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库资金分析对政府经济决策的效应作用(精)
国库资金分析对政府经济决策的效应作用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税收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担负经理国库业务的中央银行,是联结财政、税务及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从客观上讲有必要研究国库资金收支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经济发展、经济贸易、金融运行的影响及产生的效应,为政府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国库资金;经济贸易;金融运行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税收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库的业务量也随之成倍增加。货币政策的制定必须研究国库资金收支活动及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国家信用的变化情况,国库部门只有建立起财、税、库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共同收集相关信息资料,才能确保财政预算收支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国库与财税部门相比,国库数据的最大特点就是时间最及时、金额最准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包括税收、预算计划、货币投放回笼、信贷规模、储蓄、国债发行、兑付等在内的统计信息资料库,才能真正为政府提供有价值、有分量的分析资料和政策性建议。
国库资金分析工作是指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国库收支(包括税收、利润、事业收入、国债发行兑付及收入退库)等情况进行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细致地进行国库资金分析既能弥补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之不足,并配合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起促进作用,又能对地方政府的预算收支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国库资金还是构成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内在因素,其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供了资金来源。近年来,财政、税收及金融体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担负经理国库的中央银行,是联结财政、税务及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从客观上讲有必要研究国库资金收支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对经济生活发展变化、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及产生的效应,为政府正确的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因此,对国库资金进行统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库资金分析是政府进行正确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由于国家金库处于特殊的地位,其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基础建设中,国库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每年都会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一定规模的国库资金直接投资基本建设、基础产业以及重点行业,一般而言,财政部门侧重于对财政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中央银行侧重于对金融运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分析。具体说来,国库分析是央行对财政资金运行给社会经济带来影响的分析,如财政收支对当地货币投放、回笼量大小的影响、财政支拨与库存余额的关系、税收征收数与入库数的比较分析、财政收支与预算收支计划差额分析、国债发行对地方资金吸纳大小的影响分析等等。国库分析主体的特点使这一分析更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可参考性。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进行宏观经济决策时,比较注重统计分析的社会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国库收支分析正好能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国库资金从性质上讲不同于银行的信贷资金,应归属财政资金。但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其资金的大量流动能够创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地方银行的短期信贷行为。
(二)国库收支分析不仅为分析宏观金融运行和制定货币政策服务,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发展。国库资金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政府债券及银行承兑票据等有价证券的业务活动。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操作的最主要的手段,而适度规模的国债是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性条件,是国库资金收支不足的平衡器。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理顺了中央银行与政府、财政、商业银行的关系,强化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地位,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财政弥补赤字不再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吞吐有价证券,调节基础货币量,控制金融机构信用,影响货币供应和市场利率,达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市场业务对信用创造的影响因素也将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协调配合的重要领域,对贯彻执行货币政策、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库资金的最大职能是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当宏观经济发展不协调、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不平衡时,国家可以直接利用国库资金进行调控。如要控制总需求,可通过提高税率,增加财政收入,压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而要刺激需求,则可通过减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调控的经济目标。可见,国库资金调控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而货币政策调节则不同,从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发挥效力,对最终目标产生影响,有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控制总需求时,就调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反之,则降低比率。在此之后,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行为做出反映,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并通过派生机能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企业和居民再对商业银行的行为做出反映,相应调整投资和消费支出,影响社会需求,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调节效果相对滞后。
