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实务的实习报告(大全)
税收实务的实习报告
学院:
班级:学号:姓名:
税收实务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明细表、销项税额明细表以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的填列。
实习过程:首先通过给出的资料按不同的税率进行分类和计算,有一些特殊的业务需要单独核算的,给予重视。其次根据归类之后的数据进行综合汇总合计,最后把正确的核算数据填列表内。详细见底稿。
实习心得:在学习税法中,理论知识绝对重要,只有对理论知识非常熟悉的掌握了,才能在实务中做的得心应手。在实务操作中我们应该非常谨慎和认真,每一笔业务都得清清楚楚。而且税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不需要我们去创新,它的每一步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具体规定的,我们只有根据具体的规定,也可以说是公认的原则去办事,才不会损害个人、企业或国家的利益。此外在税收中税收管理是致关重要的:
1、业务过程是产生税收风险的根源
企业财务是执行缴税过程,而税收是业务部门在做业务、签合同的时候产生了公司的税,真正决定公司税收的是业务部门。不同的业务合同产生了不同的税。
2、税收管理要从决策入手
一套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要从前期的决策开始介入。从公司成立到原材料的采购,再到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在每一个环节,在做每一个决策时都要考虑税收。税收决定分配,税缴多了,企业获利就少了。税收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
3、加强财务人员税收责任心
公司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全面的税收知识,更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遇到公司需做出决定时,能懂得税收筹划,从税收的角度去帮助领导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公司在税收上不出问题,保证公司利益最大化。
4、抓好影响税收的四个关键
(1)合同的签定。是签订直接销售合同还是签订代理销售合同?合同的签定方法直接影响到发票的开据方式,从而影响到税收的种类和税额的多少。所以,合同的签定条款要站在税收和角度来设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2)货款结算。这就要求企业千万不要替人付款,也不要替人收款。替别的公司付款,往往会形成虚开发票;替其他公司收款,往往会形成价外费用,是要缴增值税的。
(3)货物移送。如果企业想在外地长期做业务会涉及到货物移送的问题。为了避免两地双重缴税,可在外地成立分公司,让分公司替总公司销售。并且分公司不能收款也不能开发票。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是回总公司缴的。这种机构的设置很重要,直接调整了税的缴纳方式,同时也避免了公司多重管理税收的尴尬。
(4)发票的开具。如果在销售中,我公司是购销关系,发票则开给签合同的购货方。如果是委托代销关系,则公司的发票就开给代理商销售的单位或个人。如果是在采购过程中,和代理商是购销关系,则由代理商把发票开给公司。如果公司和代理商是代购关系,则由厂家把发票开给公司。业务不一样,发票的开具方式也不同。否刚,会带来很大的税收风险。所以,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政策,把公司的业务过程监管好。
5、国家永远是真正的大赢家。
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不是购销双方,而是由国家和购销三方组成的市场交易。国家用税收杠杆来调节企业,所以企业要不断的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努力跟上政策的节奏,成为税收上的成功者。
第二篇:税收实务教案
第一章 税收理论基础
第二章 税收制度
一、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
二、课税对象
三、税率
一般说来,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计税依据
五、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六、纳税地点
七、纳税环节
八、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有两层含义:
(一)结算期限
(二)缴款期限
九、税收优惠
十、加成加倍征收
十一、违章处理 二
税制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进行分类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目的税、资源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进行分类
按税负能否转嫁进行分类,可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按税收管理权限进行分类
四、按计税标准分类
五、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六、按税收收入形态来分类
七、按是否具有独立的计税依据进行分类
八、按存续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
九、按是否具有特殊目的分类
十、按照税收负担的确定方式分类 三
税制理论
一、流转税概论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点
(四)制度设计
二、所得税概论
(一)定义
1、所得的定义
实践中有以下几个计税难点:(1)关于实物所得。(2)转移所得。(3)推定所得。(4)资本利得。
(二)分类
所得税可分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国外称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障税、资本利得税、超额利润税等。
(三)特点
1、计算征管较为复杂。
2、税负不易转嫁出去。
3、存在经济上的重复征税。
(四)个人所得税具体制度设计
(五)公司所得税税制设计
(六)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
(七)资本利得税的设计
(八)超额利润税的设计
三、财产税概论
(一)定义
(二)分类
按照课税财产的范围不同,财产税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别财产税。按照应税财产的不同运动形态,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按照课税权行使的连续性,财产税可分为经常财产税和临时财产税。
(三)特点
(四)税制设计
四、行为目的税概论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点
(四)税制设计
五、资源税概论
(一)定义
(二)特点
(三)税制设计 ●练习题
1、税制构成要素有哪些?
2、超额累进税率与全额累进税率有何区别?
