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复习计划
第一单元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怎样解方程?
3、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怎样想?
二、复习时间安排
本单元用2课时复习,单元测试1课时。
三、复习措施
要掌握概念性的知识和解题技巧。
1、等式: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解方程: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6、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7、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第二篇: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更是六年级学习圆锥和圆柱的基础。因此学好本单元对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形体,对发
一、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其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表面积的方法。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是极为有益的。
六、与新课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素材的选取注重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七、课时分配:本单元共1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3、知道体积的意义。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
4、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化、聚。
5、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与“升、毫升”之间的换算,会计算物体的容积或容量。能力目标
1、建立有关体和正方体的正确概念,使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化聚,能进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情感目标:
1、受到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教育。
2、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掌握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五、本单元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 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是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容积2探索规律2整理与复习3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期末复习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期末复习计划
江榕2012-06-01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联系教材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复习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灵活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复习中,形成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和规律性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本学期的知识系统地梳理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会计算物体的容积和体积。
2、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6.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三、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进一步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复习难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2、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四、复习措施:
1.备课时注意进行区别比较,包括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知识的意义性质、规律的异同,把各方面的知识像链条一样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便于记忆储存,理解运用。
2.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知识的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
3.课堂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动理清知识
体系,分层、分类、分项,拉紧贯穿全册教材的主线。发现学生普遍不会的,难理解的,遗漏的要重点讲。善于把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注意知识的多变性、包容性。在此同时,发动学生归类分项,发动学生出题,发动学生讨论,让学生去求异、联想、发散,主动探索,寻查知识点,从而形成知识框架。
4.认真设计好每节复习课所重点讲解的例题。每一节复习课要环环相连,每道复习例题要体现循序渐进。一道复习例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练习题设计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体现质的飞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重点抓好补差工作。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另外,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四、复习内容和顺序的安排
6月4日《因数和倍数》
6月5-6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月7-8日《长方体和正方体》
6月11-12日 《图形的变换》、《统计》、《数学广角》
6月13-17日综合测试与查漏补缺
第四篇: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34分)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
2、7
12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
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1。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才能相加。
4、分数单位是1
8的最简真分数有()个,它们的和
是()。
5817+6
表示8个()加上6个(),和是()。
6、计算475
9时,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也就是()
不同,所以要先()才能直接相加。
7、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个,它们的和是()。8、15
11的分数单位是(),再加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最小的素数。
二、计算。(33分)
1、直接写得数。(12分)
59+89=18+78=1924 -13=1936+334111
36=7+7=8 -8 =14-19=1213-313=89 +1=1-113117336-6=4+4+4 =8 -8 +8 =
2.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12分)
18+215+78531
6+4
-3111112-(6+ 8- 73- 10
3.解方程(9分)
X-34=58X+22
37=31-X =
4四、应用题。(33分)
1、小萍做语文作业用了1小时,做数学作业比语文作业少
用1
4小时,做这两种作业一共用了多少小时?
2、甲、乙两队合做一批零件,甲队做了全部的2
5,乙队比甲队多做了全部零件的几分之几?
3.一个长方形长是65米,宽是2
3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4.拖拉机第一天耕一块地的1
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耕这块
地的12,还剩下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没有耕?
5、打一份稿子,上午打了全部的512,下午打了全部的4
15,还剩多少没有打?
第五篇: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较复杂的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三)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难点: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增强统计意识。
四、课时分配:
条形统计图2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复习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