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的实施意见(暂行)
附件9:
关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的实施意见(暂行)
为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我市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更好地为我市“445”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无锡市“千人计划”和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东方硅谷”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全面落实我市人才工作各项举措,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导向,健全和完善各项金融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个传统金融与科技金融互动支持、金融创新与服务规范全面加强,基础工作扎实、服务功能配套、风险分担可控和支持重点突出、政策扶持有力、工作流程规范、信用建设完善,具有江阴特色的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金
融办、上市办、经信委、科技局、人保局、财政局、人民银行、银监办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对我市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建设的重大事项进行工作指导,通过各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互动,强化科技与金融的密切联系,有效促进我市“445”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
四、工作内容
(一)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企业和人才创业,解决企业初期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开办科技支行和科技信贷专营部门,专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信贷服务。同时在经济开发区和临港新城两个省级开发区内,各成立1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更为直接便利的融资服务。
(二)提供人才融资项目对接。市相关部门将会同开发区、临港新城分别组织科技企业、创业人才与有关金融机构开展融资项目对接,每季召开洽谈会或签约会,进行融资项目推介、信贷签约,为创业人才提供第一笔信贷资金,切实解决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的融资需求。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在投资和理财方面的专业优势,帮助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在项目投资的财务风险分析、资金运营风险等方面发挥财务顾问的作用。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鼓励各金融机构发展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保理与质押、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对银行、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鼓励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向科技型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对银行按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提取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非担保公司担保信贷业务一般准备的25%给予补贴,全市补贴上限为300万元;其每增加一个之前没有信贷记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对首笔业务一般准备的35%由政府补贴,补贴上限为5万元,全市每年本项累计补贴总额上限为300万元。
(四)加快发展科技担保。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再担保机制,增强科技担保服务功能。在现有4家国资担保公司中确定1-2家作为科技金融的担保公司,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行有效担保,承担嫁接科技企业与金融支持的桥梁,便利科技企业融资,切实解决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加大科技担保机构在免税、补助、资本注入、贴保费等政策上的优惠幅度,充分利用好上级的再担保政策,加快形成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确保担保机构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和科技企业融资的长效运行。
(五)逐步建立各类科技保险。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为企业和人才在产品研发、贸易、融资提供保险支持。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扶持政策,按照先付后贴原则,依据保险机构承保的企业应收账款情况,为企业提供资信调查费补贴、保费补贴。对获得保险公司承保的企业资信调查费给予50%的补贴,为单个企业提供的年度补贴总额不超过0.5万元。对企
业保费给予不高于50%的补贴,为单个企业提供的年度补贴总额不超过30万元。
(六)建立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由市财政和开发区、临港新城财政拨款建立金融支持人才创新创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按照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合理分担的原则,建立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借鉴其他县市成功经验,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年内制定我市《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银行、小额贷款机构、担保机构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进行适当补偿,实现政府、金融、企业共同投入的良性运作。
(七)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为科技企业和创业人才提供有效信贷服务必须加快我市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完善股权登记托管、知识产权登记评估、企业信用服务、各类产权交易和融资服务功能,切实解决当前困扰人才创业和科技企业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
(八)大力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机构要加快引进和培养熟悉科技金融业务的高端金融人才,在科技融资、担保和保险项目的调查、审核等业务对接上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各金融机构服务科技、服务人才的能力,不断提升我市的科技金融管理质量和水平。
第二篇: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自查自纠
关于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自查自纠的情况汇报
根据市委党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开发区在落实《决定》着力创优发展环境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坚持全面查摆与重点查摆相结合、开门纳谏与自查相结合、单位查摆与个人查摆相结合,深入查找在干部作风,机关效能等优化创业创新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征求意见,实事求是查摆问题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开展以来,我区采取“内外”结合的方法,深挖阻滞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根源,围绕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工作责任心,工作精神状态,廉政工作,部门职能划分,部门利益,工作效率,机关干部素质,责任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通过自查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开发区在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机关等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工作人员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解放思想、服务发展、加快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
在查摆问题中,也发现有些方面不够全面和到位,一方面有的制度不够健全,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落实不够。除此之外,从履行职能的角度出发,在行政效能建设与全区加快发展的任务相比,与投资者、基层和群众的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新意识还不够到位
萍乡市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朝着一流国家级开发区的目标迈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但部分干部思想解放不够,突破条条框框及制度的约束,创新工作方法和方式方面,工作还不够到位,进取精神不强,创新意识不浓。
(二)内部运转有待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全局一盘棋,工作一体化”是开发区对整个工作的一贯要求,内部各局室也认真按此要求认真进行了落实。但限于各局室职能的差异性,专业性不同,各局室之间具体工作要求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工作效率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协调,努力提高整体功能。
(三)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有些干部在理论学习上重视还不够,理论学习抓得时紧时松,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满足于浅尝辄止,凭经验办事,与工作实际结合的少,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在履行各自职责中,只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安排的工作,没有主动思
考工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化的水平上。
二、深入剖析原因,坚持边查边改
