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征管制度实施方案
征管股关于落实陈建国局长在第二季度省局党组 中心组学习结束时的讲话工作任务分解方案
一、创新税费征管制度,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征管制度更加完善,征管流程不断优化,征管行为进一步规范。责任单位:征管处牵头,有关部门、各州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局配合。
1、充分发挥税收管理职能,强化税收管理员制度税收管理工作不仅清楚地明确了专管员的征管范围、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工作内容、工作目标与工作责任,而且将每一户个体、企业都纳入了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使每一户都有人管,每一个环节都有人管,充分发挥专管员的税收管理职能,做到税源管理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以实现对税源的精细化管理。
2、强化纳税企业的“户籍”管理
企业税务报告制度与专管员内部税务报告制度在充分利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企业资料的基础上,及时采集纳税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核算以及申报的纳税信息,并及时完整地进行分析、加工、与总结而构成企业综合信息资料库,大大强化了对纳税企业的“户籍”管理。
3、强化税源监控的广度、深度,实现税源的动态控管基于征管工作始终以税源管理为基础,而税务登记又是加强税收征管与税源监控的基础性工作,严格要求专管员每季要详细整理其近阶段负责的正常纳税户、非正常纳税户、停业户、注销户、亏损户的基本情况和变动情况。并结合新办、注销税务登记的数据来核定现阶段我县所有税源的变化情况。通过加强税务登记的管理,从源头上堵住了税源流失的口子,理清了税源帐,并在此基础上分行业、分税种、分纳税规模建立各类重点税源台帐,根据税源变化分析税源发展现状与趋势,全方位加强了税源监控广度与深度,为顺利完成年度税收任务提供了坚实保证。
4、健全税收征管对口考核机制,规范考核台帐登记,严格按要求上报情况,上报情况与记录一致;严格执行如在税收征管工作中有严重违法、违规现象隐情不报,弄虚作假的,必须严肃处理。
5、健全税收征管质量下考一级考核工作机制;按规定的时间、方式上报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报告、考核统计报表,量化和非量化考核指标;
6、按规定时限、要求完成上级安排的征管工作调研、情况调查、数据采集填报工作;
7、按要求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8、健全税收管理员工作机制、明确税收管理工作职责;
9、按要求实行纳税人、缴费人信息资料“一户二档式”管理;及时归档征管档案资料;
10、按上级要求完成涉外税收情报工作任务,情报收集、认真查核工作,按规定方式上报材料;
11、按规定上报审批延期缴纳税款工作;
12、按规定和要求完成上级布置的临时工作,;
13、健全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机制,按要求实行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
二、阳光办税,按规定公开税收政策、办税程序、核税标准、处罚依据等关系纳税人切身利益的涉税事宜,做到依法阳光核税、征税和减免税,切实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利。
责任单位:征管处牵头,监察室、政法处、各州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局配合。
1、落实欠税管理措施,按规定进行欠税公告(我局在征收厅触摸屏上进行定期公告);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定额核定的管户,按规定时限在征收厅和醒目的告示栏上进行公告;
3、及时联系税政管理股,掌握最新的政策变动情况,整理资料定期在征收厅触摸屏上公告税收政策(包括定额核定、欠税公告、税收政策、核定标准、处罚依据等等)。
4、利用公示栏,在醒目的位置公布税务机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三、科技管税,进一步完善数据大集中系统,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加快纳税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尽快研究制定稳定获取“第三方信息”的工作机制,努力推进科技管税的深度和力度。责任单位:科技处牵头,有关部门、各州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局配合。
1、购买符合省局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指标要求的软硬件;
2、按省局要求安装使用《云南地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相应功能模块,及时反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按要求安装使用《公文处理系统》;
4、做好“监控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系统”的运行情况记录和相关资料。
5、制定了简单方便、可操作性强的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6、及时把日常工作中发生设备故障、软件故障、网络运行故障、病毒侵害、泄密等事故情况上报省市局,并配合做好故障排除工作;
7、按要求全面建立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安全、机房管理等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8、对重要数据按时间段做好多设备异地备份工作;
9、强化网络按全监督,加强重要部门工作人员的密码管理,要求系统管理员和大厅工作人员必须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2.0》、《办公自动化系统》、《公路内、河统一发票开票系统》等税务软件的登录密码更改成8位或8位以上数字加字母模式,同时规定必须每季度更换一次,进一步提高了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四、服务促税,继续深化办税服务厅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好纳税服务示范窗口;创新纳税服务举措,大力推进多元化申报缴税方式,让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知税、办税;要完善纳税服务制度体系,建立纳税服务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责任单位:征管处牵头,有关处室各州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局配合。
