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国库科对政府非税收入监管的调研分析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非税收入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概念,在此之前,均叫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概念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职能、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上,取得了在认识和管理上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职能不断增加以及财权的逐步分割,非税收入快速增长,已在政府收入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比重。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和监督,是各级财政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区进行了对非税收入监管实践和探索,但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薄弱环节。对此,笔者就有关管理和监督的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为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财政部在2004年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对非税收入的范围和管理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在近年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加强收费管理,大力整治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收费的要求,对各执收执罚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二是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对部门和单位区分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或预算外财政专户管理,积极开展收支脱钩管理,不断完善收罚缴分离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分配关系。三是加大财政支出改革力度,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将非税收入管理与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相结合,在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同时,稳步实施财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财政支出改革,积极开展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等。但是,由于非税收入管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公共财政框架逐步构建,在预算外资金管理基础上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且受人们认识水平、实践经验和管理手段等因素制约,目前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和监督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将在下面对其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
(一)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与监督关系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单位甚至领导层往往对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与监督没有足够的认识,把预算外资金视为单位自有资金,认为非税收入不是正规的财政收入,政府不必调控,财政无须管理。对监督的行为、目的和意义不是很了解,把管理与监督的必然联系割裂开来。在财政部门层面上则重分配轻监督、重收入轻支出,忽视了对整个非税收入资金流程的监督。
(二)收费行为不规范,收支管理约束“软”。同时,由于部门预算编制还处于试点阶段,使得政府非税收入征管和支出安排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财政无法对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给随意减免、巧立项目、坐收坐支;在使用上,“谁收谁支”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综合预算、部门预算没有彻底落实,即使纳入预算,也不是真正完整的收支,从而导致各部门盲目追求“多收多用、多罚多返”。加之支出安排没有真正落实到项目,使预算约束和监管受到制约。另外,承担政府非税收入监督任务的部门较多,如审计监督、财政检查、纪检监察等。由于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明确分工,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缺乏制度化的界定与配合,造成了监督上“缺位”与“越位”现象十分普遍。
(三)非税收入的法制建设滞后,导致增长运行欠规范。手段上的脆弱、管理上的滞后,是非税收入欠规范运行的直接原因。一方面目前的非税收入从立项、定标、征收、票据管理和资金使用各个管理环节尚没有一套权威的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分配无法律准绳,随意性较大;对收费项目的设置和标准的确定没有过硬的衡量水准,难以认定其是否合理、是否合法;资金的监督“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遇有行政干预往往无可奈何;对违规收支非税收入的处罚,缺乏依据和力度,只能对事不能责人,往往是遵守规章进入专户管理的受到了调控但没有受到奖励。这样一来,政府非税收入的安全与完整就受到威胁,甚至流失严重。另一方面,非税收入管理尚缺少一套有力的监督机制。由于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未真正归位,目前仍由各个执收执罚单位分散征收,虽然也有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但审计监督往往鞭长莫及,财政监督则力不从心,单位之间是相互讳莫如深,管理主体又尚未明确。当前承担非税收入管理的有财政、物价部门,还有众多执收、执罚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即使在财政系统内部,也有综合规划、预算、国库等若干职能处室参与非税收入管理,形成了“多头”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以致非税收入不规范运行有机可乘。此外,非税收入管理尚缺少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多年来重预算内管理轻预算外管理的惯性思维,加上非税
第二篇:(培训材料)第一专题 政府非税收入理论简述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培训材料
第一专题
政府非税收入理论简述
按照现代财政理论和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政府收入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债务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四个部分。政府收入是保障政府权力机构正常运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我国,由于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基金与个人账户相挂钩,政府对社保基金不拥有完全的所有权,目前社保基金还不能纳入财政收入的范畴。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债务收入。从资金来源渠道方面讲,债务收入不属于税收收入,也应当划入非税收入的范畴,只是它不属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单独把它列为一项,是为了保持统计分析口径的方便性和一致性。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从这个概念表述可以看出,政府非税收入有多个来源渠道,并且这些来源渠道差异很大。不同的来源渠道,其理论依据也不同,非税收入的理论呈现多元化现象。这种多元的来源渠道和理论依据,将非税收入化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以下称“53号文件”)的分类方法,非税收入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非税收入等6大类。其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理论依据比较简单,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产权及其收益理论。