二、国库资金分析对地方政府的预算收支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国库分析内容的特殊性,成为政府发展经济深化改革的综合性较强的参考材料。国库分析不仅是为中央银行服务,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为各级政府经济部门服务。国库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对有关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点的“边缘性”问题进行的分析和研究,以促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支持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它起着其他分析工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库分析更有利于为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深化改革方面提供服务。近几年来,各级国库在国库收支分析方面尽心尽职,基本上能及时反映当地国库收支状况,做到随时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认真、细致地从财政收支、企业发展状况、外贸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银行储蓄、个人消费观念转变及央行货币政策、信贷、税收与企业情况全面地进行分析,为当地政府提供了较好的经济参考决策依据。因此国库收支分析为地方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企业实施ERP项目的风险对策
以上分析了企业实施ERP项目时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以及在对应外部环境时所产生的决策风险。既然知道了风险,就可以针对性地考虑风险对策。
从广义上来说,企业实施ERP项目所面临的一部分外部风险,如上述的社会环境条件风险需要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对策,例如,国家应该下大力气从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改进企业应用和实施ERP的大环境,需要致力于清理调整一些陈旧的、不利于企业应用实施ERP的政策规定,明确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催生国内龙头软件企业,整顿和规范咨询机构,加强对这些机构的培育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但是,更重要的是 ERP实施企业如何对应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根据所处环境的具体特点来考虑如何防范和化解以上这些风险。
1.软件选择风险的应对策略
企业在进行软件选型时首先需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自己的实施能力之上,明确自己的业务需求到底是什么,想利用ERP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与拟选择的ERP系统要求的管理水平是否存在差别,差别多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软件。这是需要企业自己把握的问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软件供应商或者咨询服务提供商看到了这些问题,他们为了不丢掉合同也不愿意主动地说。其次,企业在选型时既要立足于当前的需要,更要放眼未来。由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人员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软件时要考虑到发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光来考察所选择的ERP软件系统是否适合。再次,了解整个ERP软件供应行业的情况,对重点厂商全面考察,不能只关注其产品本身。企业需要把ERP软件的选择作为一次战略选择,未来的软件厂商应该符合作为战略伙伴的条件,并且要有与实施企业进行战略合作的意愿,而不仅仅是将产品卖出了事。对于国外软件厂商,更需要了解其进入国内的时间,有无成功案例和升级准备以及提前公布新版本功能的信息。最后,企业有必要提防和避免该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2.咨询公司选择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咨询公司的选择,由于国内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刚刚起步,实施企业往往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一个建议是,即使费用比较高昂,也宁可选择既懂管理又有能力进行选定软件实施的咨询公司,也就是说,不能怕花钱。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在一个 ERP实施项目中,企业所付出的总费用中,往往是咨询公司所得到的比软件公司所得到的还要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选择一个好的咨询公司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在具体选择上,企业应重点考察咨询公司对于合作的观念和意识,考察其以往的项目实施情况以及人员素质。在人员素质的考察上,尤其应重视其人员从业的经验和相对稳定性。
3.合作风险的应对策略
对于合作风险,最根本的一条是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来增强企业主体意识,坚决防范和尽早消除错位风险。
只有增强企业主体意识,企业才能在三方合作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保证合作的方向,发挥合作中的主体作用,领导项目的实施,在项目中积极学习与转变,致力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只有坚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合作方的积极性与热情,也只有坚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给合作方以压力和驱动力,更好地促进知识转移,保证实施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必须正确把握咨询公司在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咨询公司的专家在企业 ER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应该是辅助实施,主要职责是知识转移,即把咨询公司所掌握的 ERP理论,ERP系统的流程和操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这个领域的其它有关知识都通过ERP的实施过程,逐步转移到企业中,使企业自己的人员融会贯通,使企业能够在合理时间期限内摆脱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达到最大限度的独立。
在有些情况下,错位风险会因为下列因素而减弱甚至消除:(1)合作方负责任地唤起了实施企业的主角意识;(2)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实施企业不得不承担起责任,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角色;(3)在项目交付后,实施企业被逼着成长。但是,与其这样被动地化解风险,毋宁及早意识到风险并防范风险。参考文献:
[1] kanet,J.,and V.Sridharan,“The Value of Using Scheduling Information in Planning Materials Require ments.”,Decision Sciences Vol.29,No.2(1998).
[2] Turbide,D.A.“MRPⅡ:Still Number One!”IIE Solutions(July 1995).
[3] Bancroft,Nancy,Implementing SAP R/3:How to Introduce a Large System into a Large Organization,Greenwich,CT:Manning,1996.
