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中国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3、为什么中国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改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的选择。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
一、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进步。正是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人类才从愚昧、落后、狭隘中摆脱出来,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逐渐成为文明的人。
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改变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许多内容和研究方法,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在这一趋势下的战略选择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根据对国家的资料所做的分析,中国创新的综合指数大约在世界上排名第28位,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尽管我们国家距离创新型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但是中国的特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够选择资源型或者依赖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使得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全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中国必须要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开始,直到2020年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讲前所未有。
第二,资源环境的制约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中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的瓶颈约束。国际的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是突破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的惟一可行的途径。
第三,保证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创新国家的发展道路。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国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在急剧变换的世界经济竞争的格局当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我们的主动权。
第四,我国已经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定基础和能力。
第二篇: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实际中去。科学发展观对农业的指导意义:一是促进理念的转变,突破传统农业的思维,用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把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现代设备注入到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二是指导实践,在农村经营制度的完善的实践中,要让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最大限度地获得土地提供给农民的收入;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让农民依托区域资源,发展最有保障和支撑作用的优势产业;在新型农民构建的实践中,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培训农民,既要培训农业技术,让农民当好农民,又要培训非农业技术,转移输出农民,让农民不当农民。三是规范行动,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优势产业布局、农技推广应用、新型农民培训、科技进村入户、产品加工增值等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都要贯穿科学发展观。四是创新机制,重点是要创新农业的投入机制,整合农业项目,围绕产业实施项目,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入住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我镇农业的现状
截止到2008年底,全镇种植业占地面积3800亩,其中粮食占地2500亩,播种面积2500亩,粮食总产达到40万斤。蔬菜占地6000亩,其中正在建设的蔬菜基地2个,莲藕种植面积9000余亩,并且我镇成功申请了“玉湖”商标。我镇多次荣获河东区农业生产先进乡镇称号。
二、我镇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名牌产品少,产品特色不够明显。自1997年我镇成功申请 “玉湖”商标作为莲藕商标外,这些年农业方面的品牌争创意识不够。品种结构不够优化,品牌效应较弱,缺乏能够代表我镇蔬菜的名牌产品,影响了知名度的提高和规模特色作用的发挥,2、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因宣传、推广、管理力度不足,基地环境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按标准化生产的意识不强,不能严格执行标准,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3、设施农业规模小,水平低。全镇塑料大棚面积816亩,占菜田总面积的14%,造成蔬菜生产整体效益水平较低,缺少一带动蔬菜生产发展的高标准示范区。
4、产业化水平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少,不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产、供、销三方面监管和联结机制还不够强,组织化程度低,作用发挥的不充分。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镇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本着城区优势,以依托本镇特色脱水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快发展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尤其是出口创汇农业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融入世界农业之中;发挥人才、科技、资金、市场的优势,不断拓展农业空间、拓展农业功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集约、节约、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满足经济社会的多种需要;发挥脱水产业,经济能力强的优势,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又快又好地发展现代农业。横向上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纵向上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形成真正的效益型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把八湖镇建成临沂鲜菜园,脱水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推进蔬菜、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尽快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搞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支持农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长期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强化农产品进出口检验检疫和监管,提高出口优势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绿豆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2006/07/31农业工作交流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绿豆产业 横山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是全省绿豆生产大县,全县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7元。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广阔,有农耕地95万亩,其中“三田”面积56万亩(水地18万亩、梯田33万亩、坝地5万亩),土质多为黄绵土,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适宜绿豆等旱地作物生长。改革开放以来,该县依托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资源,不断试验示范,在选育出适宜该县栽培的横山黑荚和黄荚大明绿豆品种的同时,积极推广高产栽培技术,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明显增加。1998年以来,全县绿豆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7%,平均亩产60公斤,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4%,年出口量1.2万吨,占全市绿豆出口量的60%、全国绿豆出口量的10%、出口日本国绿豆总量的30%,出口率80%,商品率90%,年创汇1000多万美元。全县人均豆产品收入由1997年的136元增加到2003年的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8%增加到25%,绿豆产区仅大明绿豆一项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6%,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1986年,省农业厅将横山县列为全省名优杂豆示范县,1996年,横山又被省技术监督局确定为绿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横山大明绿豆个大(粒径≥3.2mm)、色鲜(油绿一致)、粒重(百粒重≥6.5g)、发芽率高(99%以上)、营养丰富(蛋白质≥26%,淀粉≥55%,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在国内外市场上畅销不衰,不可替代,已成为世界名牌,并被日本国指定为进口免检产品。为此,横山县委、县政府于1999年进一步确立了发展大明绿豆的整体思路,将豆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两大主导产业之一,并于2000年制定了《横山县豆产业发展十年规划》。目前,横山县已成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的绿豆集散地,现有规模较大从事绿豆经营的企业4家,绿豆购销网点100多个,年加工能力3.4万吨。实力最强的横山进出口公司1996年以来累计创汇近5000万美元,其中2003年出口创汇1089万美元,稳居西北五省(区)县级外贸企业创汇大户之首。
