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寻找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之道(范文)
寻找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之道
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提升金融驱动力,是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重要主题。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是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天,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做客本期“领军人物”,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服务科技创新,既是金融企业的历史使命,更是经营转型的迫切要求,中小银行应抓住机遇,努力打造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特色品牌。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完美融合意义重大
记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需要金融的支持,同时也为金融体系健康发展拓展了空间。请问您如何看待科技和金融结合的意义?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突破点在哪里?
闫冰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争夺世界经济制高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能够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未来十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形势,我国只有奋力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在此背景下,推动科技与金融的完美融合,对提升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期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当前全球孕育新一轮创新竞争高潮、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只有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体制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才能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供坚实保障。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良好的金融支持,金融一直都在持续推动科技进步,同时,现代金融业也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来拓展发展空间。就全球产业革命而言,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
实践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紧密结合,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结合和同步增值,是社会变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引擎。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将科技金融纳入国家战略。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并没有被统筹考虑,往往只是关注科技创新本身而忽视了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的创新。科技金融既没有纳入国家的科技创新战略,也没有纳入国家的金融战略。因此,建议把科技金融纳入国家战略。在我看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关键是要推动和实现有效的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有效支持。一方面,金融要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判断;另一方面,金融要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形式进行创新和探索。
记者:当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业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闫冰竹:金融支持是科技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创新载体多为知识密集、资本密集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商业银行支持科技创新、推行科技金融,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须选择,也是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科技金融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基础设施、资源开采等传统信贷投放领域风险正在逐步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信贷投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型企业的利润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行业,金融危机之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苹果公司作为科技型企业的代表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完美融合能够激发和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
专业精神与风险意识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
记者:如同其他中小企业一样,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问题,北京银行在这些方面有过哪些探索与经验?
闫冰竹:2011年,监管部门将中国第一块服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分行牌照颁发给北京银行,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一次创新,也为北京银行提供了探索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宝贵机遇。在实践过程中,北京银行始终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道路,积极参与各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按照“专业化队伍、针对性产品、适用性流程、批量化渠道”方针,全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像美国硅谷银行一样,北京银行通过资金融入、专业咨询,全方位嵌入科技创新进程,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打造服务科技创新的优质金融品牌。
截至目前,北京银行已经累计为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多家高科技、高成长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超过1000亿元,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在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内排名第一。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索:一是产品方面,解决“融资难”问题。北京银行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量身定做产品,比如推出“软件贷”、“节能贷”、“创意贷”、“智权贷”、“小瞪保”、“订单贷”等。二是模式方面,解决“融资慢”问题。我们借鉴工厂流水线的操作方式,创新探索小微企业批量化服务模式——“信贷工厂”。该模式的特点在于批量化营销、标准化审贷、差异化贷后和特色化激励,提高了服务效率,信贷经理操作每笔业务的时间也由原有模式的三周缩短至5天。三是机制方面,解决“融资贵”问题。针对科技型小企业特点,整合多方资源,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推进“赢在网点”项目,规范各项服务收费,针对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适当下浮利率,引入政府配套贴息机制,减轻企业融资负担。积极开展银政、银担等合作,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研究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相结合的综合性融资服务模式;加强与VC、PE合作,探索针对初创企业的投贷一体化合作模式。积极参与“科技专家选聘系统”等公共平台的建设,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
记者:科技型小微企业具有蓬勃的发展活力,同时也蕴含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在服务科技创新的进程中,你们又是如何防范和把控金融风险的?
