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商局查获一起虚假宣传案
政 务 信 息
***县工商局查获一起虚假宣传案
近日,***县工商局成功查处了一起化妆品虚假宣传案,对***县某某日用品店作出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
该局执法人员在市场监管中发现,***县某某日用品店以
“第一军医大学科研成果、田之缘、养生会所”字样的广告宣传销售某品牌的化妆品,但当事人无法提供以上化妆品系第一军医大学所研制的相关证明文件。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足以造成使消费者误认其销售的化妆品是由第一军医大学所研制,其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禁止性规定,构成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该局据此作出上述行政处罚。
报:县工商局
第二篇:案例评析贵州某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虚假宣传案
案例:贵州某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虚假宣传案
2005年3月23日,我局公平交易分局人员发现贵州某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公司)在我县人民会场进行**牌除湿追风灵(以下简称追风灵)产品说明会。贵州公司在产品宣传活动现场拉产品说明会的横幅和宣传画,将各地该产品使用者赠送的锦旗臵于现场前沿和左右两侧,产品说明会首先由贵州公司促销人员讲解该产品的试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述产品由来的历史故事,请试用人员上台现场实话实说,并请送感谢信的使用者上台宣读感谢信,促销人员也上台代为宣读感谢信,然后进行产品赠送活动和销售活动,据现场促销人员介绍共销售追风灵120瓶,单价75元/瓶,截至我局立案查处之日起说明会已经进行了九场。我局立案之后进行了缜密调查,最后将该案定性为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拟给予贵州公司责令停止违法经营行为,罚款壹拾捌万元,上缴国库的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送达后,贵州公司派出了两位代理人出席了听证会,代理意见就贵州公司此种行为是否属于虚假宣传、是否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虚假宣传行为、案件处罚额度是否适当与案件调查人员进行了辨论,之后我局综合案情并部分听取贵州公司代理意见,作出了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罚款伍万元,上缴国库的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当事人未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在规定的时间内,我局向人民法院提出了异地强制执行的申请,使该案得以执行。
[争议焦点] 在该案的定性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当事人的行为应该按照《广告法》来定性处理。贵州公司在追风灵产品说明会上采取挂横幅、宣传画、锦旗、介绍产品历史故事、性能等、宣读和代为宣读感谢信、赠送药品等和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广告、粘贴消费者赠送的锦旗方式对该公司的产品进行宣传以达到促销产品的目的,在这些宣传过程中,宣传该保健品的疗效,误导消费者致使消费者认为该产品是药品,具有药品的疗效。《广告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有表示的,应该清楚、明白。”贵州公司的行为明显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广告行为,根据《广告法》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处以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给予处罚。再则,《广告法》相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药品管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言,是特别法、专门法,应当优先适用。
二、当事人的行为应当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首先、本案当事人的宣传方式超出了《广告法》的规范。广告根据其发布方式可分为户外广告、印刷品广告、固定印刷品广告、电视报纸期刊广告、互联网广告等。本案中,贵州公司通过讲述产品历史故事、悬挂消费者赠送的锦旗、宣读和代为宣读消费者感谢信、以多送赠品为诱饵要求消费者送锦旗等方式宣传促销产品让本为保健品的追风灵使消费者误认为是药品,具有药品的疗效,其宣传方式超出《广告法》的行为规范,其法律责任也应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调整。其次、当事人贵州公司的促销人员在追风灵产品说明会现场和互联网上进行了产品广告宣传,以消费者感谢信和锦旗为载体突出宣传“**除湿追风灵,治疗风湿真神奇”“**除湿追风灵,治好我的肩周炎”“**除湿追风灵,治疗顽疾真正行”“除湿追风灵,风湿无处存”“**除湿追风灵、用到病除擦就灵”等,其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主观故意明显,行为非常具体,消费者将追风灵认为是药品的事实客观存在。第三、《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它法律有关于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如《商标法》《产品质量法》等,但是对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推定立法原意应该是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应当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若干意见”工商公字[1995]第238号文件指出:突出执法重点,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要重点查处------,利用广告或者其它方法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国家工商局工商广字[1995]第261号答复中指出:如果在该广告中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可以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我局案件审理委员会在彻底审查案情、对案件性质认真核审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一致意见,采纳第二种意见,对贵州公司进行了处罚。
