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思考
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思考
税收的首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国家税收法规,将依法应征的税款及时足额征收上来,为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资金。而要实现这一首要职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税源的掌握程度和监控能力。国家税务总局谢旭人局长曾经指出,税收工作的核心是税收征管,税收征管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由此可以看出税源管理在整个税收工作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把握住税收工作的重点环节,将科学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税源管理工作的始终,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保证税收职能实现的重要途径。
所谓税源,简单的说,就是税收课征源泉或税收的来源,具体到每一个税种,有其不同的来源。但不管哪种税收,最终都是来源于国民收入,只是不同的税收来源于国民收入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企业所得税的税源主要为各类企业的利润所得。由此可以引申出税源管理的概念。尽管税源管理一词我们经常使用,但对其概念的解释有不同的说法。笔者认为,虽然对税源管理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致的。所谓税源管理,就是税务机关以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保证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围绕税源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广义的税源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包括税政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干部队伍管理等环节,甚至内部行政管理环节都与税源管理工作发生着间接的关系。狭义的税源管理主要是对税源事项事前和事中的管理,包括纳税评估、税种管理、纳税人户籍管理、税源分析、发票管理等内容。
目前,在“以纳税申报和纳税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下,税源管理正在从传统的、人工实施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的、人机结合的精细型管理转变,从被动的、静态的事后监督向主动的、动态的事前监控转变,从以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这就给我们开展税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就是从税收征管实践的角度,探讨目前税收征管实践中狭义税源管理存在的缺陷,在对主要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提出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征管实际中税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随着税收管理员由“一人进厂、各税统管”向“管户与管事”的转型、随着纳税评估的深入开展和纳税人的分类管理等措施的深入,税源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方面存在的“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税源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对税源的监控能力差。目前,我区有些地区税务机关征管过程中“非正常”纳税人的数量居高不下,有些地区“非正常”纳税人竟高达所在地区管户的10%以上,其中不乏恶意逃税形成非正常户,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做到经常深入纳税人,对纳税人日常经营状况不了解,“放任自流”造成纳税人走逃现象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2、对税源的动态管理能力差。受税制调整、经济结构变化、宏观经济影响等因素的影响,税源的规模、结构和分布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具体纳税人来说,其经营活动的变化也会对税收造成影响。而我们现在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对于客观变化对税源的影响,不能及时进行调整,使得管理处于被动。
3、对税源的控制能力差。增值税“零负”申报现象严重、同类纳税人税负不均衡、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案件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不难看出我们对于这些税源问题缺乏有效控制,对税源的控制能力较弱。
4、对税源的分析能力差。掌握本地区的税源情况,就必须通过一定数量的内外部信息、数据、资料,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评价。综合征管软件的上线、纳税人信息“一户式”管理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为我们存储了大量的纳税人数据,但是目前还没有建立有效的税源分析机制,没有确立有效的分析指标,对数据还做不到有效地利用和分析。
5、对税源的挖掘能力差。税收管理员主要精力仍然放在催报催缴、对纳税人上报数据资料进行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上,他们深入了解纳税人情况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使得税务机关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对管户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不深不全,使得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挖掘成为空话。
6、税源管理人员执行力差。虽然绝大多数的税源管理人员能胜任本职工作,但部分税源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差、业务素质差、法律意识差,加之我们的工作质量评价、奖惩机制跟不上,造成税源管理人员不能自觉主动地完成税源管理工作。
以上问题的出现,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税务机关的原因,也有纳税人的原因。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作为行政管理的管理方和被管理方,双方利益角度不同,税务机关是通过管理尽量实现纳税人纳税最大化,而纳税人势必要尽可能的少缴税款。在税源管理中,税务机关缺乏科学的岗责设置、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够、税源管理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税务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税收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纳税服务意识差等是造成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规范税源管理,提升征管水平
税源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对其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加以规范,使其都能按照统一的要求,合乎一定的标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征管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科学地制订岗责体系,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基础。