二、税收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 流转税
2所得税
3财产税 资源税 行为税 1 流转税
定义——以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税。例如:销售额是商品流转额,咨询公司的营业收入是非商品流转额。
流转税的特点:1)以商品经济为前提;2)流转税与企业成本高低、盈利与否没有关系;3)税负会影响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4)流转税容易转嫁。
2.所得税
——以纳税人的所得额或收益额为对象征收的税。种类: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 征收方法:分类所得、综合所得
特点:1)税源较广,税负有弹性;2)税负难以转嫁;3)征收和管理较复杂。3.财产税
定义;以纳税人所拥有和支配的财产为征税对象。
种类:1)对财产持有的课征,即对一定时期中所拥有和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进行征税,如:房产税等;
2)对财产转让的课征,对财产所有权发生变更时进行征税。如:遗产与赠与税。
特点:1)调节贫富差距;2)税负难以转嫁;3)难以对全部财产征收;4)分税制下设为地方税。.资源税
定义—以自然资源为对象开征的税。特点:1)根据受益原则征收。
2)调节级差收入;
3)保护资源,防止滥用资源。5.行为税
定义——对纳税人的特定行为对征税对象。特点: 税源较为分散 2 税种设置灵活。
(二)按征收权限分类 中央税:以中央政府为课税主体的税种,税收收入归属于中央财政。如:关税、消费税等 2 地方税:以地方政府为课税主体的税种,税收收入归属于地方财政。如: 共享税:中央统一立法,税收收入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共享支配的税种。如:增值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三)按计税依据分类
从价税:以征税对象的价格或价值为计税标准的税种,与征税对象的价格有直接的关系。
从量税:以征税对象的自然实物量为计税标准的税种,征税对象的价格变动不会影响税收收入。
(四)按税负能否转嫁
直接税: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与负税人合一。如:财产税、所得税。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纳税人与负税人两者分离。如:流转税
(五)按税收与价格 的关系
价内税:税金包含在价格之内的税种。如:营业税、消费税等 价外税:税金作为商品价格外的附加部分的税种。如增值税。
第6章 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费附加
概念 征税对象 纳税义务人
税收实务(税率、计税依据)案例
一、概念
二、征税对象及范围
以实际交纳的“三税”为征税对象 城市维护建设税在全国范围内征收
三、纳税义务人 在征税范围内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
各种性质的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单位及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
四、税收实务(税收优惠)随“三税”减免而减免 随“三税”退库而退库
对“三税”实行先征后返(财政部)、先征后退(税务局)、即征即退办法的,除另有规定外,一律不退(返)城建税。
出口产品退增值税、消费税的、不退还城建税。
海关对进口产品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不征城建税
四、税收实务(计算)
应纳税额=纳税义务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之和×适用税率
课堂练习
1、城建税的计税依据是什么?
2、违反三税有关税法加收的滞纳金和罚款是否加入计税依据?
3、某单位是运输单位,缴纳什么税?需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吗?
课堂练习
某县城为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义务人。本期进口材料一批,向海关缴纳进口环节增值税10万。本期在国内销售产品缴纳增值税30万、消费税50万,超过纳税期限,被罚滞纳金1万;本期进口乙产品一批,按规定退回增值税5万。本期企业应缴纳城建税为()万元。A.4.55
B.4
C.4.25
D.5.6 课堂练习
某镇一酒厂,某年10月份实际缴纳消费税32250元,缴纳增值税27800元,计算该酒厂当月应缴纳的城建税。课堂练习
某市大型商贸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义务人。某年12月加工化妆品一批,委托方提供原材料不含税金额86万,加工结束后收取加工费含税金额46.8万。该化妆品在当地无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计算该公司加工环节代收代缴消费税及城建税。
答案:
(1)组成计税价格=[86+46.8/(1+17%)]/(1-30%)=180万元 代扣代缴的消费税税额=180×30%=54万元
(2)代扣代缴的城建税税额
=54×7%=3.78万元 总结: 概念
纳税义务人 计税依据 税率 口诀
作业:实训部分
税收征管制度
●本章教学内容:税收征管制度的含义、包含的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税收征管制度的具体规定。●本章重点:税收保全、税收强制实行
●本章难点:税收保全、税收强制实行的区别
第一节
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经济活动进行登记,并据此对纳税人实施税务管理的一项法定制度。
一、税务登记类型
二、税务登记证的用途 第二节
账簿、凭证管理
一、帐簿、凭证设置
二、账簿、凭证管理
三、发票管理
第三节
纳税申报
一、纳税申报方式
二、延期申报
三、报告表的主要内容
四、应报送的资料 第四节
税款征收 一、一般规定
二、关联交易的税款征收
三、处罚规定
(一)扣押
(二)税收保全
(三)税收强制执行
(四)其他规定
四、税款退还
五、税款追征
第五节
税务检查
一、税务机关的检查权限
二、对税务机关和人员的要求 第六节
法律责任 一、一般违章
二、偷税
三、欠税
四、骗取出口退税
五、抗税
六、其他违法行为
七、税收争议的处理 ●练习题
1、什么是偷税?
