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MD与《全球竞争力报告》
IMD与《全球竞争力报告》.txt珍惜生活——上帝还让你活着,就肯定有他的安排。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在风景如画的瑞士莱芒湖畔,两家闻名于世的研究机构隔湖相望,它们都是世界上权威的全球竞争力研究机构:一家是位于瑞士西南部城市洛桑的国际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洛桑IMD),另一家则是位于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后者还是著名的“达沃斯经济论坛”的主办者。国际管理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并列为全球最权威排行榜。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特点:收集60个经济体数据、调查4000位大公司总裁、七个人评定全球竞争力。
在世界同类商学院中,洛桑IMD一直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知名度。该院每年都要为各国著名跨国公司、工商界高层人士举办多期高级商业管理培训班,多年来更是为全球顶级跨国公司、众多知名管理机构培养了大批高层管理人才。
洛桑IMD具体从事全球竞争力排名研究,或者称从事《世界竞争力年鉴》(The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编辑工作的是以加雷利教授为首的一个七人小组。加雷利教授是洛桑IMD“世界竞争力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一直担任这个研究项目的总指挥。
通过学院分布在全球的57个协作机构,七人研究小组每年能够获得700多页官方统计数据。《世界竞争力年鉴》每年仅出版3000册左右,但这份报告却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影响。
314个考核指标评定世界上60个最主要经济体的竞争力排名
洛桑IMD每年都会对世界上最主要的60个经济体进行全方位排名。通常用“经济运行状况”、“政府工作效率”、“商务活动效率”、“基础设施状况”四个项目的综合排名评定。这四个项目还要根据内容具体细化成多个子项目并赋予相应的权重进行打分;其中“经济运行状况”项目被具体量化成包括国内经济宏观评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和物价等77个考核指标;“政府工作效率”项目包括公共财政状况、政府财政政策、社会制度框架等73个考核指标;“商务活动效率”项目包括企业创新活动、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商务管理态势和管理效益等69个考核指标;“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则包括基本的人力资源、科技领域的基本投入、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等95个考核指标。在上述314个考核指标中,有128个指标的数据将直接用来作为裁定竞争力高低的主要依据,这部分得分约占总分的2/3;73个指标不直接用于裁定经济体的竞争力高低,但会被用作衡量竞争力高低的背景参考;其余的113个指标与问卷调查有直接关系,它们来自于对全球4000多位行政总裁的问卷调查结果。这些问卷调查主要集中在有关竞争力领域的问题,但是每年抽查的问卷题目不尽相同,问题数量也会增删。这113个指标将会被用于裁定竞争力高低的参考,在总分中占1/3的比例。因此,洛桑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不仅是一份综合调查报告,也不只是民意测验的结果,而是一份建立在众多官方统计数据基础上的权威性全球竞争力排名报告。
洛桑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的权威性,主要得益于统计数据的权威与真实。这些数据有两种来源:一是世界权威机构,其中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联合国其他专门机构和直属组织;二是通过洛桑IMD分布在各国的合作机构获得驻在国的资料信息等。就中国而言,研究小组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官方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从那里获得了中国的相关数据。
在2005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中,美国竞争力居于榜首,中国香港跃居第二,接下来依次为新加坡、冰岛、加拿大、芬兰和丹麦,而中国内地的排名却从2004年的第24位下降到今年的第31位。
IMD《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最新结果分析
5月10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正式发布了《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WCY)。2007年,IMD取消了一国内部的区域经济体(如中国浙江)参评,新增了立陶宛和乌克兰两个国家,参评经济体总数是55个;评比体系与评比方式也无大的变化;评比结果仍然有总排名,按照不同人口规模、所在地域、财富水平、竞争力要素项目这4个分组排名,2007年的评比结果与上年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一、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排名概况
2006年,世界经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增长,参评的55个经济体都没有出现经济衰退,平均增长率约为5%,全球竞争力格局也处于调整之中。
(一)总排名状况美国仍然是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在经济绩效、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要素排名中,经济绩效与基础设施排名仍然第一,商务效率排名第6位,政府效率仅排在了第19名,下滑5位。新加坡总排名第2位,较美国而言,其要素竞争力相对均衡,四大要素排名分别是第4位、第1位、第4位、第3位。
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变化不大,2007年德国和新西兰进入了竞争力第一梯队,而日本和爱沙尼亚则被挤出前20名。但竞争力第一集团内部还是发生了一些较显著的变化,如卢森堡从第9位上升到第4位,荷兰从第15位前进到第8位,澳大利亚从第6位下降到第12位,芬兰从第10位下降到第17位,等等。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日本的排名变化:去年从第21位上升到第17位,今年又跌落到第24位。其原因在于各竞争力要素排名的全面下滑:经济绩效排名从第14位下降到第22位;政府效率排名从第26位下降到第34位;商业效率排名从第22位下降到第27位;基础设施排名从第2位下降到第7位。
