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对发展问题都非常关注,并且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论断,那么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当然在我们急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问题,科学发展观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我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奠定基础,也就没有科学发展观。而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极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发展思想,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所
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说他们有很大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使中国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帅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的要求和实现的途径。
科学发展观按最一般的理解指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观。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特指概念或者说是一个特称概念。它专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如果从我们上面说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利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应当说都是科学的发展。
那么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讲,要做到科学发展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就是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界定。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远比建设全面小康更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这样,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
再走那种“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 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 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 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 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 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 重要任务,也是一个远比建设全面小康更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这样,和谐社 会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
第二篇: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无论是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对发展问题都非常关注,并且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论断,那么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当然在我们急速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问题,科学发展观根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我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科学发展观奠定基础,也就没有科学发展观。而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极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发展思想,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所
十六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说他们有很大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使中国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帅来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的要求和实现的途径。
科学发展观按最一般的理解指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观。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特指概念或者说是一个特称概念。它专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如果从我们上面说的广义的科学发展观理解,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有利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应当说都是科学的发展。
那么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讲,要做到科学发展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就是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界定。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了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那么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这对于没有实现温饱的地区是完全适用的。欠发达地区虽然和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上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然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对于解决温饱问题意义尤为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再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成果。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远比建设全面小康更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需要,这样,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
第三篇: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建设,以及行政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等具体领域,信息化思想都有所体现。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金融、工业制造业、农业、新型服务业、能源等行业,以及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交通等民生问题上,信息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今时代现代化的突出标志。
兴业:节能减排 科技兴农
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这表明信息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传统工业处于历史的新起点,面临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任务。由信息化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大大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制造业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也带来了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而信息化手段能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及管理过程数字化,提高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制造业中的节能减排。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则能帮助政府部门进行能耗和污染指标监控,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行严格依法监督。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应用也在制造业中兴起,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推动了企业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推进节能减排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上海市宝钢集团首席信息官王力介绍说,随着宝钢能源中心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从1997年到2006年,宝钢的煤气放散率从12.6%下降到0.7%,而从1999年到2004年间,宝钢的钢产量增加了近百万吨,但能源消耗总量几乎没有增加。
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山东省原来也是一个能耗和排放大省。在2007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告诉记者,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耗能占全社会耗能的77%,传统工业又占规模以上工业耗能的88%,因此自2004年始,山东围绕冶金、建材、电力、化工等九大传统企业中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节能减排和信息技术改造;2006年,103户重点节能减排企业完成信息改造,目前,95%以上重点企业完成装备计算机监控技术。经过努力,山东省2006年底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同比降低了2.1%和1.6%,实现两项指标的双下降。2007年上半年,万元GDP的能耗在去年下降的基础上,又再次降低2.38%。
上海宝钢和山东省所取得的成绩,是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制造业、推进节能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最好证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方面。
信息产业部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村通工程”目标,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2020年基本实现电话家家通的电信小康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98.9%的行政村已经通上电话,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目前,江西、湖北等省已实现了乡乡通宽带,江苏更是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宽带。依托宽带网络,全国建立的涉农网站已超过6000个,为广大农民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大量实用的涉农信息,有力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国内外的IT企业也积极响应政府的新农村信息化策略,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来支持农村市场。近年来,信息产业部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文件的指导下,统筹规划了由北京赛迪时代公司负责具体实施的信息化大篷车,联合了各大知名IT厂商,通过现场演示、教育、培训让农民了解信息化、接受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并主动建设信息化。截至目前,赛迪时代公司负责运营的信息化大篷车已相继在河南漯河、四川成都、山东济南、黑龙江哈尔滨、贵州贵阳等城市相继启动。按照规划,今年首批将在全国16个省试点运营,前后共有32辆车投入使用,预计整个活动将直接影响到200万人。10月30日,由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华硕电脑联合举办的“科技照亮金土地,IT科普百城行”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该活动以在各地开展科技文化普及和信息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直接面对广大基层单位,展示未来农村科学、信息化和开展技术讲座与培训等。
