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速推进祁阳县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关于加速推进祁阳县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张常明
近年来,祁阳县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工业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增加值11.2亿元,分别增长42.8%、27.0%。工业增加值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将思想大解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祁阳近年来之所以能够洼地崛起、快速赶超,与县委、县政府开展的一系列解放思想教育活动密不可分。下阶段实现跨越争先,必须将思想大解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一是坚持“工业强县”首选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统筹各种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形成“一个声音议工业,一门心思抓工业,一切行动服务工业”的浓厚氛围。科学谋划工业强县的思路、目标和举措,建立部门领导协调联系制和督促检查制,以更高的要求、更强的阵容、更大的力度来抓工业,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二是坚持项目建设首选途径不放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投资,抓就业,抓发展”的理念,对项目在工作上优先安排,资金上倾斜扶持,资源上优先保障,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的包装、引进和建设。重点抓好科力微电机生产基地、天龙米业年产10万吨麦芽糖生产线、金浩茶油、湘祁电站等15个大型扩能技改项目,持续以引建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集群规模化促进产业高端化。三是坚持又好又快首选理念不含糊。围绕工业“提质提速提效”,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粮油、木材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县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高起点、大投资准入制,重点抓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引导企业使用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将产业大承接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抓手”。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富民强县、建设全面小康祁阳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近五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进国内外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以上。下阶段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将产业大承接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抓手”。一是找准承接方向。区域上,瞄准粤港台,对接东莞、温州和珠江市,集中突破一个镇或几个村,将招商引资触角逐步扩大整个珠三角地区。对象上,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是认真研究国内500强企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加强联系与沟通,主动搞好招商服务。行业上,突出承接加工贸易业,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加紧制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有序、有效进行对接。二是建好承接载体。重点做好园区建设文章,把浯溪工业园作为新工业区、新城区、新社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来抓,使之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全面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湘桂铁路改建和新火车站建设、322线县城段改线等工程,全力争取县城到冷水滩高速公路连接线立项并早日开工。同时,抓好电源电网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平台,完善城镇功能配套。三是创新承接方式。重点突出“三个结合”,即小分队招商与全民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以商招商与以乡招商相结合。同时,积极选派干部,到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实行挂职招商,并加强与珠三角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专业组织(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通过联系产业对接、联建基础设施、联办工业园区的共建共享和牵线引进项目、税收分成等形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为承接产业整体转移探索新模式。将环境大改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保障”。环境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多年的规范和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离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还有一定距离。下阶段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创优环境作为“第一保障”来抓。一是破解生产要素难题。用地方面,协调好项目布局和用地结构的关系,重点加大对祁阳工业园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报批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笼子”。用工方面,加快县职教中心建设,重点针对用工缺口多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机械制造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企业急需人才。融资方面,尝试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并为金浩浩茶油等企业上市融资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实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优化经济环境和行政效能监察,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三乱”行为发生。同时,强化外商投资服务工作,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帮助解决建设环境不佳等实际困难,确保承接项目进得来、留得住。三是不断改进干部作风。具体做到“三个统一”:即改进作风与解放思想统一;改进作风与优化环境统一;改进作风与转变社会风气统一。同时,进一步规范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深入企业排忧解难,建功立业,形成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湖南省祁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二篇: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黄梦其
实践已经证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推进新型工业化并非是件易事,决不能盲目蛮干,必须在高度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之上,从当地实际出发,讲究科学发展。
一是必须切实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充分认识,目前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确处在“前面有标兵、后面有追兵,而且标兵离自己越来越远、追兵离自己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自己再也不能等闲视之,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加快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共同谋划、共同努力,而且必须心无旁念地迅速把这种“认识”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之上。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只有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有力地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关当地人民群众民生保障、和谐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才能逐步消除不稳定、不和谐、不协调的因素,从而达到一心一意抓经济、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目的,为建设小康社会、构筑和谐社会共同献计出力、出谋划策。
