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笔算竖式的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格式,理解笔算的算理。
3、情感目标:把数学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笔算竖式的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格式,理解笔算的算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件)同学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教育书店正在进行图书展销活动,想不想去看看?不过首先我们得把下面的题做对,才能去看啊!(出示课件)
1、口算练习(最后一道说口算过程)
20×60=12×10=200×30=21×30=
师:这几道题同学们都答对了,现在我们就到书店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
2、一套书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教材63页主
题图改编而成。
(1)小红和她的妈妈也来到了书店买书,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
数学信息?
(2)独立解答,指名板演。(24×2= 48)竖式也写到黑板上。
(3)集体订正,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和计算过
程。
师:现在将这道题中的条件变一下,把2变成12,你还会算吗?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指名列式。(板书:24×12=)
2、将算式24×12与24×2做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
两位数乘两位数)
4、估算24×12的结果。
5、尝试计算24×12的准确结果,然后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板
演)
6、汇报计算方法。
方法一:笔算竖式法。
(1)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
(2)其他学生帮助修改或补充。
①“4”写在什么位置上?
(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得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②讨论:“4”后面的“0”写不写?
(强调:“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也就是40,所以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
③“24”表示什么?也就是多少?
(强调:24表示24个是十,也就是240。)
(3)将自己做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4)观察24×2和24×12的竖式有什么联系?
(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的基础
上多了两步。)
方法二:
24×2=4824×10=240240+48=2887、你喜欢哪种方法?
8、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联系?
(方法一实际上是将方法二口算方法的过程用笔算竖式的形式
表示出来,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算理,在计算时我们会觉得很清晰、很简便。而方法二呢,当因数都比较大时,利用它来计算就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随着计算的深入,笔算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9、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笔算24×12的计算过程。
10、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我会填!
2、小马虎体检中心。(改错)
3、我会竖式计算。
4、解决问题。
5、拓展题。
四、总结回顾。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方法一:方法二:
48„„24×2=48
„„24×10=240288„„48+240=288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五。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教具准备:例2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52×10 43 ×30 = 12 × 40 = 31×20 = 17 × 20 = 21×30 =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 7 =
二、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境是什么。(小红的妈妈带着小红去书店买书,小红要买一套12本,每本24元的书,她在想一共要付多少钱。)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24×12=)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那么你能估算一下妈妈要付多少钱吗?(妈妈要付200元)妈妈到底要付多少钱?你想怎样计算?
老师指导谈话:我们前面复习了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你们能不能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目前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展示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例:24×12=240 24×10=240 24×2=28 240×28=288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24×10,再用2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有些学生会想到用笔算乘法。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老师家以指导。老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把每步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例1:24×12=288(24×10=240 24×2=48 240+48=288)4 × 1 2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8 8(个位的0可不写)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乘了两层,因为第二因数是两位数,2和24乘完后,1和24还要乘,把两层乘得的结果相加。)
(3)十位上的1和24乘完后“4”为什么和十位对齐?(因为十位上的1和4相乘乘得的结果是4个十,所以要和十位对齐,个位的0可以省略不写。)
教师总结完后出示课题,说明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是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是不需要进位的。
2、指导学习完成“做一做”。
(1)让学生先做前4题,板演,并说出计算过程。(2)后4题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的是 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应注意的是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乘得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也就是和个位乘得的积错开一位。)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笔算竖式的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格式。
3、情感目标:把数学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笔算竖式的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最后一道说口算过程)
12×3=
11×7=
14×20=
23×30=
2、笔算
24×2=
32×3=
3、一套书12本,每本1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教材63页主题图。
小红和她的妈妈也来到了书店买书,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
信息?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指名列式。(板书:14×12=)
2、估算14×12的结果。
3、尝试计算14×12的准确结果,然后交流算法。
4、总结计算方法。
方法一:14×2=28
14×10=140
140+28=168
方法二:笔算竖式法。
①“4”写在什么位置上?
(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得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②讨论:“4”后面的“0”写不写?
(强调:“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也就是40,所以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
③“14”表示什么?也就是多少?
(强调:14表示14个是十,也就是140。)
(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的基础上多了两步。)
5、你喜欢哪种方法?
6、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联系?(方法二实际上是将方法一口算方法的过程用笔算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算理,在计算时我们会觉得很清晰、很简便。)
7、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笔算24×12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我会填!
2、小马虎体检中心。(改错)
3、我会竖式计算。
4、解决问题。
四、总结回顾。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
福和希望小学 三年级 姜霜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得出自己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通过比较,完善自己的方法;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3.在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教学重难点:
难点: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重点:学习和巩固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之前我们先检测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看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好不好?
1、口算练习(最后一道说口算过程)
20×60= 12×10= 200×30= 21×30= 24×12= 36×11= 44×12= 13×12= 师:这几道题同学们都答对了,看来同学们上节课掌握的非常好,你们很棒,接下来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49页,看一下你从中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2、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1)独立解答,指名板演。(37×48= 1776)竖式也写到黑板上。(2)集体订正,板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和计算过程。师:这样的算式你还会算吗?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指名列式。(板书:37×48=)
2、将算式37×48与37×8做比较,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3、估算37×48的结果。
4、尝试计算37×48的准确结果,然后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板演)
5、汇报计算方法。方法一:笔算竖式法。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其他学生帮助修改或补充。
①“56”写在什么位置上?怎么写?写6进5之后24加5得29.②讨论:“ 28”后面的“0”写不写? 将自己做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观察37×48和37×8的竖式有什么联系? 方法二:
37×8=296 37×40=1480 296+1480=1776
6、你喜欢哪种方法?
