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
乘积是1
2/3*3/2=1
2*1/2=1
8/11*11/8=1
1/10*10=1`
7/9*9/7=1
7*1/7=1
6/5*5/6=1
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
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二,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三,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四,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后记:分数除法,学生在计算的时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学生不是很掌握。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二,填一填,想一想
1,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3,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三,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四,练一练
1,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教学后记:部分学生把昨天学习的内容混淆了。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1,出示:例题情境图。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2,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的
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二,画一画。1,让学生画图个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三,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四,试一试。
学生巩固对除法计算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先约分再乘,这样算比较简便。五,练一练。
1,第2题,利用分数除法解方程,既应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为今后用方程解决问题进行铺垫。
2,第3题,利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交流的空间。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第4题,让学生计算、观察、引导动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当除数分小于、等于、大于1的时,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
教学后记:通过练习和比较,学生有一定的进步。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出示教科书页的情境图。1,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学生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要方程解决此类问题。
4.教师对算术方法要也重点讲解。理解并“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的含义。二.试一试。1.第29页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楚问题的思路。此题是让学生根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1)小题,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不管选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都应该肯定。对于直接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多鼓励。2.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集体讲评。三.练一练。1.第1题。
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教师集体讲评。
2.第2题。
先向学生讲清“八折”的含义。即现价是原价的8/10。解决问题可以利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算法不做基本要求。3.第3题。
学生独立晚上,让学生汇报其做法和思路。并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4.第4题。
结合鸡、鸭、鹅孵化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教学后记:“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学生还是不能很好理解。
教学内容(课题)
整理和复习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
(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二,决问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三.总结
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内容(课题)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2.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一),测量计算。1.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
(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平方米和()平方米。(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升,买()打通和()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元。二,练一练。
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
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
教学内容(课题)
折叠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2.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二,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三,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练一练。1.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2.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第二篇: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复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较复杂的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
(三)情感目标:提高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用比较复杂的条形、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
难点:作出合理判断和预测。增强统计意识。
四、课时分配:
条形统计图2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复习2课时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书本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书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2、3、4题。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题,实践活动。
教学后记:学生刚开始学习,这个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混淆。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教学时数
: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教科书 “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 “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 “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和学生的动手操做,学习内容,学生都接受了。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 “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
3、教科书 “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4、教科书 “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5、教科书 “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6、教科书 “练一练”第6题。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后记:学生都觉得比较难掌握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时数: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教科书第(1)(2)(3)题。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再小结:
第(1)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第(2)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第(3)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教学后记:本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掌握比较好。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
《练习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教科书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6题。
6、教科书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 “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教学后记:通过巩固练习,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第四篇: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1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阅读短文“千里送鹅毛”谈谈你对什么是好礼的理解。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道理。结合课文,谈谈对“什么是好礼”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谈谈对“什么是好礼”的理解。
教学构想:
引导学生自己自读“千里送鹅毛”的故事,然后同桌交流,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什么是好礼,然后写写有关礼物的作文:能回忆生活,从亲身经历中选取写作素材。
能以“礼物”为话题写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故事
二、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读文章,了解短文的意思。
指名说一说短文的意思
2、画出表现送鹅人辛苦的句子,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3、读一读文章中写鹅的句子,想一想:皇帝为什么接受了缅伯高的礼物了吗?为什么?
4、谈谈什么是好礼物?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笔下生花
(一)引入作文
1、同学们,你觉得“礼物”代表什么?
(指四———五名学生说说)
过渡:对,礼物能传递人间的亲情、友情,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更加深厚。每一份礼物都表达着一份心意,每一份礼物都藏着一个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聊礼物的故事吧!
2、说说礼物的故事
(1)同桌交流: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你曾经收到过什么礼物?或者送出过什么礼物?把你经历的事和同桌交流一下。
(2)说说收到的礼物
①我们先来聊聊收到的礼物。(板书:收到)谁来说说你的故事?
(引导学生从收礼的时间、对象、内容上多角度说,说清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礼物、对象、内容、
②层层拓展:
a、你收到过自己非常喜爱的礼物吗?(板书:非常喜爱)
b、你是否收到过意想不到的礼物?(板书:意想不到)
c、你收到过梦寐以求的礼物吗?(板书:梦寐以求)
d、在你收到的礼物中,有没有什么礼物被你好好保存着?(板书:精心保存)
(3)说送出的礼物
①拥有是快乐的,付出也是美好的,下面我们来聊聊送出的礼物,谁来说说你的故事?(板书:送出)
(教师点评,随机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精心准备礼物,怎样送出礼物,送出后对方和自己的表现、心情)
②拓展礼物的范围:你觉得礼物必须是一件东西吗?说说你的见解。
(4)说其他的礼物
①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非常希望拥有但还没有得到的礼物?(板书:期盼)
②同学们有没有打算送但还没有送出的礼物?(板书:未送)
(三)学生写作
1、提出写作要求:
礼物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评议习作
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作业设计:
初显身手——设计一件别出心裁的礼物,在一个节日或特殊的日子里赠送给应该赠送的人。
板书设计:
收到 送出 未送
非常喜爱 期盼
意想不到
梦寐以求
精心保存
课后反思:
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案 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感情极其真挚的记叙文,课文以“礼物”——一辆自行车为线索,写了父女之间的真挚感情,赞美了这种纯洁无瑕的世间真情。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情感。通过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内心。认识倒叙的叙述顺序。随班就读学生能基本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课堂体现“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悟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谅父亲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边朗读边思考,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构想:
课文的学习,先是以情激情,整体感知;然后,以礼物为线索,了解父女之间的真挚情感。接着,抓住重点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富含哲理的诗歌——《微笑》,给你留下了哪些最为深刻的印象?今天来学习一篇极为真挚感人的文章《礼物》。
二、以情激情,整体感知。
1、师:文章确实很感人。同学们知道吗?我自己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控制不住泪水,中间多次停下来,因为泪水就在眼眶中打转儿。现在大家也用心去读这篇文章(板书:用心去读),没有具体的要求,只要你感觉到文章的感人,就算完成了自读任务;如果你读的时候也想落泪,那就是优秀地完成了任务,老师要谢谢你。
2、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
(1)师:刚才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用小手帕擦眼睛了,这说明他是用心去读了,那他可真会读书。
(2)、质疑问题,理清主线。
①文中的礼物是指什么?