各大电信运营商也纷纷在农村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移动增值和互联网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如中国移动联合政府部门推出“农信通”等资费低廉、方便农民使用的产品,让农民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政策、市场和供求等信息,也为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搭起了桥梁。联想专门为广大农村用户量身定制了系列千元农村电脑,并计划打造村镇销售网络,将个人电脑推广到农村市场。利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上网等多种方式,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技、供需、教育等服务资源被有效地整合起来,面向“三农”的政务、生产和市场信息得到了大力传播,促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伴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出现,新型服务业成为信息产业的基础性行业。目前,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第三产业中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
惠民:利及民生 繁荣文化
在为民生服务方面,信息化更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教育、农业、公共卫生、社区服务和促进和谐文化繁荣发展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让信息化惠及全民,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点之一。
在教育方面,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日益提高。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育,在我国的课堂上已经屡见不鲜。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央和地方已经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到2007年底将覆盖中西部所有农村中小学,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村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些措施保证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目前,遍及全国农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基本形成,大力推广了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3种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共配备了教学光盘设备35万余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19万余套、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设备3.5万余套,使我国共计约1亿多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接受良好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第十二部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也表示,要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充分显示出,信息化对于公民教育、党员教育的重要作用深受党中央关注。由此可见,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必将成为信息化应用下一个有重大突破的领域。此外,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也为高校毕业生疏通了就业渠道。
在公共卫生领域,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央、省、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系统。到2006年底,已经有5万多个卫生机构加入了应急和公共突发事件网络,实现了疫情网络直报,提高了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常规监测和突发事件预警能力。同时,信息化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也为患者日常的就医、诊断带来了便利。例如,单病种限价管理对一些常见病种的收费价格进行统一规定,再用信息系统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就诊费用。并且,为病人建立的健康档案加强了各医院、卫生站之间的信息流通与共享,使患者可以放心地在社区就诊。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系统日益复杂,交通拥挤、道路堵塞等问题困扰着众多大中城市。而交通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不仅帮助城市交通产业升级,同时也推动了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推行的智能交通系统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信息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文化领域也在其中。信息化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大量文化内容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交流。网络社区可以延伸到千家万户,网上大型的电子阅览区可以辅助现有文化成果转化为数字产品,并在网上开放,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直观的阅读和查询方法。网络文化推动了现代文化内容、传播手段、表现形式的创新,信息传递和更新速度快,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只有开发出大量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才能抵制不健康内容、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强政:政务公开 为民服务
当前,我国政府正处于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促进政民互动,一直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宗旨。近年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各级政府网站逐步完善,信息化窗口价值得到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不断强化,电子政务的在线服务功能日渐加强,企业和公众网上版式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入;同时,一些重点信息化工程效能开始凸显,比如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天津1998年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推行信息公开,初步实现了群众与政府通过网络说话、对话、办事。2003年,天津建成全市统一的网上办公大厅,包括88个委办局的服务机构,有1300余个网上办公和服务项目向社会提供办事查询、表格下载等服务;建成了市行政许可服务大厅和呼叫中心等,提高了公众享受政府服务的水平。2001至2006年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累计投入15.8亿元,预计2007至2010年4年累计再投入14.8亿元。
在信息公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政务公开力度,办事程序、收费标准等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得到了公开,受到了各地群众的好评。广州出台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详细列举了政府机构应主动公开的信息以及应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等。在这些政策的保障下,包括房屋动拆迁、各类规划、公务员录用、重大案件、突发事件、灾害事故信息、政府采购预算、重大市政工程情况等重要信息都得到了公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提出,这将有助于全国各族人民把信息化作为对当前各项工作有着普遍意义的重大形势和任务来认识、思考、推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对我国信息化发展赋予了新的重任。
①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将成为信息化下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②抱着计算机下车间在现在的工厂里已经不再是新鲜事。③“村村通工程”为村镇间的信息交流搭起了桥梁。④信息化同样也走进了国防领域。图为航天信息防伪税控机生产线。
⑤政务公开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让透明政府更贴近群众。
⑥现代农业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的应用。⑦随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逐步完善,医保和养老等单独险种已经在很多地 方实现了信息化。
⑧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为高校毕业生疏通了就业渠道。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智能交通系统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高效。
⑩数字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北京某小区居民正领回发放的机顶盒
第四篇: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寄语两会代表委员
每年的两会,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从加大城乡医疗领域投入,到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从将提高个税起征点作为2011年的第一件实事,到承诺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两会前,这些让人振奋的信息,让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把群众的关切,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思路;将人民的心声,上升为未来发展的国家意志,这是两会的重要使命,也是代表委员的庄严职责。稳定物价、调控房价、缩小收入差距„„媒体征集的两会热点、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都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的期盼,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这些期盼和诉求,既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破解现实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国家未来方针政策的落脚点。
送别“十一五”,迎来“十二五”,今年的两会非同寻常。未来5年,我们要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奠定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关键性的进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更需要代表委员在绘制“十二五”蓝图时,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建言献策,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开拓创新,以严谨的务实精神攻坚克难。
