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宁波空港物流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宁波空港物流发展的调研报告
作 者:戴东生 汪月娥来 源: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发布时间:2009-02-02生成时间:点击次数:212
【大 中 小】【我要纠错】【保护色】
空港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机场为主体,依托机场航线网络及航空运输优势,以信息技术及相关高新技术为支撑,整合多种运输方式及相关资源,向社会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系统。空港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可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使电子商务真正成为现实、加快航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力地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一、加快宁波空港物流发展的紧迫性与战略意义
一是推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一战略目标走向新阶段的迫切需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我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内外发展历史表明,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的立体化港口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从我市的情况看,2007年海港的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45亿吨、935万TEU,已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大港”,港口物流业已经成为促进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但我市空港发展明显滞后,空港物流总量规模不大,空港物流功能不够完善、增值服务能力不强、关联带动效应发挥不够、辐射集聚能级不高,制约了两港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已成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短腿”。加快空港物流业发展是顺应世界贸易运输方式转变,抢占空运新高地的重要途径,必然能有效地促进宁波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形成更加立体化、更加完整的“港口城市”概念,进一步提升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国内外影响。
二是促进机场跨越式发展、突破周边机场激烈竞争重围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我市的空港发展总体上保持良好态势,取得了相当成绩,是长三角城市中6个国际机场之一。2007年旅客吞吐量完成330.0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57万吨,在全国140个大中型机场中排名30位左右,跻身全国繁忙机场行列。但长三角地区机场密集,市场重叠,尤其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和杭州萧山机场等枢纽机场,发展势头好,且都引进了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吸引了全球航空物流巨头投资,对宁波空港产生了较大的屏蔽和挤压作用;周边温州等机场已与栎社国际机场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上下,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使得近年来宁波机场客货吞吐量在长三角地区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我市空港已处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境地。亟需认清形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按照“客货并举,以货为主”原则,克服腹地狭小,竞争激烈,客源难以跳跃增长的瓶颈,利用日趋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以空港物流为特色和突破,实现空港跨越式发展。
三是带动临空经济发展、构建鄞州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从世界空港地区发展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航空运输区向临空产业区发展,第二阶段是由临空产业区向航空城发展。我市空港正处在第一阶段的初期,空港发展属于传统的单一机场发展模式,没有向多功能、多层次、综合开发模式转变,鄞州区临空经济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而我国临空经济正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引擎,机场所在的小区域对空间经济要素的吸引越来越大,是投资的热点。如首都机场所在的顺义区、青岛机场所在的城阳区、厦门机场所在的湖里区、广州机场所在的花都区等机场所在区由于临空产业的发展,GDP增速比整个城市平均增长率高出8个百分点左右。发展临空经济成为新时期各城市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上海、北京、青岛、天津、福州、重庆等城市纷纷出台了临空经济发展规划,杭州市
已于2008年3月批复设立规划面积为35平方公里的空港经济区。加快鄞州区空港物流发展,完善机场与产业结合的通道,对于发展临空产业,衍生现代经济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出现,吸引对运输时间效率有着较强要求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创汇农业等高附加值业态在鄞州区集聚,构建鄞州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完善综合物流体系和建设第四方物流市场的需要。我国航空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据专家预测,未来20年间世界航空货运将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全球以6.2%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中国航空货运将以10.6%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就价值而言,全球目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货物是通过航空运输完成。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心之一,航空客运市场增长将更为迅速,仅2010年上海世博会预计接待海外游客7000万人次,这也将给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带来巨大机遇。低成本航空的迅猛发展以及航空运输服务普适化,也为宁波航空运输市场带来无限契机。据资料统计,2007年宁波的国际航空货运生成量达9.5万吨,国际航空快(邮)件500多万票,预计至2020年,两者年均可增长10%以上。而我市港口物流、公路物流已取得较大发展,急需空港物流同步、协调发展。同时,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需要空港物流园区等有形市场为载体,整合航空、水运、公路等多种物流服务方式。
二、宁波空港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为充分发挥空港对鄞州产业升级、城市化和新经济增长点形成的驱动作用,按照省委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以及鄞州区委“三大行动纲领”的总体部署,借鉴国内外先进空港物流业发展经验,坚持统筹发展、依托发展、互补发展和辐射发展原则,鄞州区确立了以空港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航空快递企业和航空服务相关的大项目,构筑机场及邻近地区临空产业集聚的区位优势,推动航空港向长三角南翼货运枢纽机场转变的思路。
同时,鄞州区成立了领导协调小组,加强政府职能,开展全方位考察和调研,研究制定空港物流发展措施,强化对空港物流园区的政策扶持和指导。目前,物流园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是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一主六辅”中建设启动最早、首期投入使用时间最早的重点物流园区,规划建成“以航空物流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为重点,功能配套齐全,具有一定特色、一定规模,能够提供多种物流服务,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航空物流基地和浙江省重要的综合物流基地”。园区由宁波空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经营,属国有控股性质。公司成立于2006年5月,注册资本8000万元人民币,后为加大地方积极性,2008年9月进行了改组,改组后股份公司由望春工业园区管委会占25%,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占26%,宁波杉杉科创园区占49%。