[4] 温咏棠.MRP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5] 金达仁.ERP应用的八个瓶颈 [J].中国计算机报,2000.9-25.
第二篇: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研究(推荐)
[211]陈建奇.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研究
陈凌.浙江大学,2007.摘要: 随着近年来中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库资金迅速增长并且突破了万亿的高额水平,出现了两难并存的局面——高额国库资金闲置的巨大时间价值损失和国库资金波动对央行货币政策效应造成显著影响。本文以此为问题导向,主要尝试研究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现实做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熨平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制度选择。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解决当前中国万亿国库资金面临的问题提供一点有-----------------------------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左右吧,你就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200-500篇非常专业,且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基本能涵盖所有和主题相关的论文,然后会让你从目录中再挑选出其中30篇左右最贴近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全文给你,全文文字都可以复制黏贴的哦,就是这些精选后的论文内容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
就这样子,本来拖延了进度的我,仅仅花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我的论文,成为一篇立意新颖,博采众长的优秀论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
-----------------------------
益的参考,同时丰富国库资金的理论研究内容。首先,在相关概念界定和现有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变迁。对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分类进行分析和归纳,针对传统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分类体系表现出的不完备性,本文将混合金库制纳入制度分类体系,使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分类体系更加完备,从而更好地解释当前各国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变迁,为本文研究不同制度下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明确了制度环境。其次,本文第4章、第5章和第6章从理论上分别研究了不同国库资金管理制度下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金库制下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国库资金增减直接引起基础货币的收缩和扩张,由于基础货币属于高能货币,因而国库资金变动将对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储备等将造成显著影响,扰动货币政策有效性。利用外生货币供给模型扩展分析发现,国库资金与货币供应量呈反方向运动,国库资金增加将导致货币供应量下降,而国库资金的下降将提高货币供应量水平,并最终对利率和产出造成影响;利用内生货币供给模型扩展分析发现,国库资金变化将引起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化,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储备需求,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的储备水平和市场利率均衡水平。银行存款制下国库资金波动不象单一金库制那样对货币变量的总量水平直接造成影响,相反,更多的是影响市场微观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存款制下,国库资金变化会引起微观主体的财富变化,导致政府国库资金存款与私人存款比例以及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比例发生改变,扰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从而通过资产价格渠道和信贷渠道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另外,国库资金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弱化商业银行接受国库资金存款的竞争性,加深商业银行市场分割,增大国库资金不确定性,容易诱发风险,影响货币市场或者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模型分析发现,国库资金变化还会影响国库资金存款的债券抵押品、国库资金存款扩张乘数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等,对商业银行信贷造成扰动,从而影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对于混合金库制下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问题,研究表明,混合金库制兼具单一金库制和银行存款制的优点,混合金库制下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负面影响比其他制度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较多采用混合金库制熨平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混合金库制下国库资金会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积极的影响:闲置国库资金投资运作,提高货币市场流动性,同时,地方政府对闲置国库资金的投资需求内生推动公共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另外,政府由于国库资金赤字债券融资而增加短期债券供给,有利于发展短期国债市场,促进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然而,混合金库制下国库资金也会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国库资金赤字融资可能造成货币供给增加,产生通胀压力等,国库资产结构调整也可能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影响。第三,本文第7章基于中国国库资金和其他相关货币变量月度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
一、中国国库资金与基础货币、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国库资金是基础货币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Granger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基础货币受国库资金的影响程度较大,国库资金的增加和下降促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上升和下降。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造成显著扰动。