闫冰竹:的确,广大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迫切,发展前景广阔,是北京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普遍存在底子薄、没有抵质押物、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诸多风险因素。面对科技企业发展中的风险,北京银行像美国硅谷银行一样,通过资金融入、专业咨询,全方位嵌入科技创新进程,用专业和创新推动了“科技金融”的稳健前行。具体包括:
第一,创新银政合作机制。通过与各级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开展合作,北京银行努力为小微企业发展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发展中,北京银行利用自身进入中关村较早、体制机制灵活、网点覆盖广泛、人员队伍壮大等优势,积极开展政银合作,先后与北京市科委、市工商局、市知识产权局等科技主管部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积极争取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的支持,并联合行业协会等机构,共同为科技型小微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初创型、成长型企业的融资搭建服务平台。
第二,创新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体系建设是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长效机制的核心课题之一。从进入中关村开始,北京银行就坚持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积极参与到中关村信用体系建设中。2003年,在中关村管委会的领导下,北京银行参与发起了中关村信用促进会,共同拉开了中关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幕。为了引导和激励更多的企业一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北京银行充分利用了
信用促进会的评级体系,并在审批业务的过程中,重点参考信用促进会的评级意见,将评级结果作为审批的重要依据,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自身信用级别,也提升了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
第三,创新技术评估机制。在服务科技企业的过程中,北京银行也一直在探索建立科技专家技术评估体系,并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2011年,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参与了由中国银监会、国家科技部主导,中国银行业协会开发的“科技专家选聘系统”开发和试点工作。在系统开发阶段,北京银行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积极提出系统完善建议,并在信贷业务中首家使用该系统进行技术评估。2012年1月,该系统正式发布,成为我国第一个科技专家公共服务平台。
第四,创新融资担保模式。为了开辟更广阔的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渠道,北京银行成为最早与专业担保公司开展合作的银行之一,与有实力、有特色的专业担保机构共同探索出了银担合作服务中小企业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经过10余年的并肩协作和积极实践,北京银行与很多科技担保公司形成了“共同下户、独立决策、风险共担”的业务操作模式,服务科技企业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升。
第五,创新金融服务理念。再好的体制,都需要具体的人来落实。北京银行人始终坚持“真诚所以信赖”的服务理念,将繁荣小微企业作为工作的目标和事业的追求。在北京银行,有一个与小微企业融为一体的团队,一群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已深深扎根于此。在工作中,他们坚持跟企业财务人员密切沟通,频繁下户,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现金流状况及融资需求,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服务和支持,协助办理各类贷款手续,缩短企业等待时间。凭着对银行工作、对小微企业的一腔热爱,他们成为北京银行服务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
金融机构与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对于金融机构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继续强化“科技金融”特色,您还有什么样的考虑?
闫冰竹:一是坚持先试先行,打造特色鲜明的标杆银行。北京银行将积极融入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打造领先同业的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创新条件。巩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先优势,持续扩大服务领域,持续深化流程再造,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最佳融资服务银行”。坚持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使命,以“服务创新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按照“专业化队伍、针对性产品、适用性流程、批量化渠道”的“四位一体”工作方针,切实将中关村分行打造成“盈利能力强、发展水平高、资产质量优”的创新型分行,全力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二是坚持专业制胜,引领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围绕科技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拓展营销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做专、做强、做大科技型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和“信贷工厂”模式,构建绿色审批通道,坚持利率风险定价,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应对激烈竞争,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从成长周期、行业和产业链等方面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深入挖掘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潜力,拓展科技金融服务群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金融服务水平,提高融资服务效率,实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双向驱动”。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开创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资金融入、专业咨询,全方位嵌入科技创新进程,打造服务科技创新的优质品牌。首先,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在信贷操作流程中全面推广应用网络通讯技术,搭建现代化的高科技服务系统。其次,加快产品创新,提升融资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大做强针对科技型企业的“瞪羚计划”、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特色信贷产品,加快推广“软件贷”、“节能贷”、“创意贷”、“小瞪保”等细分产业的特色方案,拓展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再次,加快文化创新,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和倡导“服务科技、产融互动、尽职免责”的信贷文化,增强关注科技型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的服务意识。
记者:除了金融业界自身的努力之外,您对于加快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融合的外部环境建设方面还有何建议?
闫冰竹:一要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时期往往风险较高,存在金额小、笔数多、成本高、抵押难等诸多问题,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对中小银行服务科技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机制,调动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两个积极性。
二要完善融资担保机制。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初期,往往并不具备担保条件,需要国家层面的专业担保公司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大融资担保力度,扩大融资担保范围,并创新融资担保产品,为小微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要尝试税收减免机制。对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银行,建议实施降低所得税、减免营业税等必要的财税支持政策,鼓励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大对高风险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要强化诚信体系建设。市场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建立成熟完善的征信体系,可以为改善企业金融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并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建议发挥社会各界的协同力量,共同构建全面覆盖的征信体系。(图片 辛可)
第二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求是·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对如何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和明确部署。