1、园区一期建设完成,招商全面展开。一期项目于2006年10月动工建设,按按保税物流中心(B型)要求已建成10万平方米国内一流水平通用标准仓库,1.5万平方米的海关、国检和商务楼宇,1万多平方米停车场地,并于2008年9月通过竣工验收。为了使空港一期尽快投入运营,区政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展联合招商,并于今年7月份以区府办文件给予园区经营主体“一企一策”(鄞政办发〔2008〕128号)。目前已签订入驻并运作的有8家知名物流企业,正在洽谈的有多家。
2、被省交通厅列为全省首批规范化综合物流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由省交通厅组织对全省五家首批综合物流基地实地考察,空港物流园区一期以高定位、高起点、高保护的设计原则、标准化仓储物流设施、政府企业共同推动等优势,被列为第一批名单,估计年内可授牌。
3、申报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初选入围。去年11月申报材料正式上报到国家海关总署,后续通过区政府、宁波海关、企业的不懈努力,从原排位第77位进入到22位,近期国
务院已口头同意国家海关总署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审批工作,我区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经初选列入待审批单位序列。此外,宁波海关已于8月批准同意设立公用型保税仓库(面积为2988平方米)、出口配送型监管仓库(面积5974平方米),一年内经审核验收通过颁发证书后可正式经营。
4、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根据鄞州区“十一五”规划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意见,针对空港物流发展中机场航线航班少、保税(B型)审批不确定等制约因素,为优化服务环境,抢先凸现空港在全市和区物流业中的龙头地位,整合物流需求资源和省级综合物流基地的需求,园区已与神州数码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物流信息平台实施主体,并积极成为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目前已投入320万元,完成了基础设施部分软件和方案设计,总投资估算2000万元。
5、二期首批土地征用308亩已报到省国土资源厅,有望在明年初获准。二期建设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招商工作正在抓紧进行,诸多国内外物流巨商如TNT、海尔等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三、空港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场发展迟缓是制约空港物流发展的重大因素。构筑空港物流“流量经济优势”,必须依托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航线的开拓和航班的增多,才能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的枢纽和集散地。但机场发展相对迟缓,航线覆盖范围小,航班密度低。定期航班仅40多条,周航班700多架次,联通国内大中城市43个,地区或国际航线仅开通至香港、首尔等地,基地航空公司只有东航和海航。2007年旅客吞吐量完成330.0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57万吨,在全国140个大中型机场中排名为30位左右,与宁波城市地位发展极不相称。同时,航空货运主要依赖客机带货,机场没有稳定的货运航班,曾开通并运营良好的至香港货机航班也因各种原因停开,尚未开通至欧美等主要航空货源地的货运航班,国际货运面临困境。机场先导作用尚未形成,以第二候机楼、停机坪、航空货站为核心的机场三期建设仍停留在规划上,尚未得到市政府的批准实施。物流园区与货机跑道“无缝衔接”这一航空物流最突出优势缺乏,直接影响了航空货代入驻物流园区集聚的积极性,成为了园区招商和二期开发建设的最大瓶颈。在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中,也唯独我市目前尚未开展国际航空快件和国际航空邮件运输业务。据资料反映,2007年宁波机场进出口的国际货物不足全市国际航空货物生成量的10%,每年产生的500万票国际快件和邮件(按每票快件运费300元计,可产生15亿元产值)也集中流向上海、杭州等机场进出,丧失了不少本地市场份额。
2、保税物流中心(B型)能否获批是影响园区发展的核心。栎社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设,为国际机场与物流保税区实现“区港联动”创造有利条件,对完善机场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功能,形成与海港保税经济区比翼齐飞的空港保税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区、深圳空港物流园区都将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为机场的配套设施和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虽然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已初选入围,但申报城市众多,又恰逢国家海关酝酿国内特殊监管区域的合并整合,竞争更趋激烈,获批难度会进一步增大。
3、园区建设经营资金压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物流园区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益明显的基础性项目,从国内成功的物流园区建设和运作模式看,其基础性建设费用都是由政府承担,按“政府推动、政策配套、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进行。而我市空港物流园区一期的建设所有费用都为企业承担,政府配套政策不完善。一期项目投资近2.7亿元,贷款额度达到1.9亿元,公司每年刚性支出需3000多万元,其中支付银行利息1500万元,日常管理、维护等费用1500万元。而普通物流企业对高档物流设施需求不强,机场和保税优势没有凸现,仓库设施租金远达不到成本水平。虽然鄞州区给予了很优惠的政策,但园区入驻企业营业额不大,园区获得的税收返还额度有限,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直
接影响了股东的积极性和园区可持续发展。
4、园区二期土地报批困难重重。空港物流园区二期规划用地860亩,位于机场跑道西侧的机场控制区,其中耕地824亩(其中:基本农田689亩,待置换地134.4亩),未利用地36.5亩,于2005年底完成了初步设计审批、土地预审、用地许可证领取等相关工作。根据目前实施的土地利用规划,二期项目用地中绝大多数为耕地,必须办理农地转用、土地征收等法定手续。而目前宁波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仍未实质性启动,开发利用难度很大。园区二期项目的大面积耕地申报转用,没有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无法获准的。
5、市场主体培育是空港物流发展急需强化的重点。在各国的航空货运市场上,都活跃着一大批的货运代理人为航空公司和货主提供中介服务,承担协调航空公司运力保障和货主运输需求之间的任务,成为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主体。我市航空货代尽管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形式不容乐观。绝大多数航空代理企业规模偏小,运营模式简单、服务水平较低、运作效率不高,缺乏具有全球性代理网络的大规模企业。而这些中小型货代企业在服务范围、货源收集、运量调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难以为空港物流发展提供持续、可靠的运量供给。
四、推进空港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提升政府对空港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空港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空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栎社机场、临空经济、空港物流规划的衔接,机场与区域和产业的联动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的研究和制定,重大项目的推进,各方利益主体的协调等。
二是推进联动发展,提高空港物流运作能力。空港物流园区二期规划用地紧邻机场跑道西侧,与机场停机坪可实现无缝衔接,是发展航空物流的天然宝地。同时,空港物流园区二期中有许多与机场发展紧密相关的功能性项目,如航空货站、通关中心、快件监管仓等,都需要与机场三期建设进行同步考虑和协调。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早考虑,尽快批准实施机场三期建设规划,同步将空港物流园区二期部分用地纳入机场三期统筹解决,实现机场与物流园区的联动开发,提高空港物流的运作能力。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空港物流发展可持续性。空港物流是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有力支撑,其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加大财政、税收、收费、要素供给、法律支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培育空港物流园区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建议市政府参照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有关扶持政策,一是对空港物流发展公司商业贷款按实付银行利息的三分之一给予连续三年的贴息补助;二是协调市税务部门对公司给予连续5年(止2012年)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资金,对入驻园区企业给予连续三年减免水利建设基金;三是对在园区注册并经营纳税企业,自2009年起至2011年内缴纳的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中的市可得部分全部返还给园区;四是加大土地支持,协调省国土资源厅将二期首批308亩列入土地修编范围,并将园区作为市加快建设的重点项目,解决用地指标。同时,对国内外全球知名货运航空公司、快递公司、物流公司入驻空港物流园区,实行“一企一议”政策,给予专项补贴;对引进有助于临空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加大土地、水、电等要素资源的保障力度和资金、税收的扶持力度。
