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工作细则
生命科技学院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为了加强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规范性,根据学院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经毕业生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毕业论文工作流程
(一)科研选题
指导教师于第七学期,给学生布置科研课题,利用科研技能训练给与相关培训,指导同学进行文献检索。在第七学期末,给学生下达任务书,并与学生协商确定一篇外文文献。学生需要在第八学期初完成计划书(开题报告)并经指导教师认可后开始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也可根据课题需要及学生的情况提前一个学期安排毕业论文工作。
(二)文献准备
于第八学期4月30日前完成论文综述、外文翻译初稿。指导教师进行评阅,提出修改建议,于毕业论文中期考核前完成定稿。对未按期完成者,将予以公告。
(三)中期考核
每年5月中旬对全体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中期考核。
1.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包括任务书下达、对学生论文工作指导的完成情况;
2.对学生的考核包括论文综述、外文翻译、计划书的完成及研究工作的进度。对于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评定中期考核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将予提前答辩。对于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指导教师给予警示。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上述工作的学生,不允许参加毕业正常答辩,直接安排二次答辩。
(四)提前答辩
对于期中考核优秀的学生和部分已经完成科研课题及论文撰写的学生,为方便就业和工作,可组织提前答辩。从5月下旬开始,间隔10-15天,每个专业教学部够20人组织一次答辩。欲提前答辩的学生要由指导教师推荐,经各专业教学部组织审核小组进行资格审核,论文评审全面达标,方可参加提前答辩。
(五)毕业答辩
答辩工作下放到各专业教学部进行,专业教学部负责本部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评审与答辩工作,根据学生人数和课题类型,可分成若干答辩小组,每组5-7人,设答辩组长和答辩秘书各一人。评审合格的学生可参加毕业答辩。评审或答辩不通过者,于一周内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满分70分)。二次答辩不能用过的,不准予毕业,需参加下一年的答辩。
(六)评选优秀论文
各专业教学部总结答辩工作,根据论文成绩和优秀额度评选各专业优秀论文。
(七)论文工作终审
第一批答辩结束,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组织各专业教学部主任汇报答辩工作,汇总问题集体讨论,重新审核反映突出的论文,通过优秀论文和二次答辩学生名单。
二、答辩资料准备
(一)毕业论文要件:毕业论文档案、任务书、计划书、毕业论文、综述、外文翻译、外文原文、工作总结。
(二)撰写与提交规范:
参见“生命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和“生命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提交规范”。
三、打分标准
(一)论文评价打分标准参见院毕业论文工作条例。
(二)减分制度:逾期提交论文材料者实行减分制度,晚提交1天者减5分,晚2天者减10分,晚3天及其以上者不予评审。
第二篇:2014最新生命科技学院解说词
生命科技学院解说词
踏着青春的步伐,伴着激昂的旋律,向我们走来的是生命科技学院代表队。生命科技学院是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教职工78人,在校生1267人。具有9个硕士授予权点和6个本科专业。现在各类科研经费400多万元,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7门课程被评为省、校级精品课程,其中1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曾获得河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院系”、学生工作获得多项省、市、校级荣誉称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院的全体师生员工正以昂扬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中,为把生命科技学院建成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二级学院而努力工作!