一、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长期以来,科技创新给社会生产方式、全球竞争格局带来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从文化的内容、形态、传播与影响等各个方面,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科技创新在不断提高人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人类的知识体系、创新人类的思维方式、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社会文化形态演进发展的催化剂。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发展的。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今天以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展为特点的后工业文明,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突破,都推动着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产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科技创新是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在不断衍化出一批批千姿百态的科技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无时不在塑造和影响人类文化的内容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正是留声机、摄影、电子、光纤通信、无线电通讯、激光照排,以及CD、VCD、DVD等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使音响、电影、广播电视等文化行业得以形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新型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丰富了各类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显著增强了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演艺会展、休闲娱乐等文化行业的发展活力。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诸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的表现形式和感染力。3D、4D、电脑特技等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大大丰富和增强了人们对传统影视产品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为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文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目前,我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不到100部上升到2010年526部,跃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电子出版物已居世界第二位。广播电视村村
通工程已覆盖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已覆盖全国75%行政村。科技创新引领了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动漫娱乐、数字创意、网络原创等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文化科技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够。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国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导致多年来我国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信息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能不能紧紧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使主流文化占据新媒体阵地和文化传播的制高点,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关系到我国文化产品能不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造福人类。为此,我们必须把文化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促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为我国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紧紧围绕文化各重点领域,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加强对文化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针对图书出版、广播影视、演艺会展、娱乐休闲等领域多种形式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意需要,创作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提高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传承和开发;加强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素材资源的充分提炼和梳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等科技手段,开展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素材库、信息库的建设和共享利用。
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利用数字、网络、3D、4D、高清、多媒体、虚拟展示、激光显示等多种高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及服务模式;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提高支撑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软件、装备的自给率,加强相关标准与规范建设。
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加快数字、网络、移动等各类先进通信技术的转化应用,进一步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双向互动,可管、可控、可信的现代传播体系,不断开发基于数字、移动、网络等具有不同传播、接收、显示特点的新型文化产品,缩小不同区域、不同文化阶层、不同人群间信息与机会不均等的“数字鸿沟”;促进数字出版、娱乐休闲、远程教育等新型文化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的传播力。
提升文化安全和文化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无处不在,公众自发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与互动活动空前活跃,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外来文化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保障卫星、广播、电视、网络等通信渠道的传输安全,加强网络文化信息管理,应对不良信息(色情、暴力、反动)等给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已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科技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系统研究,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成果和手段,加强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四、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将以组织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加强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动作用。聚焦文化演艺、影视动漫、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主要文化产业服务形态,整体布局产业链,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产品创意、生产、传播、运营、展示、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提高文化制作与展示行业软件系统及装备的国产化率。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兴数字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并在文化服务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提升公共文化事业科技服务能力。针对文物、民俗、宗教等各类典型物质与非物质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突破文化资源保护关键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与陶瓷、漆器、织造、印染、雕刻等中国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网络化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国民文化消费力。研究新型网络学习模式,开发新型电子书包,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教育与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向广大青少年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化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平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架设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以基地为依托、项目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科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一批具有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优化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外部环境。积极探索跨部门文化科技合作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工作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合作制度、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步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评价文化科技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潜力以及投入产出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数字文化产品等各类新型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完善。加强文化科技创新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文化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
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
为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全面匹配宁波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业务体系,引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宁波市企业家协会、宁波市企业联合会、宁波工业经济联合会会员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
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宗旨
中心以资本作为纽带促成“科技+金融+人才+资本+项目+政策”的高度融合,搭建宁波市科技金融服务第三方载体,以市场化方式为创业创新型企业成长及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的优质服务,打造我市科技金融服务工作新模式与新亮点,推动宁波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转型升级。
