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课课改总结材料
科学课课改总结材料
我县小学自然课自2004年初月来改为小学科学课至今已经历了一轮的实验,其中用了两个版本,先使用教科版材料,第二年改成冀人版教材,两种版本教材在不同年级并行使用。我县广大科学教师在五六年间研究学习两个版本的教材,也同时实施了两个版本的教学,渡过了既艰辛又快乐的教改时光。在教体局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成绩效果明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坚决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落实我县隆教体(2006)第19号文件《隆化县教体局至于调整义务教育改为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通知》精神,督查各校开全开齐小学科学课程,有条件的学校配备科学全职教师对课程实施进行有效管理。
二、积极进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培训,为使科学课改顺利实施,我县教研室在实施新课程的最初阶段对科学骨干教师,教导主任进行了培训,2004年6月9日——11日在回民小学举办了第一次培训会议。2005年7月16日小学科学教研员参加了我省教科所在石家庄市举办的小学科学课级研修班的培训会,回来后向我县各中心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时传达了会议精神,并在开学后不久教研员深入到各校对科学教师进行培训。
三、积极进行实验教师培训,为打造一支能够担负起小学科学课改任务的教师队伍,我县教研室举办了两次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师培训会,2004年8月中旬主要培训新课标,2005年春季与电教仪器站联合举办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培训及机能活动比赛。2005年8月暑假期间组织了各中心校送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教研室举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培训会议,这些骨干教师回来后在各校领导的支持下及时对本校的科学教师分别进行了二级培训。实践证明我县对实验教师培训是及时的有效地,如果我们都照这样做这一新课改就会顺利实施,也会受到较理想的效果。
四、课标教材实验过程研究,随着新教材和实验教师的培训,教研室从课改伊始每年都对全县各小学新教材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教研,教研员深入到各校对课程计划的实施,课程的管理进行检查督导,深入的课堂通过听评课与一线
教师共同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是全体教学新理念,县级新课标精神等方面上指导促进科学课教师从落后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上来为了加深课标教材实验过程的研究,2006年冬,县教研室举行了全县小学科学课研讨活动。把53所小学的科学教师和教导主任分成七组,分别在七个地点集中举行研讨会议,针对当时的科学课改情况,提出三个主题即:()进行研讨,会上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论文交流,经验介绍等形式进行有效研讨,开展这个活动以后,各校的科学教学又向新水平迈进了一步。
2、为了深化实验过程研究,教研员为各校提供课题研究信息,并积极参与一起研究。例如大沈屯中心小学的《科学课如何利用和开发好各种教学资源》现已结题,总结的经验已在推广应用中。
3、以评优促课改。通过评优课的形式促进课改的深入。2007年月举行了全县科学课课堂评优活动。2009年5月我县出了3名优秀教师并参加了市级评优活动分别荣获了一二三等奖,2010年月又举行了全县科学课教学评优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新的优秀教师出现,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科学教学向高层次新水准的方向发展。
4、全县开展“八个一”校本研修活动,(八个一的内容)有效地促进了科学课课标教材实验过程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得各中心小学科学课教研活动落到实处,讲求实效,通过多次下乡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我们真正的看到这一点。
5、加强常态课的研究和指导。根据全县兼职科学教师多,校点分散教师包班的特点,要普遍提高科学课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培训措施及组织这些教师经常开展平常状态下的科学教学教研活动,保证每一节科学课都能对路,都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由低水平向中高水平攀升达到基本目标的落实。
6、为更有效地提高科学课教学水平,教研室自课改以来每年都多次安排送教下乡活动,教研员代领骨干教师利用星期天到乡下学校为科学教师上示范课、引路课,这项活动对我县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水平的挺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锻炼了一批科学课骨干教师,他们本身也得到了提高。
7、200年月日教研室与电议站在回民小学联合开展了小学科学知识竞赛活动,竞赛题全部由科学教研员出的形式有必学题、抢学题等,全县24个中心校代表队参加竞赛活动,活动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冠军队代表隆化县参加了市级竞
赛活动也获得了好成绩。这项活动的开展对我县师生更积极更主动的学习科学知识,阅读科普书籍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课堂教学现状
目前我县科学课课堂教学比较乐观,大多数科学课教师都能上好常态课,骨干教师都能上好合格课,示范课,这来源于教体局、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科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具有我县教研室特色的“八个一”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各科课堂教学整体水平提升的最佳举措,每周上一节合格课,每月上一节优质课,每周写一个教学反思这些能掌握,好操作,易落实的研修目标,让教师的自觉与自觉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研讨,评优,竞赛,外出培训等活动的开展,更新了科学教师的理念,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在教学活动中都不同程度的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课改的新理念,五年来,我县科学课教学参加省市举行的现场评优课,录像课,整合课,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白艳华,杜玉香,史红艳)
课堂教学当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法不当,不能够正常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有的教师不能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上不能让学生充分的进行科学探究,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等等。
六、学业水平发展及评价。在教体局主管局长的关怀指导下教研室在每个学期对学生科学课学习进行试题答卷考查,特别是六年级毕业考试尤为严格,全面。使教师学生及家长认识到科学课的重要性重视科学课的教学。通过成绩统计和实际调研,我县学生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例如:回民小学08年科学考试总分()09年上升到()而学生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断增长。老师们反映,现在的学生一到要上科学课时,一蹦老高的往实验室跑,上课时的高兴劲一直不落。
七、教师专业发展及评价。随着科学课课改的进行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好多契机,他们被动和主动的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更新理念、钻研业务,把握教材尽可能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等教教材积极搜集资料阅读书籍撰写教学论文,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成为我县科学教师的自觉行为我县2004年有县级科学骨干教师12名,市级2名,到现在已有县级骨干教师50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教学能手4名,县级名师1名,有的骨干教师被提拔为教导主任。
八、新课改实验成果。六年来我县科学课课改实验取得了较好成绩,教
师在成长进步,学生学业成绩得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不断形成。各校及社会对科学课高度重视这些都呈现了课改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的生命力。大沈屯中心校《 》课题研究已出成果已全面推广应用。
虽然课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过仔细回顾与反思,六年课改的进程当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
第二篇:小学体育课课改教学总结
小学体育课课改教学总结
新教材、新标准要求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我们的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及态度予以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例如,队列练习中立正要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两手五指并拢贴于裤缝。由于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立正时很可能不符合要求。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并不一定要直接批评本人,如果采取表扬旁边一个动作正确的学生的方法,一般会引导动作不正确的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动作。
二、目标适当,区别对待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课内均能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此时,应在表扬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以促使他们去追求新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他们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而那些不求实际、缺乏针对性的教学要求,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失望、消极的情绪,导致学生心情压抑、一蹶不振、厌学、躲避等不良行为,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所
