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策略
首先,通过对有关数学符号背景的介绍,使小学生了解数学符号。
对于刚刚正式接触数学符号的小学生来说,符号无疑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了解它、接纳它,首先就必须让小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在每一种数学符号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包含了很多历史故事、趣闻等。如在记数史上,欧洲人开始使用的是罗马数字,我国也有我们自己方便的记数方法,阿拉伯数字据说是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入阿拉伯国家,经阿拉伯人改进、使用,并因其简便性而传遍整个世界,成为通用的记数符号。如:我们最熟悉的+、-、×、÷等运算符号,都有它的演变历史的。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历史、趣闻、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仅拓宽了小学生对数学符号发展与运用的了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符号的兴趣。其次,通过生活中符号的迁移,使小学生认识数学符号。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一些符号,如交通指示牌,它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符号,只有知道了指示牌上符号表示的意思,才能根据指示牌上传达的信息,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可以利用小学生认知结构中对符号的原有观念,通过思维对新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在揭示符号的共同本质基础上使之发生学习转迁,迁移至数学符号的学习中去,化抽象为具体,使小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认识符号,理解数学符号。再次,通过实际情境问题的解决,形成小学生的符号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地去参与、去体验,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时,有的学生容易把表示体积的V和表面积的S混淆。老师就要给他们介绍为什么用这些字母表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符号是用英文字母的首字母来表示的,这个体积V(volume)和表面积S(surfacearea)也是这样来的,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字母符号的来历又了解了英语单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通过对数学符号的理解过程的展示,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帮助小学生理解符号的本质特征,激发个体对符号的反思,形成一定的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感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通过对小学生符号感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二篇:中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数学符号的释义................................................2
1.1数学符号的三种解释.......................................2 1.2数学符号的分类...........................................3 1.3数学符号的特征...........................................5 1.4数学符号的功能...........................................6 2 数学符号感的培养..............................................7
2.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7 2.2充分挖掘符号的暗示功能...................................8 2.3加强数学符号间的转换训练.................................8 2.4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符号语言交流.....................8 2.5对数学符号运算进行必要的训练.............................9 2.6重视对符号的涵义和实质的分析.............................9 2.7对学生学习符号可能存在的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9
参考文献...........................................................10 中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夏晓丹 学号:20101101890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0级汉一班
指导老师 刘官厅
摘要: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符号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意义。数学符号最显著的特征是形式的简单性、内涵的精确性、应用上的可操作性以及使用上的统一性。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在明白数学符号的学习价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数学符号学习要符合学生的心里发展水平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根据数学符号的本真意义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学符号 释义 分类 特征 功能 数学符号的释义 1.1数学符号的三种解释1
