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次...”作文教案
作文《第一次„„》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2.积累素材,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生活,说出对人生中无数个“第一次”意义的认识。
2.积累素材,学会合理选择材料,写出自己独有的感悟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第一次”,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繁杂的素材中进行筛选
2.引导学生条理清楚地叙事,完整地表达。
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第一次”的重要意义,提升文章的深度。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同伴互助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些“第一次”中,有的是令你愉悦的,有的是令你不愿再想起的,但是,好也罢,坏也罢,他们都成为你生命当中的一部分,并且很有可能影响了你的人生。大概你在小学时写过类似的文章,比如“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炒鸡蛋”等,这些当然也是你的宝贵体验,不过,你现在已经进入中学了,是否有了新的一些人生体验?又或者,即使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有了不一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以“第一次——”为题,抒写我们心灵的体验吧!
二、出示作文题目及要求
请将“第一次——”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②叙述清楚,结构完整。
③注重细节描写。
三、合作交流
1.放飞思绪(导学资料)
(1.)学生阅读:
第一次咿咿呀呀开始学语,当笨拙而艰难地喊出“ma ma”的音调时,全家老少爽朗的笑声打破满屋的寂静,母亲乐呵呵的神情写满一脸的自豪,清澈纯净的双眸巴巴的望着大人们,似懂非懂的也跟着“嘻-嘻-嘻”的笑个不停。
第一次摇摇晃晃的学着走路,心里满是胆怯,死死的拽紧父亲的大手,一双小脚却“蹬-蹬-蹬”的向着前方跃跃欲试,终于鼓足勇气跌跌撞撞的迈向母亲的方向,张开双臂扑向母亲温暖的怀抱,一切辛苦的历程顿时有了莫大的补偿,“呵-呵-呵”的兴奋不已。父亲“啪啪啪”的掌声宣告了我是这场战斗胜利的主角。
第一次背着大大的书包来到学堂,看到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算不的漂亮却和蔼可亲,心中甚是好奇,课堂上老师乐此不疲的深刻讲解,倾刻佩服的五体投地,默默起誓将来一定要做象老师这样有着渊博学识,受人敬仰的人。
第一次考试拿到满分,脚还没跨进家门口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惹得邻家的小狗“汪-汪-汪”的也来跟着凑热闹,母亲脚步匆匆的从厨房走出来,湿湿的双手刚在围裙上抹干就要接过我的试卷看个究竟,看着整洁漂亮的试卷自豪的表情并不比我少。
„„
(2.)师生互动:
这是作者生活中的第一次,读来那么亲切、鲜活,你的第一次有哪些,说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活动: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打开思路。两分钟之后,每组可以推选出一名代表,说说自己有怎样难忘的第一次。
教师小结:同学们,既然我们可以写的“第一次”有这么多,那么我们该怎样从诸多的材料中进行取舍呢?哪一个“第一次”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
象,这样的“第一次”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迪或是深刻的意义,我们不妨将这样的“第一次”作为我们选材的重点。
2.体会生动准确地表达(导学资料):
(1.)学生阅读下面两个语段,思考交流:
(一)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很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开始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几根毛,两只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二)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2.)师生互动: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同一件事,但表达上有所不同,请你体味不同之处,两相比较,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好?为什么?
这对你即将展开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
3.寻求深刻的立意
面对生命中第一次的体验,作者在思考它的深刻意义时,不同的体验者有不同的表达。有些时候我会想如果做事情都能拥有“第一次”的心态其实也挺好的,敢
于尝试,勇于发现,对未知的领域不断探索,或许显得笨拙,但却从不怕跌倒,不怕世人疑惑嘲弄的神情,脸上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变的坚定与执着。
我们正年轻,还有很长的路等着我们去走,面对接下来一个又一个新的“第一次”我们是否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完成了那最初的“第一次”,迎接我们的是人生更多的华美与精彩。那种内心成长的喜悦与快乐如同破茧而出的彩蝶,翩翩起舞幻化成阳光下跳跃的音符,谱写出人生更多的动人篇章„„关于你的第一次,请思考交流它之于你的成长的意义。
四、写法指导
1.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借助《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理解文章中记叙要素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文章怎样通过叙述一件完整的故事,收获一种生活的启迪。
2.丰富的描写不可少,比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3.要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领悟到,记叙之后,可以采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五、设计提纲:
六、自我构思:
思考下列问题,并有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
1.你的文章叙述完整吗?
2.你的文章每一句都通顺吗?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吗?有没有病句?
3.你的文章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去写的吗?“第一次”的意义清楚吗?
4.你的文章有没有丰富的人物或者景物描写?有没有精彩的细节?