一、依托科研单位,积极研究创新 横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长期从事绿豆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绿豆高产栽培规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横山大明绿豆就是农技人员对当地农家品种,经过多年的选育,最终形成的优良品种。该站主持研究和推广的《横山县山旱地绿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180万亩,增产绿豆2.7万吨,创外汇1500万美元,1991年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县技术监督局,编写了《横山大明绿豆标准体》一书,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生产的各项标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2001年,完成的《绿豆丰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获陕西省农业推广成果二等奖;2001年,借鉴山西农民专家刘笑“W”抗旱栽培技术,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经过连续几年的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总结形成了适合山区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新技术:《旱地绿豆双沟覆膜栽培技术》,通过田间实际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绿豆产量
1、水平沟种植和“三改一防”农艺措施。我县绿豆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多以零星带种和混作为主,面积不过2-3万亩,亩产仅20多公斤,基本用于自食。八十年代初,借鉴水平沟谷子种植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了水平沟绿豆种植技术,同时配套推广了“三改一防”农艺措施,即:改带种为固种,改撒播为条播,改白籽下种为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实行统防统治,使绿豆单产显著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大明绿豆水平沟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公斤左右。
2、双沟覆膜栽培技术。1999年在原王有地乡首次试种旱平地起垄覆膜
大明绿豆50亩,在遇特大旱灾、大田绝收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42公斤,一举获得成功。2000年在横山镇曹阳湾村采取平覆膜的办法,在有补水条件的高抽地试种50亩,平均亩产125公斤。2001-2003年在全县各大区域大面积示范旱平地双沟覆膜栽培技术,平均亩产93公斤,较大田亩增产50公斤,2001年,曹阳湾村冯树元的0.8亩高抽地示范田,亩产达到216公斤,创我县绿豆单产最高记录;2003年,横山镇高丰村邵胜来的1.2亩旱地示范田,亩产达到163公斤,成为我县旱地绿豆的高产典型;今年全县双沟覆膜绿豆面积已达到1.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
三、实施种子工程,打造绿豆品牌 1997年以来,我县连续六年干旱,农民为在土地上获得一定收益,不得不种植一些小日月绿豆应急,导致大明绿豆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低而不稳。另一方面,大明绿豆已在我县种植二十多年,但绝大多数农民从不选种,种子同商品、食用绿豆没有多大区分,加之在栽培中不少地块重茬、照茬,密度过大,氮肥施用较多,导致大明绿豆颗粒变小,色泽变暗,品质变差。为此,我们把大明绿豆的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作为保名牌、创名牌的一项主要工程来抓,及时成立了“横山县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研究中心”,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情况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大明绿豆种子工程建设。组织广大农技人员,根据种子选育的系统选择法和混合选择法的基本原理,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提纯复壮实施方案》和《横山大明绿豆良种繁育实施方案》,2002-2003年,繁育良种2000亩,生产种子200多吨。在种子提纯复壮选育过程中,把好选种、播种、田间管理、去杂去劣、收贮加工等生产环节,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要求。近年来,我们基本上解决了农户长期以来形成的种子自留自用、品质退化的问题。
四、发展有机生产,培育后续产业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健康、环保、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横山南部山区处于无工业污染、生产中极少使用化肥、农药的雨养旱作农业地区,其产品无有害物质,是自然状态下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天然食品。为此,县农技站和县粮油批发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大量查询资料,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制定了《横山大明绿豆有机栽培技术》,2001-2002年,横山县党岔和武镇生产的有机大明绿豆达到日本JAS的有机认证,两年出口500多吨,不但为申请国际其它有机认证机构的认证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准备,而且为我县大明绿豆生产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五、组建专业协会,实行订单种植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壮大、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大胆尝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去年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投资79万元,与县内22个村委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建立订单生产基地1.5万亩。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今年在省市农业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县组建大明绿豆专业协会24家,其中乡镇级1家,村级23家,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同关系,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又帮助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达到了两者“双赢”的目的。通过推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横山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投资119万元,提供精选大明绿豆种子45吨,地膜45吨,农机具230多台(件),签订种植合同23份,面积3.5万亩,其中双沟覆膜绿豆1.5万亩,合同种植户3381户,保底收购价每公斤4.2元,预计增产绿豆900多吨,增收378万元,项目区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绿豆生产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面临的机遇将大于挑战。只要我们积极依靠科学技术,高度重视绿豆产业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加大绿豆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力度,必将促进我县绿豆产业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四篇: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苏波: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的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升我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要求,是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人口约占全球的20%,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5和1/4。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的客观要求。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客观上要求产业价值链同步提升。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应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治理深刻变革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秩序出现深刻变化,既为我国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出了迫切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推进工业化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能也无法复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第一,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市场化发展是同步的,而我国工业化是在体制转轨、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的,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种作用。第二,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而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信息革命浪潮已席卷全球,注定信息化与工业化必须同步推进。