(1)狭义数学符号。狭义数学符号是指“有一定数学含义的专用标记”,主要指“中国数学物理名词委员会”审定的《数学物理符号表》中的数学符号,比如“=”、“ + ”、“-”、“ ”等。这种数学符号数量非常有限,而且都有严格规定。《数学辞海》第一至五卷正文之后的数学符号表中列出了《数学物理符号表》中的全部数学符号及国内外数学界已普遍使用的数学符号,总共1158个。现代常用的数学符号仅有200多个,在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常用的的数学符号只有几十个。(2)中义数学符号。中义数学符号是指“用以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的符号和记号” 或者“在数学文献中用以表示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的符号和记号”,主要指得是用来表达数学对象的数学符号及其组合,它不仅包括狭义的数学符号,而且还包括它们的一些特定的符号组合,比如表示函数的符号“f(x)”就()是由f,x三个狭义的数学符号组成的。这种数学符号是经过严格定义的,其数量总体上具有无限性,会随着数学的发展不断增加,但在数学教育或数学基础教育中的数量是有限的,它们在数量上等于数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可以符号化的数学对象的数量。例如,“三角形”可以符号化为“”,“平行四边形”可以符号化为“”,但“四边形”却没有对应的数学符号。
(3)广义数学符号。广义数学符号是指能够剌激感官,在头脑中产生数学意义的客观存在,是数学文献、数学交流及数学教学中用来表达、传递、启示数学意义、数学信息的所有载体或剌激物,它不仅包括文字符号、中义数学符号、图表符号等人类专门创造的抽象符号,还包括实物、模型、实物图片等用来传达数学意义的自然实物符号。这种符号既包括经过严格定义的中义符号,也包括临时约定或创造的符号,还包括只有个体能够感受到其数学意义的个体性符号,它们在数量上是无限的,涵盖了所有与数学意义有关的可称为符号的剌激物,是最广义的数学符号。它们在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上复杂、多样,比如对于“三个苹果”、”三”、“3”、“three”、“叁”、“111”等不同的符号,人们往往会获得相同的数学意义。
1.2数学符号的分类1
1.根据数学符号来源不同分类
在符号意义建构过程中,对记号特征的感知、分析和记忆是十分重要的,而了解符号的来源不仅有助于对符号的记忆,而且有助于符号特征的感知和相似符号的区分。
(1)来源于语言文字的字母、词的首字母或缩写。由于数学,特别是现代数学主要是由西方数学家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数学符号主要来源于英语、希腊语、罗马语、德语等西方语言。在传入我国时,数学符号保留下来,但数学符号所示的数学概念或数学命题翻译为汉语时往往并不准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地介绍数学符号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式关于数学符号的“知识块”,加深对数学符号的理解。例如,用“Q”表示“有理数”是因为有理数是两个整数的商,而Q是Quotient(商)的首字母。虚数单位i是imaginary(虚构的)第一个字母。在“Ar2 ”中,A是英文单词Area(面积)的第一个字母,r是单词radius(半径)的第一个字母。“正弦函数”的英文表达是“sinusoidal function”, 一般缩写为“sin”,把“角的正弦函数”表示为“sin ”。(2)来源于数学家对数学对象的抽象或个性创意。例如,、、等几何符
、、号具有象形性,主要来源于数学家对数学对象的直接感知和抽象,而、、、、、、、等则完全是数学家的个人创意,被后人所欣赏而得以流传。(3)来源于已有符号的组合或意义扩展。例如,“”既表示加法运算又表示正号。f(x)则是一个组合符号。需要注意的是,在数学发展中,经过数学家的不断修改与完善,现在的符号已经日益完美,而且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和逻辑性,这些特征在数学符号教学中可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和记忆。例如,对于符号、、、、、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解读,使小学生不感抽象、枯燥:“”是完全相同的两条平行短线,表示一种对待关系,当用斜线把它划掉时就表示不相等了。因为3表示多,所以当三条短线平行放在一起时,就表示“大家”都是相等的,所以表示的是一种恒等关系。而“、”表示的是一种不对等关系,箭头指向小的一方,开口指向大的一方。
2.根据数学符号意义建构方式不同分类(1)数学自然符号
数学自然符号是指通过感官直接从客观事物或现实情境中获得数学意义的符号。从自然数学符号中获得的意义通常称为感性经验,它是认识其他数学符号的基础。数学教学中,教师出示的实物、模型、教具等都是自然符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自然数学符号中获得数学意义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才能发现其中的数学意义或数学关系。例如,教师在桌子上放三个苹果,如果不进行引导,小学生眼中看到的只是苹果,不会与数字“3”联系在一起。教师让学生看一张照片时,如果教师不进行引导或提示,学生不会注意照片中共有多少人,其中男、女各几人,以及他们的位置关系等。诸如此类的数学信息的获得主要依赖于学生的数学感或数学意识。(2)数学人工符号
数学人工符号是人们专门创造的用来表征数学意义的符号,它依附于客观事物,但所表达的数学意义不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意义或者说与本身意义无关。获得人工数学符号的意义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从客观事物中知觉并区分出人工数学符号;二是通过联想思维回忆起人工数学符号的意义。根据人工数学符号意义建构难度的不同,人工数学符号可分为四类:①数学图像符号,主要是指通过录像、录音、照相、绘画等科技手段记录下的自然符号,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素材。②数学文字符号,即数学中的自然语言符号,主要是指数学文献中用来表 示数学概念、数学命题的数学专业术语和解释它们意义的自然语言文字。根据文字在数学交流中作用的不同,文字又分为解释性文字、概念性文字(数学专业名词)、命题性文字(数学命题文字)、约定性文字。③数学专业符号,即数学中非自然语言的各种记号。主要是指狭义数学符号及其组成的数学表达式。根据表征对象的不同,符号可分为数学对象符号、数学关系符号。④数学图表符号,即由数学文字或数学专业符号组成的各种符号组合或符号表达式,主要是指将有关数学符号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的直观的结构。在数学中,图表主要包括数学图示、数学图形、数学图像、数学图表、数学表格。(3)数学行为符号