七、学生写作
板书设计
作文:第一次
1.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2.丰富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亮色。
3.要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第二篇:“第一次”作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3、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件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重点难点】
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事件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将“第一次”的经过具体有条理地写出来,让人感受到第一次带来的启示。
3.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的故事,记录生活中难忘的瞬间。教学理念:
1.激发学习的习作欲望,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思想。
2.积累素材,指导选材,让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特点分析: 六年级下册教材第一组的几篇文章是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的。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能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这为学生在习作中尝试运用奠定了基础。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论是写难忘的事还是写自己熟悉的事物,都是在以往习作中遇到过的文题,但此次的要求与以往有所不同,要求学生还要写出从中获得的启示或感悟。这一要求是紧扣本单元主题“人生感悟”而设计的。与以往的同题材习作相比,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
二、理念与目标: 理念:《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阶段目标关于习作明确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课标教学建议中也提到“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目标:
1、完成难忘的“第一次”习作,尝试运用首尾呼应的表达感悟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习作兴趣。
3、在习作中获得人生启发。
三、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课,交流难忘的第一次。
(二)联系单元主题,筛选有启示的“第一次”。明白生活中点滴的小事,普通的事物,也常会给我们以启迪。
(三)明确要求,以读促写。读《顶碗少年》《手指》的开头结尾,感受前后呼应的好处,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习作,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引起交流:(解决写什么)
同学们,人生总会有许多第一次,翻开我们成长的书本,一页又一页,记载着我们童年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独立睡觉、第一次独自上学„„不同的第一次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但无论怎样都是那样的令我们难以忘记。(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第一次是哪一个?
有关成功的:《第一次得奖》、《第一次当三好学生》„„
有关学本领的:《第一次学做饭》、《第一次学骑车》„„
有关孝敬长辈的:《第一次为妈妈做饭》、《第一次为妈妈洗脚》„„
有关意外惊喜的:《第一次得到礼物》、《第一次见到远方的亲人》„„
有关磨炼意志的:《第一次参加比赛》、《第一次参加军训》
有关独特经历的:《第一次当小老师》、《第一次当大队干部》、《第一次自己坐车》、《第一次受挫折》„„
有关吸取教训的:《第一次做错事》、《第一次迟到》、《第一次受到严厉批评》、《第一次说谎》
2、联系单元主题,筛选有启示的“第一次”。
同学们的经历可真丰富。本单元围绕着“人生启示”安排了五篇课文,现在我们来回想一下每篇课文都给了我们怎样不同的启示呢?(说说课文启示。这五篇课文虽然视角不同,但都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我们的经历也是如此,那么多的“第一次”,有些第一次可能如过往云烟,被我们渐渐淡忘,而有些“第一次”却至今深印在我们的脑海,因为这些“第一次”让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一些感悟,让我们变得更明理、懂事,而我们也正是在这欢笑与泪水中渐渐长大?请大家把这样的“第一次”向大家介绍一下,说明白为什么它会让你至今还难忘的。
第一次______,让我明白了(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的不错,可见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其实我们的习作就是用你手里的笔写出你的生活经历。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离开生活,我们的作文也就成了一滩绝望的死水。
二、明确要求,以读促写。(怎么写)
1我们已经选好材料,知道了写什么,但怎样把这件事情的经过说清楚,说具体明白,让别人读了也能感同身受呢?课件出示:(1)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2)写出自己当时看到,听到,想到的(调动多种感官)(3)写出自己获得的启示。(要在文中的描写中渗透启示。)
2、是的,就像《顶碗少年》一课,抓住了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和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以及拟人手法对碗的描写,写出表演的惊心动魄,表现文章中心。正所谓细节是作文的生命!
3、同学们,要写好文章不仅要关注文章的内容,我们还要学会谋篇布局,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以《顶碗少年》为例,这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呢?(1)总起:感悟人生经历,有些偶然的事情竟会终生难忘。(2)分述:通过少年三次表演最后成功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3)总结:抒发内心感受,呼应开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为首尾呼应。课件出示:
开头: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yíng)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结尾: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手指》
开头: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结尾: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首尾呼应的好处:
首尾呼应可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中心更加突出.。(浑然一体)开头是文章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为“凤头”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漂亮,给人以先声夺人之感。开头一定要紧扣文章中心,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开头要把作文的思想表达出来,越简单明了越好,看了第一段,知道你要说一个什么故事,就是成功。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 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 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二、例文引路,举三选一,体现选材独特
《难忘的“第一次”》
在属于我的记忆长河边,有着许多美丽的贝壳。在每个贝壳里,都有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小秘密。有些事情我已经淡忘了,但唯有一件事使我至今记忆犹新、心有余悸。那就是第一次走夜路——
那时正是冬季,黑夜早早地织上了天空。
我正专心致志地在写作业。咦?水笔怎么没水了?我翻箱倒柜,找不到一根水笔。唉,只好下楼去买水笔了!
于是,我拿了钱,便出了家门。
我刚刚走出家门,妈妈就“砰”地一声关上了门。我看着这漆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楼道,显得手足无措,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感觉楼道好像要张开它那漆黑的大嘴把我吞噬了。这时门又开了,我感觉有了一丝希望:妈妈一定是要陪我下楼去买笔芯。可是,妈妈居然把手电筒塞给我后就回屋了。唉,真是应了古人的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啊。
没办法,我只能自己一步步走下去,没有了大人的陪伴与呵护,我感觉自己又“缩小”了好多。一路上,在我的身边,一直有黑影在追着我。忽然,一个黑影从我身边飞快的闪过,我不由得抓紧了手电筒。
“原来是栏杆在搞鬼啊!真是虚惊一场!”