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必须适当,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目标的激励方法,才能切实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正面鼓励,形成良好的体育气氛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多加鼓励,耐心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如“跳山羊”练习,小学生胆子小,从不敢跳到克服心理障碍第一次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改变他们喜欢与其他同学比较的习惯,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运动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使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到同学的支持、教师的信任、集体的温暖和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加他们战胜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严格要求是正面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优秀教师在工作上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是因为他们有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无限的爱护和亲切的关怀,能不断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爱的具体体现,严要严得合理、严得恰如其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尺度掌握不好,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有不良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与鼓励;差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老师的挖苦和冷遇。教师对较差学生严格要求,其目的是让其通过努力,奋力赶上其他同学;对普通生严格要求,其目的是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教师应实事求是地肯定正确的一面,该表扬的给予表扬,并提
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过失的批评要适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体育课改中要善于激励、鼓舞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超前意识,善于创新,精通业务技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课改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体育课课改教学总结
唐官屯镇小学
牛建华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课改总结与反思
思想政治课课改总结与反思
四龙中学彭玉华
本次课改,改变了已往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每一课都设计了相关的生活情景、典型案例等,所取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特别是“必修课”部分,密切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内容上看,每一课有大量的探究题目,其材料多取自我们身边的事例,同时又设置大量的问题要求学生探讨。每个单元又有综合探究,在对整个单元知识总结的基础上,又设置一定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知识,在活动中求发展”是新教材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搞“一言堂”,唱“独角戏”了。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法,转变教学观念,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过去的教学过分重视书本原理,过于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这样的政治课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没有教学方式的转变,就不会有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突破点就在于让政治课堂真正“动”起来,一、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教材读得太多,读得太透,其结果是学生“眼动”机会太少,听教师的讲解反而感到索然无味。现代教育在强调知识的同时更倡导素质和能力。因此,课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其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首当其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因此,政治课上首先要让学生们的眼睛真正地动起来。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的读要大大减少,学生的读要明显增加。当然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机会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轻松。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指导阅读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让学生“眼动”的最佳效果。
首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有针对性地阅读内容;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活动放在课堂教学之末,这样可以起到总结和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阅读活动无须固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即可。其次,教师可以选择重点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时间很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阅读,也就只能阅读部分内容。这时,教师可以提示教材中的关键词,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个中心来阅读。阅读是政治课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教师的引,学生的动,学生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的落实,其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二、让学生“心动”——课堂的讨论活动
教师要将习惯性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不光要考虑如何去教,还要考虑学生应该如何学。要变传统的提问方式,(如:“对不对?”“是不是?”)为“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请大胆说出来?”,“谁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之类的问题。这样,教师心中有了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他们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
首先,从课堂讨论题的设计入手。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题要适度超越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但又能够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加之教师营造的良好讨论氛围,适当点拨,层层引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转化并提高学生个人意识与能力,从而起到辨是非、明真伪、炼能力、提觉悟的效果。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尝试角色移位。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自己教育自己,体会教师的艰辛;也可以教师当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角色移位,学生可以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人。最后,在课堂讨论活动的形式上,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身心投入。可以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进行质疑式讨论,也可以进行归纳式讨论,等等。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师生在双边互动的环境中更易领悟知识,增强能力。
三、让学生“手动”——学生的实践活动
开放性与实践性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政治课。如何才能做到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呢?这就需要学生在“眼动”、“心动”的基础上,手也“动”起来,而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手动”的机会,即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实践活动只能开展在课外,其实学生的实践活动完全可以开展在课堂。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以模拟现实、体验生活为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或与生活联系紧密,或紧跟时代步伐,有选择地组织开展活动。例如,在学习了股票、债券、保险等一些金融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家庭收入情况,制作一份家庭投资计划。这就无须走出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动心”、“动手”相结合,同样达到了体验生活的实践效果。在学习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后,让学生把竞选班长当作一次政治生活,模拟选举过程,进行竞选演说,体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乐趣。学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时,让每个小组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叠纸鹤,制定各种收购方案,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当然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拓展在课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事实表明,实践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总之,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着力于学生的长足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起来,在学习中成长起来,成为有知识、有能力、有高尚情操、会学习的人。