二、中国国库资金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国库资金是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cranger因;脉冲响应分析发现,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对来自国库资金的单位冲击都表现出负向变化,并且影响程度呈逐渐衰减的现象;方差分解表明,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M0产生最大的扰动影响,对货币供应量M1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造成了显著扰动。
三、中国国库资金与金融机构信贷、金融机构准备金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国库资金是金融机构信贷和金融机构准备金的Granger因;国库资金单位冲击引起金融机构信贷的负向变化,而金融机构准备金对来自国库资金的单位冲击则产生正向变化。从影响程度看,国库资金对金融机构准备金造成很大影响,而对金融机构信贷的影响则呈倒“U”型模式。这些情况表明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受到国库资金的显著影响。总之,上述结论从实证角度揭示了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显著影响,同时也表明了现阶段熨平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必要性。最后,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如何熨平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推行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是熨平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最优选择,即由现行委托金库制转向混合金库制。本文接着对现阶段中国推行混合金库制改革最核心的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对中国政府国库日常资金最优存量水平进行模型构建与测算;二是分析现阶段中国政府闲置国库资金的投资运作方式;三是分析现阶段熨平中国国库资金波动影响的短期国债融资制度安排。当然,要熨平国库资金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还必须加强财政部门与货币当局的协调配合。
第三篇:政府决策案例分析
【政府决策案例分析】政府重大决策需要经过哪些程序?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
“这是近年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一个非常具体的很有见地的进步。”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松年指出,公开、参与是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与公信力的基本程序要求。如果能够按照意见规定的“五大程序”进行,政府决策就能做到基本正确、避免失误。
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当前,一些行政机关违法决策、随意决策、拍脑袋决策问题仍然存在。针对此,意见在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意见指出,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适当形式反馈或者公布。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扩大听证范围,规范听证程序,听证参加人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听证意见要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重大决策要经政府常务会议或者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能提交会议讨论、作出决策。
意见要求,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重点是进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未经风险评估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
意见强调,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在重大决策执行过程中,决策机关要跟踪决策的实施情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
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责任。
第四篇:充分发挥督查作用确保政府决策落实
充分发挥督查作用确保政府决策落实
政务督查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政府决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将决策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为此,提升督查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督查部门的作用,不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领导重视、全力支持督查工作是前提
目前,一些职能部门职责不清、履行职责不力,政府决策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和行政效率,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成为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障碍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加强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必须加强督促检查。通过督促检查,加大解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办事拖拉推诿等问题的力度。因此,必须从保证决策落实的角度去重视督查工作,切实把加强和改进督促检查工作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机制和手段之一来抓紧抓好。
督查部门除及时办理各级领导批办的专项督查事项外,很重要的督查任务就是对县政府各个时期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进行跟踪、督查和反馈,使领导及时了解决策和重要部署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因此,领导要全力支持督查部门工作。为使督查室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的决策动向,县政府明确规定,督查人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以及其他需要参加的工作会议,督查室要在3日内根据会议精神做出督查方案并进行跟踪督