②是谁送给谁的礼物?
③通过用心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谈出父女俩之间的“爱”:父亲疼爱女儿,女儿体贴、体谅、敬爱自己的父亲。)
三、抓住重点,深入感悟。
1、导言:下面大家默读课文,看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用线划出来,自己多读一读,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在书的空白处写一些。
(1)学生自学,教师注意引导后进生的`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画的句子和写的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特别是以下两个句子:
①“……这一切,使她对女儿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应引导学生体会到父亲疼爱女儿,但又无能为力的心情。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②“……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雨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有多心疼。”
(4)总结学法,布置自学。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方法:默读划句→精读体会→写下感受→小组交流→读出感受。
2、学生运用学法迁移,自主学习体现女儿体贴、敬重自己父亲的内容。
(1)学生自学,教师注意对学法的指导。
(2)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随即又黯淡了下来”?这说明了女儿怎样的心情?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女儿“真的”不需要吗?她为什么这样说?)
②“他也曾每天给女儿五毛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女儿本不想乘车,为什么还收下钱呢?为什么皮鞋“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引导学生读出父女之间的“爱”。)
③“这次考试后,她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了几分,却什么也没问,他决定了,无论如何,他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女儿为什么“沉默了许多”?为什么“迟迟没有告诉”自己的父亲考试成绩?“迟迟”这两个字,暗示着什么?父亲会猜出什么?那他为什么还下那么大的决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并读出父女之间的感人的“爱”。)
3、抓住描写女儿两次落泪的内容,升华主题。
(1)学生自读思考后,引导谈一谈女儿当时想了些什么。
(2)换位思考,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那位女儿,你会怎样想?
四、揣摩写法,品味语言。
1、课文写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还有一个可爱而又懂事的女儿,赞美了父女间这种纯洁无瑕,催人泪下的世间真情。之所以感人,除了事情本身之外,也因为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精彩的叙述。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你认为作者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揣摩文章以下几个表达特点:
(1)倒叙开头,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首尾呼应。
(3)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
五、读写结合,引领表达。
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感人的故事吗?也学着作者的样子写一写。注意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写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礼物
疼爱体贴
父亲爱女儿
第五篇: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数的
五年级小学数学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数的整除练习
班姓名成绩
一、填空22%
1.在17、18、15、20和30五个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有();能被3整除的数有();能被5整除的数是();能同时被2、3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3、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有();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数有()。
2、在20以内的质数中,()加上2还是质数。3.如果有两个质数的和等于24,可以是()+(),()+()或()+()。
4、把330分解质因数是:
()。
5、一个能同时被 2、3、5整除的三位数,百位上的数比十位 上的数大9,这个数是:()。
6、在5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大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
7、既是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一位数是()。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30% 1、15的最大约数是(),最小倍数是()。①1②3③5④152、在14=2×7中,2和7都是14的()。①质数②因数③质因数
3、有一个数,它既是12的倍数,又是12的约数,这个数是()。
①6②12③24④1444、a=2×2×5, 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①2②5③10④6⑤155、一筐苹果,2个一拿,3个一拿,4个一拿,5个一拿都正好拿完而没有余数,这筐苹果最少应有()。①120个②90个③60个④30个
6、把66分解质因数是()。
①66=1×2×3×1②66=6×11③66=2×3×11④2×3×11=667、甲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6,最小公倍数是144。已知甲数是18,那么,乙数应是()。①16②82③48④648、幼儿园的大班有36个小朋友,中班有48个小朋友,小班有54个小朋友。按班分组,三个班的各组人数一样多,问每组最多有()个小朋友。
① 3个② 2 个③ 6个④ 8个
9、在下面算式中,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的有()。①26÷5=5.2②35÷7=5③0.9÷0.3=3
10、自然数中,凡是17的倍数()。
①都是偶数②有偶数有奇数③都是奇数
三、判断。18%
1、两个质数相乘的积还是质数。()2.、成为互质数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
3、任何一个自然数,它的最大约数和最小倍数都是它本身.()
4、一个合数至少得有三个约数。()
5、在自然数列中,除2以外,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6、12是36与48的最大公约数。()
四、实践应用题30%
1、有一个质数,是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两个数字之和是8,两个数字之差是2,那么这个质数是几?
2、一块砖底面长22厘米,宽是10厘米,要铺成一个正方形地面(不要折断,只能铺整砖)至少要多少块砖?
3、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5,这三个奇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