此外,在发达国家中,意大利、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都排在了前30名之外。意大利的竞争力排名虽然有所上升,但仅排在第42位,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前20名的新兴或发展中经济体共有4个,都来自亚洲,分别是:新加坡和中国的大陆、香港及台湾。
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发展中大国排名变化不大,仍排在第三阵营。排在倒数后三位的国家分别是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和克罗地亚。2007年又增加了立陶宛和乌克兰两个国家参评,分别排在第31位和第42位。
(二)分类排名状况。
1.分地区排名。在亚太地区的13个经济体中,新加坡取代中国香港成为本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第3位是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则超越了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印度尼西亚位于最末,菲律宾在本地区位于倒数第2位。在欧洲—中东—非洲地区的34个经济体中,卢森堡取代冰岛,成为本地区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丹麦、瑞士和冰岛,克罗地亚、波兰和南非的竞争力则在本地区表现最差。在南北美洲的8个经济体中,美国、加拿大、智利仍位居前3位,其中,智利是拉美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委内瑞拉尽管凭借石油资源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仍是本地区(也是全部参评经济体)的最后一名,这充分体现了IMD“竞争力不等同于财富”的基本理念。
2.基于财富的分组排名。在人均GDP低于10000美元的22个经济体中,与2006年相同,中国大陆排名第一位,其次为爱沙尼亚、马来西亚和智利;排在最后三位的是克罗地亚、印度尼西亚和委内瑞拉。在人均GDP高于10000美元的33个经济体中,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的竞争力最强,其后是卢森堡、丹麦和瑞士,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希腊、葡萄牙、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
3.基于规模的分组排名。在2000万人口以上的28个大规模经济体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分列1—4位。在2000万人口以下的27个经济体中,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卢森堡排位列前三名,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和斯洛文尼亚则排在最后三位。
二、世界竞争力格局:历史与未来
除了排名外,2007年IMD还对全球竞争力格局的历史趋势和未来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
1.全球竞争力的趋同性。IMD自1989年开始使用世界竞争力评比体系。该体系由300多个指标构成,其中,2/3是统计指标,1/3是问卷调查指标。2007年的指标总量为323个。
为了反映竞争力的历史变化趋势,IMD利用其数据库,以美国的竞争力为标杆(分值为100)对参评经济体在过去10年来的竞争力表现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呈现趋同趋势:在55个参评经济体中,40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分值相对上升或保持稳定;只有15个经济体的分值出现相对下降。
中国大陆、俄罗斯、印度、斯洛伐克、爱沙尼亚、瑞典、奥地利、澳大利亚、丹麦、瑞士和中国香港等经济体的竞争力表现明显改善,这意味着它们正在快速缩小自己与美国的竞争力差距。其中,俄罗斯的追赶速度最快,与美国的差距每年平均缩小5%,斯洛伐克和约旦
为4.5%强,中国大陆约为2.7%。
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菲律宾、法国等经济体的竞争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照此趋势,它们将会进一步失去其现有的竞争力位势。
2.新兴国家的崛起。IMD认为,竞争力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它表明了一种通往繁荣之路的能力。国际竞争力评比所显示的趋势是,经济力量正在并仍将向新兴国家转移,中国大陆、俄罗斯、印度三国的外汇储备额合计超过了1.7万亿美元。新兴国家的企业正在加速收购全世界的产业资源。《世界竞争力年鉴(2007)》突出体现了这一经济权力调整趋势。新兴国家的企业和品牌突然出现在世界每个角落。工业化国家长期拥有的竞争力优势正在受到新兴国家的挑战。工业化国家难以忍受这样一种权力转移,不愿放弃抵抗。于是,保护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它们正利用WTO规则或借助其漏洞来应对新的挑战。过去几年,保护主义手段变得更加巧妙,出现了许多新面孔:公司治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社会权利等都成为了新的关键词。IMD认为,今后,随着新兴市场向新兴力量的转变,国际经济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张,这会对国际竞争力的现有格局构成挑战。
3.影响世界竞争力格局的重大问题。除了对历史和现实分析外,IMD还勾勒出了未来的“竞争力路线图”,试图以此描绘和评估未来40年影响世界竞争力格局的45个重大问题。按照时间和影响大小两个维度,IMD将这些问题纳入了一个统一的坐标系。
这45个问题分别是:美国贸易赤字,美国预算赤字,石油价格高于60美元,资源需求上升,中国大陆和印度过度消耗原材料,美国债务规模攀升,某些国家的巨额外汇储备,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风险,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美元逐渐贬值,亚洲国家金融体系脆弱,非洲具有新的吸引力,“南方”(发展中国家)公司的收购行动,各地对职业经理人的渴求,不断上升的贸易保护主义,家庭债务规模创新高,俄罗斯再度成为世界主导力量,企业应采取的新环保战略,生命科学和环保吸引大量投资,知识产权与开放体系之争,服务业竞争力与一体化,新中产阶级兴起,劳动成本差别缩小,生产率差异消失,企业税率趋同,从廉价劳动力到廉价智力,全球范围的城市化,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激烈竞争,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服务于穷人的商业新模式,中、印、俄成为新的技术力量,欧洲和日本养老金体系的风险,各国政府与超国家组织,制造业工作机会减少,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一些人抵触流动,新兴力量会增强在国际组织中的发言权,国际市场壁垒的消失,技术鸿沟的消失,赤贫人口减少,中国大陆养老金体系的风险,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的低出生率,预期寿命的提高与支出增加,西方国家的价值多元化趋势,气候变化影响经济资源,流行病风险上升。