第四篇:小学体育课课改教学总结
若羌县第三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体育课课改教学总结
新教材、新标准要求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我们的体会和做法如下。
一、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及态度予以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主义感的一种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例如,队列练习中立正要求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两手五指并拢贴于裤缝。由于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立正时很可能不符合要求。
二、目标适当,区别对待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时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课内均能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体验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心情。此时,应在表扬的同时对学生提出“更上一层楼”的要求,以促使他们去追求新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他们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三、正面鼓励,形成良好的体育气氛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多加鼓励,耐心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如“跳山羊”练习,小
学生胆子小,从不敢跳到克服心理障碍第一次独立完成练习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改变他们喜欢与其他同学比较的习惯,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运动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教师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立场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要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鼓励、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使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感到同学的支持、教师的信任、集体的温暖和活动的有趣,从而增加他们战胜挫折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严格要求是正面教育的根本
教师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优秀教师在工作上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绩,是因为他们有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无限的爱护和亲切的关怀,能不断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爱的具体体现,严要严得合理、严得恰如其分。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尺度掌握不好,不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反而会有不良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与鼓励;差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老师的挖苦和冷遇。只有这样才能以情感人,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学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体育课改中要善于激励、鼓舞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具有超前意识,善于创新,精通业务技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课改教学落到实处。
艾合麦提江.麦麦提
2013-12-19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课型
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直接参与探究活动和连续的实践,必须从直接参与探究的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初步认识。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是小学科学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课型,它要求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许多课属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范畴,如:《有趣的不到翁》、《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与沉》、《声音的产生》、《谁的本领大》、《谁能传播声音》等等。所以探讨以认识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课的基本模式对科学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该教学模式分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一、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继而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它的根本点在于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回归于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体,成为一个个的“问题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以自身的积极思考为前提,常言说得好,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上课要通过小游戏、小魔术、讲故事、猜谜语、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活动氛围,引领学生进入探究领地,激发探究欲望。比如: 《杠杆》一课,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假设实验
猜想与假设已成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研究不倒翁的秘密,教师让学生玩一玩不倒翁并拆开看看,让学生大胆猜想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与什么有关?学生认为:“可能与里面的泥块有关,可能与底部是球形有关,可能与泥块在底部有关,可能与……”。从材料的“结构性”出发,做合理假设,学生就会紧扣主题,自主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
假设实验和包括制定实验方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让学生放开思路,自主地、大胆地设计制定实验方案,这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操作中,一般要采取分组活动方式,让各小组针对本组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自己的计划方案。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是:把物体放入水中。
各小组把制定的实验方案在班内交流,其他小组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探究方案,如果方案切实可行,就进入验证阶段。这样做防止学生盲目实验,浪费时间。比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节,有的小组制定了把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方案,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都觉得此方案简单、可行,因此都可按此方法进行实验。
三、验证实验
根据假设实验实施探究是科学探究课的中心环节。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掌握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活动主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假设实验方案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在一定范围内收集和处理信息。如《有趣的浮沉现象》,学生们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都放入了水中,记下物体的浮沉情况。
四、总结规律
各小组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总结出实验结论和规律,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建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成长、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民主氛围。
学生的认知活动是受情绪因素的影响的,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身心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
2、允许学生犯错。在交流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而无所顾忌。
五、运用规律
在学生总结规律之后,让学生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仅仅是对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一课,学生得出“一般情况下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的规律后,教师出示“电线杆之间电线较松”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一般都会比较松”?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解释,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
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
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1)
点火后有“热气”
(2)“热气”会升上去
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
