个明细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处1倍、什么情况下处5倍等,以便于执法人员“对号入座”,尽量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和处罚的显失公平性。为守法的纳税人营造一个公平竟争的纳税环境。
七、更新服务理念,全面推进纳税服务向深层次发展。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已赋予纳税服务新的内涵,成为法定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拓展对纳税人服务的范围和空间,提高完善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建立健全文明、规范的执法服务标准和体系,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来引导税收工作,由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以服务纳税人为主的转变、向“管理服务型”和“执法服务型”的转变,引导税务机关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
八、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大量的征管实践显示,一些纳税人不懂法、不守法的问题,常常是导致征纳之间出现磨擦或碰撞的主要矛盾,是不和谐现象的集中表现。税法宣传是税务机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有关的税法知识,特别是新政策、新规定,做好纳税人的税收政策辅导工作。
九、转变工作思路,不但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对税务工作的思路要由“收入型”向“质量型”方向转变,对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考评不要动辄以收入论英雄,不能把税收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好坏作为政绩的唯一标准。同时,要彻底打破现有的工资分配制度,提高执法岗位的个人待遇,执法风险与执法待遇并存,将税务执法人员的待遇与执法数量、质量挂钩,高质量高待遇,以此激活执法人员执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以人为本的税收管理理念。地方政府不得对税务机关下达硬性的收入任务,而应当切实履行其服务、综合协调作用,以抓规范税务执法促收入,真正实现依法治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依法治税,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的保障,国家没有税收作保障,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税收因为要将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或一部分既得利益从纳税人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涉及到单位特别是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这就要求赋予征税权力的税务机关必须切实履行税收政策,公平、公正执法。如果税务机关执法不公,不仅不能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的因素;税收具有调节经济的重要职能作用,如果执行政策走调,就不能使税收调节达到预期的目的,也达不到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税务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的权力,执法形象、执法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的是执法效果,如果执法不文明、执法违法,只能加剧社会的不和谐。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需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谐社会需要人人遵纪守法,和谐社会更需要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文明执法、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在现实的税收环境中,因税收政策自身因素、“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因素等不和谐的音符侵蚀着税收的法制环境。其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制定的不严肃性。税收政策的本身是用来约束广大的纳税人,但税收政策制定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不稳定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地方政府对纳税人上访,尤其是对集体上访,总是从稳定大局出发,出面干涉税收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怂恿了纳税人的违法行为,纳税人从中“受益”后,形成了遇事找政府的恶性循环,而不去寻求复议或诉讼的正当救济途径。又如: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将税收作为营造宽松环境的突破口,实行税收“打包”或违背税收政策搞减免等等。
3、地区间的税务执法大相径廷。特别是在个体、私营企业以及个人的税收上,由于这一类的纳税人普遍未建账,收入很难核实,所以在税款的核定上地区间的悬殊较大,并且其基本的走势是农村高于县城,县城高于城市。甚至于在财政收入形势好的个别地方,对车辆税收、私房出租等个体(或个人)税收几乎无人问津或收个“毛皮”,形成大量的漏征漏管。如:某县当地的个体运输业户的车辆20%都已不在本地上户,并且车辆的营运证也不是业户本人。纳税人为什么要如此作?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税务机关是严格依法征收,相对于外地税负过重;又如纳税人利用税务机关为了收入任务的心理和管理上的漏洞,对建安等劳务的圆票上,利用地区的政策差别与税务机关蔸圈子。
4、有关部门对涉税减免、扣除项目等的认定的随意性加大了税收的不公平性。如对下岗、失业优惠证的办理上,个别劳动部门对在岗的、内退的、已在规定的时间以前经营的、处于领取失业金期间实现就业的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也予以办理《优惠证》,形成了《优惠证》满天飞。又如雇佣下岗失业人员比例的认证、残疾证的办理、工效挂钩的工资基数的认定等。对这些单位来讲,办证也好,认定也好,反正也不伤害其自身利益,所以借此机会“行善积德”、大开方便之门。由此在税收政策的执行上使税务机关处于尴尬境地。
由于税务执法不公,纳税人在心里上失去平衡。特别是在个体税收上可以说是绝大部分未作到应收尽收,所以,一种攀比的心理,使纳税人不是首先考法律是如何规定或该缴不该缴的问题,而更多是关注其他人缴或未缴、缴多缴少的问题,产生对税务机关执法的抵触情绪,甚至于纳税人发生抗税等过激行为。
三、偷税等违法行为的普遍性。在现如今的税收法制应当是比较完善的一部法律,对纳税人的税收征管,税法上都一一作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但由于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尤其是税收法律意识,税收违法行为比较普遍。如:纳税人的建帐管理问题,税收征管法明文规定:所有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都应当建立健全账务,对确无建账能力的,由纳税人申请,并且必须经税务机关“行政许可”,方可建立简易收支粘贴簿,否则,税务机关就可依法予以罚款。但目前个体、私营业户既不建账又不申请的违法现象比比皆是;又比如个体运输以及私房出租的纳税人不按规定登记、不按规定申报、不按规定缴纳的现象在各地几乎是一个共性问题。以及纳税人银行开户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等等。税务机关对企业单位的纳税检查几乎是屡查屡有,个体工商户更是不言而喻。不能想象在一个偷逃税盛行、征纳双方矛盾尖锐的社会,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更不能想象在一个不以偷税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文化中,会绽放出和谐的花朵。
四、税务执法队伍素质偏低。税务机关是执法机关,税务人员规范、准确执法的前提必须是自身要知法、懂法。近几年来,虽然税务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但由于过去在用人机制的缺陷,税务机关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基础脆弱,且年龄现亦日趋老龄化,在日常税收实践中接触的大多是一些简单税收的征收与管理,就是对简单业务甚至于还有一部分人员不能够“单打独奏”;对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方面的政策,特别是涉及查帐征收平时很少触及,对财务会计知识知之甚少,无法胜任对复杂业务的需要;对一些电脑查账、涉外税收等“高科技”涉税问题就更是无从谈起。从现有基层税务人员结构上看,精通税收政策、财务会计知识、税收相关法律以及电脑知识的尚达不到四分之一。更有少数税务干部执法不文明,在纳税人面前盛气凌人,在纳税人中吃、拿、卡、要、报等等,严重影响了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的形象。
如何在税收领域中营造和谐的纳税氛围?笔者认为:
一、加强税务干部的素质教育,造就一支业务素质高、工作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大税务干部的执法培训,以尽快适应当前税务工作的需要。对于税务执法人员一律实行岗前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并定期组织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执法人员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对长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调离执法岗位,或实行强制脱产学习。真正使每一位税务执法的人员都能做到熟练掌握税收业务本领,造就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税务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增强广大税务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觉性,要坚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广大税务干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加强法纪教育,不断提高法纪意识,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自觉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对个别以权谋私等腐败干部决不能心慈手软、“养虎为患”,做到严格依法惩处,并且将处理的结果公布于众。对执法不文明等伤害纳税人的行为,税务机关要给予执法人员予以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
第四篇: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
意义
1、社会主义建设的财力保证
2、民生问题,社会和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
怎么做
1、规范执法行为,认真贯彻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坚决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组织收入原则。依法履行职责,坚决防止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和不作为等违法行政行为。规范税收执法程序,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设计,理顺流程,强化制约。明确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规则和裁量基准。完善范防税收执法风险机制。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更加注重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方式,推进税收执法方式创新。
2、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健全征管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税收征管和收入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做好纳税人登记和户籍管理工作。完善纳税人“一户式”税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管理。加强申报缴税管理,增加电子申报软件的逻辑审核功能。不断优化征管流程,规范岗责体系,简并表证单书,实施标准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逐步推行网络发票。
3、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通过办税服务厅、12366纳税服务热线、国税网站和各类新闻媒体,全面公开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税务行政许可项目、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工作规范等纳税人关心的事项,保证税收执法权在阳光下运作。
4、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要加强对全社会的税法宣传教育,弘扬依法纳税典型,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法制观念和税法遵从度。综合运用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等执法手段,深入查处涉税违法案件,发挥税务稽查的打击震慑作用,增强税法的刚性和约束力,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正义。
5、加强国际税源管理。按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在加强国内税收管理的同时,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和反避税工作,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健全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将非居民个人源自中国的所得以及中国居民企业和个人源自境外的所得纳入国际税收管理范围。坚持防查并举,构建管理、服务、调查三位一体,统一规范的反避税防控体系,加强反避税立法,拓展反避税领域,加大反避税调查调整力度,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以强化税源监控、识别税收风险、防范税收协定滥用为重点,完善非居民税收管理机制。以保护境外投资企业和个人税收权益、加强中国居民境外所得税收管理为目的,完善“走出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服务与管理机制。以加强税收情报交换和税款征收协助为依托,完善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机制。深化国际税收交流与合作,增强在国际税收实践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健全税收协定、税收情报交换协议等国际税收合作框架,积极商签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充实国内税法中涉及的国际税收内容,强化国际税收法律制度保障。履行国际条约,做好非居民应享受的协定待遇落实工作。
6、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以完善内控机制为抓手,规范各岗位、各环节的权力运行程序,努力实现自我纠错,规避执法风险。要深入开展税收执法监督检查,对权力运行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严格过错责任追究,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要大力加强软环境和政行风建设。坚决纠正和严肃查处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以人为本依法治税
以人为本依法治税
——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主张“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要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关键在于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
过去,传统的发展观,过于偏重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把GDP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表现在税收工作上,一是只注重增加全面税收,单纯地扩大税收规模,为提高征管质量而不管成本消耗;二是只注重信息化建设,但缺乏配套的现代科学管理体制;三是只注重提高税收队伍的整体素质,却忽视了干部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四是只重视依法纳税,却没有形成良好的纳税服务机制。其结果,尤其是在我们贫困山区县的纳税工作,陷入了被动局面,比如不少企业被征税后流动资金贫乏,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全县的税收税源单一,潜在的税源得不到很好地挖掘和培植;纳税服务工作的滞后,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维护;税收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个性。
因此,要改变山区县税收工作的落后面貌,必须更新观念,在税收领域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的税收经济观,具体到税收工作上,应以组织收为中心,以依法治税和纳税服务为灵魂,努力构建法治型和服务型税务机关,促进税收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当前,针对我县的实际,要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性发展,实现奔康目标,我们须充分发挥好税收职能,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组织财政收的基本职能,依法聚财,服务于发展,比如在加快工业化发展上,税务部门要把握好税收优惠的政策和尺度,支持、培植、壮大县域经济,促进我县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应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转变工作作风,搞好纳税创新服务,真正维护好广大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为纳税人办实事,提供纳税便利,降低纳税成本。同时,要着力改善机关内部工作环境,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税务干部职工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身的价值实现与税务事业和谐统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