从群众的期望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跨越三个难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是指质量不高,不全面是指统筹不够,不平衡是指差距过大。这三个难关,恰是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点。我们所说的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进步,更有社会民生的改善;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有公平正义的追求。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国家的目标。
当前,要进一步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就是科学发展。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如果不是多年快速发展奠定的强大基础,我们不可能有实力去扭转改变长期以来的发展差距,不可能有实力去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取消农业税,还是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无论是连续7年提高基本养老金,还是30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无论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基本覆盖,还是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无不有力地证明:解决民生诉求,实现国家目标,离开“发展”,无从谈起。
人民幸福离不开发展,国家富强离不开发展,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而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这也是历史的结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环境里,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离开社会稳定,发展就会错失良机、受到阻滞。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中国的发展争取一个稳定的环境,也就是为群众的明天创造一个美好未来。“没有祖国的发展强大,就没有我们的平安撤离”,近日利比亚归来同胞饱含深情的感慨,正说明了发展、稳定与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系。
两会在即,希望5000多名代表委员在12天的时间里,把人民群众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和谐的良好愿望,落实在“十二五”蓝图的绘制中,体现在未来国家的发展里。
(2011-3-1)
第五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长期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权利成为了高官金钱的武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了国家的蛀虫。本文从党风廉政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加强党风廉政的相关措施来谈谈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党风廉政,和谐社会,反腐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还激化了社会矛盾,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深入反腐倡廉、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凝聚民心、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加强党风建设,严肃党的纪律,积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通过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通过解决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通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党风廉政建设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政治稳定、发展有力、群众信赖的干部队伍。我们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同时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注重制度建设和落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加快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我们应强力推进依法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和廉洁行政。一是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政令畅通。二是要着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以建立服务型政府机关为目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民主评议工作的力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严厉惩治腐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把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愿望和行为引导好、组织好,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以及与民争利的行为,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败工作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通过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深化各种形式的民主评议制度,引导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督促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若干措施
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特别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特别是要抓党员班子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权力透明。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能够带出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
(二)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完善和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新格局,必须切实加强廉政文化教育。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从政道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把法纪教育、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第三,要高度重视提高干部学习能力,突出抓好各级班子和机关干部的学习,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确保干部队伍素质有效提高,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宣传教育,打造廉政文化。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影响民风,只有良好的党风才能带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是要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和谐氛围。
(三)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力度。
要进一步规范健全责任追究的机关制度,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列入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的内容,对落实责任制不力或不抓不管而又出问题的地方要进行严肃追究,确保责任制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要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环节,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要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履行监督职责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的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五)加强惩处,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依法依纪查处腐败分子,是维护党纪政纪严肃性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做到查处一个教育一个。对重大案件,不论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对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查案不结的单位和有关人员,不管是谁,一定要追究责任。要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和比较强烈的问题,要认真做好初查工作。要继续抓好涉税案件的查处工作,特别是对涉税案件中存在的干部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练、管理不到位甚至参与作案的,一律严肃查处。
(六)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的职能作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执法程序的监督检查,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执法监察,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规范从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七)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和保持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
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始终把推行权力公开透明作为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突破点。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干部任用、财务管理、民主决策、述职评议等项制度的同时,先后推行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企务公开、医务校务公开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保公平,让群众充分行使管理和监督的职权,解除了群众疑虑,消除了矛盾隐患,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艰苦朴素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客观历史事实证明了的规律。我们要淡泊名利重事业,多奉献、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荣辱进退。只有这样,党风才能澄明,社会才能和谐。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将其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立足长远、着眼现实,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越发展越壮大,和谐社会之路也会越走越顺畅。
参考资料:
[1]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2]巴志鹏 朱修国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3] 胡锦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06年10月
[4] 曾庆红:<<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04月
[5] 胡锦涛:<< 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