2、税收保全与强制实行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篇:【精华】税收学实习报告
【精华】税收学实习报告三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税收学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税收学实习报告 篇1通过税收模拟实习,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国家现行税收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税收业务流程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把握。对税法知识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综合实践。
1税收与税务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依照税收收入归属和征管管辖权限的不同,中国税务部门可分为国税和地税两个不同的系统。前者征收的主要是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和关乎国计民生的主要税种的部分税收(增值税);后者则主要负责合适地方征管的税种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营业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等)。
税务是指和税收相关的事务。一般税务的范畴包括:
税法的概念。它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核心内容就是税收利益的分配。
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公共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的形式。税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形式;税收具有非直接偿还性(无偿性)、强制义务性(强制性)、法定规范性(固定性)。
税收的产生。税收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物质前提是社会有剩余产品,社会前提是有经济化的公共需要,经济前提是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上层条件是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中国的税收是公元前594春秋时代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从而确立土地私有制时才出现的。
税收的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之一,具有调节收入分配、促进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2.纳税检查
2.1纳税检查是指征收机关依据国家税收政策、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税款义务真实情况的监督和审查。纳税检查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贯彻国家税收政策法规,严肃税收纪律,加强纳税监督,堵塞税收漏洞,纠正错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必要措施。《征管法》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征收机关依法进行的纳税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2.2纳税检查权编辑征收机关有权进行下列纳税检查:
检查纳税人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有关资料,检查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账簿、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
到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检查纳税人应纳税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有关财产,检查扣缴义务人与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经营情况;
责成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提供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文件、证明材料和有关资料;
询问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问题和情况; 到车站、码头、机场、邮政企业及分支机构检查纳税人托运、邮寄的应纳税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有关单据、凭证和有关资料;
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凭全国统一格式的检查存款帐户许可证明,查核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帐户;查核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储蓄存款,须经银行县市支行或者市分行的区办事处核对,指定所属储蓄所提供资料。
征收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纳税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件,否则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执行。纳税检查人员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
2.3税务检查的基本程序编辑根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的规定,税务检查的基本程序包括选案、检查实施、审理、执行四个环节,四个环节实行分工负责,相互合作、相互制约。
选案是确定税务检查对象的过程,税务检查对象一般应当通过以下方法单独或综合产生:
利用计算机选案分析系统进行筛选;
根据检查计划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样选案;
根据公民举报、有关部门转办、上级交办、情报交换的资料确定。检查实施是对检查对象进行纳税检查,客观、公正地反映纳税人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的过程。
审理是对检查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法律法规的适用进行甄别、定性的过程。
执行是向纳税追缴不缴少缴和欠缴税款的过程,可以采取金融机构扣缴,查封、扣押、拍卖等强制执行措施。
3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的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它是税务代理机构可从事的不具有鉴证性能的业务内容之一。税务筹划是由应为Tax Planning意译而来的。从字面理解也可以称之为“税收筹划”、“税收计划”,但是由于我国将税务部门对于税收征收任务的安排叫做“税收计划”,为之避免与之混淆,在从国外文献中引进这一术语之初,将其译为
“税收筹划”、“纳税筹划”、“税务筹划”,一体现税收筹划所具有的实现策划安排的特点。4电子报税 具体地说电子报税就是纳税人使用电子报税工具如计算机将申报的原始资料通过通讯网络如电话网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发送到税务局的计算机主机系统上税务局主机对这些申报的原始数据通过进行身份识别逻辑计算审核之后在税务局主机内生成相应的电子申报数据并将纳税人的申报款信息发送到相应的银行进行税款保留同时税务局主机将申报的结果立即返回给纳税人
计算机报税是适用于查账征收配置了微机的企业申报税款的一种报税方式其特点是界面友好操作直观具有很强的税款计算功能而且一机可以多用纳税户输入完数据后用鼠标按发送键此时系统先将数据加密打包然后通过MODEM将数据发送到税务局并接收申报的结果将申报结果显示给纳税人