[案后反思]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作为一种企业竞争战略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激烈的竞争使部分市场主体千方百计找寻法律空子,力图规避法律制裁。在各种合法的形式下面进行非法竞争,利用部分消费群体消费知识上的缺陷、防范心理的缺失,运用真实的谎言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蒙蔽消费者,具有非常强的欺骗性,应当引起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入,执法体制中既有综合执法机构又有专业执法机构,法律规定中的行为竞合不断增多,同种违法行为设定了不同的处罚条件,给具体执法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如何恰如其分地对这些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既是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又是净化市场经济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客观要求,值得在我们具体工作不断探索和研究。
第三篇:无线电管理处快速查获卫星电视干扰案
湘西州无线电管理处快速查获卫星电视干扰案
2013年11月21日,湘西州无管处接到花垣县长乐乡村民举报,称其村里卫星广播电视受到干扰,老百姓无法正常收到卫星电视。百姓无小事!我们估计有关部门法律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违法设臵卫星电视干扰器所造成的。管理处领导批示立即前往查处干扰。工作人员携带卫星电视干扰监测系统,驱车经过二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来到干扰最严重的长乐乡政府附近。
来到目的地后,管理处工作人员首先对干扰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作了相关调查笔录,查看了受干扰电视播放情况,并进行了录音录相。据村民介绍,干扰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天,被干扰的主要是小“天锅”。技术人员进过了解,百姓说的大小天锅分别为接受C波段卫星的天线和接受KU波段的卫星天线。然后立即针对小“天锅”的中星九号12G频段,频段范围11.7G-12.2G,展开监测,通过选取居民楼至高点交叉测向定位等方式,观察地形后,认为该干扰器应该安臵在居民区附近的高点,以便对下方的居民区卫星天线进行居高临下同频覆盖照射,恶化卫星天线的接受环境。逐步锁定了干扰源来自长乐乡人民政府后山山顶的一座通信铁塔。随后启动移动监测车和手持仪逼近山顶,从山下到山顶要走一条盘山公路,电平值在车辆行进中变小了,大家都感到很疑惑,下车对比分析总结,认为我们这个盘山公路刚好在铁塔的正下方,刚好是手电筒照射的盲区所致。坚定信心继续爬山,果然到达山顶,与铁塔同一水平面时候,信号达到最大。经过现场查看,铁塔属于湘西州移动公司通信基站,除了发现两根电源线经过机房引出,直通塔顶外,工作人员无法看到任何干扰设备。技术人员怀疑这就是干扰源的电源线。然而,此时天已渐黑,工作人员决定第二天联系移动公司进入机房查看。
第二天,天气骤变,雨雾笼罩着整个湘西山区,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为了尽快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湘西州无管处工作人员不畏艰辛和危险,会同移动公司相关负责人,冒雨再次来到长乐乡。进入通信机房后,技术人员找到接入塔顶的电源线的源头,通过通断电试验,证实了电源线连接塔顶的正是干扰当地村民卫星电视的干扰源。在通信机房,无管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套广播电视设备。经过了解,原来是移动公司与广电开展共建共享,在许多乡镇基站上设立了数字电视设备。卫星电视干扰器可能正是趁此机会被偷偷安放在基站铁塔上的。经过进一步调查后得知,设臵使用干扰器的是湘西州武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花垣分公司。无线电管理执法人员与花垣公司负责人联系后,他们承认了其违规行为,并答应亲自前来拆除违法设台。考虑到当时天气恶劣,不适合爬铁塔,遂约定天气转晴后来拆除设备。管理处工作人员当即切断了干扰器电源,恢复村民正常收到电视的权利。
11月23日,天气转晴,湘西州管理处联系了州武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花垣分公司负责人,前往长乐拆除干扰设备。设备拆除后,管理处执法人员对其设臵使用干扰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取证,并依法对设备进行了暂扣。这是他们继今年五月份在花垣豆腐坡违规设臵使用干扰器后的再次违规行为。随后,管理处向省办申请,依法实施了行
政处罚程序。
第四篇:大武口工商查获4起销售假冒洗发露案(推荐)
大武口工商查获4起销售假冒洗发露案
近日,石嘴山市工商局大武口一分局朝阳工商所在辖区查获4起假冒“海飞丝”、“飘柔”、“潘婷”洗发露以及“舒肤佳”香皂等涉嫌假冒,遂将以上4个品种200余瓶产品全部依法查扣。
该所执法人员在文明北路以及惠通街某大型商场内检查时发现以上产品套印不准确、字迹模糊,防伪表示存在仿造迹象以及商标图案与正品商标有色差,对以上产品现场进行扣押,其中有“飘柔”56瓶、“海飞丝”62瓶、“潘婷”38瓶、“舒肤佳”香皂50块。同时对此批4种商品抽取样品,送宝洁中国有限公司鉴定。
经鉴定,厂家出具鉴定证明,以上送检的4种商品均非宝洁公司产品,属于侵犯宝洁公司相关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规定,该所对以上4起商标侵权案立案处理,目前该四起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吴全斌)
第五篇:虚假宣传定性
工商部门该用何法查处“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 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电信条例》等多部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但因其处罚部门不同、处罚标准各异,导致在实务操作中见仁见智,用什么“法”的都有。那么在何种情况下,适用何法,才是“适用法律正确”?