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按照“剖析自己不怕严、吸纳意见不怕刺、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的要求,做到对问题查找准、根源清、剖析深,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整改方向。针对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不够深入,觉得政治理论学习枯燥乏味,产生了厌学和畏难情绪,学习上只求一知半解,没有深刻地去理解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导致理论水平不高。自认为凭已掌握的业务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新思维。
二是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抓制度落实的力度不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少数人存在本位主义思想,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工作配合上不够主动,缺乏争先进位的思想和开拓创新意识。
三是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平衡,少数干部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上有重实用主义现象,重业务、轻理论,凭经验办事,与工作实际结合的少。
三、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和落实整改举措
针对我区各个方面问题,我们下一步将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整改,不断加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建设:
一是要求每位干部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风风火火、雷厉风行干事业的劲头,不断增强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意识,努力克服工作中的简单急躁情绪,增强将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的实干精神,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练好内功,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为契机,切实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计划,要求每位干部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外出培训与自我钻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增强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积极推进机关干部职业化、专业化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三是建章立制,落实效能建设长效机制
针对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和行政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制度入手,既抓当前突出问题的对照整改、又抓长效管理的落实。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加强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监督制度和考评制度,主要是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制、办事公开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五
项制度。严格执行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强化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建设的有关制度,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真正实现用制度规范行为、靠制度管人的运行机制,实现机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综上所述,开发区在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自查自纠问题准确到位,对问题原因剖析深入深刻,同时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下一阶段我区将继续按照市委党委、市政府关于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的统一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工作为契机,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成绩。
第三篇: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
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
创新创业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加快推进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皖办发〔2015〕24号),结合合肥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围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200个左右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肥创新创业。团队创办的企业落户合肥3年内,符合支持条件的,给予300—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或500—2000万元创业引导基金支持,县(市)区、开发区给予配套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获得天使投资基金或创业引导基金支持的前提下,再给予创业团队100万元配套资金资助。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突破投资额上限。(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开发区)
二、实施领军人才引进“百人计划”。按照“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确保质量”的原则,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200名左右能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分2档,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资助;创业领军人才分3档,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资助。市与县(市)区、开发区各承担50%。(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三、实施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围绕合肥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定研发项目,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分期培育200个左右产业创新团队。经认定的产业创新团队,在3年管理期内考核合格者,分两档每年分别给予企业30万元、20万元资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四、实施庐州英才培养计划。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和扶持本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每年遴选40人左右,其中创新英才10人左右,创业英才30人左右。创新英才每人一次性资助30万元,创业英才每人一次性资助50万元。入选或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每人资助50万元,入选省“特支计划”每人资助30万元。符合多重条件的,按上限资助,不重复享受。市级资助资金的60%作为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40%作为个人资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贯彻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由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探索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管理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益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不再上缴国库。制定合肥市专利促进条例,加大专利保护力度,促进专利的实施和运用,激励人才创新创造。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转移转化,单项成果实际支付500万元以上的,按其技术合同到帐额给予10%最高1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法制办、市国资委)
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中科大先研院等高端产业研究院为引领,推进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改革,对其人才引进、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每年予以一定研发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培育发展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对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聘任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创业导师,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新认定的市级孵化器及考核优秀的孵化器,分别给予50万元运行费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100万元资助。对新组建的各类创新战略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按规定资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抢抓全国“双创”示范市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合肥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2015—2017年行动计划,落实免费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专家指导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来肥领办、创办企业,所创(领)办企业属我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高端现代服务业,根据相关政策择优给予支持。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等各类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团市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八、加大科技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基金规模,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创新贷、科技小额贷、专利质押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多种方式融资,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创新,银行对企业实行基准利率投放科技创新贷等,政府按照基准利率50%给予银行利息补贴。对投保科技保险的企业,按实际支出保费的50%给予补贴。落实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财税〔2015〕62号)。(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开发区)