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 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
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
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
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
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3、生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
四、总结规律
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 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
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
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
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
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
2、生答。师评价。
六、拓展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以学习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课型研究
这种课型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技能为核心,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学与做的统一。它适用于科学教材中关于设计制作、测量、种植、分类、鉴别、观测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共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演练,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反思改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借助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操作要点:
1、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高质量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倾情投入。
2、创设的情境如果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经验发生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尽量使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见过、做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自己如果认真对待也能做到。
4、情境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环节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
这一环节是学习科学方法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途径途径开展活动。
1、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无意识的运用过,并已经了解过。如《指南针》、《种辣椒》等。这样的课程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初步尝试 交流评价——讨论归纳 规范操作(讲解演示)——再次尝试 教师指导。第二环节可以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择一种方法或同时出现。可以采取组内交流或全班交流。
2、有些课程内容学生知道甚少,甚至没有任何经验,如:四年下册《岩石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认识岩石》、《做个岩石百宝箱》等课。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操作:讲解示范 讨论归纳——模仿练习交流改进——独立操作 教师指导。
3、有些课程带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如:《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等,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大胆设想 自己设计方案——限定材料 合理制定方案——指导点拨 动手完成制作。
操作要点:
1、交流是认真倾听、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有效性。避免课堂交流是一言堂局面;流于形式,学生么有深入思考;避免交流时间短促,学生意犹未尽。
2、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果内容简单可以把可以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选择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既要.以点带面,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还要注重学生锻炼机会的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3、教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演示示范要操作规范、科学准确无误。
4、教师可以亲自演示。
5、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会动手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否则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很难形成方法。还要因地制宜,选择简单、易得、操作性强的训练材料。
环节三:运用方法 反思改进
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经理不会到会,由不熟到熟的过程。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过评价其他同学吸取经验,完善改进。
1、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肯定被评价学生的成绩和独特之处。
2、练习时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快到慢”,练习的项目应有计划、有层次、有数量,只有经过循序渐进、反复的练习,才能真真正的把握。
3、在反思评价时学生和老师都要客观正确客观的分析问题之所在,找出问题原因,解决方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
科学方法的培养源于实践,用于实践,反复实践,可以熟能生巧。同时根据能力迁移的原理,组织、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科学技能技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释自然现象,灵活性、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可以改进原有的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创造、发明。
操作要点:
1、精心组织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小制作、饲养、栽培、观测天气等。
2、让课外实践活动有实效。方法一
教师要给以足够的关注,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如:展示栏、科学自然角、观测记录、手抄报等。
方法二
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制作赛车、制作水钟等多种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科学方法为主的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无法比拟的意义。但是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还有待于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如果能对科学教师更好地掌握此类课型的教学规律、提高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有所帮助,将是对我们最有力的支持。
测量重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地球引力的相关知识,认识测量重力的工具——测力计,并学习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技能,使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测量比利用感官判断更有效。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科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合作探究。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测力计的使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准确地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引导学生准确地读出并记录下被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四年级的学生对我们的家园——地球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地球引力(重力)等新的知识领域的探究相对来说还是有些困难的,这正是需要学习研究的课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的技能,并能将之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目标:
1、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测量观察,采集数据,并进行简单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
2、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
3、会使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能用测力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教学重点: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苹果,橘子,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钩码,硬纸板,橡皮筋,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礼物——苹果和桔子。如果现在我松手,它们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掉到地上 问:为什么会掉到地上? 学生回答。
是的,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吸引产生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叫重力,那它们受到的重力一样吗?