岗责体系是解决税源管理“作什么”“谁来作”“怎么作”的问题,这是一个首先要解决并且要解决好的问题。税源管理岗责体系应当包括税源管理的岗责内容、从事具体税源管理的岗位及其职责和各项工作的业务流程。一是细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精细到每个岗位干什么,要精细到每个业务谁来干,要精细到每个业务流程怎么干、什么时间干,同时要明确各工作环节用什么文书传递、传递什么内容、谁来传递。二是量化。对于以上内容要尽可能量化,实在难以量化的部分,也要进行定性说明。有了量化的岗责体系作基础,就有了工作的标准,也为下一步建立质量评价考核体系,提供了量化的工作标准。三是简化。只有简化,才能保证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还可以避免内耗、扯皮。但简化既要保证各环节权力分解和制约,又要确保各环节的顺畅衔接。四是明晰。税源管理工作环节多、业务杂,涉及到税务机关的很多部门,对于部门交叉的业务或者边缘业务一定要明确,如对于日常检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业务如果不界定,就容易造成推诿、抢活等现象。通过岗责体系的建立,最终形成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税源管理格局。
(二)合理地配置征管人力资源,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关键。
利用信息化条件以及“一窗式”等先进管理理念,对现有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尽可能使每个环节、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达到相对饱满。一是对于征收环节的办税服务厅,要科学合并办税窗口,尽可能将现有办税窗口合并为申报征收类、发票管理类和综合服务类窗口,这样既能缓解办税服务厅的排队压力,又能节约一部分人员,充实到其他岗位上。二是要从总量上压缩个体税收管理人员,个体纳税人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创造的税收很小,所以尽量减少管理个体纳税人的税收管理员,将节约的人员充实到重点税源的管理上。三是基层税务机关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进行税收的征收管理,应当突出重点,将一些内部行政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尽可能地节约出人员充实到一线征管。四是制定税源管理人员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标准,尽可能细到每个知识点,便于学习掌握和考核,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提高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素质和化解征纳矛盾的能力。
(三)抓住税收管理员这个主力,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重点。
上边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这跟“针”就是在税企之间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税收管理员。税收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落实,纳税人的基本情况的掌握,都要由税收管理员来执行、落
实,需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管事与管户实质上是一回事,只是从不同侧面表述而已。所谓管户,就是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管事离不开管户,不然就没有针对性;管户就要从具体事务入手,不然就失去工作内容。二是人机结合的原则,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水平。三是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计算机和书面资料对纳税人进行分析,运用案头管理、下户检查等管理的具体手段,把住税源情况。四是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要结合自身地区实际,按经营规模、按纳税信用等级、按类型等标准将纳税人进行分类,按照销售收入、能耗指标、利润率等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税源的动态监控,结合综合征管软件等系统的静态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五是工作学习相互促进的原则。针对税收管理员素质急需提升的现状,创造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的氛围。
(四)建立健全征管制度,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保证。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健全的制度体系是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制度建设的问题上,一定要摒弃制度越多越好的错误想法。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要充分结合本地的征管实际,考虑制度的可执行性、全局性、连贯性、长效性。也就是说,制度的制订要充分考虑到执行人员是否能完成,对于一些工作程序、工作目标等与执行人密切相关的内容,要以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为准,不能为了追求业绩将长远规划作为近期目标,让执行人望而却步。同时制订税源管理制度时,不可就事论事,要站在全局工作的高度考虑前后制度的连贯性,考虑各个部门制度的衔接,保证制度不可朝令夕改,并最终形成体系。
(五)管理与服务并重,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重点。
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必须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纳税服务是《税收征管法》赋予税务机关的义务,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税收征收、管理、稽查和实施税收法律救济过程中,向纳税人提供的服务事项和措施。这是和谐征纳关系,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重要手段。坚持在强化管理中优化服务,在优化服务中提升管理水平。将纳税服务的理念和措施引入到所有的税源管理环节之中,主动提供多样化、贴近式的服务,如税收管理员下户了解情况时,要针对纳税人特点结合税法的宣传、政策的辅导;开展纳税评估时要保护注意纳税人权益,坚持公开、公正;采集纳税人数据时,尽可能合并次数,减少纳税人的工作量等等措施,使日常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结成有机的整体。
(六)引入信息化手段,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依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税源管理的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纳税人的大量信息,如何进行有效分析、发掘税源,如何从中发现疑点、找出问题,如何提高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手段作依托。研发适合税收管理员特点的软件,加快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数据管理应用,以“一户式”储存为突破口,结合税务机关采集的其他相关信息,加强分析比对,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探索和实践信息化条件下纳税服务的方式、方法,为纳税人提供远程帮助。
(七)建立有效的征管质量评价体系,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的保障。