四是完善发展环境,拓展空港物流发展支撑点。(1)加快快件监管中心等硬件设施建设,协调海关、国检、邮政等相关部门,尽快向国家邮政总局申请设立国际邮件验关局,申请升格为国际邮件互换局。(2)由市领导出面,发挥各部门的合力,带队对相关部委进行走访,加强保税物流中心(B型)报批疏通力量。(3)利用鄞州区设立区域海关的机遇,整合航空口岸功能、保税物流功能、快件监管功能,建设区域大通关,优化通关环境,提升空港物流的通关效率与能力。
五是引导货代集聚,发展空港物流货运保障点。航空物流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要运用经济的手段,加紧培育航空货代企业,促进货代企业在空港物流园区的集聚。建议市政府对入驻空港物流园区的货代企业给予租赁物业费补助;对在空港物流园区二期、三期开发中,通过土地租赁、设施共建等方式扎根物流园区的货代企业,给予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资金的优惠;对代理从宁波机场进出货物的代理企业,借鉴《深圳航空业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按代理量给予财政奖励资金。努力形成一支服务优良、机制灵活、运作高效、竞争有力的航空物流企业群体。
六是加快临空经济规划,创造空港物流货源发展点。大力发展临空产业是打造现代临空经济区,提升空港综合效益的重要支撑。要以城市总体规划、空港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优化机场周边现有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调整发展方向,建设航空工业园与空港国际商务服务中心,构筑机场、临空工业、商贸、物流的联动发展态势,提升临空经济区发展水平,创造空港物流货源发展点。
第二篇:空港调研报告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调研报告
前不久我们有幸去物流园区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调研,经过本次的调研考察以及个人在网上找到的一些资料我对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有了一下的一些了解。近年来,为了培育空港物流园区,我区政府下大力气扶持空港物流园区,自2008年以来已先后以奖励和补助形式给予该园区2429万元的政策扶持资金,其中基建贴息补助1343万余元,其他各类补助1086万元,成为了园区发展的坚强后盾.截止目前园区已吸引了8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累计产生营业额68亿元,上次税收7327万元.尤其是2011以来园区发展势头迅猛,1-10月份园区已产生营业收入55.2亿元,超过了前三年营业收入的4.3余倍,上交税收3778万元,也超过了前三年上交税收的总和.在“以港兴市,以港促市”的大背景下,宁波的港口物流和集装箱吞吐量得到快速的发展,建立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成了宁波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据了解,宁波空港物流园区规划总用地约2145亩,包括空港物流中心一期(约247亩)、空港物流中心二期(约860亩待建中),并预留发展用地约1000多亩。空港物流中心一期(B型保税物流中心)总投资为2.7亿元。
空港物流园区的地位和作用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建成后,将给宁波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她将促进杭州湾产业带经济发展、协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促进东北亚贸易的交流,连接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宁波空港物流园区崛起,必将大大提升宁波在全球港口城市中的同质竞争力,对于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构建国际贸易平台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空港物流园区遵循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导向,营造环境”的原则发展现代物流业,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快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实施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资政策,在政府投资计划中设立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重点物流企业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提供对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及人才培训的支持;对企业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列入宁波市政府科技项目经费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宁波市对规划的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的土地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地价比照工业、交通类项目用地地价确定,宁波空港物流园区也名列其中。空港物流与海港空港间的优势互补
在宁波最引人自豪的是“宁波——舟山港”,它作为远洋运输幅射的理想集散地,对宁波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何改变宁波的空港弱小地位,改变航空物流业的滞后状况,打破制约我市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瓶颈”,宁波空港物流的兴建崛起引起了政府部门和业内人士高度的重视与关注。空港物流园区也被视作是撬动未来我市“临空经济”的发力点,她的崛起推动了宁波栎社国际机场从单一的客流空港向客流物流综合空港转变、联动了北仑港和周边便捷的交通网络优势,作为北仑港腹地延伸基地,在“服务(宁波)双港”的同时,对宁波市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港口国际物流业从传统的“港到港”向“门对门”服务的转变,在港海桥优势作用下,建立一个以港口为中心的多式联运作业,构筑起海陆空立体型集疏运大交通网络,在积极发展航空货运的同时,改变目前“大海港、小空港”格局,逐步形成两港并举的良性互动。
进驻园区企业的资质及状况
据公司员工根据沙盘的介绍宁波空港物流园区现规划为一期、二期及三期发展用地,项目定位为建成集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临港物流及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物流园区。随后我们实地参观的海关、保税等服务台公司员工热情的为我们介绍:空港物流园区一期先期作为保税物流中心(B型),将依托政策优势和宁波市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依托与北仑港及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出口货物往来的便捷性,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以保税仓储为基础,具备国际物流配送、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深加工结转、进出口及转口贸易、国际采购等功能,提供保税、航空、海运货物一体化通关、物流信息处理等全程服务,促进宁波市保税物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待空港物流园区二期建设完成后,适时将保税物流中心(B型)整体迁移到空港物流园区二期。空港物流园区将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物流企业和在国内拥有较多的经营网点信誉好、实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专业物流企业、大型的物资供应及采购商入驻。另外,空港物流园区也给航空货代货运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物流企业以及大型工矿、商贸、高新精技术企业的物流职能部门在从事为宁波市进出口货物集散和中外客商国内采购、分销及配送提供物流集疏运平台。
空港物流物流园区的前景
空港物流园区的建成和园区高端物流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的入驻,将会给宁波物流界带来更多的商机,并产生巨大的物流产值和利润,根据物流产值占国内GDP产值的12%-17%数据测算,将会给宁波地区带来数十亿物流产值。随着空港园区的建成运作,必将带动周边的制造业、服务业全面发展,从而加快推动了宁波城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使经济建设纳入良性循环。
建成后的宁波空港物流园区,先进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和现代化运作平台,为入驻园区的国内外高端物流企业、强势物流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也为宁波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流集疏运通渠。