第三,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第四,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片面强调机械化和自动化,造成结构失衡和失业率上升等问题,而我国人口众多,必须注重充分就业,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第五,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在所有制结构选择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提供了深刻启示。第一,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由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只有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能显著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第三,以与信息化融合为主要途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经济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信息和知识投入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全面优化,推动工业化在更高水平上发展。第四,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节约资源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发展。第五,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巨大的人口规模,特别是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解决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成就瞩目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巨变。
工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总产值仅140亿元,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接近70万亿元。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大,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粗钢、水泥、原煤、汽车产量以及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的45%、50%、46%、23%和45%,均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22个行业中,我国的产值均居世界第一或第二。自1850年以来,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努力,2010年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占全球制成品贸易额的14.5%,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通过发挥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规划引导作用,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逐步实现工业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抓好技术改造,2009—2011年中央投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56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3万亿元,拉动倍数26倍,在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工业企业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行业准入和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炼铁能力1.2亿吨、炼钢7200多万吨,焦炭1.07亿吨,水泥3.7亿吨、造纸1130万吨。促进企业兼并重组,2010年钢铁、汽车、船舶行业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达到48.6%、82.2%、48.9%。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引导东、中、西产业梯度转移,“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通过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的扶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发电设备、大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轨道交通、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在世界产业技术竞争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工业化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扩大了就业,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达9544.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27.5%,与工业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工业产品质量,以此作为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致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围绕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巩固和发展以工业为主干的实体经济。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完善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把创新要素和政策资源更多向实体经济倾斜,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吸引力和信心。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交易市场,规范股市发展,遏制各种投机行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加大对银行、证券、电力、电信、石油等高收入行业和垄断行业工资水平的调控,增加工业第一线生产工人收入。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和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以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强国进程。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能力”,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等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在整合现有科研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工业共性技术的国家研究开发体系。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鼓励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软实力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培养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在若干重点领域培养更多高层次的行业领军人才。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当前,高端制造、新能源、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国纷纷推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力求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在我国制造业水平与国际差距缩小的情况下,高端和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抓住科技变革的机遇,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投入,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工业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的高效清洁安全水平,加大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执行力度,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自律、持续改进的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构筑链接循环的工业体系。开发低碳技术,优化能源供给结构,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促进资源要素流动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行业和企业形成全过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新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向柔性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统一的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实现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更好地引入竞争,增强整体经济活力。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相关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明确“多予、少取、放宽”的政策取向,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体制,深化大部门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五篇: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发展创新型国家
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发展创新型国家。
当今的世界是个以创新为主导潮流的多元化的世界。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我们怎么才能立足于各国强林之中?我们怎样才能让我们优秀的问换源远流长?