九、优先推荐项目和采购。优先推荐市“百人计划”、“庐州英才”入选专家和各类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申报人才项目和重大计划项目;优先支持上述人才所在企业申请天使投资基金或创业引导基金;同等情况下,优先采购创新团队创办企业的产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开发区)
十、优化人才生活保障。为高层次人才定期安排三级以上医院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享受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和5年内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等住房优惠政策。各单位自建人才公寓的,可参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关规定,在土地供给、规划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卫计委、市城乡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房产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十一、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妥善安排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由市教育部门统一协调安排到相应学区公办学校就读,不得收取任何择校费、赞助费。按照统筹调配、双向选择的原则,协助解决配偶就业,暂时无法安排就业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可参照本单位平均工资水平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高层次人才落户、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和出入境等提供便捷服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
十二、建立专项服务制度。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合肥市高层次人才证书》,凭证享受创业、工作、生活等“一站式”专门服务。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设立“合肥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安排专人为持证高层次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办理相关手续和落实政策,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建立服务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人才服务有关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实现全市信息联网和共享。(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本意见所称“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市级以上重大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皖江学者计划、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认定或资助人选,以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高层次人才。
本实施意见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各县(市)区、开发区、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 2015年11月25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优化奉贤人才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优化奉贤人才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
奉委(2009)21号
为进一步优化奉贤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谋划人才工作,加快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为“三区一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四个优先”,提升人才工作理念
要把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优先战略,坚持“四个优先”,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引导,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识。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规划执行力度
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等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对人才得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一是积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实施人才安家补助、人才租房补贴,加快推进人才公寓房建设。二是开辟医疗绿色通道,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周到的医疗服务。在奉贤区制定医院设立高知病房,服务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家。三是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多渠道解决人才子女就学问题。
加大我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和2008—2010年人才发展行动计划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研究、指导、协调和调动。大力推进重点产业人才集聚、重点项目人才保障、非公领域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育以及“三区联动”人才发展。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抓好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工作基础,健全人才工作网络,扩大人才工作覆盖面,推进人才工作向基层延伸、向“两新”组织延伸。
三、坚持引育并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有计划地引进和招聘“三区一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紧缺急需人才。积极创造条吸引科研院所落户我区,带动高层次优秀人才流入。加大人才储备力度,积极储备一批学历层次高、专业紧缺、综合素质好的青年人才。认真落实“三支一扶”计划,做好“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吸引奉贤籍优秀人才回乡发展创业。积极参与本市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吸纳我区产业发展中紧缺的高端人才。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人才培育机制,积极发挥各类培训基地作用,加紧培育产业紧缺人才。将我区产业项目需求与高校、院所的专业、人才资源优势相结合,促进技术、项目和人才的交流互动。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载体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选择一批重点扶持的创新型企业,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和科研基地。
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区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青年尖子选拔培育工作,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海外培训。继续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开发力度。指导企事业单位将人才的职业资格、学历、职称等于人才的任职岗位、工资报酬相挂钩,鼓励人才自主学习,岗位成才。
四、搭建工作平台,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人才需求,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一是积极发挥每月18日人才市场的作用,促进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的供需交流。二是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畅通政府、企业和人才之间的信息沟通。三是通过组建人力资源开发协会、举办人才沙龙等方式,搭建人才交流联谊平台。
结合奉贤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三区一基地”建设和区重点项目,开展紧缺人才需求调查,建立奉贤区人才开发目录,调整充实人才信息库,完善全区人才动态统计机制。加大人才户籍引进和居住证办理的政策落实力度。探索建立单位和个人的失信惩戒机制和人才评估制度。
五、加大投入力度,增强财力支撑保障
加大公共财政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按照《奉贤区2008—2010年人才发展行动计划》要求,2009年区财政人才资金预算1000万元,2010年1500万元,以后按财政收入增幅同比增长。加大人才资金对高级专家管理、人才培训、科技攻关和学术交流、优秀人才激励保障、人才储备、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等工作项目的支持力度。
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按照“谁培养、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不断强化人才发展的财力支撑,促进人才队伍发展和素质提升。