广义上讲,产权包括所有权、配置权和处置权,很多书刊在上述三权之外,还将收益权明确为产权的内容。实际上,收益权是附着在三权上的权益,是所有权、配置权和处置权衍生出来的权益,不是独立存在的权益。从狭义上讲,产权就是所有权。不论从广义上还是狭义上来讲,既然是国有资本、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其产权就属于国家,由此带来的所有权、配置权、处置权也属于国家,与这三权紧密联系的收益权当然属于国家。国有资本、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的有偿使用方式有多种,既有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所有权发生转移;也有在产权、所有权都不变的情况下,让渡配置(使用)权;还有整个产权都发生转移的情形。这三种不同的权益转移行为,就是有偿使用行为。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表述为出售、出租、租赁、担保等等。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不论哪一种有偿使用方式,都是应当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其交易收入都属于国家的收入,也就是政府的非税收入。我们探究政府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理论依据,就是产权及其收益理论,这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重点探讨一下政府取得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理论依据。我们探讨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实际上是在说明政府取得非税收入的合理性。政府的财政收支是行政行为的重要内容,在财政领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就是要依法理财,首先是依法取得财政收入。法律首先体现的是合理性,然后才是公正性。我们探讨非税收入的合理性,也是在寻找政府取得非税收入合法性的落脚点。
在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和政治制度如何,人们都在享用两种消费品。一是私人消费品,如我们消费的食物、衣服、车辆、房屋等等,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类消费品都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两个重要特点。所谓竞争性,就是某人消费一种消费品,会减少别人对这种消费品的享用。以我们消费的食物为例,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供给的食物是有限的,如果某一个人消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会有其他人不能消费。所谓排他性,就是某人在享用一种消费品时,不允许其他人同时享用。比如一件衣服只能由一个人来穿,绝对不可能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同时在穿同一件衣服,也就是一件衣服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同时消费。这种竞争性和排他性,决定了私人消费品的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决定的,也就是由市场来决定,市场机制排斥那些不愿支付现行价格而消费产品的人,从而使消费品分配给那些出价最高的人。人们消费的另一种物品是公共消费品,也叫公共物品。这种消费品的最大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他们在同一时刻同时为多个人提供利益;同时,如果排除某个人消费或者利用公共物品,也是不可能的,或者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公共物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防、公共治安、无线广播电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等。在这种情况下,公共物品的供给者,是无法向消费者索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的,因为消费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免费消费公共物品,在经济学经典理论中,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的消费者称为“免费搭车者”。由于公共物品的价格不能被消费者自愿接受,如果没有强制措施,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成为“免费搭车者”,为了持续不断地提供公共物品,国家必须强制让每一个消费者接受公共物品的价格,这种价格就是税收。所以,税收带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税收政策适用于每一个公民和法人,不是只对某一部分人适用。从提供公共物品的角度解释税收的概念,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表述。我们在大学税收课本上学到的税收概念,一般是“为了保障正常履行管理职能需要,国家面向特定对象强制取得的收入”,这种概念是一种通俗表述,并没有说明税收的本质。
税收收入与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关联性,只有明白了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理论依据,才能进一步探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理论依据。上面说到,为了持续不断的提供公共物品,必须向所有消费者征税,这是因为所有消费者都可以消费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种消费品在特定区域内是公共物品,如果把范围扩大,可能就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消费,或者不是所有人都必须消费,原来的公共物品这时就变成了准公共物品,如地方病的防治与免费治疗等。对于准公共物品,如果面向所有人征税,那些不需要消费这种准公共物品的人,就会成为“交钱拉车者”,显然不公平。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提供,政府层级不同,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公共物品的“价格”,或者说公共物品的成本补偿方式,与一个国家的税收立法权是紧密相关的。美国的联邦议会和州议会都有税收立法权,美国联邦政府面向全国提供的公共服务,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获得成本补偿;州(省)政府面向全州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获得成本补偿。所以美国的州与州之间税种、税率都可以不同。我国与美国的情形不同,我国的税收立法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大没有税收立法权,所以,我国中央政府面向全国人民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税收的方式取得成本补偿,省级政府面向全省人民提供的公共物品就不能通过税收的方式取得成本补偿。就全国来说,省级以下人民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都是准公共物品,中央政府面向特殊人群提供的公共物品也是准公共物品。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都不能以税收的方式获得成本补偿,只能按照排他性原则,由准公共物品的受益者付费,通过受益者付费获得成本补偿。大家一定要注意,这里讲受益者付的是费,而不是税,这就是费的一个由来,也是政府收费的一个重要由来。美国的县以下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以及州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准公共物品,也是通过收费的方式来获得成本补偿。收费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
收费还有另外的原因,或者说还有另外的由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与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联系非常密切的特殊经济现象,就是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理性的人(公民和法人)的经济行为对另一个(些)理性的人产生了影响,受到影响者没有因受到损害而得到补偿,或者没有因得到利益而付费的现象。外部性又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指某个理性的人(公民和法人)对另一个(些)理性的人产生了有益的影响,也称为正外部性,如个人开展卫生防疫活动,个人拿钱修路、架桥、办教育等等。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个理性的人(公民和法人)对另一个(些)理性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如企业排污行为,各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等等。如果一个企业开展生产活动,购买原材料所产生的成本是企业的私人成本;排污造成外部承担的费用,叫做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排污企业需要对造成的外部成本进行补偿,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外部成本补偿理论,我们征收的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等,就属于成本补偿收费,这类收费都是管理类收费。违法违规行为也是外部不经济形象,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秩序是由法律法规和道德所规范的,如果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违法违规,就会扰乱他人的生活秩序,对违法违规的人进行处罚所得的罚没收入,也是外部成本补偿收入。