学生猜想。
那么到底一样不一样呢?我们要来具体测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到底怎样来测量物体受的重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引出课题:测量重力。(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水果喜爱、倍感新鲜、好奇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之中,激起探究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二、探究演练,学习方法
1、认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
谈话: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重力呢? 学生思考、回答,引出测力计。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出示平板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它们的外观不一样,但内部构造都是差不多的。
请每组派代表到前面领取一只平板测力计,在小组内观察研究一下,看看它由哪几部分构成? 学生自由观察、交流发现。
根据学生介绍,课件出示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测力计的构造:由底板、刻度、弹簧、指针、挂钩、提手组成。)
2、了解测力计的刻度
谈话: 仔细观察测力计,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发现有字母N和g,测力计两边有刻度„„。)g和N都属于单位名称,g是质量单位,而我们今天学习的重力的单位就是牛顿,用英文字母N表示,简称牛。为了纪念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力学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全世界都统一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测力计两边的刻度,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引导观察:它们记录刻度的数值也不一样。那么我们测重力的时候应该读哪边(牛顿这边)因为重力的单位是牛顿。同学们再看,每个大格是1牛顿。在0和1之间有10个小格,1小格是0.1牛顿。
3、学习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谈话:我们认识了测力计各部分名称,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先估计后测量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交流测量结果。
提出疑问:一个钩码所受的重力是0.5牛,为什么大家测量的却不一样? 学生讨论可能出现的原因,集体交流。
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1)、先将指针调到零刻度处(如何调整)(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怎样钩住钩码,如何使视线与眼睛相平)(3)、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此先要估计重力的大小。
4、练习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
谈话: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测力计,想不想测量一下物体受到的重力?
5、反复练习,形成方法
各小组有秩序地选取喜欢的物体,先估计被测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再轮流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之后交流结果。【设计意图:以课件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测力计图片的感性材料,并且还提供了足够的实物实验器材,注重观察方法的指导,给学生充分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和亲手触摸感受,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主动的去发现测力计的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运用方法,制作测力计
谈话:同学们用测力计测量了许多物体所受的重力,你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测力计? 交流:制作测力计需要的材料和制作的关键。出示制作步骤,学生制作。
学生展示作品,师生点评,现场使用,测量物体所受重力。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可以再次点燃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测力计的过程中,强化测力计各部分功能的知识,真正做到在动手制作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学生在动手制作后,用评价的方式及时肯定学生的作品,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的气氛中探究就会感到探究的乐趣。】
四、拓展应用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想一想它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所受的重力一样吗?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内容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不同,让他们考虑的更加深入。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究,更加热爱科学。】 教后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主要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探究,认识测力计。
测力计是学生生活中不常见的测量工具,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研究、发现测力计的结构、原理及重力的单位。这一环节,学生学得较好,能在相互补充、完善中认识测力计各部分的名称,为使用测力计作了有利铺垫。
2、动手测量,总结方法。
让学生自己用测力计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总结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思考,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真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动手操作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认识测力计的构造和功能,能够使用测力计对物体受到重力进行测量。注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准确的读出并记录下被测物体受到的重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认识自然规律
说明
声音的产生
附: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
大塑料袋、纸蛇、纸伞、蜡烛、火柴、蒸发皿、瓶装酒精、实验记录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录像,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课件:热气球图片和点火升空的录像。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热气球,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 谈话: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板书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设计意图:把研究的问题定位在: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升起来,缩小了探究的范围,使探究主题更加明确。]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会升起来?
2、生猜测:点火后有热气,热气会把热气球顶上去。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
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刚出笼的馒头热气腾腾,烟囱的烟向上冒出„„]
3、师补充讲述:你的这种猜想包含有两个方面:(1)
点火后有“热气”
(2)“热气”会升上去
板书猜想。
3、师讲述:猜测很重要,可是,科学研究不能光靠猜测,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二)引导学生设计初步方案
1、谈话:点火后有“热气”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呢?