“无谋不行、无行不达”。有了措施,如何抓好落实就成为关键。必须对征管各方面工作进行行之有效地考核评价,以提高执行力。在岗责体系已经量化的基础,可以结合本地区征管实际进行摸索。可以按岗位如纳税评估岗、税源管理岗等,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也可以按业务门类如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建立质量评价体系。考核指标的设立一定要科学,可以是申报率、入库率等征收型指标为主,也可以是登记率、管户发案率等管理型指标为主,但不论怎样,要将每个工作人员工作质量与其本人的责任建立起联系,避免淡化责任的后果,做到职责相称、履职奖励、失职惩罚。
俗话说,抓蛇抓七寸,下大力气抓税源管理工作,就是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方面。只
要长抓不懈,税源管理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目标。
第二篇:创新举措实现税源管理水平再提升
创新举措实现税源管理水平再提升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地税工作要跟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创新管理举措,在实践中探索适应发展要求的新思路、新途径。山东省平邑县地税局从搭建税收分析平台、探索实施税源管理新模式等方面入手,创新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
第一,全面优化税收分析机制。在总结11年实施的税收分析联动机制经验的基础上,平邑县地税局探索实施多角度、多层次的税收分析,做到宏观经济形势与微观企业发展分析相结合、收入特性分析与规律性分析相结合、数据常态分析与异动分析相结合,深入把握税款入库是否与当前经济发展相一致,收入质量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税收分析联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使税收分析与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源监控等结合更加紧密,切实将分析成果体现在收入增长上。
第二,深入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以进一步优化税源管理为目标,依托数据“大集中”软件信息系统,强化对企业财务数据采集、分析、比对,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预警,纳入重点评估和实地调查核实范围,有效实施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税款缴纳情况的动态监控。今年10月份,通过开展纳税人财务报表数据分析,已对7户存在疑点的纳税人进行重点评估,补缴各类税款及滞纳金12万元。
第三,建立健全重点税源分析机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平邑县重点税源企业发展放缓,给当前税收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为有效解决当前困难,平邑县地税局从服务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定期邀请重点税源企业负责人参加税源分析会,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和企业存在的发展问题,集体“会诊”,研究对策。同时,寓服务于管理,借助重点税源管理软件,强化对企业上报数据的分析比对,对发现的异常问题,及时深入企业进行纳税辅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实现以管理促服务,以服务促发展。
第三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转变,投资热潮又在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上演,我公司凭借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实力不断中标大型工程项目。随着公司在建项目数量的增加和中标金额记录不断刷新,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本文试着从几个方面简单的分析一下如何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一、资源配置是基础
简单的说,项目资源配置涉及人财物,先谈人力资源配置。从公司角度,一个项目需要一套能力相当的领导班子,这是关键,何谓能力相当?我想应该根据项目施工模式、规模、工期、地区等因素来考虑,有时候还应考虑项目经理的开发能力,除了班子之外,公司还应考虑到各关键部门的部长人选,这些人员定好了,相当于一颗大树有了主要的树干,剩余的“枝叶”配置交给项目部自己来想办法完成未尝不可。从项目角度讲,近年来,老是感觉人员紧缺,其实人员紧缺不是坏事,至少没有人员浪费。项目部应该着眼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学会储备一些人才,比如有的项目自行从一些院校一下招生十几个学生,分配在不同岗位,这些人有的以后会走的,但是总能留下一些不错的技术力量,三五年后有的人就可以成为骨干力量。所以,人力资源配置一是靠公司,二是靠项目自身,公司有公司的人才战略,项目也要有自己的一些规划。财力,说白了就是钱,钱从哪里来,钱该怎么花。项目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不是业主就是公司,但是必要时做一些承兑公司是允许的。简单是说,项目应该及时计量,拿回属于自己的钱,按公司资金管理制度来管理资金。物力,涉及材料和设备的匹配,这方面一是做好询价工作,二是管理好材料设备,材料按计划采购,充分考虑市场行情,设备这块主要是不要浪费,涉及大型设备报告公司机械主管部门。
以上说的是项目内部管理的资源配置,协作队伍的选择应该是项目整体资源配置的重点和难点。协作队伍选择需要避免进入两个误区:一是经验主义,一个队伍几年前干的好,不代表以后还干的好,有的因为老板当大了,管理松懈了,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了,会给项目添乱子,有的因为摊子铺大了,拆东墙补西墙资金挪用了,也有因为活多了,开始玩分包了,玩失踪了;二是人情主义,项目进场后,项目经理每天都在接电话谈合作,不少是人情介绍的,特别是项目当地队伍,这时候要擦亮眼睛,靠不靠谱要提高警惕,以免日后纠缠不清,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二、管理思路是关键
思路决定出路。管理思路指项目总体上管理质量、安全、进度、文明施工几个方面的指导思想。管理思路一般由工程特点、施工模式和施工规模以及不同地区业主等因素决定。简单比如,市政工程侧重一个快字,高速公路则需要质量进度齐头并进,地区不同,管理思路也不同,沿海地区质量要求非常高,西部地区相对没有沿海地区高;重庆万达高速,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是自己人在管理自己人,思想略有放松,最后发现自己人管自己人更狠,动不动就是整改、罚款,这种情况下,需要项目管理层迅速转变思路。当然,有的时候不是进场的时候就能明晰管理的整体思路,特别是对外,有时候需要磨合一段时间,在摸索中定位管理思路。
以上说的是项目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思路,另外经营的思路也是重点,如中标后预算亏损,那么扭亏为盈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有,再如中标后预算盈利五个点,那么能否深度挖掘盈利到八个点或者十个点,这些思路决定了第一段关于人财物资源配置的思路以及协作队伍的选择等问题。我想最成功的管理思路是既创造利润、培养人才,同时取得市场效应,为市场开发打响品牌。
三、制度落实是保障
近些年每年我局都会开展主题年活动,我个人觉得制度落实年是一个基础。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或者说每一名员工,都应该对局和公司的各项制度熟记于心,或者说至少对自己部门的制度牢记于心。制度是我们工作的标准,失去了标准,管理必然走了样,所以要想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第一要务是要抓好制度落实。质量管理有质量管理的制度,有技术规范,即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无法保证质量规范100%的落实,那么施工中应该把握住质量的底线。再如经营的各项制度落实,要求每月结算,如果做不到,那么施工队的已完工未结算就会不断增加,财务支付无法进行,成本无法准确,那