宁波空港物流园区中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立,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航空货运作用,在服务于宁波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高新企业的同时,吸引更多的航空公司开辟新的航线。
空港物流园区的建立将使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在抢占区域航空市场创造更大的优势,为奠定区域航空枢纽地位有了基地的保障。同时,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建立,使宁波市保税区功能得到延伸,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宁波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她对宁波空港物流在国内的地位的提升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进而改变了宁波大海港、小空港的格局。2012年员工动员大会对以前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2月10日上午9点,公司组织召开2012年员工大会,会议宣布了2012年公司主要经营目标,并由各部门负责人汇报本工作思路。
会上,财务总监忻乐益首先向全体员工通报了2011公司预算、决算的执行情况,公司各项主要业务的营收情况,以及2011园区企业在销售经营、税收缴纳等领域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公司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部分指标超额完成。
副总经理王勇就2011园区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王总指出,2011年园区企业生产经营安全有序,各项服务工作优质高效,特别是流动红旗评比活动的推出,为推动园区规范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常务副总经理周莹在对全体员工作动员讲话时,宣布了公司2012年的十项经营目标。他强调,公司为每位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成长空间,希望每位员工能够珍惜这个优越的平台,努力工作、主动学习,积极为公司的招商、经营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公司共同发展。在2012年公司经营目标方面,周莹详细地对每一项目标进行了解析,并要求各部门、各员工牢记目标,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各项目标。
其后,各部门负责人依次在会上阐述了本部门在2012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并就如何贯彻落实公司各项目标进行了表态。
最后,周莹在总结讲话中指出,2012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全体员工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谱写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新的辉煌篇章.
第三篇:寿永年在宁波空港物流园区调研 (范文模版)
昨天下午,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寿永年在宁波空港物流园区调研时指出,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措施保障,把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航空物流中心,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新亮点。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毛春阳,副区长王洪平等一同参加调研。
据悉,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是《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的七大物流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位于望春工业园区,目标是以航空物流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为重点,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航空物流基地和浙江省重要的综合物流基地。
自2006年实质性启动以来,目前总投资2.7亿元、占地247亩的一期项目已初具规模。至9月底,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已有上海新杰、荷兰PKS等11家物流、仓储企业入驻园区。
调研中,寿永年指出,空港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个平台。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联动”、“中提升”等发展战略为指导,紧紧抓住宁波航空物流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宁波港口、产业、物流、交通等优势条件,以提升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能级、完善航空物流服务为主线,以空港物流中心建设、货运航线开辟、航空物流市场主体培育为支撑,以航空国际物流体系、航空配送转运体系、航空物流信息体系为建设重点,构筑高效、顺畅、便捷的一体化航空物流服务体系,形成海港、空港联动的格局,把空港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航空物流中心,把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建设成国内干线机场和国际货运机场,把宁波打造成长江三角洲重要的航空物流枢纽。
寿永年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空港物流发展,把规划变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力争早日建成、早出成效。当前,要加快空港物流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尤其要加快土地申报、规划设计方案编审、与机场三期建设互动等工作,形成海港的经济成本与空港的效益成本良性互动。要积极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申报,全力以赴做好申报工作。要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加大招商力度,争取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物流公司。要发挥航空公司作用,积极争取新辟国内直达航线,大力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和大型物流公司,真正改变“大海港、小空港”的局面。要加快物流服务平台建设,扶持物流发展,真正实现货物在我市就能完成全部转运。要强化措施保障,尤其是通过建立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等方法加强政府职能,加快研究制定空港物流经济发展措施,使物流园区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又一新亮点。
第四篇:关于加快现代交通物流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现代交通物流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了加快我市交通物流业科学发展,推进我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近期,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全市各物流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交通物流业发展现状
随着物流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为指导的物流企业崭露头角,以提供综合物流服务为主的中邮物流、泰安交运集团、一运、二运和泰山国际保税物流等物流企业已初具规模;以提供工业、商业、农业专业化物流服务为主的新矿物流、银宝物流、中百配送和医药、烟草、中邮、方兴、平安集疏、金徽物流等企业发展迅速;以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为主的泰安中铁信息公司、峰松物流公司等一批新型物流信息企业快速成长。全市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已经达到1000多家,这些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已经成为全市加快发展物流业的市场主体。近年来,我市依托交通、区位、资源等优势,交通物流业得到初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依托我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商气旺盛等优越条件,各大企业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完善配送功能,拓展经营快速扩张的支撑平台,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宽领域的格局发展,建材、家具、机电设备、装饰材料等行业的不断扩