2、鼓励学生大胆说方法:如用手感觉、用空瓶上套气球来观察„„
3、一生上前示范用手感觉的方法,师提示:当未点火时,蜡烛上方有什么? 师故意问:没看见空气呀?为什么说有空气?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空气是看不见,它无所不在;2、为学生认识“热气”就是受热的空气做铺垫]
4、各小组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实验
5、汇报:说一说,在刚才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小结:通过亲身实验,证明了点火后,确实有热气。热气也就是受热了的空气,简称热空气。〈板书:热空气〉
三、设计最终方案,实验验证
1、谈话:在刚才的实验中,大家还感受到热空气在向上升〈顶〉,热空气真的会向上升吗?
2、出示实验材料,并简介示范蒸发皿、酒精的用法:[提示注意安全用火。一旦着火,迅速用湿抹布盖住],你能否利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猜想呢?
3、生设计方案
4、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分组实验探究,填写实验记录表
[设计意图:用记录来引导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和感受空气受热后的体积变化、轻重变化、运动情况等]
四、总结规律
1、汇报:说一说实验中有什么现象? 〈生带记录表于投影仪上展示汇报〉
2、小组讨论:点火后塑料袋胀大了,说明了什么? 塑料袋胀大时,手有种被向上拉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汇报一一板书:空气受热 体积膨胀;热空气在上升〉
3、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让塑料袋升上去。
4、谈话: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出示实验材料),看哪组最先利用它们让纸蛇、纸伞转动起来。
5、生实验汇报
4、讨论:纸蛇、纸伞为什么能转起来?
6、引导生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纸蛇、纸伞转动。这组实验再次验证了热空气会上升的性质。[设计意图:单一的结论作为科学依据太单薄,科学结论需要多次验证。]
五、运用规律
1、现在谁来解释一下,点火后,热气球为什么能升起来?
2、生答。师评价。
六、拓展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讲述:热气球是利用了热空气的的原理,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这一原理?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热空气在生活中应用的课件)
3、谈话:热空气为人类做了很多事情,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的资料呢?
4、生展示搜集的资料,师补充展示相关资料课件
我的案例:认识自然规律为中心的课型案例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做假社性解设;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 3.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瓶子、小棒、鼓、音叉等。
2、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3、演示实验:锣、棒槌、有关各种声音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认真听,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一段交响曲)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3:大家听的很认真!这么多声音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在生活中你还常常听到过什么声音?
(学生回答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4:是啊,你们说得真好,各种各样的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千变万化;欢声笑声读书声,倾诉着同学们的幸福和快乐,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的奥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声音导入课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5:你想知道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进行整合并简单板书)
6,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的产生)
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
(一)提出假设
1、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知水平。
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动脑思考后发言。)
为什么这样猜测?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明白猜测也是需要依据的;
2、唤起学生的一些生活感知,比如: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
2、师补充讲述: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
3、提问:(出示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 【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 声物体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学生制造声音。)
4、学生交流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办法。
(二)提出自己的猜想。
1、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
2、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
3、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同学们再来猜一猜,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教师对学生的猜测进行简单板书。
5、师讲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怎样才能知道?(生:实验)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那声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想不想继续探究?
2、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
3、谈话:大家看看,在桌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 这些材料要怎样操作呢?
4、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
5、教师肯定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要对比,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象?这些 现象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形及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设计意图】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些其它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
三、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 的同学和小组,并相机参与学生的活动。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情况。
3、学生代表汇报,全般同学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
4、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分析,我们发现:物体发声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时呢?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思维。
5、(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反证)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 产生的,那么,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声音会消失吗? 以下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6、反证活动: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敲锣的实验。
7、思考并汇报:这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8、小结:以上实验进一步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总结(强化核心概念)。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总结规律。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主要用了哪些探究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2、学生反思、汇报,教师及时肯定。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组内同学互说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再个别汇报。)
4、学到这里,对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出自己心中还存在的疑问。)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补充、质疑。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对结论进行概括提升。】
五、运用规律。
1、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很轻松地就分辨自然界中的声音,你能不能露一手,模仿几种喜欢的声音?
(学生模仿。)
2、同学们真了不起,模仿出了这么动听、可爱的声音,那你知道人发声时是哪儿在振动吗?
(学生进行猜测。)
3、教师总结概括。是我们的声带在振动。请用手摸摸声带,感受发声时声带的振动。
(学生动手感受。)
4、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坏了人就不能发出声音。同学们要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设计意图:体现了科学课“由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的轮回特点。使学生意识到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所学的知识,又成了研究下一个问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