数学行为符号是指反映数学符号操作者的符号操作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公共的,客观存在的,人们对符号的操作和处理却具有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对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现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做出基本的判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可以判断学生的性别、学习兴趣、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注意分析学生的数学行为符号,通过各方面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3.根据数学符号所表达的意义不同分类
根据数学符号意义不同,数学符号可分为四类:(1)数学元素符号或数学词素。元素符号是指有明确数学意义,但不能独立表示数学对象,需要与其他符号联结才能表征数学信息的符号。元素符号是最小的记号单位,只是一些简单的笔画或音阶,但它是组成概念符号的基本元素。如构造英语单词的26个字母,构造汉字的各种笔画等。
(2)数学概念符号。数学概念符号是指表示一个或多个确定的数学对象的符号它一般由元素符号组成或一个单独的数学符号。数学概念符号是表征数学对象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即表示某个确定认识对象的概念符号无法再分拆,分拆后的符号或者没有意义,或者不再表示当前的认识对象而表示其他的认识对象。
()这一特性称为概念符号的整体性。例如,f(x)表示一个函数,并不是符号f,x意义之和。所以,概念符号具有明确的意义,它在头脑中对应着一个人、物、事或关系在人脑中形成的整体心理形象。例如各种语言中的字、词或词组,数学语言中的数字符号、字母符号、关系符号、运算符号等单个符号是概念符号。
2、f(x)、x,y等也是概念符号。(3)数学命题符号。数学命题符号一般由元素符号和概念符号组成,指代的是对事物的一个判断。数学命题符号是为了表示认识对象自身的各种属性或不同认识对象之间各种关系的一个判断或陈述而将不同的概念符号按照约定的组合规则连结而成的符号序列,即通常所说的“句子”。从表征的内容看,命题符号是表示信息的基本单位或最小单位。例如,数学中的各种定理、法则、公式等指代的是对事物的一个判断。从形式上看,命题符号是各种长短不一的符号序列,但这种符号序列是按照一定的约定规则排列的,不是任意的组合。例如,“2人+1人=3人”是有意义的,它遵循了数学符号的排列、组合规则,而“2=人+3”是没有意义的。由于在数学符号中存在大量的“嵌套”现象,对一些的复杂的数学命题符号表达式进行结构分析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12比如34表示一个矩阵,不是对矩阵属性或特征的判断,因而是概念符号,12不是命题符号,不能看作是信息。而X34是一个命题符号,向人们传递了一
12个信息:X是一个矩阵34。
(4)数学文本符号。文本符号是为了详细描述与某一主题相关的事物的性质或关系而把相关的命题符号串联或组合起来符号序列。根据主题的从属关系,文本符号可分别称为段、节、章、篇等。例如,表示数学问题的符号是数学文本符号。从形式上看,文本符号至少含有两个以上的命题符号,即命题符号是文本符号的基本单位。从内容上看,文本符号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描绘某个事物的状态、性质或变化,具有相对明确的主题,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意义系统或体系。由于文本符号的主题无法在符号序列中直观显现出来,因此获得文本符号的主题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依次从句、段、节、章到篇,符号的意义越来越复杂,只有获得前者的“言外之意”才能较好地把握后者的主题,获得后者的意义有助于发现前者的“言外之意”。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后面的阅读有助于对前面文字符号的理解,阅读完全部文章后再读前面的文字又会新的理解,而隔一段时间后再重读文章又会有新的体会,而这些体会往往又是真正文章本身意义的。
1.3数学符号的特征1
对于数学的符号语言,克莱茵指出:“数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她的符号语言。如同音乐利用符号来代表和传播声音一样,数学也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与日常讲话用的语言不同, 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地、有意地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因而,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简化了的符号,这些符号发展到今天己经演变成一门专业化的科学语言。它具有强烈而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涵的精确性
数学符号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关系提供表述关系的精确模式,莱布尼兹认为好的数学符号可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阿里阿德涅线,即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媒介,以便用来思维”。如符号语言以下几种表述关系在内涵上都作了明确的区分,就是好的符号。目前国际上微积分符号体系采用的是莱布尼兹形式而非牛顿形式,关键是莱布尼兹的符号体系简洁而且精确。如下面几种符号形式: “”—同一关系;“”—属于关系;“”—包含关系.由于数学符号对他们所要表述的范围都做了精确的界定,因而避免了“是”这一日常语言在表达上的含糊性。(2)使用上的统一性
数学符号已超越民族和国界,是“国际通用语言”。1.4数学符号的功能1