我给自己打着气。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心里轻快多了,原来一直都是自己的心在作祟,我从此就不怕鬼了!我暗暗的想。“啊,原来外面的天空这么美啊!”我一边欣赏着天空的景色一边慢吞吞的上楼。身边栏杆的影子仿佛在与我赛跑,风吹过的声音仿佛在为我助威„„
通过这次走夜路,我明白了:只有敢翱翔的,才是雄鹰;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勇于拼搏。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讲述难忘的第一次的时候,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描写讲述这个经过,同时还要讲清楚自己的感受或获得的启示,当然这个感受或启示也可以字里行间渗透在你的经过中.四、读写结合 明确习作要求
师总结: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你难忘的第一次记录下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好吗?本次习作是一次命题作文,题目是《难忘的第一次》看要求:(课件出示)
把事情写清楚就是要按事情发生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可以借助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感受.明确了要求,开始动笔写吧.学生习作,老师相机指导.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五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六、课堂总结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积累,希望同学们能做个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人!
第三篇:第一次作文教案
《某某,请听我说》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写作训练,进一步掌握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及围绕中心选材的一般方法,能够使用详略得当,首尾照应,细节刻画等写作技法技巧。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作文要求
生活就是一条长河,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拿起你的笔,给大家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吧!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回忆!
请你以《生活的浪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生活中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少于600字。
(二)引导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的文题。题目中的“浪花”语带双关,既可指文中所写的具体的人、事、物,又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象征意味——文章中所隐含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思想等。以“生活”为下笔的切入点,可以牵扯出许许多多的令人关注、鼓舞、奋发、思索、感悟、兴奋,甚至沮丧、失望、无助的故事。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这是做好命题作文的第一步。此次作文题目明确要求“撷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即记叙一件事。仔细审题,还发现题目不仅要求叙事要清楚,而且还要有个人的感悟和见解在里面,正所谓要做到“有叙有议”,使文章有“嚼头”,有一定的深度。
2、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在弄清题目的要求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深刻印象的,最深有体会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这就是环绕中心,选择材料。
闭上你的双眼,让思绪从最遥远的记忆开始搜索。小时候蹒跚学步的事儿、咿呀学语的事儿、考试的事儿、郊游的事儿、得奖的事、出丑的事儿……一幕一幕,不是都在大脑中闪现出来了么?请用最简单的词句把你所想到的人和事记下来,也许便可以发现那朵最闪亮最美丽的浪花。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主次之分。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步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4、例引导学生写作。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使一个叫郝作文的同学写作文的经过,相信对你肯定有一定的启发。话说有一位叫郝作文同学,从小家庭富裕,成绩优秀,无忧无虑,生活似乎每天都是一个样,激不起一点感情的波澜。不想,有一天,父亲的厂子突然倒闭了,全家的生活顿时一落千丈,以致到了被人切断生活用电的地步。这一段没有电灯的日子不仅使她的个性变得坚强起来,而且也成了她童年生活中一段最难忘的记忆。
于是,她决定以此为素材,来构思这篇文章。
你不一定有过同样“曲折”的生活故事,但只要是曾经感动过你、改变过你、启发过你的亲身经历,实际上都可以写进作文里,说不定事情越小,越能够写得真切呢!如果一时难于确定该写什么内容,也可以先由老师找一些相关的例文在班上朗读,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什么叫记叙的要素,如何围绕中心选材,怎样安排详略等写作知识和技能。从而让学生在联想中爆发写作灵感,进入写作状态。
郝作文同学在动笔之前,思考了如下一些问题,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1)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哪些人物?
(初一上半学期,借租的房子里,我和爸、妈。)
(2)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爸爸的工厂倒闭,被人切断了生活用电;又见到了久违的电灯光,自己变得更坚强了。)(3)当时的心理活动如何?
(辛酸)
(4)印象最深的细节有哪些?至今想来,是否仍然历历在目?是否时常令你心动?(烛光烧了我的发梢和作业。)
(5)当时,有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令我特别难忘?它们将在我的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我是准备详写还是略写?