查,增强了督促检查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为保证政令畅通,树立督查工作权威,要求督查室对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目标进行审核把关,并全程参与对全县乡局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增强了各单位领导干部抓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责任、健全督查网络是基础
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往往需要有关方面的共同完成。要提升督查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督查作用,必须健全督查网络,强化各方面人员的责任,形成抓督查的强大合力。因此,我们按照分级负责、分流承办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领导分工负责、职能部门归口承办、办公室综合协调的督查体系,增强了督查实效。在原来乡镇和县直系统督查网络比较健全的基础上,继续壮大督查力量,聘请了10位工作经验丰富、公道正派的离退休干部、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为兼职督查员,聘请了5名记者为协助督查员,聘请了6名政法系统干部为特邀督查员。对专兼职督查员,定期交办督查任务,承担督查调研课题;对协助督查员,组织参与新闻督查等活动,及时反馈决策落实中的典型经验、存在问题,促进决策落实到位;定期组织特邀督查员分析案情,研究探讨解决办法,促进案件化解。同时,根据省、市督查工作考核办法,完善了对基层督查工作的考核,调动各级各部门抓落实的主动性,较好地促进了决策的落实。
三、突出重点、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是关键
督查工作的有效性在于它的针对性。只有服务中心,督查工作才有价值;只有服务决策,督查工作才有地位;只有切实解决实
际问题,督查工作才有力度。为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求督查部门必须突出督查工作的针对性,紧紧围绕大局开展工作。
一是突出中心工作的督查。政府的中心工作就是督查工作的重点。督查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展开,要做到与政府中心工作同步,与县域经济发展同步。督查室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制定督查预案,明确全年的重点督查事项,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突出热点难点问题的督查。热点、难点问题是社会的聚集点、群众的敏感点、工作的关节点。督查部门要深入基层,抓住倾向性、苗头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督导检查,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2005年的督查工作中,县政府督查室围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态文明村创建、村村通油路工程、清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禽流感疫情防治、企业改制、矿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督导检查,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开展联合督查。督查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按照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要求,组织开展联合督查,使各部门相互助力,凝聚工作合力,解决一些单靠某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2005年8月份,因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网通公司和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的光缆线杆被风刮倒,压毁农户大面积葡萄、玉米等农作物,因涉及单位较多、群众要求过高等原因各单位未能就赔偿问题与村民达成一致,群众到县集体上访,部分过激村民扬言如不及时解决将剪断光缆。为妥善处理问题,维护社会稳定,责成政府督查室进行协
调处理。督查室协调各责任单位和公安、法院、物价、统计等职能部门多次到现场了解情况,耐心细致的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多次召开由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研究解决办法,最终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四是充分利用督查工作职能,抓典型、促工作。要通过督查活动的开展及时发现先进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督查部门要及时发现阻碍决策落实的负面典型,通过解剖分析,找出影响决策落实的症结所在,使有类似情况的单位和部门引以为戒。
四、因事制宜、综合运用督查方法是保障
督查工作要准确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工作落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只有不断丰富督查工作内涵、改进督查方法才能真正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实际工作中,督查人员要会听,从汇报中发现问题;会问,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会看,从检查中证实存在的问题;会督,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要根据督查事项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明查暗访、新闻督查、借力督查、交叉督查、跟踪督查等多种督查方法,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创造性地开展督查工作。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第五篇: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作者 刘岩 崔晓
摘要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但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
关键词 风险决策,框架效应,神经机制。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自上世纪一直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热门,但是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方法来研究风险认知,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现在已经有一些有价值的发现,例如风险决策中处理感觉、知觉和情感信息时,皮层、边缘系统以及广泛的神经调节系统会起到中介调节作用。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与风险决策行为的几个候选机制相关的基础神经生理学、计算机模拟、临床神经影像学的研究,旨在对与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做一系统总结,使我们明晰风险决策在各种情境下分别会有哪些神经机制的参与,神经过程如何调节风险决策行为。本文从框架效应入手介绍,结合预期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框架效应:亚洲疾病问题