么确认的收入利润是不可靠的,许多制度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各主管领导应该抓好各自的份内事务,同时讲究配合协作,共同推进制度落实。项目应该建立自己的效能监察制度,重点梳理制度落实的漏洞和经营风险,只要制度执行的好,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计划的落实,特别是施工计划。计划要落实,首先计划要可靠,既不能唾手可得,又不能可望而不可及,难度适中,其次计划的保证措施到位,人财物配置合理,最后需要一个科学的考核来评价阶段性工作的成果,奖优惩劣。管理中最忌讳虎头蛇尾,例如劳动竞赛动员大会轰轰烈烈,过程控制乏力,到头来计划没有完成考核的时候各说各的理,无法兑现之前的承诺,三番五次这样,管理层威信丧失,团队战斗力丧失。
四、管理创新是动力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管理创新分为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管理思路理论创新,如专业化加模块化施工就是创新,公司推行的一体化战略也是创新;第二是具体业务部门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创新,从项目标准化体系到具体各部门都可以进行创新。在项目大干快上期间采用现场日报制度每天向项目QQ群汇报生产进度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提高沟通效率;在安全管理方面,架桥机架梁时采取安全措施签认制度,把架梁的各项安全措施表格化,由协作队伍和技术员、安全员共同签字确认,提高全员安全意识,降低安全风险。这方面建议项目管理人员多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文章,或许能有所启迪和收获。
作为施工单位,施工工艺创新属于核心竞争力提升范畴,项目应该在公司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工艺创新等课题研究。实际操作中,有时候搞研发需要投入,项目应该正确理解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这方面也需要“拿来主义”精神,别人已经成熟的新工艺,我们可以大胆拿过来用,不能用老眼光老思路想问题,需要与时俱进。
五、上级帮扶是重点
公司实行了机关项目管控一体化战略是个非常好的举措,通过选调各业务骨干到机关任职,提高机关实力,加大对项目的帮扶,提高了管控力度,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降低了项目经营风险。如公司成立了结算中心、资金
中心,对于项目而言,管理流程增加了,但是从公司整体上讲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现阶段公司在建项目较多,各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所难免,作为公司而言,各个部室应该明了各项目对应的管理人员能力水平,帮扶应该有所侧重,对于经营困难或管理能力薄弱的项目应该制定出具体的帮扶计划,帮扶可以借助远程网络,必要时现场指导效果会更好。
帮扶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比如ABC三个项目共处一地,A项目总经济师水平较高,那么A项目总经应该多去BC项目指导,如果不从公司层面出制度或通知,那么谁也不会随便去其他项目指导,每年一次部门培训学习机会时交流经验,效果是有,但不够深刻,最怕会开完了什么也记不得。论文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今年好几个部门要求上交管理论文,这是个好事,论文反映出一个管理者的思想和思路。
公司高度重视项目进场后的前期策划,策划组都是公司各部门精英,可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后公司应该更加重视帮扶工作,从前期策划,到过程控制,再到收尾指导把关,每个阶段都能挖掘潜力和效益,不能放松。
六、科学考核是难点
这里说的考核是指对项目完工时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代表了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涉及到项目管理层的利益。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于评价项目的经营结果、品牌效应会有很大影响。完善的评价体系,主要涉及评价的指标和权重,合同造价、盈利情况和工期显然是些主要指标,其他的一些指标应该涵盖的尽量全,比如课题研发成果方面,获得省市荣誉方面等等,评价时对于项目类型和管理模式这些因素也需要考虑。
七、结束语
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上到公司、下到项目管理层和一线技术人员都能深刻了解企业精神内涵,明确职责和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才能不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
第四篇:提升管理水平
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做强做优---集团总经理佘鲁林在中国医药集团管理提升活动启动动员会上发表重
要讲话
2012-5-3 9:34:51 作者:网络来源 阅读数:69 4月5日,中国医药集团及其下属各级分子公司召开“管理提升活动”启动视频动员会议,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部门经理以上管理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管理提升活动”将从今年4月起开展,为期2年。
中国医药集团总经理佘鲁林在会上发表《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医药健康产业集团》的重要讲话,从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意义、工作安排、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阶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一、深刻认识管理提升活动开展对中国医药集团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在复杂宏观经济形势下保增长、保稳定的必然选择。从国际上看,现在全球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从国内看,经济增长速度也逐步放缓,今年GDP增长目标为7.5%,是我国GDP8年来首次下调至8%以下。宏观经济环境比2008年形势更为严峻。我们要稳中求进,进是必然的,稳是重要的基础。我们要看到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冬”即将来临,要主动变“熬冬”为“冬训”,练好内功,夯实管理基础,对我们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提早做出应对,要全力采取措施,扎实做好落实。
二是国药集团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发挥行业影响力的关键举措。目前我国医药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医药行业正受着药品降价和成本上行的双重考验。我们要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增长,从而促进企业的科学健康的发展。
三是国药集团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市场竞争中,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能否更长久的生存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必然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营风险在累加,如管控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常常容易被忽视或掩盖。要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
四是集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做强做优中国医药健康产业平台的有力保障。医药集团人员多,规模大,业态结构复杂,管理链条的延长使得执行力还有待提高,领导班子和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主要工作安排及目标 此次管理提升活动的指导思想是: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持续加强企业管理,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活动的主题为:合规经营,管控升级;精细管理,降本增效;对标一流,做强做优。