一、“虚假宣传”的界定
按着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虚假宣传”是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通常也称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虚假的宣传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分为两类:一类是虚假宣传,一类是引人误解的宣传。虚假宣传是指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内容与商品或服务的客观情况不符。如将非获奖产品宣传为获奖产品。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宣传。如某家具店的广告称“本店销售意大利聚酯漆家具”,消费者一般理解为销售的是意大利家具,而实际上是使用了意大利聚酯漆的家具。虚假宣传的判断标准是以客观事实为认定标准,其宣传内容必定是假的、不实的。而引人误解的宣传是以消费者、用户的主观判断为标准,即使宣传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却产生了引人误解后果,仍然是违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以上概念包含了虚假宣传的形式、虚假宣传的内容、虚假宣传的法律特征、虚假宣传认定的条件、虚假宣传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1月17日公布了“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了虚假宣传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内涵。该司法解释规定,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该司法解释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有三条:经营者对产品做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均可认定为虚假宣传。
二、虚假宣传与虚假广告的区分
1、虚假宣传。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从法律规定看,这种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分为:经营者利用广告进行虚假宣传和经营者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虚假宣传。
“广告”的含义有多种,我国1994年公布的《广告法》中所称的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
“其它方法”是指广告以外的方法,其他方法有哪些,竞争法中未作明确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所称其他方法包括下列行为:
1、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
2、现场虚假的演示和说明;
3、张贴、散发、邮寄虚假的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
4、在经营场所对商品作虚假的文字标注、说明或者解释;
5、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作虚假的宣传报道。
2、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行为是指经营者采取广告的宣传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了宣传媒介,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也包括委托他人代办的媒介,如广告牌、霓虹灯、票证、宣传册等等。
虚假广告的判断标准,应根据接受广告的人的理解,而不是根据广告制作者或发布者的理解,一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缺乏仔细分析广告内容的注意力,只是以普通注意所得到的印象作为选购的基础,故应当以一般购买人的注意力作为认定标准。一般购买人又为什么样的人,不同的人,因其所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不同、社会经验不同等,对同一项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只要会使消费者中的少部分人产生误解,就应当判定其广告为虚假广告。
3、二者关系。
虚假宣传行为涵盖了包括广告行为在内的所有的宣传行为。也就是说,虚假宣传行为不只是广告,也包括其他形式,如商品信息发布会、展销会、散发产品说明书等广告形式和商品包装、标签以外的宣传形式。
另外,还有 “虚假表示”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规定的虚假表示行为,是指在商品及其包装上对商品标识作虚假标注。“虚假标注”问题。虚假标注是《产品质量法》中的一个概念。是指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虚假表示”、“虚假标注”,其外延小于虚假广告,更小于虚假宣传。
三、虚假宣传的法律适用
先看个案例:2005年11月16日,创业公司在某报上发布的食品广告中使用了未经广告审查机关批准的广告用语,广告费1400 元。某市工商局立案调查,以创业公司发布的广告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为由,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对创业公司作出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该公司不服,诉至法院。
本案争议焦点是,对广告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应当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广告法。《广告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一种观点认为,前者制定时间晚于后者,应适用前者处罚;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系法条竞合,行政机关有选择适用的权力,适用后者处罚并无不当。
法院经审理认为,应适用《广告法》。理由如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该款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中有关广告活动的特别规定。该法第二十四条是对违反该款规定的罚则。同时,《广告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得在广告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该条则是对广告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别规定。而该法第三十七条中的“本法规定” 显然包括了广告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也就是说,《广告法》对利用广告虚假宣传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也制定了罚则,但处罚的标准却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不一致。从性质上看,这两部法律对利用广告虚假宣传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分别属于各自调整范围内的特别规定,难以“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 来选择适用。同时,由于这两部法律调整的范围不同,也难以“新规定优于旧规定”来选择适用。