1、严格执行上下班制度和着装制度,要求每位税务干部按时上下班,上班期间着装并挂牌上岗;
2、按省局对办税服务厅设置标准要求统一办税服务厅的标识设置,规范窗口设置,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做好窗口之间的业务衔接、数据信息通畅共享,提高大厅人员胜任多岗位的能力,加强AB角制管理,设立“税务咨询台”,为纳税人提供办税流程指南;
3、在办税服务厅公开工作制度、办税服务流程、税务人员廉政勤政纪律,并在办税大厅摆放意见薄供纳税人反馈意见和建议,同时告知纳税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4、加强办税大厅的环境卫生建设,每天按排人员进行
清洁大厅环境,为纳税人创造一个整齐、干净的办税环境;
5、严格履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制和首问责任制,对纳税人需办理的业务能及时办理的及时办理,有疑问的事项及时转交相关业务部门落实后给予办理。手续不全的事项一次性告知纳税人补全手续后及时办理。
6、提高纳税质量和效率,加强多元化申报工作的宣传和实施。通过深入企业了解税收管理结构、到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和在分局前台摆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多元化申报工作的宣传活动,使纳税人了解该项业务对纳税人日常税收工作带来的便利,提高纳税人网络申报意识。
五、加快12366服务热线建设,统一规范服务热线标识。加快规范基层征管模式步伐。加强新版发票宣传,增强用票人辨别发票真伪的能力。加快发票在线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推广使用,建立方便、快捷的发票查询途径。加大税收专项检查和发票专项检查力度。责任单位:征管处牵头,有关处室、各州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征收局配合。
1、加强新版发票宣传,增强用票人辨别发票真伪的能力。
一是深入广泛宣传。利用电视公告、短信及办税服务厅公示等方式,宣传新版普通发票使用时间,旧版发票过渡时间,新版发票种类,以及如何简单直观地辨别新版发票的真伪。
二是细化资格审核。组织专管员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根据其生产经营的规模、经营范围,准确审核新版发票领购资格,正确核定发票的领购数量。
三是强化验旧管理。严格执行发票的验旧购新制度,防范超经营范围开具发票情况的发生;对纳税人违反《发票管
理办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行为,按照违法事实依法惩处。
2、发票专项检查,定期实施发票检查。
一是对用票量大、开具金额巨大的用票户要一查到底,不留死角。随后专项检查组在各局对本局税务所、征收大厅进行自查的基础上,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户进行全面清查,对各局的用票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通过发票专项检查要达到“从根本上规范发票管理秩序,促进征管质量全面提高,对干部队伍进行一次整顿和教育”三项目标。
二是税收大检查方面,将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交通运输业、采掘业、房地产业、电力行业及服务业(餐饮、娱乐、洗浴、旅店、中介)娱乐业的定额核定和发票使用进行清查,同时还要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个人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检查。
三通过检查达到监督税收执法,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水平和质量,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的目的。
第二篇:三。税收征管制度
三.税收征管制度
1税收管理概念:是国家的主管税收工作的部门,为了实现税收分配的目标,依据税收分配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对税收分配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2目的与原则:
目的: 原则:
一、依法治税原则
二、统一管理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
三、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四、效率原则
3.特点:
4税收管理制度:
1.)“三证合一”:2015年10月1日
依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除个体工商户以外的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分支机构。
按照“一窗受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模式,将原来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一个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
2.)设立税务登记的时间和地点: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3)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也未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4)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交承包费或租金的承包承租人,应当自承包承租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其承包承租业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5)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承包建筑、安装、装配、勘探工程和提供劳务的,应当自项目合同或协议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项目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6)上述以外的其他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均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纳税义务发生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3.)变更税务登记