三是必须认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研究。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认真深入的研究与谋划、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奋斗。我个人认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千万不能急于求成,一不作调查研究,二不作科学谋划,三不作可行论证,就盲目上项目、搞建设,以致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不够、质量不高、储备不足,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拉动不大。为此,建议一方面必须在扎实推进当地新型工业化的大框架下,组建专门
班子进行战略研究,重点研究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当地支柱产业布局,精心策划好关系当地经济发展大局的产业项目和投资重点;另一方面必须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有目标地、有选择地招商引资、开发项目,严格按照市场运作模式和国家产业政策做好相应的项目开发引资准备和必要的项目规划论证审查,时刻注意控制好项目建设的数量与规模,切忌“捡进篮子就是菜”,真正把引资项目做大,招商工作做强。
四是必须努力营造和不断优化外部投资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优化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毫无疑问,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与外部投资环境不尽人意有关。如有的部门和人员对企业“敲竹竿”;有的拆迁户漫天要价,阻碍施工;有的权力部门受利益驱动,政务不公开、执法欠公正、服务不到位;还有少数干部综合素质差,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现象。因此,我个人认为,当务之急必须在优化政务环境和提升市民素质两个方面下功夫,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构建诚信的人文环境、开明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和优美的居住环境。
第三篇:坚持三个第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三个第一”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张常明
近年来,祁阳县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工业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4.9亿元,增加值11.2亿元,分别增长42.8%、27.0%。工业增加值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一、坚持将思想大解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和发展的速度。祁阳近年来之所以能够洼地崛起、快速赶超,与县委、县政府开展的一系列解放思想教育活动密不可分。下阶段祁阳要奋力争先,必须推动思想大解放,实现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是坚持“工业强县”首选战略不动摇。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这个核心,统筹各种资源,整合各种力量,形成“一个声音议工业,一门心思抓工业,一切行动服务工业”的浓厚氛围。科学谋划工业强县的思路、目标和举措,建立部门领导协调联系制和督促检查制,以更高的要求、更强的阵容、更大的力度来抓工业,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二是坚持项目建设首选途径不放松。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机遇,抓投资,抓就业,抓发展”的理念,对项目在工作上优先安排,资金上倾斜扶持,资源上优先保障,毫不放松地抓好项目的包装、引进和建设。重点抓好浯溪工业园、科力微电机生产基地、天龙米业年产10万吨麦芽糖生产线、金浩茶油、湘祁电站等15个项目建设,持续以引建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集群规模化促进产业高端化。三是坚持又好又快首选理念不含糊。围绕工业“提质提速提效”,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实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粮油、木材等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对县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高起点、大投资准入制,重点抓好企业的节能减排,引导
企业使用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坚持将产业大承接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抓手”。承接产业转移是加快富民强县、建设全面小康祁阳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县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近五年来,我们通过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引进国内外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招商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5%以上。下阶段祁阳要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强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找准承接方向。区域上,瞄准粤港台,对接东莞、温州和珠江市,集中突破一个镇或几个村,将招商引资触角逐步扩大整个珠三角地区。对象上,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是认真研究国内500强企业的发展动态,积极加强联系与沟通,主动搞好招商服务。行业上,突出承接加工贸易业,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加紧制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有序、有效进行对接。二是建好承接载体。重点做好园区建设文章,把浯溪工业园作为新工业区、新城区、新社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来抓,使之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全面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湘桂铁路改建和新火车站建设、322线县城段改线等工程,全力争取县城到冷水滩高速公路连接线立项并早日开工。同时,抓好电源电网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平台,完善城镇功能配套。三是创新承接方式。重点突出“三个结合”,即小分队招商与全民招商相结合、产业招商与资源招商相结合、以商招商与以乡招商相结合。同时,积极选派干部,到广州、东莞、深圳等地实行挂职招商,并加强与珠三角地区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专业组织(协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通过联系产业对接、联建基础设施、联办工业园区的共建共享和牵线引进项目、税收分成等形式,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为承接产业整体转移探索新模式。
三、坚持将环境大改善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第一保障”。环境是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我县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多年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