在上述问题中,按照2007—2050年的时间次序,影响比较大的10个问题包括:房地产泡沫,亚洲金融体系发展滞后,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对职业经理人的渴求,新兴的中产阶级,从廉价劳动力到廉价智力,欧洲和日本养老金体系的风险,中国大陆养老金体系的风险,气候变化影响经济资源,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的低出生率问题。
第二篇: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
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排名第29位打印
排名前十位的国家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3-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竞争力最强(第29位),领先于南非(第53位)、巴西(第56位)、印度(第60位)和俄罗斯(第64位)。其中,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从2006年的8位扩大到了目前的31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马丁表示,从《全球竞争力报告》可以看出,全球经济形势与一年前相比已发生了改变。一年前,大多数全球和区域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救火消灾,而现在的领袖们却迫切需要对本国经济实施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强调了创新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今后“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消失,会更多使用类似“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的标准来区分。
自1979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的竞争力排名基于2004年引入的全球竞争力指数,该指数由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等12个类别的指标组成。2011年10月,该机构宣布调整竞争力评价方式,引入可持续发展因素,将“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指数”作为竞争力排名的重要衡量标准。今年报告覆盖全球148个经济体,其中瑞士继续位列榜首,新加坡和芬兰紧随其后。德国排名上升两个位次,位居第四,美国扭转了连续四年下滑的趋势,上升了两位,排名第五。瑞典(第6位)、荷兰(第8位)和英国(第10位)的排名都有所下降。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别排在第7位和第12位,日本和韩国分列第9位和第25位。
报告显示,全球竞争力最薄弱的一些经济体位于亚
洲,包括孟加拉国(第110位)、尼泊尔(第117位)和巴基斯坦(第133位)。其中,巴基斯坦的排名已经连续三年下滑。而不丹(第109位)、老挝(第81位)和缅甸(第139位)则是第一次被纳入该指数。
由于要努力解决公共债务问题并避免欧元区解体,欧洲未能充分关注影响其竞争力的深层次问题。西班牙(第35位)、意大利(第49位)、葡萄牙(第51位)和希腊(第91位)等南欧经济体都需要解决其市场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继续推动创新并扩大融资渠道,从而缩小欧洲各国之间的竞争力差距。
卡塔尔(第13位)的竞争力在中东和北非各国中排名最高,随后是首次跻身前二十名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19位)。沙特阿拉伯(第20位)排名下降了两位,但依然排在前二十名以内。以色列排名第27位,而埃及(第118位)相对于去年的排名则下滑了11位。巴林(第43位)、约旦(第68位)和摩洛哥(第77位)的排名也都有所下滑。而该地区的其它国家,比如阿尔及利亚的排名上升到了第100位;突尼斯再次被纳入该指数,位居第83位。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毛里求斯(第45位)超越南非(第53位)成为该地区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体。该地区仍然只有这两个经济体的排名进入前50%,并且只有8 个国家进入了前100 名。在低收入经济体中,肯尼亚的进步最为
显著,排名上升了10位,名列第96位。尼日利亚(第120位)依然在低位徘徊,说明该国需要发展多元化经济。尽管拉丁美洲的经济在前些年实现了强劲增长,但是由于生产效率低下,该地区竞争力依然薄弱,排名结果也显示拉丁美洲的整体竞争力裹足不前。智利(第34位)依然是该地区竞争力最强的国家,领先于巴拿马(第40位)、哥斯达黎加(第54位)和墨西哥(第55位),上述三个国家的排名相对都比较稳定。
第三篇:2011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
世界经济论坛于本月7日公布了《2011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瑞士、德国和法国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方面最具吸引力,在榜单上位列前三甲。进入前十名的国家还有奥地利、瑞典、英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和新加坡。中国旅游业竞争力名列全球第39位。
这份报告称,瑞士虽国土面积不大,但拥有不少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状况良好,社会稳定,每年有大量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在瑞士举行,这些因素都为瑞士加分不少。而这一次,也是瑞士第二次位居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榜首。
报告还说,201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居世界第三位,已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得益于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的大力投入,中国旅游业竞争力从4年前的全球第62位上升到第39位。但同时,报告也建议,中国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继续加强保护环境、注重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要了解,世界经济论坛是怎样对这么多国家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排名的呢,具体参评标准又有哪些。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对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排名,所依据的指标包括旅游政策及规定、环境管理、治安情况、卫生情况、对旅游业重视程度、空中及地面交通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施、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本、旅游观念以及自然和文化资源。报告说,瑞士之所以能在数次排名中一直保持榜首的位置,是因为瑞士在水质量、铁路设施、通信系统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得分很高。