政府性基金有两种来源渠道。一是财政内部在支出时切块安排,二是面向社会征收。前一种情况有水利工程建设基金、预算调节基金等,这类基金不存在理论依据问题,是政府根据需要对财政资金作出的一种支出安排。后一种情况如地方教育附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等等,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的一种成本补偿,严格来讲,这种类型的政府性基金就是税收,只是我国目前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太快,社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太多,而我国的税收立法权又高度集中,调整税率、税基的灵活性不够,只能根据支出需要,以政府性基金的形式,参照税收征管方式,为政府筹集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准公共服务的资金。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性基金应当逐步被税收所取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非税收入的理论依据其实并不深奥,也不复杂,主要是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工作,真正去思考。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非税收入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来源渠道也不同,征缴方式不具有任何可比性,但在支出方面,都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由于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需求不同,非税收入的具体项目也总是不断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如何及时转变我们的认识,牢牢把握非税收入的本质,根据非税收入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从而实现规范、科学管理,是我们今后要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篇:对粮食流通监管的调研分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生活必需品,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我市2002年成为全省首批6个进行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市州之一,全面放开了粮油购销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进入粮油市场。在我市粮食市场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其监管,做到流通有序、保证质量、安全消
费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07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和《**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省政府第206号令,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同时为对粮食商品进行依法规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实现了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这一体制性突破和创新,粮食流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条例》和《实施办法》的先后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也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管重任,以保障我市粮食流通领域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购销市场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一直有国家统购统销,不允许其他经济组织染指,那时的粮食流通流域,是清一色的国字号。改革开放后直致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经营规模非常小的个体粮油经营户,但在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方面仍远不及国有粮食企业。2002年,我市成为当时全省6个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市州之一(其他地区2004年放开)。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后,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快速地不断涌入粮食流通市场,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6月底,在各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各类粮食经营户(含粮油购销、加工、转化)已达574户,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19户,占3.3%,非国有粮食企业及工商个体户555户,占96.7%。数量如此庞大的经营主体,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做不到有序规范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供求形势新变化后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我市目前已成为粮食纯销区,如何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有限且呈下降趋势。2001年,我市粮食三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43.4万亩,产量55.6万吨;2006年,三大品种播面为112.7万亩,产量44.3万吨,分别下降21.4%、20.3%。从总量上看,2006年,我市粮食总产量为55万吨,按我市目前的人口计算,人平占有量为710斤,已经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平占有730斤和我省的人平占有784斤水平。更为关键的是,从我市的现实情况看,农民种粮没有比较优势,而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以经济手段调节社会产业的合理分工,农民根据比较效益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是天经地义的。随着我市茶叶、长毛兔、乳品、桑蚕、林竹、水果、中草药等种养殖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粮食的播种面积还会进一步减少。此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这些无疑都是影响我市粮食产量的基本要素。二是粮食消费量刚性增长。由于人增地减和酿造、饲料等工业转化用粮的快速增长,我市粮食消费量毫无疑问也会随之增长。根据调查测算,2006年我市仅口粮、饲料、种子用粮等粮食消费量就已达64万多吨。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增长较快的酿造等工业用粮,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三是粮食库存下降,安全系数降低。截止2007年6月底,市政府可以调控的有效库存仅有28900吨,其中市储备24000吨,国有粮食商品库存4900吨,为多年来最低水平。我市非国有粮食企业由于经营规模较小,其仓容量、资金量等客观条件决定了只能是勤进快销,不可能储存太多粮食。目前纳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计范围的非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量仅有1600余吨。而且从名山、汉源等地粮食部门抽样调查情况看,现在我市农户储粮情况也很不乐观。名山去年抽样调查了永兴、万古、百丈、红星、马岭、茅河、联江等7个乡(镇)24个社的360户农户,需要购买口粮的家庭126 户,占调查总户数的35%;100%的农户都要购买饲料用粮。汉源今年上半年抽样调查了大田、富春、九襄、清溪、双溪、富庄共6个乡(镇)12个社的40户农户,有9户占22.5%的家庭基本没