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后,遇下列情形之一,应办理变更税务登记:改变单位名称或法定代表人;改变经济性质、隶属关系;改变住所或经营地点(涉及主管税务机关变动的,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改变生产、经营范围或者经营方式;增设或撤销分支机构;增减注册资本;改变生产、经营期限;改变开户银行或账号;改变工商证照等。4.)外出经营报验登记
(1)外出生产经营前,向所在地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外管证) 开具《外管证》应提供的资料:
税务登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外出经营项目立项、工程承包合同书、施工许可证及复印件;
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证件和资料。 其他要求:
第一,外出经营活动应缴纳增值税的,向国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应缴纳营业税的,向地税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为兼营行为的,可向国税或地税机关申请开具,税务机关不得拒绝。
第二,开具《外管证》必须按照一地一证的原则,有效期限为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天。
(2)到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纳税人应当于外出经营地开始前,持《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自《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签发之日起30日内未办理报验登记的,所持证明作废,纳税人需要向税务机关重新申请开具。(3)办理申报缴销手续
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结束,应当向外出经营地税务机关填报《外出经营活动情况申请报》,并结清税款、缴销发票。外出经营地主管税务机关缴销未使用完的发票,对其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核实,在纳税人《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单》上注明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并加盖印章后,返给纳税人。纳税人在《外管证》有效期届满后10日内,持《外管证》回原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办理撤销手续。
5.)停业、复业登记(适用于定期定额征收的个体户)停业登记 停业前,停业期限不超过一年,《停业申请登记表》
复业登记 复业前,《停、复业报告书》
1.)账簿设置的时限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发生纳税义务之日起15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薄。
对于生产经营规模小确无建账能力的纳税人,可以聘请经批准从事会计代理业务的专业机构或者经税务机关认可的财会人员代为建账和办理财务业务;聘请上述机构或者税务机关认可的财务人员有实际困难的,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建立收支凭证粘贴薄、进货销货登记簿或者使用税控装置。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10日内,按照所代收、代扣的税种,分别设置代扣代缴、代收代缴账簿。2.)账务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件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3.)账簿、凭证的保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照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账簿、会计凭证、报表、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纳税资料应当保存10年。
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不得伪造、变造或者擅自损毁。4.)银行账户管理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和其他存款账户,并自开立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其全部账号;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变化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书面报告。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账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纳税人的账户账号。
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账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第三篇: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
××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改革方案
(征求意见稿)
税收征管是税收工作永恒的主题,改革创新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不竭动力。2013年我省地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已正式启动,目前正处在调研准备和宣传发动阶段,计划2014年元月全面实施到位。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面改革,市局决定,2013年将进一步深化我市地税系统征管改革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通过职能重组、岗责重置、流程再造和机关实体化运作,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优化服务和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税源分类分级管理为突破口,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二、目标和基本原则
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税收征管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诚信服务、科学效能、监督制约、因地制宜。