作为一种专业语言,除了具有一般语言所具有的语言功能和一般专业符号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和知识承载功能外,数学符号还具有自身独特的数学教育功能。1.数学符号反映着数学的本质,对促进数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数学是需要进行高度抽象思维的学科。虽然数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但数学作为学科创立之后,就具有了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具体实践而独立发展。数学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集中体现在其自成体系的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上。一些特殊的数学符号甚至能精确的表述用日常语言难以具体表述或写出的概念,例如n、e?正是这些数学符号的引入,实现和促进了数学的发展。Cajori, Floriarn指出,现代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要归功于阿拉伯数字符号、十进制小数与对数的发明。
2.数学符号集中体现了数学的形式美,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符号的美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符号不仅方便书写、运算和推理,而对数学的传播、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符号简练、优美的形式魅力给数学发展以深层驱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符号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和美感,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灵感都将是十分有益的。目前,很多教育专家倡导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播,适时介绍有关数学符号的渊源和发展过程应该是数学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一环。3.数学符号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直接影响数学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简单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而任何一种思维方式或心智技能都必须借助于外部语言和符号才能进行。因此,只有掌握了数学符号,才能够发展数学思维方式和心智技能。古今数学大师们都很重视数学符号的作用。莱布尼茨认识到好的数学符号能节省思维劳动,运用符号的技巧是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欧拉则意识到符号的简化和规则化,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有助于数学的发展。符号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没有符号感的培养难以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4.数学符号是科学的语言,间接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基础。这种基础的作用是通过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为媒介而实现的。符号体系最先由数学学科创立,并为其他学科所采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符号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局有着重要意义。
5.数学符号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数学可以让人形成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精神突出表现在数学们的言行和性格特征。Casson Stanley说,人与数学越近,就与动物越远。Bush Vannevar说,数学家不想玩弄数字,也不想用微积分进行等式转换,最喜欢一个人摆弄高水平的逻辑符号,而且完全任自己的直觉判断来选择操作程序。Darwin Charles则形容数学家的工作是在漆黑的房子里寻找并不存在的黑色帽子的盲人。EgrafovM.说,如果你问数学家他在做什么,你总会得到同样的回答:在思考。他们思考困难的、非同寻常的问题,不会思考普通的问题,而且只会写下答案。Flanimarion,Camille描述了数学家思考时的投入:数学家的脾气通常是难以忍受的,这可以得到心理学上的解释。他们的头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和精神忧郁的原因。King,Jerry P.描绘了数学家们的工作状态:数学家几乎总是独自工作。数学家工作时总是独自坐在书房中,眼睛盯着杂乱地写在黑板上的各种方程或已经卷角的再版多次的数学资料,那是他想进行推广的结论。那是一种安静的工作,而且经常出现时间停滞的状态,数学家什么也不做,只是坐在那里,眼睛盯着白纸发呆。当你进来时,发现正在工作的数学家翘着腿凝视着窗外时,你应该说:“对不起,我不知道您在工作。”因为他确实可能正在工作。2 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2.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丰富的“符号感”,这是发展学生的数学“符号感”的重要基础。比如,常见的交通信号、生活中一些电器的标识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符号化”了的世界里。既往的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对学生而言,学会“数学符号运算”似乎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其中原因何在?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以往的教学不承认学生已有经验中的“符号世界”,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去认识、收集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并加以交流,使其建立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为数学符号感的培养奠定认知基础。例如, 用火柴棒拼摆正方形, 拼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如图所示)
按照图中的方式,拼摆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拼摆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棒?