活动的工作原则为:一是立足自我与学习借鉴湘结合;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二是重点突破和全面提升相结合;要扎实开展短板消缺和瓶颈突破相结合;三是效益提升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四是加强管理和深化整合相结合。
活动主要目标确定为:一是达到基础管理明显加强;二是达到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是达到管理创新机制明显改善;四是达到经营绩效明显提高。
三、管理提升的重点任务
一是找准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在深入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优选提升措施,制定重点整改工作方案;二是强化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切实加强基础管理,牢固树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观念;三是统筹推进,专项提升,全面落实整改措施;四是总结固化成果,构建长效机制。
四、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4—8月,全面启动,自查自纠阶段;第二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专项提升阶段;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2月,持续改进,总结经验阶段。
五、几点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开展积极推进;二是做好整体设计,确保活动开展有序进行;三是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将活动引向深入;四是逐级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会议最后,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开文总结说,湖南本部今年强调的“服务管理年”与总部的“管理提升活动”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趁此机会,将这二者紧密融合在一起,提升我们湖南公司的管理水平,并要求组建“管理提升工作小组”,尽快开展工作。
第五篇:以信息管税为支撑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思考
以信息管税为支撑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思考
以信息管税为支撑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思考 2011-11-11 9:35 余晓峰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纳税人数量的大幅增长以及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的不断创新,客观上加大了税收征管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难度,也使税务机关人均管户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信息管税步伐的推进,目前的税收征管思想观念、制度机制、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变革,进而推动税收管理模式的创新。信息管税是当前和今后税收征管与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决定了未来征管模式发展的走向。信息管税,既是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税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性基础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体现了以信息化带动征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信息这个税收管理的关键因素,是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全面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准确把握信息管税的基本内涵
国家税务总局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总局征管和科技发展司司长李林军指出,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应用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度融合,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简单说,信息管税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涉税信息进行管理和应用,达到加强税源管理的目的。准确把握信息管税的基本内涵,对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信息管税的先导。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税收风险管理,可以进一步落实税收征管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源监控、防止税款流失。
第二,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落实信息管税,必须明确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
第三,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是信息管税的落脚点。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落实信息管税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税源管理。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
第四,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是信息管税的关键。信息管税的过程,实际上是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强调发挥信息化的支持保障作用,又要注重管理业务的创新,要通过业务和技术的高度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切实提高信息管税的效能。
二、广元市运用信息管税的基本条件
广元地处四川盆周北部山区,辖利州、元坝、朝天三区和苍溪、旺苍、剑阁、青川四县,幅员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广元市地方税务局成立于1994年9月,下辖2个直属分局和稽查局、7个县区地方税务局,基层派出机构92个。信息化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中,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不断成熟的过程。纵观我市地税征管信息化建设,于1995年初起步,从配置计算机,培训操作人员、搭建网络平台,到现在推行使用统一征管软件,实现征管数据省级集中,迄今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全市地税征管信息化系统已初步建成,基本具备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税源管理的条件,弥补了山区地方税收点多面广的征管缺陷。
(一)征管信息化基础建设发展迅速。全市各级地税机关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改造了网络和更新了设备,征管信息化的硬件平台已基本搭建完成。目前全市已建成内部办公网络,从各基层税务所到县(区)局,从县(区)局到市局,市局到省局实现全光纤连接,带宽和可靠性都能满足现阶段内网办公需要。县(区)、市两级机房均按统一标准建设,实现高效路由和交换,办公网络实现了全覆盖,人人有微机,点点有网络,基本能够满足税收信息化对硬件环境的最低要求。目前全市地税局域网、门户网站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特别是2010年省级征管数据大集中,实施对征管数据的深层开发,促进了我市地税征管信息孤岛的整合,全市征管系统平台全面统一,为税收工作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相应支持。