第五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 3 篇)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1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 文化市场 ? 论文摘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这是成都市委、市府提出的未来重点工作之一。在现今国际国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需求,而且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巨大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在已有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呢对此本文将作一些个人探讨。
? 2004 年成都提出“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基本态势,不仅成都市文化产业所占比重,超过了全市 GDP 在全省的比重;而且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然而,与成都这样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与国内一些已经形成特色和品牌的城市相比,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尚需大力、快速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并使之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 1.体制制约和机制不够灵活的制约。由于成都的文化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成都文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较差。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也没有完全市场化,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全市文化管理部门仍然存在条块分割、划分过细和交叉行政、政事、政企、官力、不分,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不明确、“执法机构”职能单一、缺乏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政府管理组织和方法等方面也有与当前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的情况。
? 2.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由于文化资源的长期按计划分配,没有建立由市场决定并选择文化投资主体、经营主体的机制,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没有走向市场化,这就造成了文化生产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形成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重复建设的局面。
? 3.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品牌文化产品稀缺。成都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资源很多,除了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金沙古蜀文化、大熊猫文化三大文化产业品牌外,还有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水文化、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但是在创新方面还做得不够,而创新对每个文化企业来说又是命运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创新的企业必然没有活力。成都平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文化张力还远远没有在成都的文化产品中表现出来。
? 4.民间资本的投入太少。由于管理文化的传统思维和对风险的考量,成都市文化产业项目,无论是市级、区(市)县级,乃至乡镇级众多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文化建设的内容,对成都市民营文化企业的建设以及作用的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在获得政府的文化建设投资项目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 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在考虑成都现实供需关系、借鉴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和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需求,加大供给,拓展市场上下工夫。从世界文化产业的成果,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结合成都市这几年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笔者认为成都市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不断创新机制 ? 文化体制改革,说到底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则是要为新兴产业发展创
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成都市文化产业要船陕发展,无疑应首先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清除,并建立起各项配套的政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只有建立起了有序的管理体制,创造好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运行宏观环境,才能促进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成都市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初步建立起了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自律发展的机制,但要促进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还必须加大和深化体制改革。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在一些场合还含混不清,政府管理会有意无意的介入其中,干扰了企业的工作,企业很难依法,以市场和效益来决定。因此,进一步调整理顺两个关系,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理顺关系的同时,健全各种配套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要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应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引导消费和鼓励投资的政策措施,从供需两方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做好土地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多方面的政策配套,使之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文化投资,壮大文化市场。有了成规模的市场,成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就有了保证。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一方面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文化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确立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目标下,切实转换机制、创新体制。成都市在转换机制上做了许多工作,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单位重组,基本完成了成都市文化单位的转制。但目前看,转制后的企业效益不显著,产品不丰富,且社会影响力不够、文化产业的吸引力不强,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对市场的了解不足、适应市场的能力不够,创新还不够,还没有激活创造力,必须加大机制的创新力度。