三、主要内容
(一)优化纳税服务
1、巩固“先办后审”改革成果。加强“先办后审”后续管理。优化征管流程,精简表证单书,简化办税环节,办税服务厅全面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一站式”服务。除列名的限时办结涉税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限时办结以外,其他涉税事项只要纳税人申请资料齐全、手续完备,一律当场办结。
2、拓展多元化服务平台。巩固完善以电子申报纳税为主的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推广自助办税,加快电子税务局建设。
3、建立分级分类税法宣传模式。优化整合纳税服务资源,以税法宣传体系为平台,重点依托纳税人学校(之家),拓展12366综合服务热线功能,实行差异化、团队化、社会化服务。
4、建立健全纳税人诉求响应机制,及时回应纳税人的关切,提供纳税风险提示,做好税收政策异议处理,帮助纳税人降低涉税风险,进一步畅通纳税人合法权益救济渠道。
(二)推行税(费)源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
分类分级管理是税(费)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应按照分类管事、分级负责、因事设岗、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税(费)源分类分级专业化管理。
1、分类专业化管理。根据税(费)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对税(费)源进行科学分类,一般可以划分为重点税(费)源、一般税(费)源和零散税(费)源。重点税(费)源是指纳税户数量占比较小(20%左右)、年纳税额占比较大(80%左右)的纳税人,我市要求将年纳税额30万元以及年纳费额30万元以上税(费)源户均纳入重点税(费)源管理;一般税(费)源主要包括除重点税(费)源以外的其他中小微企业;零散税(费)源主要包括个体工商户和一次性、流动性税源。对不同规模的纳税人依据税(费)源特点、重要程度和风险大小采取差异化 管理方式。对重点税(费)源,以管户为主、管事为辅,实行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各单位须成立专门机构或专业团队对辖区内重点税(费)源进行集中专业化管理。对一般税(费)源,以管事为主、管户为辅,按照行业规范化管理思路,强化税基管理和分类纳税辅导,将管理事项适当分离,逐步实现传统的“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对个体工商户等零散税(费)源,在属地基层地税机关依法核定税收定额的基础上,可以依法借助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力量,实施委托代征管理;对流动税(费)源和自然人纳税人,充分运用第三方信息做好源泉控管、代扣代缴等税收管理工作。
2、分事项专业化管理。按照税(费)源专业化管理要求,坚持管户与管事的有机结合,各地可在保留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对部分事项进行适当剥离,将税(费)源管理事项分为基础管理和风险管理两类。基础管理类事项主要包括户籍管理、调查执行;风险管理类事项主要包括分析监控和纳税评估。
3、分级专业化管理。将税(费)源管理事项在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实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管理。在坚持属地入库的原则下,基础管理类事项一般由县(市、区)局负责;风险管理类事项以市局为主,县(市、区)局为辅开展,提升大企业风险应对层级,跨区域经营、事项复杂、年纳税额较大的总分机构类型的大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类事项,由市局列名管理。其他税源户风险管理事项由县(市、区)局按行业或者事项等实施专业化岗位分工管理。
(三)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1、组建市局风险分析监控中心。为推动全市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市局成立风险分析监控中心,挂靠征管科,负责全市地税系统风险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等的汇总,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制定风险识别参数,建立风险特征库和风险分析模型,实施风险识别排序、风险任务推送、应对结果评价等工作。同时负责协调全局纳税评估工作,行使风险管理指挥中枢职能。各县(市、区)局成立相应专门机构或团队,承接市局风险分析监控中心推送的风险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税收风险分析监控。
2、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税收征管基本程序,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较高的纳税人。根据税源分布和结构特点,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将风险管理闭环系统与征管基本程序有机结合,自上而下地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税收风险分析监控部门主要是采集和获取内外部涉税信息,运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行业评估模型等风险分析工具,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定期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对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等级排序,按风险等级高低推送风险应对任务,并对风险应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在税收风险应对中,对低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督促其修正申报;对中、高等级风险纳税人进行纳税评估;对涉嫌偷逃骗税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
(四)深化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的必经程序和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必须在强化纳税评估上有所作为。