(二)征管信息化运用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人员逐渐增多,大多数工作人员也具备了适应当前征管信息化工作的相应能力,能够运用现有软硬件进行税收征管和其他工作,能逐步满足税收征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伴随征管信息化的运用,税收管理员制度与征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有机结合,各基层税务局(所)利用各种数据开展税收分析、实施税源监控,开展纳税评估等工作,使税收管理员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促进了税源管理。
(三)运用信息管税征管质效明显提升。一是规范了税务登记管理。依托征管信息系统,全市地方税务登记情况得以全面准确掌握,税收管理员对各行业管户的数量和基本情况清楚,纳税人一户式档案完善,完成了分类管理,增强了各级税务机关控管税源的能力。截止2010年12月,全市纳入征管系统管理的纳税人共26387户,全市税收管理员549人,人均管户48户,基本实现了“管理到户、责任到人”的目标。二是增强了纳税申报监控。征管信息化系统依法对纳税人逾期纳税行为实行惩戒,自动计算滞纳金,有效地督促了纳税人按期申报。税收管理员可以通过征管系统查询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对纳税人申报纳税的实时监控,及时服务提醒,促进了纳税申报率和税款入库率的提高。三是提升了纳税评估效率。运用税收征管系统,税收管理人员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纳税情况整体概念清楚,并能及时对纳税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捕捉疑点,抓住重点,有效评估。四是为进一步提高稽查选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征管信息化系统生成的数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拓宽了稽查选案的渠道,有利于准确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同时在实施税务稽查过程中从征管信息系统中,能够获取纳税人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使用等信息,避免了税务稽查的盲目性,缩短了检查取证的时间,提升了稽查效率。五是强化了税收票证管理。征管信息化系统对税收票证形成了全面有效的控制。税票填开、发票代开及配售完全定格在征管信息化系统内,并且能够跟踪寻迹,使每一份税票、发票开具时间清楚、要素齐全、逻辑严密,避免了随意性。
(四)纳税服务手段逐渐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中以征管系统的大平台为核心,以货运开票系统、所得税管理系统、12366纳税服务热线、办公系统等办公软件群进行税源管理,提供纳税服务,实现了税务登记,涉税文书处理,发票管理,电子缴税、文件交换,单向和多向信息交流。同时及时发布各类涉税信息,进行税法宣传、开展纳税咨询和纳税辅导。
(五)税务内外监督得到了增强。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税,使征纳双方税收权利、义务更加透明和规范,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现行税源管理的模式及现状
我国的税源管理模式随着各个时期税制结构的变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我市现行的税源管理模式是在“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方针指引下,建立的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依托,以数据综合分析利用系统为管理平台,税收管理员按区域划片“管户”与按事项分类“管事”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模式。而税收专业化分类管理模式是全功能混合型管理模式,即分税种专业化管理、分征管功能专业化管理、分纳税人类别专业化管理,三大类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同时并存。我市传统的税源管理和现代税源信息化管理相比之下就存在一些差距,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
(一)纳税人日益增长的客观现实与当前税源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不够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税收工作趋势看,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征管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管不了”、“管不好”是影响基层税收征管的长期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势在必行。管理员固定管户针对性不强,人少户多的现象导致粗放式管理现象比较普遍,对行业、规模等管理特性及纳税人税法遵从情况把握不清,管理措施不突出。一方面,税务部门对隐性税源信息掌握的不足,特别是第三方涉税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范围有限,“有而难采,有而不采,采而不细,采而不用,用而无果”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税收管理员不能及时、全面、准确搜集纳税人的数据和资料。如税务机关在发改委、统计、工商、国税、银行、国土房管、城建规划、教育卫生、劳动社保等部门的信息获取非常有限,不能对纳税人整体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掌握。由于信息交换不畅,相互封闭,从而不能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方面的真实信息,致使税务管理工作时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应付局面。另一方面,获取的税源信息资源质量不高。现在的税源信息基本上局限于纳税人开业登记和纳税申报时收集的数据,与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资料缺乏动态的跟踪掌握,导致信息数据质量不高、不完整,外部信息的利用不多。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市各类经济单位124793户(含个人),截至2010年底工商注册登记100587户,全市地税2010年税务登记26387户,上线初期的信息统计,个别县区的上线户数还低于当地国税在线户数。透过数字可以看出,还有游离于地税信息化管理之外的税源,也证明了地税信息资源的孤立,税源管理的准确性和利用程度不高。
(二)征管信息化系统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不足。税收信息化杜绝随意性,要真正体现信息化的高效与集约。现阶段征管信息化数据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强,准确性不高。目前在信息获取中没有一套涵盖所有涉税业务的信息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标准,导致税务数据信息采集不规范,未能达到采集数据完整、准确、及时的要求。同时目前地税尚未建立数据质量综合评估体系,对征管数据信息的有效性缺乏过滤,部分基础数据失真,垃圾数据充斥其间,客观上造成了涉税信息数据的杂、乱、差,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税收应用软件开发各自为阵,税务软件运用缺乏有效整合,致使各软件系统数据信息均孤立存在,不能共享、比较,甚至出现同一数据在不同的软件系统中相互矛盾的现象。