跨越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下阶段祁阳要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创优环境,努力把祁阳建设成为“外来资本聚集的洼地、企业发展的旺地、客商向往的福地”。一是破解生产要素难题。用地方面,协调好项目布局和用地结构的关系,重点加大对祁阳工业园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地的报批力度,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笼子”。用工方面,加快县职教中心建设,重点针对用工缺口多的外向型加工贸易、机械制造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企业急需人才。融资方面,尝试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壮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并为金浩茶油等企业上市融资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二是营造优质服务环境。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实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优化经济环境和行政效能监察,从严约束和规范部门行为,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三乱”行为发生。同时,强化外商投资服务工作,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帮助解决建设环境不佳等实际困难,确保承接项目进得来、留得住。三是切实改进干部作风。具体做到“三个统一”:即改进作风与解放思想统一;改进作风与优化环境统一;改进作风与转变社会风气统一。同时,进一步规范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深入企业排忧解难,建功立业,形成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湖南省祁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常明
第四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加快苍溪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苍溪县政府副县长王彦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川北贫困山区、传统农业大县的苍溪,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但从各项指标来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现状尚未改变,与周边县区及发达县市相比,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的既定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西部大开发及产业转移之机,乘势而上,继续加快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将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原则。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其先进程度决定着工业化的水平和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高度的信息化将使工业朝着现代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发达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产品、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县必须遵循“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根本原则,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县要自始至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开发引进环保技术、搞好节能减排等,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原则。要把工业发展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发挥三大优势
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我县实际,充分放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电清洁能源和天然气化工3大优势主业板块,加快推进工业布局向产业园区集中,增长方式向精深加工升级,产业重心向能源化工方向突围,企业培育向集团化经营跨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打好绿色牌,增强聚集度,提升附加值,促进量质并举发展,强力拉伸肉食、粮油、林板、丝纺、果蔬饮料五个主导产业链,重点抓好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的“1+3”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电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围绕争创全国电力建设示范县,打造全省电源建设支撑点的发展定位,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推进亭子口、苍溪航电、东河梯级开发工程的同时,配套实施好电力资源转化、电网环供配送系统两大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新建和改扩建220KV、110KV、35KV等输变电站13座,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50万KW;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依托市县共建的化工园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和错位式、差异化、一体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天然气制烯烃、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合成油和硫化工等项目。同时,利用天然气资源富集地、三大输气管线(中石化川东北-川西输气管线、中石油中卫-贵阳联络线、中石油“九龙山-苍溪-南部-北外环主管线)集中交汇地的独特地理优势,认真做好西气东输工作,打造支撑苍溪未来工业发展的“第一引擎”,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是要发挥交通优势。以“建成一港二高速,标改腹地四环路,乡村公路油砼化,建管养运同发展,四位一体成枢纽”为目标,加快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县内出口通道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步伐,打造嘉陵江通江达海大通道,把我县建成广元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川东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节点、川陕甘结合部快速交通圈的重要一环,南可通江达海、北可远达欧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
挥枢纽建设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为拉动苍溪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发挥区位优势。要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川陕甘商业物流圈和“成南渝”等大中城市的产业进行对接和融合,不断增强吸引市场要素集聚的磁场作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围绕区位特点,精心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实行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及时跟踪国家和省市政策,定期开展全县的政策评估,完善用地、收费、税收、金融、奖励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苍溪投资兴业。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激活三大要素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激活人才、资金、环境三大要素。一要以人为本。要将人力资源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视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突出以人为本,在全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建立健全社会教育培训体系,在关键性行业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分工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要激活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吸引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融资方式的创新,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银行重点支持、担保积极合作、企业主动参与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尤其是要重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的作用。要迅速引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填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空白,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要优化环境。