7、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联系?
(方法一实际上是将方法二口算方法的过程用笔算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算理,在计算时我们会觉得很清晰、很简便。而方法二呢,当因数都比较大时,利用它来计算就比较麻烦,而且容易出错。随着计算的深入,笔算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8、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笔算37×48的计算过程。
9、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我会填!
2、小马虎体检中心。(改错)
3、我会竖式计算。
4、解决问题。
5、拓展题。
四、总结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
37×48=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2.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趟新华书店,在里面看书、买书的同学真不少!有一套《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特别受少儿朋友的喜爱(出示图片及有关数据)请问,买5本需要多少元?
生:24×5=120(元)师:那么,如果买10本呢? 生:24×10=240(元)师:请交流一下算法。生: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师:(出示课本的主题图)一套12本,小丽买了一套,该怎样计算需要的钱呢? 生:24×12 师:与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今天我们就借助已经学会的旧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请你估算一下,24×12的积大约会是多少?
生1:我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所以24×12的积大约会200。生2:我只把12看成10来进行估计的,大约是240。
师:同学们的估算能力都很强!那么,究竟24×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请每位小朋友开动脑筋,自己试着在纸上算一算!如果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先参考课本中的算法,再独立进行计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把12拆成3×4,先算24×3=72,再算72×4=288。生2:还可以把12拆成2×6,先算24×2=48,再算48×6=288。
师:真聪明,这样就把新知识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来计算了!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生3:我是把先算24×10=240,再算24×2=48,最后把240与48加起来得到288!师:能说说每一步分别算的是什么吗?
生3:“24×2=48”是算出2本书的价钱,“24×10=240”是算出10本书的价钱,240+48就是算出12本书的价钱!
师:这种方法借助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加法三个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
生4: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先算4×2„„(该生讲不太清楚竖式过程。)师:这个竖式有些新鲜!请问,这里的48、24分别是怎么得到的? 生4:48是24乘2得到的,24是24乘1得到的!
师:为什么列竖式计算时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 生5:因为它表示240呀!如果4写在个位上上变成24了。
生6:因为第二个积表示10本书的价钱,24×10=240,所以把4写在十位上,那么这里的24就表示24个10了。
生7:这里的24就是竖式上面“1×14”得到的积,因为这个1表示10,所以这个24就表示240,列竖式时省略了个位上的“0”。
师:原来是这样!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 生7:书上看的!
师:阅读课文,获取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好方法!师:为什么列竖式时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 生8:因为这两个乘积的意思不同,48表示两本书的价钱,师:对分两层写表示的意思很容易让人理解,而且过程也很清楚。(随着学生的算法介绍,教师相应予以板书)
师:真不简单!如此短的时间里面,我们居然能够发现这么多的计算方法。那么,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
生1:我喜欢笔算,非常简便。生2:我觉得竖式比较好,容易算对。
生3:我喜欢第(1)种方法,因为它比较容易弄懂!
师:真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那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计算23×13吧!(请三位学生上台板演,结果其中两位同学用竖式计算,另外一位同学用上面的第(2)种方法计算。然后,教师请这三位学生代表阐述算法,并请同样选择该算法计算的同学举手
示意。师生共同发现,原来全班同学用的都是这两种算法!)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计算“23×13”时选用的算法明显比“24×12”要统一了。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选择这两种方法计算,而不去选择连乘的方法计算呢?
生:因为连乘的方法这里用不来!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把因数13拆成两个数相乘的样子,就会有余数了!不能拆的!师: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
师:的确,连乘的方法有局限性,当题目数据不能拆成两数之积的形式时,这种方法就不能用了。而另外两种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计算。不知同学们是否发现,其实这两种方法也是有联系的。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方法(1)横式与方法(2)竖式之间的联系:横式中的“24×2=48”相当竖式中的第一部分积“48”;横式中的“24×10”相当于竖式中的第二部分积“24”。对于横式和竖式中的这种联系,教师用“连线”方式在板书中表现出来。然后追问:“那么,为什么竖式里还是写24呢?引导学生再次理解这个“24”表示的是24个10)
师:正是因为考虑到了两种算法的内在联系,又为了使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同时,把课题板书补充完整: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的笔算)而且,随着计算学习的不断深入,竖式计算过程清晰、便于检查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练习1.看谁都能算对。
23×13 33×31 22×14 11×25 2.让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两个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
(1)阶梯教室每排有22个座位,一共有14排,最多能邀请多少名同学来听课?(2)观光缆车 31元/人;旋转木马 15元/人;极速火车 23元/人,11人玩这些游乐项目分别要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同学有什么样的建议? 生1: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生2: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生3:列竖式计算时相同的数位要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