税收模拟实习成绩评定
税收学实习报告 篇2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税收实务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明细表、销项税额明细表以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的填列。
实习过程:首先通过给出的资料按不同的税率进行分类和计算,有一些特殊的业务需要单独核算的,给予重视。其次根据归类之后的数据进行综合汇总合计,最后把正确的核算数据填列表内。详细见底稿。
实习心得:在学习税法中,理论知识绝对重要,只有对理论知识非常熟悉的掌握了,才能在实务中做的得心应手。在实务操作中我们应该非常谨慎和认真,每一笔业务都得清清楚楚。而且税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不需要我们去创新,它的每一步甚至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具体规定的,我们只有根据具体的规定,也可以说是公认的原则去办事,才不会损害个人、企业或国家的利益。此外在税收中税收管理是致关重要的:
1、业务过程是产生税收风险的根源
企业财务是执行缴税过程,而税收是业务部门在做业务、签合同的时候产生了公司的税,真正决定公司税收的是业务部门。不同的业务合同产生了不同的税。
2、税收管理要从决策入手
一套完善的税收管理体系要从前期的决策开始介入。从公司成立到原材料的采购,再到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在每一个环节,在做每一个决策时都要考虑税收。税收决定分配,税缴多了,企业获利就少了。税收贯穿于整个经营过程。
3、加强财务人员税收责任心
公司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全面的税收知识,更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遇到公司需做出决定时,能懂得税收筹划,从税收的角度去帮助领导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这样才能保证公司在税收上不出问题,保证公司利益最大化。
4、抓好影响税收的四个关键
(1)合同的签定。是签订直接销售合同还是签订代理销售合同?合同的签定方法直接影响到发票的开据方式,从而影响到税收的种类和税额的多少。所以,合同的签定条款要站在税收和角度来设计,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2)货款结算。这就要求企业千万不要替人付款,也不要替人收款。替别的公司付款,往往会形成虚开发票;替其他公司收款,往往会形成价外费用,是要缴增值税的。
(3)货物移送。如果企业想在外地长期做业务会涉及到货物移送的问题。为了避免两地双重缴税,可在外地成立分公司,让分公司替总公司销售。并且分公司不能收款也不能开发票。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是回总公司缴的。这种机构的设置很重要,直接调整了税的缴纳方式,同时也避免了公司多重管理税收的尴尬。
(4)发票的开具。如果在销售中,我公司是购销关系,发票则开给签合同的购货方。如果是委托代销关系,则公司的发票就开给代理商销售的单位或个人。如果是在采购过程中,和代理商是购销关系,则由代理商把发票开给公司。如果公司和代理商是代购关系,则由厂家把发票开给公司。业务不一样,发票的开具方式也不同。否刚,会带来很大的税收风险。所以,企业要充分利用好税收政策,把公司的业务过程监管好。
5、国家永远是真正的大赢家。
任何企业的经营活动都不是购销双方,而是由国家和购销三方组成的市场交易。国家用税收杠杆来调节企业,所以企业要不断的适应国家政策的变化,努力跟上政策的节奏,成为税收上的成功者。
税收学实习报告 篇3(一)实训目的经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学习,我基本了解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在实际的应用中去无从下手,在税务处理中总是会出现各种的失误从而导致最后结果的错误,而通过本次的上机实践,可以将我学到的理论的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工作中去,使我们在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尝试到一些我们没有学到的知识。实训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上机实践中去,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得到改正。
(二)实训的意义
通过自身实践,重新过滤了一遍所学知识,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不会体验到的知识,比如各税种的税务处理和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种特例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有提及到,但是总感觉很抽象,而在实践中,通过对税务的填报,使我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记忆更加的深刻,不再像以前那样的模糊。并且,经过自己的研究和老师的指导后,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自己对税收实务的认识更近一歩,为自己以后税收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自己以后从事税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细心,在实训中,我时时刻刻都保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工作。通过本次实训,让我看清了将来努力的方向,给了我充足的自信,在以后的学习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地完善自我的专业知识。
(一)实训的内容
税收实务实训课到现在为止已经结束了,在这一学期的实训中,我们先后总共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附加费、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进行了上机实践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实际工作中的税务处理进行纳税申报。
填制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纳税申报表,包括了小汽车、卷烟、固定资产等项目的税务处理。还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税务核算与申报。根据某公司的原始凭证,计算其销售额、税额、税率,从而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本期代收代缴税额计算表、本期取得准予扣除消费税凭证明细表、应税消费品纳税申报表、资源税纳税申报表等等。还要根据步骤,先填完各种附表之后,在进行纳税申报表主表的填制以及各种附属资料。
(二)实训的过程
一方面,我的处理的事情能力不够,而且,在实习中我缺乏工作耐心,细心程度也不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错误,给本次的税收实务实训来带来一定的麻烦。另一方面,我的专业知识学的不透彻,很多知识都了解一点,没有更加深刻地学习,致使在工作中出现很多错误,不能更好地完善实习工作。所以在计算应税销售额和税额时总是会出
错,好多东西都算错了,比如说会把不含税的销售额看成是含税的或者把一些不用计算的收入计算进去,这样就导致了最后计算结果的错误。对这种现象很苦恼,只能对着答案一步一步的做,认真的去思考每一项应该怎么算,到底该不该算以及使用什么税率,一节课也就只能填一个表,还不能保证全对。之后慢慢的才可以在实践中找到一点感觉,对税收申报表一点一点的熟悉,逐渐的加快做题的速度和质量。现在我对税收实务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虽然现在我的税收实务不是很好,但与最初的拿到题就不知所措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通过实践也使我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在学习中逐渐的去改正、去完善,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在税务这条路上可以走的更远。