拼摆1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拼摆100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你是怎样得到的?
在拼摆2个、3个、10个正方形时,学生们可能会具体数一数火柴棒的根数,但当拼摆100个正方形时,就需要探索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火柴棒根数的变化规律,而规律是一般性的, 需要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由此学生自然会意识到使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火柴棒根数的变化规律的简捷性和普遍性。显然,此类例子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理解引入数学符号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其实,对学生而言,数学难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数学的外在符号表达形式会转化为外部强加的僵硬的规则体系,也就是对数学与符号语言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与转化。2.2充分挖掘符号的暗示功能2
由于按一定规则组织起来的数学符号是思维活动的物质载体, 其功能主要有揭示一般规律、构造数学模型和表达数学思维模式等,因此,它能刺激联想活动、诱发数学灵感。而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教给学生用符号表达的结果,而常常忽视了对数学符号的“最原始”的暗示功能的挖掘,从而导致学生多习惯于停留在数学符号操作的层面上,而不能达到真正借助于符号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层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数学符号创设的启发性原则,注意充分挖掘符号的暗示功能。例如:“ 等。
2.3加强数学符号间的转换训练2
这里所说的数学符号间的转换,主要是指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表格法、关系式法、图象法和语言表示之间的转换。由于一个数学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 产生不同的表达形式,因此,将一种“符号表达”从一个角度转换为另一个角度的“符号形式”,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也就存在着符号间转换的根据与可能。例如, “ 已知x2y5, 求x2y2的最小值”。可以转换为“求直线x2y5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进一步再转换为“求原点到直线x2y5的距离”。这样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 又使问题变得简单易解。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训练,充分发挥各种语言的优势,从而使学生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另外, 从数学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思维形式之间的转换及表达方式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因此, 能把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表示形式, 构成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2.4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符号语言交流2
毫无疑问, 数学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够深入和发展, 只有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出来, 数学思想才变得清晰。也就是说, 数学是借助于数学符号语言与普通文字语言的结合才得以流传, 当然,学生是通过理解这些数学语言的内涵而掌握数学知识, 进而形成能力的。然而, 由于学生个人的数学认知结构存在差异, 因此, 他(她)对同一数学知识的理解就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例如, 在刚刚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以后, 用它来计算(3a2b)2时, 不少学生会出现形如(3a2b)23a223a2b2b2这样的理解(在他们看来, 此处的“a”与公式中的“a”是一样的)。学习了分配律m(ab)mamb后, 也有不少学生会有如下“同理可得的结论”: f(ab)f(a)f(b)、” 暗示根号下非负;而logax则暗示x0,(xy)mxmym等。通过交流, 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错误的理解, 从而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否定, 进而引起同学们的共鸣。通过交流,也可以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考角度,有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充分地活动, 进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2.5对数学符号运算进行必要的训练2
《标准》认为, 必须对学生进行分阶段的、适当的数学符号运算的训练。如,(3)3______;在进行相反数的教学时, 可安排如下练习:(3)______;(3)-3______;(2)(3)______等等。当然,我们并不主张进行繁杂的形式运算训练, 而应该增加实际情境、探索过程、几何解决等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的运算。