第四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政府财务行政改革的推动作用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政府财务行政改革的推动作用
2006-12-1 10:13:04
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近两年多来,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收 付管理制度、健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制度、相应的国库收付执行机构已基本形成。政府财务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改革的目标必定要有利于实现 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有利于在我国尽快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整体协调推进 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改革都需要相互配套,进而整合地发挥作用,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为政府行政提供资金的一项制度保证,其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项财务行政活 动。因此,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必将对政府行政改革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1.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 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 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 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争取更多的财政预算,任意截留、挤占、挪用、甚至侵吞财政资金,特别是一些部门、单位挪用经常性资金、各种专项资金去 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最后以经常性资金、专项资金不足为由要求增加财政预算,以预算套预算来满足本集团利益。
2.不健全的 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助长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在收入方面,由于这部分创收所得没有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专户而是进入单位私设的“小金库”,被看成部 门、单位的自有资金,从而助长了他们违规的创收活动。在支出方面,由于原来重复、分散设置账户,资金的拨付环节多,且只要财政资金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上 后,其具体使用便是预算单位自己掌握,至于经常性资金是否用于保证机构正常运转,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在支出过程中已基本失去监管,从而为不规范的政府 财务行为大开方便之门。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1.规范的国库管理制 度要求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和核算,有效地抑制了不规范的政府财务行为。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取消其他所有部门、单位的自立账户,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 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政府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该账户体系集中管理和核算,铲除了部门利益的藏身之地,排除了由部门分散管理、自收自支的可能性,这无疑会 有效地抑制各级政府部门不规范的创收行为。
2.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了支出拨付程序,从而规范了政府财务行为。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 要求所有的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按类别直接拨付或授权拨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从而避免了资金在预算单位的滞留、沉淀,不 给各部门、单位截留、挤占和挪用的机会。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基本直接支付到提供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商手中,有效地保证了预算的硬约束,切断了 超预算的资金来源渠道,实质上规范了政府财务行为。
(三)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
1.逐步取消改革初期的一些过渡性措施。应该看到,要淡化政府部门的利益观念,消除局部利益、个人利益驱动带来的政府行为不规范,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 度改革还应进一步深化。要逐步取消改革初期在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划分、银行账户设置等方面采取的一些过渡性措施,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将财政授权支付的预算级次进一步下延,以真正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2.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要规范政府行为,仅有财政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还不够,因为它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无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所以 还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要严格按部门预算制定的用款计划拨付资金,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则可以切断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减少他们共同谋利的机会。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运转仍不协调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1.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 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求进入其中集中管理和核算,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这显然有利于统一财权,消除政府各部门 的局部利益干扰,正确协调好部门间利益关系,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2.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执行,有利于保证预算资 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一是在资金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将资金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为现在财政部门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二是在资金支付方式上,由原 来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财政国库中心根据审核后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实现了以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 控制资金拨付,真正做到了预算是什么,就执行什么,保证了预算与执行的一致,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
(三)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