要优化投资硬环境,建好工业园,搭建工业发展平台。新型工业化要求,工业要向园区集中,项目要向园区集聚,产业要向园区集群。要抓住有利时机,发挥贫困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完善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紫云工业园和市县共建的天然气化工园的道路、供水、供电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创新型园区、特色型园区、效益型园区,提升工业园区档次。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切实转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想投资者所想,急投资者所急,真诚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以“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为目标,不断检查和改进工作。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转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事实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县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原则,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适合苍溪县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
三是努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我县发展工业,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最大的劣势是太依赖资源。如果长期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增长,就会丧失经济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靠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靠管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靠科技建立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用资源优势吸引县内外的资金和技术,以资本和技术推进资源的深度开发、转化和产业延伸,从而提升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五篇: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关于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思考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是实现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当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市毗邻粤港澳,是湖南的南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07年4月,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这给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周边地区也都在大力吸引转移产业,承接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否抓住这一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
一、以园区建设为核心,搭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新平台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核心在于建设好新型工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和载体。园区是发展工业的集约化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窗口和门户。要围绕解决园区用地不足、发展空间不够、承载能力有限、配套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有针对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全市产业园区的统筹规划。我市现有一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出口加工区和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一个省级示范区(郴州经济开发区)、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宜章县、桂阳县、资兴市)、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华塘、石盖塘、良田、桥口),要合理规划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产业园区。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是我市工业发展的主体,是我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重要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园区应围绕我市这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来进行规划建设,使之成为这些产业的集聚地和龙头,园区内产业要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处于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圈的三个重点承接示范县和四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除要形成自身的产业特色外,还应注重与本市国家和省级园区的产业有较强的配套能力,形成以产业配套为纽带的园区产业集群。统筹工业用地储备和供给,完善规划技术体系,为加工贸易产业的落地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充足的空间准备。加快制定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对每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分工、产业类型、入园门槛(包括项目的技术水平、知识产权、投资强度、效益、环保、能源原材料消耗、物流量及成本、就业)及退出机制等进一步明晰。二要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园区建设资金投入,用好承接产业转移的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园区的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财政对本地的园区建设,每年也应相应安排一定配套资金。创新园区投融资体制,探索成立开发区投资公司,参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的招拍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等。三要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各工业园区的环保设施,加快“三废”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做好配套服务,推进区域性物流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物流基地空间布局,加速完善物流基础配套设施。四要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厂房的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支持新建标准厂房,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园区的标准厂房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可尝试招商和吸引本地民间资本组建工业房地产投资开发公司,进行商业开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工业房地产的售价和租金制定最高限价,以解决园区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速度不快的问题。五要制定灵活的园区经营政策。积极探索推进园区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大园区资源整合力度,各园区在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中,如引进的好项目因规模、资金、电力、物流、原材料供应等因素,不适应在本园区开发建设,可在全市其他园区流转,即引进项目可在适应的园区落户建设,其项目建成后产生产值和税收可按一定比例分别计入项目的引进方和落户方,以整体提升全市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园区发展环境,增强园区吸引力和承载功能。六要打造园区品牌。加强宣传,完善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我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投资创业的优良环境、便捷全面的优质服务、交通区位的优越条