(爸爸劳累的身影和对我的精神鼓励。它们将在文章中起烘托作崐用。需要详写。)(6)我准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
(用儿歌导入,以象征手法结尾。)
(7)构思过程中,有哪些相关词句在头脑中闪现过,用笔把它记下来。
(电灯、倒闭、辛酸、烛光、作业、兴奋、希望、凝视。)
写作中:
要集中精力思考,要素交待是否清楚,细节刻画是否真实,感情抒发是否自然,详略安排是否恰当等结构和题材方面的问题。因为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事,所以可以先列提纲,然后写作,也可以边写作,边构思,但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写作。
(三)例文启发
(四)学生个性化审题、思考并自拟题目,列写作提纲。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15分钟。
二、评改作文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讨论自己的文稿,集体进行评改。每人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分别从语言是否优美,结构是否巧妙,选材是否典型,情感是否真实四个方面给予评议,•给出评语。最后每组推荐1-2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佳作欣赏,师生共赏共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教师总结讲评
教师讲评要注意鼓励、引导,要紧扣本次作文的要求,结合学生习作中暴露的问题,采用赏析的方法,让学生读作文、谈体会,同教师评点相结合。要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精妙之处和不足,找到修改的途径,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篇:第一次作文指导教案
第一次作文指导教案
综合性学习1《雨的诉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主题,深人生活,进行实际探访。
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
三、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笔下再现雨的形态。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聆听了雨的足音,诉说了雨的功过,品味了雨的韵味,高唱了雨之歌,展示了雨之美,我们一定会有许多的感受想要倾诉。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
二、作文题目与要求
1、题目:本单元的写作题目是《雨的诉说》,提示语为“我在不同的季节里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致,请你选择一个季节中的我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突出的感觉,写一篇抒情文章。
2、类型:写景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
3、方法: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
写景的基本要求------特征鲜明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要求:写作时注意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写作知识,或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或托雨言志、借景抒情或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修辞方法。另外文章要写出新意,要写出雨四季中任意季节的特点、个性,又要突出中心,不能为写雨而写雨,要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三、作文指导
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
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如
《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四、下水作文:
雨的诉说
四季之中,春是最美的;春天之中,春雨是最美的。与其说春雨是一种美妙的自然现象,还不如说春雨是一年中第一位给心灵滋润的使者。
我来临之前不像夏雨之前那样漫天阴暗,也不像秋雨之前那样凉冰冰的,却还能看见低飞的燕子,与其被清风压得低低的天空。四月的大地上弥漫着温柔的雨,大地所有的生命都在等待,等待雨来临的时刻„„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鱼塘和小溪也等待久了。他们等待了三个季节,终于让他们盼到了。
天空悄悄为我蒙上一层极淡的、似乎看不见的银色。太阳的光柔和了些,是因为他躲进了淡云层里。雨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雷电知道我的到来特意停止敲锣打鼓,使我的到来更神秘。我悄悄的把自己的爱心织成天地笼罩着大地所有的儿童,雨像每一个孩子的母亲一样,呼唤着他们的乳名好甜好甜„„就在这时,雨说道:“我来了,等待久了的四月的大地啊!”
又是一瞬地,雨丝变粗了,轮廓清晰可见,泛着黄绿,闪着亮光,带着晶莹,落啊,落啊„„就在我将要隐失在泥土中时,请你们不要抗拒我,用额头轻轻地沾沾我吧,让我轻轻地亲吻你们的脸颊吧!我将无声地钻入泥土。杜甫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不敢对这位诗圣夸大其词,但我来的时候是有声的,滋润着花朵,凝成了花儿开放的声音;溶入溪河,凝成了水花儿涌动的声音;灌浇田地,凝成了庆祝丰收的声音„„
琥珀、珍珠、水晶、玛瑙、翡翠、钻石、祖母绿„„或许比春雨更加晶莹剔透、更加可贵,但却是比春雨少了什么东西„„或许每个季节都有雨,但在四季雨中,是他最早把自己生命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一切的生命„„
第二次作文指导教案
综合性学习2《微笑着面对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会选择恰当的话题演讲,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事例典型,具有号召力和鼓动性。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选择自己熟悉又引人注意的演讲主题,有话可说,以理服人。
2、根据主题活动提供的三个话题,写一篇演说稿,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胜利
重点难点
写一篇观点鲜明、见解独到、情感真实、逻辑严密、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的演讲稿。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文要求:
1、通过活动培养演讲能力。
2、培养独立思考、敢于发言自己见解的心理素质。
3、学会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培养写作演讲稿的能力。
二、写作导航:
同学们,当我们聆听了雨果那充满激情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后,是不是内心也涌起一种冲动:也想把自己心中的话大声地说出来呢?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一起走上讲台,大声地演讲吧!