(三)税收管理理念还需更新,征管制度、征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形势发展,征管质量仍有提升空间。依法治税和服务理念仍需巩固,信息应用、税收风险管理等理念还需在全系统进一步树立。《税收征管法》存在着一些与征管实际不适应的问题,配套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尚未全面建立,纳税评估、税收管理员制度有待创新和完善;征管流程仍需优化,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税收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外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缺乏法律依托,税企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仍较突出,社会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尚不完善。
(四)税收风险管理没有成为税源管理的核心战略。税源管理工作平均用力,对税源管理风险的分析、识别、应对、控制体系尚待建立和完善。人均管户是一种失去管理目标,没有管理重点的管理,以提高征收率为目标的、体现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的税源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对各涉税环节风险点研究不够,且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信息化风险预警机制亟待落实。
(五)执法监督和绩效考核有待完善。对执法过程的日常监督缺乏稳定的机制和足够的人力保证。税源管理绩效考核与业务流程、各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片面性较强,对税源管理的支持度不高。税源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有待完善,体现在执法尺度有待规范统一、管理事项繁多、职责有待细分、个人能力水平不同等方面,导致工作质量不统一,执法有待规范。执法监督有待加强,调查、核实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寻租空间。
(六)税收管理员对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源管理适应性不强。部分税收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对信息的捕捉力不强,不善于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不能从已获取的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税源管理的适应性相对不足。部分税务人员工作进取心不强、不习惯、不善于从信息化角度思考工作、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税源管理的能力相对缺乏,抓工作落实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税收信息化建设队伍任务繁重、人员不足、素质不齐等问题比较突出,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比较缺乏,知识、业务和技能培训亟待强化。同时,基层税收工作不同程度存在重任务、轻管理的问题,存在只要完成税收任务,工作就“一好遮百丑”的观念,从而使一些投入精力多但又看不到成绩的税源管理工作被忽视。税源管理没有完全实现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专业化管理,对重点税源和信誉等级较差的企业监控力度不够,粗放式管理现象比较普遍,对纳税人税法遵从情况把握不清。
四、以信息管税为支撑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析
信息管税是税收征管工作思路的重大变革,是贯穿税收征管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生产力。强化信息管税要求建立信息平台和信息数据库,完善管理模型,优化资源配置,着力风险管理。
(一)树立风险管理理念,统筹建立风险监控管理体系
落实信息管税,必须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税收管理中存在着由于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致使税款流失的风险。不同类型的纳税人,其风险点也不尽相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必须统筹建立风险监控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税收风险特征库,做好各类风险应对措施的总体规划和分部门的风险应对措施计划安排。做好数据模型、分析工具的研发工作,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模本、评估审计指南等,提高对基层风险应对的指导力、支撑力以及实体运作能力。通过风险信息归集、识别、应对和绩效评估,推动税源管理从一般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应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行按行业分类设置税源管理单位,实施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将有利于税收风险管理。2010年12月底,我市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73户,仅占全部管户的1%,却贡献了6.6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总量38%的税收。这一情况说明,加强重点纳税人的税源监控和管理工作,能够保证税收管理的质效,保证地方税收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二是进一步提高风险评定水平。完善风险特征库,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效率,开展政策分析和案例分析,归纳提取分税种、分类型的风险特征及其指标;积极研究行业经营特点、关键指标等,强化行业风险识别,建立识别、评定、应对、再识别的循环提高体系,不断探寻税收风险分布情况和规律,进一步完善风险特征库指标体系。三是提高风险应对质量和水平,分级承担风险管理责任。探索改进风险管理的组织形式,发挥省级局、市(县区)局在风险应对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分类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应对。四是完善风险管理的配套措施和评价体系。继续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为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加强和改进信息采集及分析应用。从分析的深度、约谈的质量、遵从的效果等方面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方案,真正发挥考核引导工作、推动工作的作用。五是围绕风险管理的要求,完善一体化联动软件的项目管理和纵向、横向、第三方流程控制功能,支持各级、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无缝衔接、落实到位,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
(二)突出抓好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建设好信息应用平台