二、中心服务内容
1.投融资服务。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条件,提供各类金融产品信息,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主要包括天使基金,VC/PE基金,科技担保,科技保险,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中小科技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仓单质押等创新融资产品;投融资项目对接、商业计划书撰写、投融资谈判、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融资咨询与培训等服务;引进国内外知名IPO产业链服务机构,国内上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融资、香港上市、美国等国外上市、买壳上市等,为拟上市企业提供IPO过程中全方面服务。
2.家族财富服务。了解并解决家族财富管理的传承需求、资产管理需求、规避风险需求,整合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学院,中科院中科风投研究所及国内排名50强的投资机构等资
源,为家族企业提供高端智力支持专业化、个性化、高端化解决家族财富传承、管理、人才培养等问题;多元化资本增值、产业链资本优化、全方位资本配置等高端服务;设计家族理事会、家训和家族宪法、家族银行、投资委员会、教育和指导计划等全方位服务。
3.科技项目对接服务。通过资本与科技、人才的对接,引进符合宁波产业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服务业态;协助宁波产学研促进平台推进尖端科研成果与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科技成果的项目发布、展示、合作等服务;集聚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科技成果、一流名校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完美对接;针对高科技人才、海归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高科技创业资源对接、创业教育与管理培训等服务。
5.研讨交流服务。举办大型高端论坛,集聚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机构与宁波当地企业,共同就企业创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提升、打造海洋经济核心产业、中小企业标杆交流等热点话题进行研讨与交流,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增进各方信息交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联系人:董宝军
联系电话:***
第四篇:海淀科技金融创新
2.推进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
建设全国性股权投资中心。引导和鼓励银行业、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在试验区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以参股等方式直接或间接设立股权投资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设立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并购重组基金。鼓励天使投资发展,拓宽创业投资企业融资渠道。建立证监、外管、工商、税务、商务、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创业投资机构协调机制和绿色服务通道等一系列创业投资鼓励和引导政策,吸引创业投资机构聚集发展。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融资功能。建立中关村股权交易所,面向北京市辖区非上市非公众公司开展股权交易。深化和扩大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支持其逐步发展为全国统一监管下的场外交易市场。完善新三板、创业板、主板等不同市场和层次间资本市场的转板制度,构筑多层次、流动衔接的资本市场体系。筛选、培育优质科技型企业资源,强化改制辅导和上市培训,推荐企业登陆国内外资本市场、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在政策面和资本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争取每年新增20家上市企业。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金融人才服务中心和科技金融人才数据库,构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平台和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探索股权、期权、公积金和人才保险等人才激励手段,加速高端金融人才的聚集。吸引会计、律师、评估、资信评级
等与金融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科技金融中介机构集聚发展。
开展各类科技金融业务创新试点。支持银行机构在核心区设立科技支行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开展多种金融业务、金融工具创新,扩大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开展知识产权、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多种试点。积极引进小额贷款机构,建立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债券交易平台,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发债试点工作。引导和鼓励担保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信托机构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支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业务创新。争取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创新试点。
第五篇:科技创新 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
科技创新 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
“三大支撑”加速大丰沿海经济发展
面对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和发展环境的硬约束,依靠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势在必行。大丰市打破常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和金融创新,以“三大支撑”为沿海发展发展装上了“加速器”。科技创新“一路助跑”。前不久,在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科研人员的攻关下,素有沿海“食人草”之称的大米草找到了“归宿”。该院将大米草用来制造环保型装饰墙板、集装箱托架等各种工业包装品,实现变废为宝。这是大丰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结出的又一硕果。
在实施科技创新中,该市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大力实施政产学研联合,为经济发展借智借力;另一方面,全面实施“530”计划,开拓招才引智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该市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深层次合作,风电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等新兴产业和冷温精锻、热处理设备、抛丸机等优势传统产业,在创新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目前,森威精锻公司的“轿车双离合器变速系统关键零部件塑性净成形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盐土大地农业科技公司的“高效耐盐植物菊芋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与应用”、南车电机公司的“2.5兆瓦、6兆瓦风力发电电机的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已进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候选“盘子”。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将对该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组织创新“强筋壮骨”。7月4日,大丰市召开第二期领导干部新加坡能力培训班动员会。据悉,参加此次培训的领导干部共23人,他们于7月5日至12日,到新加坡接受科技创新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管理、港口建设管理、和谐社会建设等内容的学习培训。这次出国“充电”,将为该市科学发展再输“新鲜血液”。如果说科学发展是一个人体,那么组织创新就是骨架。如何让骨架变得更加健壮,给力全市经济“腾飞”?大丰市不遗余力,打出精彩“组合拳”。定期举办“每月一课”专题报告会,是该市推进组织创新的“大手笔”。去年以来,该市结合自身实际,围绕产业集群、接轨上海、文化创意、生态旅游、港口建设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等重点课题,为市四套班子领导、全市副科级以上干部授课,进一步提高干部的能力素
质。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开展“每月一课”16次,听课者达上万人次。与此同时,该市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为培训基地,对全市科级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并选派部分科级领导干部赴新加坡开展境外实训,帮助领导干部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提升能力。此外,大丰市坚持党政领导领办园区,人大政协领导领办项目,通过组织创新,变革体制机制,减少了行政主体,增加了经济主体,为全市经济提速发展“强筋壮骨”。金融创新“借翅高飞”。3月1日,大丰市在上海举办金融投资环境推介会。中国银监会、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正信银行及汇丰、花旗、渣打、华美等60多家金融机构负责人应邀出席,并纷纷表示全力为该市提供金融服务,助推该市经济加快发展;3月21日至22日,大丰市委书记倪峰率队赴南京,密集拜访人行南京分行、省工行、省农行、省中行、省建行等金融机构,为大丰市发展争取金融支持……经济快发展,金融来发力。近年来,大丰市频频发招,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大力招商引行,全力打造企业上市“大丰板块”,经济发展活力凸显。现在,交通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江南村镇银行等相继落户,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后劲。辉丰公司、丰东公司先后成功上市,激活融资市场一池春水。尤其是今年1月12日,大丰港股权投资基金、苏港城股权投资基金揭牌仪式在天津市滨海高新区隆重举行,这是该市在开展融资租赁和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业务之后,金融创新取得又一突破。4月份,大丰港海晶创投中心成立,该中心集商业银行、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于一体,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财务顾问公司等服务机构应有尽有。目前,中心运营良好,一大批企业和项目得到了金融支持,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