要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首先要写好演讲稿。那么,怎样写好演讲稿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演讲稿具有一般文章的共性,写作时只要符合一般文章写作的共同要求,同时再注意到它的自身特点就行了。它并不神秘,同学们写作起来也不会很困难的。
其次,我们必须掌握它的自身特点。
一、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性和可靠感。演讲稿观点不鲜明,就缺乏说服力,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而且,演讲之所以最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使听众的思想为之震动,精神为之感奋,情绪为之激昂,热血为之沸腾,就在于演讲内容的鼓动性。因此,同学们写作时要在表达上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当然这种深厚动人的感情不应是“挤”出来的,而要发自肺腑,就像泉水喷涌而出。
二、结构清楚,层次简明。一般文稿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读者有思考的余地,在层次结构上可以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在内容上也可以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而演讲稿是口头表达,演讲语言稍纵即逝,听众对演讲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其结构特点是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声语言动态交流的统一,注重有声性。因此,演讲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
三、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思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语言运用得好还是差,对写作演讲稿影响极大。要提高演讲稿的质量,不能不在语言的运用上下一番功夫。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由于演讲稿的语言是作者写出来的,受书面语言的束缚较大,因此,就要冲破这种束缚,使演讲稿的语言口语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必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如果不那么“上口”、“入耳”,就需要进一步修改。
(二)要通俗易懂。演讲要让听众听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为此,演讲稿的语言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列宁说过:“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抛弃记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的、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
(三)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广为流传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讲,毛泽东的演讲,鲁迅的演讲,闻一多的演讲,都是既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生动感人的语言。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由此可见,要写好演讲稿,只有语言的明白、通俗还不够,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感人。
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三、下水作文
奋斗与目标
同学们:
大家好!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在非洲的一片茂密的丛林中,走着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他们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在密林里踉踉跄跄地往前走。他们跟随队长进入丛林探险,可是,队长却在任务即将完成时患急病而不幸长眠于林中了。临终前队长把他亲自制作的箱子托付给他们,并十分诚恳地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个箱子送到我的朋友手里,你们将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埋葬了队长以后,他们便扛着箱子上路了。道路越来越难走,他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小了,但他们仍然鼓着劲往前走着。
终于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拉开,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走出了丛林,找到了队长的朋友。可是那个朋友却说:“我一无所知啊!”于是,打开箱子一看,竟是一堆无用的木头。
就这么个故事,看起来,队长给他们的只是一箱无用的木头。其实,他却给了他们行动的目的,使他们获得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生命。从哲学角度上讲,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人具有高级思维能力。所以人不能像其他动物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人的行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奋斗的目标。
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高级中学的学生,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让我们为这个目标而奋斗吧!
谢谢大家。
第三次作文指导教案
综合性学习3青春随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鼓励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自己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2、以歌颂青春为写作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知识,以利于学生健康地成长,形成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习优秀人物的精神品质,了解自己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在笔下展现青春的自己。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导航
同学们,你们对“话题”并不陌生吧。可是“话题”就是作文的论题吗?如果认为两者一样就错了。“话题”是人们谈话或者描述、议论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或由来。因此,话题不完全等同于某一个论题,也不等于描写对象本身。尽管一个话题里包含着某一论题或某一描述对象本身,但它们不能直接和话题画等号。
话题作文,就是围绕一个话题写出来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作者要运用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方法,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体现对人生、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二、话题作文有几种常见的命题形式
1、命题式话题
如以“足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引言式话题
如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在这个要求前有一段话“有人说‘有两种东西,一旦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青春,二是健康。’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又何止于此。”它的作用是把我们引到话题上来。
3、材料式话题
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画材料。本单元的作文训练题就是这种形式。
三、怎样写作话题作文
1、审清题意,确定话题内容