2.6重视对符号的涵义和实质的分析2
如众所知, 数学符号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用高度简约化的形式语言来表征具体的数学内容。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过于表面化的现象。例如, 学生在学习数学符号时没有真正理解数学符号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 在记忆时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 记住的仅仅只是几个抽象的符号而已.比如, 学生若不理解三角符号sin(AB)的涵义, 则类似于sin(AB)sinAsinB的错误就有可能发生。笔者认为,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脱节, 其实质就是简约化的数学符号与其所表征的数学内容相脱节。据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给数学符号斌予具体的内容, 要对数学符号的涵义和实质进行深入的分析。2.7对学生学习符号可能存在的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2
如上所述, 数学符号是一种高度抽象化、概括化和形式化的数学语言, 而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数学知识经验相对较少、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低, 这样就势必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 教师对学生学习符号可能存在的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从笔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学习数学符号的困难主要有二:
一、是理解上的困难。例如, 同一符号可能会有多种含义。以符号“” 为例, 它至少具有以下四种含义:①表示运算符号;②表示性质符号;③表示相反(数), 如反数记作-1的相21,上升5m记作5m, 下降5m可表示为-5m。④表示数-1,如2-1a-a反过来,-a-1a, 这时“” 就具有数“-1”的作用了。再如多
4种符号可能表示同一含义。如4
3、、4:3等均可以表示4除以3的商。
二、是
3表述上的困难,比如,不恰当的表述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如“-a” 读作“ 负a”, 容易使学生产生“-a”一定表示负数的误解。
总之, 对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不是一墩而就的, 应该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而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尽可能地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 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要始终尽可能地还原数学符号创造、发明的过程, 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符号“ 冰冷的美丽” 为“火热的思考” 的鲜活的过程, 进而深刻理解数学符号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意义。要始终注重数学符号的辨析、操作和变换等。这样, 学生的数学符号感必将逐渐地好转起来。参考文献:
1王成营 数学符号意义及其获得能力培养的研究 2李桂强
谈中学生数学符号感的培养
第三篇:学生符号感的培养
学生符号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下面我就加强学生符号感的培养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内涵。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二、作用。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其中7-9年级初中阶段的主要目标为: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具体实施方法。初中阶段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主要表现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在数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而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四、举例说明,符号感的形成与巩固,贵在平时的教学。目前,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之后学习的数学活动:如何选择更省钱,怎样租车,怎样调水,这一节难度大,学生不好掌握,必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交流来获得知识,引导先掌握好的学生通过与其它学生讲解分析的过程,进而来深化、条理知识,最后实现共同进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体验情境中对符号的需求去引导学生感知与顿悟,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从而达到利用《课题学习》、“数学活动”等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亲身体会符号的优越性.