件,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推行项目入园登记报批手续代理制,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创立知名园区品牌,努力将园区打造成我市招商引资的城市名片。
二、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上新台阶
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要因地制宜,从我市的实际出发,确定产业集群,突出龙头带动,壮大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化工机械六大支柱产业。要围绕我市的支柱产业培养骨干龙头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项目,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选准产业的承接点,优先承接对产业集聚有带动作用和能延伸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壮大产业集群的产业转移项目。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形成一个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是将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培育分工合理、协作紧密、利益相关的中小企业,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大中小不同类型企业相互依存的企业群体,没有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就失去了依托。我市民间资本有较大的存量,我们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创业,大力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中小企业群体,使之主动承接核心大企业的配套环节,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产业配套的"内循环",形成大小业主和谐共生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从而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经济总量。我市矿藏丰富,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是我市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市有近100家从事矿产品加工冶炼的企业,大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已有产业集群雏形,但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产业链还不完整,产品开发趋同性较大,低层次的同业竞争激烈。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对该产业集群的发展要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引导,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按高纯有色金属产品、有色金属制成品、有色金属化工原料及产品、有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等,对产品生产开发进行适当分工,在精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形成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避免同质恶性竞争,发挥整体优势。对一些我市具有垄断优势的有色金属原料和产品,可通过行业协会引导有关生产企业联合成立营销公司,统一销售价格,赢得此类产品的市场定价权或增强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近年来,我市开展电子产品加工贸易,起到了很好的行业带动作用。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有华录数码、高斯贝尔、台达电子、莱富电子等知名加工贸易企业进驻郴州,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该产业对电子元器件和外围配件的配套要求更高,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承接与此相关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壮大该产业集群。
三、以破解瓶颈问题为突破,取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成效
当前,用地难、融资难、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一是要解决好土地问题。今后几年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峰期,我们要抓住我市被国家商务部授予首批“全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的难得发展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国土部门的支持,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同时,要坚持统筹安排、优先考虑的用地原则,将全市全年用地指标由政府统一调配,充分利用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存量土地以及城乡闲置土地、厂房,盘活土地存量,扩大土地增量,做好土地储备,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二是要做好融资工作。开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信贷“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转移企业,适当增加贷款额度、放宽企业贷款抵押担保条件,开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质押担保及其他相应的信贷支持。三是做好劳动用工保障。充分发挥我市高职院、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实行厂校合作,组织实施承接产业转移用工培训,职业院校可根据承接加工贸易重点产业进行专业设置,与相关厂家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生产厂家可对学校职业培训给予资助,与在读学生签订毕业后就业协议,建立稳定的用工来源和渠道。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重点抓好乡镇一级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村级就业工作平台,不断延伸就业服务。加大农村就业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品牌培训基地、见习培训基地的建
设力度。
四、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增强工业发展新动力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提升工业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和杠杆作用,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产出能力。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质和量作为衡量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和行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成果、品牌创建的产权化程度和水平。加大对企事业单位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力度,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市科技经费及有关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重大技术发明、专利转化实施、品牌创建与培育及其产业化。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新的切入点,使之真正成为自主创新技术、产品的高产区和聚集地。做好企业技改创新中的技术产权化工作,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择优扶持基础较好、条件较完备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上规模、高质量、多品牌、综合创新能力强的“旗舰”型企业。积极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引导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市场机制原则与我市企业合作进行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实施,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智力与技术入股等方式进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联合体,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转移和推广应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技术支撑平台,重点发挥其科研优势,力争在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艺创新。优先承接具有核心技术专利和知名自主品牌产业转移项目,以保证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产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名牌,逐步减少OEM生产方式,使我市的产品逐步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五、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保障,营造承接产业转移新环境