话题作文的题目、范围宽,选材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化大为小”,将话题锁定在某一内容上,以缩小选材的范围,迅速捕捉写作的切入点。
2、选择文体强项,明确写作文体。话题作文的不限文体,给我们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因此,擅长叙事的可选择记叙文,擅长说理的可选择议论文,擅长抒情的可选择散文,擅长想象的可选择童话,擅长讽刺的可选择杂文。另外,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淡化文体”,不是忽视文体,文体的特征还是必须明确,若写记叙文就要写出记叙文的特点,若写散文就要处理好叙、议、抒情的关系。
3、拟个好的题目。“话题作文”往往是自拟题目,拟好题目,能使文章锦上添花。题目的拟定要根据文体、内容、中心反复推敲,尽量做到简洁、明确、生动、新颖独到。要注
意的是:
(1)题目与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有无关联,是否文题相符。
(2)不要过于宽泛,大而不当。
(3)不要老套。
(4)不要把话题当文题。
4、要有创新意识。话题作文的写作,应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首先在立意上,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不断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求异思维,反向侧问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还可以运用多项思维,从多个方面观察问题,努力寻找新的见解。其次选材要新。尽可能选取那些新鲜的人和事、科技新成果、街头新景象、家庭生活新节奏,所选内容不能人云亦云。再次构思要新。可以借助于记叙体、说明体、议论体、寓言等表现形式写作。最后语言要新。多用生活中比较鲜活的口语、流行语,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或诗词歌赋。
四、下水作文
把握青春
青春的风铃吹开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动了梦想,青春的音符带动我奔向希望。青春,这个美好的季节,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时候,珍惜它,把握它,让它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少年的我们爱追梦,喜欢无拘无束地自由放荡,喜欢时尚风情,喜欢无尽的天籁之乐。可我们又知道,青春年少当发愤图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应让它随风飘走,把握这生命的盛夏之旺季,应该是我们青春无悔的一份答卷。“时乎时乎不再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豪言壮语应该提起我们的注意,把握现在,不要等到白发苍苍时,才后悔当初,那也只能是秋风中孤雁的一声哀鸣罢了。
青春的心跳是那么的起伏不定,它需要一个领航的人将这只不定向的小船引向光明。把握好方向,千万不要迷茫,把握自己,千万别再悲伤。青春的少男少女们,还不太成熟的果实请不要去摘它,即使表面甘甜可里面却是酸涩。幼嫩的心请不要将它伤害;把握好自己,在未破蛹成蝶之前,请不要急着说出天长地久的豪言。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希望。青春最需要什么?青春最需要好好把握。无悔的青春,完美的答案,把握好它。待到秋风吹过时,回想过去,自己的认真把握,干好了该干的每一件事,至少“这”也是对我们生命的一种交代。将青春握在手中,将希望铭记在心头,带着希望与梦想,去追求,去奋斗,去创造青春之辉煌。
第五篇:高三第一次作文教案
2008年9月6日作文教案
[年级]高三
[时间] 2008年9月6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广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写法;
2、让学生了解本学期作文计划。
3、引导学生进入高三写作状态。[教学内容]
1、广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
2、本学期作文设想; [重点与难点] 广东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写法。[教学设计]
1、讲清要求;
2、引导学生思考,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3、课堂读——议,与老师的点拨结合。[教学具体内容与过程]
一、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不要轻易说不》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二、200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写法分析
1、总体情况。
2008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全省满分作文18篇,去年是26篇。高考出现了800多篇0分作文,其中差不多有一半是空白卷。
在文体上,柯汉琳介绍选议论文文体的占到90%,记叙文只有5%。
2、写法指导。
广东省高考评卷语文科组长、华南师大人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分析,《不能轻易说“不”》这个作文题目虽不容易跑题,但在评卷中,有两类作文评分比较危险,一种是徒有华丽的词句,内容却很空洞;另一种是不理解题目,对作文的整体把握和判断不准确,“好写”不等于“写得好”。
柯汉琳说: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要能让他们更聪明一点,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不要轻易说不”这个题目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了辩证性的题目,从文体上来看,比较适宜写成议论文。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关键是两个破题点:一是“不”字,实际上考生要口语中的“不”字延伸到一种生活或工作的“态度”,因为“不”代表的是一种否定性的态度。二是“轻易”,实际上,戴斌老师认为,这应该是全文中最“辨证”的一个角度,因为从哲学上看,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说“不”和不说“不”,其实并不必然意味着“正确”和“错误”,关键是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了“不”字,这才是“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高考评卷语文科组组长柯汉琳眼中,什么样的作文才算是符合标准的作文呢?柯汉琳表示,作文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作文题“不要轻易说‘不’”是一个具有很大自由度、不容易跑题的题目,但要写出逻辑性强、内容深刻的文章也不太容易。“不”是一个否定词,用于表示对某对象的一种否定性态度或评价;“不要轻易说‘不’”则是对这种否定性态度或评价持保留态度。
三分之一考生写震灾。但水平是分得出来的。有一些考生渲染的是地震灾民所要面对的困境,这个就不容易表达。有一些考生就是笼统地泛泛而言,那就不能算是优秀的卷子。柯汉琳举例,“已经几天过去了,这些人已经活不成了,算了不要去找了,在这个时候,如果说‘不,不要轻易放弃’,立意就很好。”
因此,这个题目要写得好,一是要选好所要针对的“不”是对什么具体问题的“不”;二是要表达出“不轻易”说“不”的意思。两个问题的逻辑关系不容忽视:“不要轻易说‘不’”意味着说“不”是一般见识,可能是某种习惯思维、习惯态度和习惯评价,这些习惯又往往被人们认定为“应该如此的”、“只能如此的”,例如多次失败之后,一般人认为没有成功希望了,想放弃了,而你看出还有希望,不放弃,这才是“不轻易”的。就是说,你看出那些习惯绝对化了,看出它并非“永真真理”,看出有一种相反的可能,所以“不轻易”说“不”字。这需要一种较强的思维能力。
三、考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答卷情况看,许多考生达不到上述谈到的这一思维高度,他们弄不清楚题目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其表述叫人摸不着头脑。例如,“面对别人泼来的污水,苏轼不轻易说‘不’”。“不什么”没有写出来;又如,“面对命运,我们不要轻易说‘不’”,也没有写清楚“不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说:“面对命运,我们要坚决说‘不’”。
此外,许多考生由于不能辩证理解问题,不根据具体问题思考,甚而把“不要轻易说‘不’”变成绝对真理的口号,好像凡说“不”的都错了,好像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毫不犹豫地说“不”了。
四、今后作文备考的指导。
通过今年的作文,要好好研究一下高中生的思维世界。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多些,更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些!