再如二次函数的教学中,例如:1.在建立函数概念时,有学生总会说,两个量,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每取一个值„„ 复述的过程同学听得不清楚、自己也会觉得说的累,甚至于说错„„此时,教师可以提示他,你能说得简单明了一些吗?很快,学生就知道用“x”、“y”来表示两种变量.他再来描述函数概念时就简洁了很多.其实他的收获不仅在于较好地回答了函数概念,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次提问中的过程,真切地体会了符号表示的优点,巩固了符号感、发展了符号感.2.用符号表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可以用配方法和直接套用顶点公式,让学生体会了符号表示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符号感。等等。
第四篇: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新世纪竞争合格人才的光荣使命和时代的重托。新一代接班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着力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课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操作”训练,使学生学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能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有新的发现。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的想象开始。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手使脑得到发展,变得更加明智。
三、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当今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传统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改变那种传统的“灌输―接受,听讲一一背诵一一练习一一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把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指挥棒下,这样学生的情感、思维、创新意识将会被抹杀,使他们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大胆实践,自由独立地思考,放手操作,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养成。
四、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改变旧的教学式,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虽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却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作为设计师和引路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还可以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上,产生一种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向往,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环境下,敢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问题就难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正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叛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工作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凡事都爱问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思维,从而有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贾慧.浅谈小学数学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07(3)..[2]林小场,蔡慧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体会[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3)
第五篇:建立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情商策略
建立和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情商策略
人的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就是情商,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喜欢,不感爱好,缺乏意志力时,就难以激发出聪明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智力活动,让学生完成接受、储存知识信息的任务,更要充分调动学生情商因素,提高学习爱好、转变学习态度,让他们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自觉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建立和培养良好的数学情商,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情商。
1、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要建立这样的情感氛围,教师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学情感,这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的情绪也会随之高涨,也会对数学产生爱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迸发灵活灵敏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教与学形成和谐共鸣,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其次,教师的语言不妨风趣一点,把孩子的爱好激发起来再讲,效果反而比严厉的说教要好,这样做,可以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反之,假如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怀着不安甚至对立的情绪上课,即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再好,学生也很难参与进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要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观念,要克服“我说了算”的错误观念,增强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长久以来的传统观念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只有照做的份,让学生思想受限,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我们教育者应摆正位置,要尊重、爱护学生,答应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判定“1250×80的结果有几零”问题,学生会有两个0、三个0、五个0等不同答案。假如教师只是简单地否认其中某种说法错了,那将会阻碍其思维发展,造成心理打击,失去信心,不敢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只有依靠老师和其他人。在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鼓励他们大胆思考,积极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说错了不要紧,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3、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教师应是一个公正的法官,对学生都是等同的,不能偏爱一部分,忽视另一部分(非凡是学困生)。其要害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学困生”,对他们应当更重视、更喜爱、更尊重。教师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让学困生每节课也能看到老师那亲切的目光。
二、以愉悦乐学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1、根据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设计新奇问题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爱好。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顺便写出一串数“123、258、97652、110023、146023”,问: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一分钟内回答,结果当然是学生都无法做到。这时改由一个学生写数,老师和学生比一比,看谁能迅速判定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好奇的心理使学生就急于知道老师是怎样判定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再是,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图表直观、语言直观(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事物,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
2、小学生有注重力不能持久的特点,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教学方法。低年级教学中可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在中高年级则可强化观察、操作、实验,让多种器官并用,丰富感性熟悉,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例如: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先动手测量自己的数学书、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宽、高,并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再合作量出教室的长、宽、高,并合作计算粉刷教室内墙面积。随着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到数学很有趣,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保持和发展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3、多采取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老师的每一次肯定、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提问、作业批改和其他数学活动,教师都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的火花。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有个学生在板演“1375+4829”时,忘了十位上有进位,订正时你可能给个“×”就完事了。可要是在学生做对的数位上都给“√”,只在做错的数位处划一个“?”那会怎样呢?学生一看,四个数位我做对三个,只在十位上忘了进位了,以后要认真了。这样不损伤学生自尊心又纠正了学生习惯上马虎的错误。
三、注重学法引导,培养学生好学数学的内在情商。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要发挥“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1、不断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强化观察、操作、实验活动,多种器官,提高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有意识地设置障碍,造成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发展动力。他们在探索过程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加强学法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他们克服认知障碍,用直接或用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从中受到激励,坚定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设置障碍要科学,所给出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余地,不点就通、不思就懂;又不能过于复杂、高深,超出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基础,否则,学生会因过于困难而产生厌烦心理。
2、创设多种师生、生生合作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做法,减轻学习压力。过去学校、家庭、社会都把成绩作为儿童好坏的评价标准,高分成了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为应试死记硬背,久而久之,就造成厌学、怕学心理。儿童天性好动,教育者应结合现实生活,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地去实验操作探究,去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去与人沟通与交流等,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获得情感与态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后进行的,那就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或自己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展自评,互评和教师的点评,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轻松学习。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记忆得轻易。
3、注重培养应用意识,让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新课程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深切地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有用的;教学还要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感知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还要开展在数学文化背景下学习数学的活动,从而渗透了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