1、出台市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要清晰界定评估方法,统 一评估程序,理顺工作流程,明确评估时限,规范评估文书,指导全市评估工作。要正本清源,突破评估仅是点对点日常检查的浅层认识,以“行业建模”为抓手实现评估工作的提档升级,积极“建模找点”,在建模初期,要突出重点税源、重点行业,指标不求多、不求全,但求有效实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扩大成果。各县(市、区)局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符合本地税源结构的骨干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服务纳税评估工作开展,实现纳税评估从无差别的全面评估转变为有针对性的专业评估,从无标准的经验操作转变为有规范的精细评估,从不连贯的单一应用转变为有互动的综合评估。
2、推行团队评估,纳税评估工作必须由专业化评估团队实施。市局风险分析监控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地税纳税评估工作,建立纳税评估人才库,并从纳税评估人才库中抽调人员对全市普遍性存在的重大行业风险、税(费)种风险以及市局列名大企业实施纳税评估,各县(市、区)局必须成立专业评估的内设机构或团队,由其负责本辖区的纳税评估工作。
3、做好与税务稽查衔接工作。清晰界定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业务边界,避免职责交叉,做到衔接有序。同一内,对列为稽查对象的纳税人不再实施纳税评估。将纳税评估作为税务稽查的前置环节,对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税收违法,且需要追究税收法律责任的,应移送税务稽查部门。
(五)加强税务稽查
税务稽查是税收征管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实施税收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要通过强化稽查职能,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增强税务稽查威慑力,维护税法严肃性,营造公平正义的 税收环境。要突出稽查工作重点。稽查部门应当将纳税评估部门移送的涉嫌偷逃骗税纳税人作为必查对象,开展案件查办等风险应对工作。及时向纳税评估部门反馈稽查查处结果,并注重发现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规律和特点,查找税收征管薄弱环节,提出管理建议,做到以查促管、查管互动。规范稽查实施程序,统一处理尺度,创新稽查方式方法,优化稽查资源配置。
(六)做实税源基础管理
强化户籍管理,把好税务登记信息入口关,及时准确掌握纳税人各类动态信息,加强非正常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造册户登记管理。做好纳税人户籍结构分类分析工作,创新户籍巡查方式,利用第三方信息开展纳税登记户数比对,查找堵塞户籍管理漏洞。加强纸质资料管理,规范纸质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好电子征管资料管理系统运用的前期准备工作。严格发票管理,加强发票日常检查工作,加大税控、网络发票推广力度,提高电子发票比例,实现由以票控税向信息管税的转变。规范欠税管理,实现系统欠税管理全覆盖,做好欠税分类工作,完善延期缴纳税款审批管理。综合运用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收关联分析等方法,深入开展经济税(费)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预测预警分析和税(费)源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准确把握管理规律,深入查找薄弱环节,研究制定加强重点行业和分税(费)种管理的有效措施。
(七)强化社会综合治税
完善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工作体系,提请市政府出台信息交换机制的有关意见,明确部门间信息交换时间、交换方法、交换内容,建立信息交换常态机制;巩固“先税后证”、“先税后 登”、“先税后费”、“先税后检”等源泉控税机制,提升税源控管质效。继续推进国地税协作,拓宽协作领域,创新协作手段,联合加强发票管理、实施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加快社会化办税,将其作为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强力推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构建“政府主导、财政考核、税务指导、部门参与”的零散税源管理新模式,明职责,严考核,重保障,建机制,强化社会化办税的规范运作,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释放出来。
(八)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
健全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坚持决策权、执法权、监督权相分离,明确调查审批、风险分析、风险应对人员的职责,并实行各环节人员和职责相互分离,从制度、体制、机制上强化对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制约。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税收执法权的行使和运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制约,做到风险防控设计与流程再造、岗责重置、系统研发同步进行。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梳理权力事项,排查风险点,强化流程控制和制约。加强对调查审批、风险分析、风险应对等重点环节的督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有错必纠、有责必问,确保行政问责制度落到实处。
(九)完善征管质量与绩效评价体系。加快转变征管质量评价方式,在统一、规范分类分级岗责体系的基础上,对涉税信息采集与加工、纳税服务、税务管理、风险分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强制征收等工作情况,实行计算机过程留痕管理,将各环节征管绩效归集后作出综合评价,客观评价地税机关税收征管的主观努力程度。根据征管绩效评价中发现的税 法遵从新动向、风险管理规律和征管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和措施,优化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纳税评估模型,形成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为主要内容的、可量化的征管绩效评价体系。
(十)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