Arrow认为,成为规范抉择理论所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不变性原则,即对一抉择问题做相等的阐述应该引出相同的偏爱顺序。然而,Tversky和Kalmeman借助“亚洲疾病问题”向人们显示了决策者的风险偏爱依赖于选项被如何描述,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亚洲疾病问题是框架效应的经典案例,其中决策者被要求在生还(正面框架)或者死去(负面框架)的情景下,对一个确定选项和一个概率(风险)选项进行选择。本文选择亚洲疾病问题进行分析基于如下两点考虑,一是亚洲疾病问题对于关注行为决策的读者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二是对于亚洲疾病问题的分析几乎可以涵盖目前对行为决策的神经基础的所有探索。该问题的译文如下:想象美国正在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种疾病的发作将致死600人。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正面框架:
A方案,200人将生还。
B方案,有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而有2/3的机会无人将生还。负面框架:
C方案,400人将死去。
D方案,有1/3的机会无人将死去,而有2/3的机会600人将死去。分析四个选项不难看出,A和C方案是相同的确定选项,有200人生还相当400人死去。B和D方案是一样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成功的机会为1/3,如果成功了600人全部生还,否则全部死去。结果显示正面框架下多数人选择A方案,负面框架下多数人选择D方案。即人们在正面框架下表现出受益时偏爱规避风险:负面框架下表现出受损时偏爱追求风险。亚洲疾病的生还与死去: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及其神经机制 框架效应显示正面框架和负面框架下,即受益和受损两种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对问题的描述即框架如何影响决策者,这些描述如何为大脑所表征,至今其神经作用制仍未明确,但是一些研究可以提供初步的参考证据。例如,Breiter等人的研究表明结果被知觉为相对是受益还是受损会影响到结果的神经加工过程。他们运用不同的轮盘赌旋转器真实地呈现几种获得和损失的结果,研究发现腹侧纹状体对金钱获得/损失的期望及经验具有调节作用。在无风险获得(确定获得)的情况下,其活动呈现清晰的单调增长;当结果被知觉为受益时,腹侧纹状体的反应比知觉为受损时要强烈。大量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与受益相关的神经为腹侧纹状体、扣带前回、背侧纹状体、腹内侧前额皮质; 与受损相关的神经为扣带前回、杏仁核和背侧纹状体。其中背侧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在加工体验奖赏的数量和效价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Delgado等人发现奖赏的数量、效价与背侧纹状体活动直接相关。实验中根据被试在赌博任务中的成绩,给予不同程度的金钱奖励和惩罚,运用相关事件fMRI方法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尾状核激活的程度与奖赏的数量和效价相一致;尾状核对大的奖赏反应最大,对大的惩罚反应最小。与此类似的,Knutson等人发现,背侧纹状体区域对接受大的奖赏和惩罚的反应不同。3 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的神经机制
Gonzalez等人对框架效应的研究表明:具有潜在受益的风险选择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要多于确定受益的选择;而具有确定受损的选择和具有潜在受损的风险选择所要付出的认知努力是相同的,这些认知努力均定位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顶叶皮质。
Paulus等人发现被试在做出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时,以下区域的激活程度是不同的:后顶叶皮质 背外侧前额皮质和脑与确定决策相比,风险决策的不同在于其中包括风险预期,风险预期是决策中重要的认知/情感成分。研究者运用3-T扫描仪,对14个正常被试进行了事件相关电位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统计参数成像表明,风险预期成分(风险性的决策一安全决策)会专门激活额内侧回。4 未来研究展望
对于决策的神经基础的研究已经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细致,但是对于复杂的风险决策行为来说,其神经机制也是很复杂的。与风险决策的行为研究不同,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较为直接地展示给我们风险决策的内部活动过程。当我们了解了风险决策的实际过程,就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干预这一过程。目前来看,我们认为风险决策的神经科学研究应该首先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何解决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风险决策的问题,此时获得和损失的结果数量和概率都是决策者已知的,但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决策问题更多是不确定情境下的。一些研究显示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符合“两阶段模型”,决策者首先会根据已有信息、经验和当时的情境估计事件发生概率,随后的过程符合风险决策规律。另外有研究显示,两阶段模型不足以解释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问题,需要有第三个阶段来重新融合模糊的估计过程,而且对于熟悉领域和陌生领域会有不同的反应。风险决策和不确定决策有什么区别,分别是如何进行的,来自神经机制水平的数据也许会回答这一问题。
第二,决策过程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理性的计算,这应该是触及传统决策理论的核心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主流经济学始终坚持“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类具有稳定而持续的偏好,人们据此做出各种理性的行为决策。在这一框架下,所有明显不合逻辑的非理性行为,也被解释为某种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但已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对长期行为进行决策时,他们的决策行为的确符合经济学假定的“理性决策”过程;而面对短期决策,比如是否立刻进行消费活动时,可能更多为当时的情绪控制。那么期望法则是适用于一次博弈还是多次博弈?长期
投资还是短期决策?2003年Li的研究显示多次博弈是符合期望法则的,而一次博弈情境“齐当别”模型提供的解释更为合理。这可以部分地解释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不同在于短期投资不符合期望法则。那么,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在决策中分别起多大的作用,以及如何影响决策过程应该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期望来自神经科学的研究会解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