我们知道,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地进行调整。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明确相关单 位在国库资金运作过程中的权责。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制度完善、权责清晰。如法国对其中支 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力的实施。为了使我国政府 行政运转协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职权。
三、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仍不公正透明
1.预算编制过粗,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正。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预算编制的粗放,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和 项目,不透明,造成了在编制预算时,政府各部门“乱请款、乱要价”,虚报预算的现象很严重。在编制预算时尽量报高点,然后让财政部门砍削。从而导致了政府 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2.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不透明。由于原来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流转环节多,在途时间长,导致了资金 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财政监督。一方面,收入不及时,退库不规范,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支出不透明,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为 “暗箱操作”、“权力行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不公正。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1.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细化预算编制为基础的,它要求预算科目和预算编制都要 规范化和细化,以利于每个预算单位编制详细的分月用款申请计划,国库部门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资金,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透明,资金分 配公正。
2.预算执行中采取预算单位只掌握预算指标而不直接办理资金支付的方式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由于资金已不再从预算单位实 存账户支取,而是从财政给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体系中直接或授权拨付,因此,无论是预算单位,还是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很清楚。这 对于推动我国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1.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改革。预算单位现行的预算编制水平不高,不够准确和明细,不能满足国库支付的基本要求。所以要在把预算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具体项目的基础上,准确地编制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公正透明。
2.加快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提高财政资金运转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为此,需要建立一套先进、可靠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而我国目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水平还不高,财政、税务、银行之间计算机联网程度比较低,显然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也不利于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 制。
四、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行政廉洁高效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离廉洁高效的目标还有距离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廉洁高效 1.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改革后取消了部门、单位自有账户,要求所有财政资金都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体 系,特别是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库专户进行管理,填补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增强了财政监督的完整性。其次,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克服了过去财政不能事前 监督的弊端,实现了资金运动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以前,财政、审计部门只能依据各部门、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事后审查。实行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后,财 政部门能清楚地掌握每一笔收入的来源、时间、数目及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实现了对财政资金来源、流向、流量的全面控制,使财政监督贯穿于部门财务收支活动的 全过程。
2.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利于对政府各部门进行正确的绩效评价,促进政府财务行政运转高效。首先,改革后要求细化预算编 制,其所反映的信息、更加真实;其次,国库集中支付的一大特点便是资金流转链条短,其所反映的信息更加及时;最后,它要求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进入国库单一 账户体系集中管理和核算,其所反映的信息更加完整。由此可见,规范的财政国库核算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能真实、及时、完整地反映出一定时期内政府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向,有利于社会公众和立法部门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准确公正的绩效评价,促进政府财务行政运转高效。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库的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政府财务行政的廉洁高效
我国目前的国库监督机制主要由财政监督、政府监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构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责利不明确,权力之间缺乏制衡,监督约束软化,这显 然不利于推动我国政府行政的廉洁高效,因此,应建立、健全国库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监督制约。可以考虑修改《预算法》,在《预算法》中 应对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做出明细具体的规定,明确各种监督主体的权责利。二是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日常监督,加强对预算单 位使用资金的监督,对资金拨付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和审计部门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外部监督,财政国库部门应定期向人民代表 大会汇报国库资金运行情况,审计部门应每年定期组织人员对国库资金进行专项审计。
第五篇: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政府财务行政改革的推动作用
我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近两年多来,统一规范的财政资金收付管理制度、健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制度、相应的国库收付执行机构已基本形成。政府财务行政作为政府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改革的目标必定要有利于实现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即有利于在我国尽快形成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整体协调推进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改革都需要相互配套,进而整合地发挥作用,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为政府行政提供资金的一项制度保证,其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项财务行政活动。因此,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必将对政府行政改革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规范政府财务行为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为仍不规范