相对于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讲,1995年的《广告法》属新法。立法者在制定广告法时就已经对新旧规定不一致应如何适用表明了态度。《广告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本法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本法施行前制定的其他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的内容与本法不符的,以本法为准。”可见,《广告法》立法时已作出凡与《广告法》规定不一致的均以广告法内容为准的强制性规定。而没有授予当事人选择适用法律的权力。这种规定是关于《广告法》本身适用的特别规定,具有优先于其他任何旧法规定适用的效力;同时,对该条中的“法律”应理解为所有涉及广告内容的法律条款,而非广告单行法律。否则,这一条款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广告法》施行前国家并未制定过任何有关广告的单行法律。因此,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对广告虚假宣传行为的处罚均有规定且不一致的情况下,应适用《广告法》。
笔者认为,适用《广告法》还有另外两个理由。其一,虚假宣传无论是通过虚假广告还是通过虚假标注等方式来实现,在性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其加以区分,是由于立法造成的。因为不同的法律,其调整范围不一样,立法的角度不一样。《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所有的经营行为予以调整,其范围最宽,被称为经济宪法。根据《立法法》的规定,特别法有规定的,应适用特别规定。其二,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条“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过罚相当”原则)对虚假宣传行为如果按《反不正当竞争法》,至少要处以1万元的罚款,显然有些离谱,甚至荒谬。比如,有人通过虚假宣传售出了几箱酒,货值也不过三百五百元,处以1万元以上的罚款,公正吗?另外,国家工商总局的有关解释,可以作为佐证。《关于商品包装物广告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工商广字[2005]第173号)规定“商品包装中,除该类商品国家标准要求必须标注的事项外的文字、图形、画面等,符合商业广告特征的,可以适用《广告法》规定进行规范和监管。”
四、法律适用的特殊情形
通过以上分析,查处“虚假宣传”应该适用何法,已有明确结论,但是,也有例外。
(一)行政处罚的转致适用
1、《反法》第21条第1款对法律适用的选择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即“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处罚。……。”
2、《反法》第21条第1款,“经营者……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处罚。……”
3、《消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转致适用的限制
1、转致适用《质量法》的局限性。转致适用《质量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反法》中的商品包括服务,而且商品不但包括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而且还包括未经加工的商品(如初级农产品)和不动产,而《质量法》中的产品仅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当经营者对“产品”之外的“商品”作《反法》第5条第4项的虚假表示时,如对商品房、农副产品以及营利性服务的质量作虚假表示的,就无法根据《质量法》予以处罚。
2、转致适用《消法》第50条的规定问题。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克服转致适用《质量法》的局限性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是转致适用《消法》第50条的规定。《消法》第50条的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仿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一)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二)在商品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了,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七)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八)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该规定显然对《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调整范围之外的有关行为设定了补充性行政处罚。不能使用《质量法》的虚假表示行为,完全可以由工商部门依据《消法》第50条所设定的处罚进行处罚。因为《消法》中的“商品与服务”与《反法》中的“商品与服务”完全一致。
五、管辖权的划分
管辖权的划分,也就是由哪个行政执法部门行使查处权。我国法律法规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制定有不同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均设定有不同的执法主体。按照《立法法》关于法律适用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规定,如果对特定的“虚假宣传”行为特别法设定有特定的执法主体,那么应由其查处。否则,应由工商部门查处。比如,涉及价格的虚假宣传行为,应由物价管理部门依据《价格法》查处;涉及电信的虚假宣传行为,应由电信管理机构依据《电信条例》查处。另外,为保证法律之间的有机衔接,我国法律中通常有“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的规定,这也为法律适用(管辖权、法律条款)指明了方向。
六、两点体会
1、《反法》是一部兜底性的法律,只有在其他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得以使用。而在我们工商系统,受传统思维和法律知识欠缺的影响,很多单位办案都喜欢用该法作为处罚依据(简单又罚款额度大),这是违背立法本意的。
2、真理不辩不明,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针对不同部门法律之间的法条冲突,《立法法》原则上都作了规定。而对于使用法律时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各个部门法中也有相应的适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