这份报告中,排在前十名的国家中有七个是欧洲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7和第9,排在第十位的是亚洲国家新加坡。除新加坡外,亚洲国家排名比较靠前的是第12位的中国香港特区。中国排在榜单的第39位,比2009年排名的第47名上升了8位。
报告还说,虽然近几年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给旅游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旅游业又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第四篇: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大陆位列第23位
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大陆位列第23位
2014年05月22日 17:09:05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6
新华网日内瓦5月22日电(记者刘美辰 张淼)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22日公布的《201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全球竞争力排在第23位,下降两位,而美国位列第一,瑞士紧随其后,新加坡、中国香港和瑞典分列第三至五位。该学院全球竞争力中心主任阿图罗·布里斯说,今年的竞争力排名可以总结为美国保持领先,欧洲地区部分复苏,一些新兴经济体走弱。
报告显示,美国蝉联榜首,反映经济在恢复,就业在好转,技术和基础设施仍居领先地位。欧洲经济逐步复苏,在前十中占到半数,分别为瑞士(第二位),瑞典(第五位)、德国(第六位)、丹麦(第九位)和挪威(第十位)。
在亚洲,新加坡上升两个位次,位居第三,中国香港下滑一个位次,降至第四。由于日元贬值提升了海外竞争力,日本排名上升三位,排在第21位。
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排名上升四个位次,升至第38位,而印度和巴西由于商业管理低效等原因,排名分别下滑至第44位和第54位。
这份报告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全球竞争力中心负责编制,主要通过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等四大类标准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并对世界上60个经济体进行了分析排名。自1989年以来,这个中心每年都发布一份竞争力报告。除竞争力排名外,今年的报告还根据企业高管对本地区国际商业形象的评价整理了一份排名,新加坡、德国和爱尔兰排在前三位
第五篇:2018全球竞争力报告发布:中国位列第28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报告指出,在新兴数字化科技加速推动世界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竞争力性质的变化对政府和企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或将危及世界未来的增长和生产力。
该报告在2018年采用全新研究方法捕捉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全球经济动态,引入了众多有望在未来推动竞争力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却从未成为主要政策焦点的因素,其中包括创意、企业文化、开放性和灵活性。
世界经济论坛,从1979年开始就对每个国家的竞争力进行评判,是目前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最著名的机构之一。
它会通过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因素考评,推出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这一报告的竞争力排名是基于全球竞争力指数来评判的,指数的衡量标准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稳定性等12个竞争力因素,以及10几种类别共98个指标来评量。
这些衡量指标会随着时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当今飞速变化和日益数位化的世界经济。
而在今年的《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WEF新增了长期因素考量,以排除短期政策和波动对竞争力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美国睽违十年再次拿下第1,打败了去年排在首位的瑞士,成为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鉴于长期因素被纳入考量范围,美国此次“夺冠”事实上和特朗普政府近期的经济政策关系不大。
在全球140个经济体中,前五名分别是美国、新加坡、德国、瑞士和日本。
而澳洲,则排在第14位,比“邻居”新西兰要高4位。
纵观排名中的前30名,几乎都是亚太地区和欧洲的发达经济体。
亚洲区表现亮眼,除了排名第2的日本外,中国香港也跻身前十,位列第7;中国台湾排在第13位,超过了第15名的韩国和第25名的马来西亚。
中国(大陆地区)排名第28位,也在前30之列。
中、澳优劣各在何处?
这份《全球竞争力》报告不仅为全球140个经济体做出了排名,还提供了每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改进的地方。
例如说排名第一的美国,虽然在100分满分中得了85.6的高分。
在商业活力、金融体系和创新方面都排名前列,但是仍然在有些方面存在短板,比如说社会结构脆弱和安全状况恶化问题等等。
不仅如此,美国在卫生支柱方面也落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例如说澳大利亚。
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为78.7岁(第46位),比发达经济体的人均寿命短了3年,比澳洲人短了近4年!
那么,排名第28位的中国的短板又在何处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市场规模这一项上,中国排名世界第一,拿了100分的满分。
这说明,在中国,人均购买力很强。
然而,在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和劳工权益等方面,中国存在着巨大的短板,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