第三篇: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系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外语系网页),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学生查阅资料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4年9月26日”或“2004-09-26”.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2.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4.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参考文献
6.研究进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系部审查意见:
系部负责人:
年月日
第四篇:1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
(2010年09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提高、检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基本手段。为了切实做好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精神,并结合我院实际,修订本规定。
第二章 目的
第二条 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训练,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对文科专业学生还应注重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的能力。
(三)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外文阅读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实际调查、文献资料查阅和文字、口头表达等基本技能。
第三章 组织领导及相关职责
第三条 教务部作为主管职能部门,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宏观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统筹管理全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协调解决有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相关问题。
(二)制定、修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制度、规定。
(三)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过程管理,进行质量监控,如抽查各系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答辩等各环节的工作质量。
(四)对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总结、组织经验交流等工作。
(五)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选工作。第四条 系的主要工作职责:
(一)根据系的统一部署,成立本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拟定本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组织、落实本系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二)组织开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讲座、课程等。
(三)审核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负责组织学生的选题工作。
(四)审核指导教师资格,确定指导教师。
(五)检查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度和质量,组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答辩工作。
(六)组织校内外专家评阅毕业论文(设计),组建本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
(七)负责本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管理。
(八)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九)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归档工作。
第五条 系(专业)作为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层单位,其主要工作职责是:
(一)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规格(论文或设计说明书的字数、图纸量、中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量等)、质量(难度)及进度要求做出具体规定。
(二)选定题目并组织教师对选题进行论证。
(三)提出指导教师名单。
(四)把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五)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第六条 指导教师主要职责:
(一)指导学生选题,做开题报告,制订指导计划和工作程序。
(二)向学生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前的调研、实验、加工、上机运算等准备工作。
(四)指导学生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布置学生笔译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资料。
(五)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认真做好答疑和指导工作,督促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任务。
(六)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正确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并写出评语和评分,评语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避免简单抽象、千篇一律,字数不少于150字。
(七)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准备工作。第七条 学生的职责
(一)本科生修完所学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不含毕业实习),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二)认真学习和遵守学院、系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高度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并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
(四)在开题及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前广泛查阅参考资料,了解学术研究进展,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工作。
(五)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开展本论题的意义、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效果等。开题报告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方可开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与指导教师交流,有
意识地培养自己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养成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认真按照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中既定的内容和进度独立完成论文(设计),严禁抄袭、套用他人成果或请他人代替完成。
(七)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时,做到数据准确,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
(八)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调查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遵守现场和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使用仪器设备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九)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期间,应严格执行考勤制度,确需请假的按学院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四章 基本要求
第八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文理科专业以科研论文为主,工科专业以工程设计为主。艺术类专业可撰写毕业论文,亦可进行毕业设计。
第九条 毕业论文(设计)不能免修。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不及格”的,应在弹性修业年限内重做,重做后仍不及格者,不予毕业。
第十条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持续时间文科专业不少于8周,理工科专业不少于10周。毕业论文(设计)可与毕业实践、实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不影响现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提倡尽早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各系应于第七学期内确定指导教师、制定指导计划、完成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报告;答辩资格审查最迟应在第七学期第19周前完成;正式答辩最迟应在第七学期第20周前完成;补答辩在第七学期第21周前完成。