从材料上讲,2008年约有1/3考生运用了和地震有关的素材来完成作文,不少考生和家长曾担心太类似是否会影响得分。“这个题目联想到地震是很正常的,评卷老师不会觉得视觉疲惫,还是同样打分,关键是看学生的运用和分析能力。”
她说,有的考生空泛地写“灾难来了,总理不放弃,全国人民不放弃,政府不放弃,希望你们也不要放弃”,这样的稿件是拿不到高分的。而有的学生则运用了多个材料,比如空中救援,伞兵突袭,对困难的铺垫论述,再提“不轻易说不”,文章就会丰满得多。
但是,同往常一样,仍然有很多考生引用“司马迁”的例子。这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是贫乏的。也说明,我们要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
五、满分作文品读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则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当为句号)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在一个诸侯争霸、天下大乱的时刻,他的“勇于不敢”,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遂利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幡然知耻,那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而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残酷现实,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点评:思路严谨语言流畅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轻易说“不”者之懦、之蛮、之怨;而不轻易说“不”者之智、之勇、之高洁、之顽强等;对比论证出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
文中第2、4自然段是分析轻易说“不”的段落,其中第2自然段,针砭了不敢竞选班长的人,实质是“懦”。强悍不让门卫记名的迟到者,实质是“蛮”。这两例表现了这位考生关注生活、思考身边现象的能力。第4自然段以项羽为例,证明轻易说“不”之怨。这段用例典型,说服力强。
文中第6自然段运用归纳证明法,对不轻易说“不”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文天祥面对生死考验,不轻易说“不”,表现出舍生取义之“勇”;屈原、陶渊明身处混浊世事,不轻易说“不”,表现出固守高洁这“清”;贝多芬、邰丽华面对残疾困境,不轻易说“不”,表现出顽强这“韧”。第4自然段提到的韩信,不轻易说“不”,表现出睿智和理性。
因此,以内容项评价,这篇文章准确地把握“不轻易”和“说‘不’”这两重意思,切合题意,全文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论证深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从表达项评价,这篇文章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对比论证思路严谨。语言流畅,词汇丰富。第1自然段显现出这位考生运用复句的能力;第2自然段对身边懦者、蛮者的描述既简洁又生动,可见该生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第6自然段排比句的运用,又现该生娴熟修辞手法的能力。全文书写工整,字体漂亮。
这是一篇优秀的作文,但文中有3个错别字。若把第3自然段调至结尾段更好。若把韩信之例调至第6自然段更好。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母亲离开他们时,正是他们家中最困难的时候。那时,父亲的生意伙伴卷走了父亲的资金,只留下一间空空的店铺和一些贷款债单,而他们居住的房子也因抵押给银行而面临失去的命运。搬家那天,看着高档的钢琴,他痛下决心,想叫父亲卖掉它用以抵债。父亲听罢,摇摇头,安抚他说:“你不要担心这些,学好钢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债务,我有能力解决。”他暗地里偷偷流泪,报纸上电视里整天有报道卷款逃逸事件,却没有听说有追还的可能。
但是,为了安慰父亲,他仍努力地练琴,即使学业繁重,他也没有偷懒过。因为他意识到,他一定要好好努力。父亲为了这个家,竟拉着三轮车,在市场卖水果。他知道父亲这般屈尊,从坐拥闹市区店铺的老板到每天早起晚归,还得躲避城管追逮的小商贩,为的不过是 3 不让这个家垮下。他想起母亲离开前对父亲的那一声声冷笑,“你都四十几的人了,还能有什么重来的机会?”母亲叫喊着。而父亲,望着这个离去的女人,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和后来安抚他时的表情一样坚定。他知道,父亲口里没说,但心中已坦明他不会轻言放弃。
伴随着父亲的早出晚归,他升入了高三学年。功课优秀,钢琴弹得不错的他决意报考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父亲连声称“好。”但一想起高昂的报考费用和培训费用,便眉头紧锁,他几欲开口说放弃,却看见父亲面带微笑地说:“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已经吃了这么多苦,现在这点困难算什么,不要轻易放弃,知道么?”他点点头。看着父亲为高昂资金忙得头发花白,他更加卖力多练琴,为的就是不让父亲的努力白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临近期末得一次体育测试,正在打球的他被百米冲刺的考生撞到,左臂当场骨折。青少年中的男生骨折似乎都司空见惯,但他不能啊!距离他的考试已不到三个月了,左手骨折意味着什么他都明白。躺着病床上,他含着泪水说:“爸,对不起„„”父亲见他如此懦弱,一反平常的慈父形象,用力地抓住他的肩膀:“不许说这个,还有三个月,就还有机会。不到最后一刻,不许说不!”他垂下脑袋,含着泪水,用力地点着头。
钢琴考试那天,凭着之前练下的功底,他用娴熟的右手以及刚愈合的左手,弹奏了一曲《命运交响曲》,技压全场,震惊评委。
所有人都看见那个年轻的考生一边弹奏一边流泪,却不知道泪水背后的真正含义。可是,考场外的一位中年男子知道,他的孩子正在用这首名曲,告诉他,他往后的人生,不会再轻易说“不”。
点评:反衬巧妙情节起伏
本文紧扣“不轻易说‘不’”这个主题,成功塑造了两个硬汉形象———父亲和儿子。父亲面对生意失败、合伙人卷款逃逸、失去住房、妻子离弃等困境,没有轻易说不;面对地位骤降、妻子讥讽等精神打击没有动摇,相反“脸上露出坚毅的表情”。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努力地练琴,决心报考音乐学院,“不让父亲的努力白费”。在左臂骨折的情况下,他没有轻易说不,在3个月后的考场上,还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写法上,巧妙地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母亲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选择离去,表明她的懦弱和负义,从反面衬托父亲和儿子的硬汉形象。父亲和儿子相互影响、相互激励,形成了精神和人格上的两座山峰。
文章以钢琴为线索,情节起伏,层次分明。是一篇优秀的考场记叙文。
不要轻易说“不”
广东考生
从小时候起,母亲您就信仰着“慈母多败儿”的宗旨,一直严厉地要求我,由于有您的理智与成熟,年少无知的我在您无数次的回答“不”中,我避免了很多可能无法挽回的错误,也学会如何处事待人。
然而,我已经在世上过了18个春秋,相比起您的人生阅历,可能算不上什么,但您应该知道,我成长了。时代在变,我在变,然而,母亲您口中的“不”依然未变。
每一次当我向您提及我的计划和目标时,我几乎可以预测到,您会回答“不”。难道您心目中,我依然只是一个冲动的少年吗?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理智的分析,也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或者您为我悉心安排了一条理想的道路,但掌握方向的我,哪怕开往了充满风雨的险境,我也将勇敢面对,义无反顾。然而,要我成为您的一个“克隆”,这对我来说多么残忍。
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一个跃跃欲试的我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了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心里有多心痛和 4 后悔吗?难道你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会是对我的最大恩赐吗?流失得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
您也记得我上高三以来的成就吧。通过自己制定的计划,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学生会上丰富了阅历和经验。这些事实都告诉您,该对自己的儿子刮目相看了。在我做每一件事之前,我也有细心的考虑,然后再作出决定。当我由于对您的尊重和信任而询问您时,更希望得到母亲您的肯定。您的每一句“不”,都是对我至高无上的指令,正因为如此,母亲您更应该在每一次使用这个权利时,慎重地考虑,不要轻易地驳回我的建议。总有一天,我会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而母亲您不在身边,如果现在您不让我有更多的尝试,将来我凭什么去应付呢?