?(二)促进文化龙头企业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链发展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离不开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有实力的成都文化企业,是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看,强大的文化产业企业,不仅具有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达。我们从挤身世界500 强的文化企业,不难看出,它们涉及行业广泛,如迪斯尼从影视、音乐到公园、玩具,具有很强的文化资源整合能力、创造力,能以市场的需求,提供文化产品,从而拥有巨大的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赚得丰厚的利润。它们的活力能将众多的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网状式的产业链,带动一片产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条产业链发展。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特性,即它的创意性所决定的。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而这些产业链又都交织一起,共同缘自于“米老鼠”的创意。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使之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失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大胆引进民间资本民营企业 ?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成都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必须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拓宽资金来源和渠道。从统计的数据和公布的报告看,成都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创作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国有文化企业是成都文化市场的绝对主体,民营和私营文化企业弱小、稀少,与此同时,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待提高,民间资本的引进有待政策和机制,这就造成了成都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资金限制,这与成都这样的大型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所应该具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差异甚大。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探索融资渠道,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在这一过程中,需着力探究和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和民间资本的引进两个问题。解决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通畅,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的企业改革经验,应努力加大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的股份制改造,在制度、机制健全的前提下,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提升国有文化集团的融资能力。对于民间
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应在保证弘扬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开放民间资本的投入,放松对民间资本经营文化的过多限制和干涉。让民间资本能在坚持正确文化方向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口味、不同爱好、不同欣赏水平的需要。
?(四)扶持优势北产业发展创造品牌文化产品 ? 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因势利导,顺势发展优势文化产业行业。根据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分类,文化产业被分类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层,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表明,包括三层全部的众多的成都文化产业行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成都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极大,而成都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可齐步同行,而必须采取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首先加快发展,进而带动相关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发展战略。那么,哪些行业可称为优势行业,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呢?笔者认为,成都文化产业优势行业的确立,一是要看它的历史业绩;二是要看它的潜力;三是要看它与成都文化产业战略发展定位的关系。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旅游观光、文物博物、会展广告、电子娱乐等行业,在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中坚实突起,显示出了独特的行业竞争力,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几年的统计中,这些行业的增加值之和,都超过了成都市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是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应着力发展的优势行业。
?(五)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开拓世界文化市场 ? 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既要注重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即文化企业的改制、发展、产品、品牌等问题,也要注意需求方,即文化消费、文化市场等问题。只有两相平衡,才能助推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两相接洽,才能使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越做越强。加快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必须有广阔的市场支撑,有了广阔的市场,就有了文化产产业发展的动力。但从现实的数据和实情看,成都文化消费处于低档次、较单一的状况。这一状况,不仅影响市民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广泛的文化行业发展。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何在?我们认为,一是要通过城乡整合,开发农村文化消费;二是要走出国门,开拓世界市场。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部门之一,应当迎时而上,积极思考采取相应的对策,服务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近期组织力量对镇江市丹徒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开展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有所助益。
? 一、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丹徒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企业不重视技术创新或无力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创意含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一些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产品销售多以自行销售模式为主,不能有效地推广产品。
? 市场程度低,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加之小农经济意识束缚,导致企业不愿意把重点放在品牌培育和内容原创上,习惯于“贴牌生产”,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 经营机构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但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小。
? 市场秩序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占经营总数的 80%以上,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文化活动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扰乱经营秩序,扼杀原创精神。
? 二、问题成因分析 ?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当前政府管理文化产业的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政府对文化经营单位仍然管得过多、过死,致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文化产业经营者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此外,文化产业的 7 大门类:电影、广播影视、报刊、出版、音像、娱乐和广告,分别由广电、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对整个产业缺少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 文化产业投资渠道相对单一。调查结果显示,62%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80%以上的企业主要依赖自身积累,融资方式极为单一。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目前银行贷款条件愈加严格,无法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文化产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体水平提升不快。