信息管税必须要有可供操作的平台,平台建设仅靠税务部门单兵作战是不够的,必须是“政府搭台、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税务机关要协同相关部门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有计划、分步骤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和公开办税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变化和涉税事项流程跟踪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因此,落实信息管税,必须明确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收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当前,抓好信息的采集和利用工作,要重点提升“六个应用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进信息管税提供支持。一是构建和完善数据分析利用平台。充分发挥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拓展外部信息交换能力,充分支持税收宏观风险分析识别、微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和各类税收风险发生地趋势分析;通过各类分析监控、内部控制、过程跟踪、情报交换等功能,实现对税收管理全过程风险预警的层级监控。二是整合一体化联动平台。整合现有的纳税评估系统,实现风险管理、一体化联动,增加与税源建设信息平台、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办税公开平台和稽查部门的对接功能,形成支撑一体化联动机制运转的集约化工作平台,确保各专业部门间信息的主动传递、实时共享和及时、客观的考核评价。三是拓展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建立有信息主动输送、任务管理、状态监控、工作记录、考核督导等功能的管理员工作平台,进一步规范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四是建立办税公开信息平台。建立定税、审批、处罚、退税、稽查、欠税、注销等信息变化和涉税事项流转的流程跟踪机制,以此为基础,面向纳税人开通实时查询服务,面向税务干部开通基于一体化联动平台的监控查询和效率评价预警功能。五是完善网上办税平台。强化网上办税在办税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应用网络用户安全认证体系,实现登记、审批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并适时拓展其他涉税业务,简化纸质资料报送,优化业务档案管理。六是推广税控收款机、推行网络发票。进一步落实总局“简并票种、统一票样、网络开票、建立平台”的发票管理工作思路,开展普通发票“网络在线开票”的推行工作,整合和加强对各类普通发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应用。
(三)以信息系统为依托,健全税源管理专业化体系
税源管理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和基础,必须以信息系统为依托,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服务与管理措施,堵塞征管漏洞,防止税收流失,建立健全税源管理专业化体系。一是创新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组织架构。对重点税源集中管理,实行个性化服务和风险应对;对中、小税源集中按行业管理,实行行业性风险监控,并提高分类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实行集中审批核查、集中分析评估、集中日常检查;实现规模、行业、属地、分类管理以及管事、管户的有机结合,夯实税基,推行风险管理。二是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从规范职责和实行专业化管理入手,进一步理顺和规范税收管理员职责,突出税收管理员在分析纳税人申报真实性的过程中渗透管理与服务的主要职责,推行专业化管理,防范执法风险。
(四)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为信息管税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管税的过程,实际上是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过程,既要强调发挥信息化的支持保障作用,又要注重管理业务的创新。落实信息管税,涉及到观念、机构、流程、机制、习惯的改变,必然带来业务重组、机构重组、不同层级机构事权的调整以及职能实现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设计要基于改善税源信息不对称状况,根据信息需求来规划税源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应用等各项业务,在这个过程中按照人机结合的要求,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制订业务战略、完善业务需求,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考虑技术实现条件;开展信息系统建设,要积极了解掌握业务需求及发展方向,以业务需要为主导开展技术规划和设计。通过业务和技术高度融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为信息管税提供技术支持。
(五)强化监督制约,健全内控机制
坚持把惩防体系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大局之中,贯穿于税收政策法规制定、税收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之中,贯穿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运行全过程之中,从体制机制上构建符合税务系统实际的大预防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分环节制约的征管体制。在集中办税服务的基础上,按照征管流程环节设置管理岗位职责,实行专业化管理。通过征、管、查各部门各环节的分工,细分税源管理部门、税收管理员的职责,规范流程操作。在精简的基础上,对行政审批业务分类、分环节处理。加强对日常检查的指导和监督。通过分部门、分环节分解权力、监督制约,防止权力链的内循环,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科学配置权力,健全制衡控制流程,使权力在科学设置的程序上规范运行,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分权制衡和流程制约,减少工作随意性,防范廉政风险,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强化执法过程监控。将对内监督的重点由结果监督向全过程监控转移,规范和细化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固化日常检查、复查机制。着重加强对行政审批、核定征收、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和中小企业日常管理等业务执行环节的日常监督,对各类业务按环节明确标准、全程记录、限时办结,建立随机复查和交叉互查的固定机制,确定比例、确保落实。三是强化外部监督。加强政务公开的基础建设,将目前纳税评估、审批核查、日常检查等环节仍在手工操作的关键业务纳入计算机管理,与现有业务数据融合,实现各部门之间以及纳税人对各类业务流程运转情况实时、完整的信息共享,完善办税公开的方式方法,提高透明度,强化监督制约。加大对纳税人随机回访和满意度考评的力度,将纳税人反映的意见作为执法检查的线索和政绩评价的依据,形成有效的他律机制。
(六)创新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信息管税提供保障
按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的需要,推动人力资源向税收征管一线倾斜,充实专业队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纳税服务、信息分析、纳税评估、反避税、税务稽查等专业队伍建设,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人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素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科学调配各层次各类专业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并明确业务人员定期轮换流动的制度,为专业化征管体系提供队伍保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定向培养和锻炼,结合业务规程和岗责的调整,按照专业岗位的要求,制定系统的各类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分步实施,逐步落实。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专业人才队伍能级管理和考核制度,形成争先创优的导向。【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Sa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