第十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一般应包括:①学生选题;②收集资料、做开题报告、撰写论文;③下达论文(设计)任务;④拟订工作方案、技术路线及工作进度;⑤开展实验(设计)或实际调研等;⑥撰写论文(完成设计);⑦中期检查;⑧指导教师审阅论文(设计),并提出修改意见;⑨论文(设计)评审、答辩、评定成绩。⑩文件归档、总结等。
第十二条 担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学历(教师资格证),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指导教师与指导学生的比例一般不超过1:5。提倡聘请校外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相关专业管理干部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但系必须选派教师同时参与指导。
第十三条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应与生产实践、科学前沿和社会发展相结合,题目要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应尽可能结合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情况,突出我院人才培养特色。
(二)选题应以中、小型为主,论文(设计)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当,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又不因任务过少,达不到训练的基本要求。
(三)题目的选择应力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对于某些既指导研究生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教师还可以把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内容有机贯穿起来,本科生选题可以是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或一个专题,但应注意分清层次,明确各自的内容。
(四)理工科专业的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文科专业的选题要反映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等。
(五)选题应保证类型的多样性,原则上必须每生一题,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如果确需多位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要在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要明确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且毕业论文(设计)要分开撰写,并标明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任务及其在整个课题中的贡献。
(六)在选题方式上实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实习单位实际情况自行拟定题目。学生所拟题目应符合教学基本要求,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学生自拟题目必须经过指导
老师同意和系审批后方可执行。
(七)选题结果经系认定后,报教务部备案。题目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确需改变选题的,须经系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组长批准,报教务部备案。
第十四条 文献阅读是科研训练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毕业论文(设计)的一项基本功训练。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前,学生应广泛搜集信息、积累知识、了解论文(设计)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
第十五条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观点明确、论证严密、数据正确、结论合理、层次清楚、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有独立的观点和见解。毕业论文必须按规范格式写作。涉及到他人的观点、数据或计算公式的要标注出处,明确列出引注或参考文献。文理科专业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6000字,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毕业设计字数视专业情况而定。
第十六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统一采用A4复印纸打印,并提供WORD格式文档(文件名为学号.DOC)。打印格式参照《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打印格式》。学生上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整套材料要求按照封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教师评分表、答辩记录表、成绩表先后顺序装订。毕业论文(设计)封面由学院统一印制,有关表格可在教务部网站下载中心栏目中下载。
第十七条 建立毕业论文(设计)档案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保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保存五年以上,并把论文的电子文档汇总制成光盘保存。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要长期保存。
第五章 答辩与成绩评定
第十八条 答辩要求
(一)答辩委员会由系领导及专家5-7人组成,设主任委员(应具有正高职称)、副主任委员,秘书一人。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具体负责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成员必
须由讲师以上的人员担任。答辩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即指导教师不参加本人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工作。
(二)每个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答辩前,学生必须将毕业论文(设计)送交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并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聘请评阅人进行评审。
(三)答辩的组织方式,可根据选题的特点和学生人数的多少采取分组答辩或按选题答辩,并可安排部分非毕业班的学生参加。对初评成绩为“优秀”的论文(设计)以及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评分成绩差距超过10分以上的论文(设计),应由系答辩小组组织二次答辩。
(四)答辩情况要有专人记录,然后由答辩委员会(或分设的答辩小组)共同商定答辩成绩并填写相关的评语。
第十九条 成绩评定
(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占50%、评阅教师评定成绩占30%、答辩成绩占20%。最终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折合标准为:90分以上为“优”; 80分至89分为“良”; 70分至79分为“中”; 60分至69分为“合格”; 60分以下为“不合格”。凡参加系答辩委员会组织二次答辩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为论文(设计)的最终成绩(不按各部分评分比例)。
(二)指导教师、评阅教师成绩可根据《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系毕业论文(设计)评分参考标准》评定;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根据《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系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审参考标准》评定。
(三)毕业论文(设计)总体成绩应呈正态分布,成绩为“优”的比例一般不超过专业总人数的15%。
第六章 质量监控与保障
第二十条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行二级管理,学院、系(专业)分别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负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指导、检查、考核、总结等。系主任、专业负责人为各级毕业论文(设计)组织的工作责任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设
计)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第二十一条 要注重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员的作用,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应着重做好选题、中期、答辩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并提交检查情况报告或工作总结。
第二十二条 系要切实保障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题目来源、指导教师配备、经费投入与来源渠道、查阅资料、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工作的安排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优质高效有序地完成。
第二十三条 系要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学风建设,积极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毕业论文(设计)的抄袭剽窃、买卖论文和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