本次税收实训大概有一个学期,其中涉及几个增值税、营业税等几个大税种以及城市建设维护税及教育附加费、资源税等几个小税种。经过这一次的实践,我深深地了解到税务工作的艰辛和困难。
在实训当中,各种不同的税种计算对我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实训中我总结了一些小的要点:
1、按原始凭证的内容填写,不得遗漏,同时要明确的区分各种原始凭证,例如:通过防伪税控的和没有通过的,从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原始凭证来填制纳税申报表,不可选错。
2、填制在纳税申报表上经济业务要与实际相符,数字要真实可靠,单位以及金额要明确,如果金额要有大小写的,大小写要相符,不可有错别字。
3、数字之间不可以有空格,每一项都要填在其对应的位置,不可错位。
4、各项经济业务要明确区分,要收什么税,具体怎么收,税率是多少,税额是多少,有没有特殊规定等等。
5、一项业务可能会收很多种税,这是就要自己去判断、去选择,到底要怎么征收,要做到细心、谨慎。
6、每一张纳税申报表都会有很多的项目,在填制纳税申报表是就要仔细的去看每一项让我们填什么。
7、每一种税填的都不是一张表,可能有附表和主表之分,填的时候要先填附表,这样的话在填主表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也不容易出错,否则会和你难填而且容易填错。
8、注意特殊情况,看一下填表说明,有一些表格可能不用填写,或者填一部分。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实训,我深深地认识到做税收工作的不易,所以在以后做纳税申报表时,我们一定要做到认真、细致、不可以有丝毫的马虎之意。这是非常繁琐,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功亏一篑,徒劳无功。作为一名学生,最终能够很好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以后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而我们的知识就是我们以后可以得到好工作的保障。所以我们要做到把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只是挂在口头上的一句空话。而这样的实训学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实践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拓展自己的知识,使之可以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的实训是值得我去珍惜的,它为我们累积了很多良好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篇:税收征收管理实务
税收征收管理实务
一、税务组织机构
税务机关是主管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部门。1994年,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我国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为了适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我国对税收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主管税收工作的直属机构。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国家税务局系统的机构设置为四级,即:国家税务总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市、州、盟)国家税务局,县(市、旗)国家税务局。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的领导体制,在机构、编制、经费、领导干部职务的审批等方面按照下管一级的原则,实行垂直管理。地方税务局按行政区划设置,分为三级,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地(市、州、盟)地方税务局,县(市、旗)地方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系统的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按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办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税务总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业务的指导和协调以及对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政策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等方面。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地方税务局实行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税务机关垂直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地(市、州、盟)以及县(市、旗)地方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和经费开支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机构垂直管理。
国家(地方)税务局系统依法设置,对外称谓统一为国家(地方)税务局、税务分局、税务所和国家(地方)税务局稽查局,按照行政级次、行政(经济)区划或隶属关系命名税务机关名称并明确其职责。各级税务局为全职能局,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区(市、盟、州)以及直辖市的区、副省级市的区,县(旗),县级市、地级市城区的行政区划设置,地级以上城市的区也可按经济区划设置。税务分局、税务所为非全职能局(所),是上级税务机关的派出机构。可按行政区划设置,也可按经济区划设置。较大县的城区、管辖五个以上乡镇(街道)可设置税务分局。管辖四个以下乡镇(街道)的机构称税务所。各级税务局稽查局是各级税务局依法对外设置的直属机构。地级市的城区如有需要,可以设置稽查局,城区稽查局视不同情况既可按行政区划设置,也可跨区设置,由所属区税务局管理,业务上接受上级税务局稽查局的指导。
全国省以下国家税务局系统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局、15个副省级城市局、336个地(市、州、盟)局、81个直辖市区局、152个副省级城市区局、840个地(市、州、盟)区局和2054个县(市、旗)局,另外设置有2898个稽查局、直属分局等直属机构,10507个税务分局、税务所等派出机构,4153个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地方税务局系统共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局、15个副省级城市局、317个地(市、州、盟)局、71个直辖市区局、106个副省级城市区局、571个地(市、州、盟)区局和1949个县(市、旗)局,另设置有4977个稽查局、直属分局等直属机构,18178个税务分局、税务所等派出机构,2132个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
截至2007年底(查询不到更新的数据),全国税务系统共有正式在职人员74万多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直属单位正式在职人员888人(不含扬州税务进修学院)。省以下国家税务局系统共有正式在职人员39.44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0.78万人,大学本科18万人,大学专科16.51万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4.1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为89.46%.省以下地方税务局系统共有正式在职人员35.27万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0.64万人,大学本科16.47万人,大学专科13.56万人,中专和高中及以下4.6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为86.97%.二、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的征收管理范围