发展才是硬道理,当今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集中表现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滞后。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加快从欠发达国家步入发达国家?我认为中国必须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企业创新为主体,将我国发展成创新型国家。
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从总体上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科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选用12项核心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居于第28位。中国要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必要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政府和企业都要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但要以企业为主。
2000年美国研发投资2653亿美元,其中企业占66%,政府占29%;同年日本研发投资98252美元,其中企业占72%,政府仅占19%,形成了“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技发展格局。我国亦应采取这种方式,大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并及时把科技创新运用到生产中去,加快技术向产业链的的转化,加快企业发展,加快国民经济总收入。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2001年中国政府的研发投资为12552美元,占中国GDP的1.1%;美国的研发投资达到2819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8%。2004年中国研发投资仅占GDP的1.36%,而许多发达国家已超过3%。中国研发投资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大幅度增加研发投资。我国应鼓励并发动企业加大科研投资,并给与技术及资金上的支持.形成企业自主创新为主,国家创新为辅的科研环境。
(二)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要相辅相成,但要立足于自主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立足之点。前进动力的源泉。创新分为:
一、原始创新,二、集成创新,三、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自主创新)
任何一个国家所需技术都不能完全从原始创新开始,所以能够引进的技术必须积极引进。日本和韩国提供的主要经验是把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特别是重点放在自主创新。日本和韩国对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投资之比为1:10,形成了“引进一代、提高一代”的良性发展。中国企业用于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投资之比是1:0.078,计算机领域是100:1。据统计,2003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技术开支为405.4亿元,消化和吸收开支27.1亿元,购买国内技术54.3亿元,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开支之比为1:0.067。如果不能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投资的比例,那么,就将陷入“引进一代、落后一代”恶性发展的怪圈。故此我们还必须改变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之间关系的认识。学习日本韩国的先进经验与认识。将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紧密结合并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同时我们还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三)依赖贴牌并非长久之计,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
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2002年占全国出口1/3强的广东省的自主品牌出口额仅占全省出口额的3%,上海市、浙江省自主品牌出口额所占比例也不到10%。中国自主品牌在外国的份额鲜为人知,可有些国外的知名企业却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直至2007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份额仍然主要集中在通用电气、西门子、飞利浦等国际知名企业手中。全球的十大品牌中中国无一席之地,而这其中很多却在中国赚取了巨额的利润。这
其中的原因为何?想要在众多商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要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制造出品牌效应。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经济下获得巨额效益,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才能在当今社会立足于不败之地。
据报道微软和伊士曼柯达在内的多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的相关领域占据了垄断地位。长此下去,即使中国外贸总额从世界第3位跃居到第1位,中国也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然而以上的三个方面虽能使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却并不能超越他们。要想使我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国家。我们还要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有12大措施:1.政府加大科学投入,特别是基础科学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2.政府应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3.政府采购时,要首先考虑采购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5.大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6.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7.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8.企业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按一定的产值比例,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9.新。9.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10.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11.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12.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我认为只有国家带头创新,培育出创新型人才,树立创新型企业。才能使我国形成以个人自主创新为基础,以国家自主创新为辅,企业自主创新为主的优良的创新环境。才能使我国真正的创新型国家,才能使我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