第二十四条 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实施必要的奖惩制度。
(一)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的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按计划开展指导工作。对不能认真执行系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和系的安排,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度;或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未能严格审核,导致出现明显的论点、论据错误、质量低劣的指导教师,给予全院通报批评。对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历届或本届学生雷同,造成抄袭现象;或未能对学生的舞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制止,默许或纵容学生弄虚作假的指导教师,视情节轻重按教学事故处理。
(二)凡在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或撰写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直接拷贝使用他人相关内容者,应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按零分记,并追究指导教师的责任。
(三)学院每年组织一次本科毕业生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活动,为获得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并予以适当奖励。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各系在具体实施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掌握本规定的精神实质,结合本系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并报教务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修读双学位、双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参照此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部负责解释。原《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生命科技学院团委2011-2012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生命科技学院团委工作总结
期末回首,透视本学期工作的点点滴滴。
新学期伊始我生命科技学院学生会进行了换届选举,这一学期的我们不再像上学期那样对工作生疏与青涩,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学期,但是我们发现经过这一学期的磨练我们真的成熟了不少。在这个学期里我们挥洒着我们辛勤付出的汗水,闪耀着我们努力工作的成果,在努力付出、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同时也折射出我们对自己工作得失的反思和总结。
下面从开展的活动中,具体说明我生命科技学院团委在本学期的工作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三月份团日活动
从本学期三月份开始我院团委响应校团委的通知,在我院各团支部每月份举行团日活动。
通过每一月份的团日活动不仅丰富了我院团员及同学的课余生活,而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员的综合素质及团支部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同学中得到了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些许不足:首先,团日活动时间没有把握好,有时活动不能够按时举行;其次,各支部其他班委对班级团日活动细节不了解,以致于活动中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为此,在以后的团日活动我们应注意提前向各团支部说明团日活动活动细节及规则;同时,团委人员应该到现场指点实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最终提高团日活动意义及质量。
二、推优入党 三月份我们根据校团委下达的通知,在校团委的统一领导下我院优秀团员推荐入党工作如期开展。
我们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标准、规范程序,认真做好对“推优”对象的培养和考察工作,并经常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培养和考察情况,提出“推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在我院团委老师及团委委员的认真评析中,根据“推优”工作的相关程序,评选出我院优秀团员推荐入党人员。
三、缅怀雷锋精神活动
今年三月份是学雷锋月,为响应我校团委三月份团日活动通知,在我院各团支部开展“学雷锋活动”。我院各支部积极响应开展以观看雷锋事迹电影、主题班会、雷锋精神演讲等形式的团日活动。
本次团日活动弘扬了雷锋精神,掀起了同学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高潮,也使雷锋精神在我们的心中闪出了红色的光芒,让我们的血液更加沸腾,同学们在为雷锋精神的感动的同时,也暗暗地决心今后的日子再多做好事,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主题团日活动令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了助人为乐的真谛,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对同学们的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五四”评优
三月底根据校团委下达的通知,一年一度的“五四”优秀团支部评选在各院陆续展开,我院团委对各个团支部的评优工作也如期进行。
我院团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各团支部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评析。
在我院团委老师及团委委员的认真评析中,最终确立了“五四优秀红旗团支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十佳青年”并对其进行了表彰。
在每一学期,我院团委老师非常重视优秀团干部和团员典型培养。在每年进行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的评选中,总能在通过推优评优,发现和
树立典型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让各团支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五、六月份团日活动
根据校团委通知六月份团日活动是这学期最后一次团日活动,为了有一个好的收尾工作我院各团支部正在积极地筹办本支部团日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团日活动,加强全体团员进行团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团员青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活动还在进行中,但我们相信我们将会有一个很好的收尾工作。
六、本学期团建设
在这一学期里我院各团支部积极推进共青团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共青团工作。
(一)加强团组织队伍建设。完善校团委的工作章程及各项条例,增强团员工作活力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巩固团员在学生组织中的主体地位。改善团支部的组织运行机制,切实增强团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团干部的培训工作,出台团干部考核条例,为团干部发挥作用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二)保证团日活动“推优”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学生群体和层次的变化,进一步规范“推优”程序,明确推荐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审核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推优”质量,充分发挥了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
(三)健全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各级团组织认真学习《团章》,根据其工作计划进行考核,使组织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团总支书记双周例会制度,研究部署团的重点工作,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切实加强共青团工作的统筹协调,调动团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推进校共青团工作奠定基础。
(四)团的日常工作有条不紊。切实做好团员的培养、发展、注册以及各班团费的收缴等工作。在“五四“评优期间规范了团员的日常组织生活,建立了团员的考评机制。通过团员管理:团籍管理、团费收缴、团员奖励、处分等,密切团员与团组织的联系。
这一学期里,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在学校老师的支持下,我院团委在团的组织建设、团员教育、团员发展和团日活动开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还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例如:团的基层组织还较薄弱,团员工作的层次水平、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等有待不断创新和加强等。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广大团员青年的成长成才为目标,继续围绕“育人”这一中心工作,在团建创新上下功夫,在“服务学生”上下功夫,努力开拓,不断创新,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做积极贡献。
共青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委员会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