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规定,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有着不同的征收范围,具体划分如下:
国家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增值税,消费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与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所得税,2002年1月1日以后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车辆购置税,出口产品退税,中央税的滞补罚收入,按中央税、共享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属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缴纳的入中央库,其他入地方库)。
地方税务局主要负责征收和管理的项目有(不包括已明确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的地方税部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地方税的滞补罚收入,按地方营业税附征的教育费附加。在部分地区还负责社会保险费及其他一些地方规费的征收。
在部分地区,目前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地方财政部门征收和管理。另外,关税、船舶吨税由海关系统负责征收管理,海关还负责代征进口产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
国家税务局与地方税务局虽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主体,有着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征管范围,但都是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部门,共同执行统一的税收法律和法规,共同面对的纳税人。各地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不断加强协调配合,整合行政资源,共同致力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沟通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信息交换制度,定期交换数据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加强日常征管工作的协作,通过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联合开展个体工商户税额的核定、联合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联合组织税收宣传、纳税咨询辅导、对同一纳税人欠缴税款实行联合公告、联合实施税务检查以及加强税收政策执行的沟通协调等方式共同做好对纳税人的服务和管理。
三、分税制的体制效率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税体制可以概括为“确立一个契约、强化三个保障”,即:
1、确立新型中央与地方财政契约关系,由“承包制”变为“分税制”;
2、强化组织保障,实行国、地税机构分税分管双重体制;
3、强化技术保障,通过金税工程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
4、强化执行力保障,主要是加强法治建设,严肃财经纪律,整顿税收秩序,查处执法犯法,优化纳税服务,完善征管制度,打击偷逃骗税(尤其是1997年组建总局稽查局并完善全国稽查组织体系)。该体制的效率生成机制如下:
一是分税制使财政承包制原体制成本(代理成本)大幅降低。
围绕税收的各种权限在政府间的划分就是所谓的财税管理体制。无论是承包制还是分税制,国家税收的征收管理都必须实行分级管理,组织机构依然要按行政区划分级设置,同样是一种等级组织,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不确定性因素,因此,都同样存在代理问题及其代理成本——这也是体制成本。在不同体制下的代理成本或体制成本的差别就是体制效率的来源。
财政承包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定额承包,即S(x)地方报酬函数=X地方行为结果-C上交中央税(含利)。在这种体制中,不管X如何,而C是不变的,其实质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风险。但实际上,地方政府总是设法使自己逃避风险以使中央承担风险,往往在“事前”确定C时,夸大风险,使C降低,在税收分配方案和留成比例上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以获得更大的地方利益。
另一种承包方式是固定比例法,即S(x)地方报酬函数=A地方分成比例?X地方征得收入。这种体制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共担风险。但由于地方分成比例A小于1,因而地方政府不甘心与中央分享,往往在“事后”通过隐瞒收入,人为降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的做法来藏富于企业,减少上交中央的财政收入。然后“再通过集资、摊派等非规范手段把这块收入再收上来。这样共享收入的增长部分实际上就变成了地方独享收入,这也是滥集资滥摊派的根源之一”——这也正是财政承包制的体制成本(代理成本)。
地方政府(税收征收机关)隐藏税收实现额或降低超收额的代理行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层
合谋”,即省以下政府间“合谋”。比如,擅自下放减免税权限,扩大“税式支出”额度和用途范围,鼓励默许下级政府坐支税收收入,层层设立国家金库以外的收入账户,体外储存税款,扩大预算外收入范围,游离于与中央分成共享范围之外。在1982-1989年间,地方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其预算内收入的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预算内收入从占GDP的20%下降为14%,而预算外收入则一直占GDP的12-13%。二是“底层合谋”,即基层征收机关与纳税人的“合谋”,对付其上一级税收管理机关。比如,扩大减免范围,违法坐支税款,纵容企业拖延交纳,纵容企业挤占税利,由企业报批盘亏、毁损等损失,提高折旧及其他费用提取标准,税银(行)联手搞假“税前还贷”冲销应税利润,等等;形式多样,不一而足。
尽管“体制成本”没有直接的精确数据,但其间接表现就是“两个比重”大幅下降,财税法纪被从根本上破坏,税收配置调节功能紊乱,中央利益遭受侵害,财政日益拮据,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区域差距扩大,部分地方财政日益强大,甚至拥财自重,进而削弱中央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当这种体制成本高到不可承受之时,新的体制就将取而代之了。
分税制体制使税收征管中的代理空间大大压缩,尤其是“国、地税分设体制”有助于提高中央政府对中央税征收管理的控制力,使中央税收以更低代理成本的组织形式取代了较高代理成本的组织形式,国税系统作为中央“自己的队伍”,其“忠诚问题”从组织基础上得到了确保。尽管在实行分税制最初的1994-1997年,体制惯性使得体制成本降低的效果并不理想,出现了部分国税机关丧失原则、疏于职守,与地方政府和不法企业共谋,虚开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以及直接截留已入库的中央税税款等代理行为。但伴随着与分税制配套的“三个保障”措施有效深入地运作,新体制终于得以确立,代理成本逐步消除,“体制效率”逐步显现。
二是分税制使中央与地方获得巨大的激励效率。