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解决问题。严格执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制度,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优化办事流程。设立重点投资企业优化环境监测点,受理企业投诉。在权限范围内的案件,相关部门应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实行行风评议,优化执法环境,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干部指导和服务工业发展的业务水平和实务能力,在工业、科技、经济综合管理等有关部门培养和使用一批有工科及工业经济教育背景、有企业管理工作经历、有政府相关部门业务工作经验,熟悉工业经济工作,懂项目招商、可行性分析、评估、包装、计划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管理,有工业经济管理工作兴趣的优秀干部,快速提升政府部门抓工业的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化投融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市知识产权局 陈乐瑟
2008年8月9日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加快宣恩经济发展
宣恩要加快自身发展,根本性的举措,就是要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一、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去年7月23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此举是为了配合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点明显的加工贸易发展布局,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宣恩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其一,此次政策调整将直接导致东部地区部分企业财务成本的大幅上升。由于加工贸易出口利润微薄,部分企业将难以为继,面临停产危险,因而向中西部地区实行转移。
其二,部分企业可能将东部地区的生产基地向中西部地区集并。对于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都有投资的部分企业来讲,此次政策调整后,企业在东部地区将只保留从事研发、贸易、信息等职能的企业总部,其生产基地可能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进行整合集并,从而规避国家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三,中西部地区吸引外来投资具有更加明显的比较优势。此次政策调整后,对于寻求投资的国内外客商而言,中西部地区更为优惠的加工贸易出口政策、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吸引外来投资更具竞争力。
三、宣恩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宣恩县虽然在经济上处于劣势,但在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大批产业转移项目。
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宣恩位于湖北西南边陲,县城分别距州府机场42公里及宜万铁路恩施火车站45公里,离沪蓉高速公路出口33公里,正在规划设计建设的安张常铁路和恩黔高速公路从县城经过,209国道贯通宣恩南北,县乡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交通网络便捷、顺畅。
二是低成本优势。与发达地区相比,宣恩县劳动力成本低,平均价格仅是南方沿海发达城市的三分之二。水、电、土地、原材料等供应充裕且价格低廉,生产要素的某个或几个要素成本非常低,这是大多数外商企业考虑投资的最大吸引力。
三资源优势。宣恩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乾隆皇帝钦题御匾“皇恩宠锡”的伍家台“贡茶”,历史上敬奉土司皇御用的覃家坪“贡米”,久负盛名的“宣恩早”蜜柑、新选育的“贡水白柚”和黄金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腿”之一的宣恩“大派火腿”,竹节参等名贵道地中药材,薇菜、莼菜、蕨菜等富硒山野菜,特色资源丰富,远销国内外。宣恩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县大小河流121条,水电装机可达40万千瓦,已装机20万千瓦,水电开发如火如荼。宣恩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铁矿、硅矿、白云岩、紫砂陶土、炭质页岩、天燃气等地矿资源30余种,储量丰富,“岩板上开花”的菊花石,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宣恩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人口31.01万人,农业劳动力15.7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3.8万人。这些优势犹如一道道强“磁力”,牢牢吸住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目光。
四是基础设施优势。近年来,宣恩县加大了水、电、路、讯等方面的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同时狠抓了县城建设,建设贡水走廊,实施旧城改造,开发城市新区,完善市政设施,美化和亮化了县城街道,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工业园一园两片,正在新建的莲花坝工业园片区今年6月份既可吸纳企业入园。
五是政策及服务优势。近年来,宣恩县为促进经济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业园还分别制定了个案政策。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成为外商企业投资的重要吸引力。县内“亲商”、“爱商”、“护商”气氛浓厚,政策环境优良,客商及企业均可享受“保姆”式服务。
四、宣恩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几条措施
1、以时不我待的竞争意识抢抓机遇。充分认识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加快发展本地区经济发
展的历史机遇,更是加速中西部崛起的助推器。当前内地欠发达地区都在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作为后发地区的宣恩更是时不待我。因此,要抢抓机遇,主动出击,积极承接沿海梯度转移产业。
2、以多元方式招商推动沿海产业转移。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我县招商的重点,把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最佳招商区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大团组与小分队相结合、以情招商与以诚招商相结合、专业招商与以商招商相结合、网上招商与会展招商相结合等多种办法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特色园区招商、会展招商,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多元动力。
3、以完善的配套设施吸纳沿海产业转移。一是组织配套。加强对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政策支持到位、矛盾和问题解决到位、服务协调到位;二是设施配套。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城市交通道路、人居环境、社会治安等;三是产业配套。围绕发达地区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四是人才和技术配套。发挥职校、各类培训学校的作用,大量培训技术人员,创新用人选人机制,建设高水准的人才市场,为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4、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承载沿海产业转移。把工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统筹考虑园区工业整体布局,建好园区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积极为产业转移修好“跑道”、打造好“载体”。并建立健全以资金融通、信息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