坚持业务先导引领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有机融合。强力推进征管信息标准化建设,制定贯穿信息采集、流转、查询、应用、维护等全过程的信息管理规范,建立信息标准体系,统一涉税信息的数据标准、口径。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保证涉税信息的准确采集和规范使用。深化涉税信息分析应用,做好数据、信息、情报、知识的转化,做好纳税人申报纳税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发票使用信息和税务管理信息、第三方信息以及其他涉税信息的收集、整合与比对,有效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综合分析探索纳税人不同规模、行业、税种等风险发生规律,逐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行业和税种评估模型、税法遵从风险特征库,增强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能力。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全市地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内涵和意义,切实转变税收管理理念,克服畏难情绪,在系统上下形成广泛的思想共识。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深化征管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凝聚各方力量,创造领导高度重视、协调统筹有序、内部齐抓共管、外部支持协作的良好改革环境。
(二)稳步实施,传承创新。近年来,税收征管流程再造、税收信息化建设、税收管理员制度建设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征管改革的要求,也为现阶段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继承发展各项改革有益成果,注重改革的策略、路径,在继承中创新。同时,要确保改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要注重改革质的突破,跳出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怪圈,不能以一种错误去修正另一种错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要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各级人才库建设,重点培养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纳税服务等专业人才完善奖惩机制,奖优罚劣,激发活力,增强地税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感。加大经费、设备等向征管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征管改革顺利实施。
(四)搞好调研,认真总结,适时调整。调研要深入,要调查了解征管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征管的迫切需要和改革方向,调研改革风险点在哪里。论证要充分,要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经验,探索论证适合本地的改革模式。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考虑周全,及早应对,及时修正,适时调整,不断优化征管改革模式,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四篇: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市局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精神,构建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根据市局对税收征管改革工作的部署,市区国税局在认真分析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辖区机构设置、税源结构、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税收征管改革,努力形成“征纳权责明晰、服务职能整合、税源专业管理、风险集约统筹、岗责流程统一、监督制约有效”的税收征管格局,进而达到提高征管质效、优化纳税服务、规范税收执法、降低执法风险、促进纳税遵从的目的。
二、改革内容
通过优化结构、转变职能,将业务科室、办税服务厅、税源管理分局等部门职责进行整合,实现办税服务厅全职能化、业务科室职能“瘦身”、风险管理中心中枢统筹、分局专职风险应对、各岗位分权制约,打造实体化、扁平化、集约化、流程化的税收征管格局。
(一)打造全职能办税服务厅
通过将市区局各业务科室承担的基础管理事项下移至办税服务厅、各税源管理分局承担的基础管理事项前移至办
税服务厅的方式,推进办税服务厅由办税服务前台向综合税收服务机构转型,实现税收服务、基础管理各项职责在办税服务厅内集中整合、专业化分工、一体化运作。
在办税服务厅内设立调查核实和涉税审批岗位,赋予其调查核实和审批职能,实现依申请涉税事项受理、核查、审批的一体化办理。纳税人依申请办理的158项涉税事项,除需要市级以上税务机关审批的13项涉税事项外,对其他145项涉税事项,只要纳税人提供资料齐全、符合办理条件,均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并审核后当场审批办结。同时赋予办税服务厅部分基础税源管理权限,对未按规定办理依申请涉税事项的纳税人履行催报催缴、欠税追缴、处理处罚等职责。
(二)业务科室职能调整
业务科室职能“瘦身”,将政策法规科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防伪税控系统及稽核管理、进出口税收管理、流转税优惠审核、相关资格认定等业务,税政科的所得税税收优惠审核、所得税核定等业务,征管科的普通发票管理、欠税管理、委托代征管理、延期申报、延期缴纳税款管理等职责,计统科的税收票证管理等职责下移至办税服务厅,相关业务人员随业务至办税服务厅,加强办税大厅的一体化业务办理能力。
(三)强化风险管理中心中枢作用
市区局成立独立的、专业化的税收风险管理中心,统筹开展风险目标规划、风险信息采集、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
序、任务筛选、任务推送、复审复核、跟踪评价和风险管理各环节整体联动工作的协调等工作。
风险管理中心统筹全局风险管理,形成强有力的管理中枢。充分利用各税种和专业管理部位的专项风险分析成果,收集各类涉税信息,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风险分析,研究制定风险防控策略,提出风险应对建议(包括上级部署的专项评估任务),统一提交税收风险联动管理联席会议进行等级排序,确定风险应对任务。风险管理中心同时负责督导、反馈、考核风险应对工作,保证协同联动的有效落实。风险应对实行“一次进户、各税统评”,在同一内,除涉及税收违法案件检查和特殊事项调查外,对同一纳税人不得重复进户开展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审计。