? 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高。调查发现,文化消费只占居民消费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费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不成正比。受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额消费支出影响,居民在文化消费方面持谨慎态度。
? 三、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积极开展文化企业对口帮扶。一方面,实行企业联络员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努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实行定期走访、跟踪服务,扶持骨干文化企业,形成对内对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来引资文化项目,实行提前介入,上门服务,扶持引资企业与本地文化项目尽快形成生产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帮助文化企业提升广告策划宣传能力,鼓励开发新的广告发布形式,支持互联网、楼宇视频等新兴广告媒介健康有序发展,降低广告投放成本,使其成为广告业新的增长点。
? 积极培育文化商标,提升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大商标宣传力度,向企业宣讲商标知识,提供商标注册咨询服务,宣传引导企业注册商标,帮助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商标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二是推动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动、文化创意等注册成商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文化类商标保护力度,对涉及文化企业的商标侵权案件,建立维权“绿色通道”,组织力量查处。对涉及商标争议纠纷,积极协调、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
?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激发新兴行业发展活力。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制作、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新兴领域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联合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引导企业坚持文化产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使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和巨大潜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促进各特色文化产业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走集聚化、集团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链条,增强企业竞争力。
? 拓宽产业融资渠道,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联合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争取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积极提供助企融资和行政指导服务,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股权出质、股权出资登记职能,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建言政府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引导和吸收非文化部门、民间资本和外来投资,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
? 强化市场监督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将文化产业列为保护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和检查,并加大与文化、广电、新闻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依法保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文化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二是开展整治净化行动,对网络、娱乐、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场开展集中清理整顿,从重从快打击各种侵权盗版、淫秽色情、发布虚假广告及“黑网吧”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行业自律,依托个体私营企业协会、行业
协会等倡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娱乐性、丰富知识性和审美教育性,引导文化企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四是充分发挥工商监管职能,主动参与部门合作,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部门联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文化产业监管体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3
文化是一种特殊资源,是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力量,也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点。文化产业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是形成特色区域经济的精神内容,是提升地区经济活力,保持生命力的推手。当前,在国家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升级为文化战略,并积极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截至目前,内蒙古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在全国排名靠前,但是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内蒙古的经济增速曾连续 7 年居全国之首,但其中文化产业只占 GDP 的 1.05%,远远低于全国 2.8%的平均水平,形成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文化底蕴挖掘得不够深入、认识滞后、发展观念落后、文化消费市场不活跃、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等因素是严重制约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想实现由经济发展驱动文化转型、经济优势转变为文化优势,势必需要转变思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机制与瓶颈,创新文化产业的路径与模式。
? 一、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 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内容产业,创新是源头,人才是关键。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必须贯彻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市场主体,研究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李长春同志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文化事业是以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文化事业的积极发展离不开效率提高与职能转变。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以文化事业为基础,并为文化事业的长期建设提供经济动力。它们共同服务于保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的前进方向。内蒙古地区经济要想保持发展的持续力,需要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并进。一方面要分清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另一方面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利益驱动机制。将公益性发展与利益性驱动协同并进,将二者相互促进与融合不仅能有效增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持续力更是考验地方政府行政智慧与效能重要指标。内蒙古的文化发展需要制定文化发展规划,一方面在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民众的主观诉求,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注重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利益点,将二者在利益驱动的机制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实现有效对接与共同发展,这样才可能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共同前景与良好的发展基础。例如,内蒙古自 2006 年始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初见端倪,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自治区图书发行业进行改革、内蒙古电影集团与出版集团成立,这在提振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方面给予了前期基础,后期的工作规划要体现与文化事业的对接,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与原动力。