六、加强指导考核,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强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及其办公室力量,建立各镇(开发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区、镇两级人才工作组织网络。明确工作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对镇(开发区)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考核。对成员单位实行职责分工和工作评估,定期评选优秀工作项目,表彰在人才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人才。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提高人才的社会影响力,营造爱才、惜才、引才、用才和“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以更广阔的事业舞台、更开放的制度环境、更积极的激励措施、更便利的生活条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为推动奉贤“三区一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本章见自发布之日起试行,试行期至2012年12月31日止。如遇尚未享受完有关政策的,执行期顺延至期满。本意见由奉贤区委组织部、奉贤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员会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五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施意见(模版)
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
为认真贯彻县委扩大会议和全县“爱保定、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总结部署会议精神,落实我县主要领导提出的“高效、快捷、公开、廉洁”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更好地服务于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全年各项任务目标圆满完成,现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区域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在各地基础设施差距迅速缩小、政策优惠效应日益递减的新形势下,良好的发展环境已经成为决定生产要素流向的主要因素。只有依靠一流的服务,营造一流的环境,才可能聚集更多的资金、人才、项目和技术,不断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强化机关效能建设、创新服务企业模式、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先后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年、争先创优主题实践活动,特别是全市“爱保定、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更是将转变作风、推动落实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我县发展环境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与县委、县政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一些部门和行业体制、机制运行不畅、1
相互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审批环节多、办事程序繁琐;作风不扎实、执行力不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服务组织和机构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因开发建设带来的局部利益冲突仍时有表现,处置不当极易导致激化。对此,我县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围绕“风清气正、开放文明”的总体要求,努力创建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的建设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加快推进我县开发建设、打造河北省重要经济增长极提供坚实保障。
二、突出重点,务求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取得实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环境意识。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高度重视,切实抓紧抓好,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创造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命力”的观念,强化分层抓落实的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跳出部门利益的条条框框,从我县的发展大局出发,直面企业换位思考。认真落实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渤海我县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精神,结合“爱保定、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和“我为我县发展做贡献”主题活动,集中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在我县上下形成着眼全国找定位、立足全省看战略、服务沧州大发展、建设我县创佳绩的工作主旋律。
(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环境。
一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财政金融支持、促进人才交流、支持企业投入等方面着手,制定出台、完善调整适应新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长效性和竞争力的招商引资政策文件,并通过一定途径和渠道,向全社会公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树立“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信誉最好”的环境品牌。
二是建立行政审批快捷通道。在消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流程的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优惠政策进行统一协调。建立服务项目、企业的协调机制和联络人制度,建议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实现项目入区领办、代办制,推行项目立项、注册、环评、安评、规划建设审批等全程委托代理服务制。推进“一站式”办公,适时建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三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对重点项目和投资规模大、预期创税大户以及产业链长、安排就业多的企业,确定一名区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加强对接沟通,定期与企业召开座谈会,及时有效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搜集、提供信息,指导其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推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深化源头治理,优化建设环境。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对土地、房地产、环境评价、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审计、安全生产评价、税务代理、会计、3
法律服务等与我县开发建设密切相关的中介机构的监管,鼓励有资质、信誉高、实力强的外地中介机构来我县执业,形成有序竞争,服务我县发展。
二是加强对涉企收费和检查的监管。推行“重服务轻收费、重教育少处罚”,实行涉企检查登记备案、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避免交叉、重复检查,以减轻企业负担。
三是创新招投标管理方式,强化对政府采购、建设领域和土地出让的监管,严格执行《工程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实施意见》及《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全公开实施意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是营造功能完善的硬件环境。继续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城乡交通、电力、水利、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采取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完善道路、供电、供气、供暖、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同时,积极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推进购物场所、文化场馆、休闲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深化专项整治,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加强信访矛盾排查。按照中央“五个坚决不发生”和省联席会议“六个到位”的要求,认真扎实开展社会矛盾隐患摸排,细化工作责任,实化工作措施,确保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把隐患消除在苗头。
二是加强社会治安治理。开展重点工程和企业周边治安秩序集中整治行动,切实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对强揽工程、强买强卖、阻工闹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扰乱破坏企业正常经营和重点项目建设的,坚持从重从快从严查处。对重点工程建设实行民警派驻制、一企一警制。切实抓好社会治安和社区治安管理,严厉打击扰乱群众生活秩序的行为,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三、多措并举,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责任体制。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优化发展环境工作作为县委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以务实促发展,以实绩论优劣。
二是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强对优化环境的舆论宣传和跟踪报道,大力弘扬先进典型、抨击歪风邪气,营造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我县上下进一步形成凝心聚力谋跨越、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构建政府部门、媒体、企业、社会四级监督网络。在网站、电视台、报纸公开监督投诉渠道,延续“效能服务联系”制度,保证投诉得到及时落实,打造政府与企业快速沟通的平台。建立优化发展环境企业监测点,掌握企业在办事、生产经营、建设方面的环境情况。重点对机关作风、建设环境、重大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落实情 5
况进行专项效能监察。
四是强化责任追究。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十个严禁”规定和《加强责任追究服务发展的意见》,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做到有诉必查,有案必究,公开曝光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