(四)税源管理分局专职风险应对
除振兴分局(个体分局)外,其他税源管理分局不再从事催报催缴、个体定税等基础税源管理事项,将主要负责税收风险提醒、纳税评估、注销清算、发票检查、漏征漏管清查等风险应对事项,以及税收调查等风险信息采集事项。取消税管员管户,税收管理员“不管企业管风险”,将主要从事税收风险信息采集及风险应对工作。税源管理科继续作为专职评估科,负责市区局重点评估及专项评估。振兴分局将负责市区局所有个体工商户的税源管理工作,实现市中区范围内个体工商户税收政策执行的公平、一致。
(五)健全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1、风险应对环节分权制约。落实选案、检查(评估)、审理分权制约机制,稽查局除接受上级稽查局统一部署稽查任务、外部协查、举报检查外,其它案源由税收风险管理中心推送;税源管理科及各税源管理分局作为专职评估机构,所有案源由税收风险管理中心分析推送。由税收风险管理中心牵头组织相关业务科室人员对税务稽查、纳税评估结论进行集体审理定案,集体审理至少每半月召集一次,必要时可召开临时审理会,稽查局、各评估单位负责案件的检查(评估)、执行。
2、大厅审批业务分权制衡。办税服务大厅一体化办理业务实行业务受理、核查、审批分权制衡,将涉税业务受理、调查核实、审批岗位分由不同人员担任,调查核实、审批人员应具备执法资格,按规定流程办理,实现分权制衡。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本方案所涉及业务调整、业务办理及流转事项由考核办全程考核,对未按规定期限及工作质量完成的,通报批评并考核扣分;对征管改革措施到位,完成质量好、征管水平明显提高的单位,将通报表彰并予以考核加分。
三、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8月1日—9月15日):根据市局批复进行人员、岗位、业务、流程设定,申请调整金税三期岗位、权限设置。
(二)第二阶段培训阶段(9月16日—9月30日):授课人员备课,对所有业务人员分岗位开展人员培训。
(三)第三阶段全面运行阶段(10月1日开始):机构、人员、系统调整到位,按新业务流程全面运行。
(四)第四阶段总结完善阶段(12月份):各单位总结征管改革运行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汇总分析,并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市区局。市区局组织评估验收,全面总结评价,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和意见。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为把税收征管改革落到实处,市区局成立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区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区局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分管征管工作的局领导负责征管改革常务工作,各科室、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区局征管科,由征管科长任主任,具体协调指导税收征管改革落实,为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税收征管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的业务和部门多,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沟通反馈,持续改进。为避免发生纳税人多头跑,各岗位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在内部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争
取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对外公开办税流程,有必要时可制作流程示意图,放在局机关、办税大厅、分局的显要位置,让纳税人一目了然,不论办什么事都能及时找到相应的部门或个人。
(三)深入调查,持续改进
税收征管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各单位在推进征管改革工作过程中,要本着巩固、完善、提高、优化的原则,实行跟进管理,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不断调整充实、改进完善征管体系的内容,总结归纳出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切实提高税收征管的质效。
第五篇:确立自然人基本税收征管制度
确立自然人基本税收征管制度
在进一步完善先行代扣代缴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以代扣代缴为主、纳税人自主申报为辅的申报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扣缴义务人的职责以及第三方涉税主体的信息报告制度,规定所有自然人纳税人均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申报纳税。
确立自然人基本税收征管制度
自然人的特性是人数众多、流动性强、跨地域广,收入形式复杂多样、来源多元隐蔽,税法知识及遵从意识相对不足。在当前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但自然人税收管理手段不足、征管水平不高,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税收管控能力不强的现实情况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需直面挑战,从目标导向入手、从重点人群开始,结合自然人及税收征管特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法律