?(二)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链的关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广泛,从成产环节到消费环节其链条中能够驱动的相关产业众多。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是提振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通过产品的制造与加工、流通与消费,以文化发展促进生产进步与经贸繁荣是发展中的亮点。例如,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以旅游展现文化、以文化包装旅游,展现旅游发展的文化之路与文化发展向旅游业渗透的新文化发展之路。此外,文化产业发展还可以与会展业、新闻出版业、影视剧、数字媒体等产业相促进,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内蒙古的文化产业走上一条创新之路。
? 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找到制约的瓶颈 ?(一)文化体制瓶颈 ?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和紧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制约性显现。传统文化体制是以事业性为主体的,在这种机制下,文化资源被国有文化单位所掌握,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只能有所取舍,体现不了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诉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对文化发展的层次提高,而传统机制又不能在文化发展上提供新路径,因此产生了民众文化饥渴与国家文化创新力弱的局面,当然,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来讲,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后劲、实现跨越是当务之急。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国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深入开展有特点、有实践性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并逐步推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在增强地区文化发展创新力的同时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以此提升地区文化特色与影响力,打造地区文化品牌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在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同时体现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管理体制瓶颈 ? 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地方政府要创新发展思维,以市场为先导、积极培育充满市场活力的微观主体。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传统管理体制下管办一家、政府与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职责不分,不能激发主体的活力,因此说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主体方面完成培育,也才能促使其向市场转型,形成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整合有效资源进行重组,发挥其优势为文化的繁荣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放开管理路径,重塑管理思路是目前地方政府在管理上的着眼点,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文化产业保持强大的后劲,逐步实现突破性发展。否则,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健康发展的路径 ?(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需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支撑系统,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做出了《关于印发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 2009-2013 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体系要体现宏观的方向的把握和微观专业的指引,既要注重总体又注意细节。
?(二)要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的程中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注重宏观指导向服务思维转变的路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工作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宏观政策指导、打造地域文化产业特色、扶持骨干企业的发展、培育创新的市场氛围、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要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硬件。以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为基础,建设一批有代表性的、规模大的、功能全的、有标志性文化设施的文化产业是具有实质意义的。例如通过会展中心、文化城、产业园区等工程的建立,打造一批内蒙古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四)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 ? 文化创意产业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现代高端的制造业与现代化文化相结合,形成现代生产与时尚消费的新主流。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上拓宽了视野、调整了方向、掌握了重点,为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方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必须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为其发展的新主流,以创意促进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科学发展、可持续进步的思想指导下,自觉地对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做更加整体性的考虑,探索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
?(五)要加强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 将地方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杠杆,推动文化资本投资浪潮的形成。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格局成型,推动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观念更新与积极探索。可依托部分具有相关服务经验的金融机构,组建若干文化产业金融创新平台,对文化产业金融产品开展集成创新。
? 四、结论 ?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高尚的品格,内蒙古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整合内蒙古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优势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不仅是建设文化大区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草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