分税制确定了中央与地方分税分管的基本权力边界,使得税收风险和收益基本由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权责更趋分明,激励作用明显。一方面,中央与地方各自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当家理财的激励和便利,征税努力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地方税收,在自身加强管理以促进地方税收秩序好转的同时,也带动了包括国税收入在内的税收总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的分税制变革,产生了“税收与经济的交叉互动”效果[17],不仅促进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又循环带来税收收入的更大增长。稳定的地方收入预期和来源有效地激励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大力投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进行区域竞争。对中央政府而言,新体制确保了“两个比重”的提高,使其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统一起来,尤其是中央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来实行转移支付,并以此来奖励地方政府。比如,2009年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补助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57%,占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43%。
三是伴随着“三个保障”的逐步强化,征管技术保障与组织保障、执行力保障形成合力,使分税制的激励、约束、配置和保险等效率高度统一。
作为征管技术保障的“金税工程”,不仅把亿万纳税人纳入监控网络,同时,它独有的技术特性和功能也打破了行政官僚体制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和信息的垄断性,产生了巨大的约束效率。比如,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的征纳行为均需“授权”,并留有“记录”,且可进行核对和比对,有利于上级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和基层税务人员征纳行为进行直接监控,监督并制约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作为组织保障的“国、地税机构分设”有效地配置了管理资源,有利于提高征管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程度,不同的税种所依赖的税制载体、征管程序及征管技能是不同的,分设体制有利于提高征税专业化水平和分工程度,从而以规模经济形式获得了配置效率。比如,在分设体制基础上,以专业化为特征的重大机构改革,用征收、管理、稽查等专业性机构替代综合性分局;把对企业征收、管理、稽查职责上收到省级或市级税务机关,建立起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税收权力运行机制。用信息化加专业化的思路改革税务部门的管理方式,是我国税收管理乃至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工程之一[18]。
显然,分税制体制选择和以“三个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确保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税收增长得到较大限度地应收尽收,体制成本大大降低,体制效率极大提高。宏观税负在1998年出现“拐点”,并连续上升至今,税收征管效率年均提高值9.6%,税收征管效率提高每年促进税收增长约4.1%。l995-2008年税收增长弹性由80年代的小于1增长为平均1.47,税收收入年均增长率由l986-1992年的7.2%,增长为
1995-2008年的18.4%。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l995年的10.3%逐步提高到2009年的20.1%(其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从9.9%上升到l7.5%)。国家税收秩序乃至经济秩序持续好转,连年稳健增长的税收收入更是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不仅如此,体制效率的意义也包含着保护地方权益、发展财政民主等立宪层面的深远含义。分税制体制选择及其保障制度创新,从国家汲取功能的结构上改变了国家权力基础和运行规则,不仅保障了中央经济权威与政治权威的统一,而且为建立在财事两权科学界定基础上的分级财政奠定了组织基础,是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模式的基本路径和制度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政治成就。
四、税收制度的法律级次
目前,中国有权制定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等。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税收事项属于基本制度,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制定法律方式确立。税收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范围内普遍适用,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目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税收实体法有两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税收程序法有一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规范性决议、决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其制定的法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比如,1993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等等。
(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我国现行税法绝大部分都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归纳起来,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税收的基本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尚未制定法律的,授权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比如,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关税等诸多税种,都是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
二是法律实施条例或细则。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国务院相应制定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
三是税收的非基本制度。国务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通知、决定等。比如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中有关房地产交易营业税政策的规定。
四是对税收行政法规具体规定所做的解释。比如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解释的复函(国办函[2004]23号)。
五是国务院所属部门发布的,经国务院批准的规范性文件,视同国务院文件。比如2006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经国务院批准发布的《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
(三)、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它们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的有关税收事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命令、通知、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文件形式。