加快推进税收征管法的修订。税收征管法的修订需要在源泉控管、协税护税、法律责任等方面明确新的要求。一是确立自然人基本税收征管制度。考虑到目前自然人自主纳税意识较低,应当在进一步完善先行代扣代缴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以代扣代缴为主、纳税人自主申报为辅的申报制度,以法律形式明确扣缴义务人的职责以及第三方涉税主体的信息报告制度,规定所有自然人纳税人均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及时申报纳税。二是赋予税务机关更多的执法权限。扩大税务机关的税收检查权,如检查自然人的存款信息、财产登记信息、非从事生产经营单位的会计核算资料。扩大税务机关的行政强制权,将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包括自然人在内的所有纳税人。三是明确相关部门的协助义务。通过税收征管法或其实施细则将一系列协助义务明文条款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明确未按规定履行协助配合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充实自然人税收实体法的内容。以个人所得税为例,要加快推进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对税目、税率、费用扣除标准、税基、税收减免和征缴手段等明确新的要求。一是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劳动报酬所得综合征收,非劳动报酬所得分类征收,逐步提高综合的比重。二是实行个人所得税预扣制度。对一年内按每次收入分别征税的收入先按每次收入以累进税率预征,待年底和其他收入汇算清缴,实行退补税制度。三是实行一定比例的家庭收入综合征收。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收入,合理确定联合申报纳税制度,合理确定以家庭为单位的规模边界和税收负担。对综合费用的扣除,按负担能力原则,考虑自然人的家庭赡养人口等负担情况,按支出作费用扣除,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定额或定率扣除标准。四是明确税收管辖权制度。当自然人多处取得所得且面临纳税争议时,应在个人所得税法层面明确税收管辖权处理原则,建议强化应用并进一步细化自行纳税申报办法中不同情形下纳税申报地点的相关规定,同时要求其他所得来源地税务机关应协助配合、加强合作。
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
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由税务机关为每一个自然人纳税人设定一个与其身份证号相对应的、唯一的、全国统一的税务代码,扩大自然人纳税人识别号使用范围,根据纳税人识别号开设银行账户,并将其强制用于储蓄、投资金融资产、购买不动产、签订合同等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为税务机关掌握自然人收入和纳税情况创造有利条件。对于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主管税务机关应采集其所在国唯一终身不变的身份识别号,根据统一的赋号规则,赋予该外籍人员识别号,作为税款征收的代码,该纳税人离境前必须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清缴应纳税款后,方可凭完税证明出境。
完善现金管理制度。为完善自然人的税收征管制度,实现对自然人财产收入的全面监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现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现金的使用范围,限制大额现金的交易范围。一是规范支付方式,压缩现金交易使用范围。以金融企业为主体,规范自然人开户和支付办法。规定工资发放以及超过一定限额的收支划转只能通过银行转账,否则视为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通过改变外部环境,限制现金使用的范围,压缩现金交易空间。二是尽早实现现金管理立法,将自然人纳入现金管理范围内。相关法律应对自然人的现金使用设置交易限额,规定纳税人超过该限额标准的单笔交易必须强制采用电子转账方式,并推行和鼓励自然人使用支票、信用证、信用卡等多种电子结算方式,缩小现金交易量和使用范围,便于税务机关对自然人财产收支的监控。
坚持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并行发展。面对当前自然人纳税意识不强、自行申报方式难以得到推广使用的现状,近期,必须继续贯彻落实代扣代缴制度,提高扣缴质量。以个人所得税为例,应进一步落实全员全额明细申报办法,加强税收宣传,明确扣缴义务人的法定责任,把好扣缴义务人明细申报入口关,为后续自然人自行申报和第三方信息比对管理打好基础。同时,积极推行自行申报制度。随着代扣代缴申报的规范,自然人纳税人识别号制度的建立和现金管理、财产收入登记制度的完善,税务机关能够准确掌握自然人的收入项目、形式、经济活动等基本情况。通过利用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信息,税务机关便可依据扣缴单位提供的信息对自然人申报的纳税信息是否准确做出判断,提高对自然人的税收征管能力。
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技术支撑
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自然人税收征管信息平台。基于金税工程,实现征管数据向国家税务总局集中,使用全国统一的自然人税收征管模块,涵盖自然人纳税人信息采集、税款申报系统、个人财产及收入汇集系统等内容,实现对自然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入库等各项信息的实时监控管理,并实现自然人收入与财产信息的互联互通。
建立互通共管的自然人信息联网机制。完善以纳税人识别号为信息归集点的个人财产信息全面联网登记。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在确保信息安全和规范利用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级归集自然人的收入、财产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收入检测方式方法,提升自然人收入信息监测水平。
完善自然人税收治理环境建设
通过培养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意识,促进纳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不但可以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而且能够极大地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符合自行申报的纳税人,主动提供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的信息,让部分未按照要求保存有关收入和纳税记录的纳税人得到提醒,提高纳税人缴税的自觉性。
促进建立诚信机制。自然人税法遵从度作为自然人信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现与个人征信体系有机衔接,将税法遵从度低的自然人纳入“黑名单”,记录在信用档案中,与相关部门依法联合实施禁止高消费、取消相关资质、限制融资授信、阻止出境等惩戒措施,从而使自然人税法遵从度和自然人诸多方面的利益挂钩。
依法加强监管。组建专业管理机构,加强对自然人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纳税的审核与监管。加大重大违法案件查处信息报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以典型案件来规范整个行业或领域,增强违法案件查处的威慑力,增强依法诚信纳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