政府的“经济人”特性导致了政府财务行为的不规范。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作为财政资金支配者和使用者的各级政府部门,同时也应视为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特性,使得各级政府部门总有谋求局部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的出现。一方面,在组织收入时,一些政府部门热衷于搞不规范的创收来提高小集团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的收费权,以政府名义或政府批准名义,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来谋取本集团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安排支出时,一些部门、单位为。
够,因为它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无法排除由于利益驱动而使支出部门与供应商相互勾结共同侵吞财政资金的可能性。所以还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国库要严格按部门预算制定的用款计划拨付资金,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则可以切断支出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渠道,减少他们共同谋利的机会。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运转仍不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分账户管理制度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运转不协调。我国现行政府各部门、单位实行的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意味政府各部门、单位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恰当地膨胀各自的利益追求,就存在为争取集团利益而各自为政的可能性,从而很容易导致诸如政出多门、执法程序不统一、部门利益相冲突等一系列政府财务运转不协调的问题的出现。
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脱节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我国过去是将资金直接拨入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至于预算单位是否按规定的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只能在事后检查监督中才得以知晓,形成预算、执行两张皮,预算约束软化,预算执行中随意调整预算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造成了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不协调。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规范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有利于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分账户管理制度,设立一套单独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都要求进入其中集中管理和核算,它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收入一个口径,支出一个漏斗”。这显然有利于统一财权,消除政府各部门的局部利益干扰,正确协调好部门间利益关系,推动政府财务行政运转协调。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规范了预算执行,有利于保证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一是在资金管理方式上,由原来将资金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为现在财政部门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二是在资金支付方式上,由原来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财政国库中心根据审核后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直接拨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实现了以预算指标控制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以用款计划控制资金拨付,真正做到了预算是什么,就执行什么,保证了预算与执行的一致,有利于预算资金的分配使用相协调。
(三)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
我们知道,推进政府行政运转协调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这就需要我国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地进行调整。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要明确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过程中的权责。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制度完善、权责清晰。如法国对其中支出决策人、公共会计、财政监察专员等在有关国库资金的使用、支付和监督过程中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以保证责任的执行和权力的实施。为了使我国政府行政运转协调,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明确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等相关单位在国库资金运作中职权。
三、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一)我国现阶段政府财务行政仍不公正透明
预算编制过粗,导致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正。我国目前的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便是预算编制的粗放,没有细化到具体部门和项目,不透明,造成了在编制预算时,政府各部门“乱请款、乱要价”,虚报预算的现象很严重。在编制预算时尽量报高点,然后让财政部门砍削。从而导致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资金分配不公。
预算执行不规范,导致政府财务收支活动不透明。由于原来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资金流转环节多,在途时间长,导致了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财政监督。一方面,收入不及时,退库不规范,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另一方面,支出不透明,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为“暗箱操作”、“权力行政”等提供了便利条件,造成了政府财务行政不透明、不公正。
(二)以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推动政府财务行政公正透明
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要求细化预算编制,有利于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规范的国库管理制度是以细化预算编制为基础的,它要求预算科目和预算编制都要规范化和细化,以利于每个预算单位编制详细的分月用款申请计划,国库部门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拨付资金,使国库支付的基本程序透明,资金分配公正。
预算执行中采取预算单位只掌握预算指标而不直接办理资金支付的方式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由于资金已不再从预算单位实存账户支取,而是从财政给预算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体系中直接或授权拨付,因此,无论是预算单位,还是财政部门和人民银行对每一笔资金的去向都很清楚。这对于推动我国政府财务行政的公正透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