母亲啊,请不要轻易对我说“不”。(原文标题为《母亲,我不要您的“不”》)
点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这篇作文的作者紧紧围绕题目,情理交融,写出了自己面对母亲的“成熟和理智”的“教育专制”,从内心发出的“请不要轻易说不”的真诚告白。
这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母亲面对长大的孩子依然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说“不”,没有考虑到孩子成长路上的自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没有只是埋怨指责和放弃,而是敞开心扉,真诚相谈,在劝说母亲不要轻易说“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亲的尊重和爱意。
这也是一篇说理质朴的作文。作者在晓之以情的同时,动之以理。作者面对母亲的非理性的“轻易”,用“当义工”和“高三进步”的事例,与母亲娓娓“论”来,让人信服。
成长路上的不理性的爱以及过度的爱,有时会演绎为“轻易”伤害孩子健康成长的负面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这篇作文既是孩子渴望自主成长的心声,也不失为一篇让所有父母深思的优秀作文。
不要轻易说“不”
人生变幻无常,却给了我们缤纷世界。面对阳光雨露,我们敞开胸怀;面对寒风怒雪,雷鸣闪电,我们则要有足够的勇气,对前行与否的问题,不要轻易说“不”。
不要轻易说“不”,因为那儿有生命的奇迹„„
汶川地震那一刻,天崩地裂,山河呜鸣,这一刻,即成国殇。
我们眼见着那一双双曾经多么明亮的眼睛失去了光彩;我们耳听着那一声声“孩子”就这样撕扯着我们的心。然而危难之中,无数解放军战士奔向抗灾一线,对于废墟中任何一条生命,都不轻易说一个“不”字!你看见过那一双双布满鲜血的手是如何夜以继日地搬着碎石的吗?你听说过那一个个在废墟中受困一百多个小时后获救的生命奇迹吗?那是对救援人员绝不轻易说“不”的精神回报,那是生命的礼赞!
不要轻易说“不”,也许那儿是家中熟悉的灯光„„
弥漫天地的大雪,模糊了你我的双眼。2008年初的这场大雪冻住了回家的脚步,任凭你在远方如何远眺着家乡,心是那样牵挂着家中的母亲,然而路却又是那样绊住你前行的步伐。好不容易拨通了家中的电话,你听着母亲的问候,绝不轻易说“不”。于是你坚定地说了句“回家!”雪停了,道路畅通了,然而拥挤的人潮让你犹豫了。你决定不退缩,历经一切艰难也要履行你不说“不”的诺言„„走在家乡的路上,你远远地便看见了那守在门前,望眼欲穿的老母亲。绝不轻易说“不 ”,你温暖了一颗守盼多时的心„„
不要轻易说“不”,铸就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斗魂!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泱泱长史,中华子女一路走来,历经多少磨难,然而困难是弱者的路障,却是强者的磨刀石。华夏子孙在一切磨难面前,从不轻易说“不”。2003年非典,我们团结抗击;怒涛洪流,我们挽手共进;天寒地冻,我们温暖彼此;地动山摇,我们众志成城。无论何时,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绝不轻易说“不”!大巴山里,胡锦涛总书记 5 正为灾区孩子们写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六大字。不轻易说“不”的华夏子孙,有着不屈的斗魂!
回首往事,曾经在风雨面前从不轻易说“不”的人们,终将看到彩虹的出现。
【点评】 这位考生是熟谙散文写作的,他选择散文文体来写作。他把汶川大地震、雪灾作为写作的背景,但不是采用空洞的语言来表达,而是围绕着“不轻易说‘不’”这个主题来营造情境、描画形象,以情感人,以形象动人。作者把这种“不轻易说‘不’”的精神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样处理就更加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