具体为,一是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二是对税收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补充内容以及如何具体运用做出的解释。三是在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具体事项做出规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只有经由税收法律和税收行政法规授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才有权制定地方性税收法规。
(五)、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根据中国现行体制,税收立法权,无论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还是地方税,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只能根据中央的授权制定税收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比如,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暂行条例规定,税额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确定。
此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35条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和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统一审批减免税项目之外,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税,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税或者免税,须报省或者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六)、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这是指省级或者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的适用于其管辖区域内的具体税收规定。通常是有关税收征管的规定,在特定区域内生效。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依据,往往是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或者上级税务机关的文件要求。
(七)、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税收协定
税收协定是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涉税事项,依据国际关系准则,签订的协议或条约。税收协定属于国际法中“条约法”的范畴,是划分国际税收管辖权的重要法律依据,对当事国具有同国内法效力相当的法律约束力。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外谈签税收协定至2007年底,已对外谈签了89个税收协定,其中86个已经生效执行,与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也签署了税收安排。这些协定和安排在避免双重征税,吸引外资,促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税收制度,参照原在香港、澳门实行的税收政策,自行立法规定税种、税率、税收宽免和其他税务事项。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它制定的税收法律在特别行政区内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特别行政区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但备案不影响生效。
第五篇:贸易实务实习报告
国际贸易实务实习感受总结
当我看清我的录取通知书上面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时,我就有种掉进迷雾中的感觉。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从西方经济学到统计学原理,我对我的专业依然是一片模糊,感觉学到的东西包含的方面太广,没有为我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我就一直这样浑浑噩噩的学习者,只是重复着一种机械的学习过程——上课,备考,备考。幸好这种迷雾中的学习状态在大三的着上半年里的学习中得到了改变,尤其是国际贸易这门课程的开设,更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虽然我经常心安理得的跟随者课表进行着我的大学学习,但是每次想到我的发展方向,总会让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我学到的知识怎么可以让我在这商业挂帅的社会里生存下去,我也弄不清楚我对经济的具体兴趣在那个方面。国际贸易实务让我了解到国际贸易这一富有挑战性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实习课的开始让我的这种兴趣更加生动起来。
发布广告,寻找合作伙伴,询盘,发盘,接受,签订合同„„在实习周里这些程序充斥着我的大脑。我最先选定的角色是进口商,在和出口商议价过程中,我才对FOB、CFR、CIF这些术语有真正的了解,彻底分清这三种贸易术语之间的异同点,尤其是其中有关运费和保险费的费用及责任的划分。紧接着的是订立合同,在这个时候才深刻理解“实践长才干”这句话的深意。虽然书本上对订立合同中的注意点都是1.2.3.4点的罗列,真正书写时才知不是那么简单,我清楚记得我仅在货物描述一栏里就修改了不下于五次。经过修修改改,一份合同写完耗费了我一下午的时间。当检查时百分百正确时,心中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然后是为这次的进口做预算,合同金额,CIF金额,银行费用等一系列的计算让我有种紧张的感觉,此时也许真的已经融入了进口商这一角色了。
当看到合同发送出口商成功时,除了松了一口气外就是满心的成就感。出口商确认合同后,就是到进口地银行申请信用证的时间。由于是全是英文的,所以全然不知所云。在这时,我才知道我想把这种兴趣发展为自己的职业路上的障碍还有英语能力这一关,尤其是商业英语相关方面的训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信用证开出来,随后而来的是进口货物检验,报关,缴税流程。这些单据的填写过程都要按着严格的规定进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我想适合做贸易的人一
定应该是细心而且做事务实,今后的自我修行中的方向似乎更加明确了起来。终于到销货这一步骤时,喜悦及成就的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看着虚拟的货币以很大的幅度上涨时,那种空前的信心在胸中澎湃。
看着亲历我手的这笔业务的各种单据,我似乎坚定了我将来对外贸工作的信心。这次实习时我大学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它让我看清了我的一个兴趣与专业之间的平衡点。这种双向的适合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的职业规划也在这次的实习中渐渐明确起来了。我清楚的知道我还需要哪些技能,以及我还要学习哪些知识,需要精研哪方面的知识,还有就是我应该从现在起就该关注相关公司的招聘要求。我相信在这样的修炼后我会和梦想的职业的距离一点点拉近,直至实现我的规划目标。
我觉得国际贸易是很迷人的工作,它可以让一个人的严管随时都关注着大范围的市场。随时都要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动情况,这样的生活习惯下的人不能每天都充满活力与激情。把自己与不同地域的人联系在一起,每次和不同的陌生国度的人交流,这种想法向来就是让人热血沸腾的。
国贸0802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