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

时间:2019-05-12 18: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

第一篇: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

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09)

一、单元名称:复习与提高P2——P6

二、学生知识基础与教材分析

1、由于“等式的性质”不属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学生在解方程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第九册教材《简易方程

(一)》中介绍了利用逆运算解方程的方法,但是有些类型尚未涉及。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能力,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本册教材第一章在复习第九册内容的同时,给出了“先化简,再解方程”的一种解方程的思路。

学生在三年级时学习过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测,基本方法是将透明厘米方格纸放在不规则图形上,通过点数来估测图形的面积。上学期还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这三类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地看作已学过的、可以求出面积的多边形,然后利用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从而近似地得到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复习解方程,为本册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复习面积的估测为学习体积做准备。

3、本单元主要内容: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方程、面积的估测、自然数

三、结构图 复习与提高

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能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

4、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5、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3、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积极参与同伴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方法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习惯。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会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能运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关键:四则混合计算和简便计算。

六、单元课时和安排

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练习1. 复习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P2 1.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综合运用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1、口算

2、比较大小

3、简便计算

4、应用题 2. 复习

方程

P3 能解ax÷2=b、a(x+b)÷2=c类型的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3. 复习

方程

P4 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解方程并检验 4. 复习面积的估测

P5 初步掌握“通过将图形近似地看作可求面积的多边形对图形的面积进行估测”的方法。

1、填空

2、图形面积计算 5 新授 自然数

P6 进一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6种含义。

1、填空

2、判断

3、选择 练习综合 熟练解决各种类型的题目

1、利用教材

2、综合练习

3、适当拓展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课课练

1、直接写出得数

0.46+0.34= 1-0.78= 2.7×3= 9.3÷0.93= 0.25×0.7×4 = 0.54÷18= 0.025×4.4= 7.38-5.88= 0.4+0.4÷0.1= 8.2÷8.2+8.2=

2、递等式计算

0.38+9.62÷3.7×5.4 8.74-8.74÷23+700×0.03

1.25×4.8 4.38÷(36.94+34.3×0.2)

0.27×99+0.27 [(5.84-3.9)÷0.4+0.15] ×0.92

3、在O里填上“<”、“>”或“=”。

(1)2.88O2.8(•)0.7(•)07(•)O0.7(•)0(•)89.6786786......O 89.67(•)86(•)

(2)将下列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0.32km2 3200cm2 0.23km2 320m2 2.3dm2

4、应用题

1)、哥哥有28张邮票,比弟弟邮票张数的1.5倍少2张,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2)、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0米,高50米,下底60米,共施化肥63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施化肥多少千克?

3)、学校食堂运来一堆煤,计划每天烧煤50千克,6.5天烧完,实际10天才烧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少烧煤多少千克?

4)、客车和货车从相距85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行的路程比货车的2倍少189千米,客车和货车各行多少千米?

5)、两艘汽艇同时从东港开往相距324千米的西港,当乙艇到达西港时,甲艘离西港还有52.8千米,已知甲艇每小时行45.2千米,求乙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方程》课课练(1)

一、化简

(1)8a÷2=(2)6x+3-4x=(3)3x+4b+5x+6b=(4)3x÷3x =

二、解方程并检验

(1)13x÷3=52(2)15+4x-2x=60

(3)6.48÷x=8×9(4)x÷1.25+0.8=8.8

一、解方程

(1)18x÷6=1.5(2)x÷1.3=7.2÷16(3)3(76―2 x)=36(4)2.7 x―32=1.1 x(5)5(x―3)÷2=20

二、列式计算

(1)x的2倍加上48等于84,求x;

(2)甲数是65,比乙数的3倍少10,乙数是多少?(3)一个数的5倍比这个数的2倍多2.7,求这个数。(4)一个数的3倍比它的4.5倍少3.9,这个数是多少? 拓展练习:

解方程;*(6)24-7 x=4 x + 2

《方程》课课练(2)

一、填空题。

① 0.5÷1.5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

② 6.23131……是()小数,它的循环节是(),简写成()。

二、解方程。

① 5(x+3)=4(x+11); ② 11-2.5(x-3)=10.5 ③ 0.85×6=19x+3.2;(此题可作为拓展用)(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④ 2x-34.34÷1.7=18; ⑤ 2.5(x-40)=5; ⑥ 5.6x=17.28-4x

⑦ 2.5x-2.17=21.9-5.8x; ⑧ 8(x-1.5)=x+0.6;

⑨ 2(0.5-x)+6=3x-2.5; ⑩(5x-72)÷4=2;(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三、问题解决。

小胖妈妈的手机参加神州行畅听套餐:

月租费16元(含来电显示),本地接听全免,在本市拨打电话0.13元/分钟,国内漫游通话费0.6元/分钟。短信发给移动手机0.10元/次,发给移动以外手机0.15元/次。妈妈5月本市拨打电话236分钟,短信发给移动用户76次,发到移动以外手机35次,国内漫游5分钟,请你帮助小胖妈妈算算她5月份的电话费是多少元?

《面积的估测》课课练 求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m)

拓展练习: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1m 2cm 1m 2cm

3cm 3cm

《自然数》课课练

一、填空: 1、3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39,这3个连续的自然数分别是(2、最小的自然数是()。

3、最大的4位数是(),比它多1的自然数是()。

4、最小的5位数是(),比它少1的自然数是()。

5、自然数n的后面一个是(),前面1个是()。

二、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0。()

2、最小的1位数是1。()

3、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a,b,c都是不相同的自然数,如果a×b=c,那么就c一定比a,b大。

三、将下列各数按要求分类

5.6, 32, 0, 0.058, , 640000, , 999.9 0.0001, 9305, 11111, 自然数:()

())。小数:()分数:()拓展练习:

讨论:自然数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综合练习

第一部分 共46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9分)

6.4+3.6= 12.6÷100= 0.3+0.3×0.3= 5.3÷0.01= 2÷0.25= 6×10.1-6×0.1= 1.2×8= 5.2+1.08= 8×(1.25+1)=

(二)递等式计算(能简则简)(18分)1、3.9+3.9÷0.3-5×0.22、6.9÷1.25 3、133÷0.125÷8 4、20.838÷0.69-1.8×2.9 5、4.8×2.6+2.6×6.2-2.66、3×1.25×8.8

(二)解方程、(13分)*验算 1、3x-0.8+5x=1.6 2、6(x-3)÷2=1.8 3、2x÷5+3x÷6=18 * 4、7x=65+2x(此题可作为拓展用)

(三)列方程解(6分)

1.一个数,把它先乘5,再减去4,等于71,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倍与这个数的5倍的和是20.8,这个数是多少?

第二部分 共28分

(一)填空(17分)

1、估测下列图形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约是

2、在○里填上“>”、“<”或“=”

6.8(•)○ 6.88 0.6(•)06(•)○0.6(•)0(•)2.6×0.9○2.6÷0.9 2.6÷1.10○2.6×1.1 3、7÷1.1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形式表示是(),得数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百分位是()。4、3.7×1.8的积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十分位约是()。

5、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得5.0。这个两位小数最小是(),最大是()。

6、最小的自然数是();比自然数n大5的数是()。

7、一个梯形的面积是36平方米,高是4米,下底12米,上底()米。

8、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厘米。

(二)选择题(8分)

1、下列各算式中,结果最大的是()A.15.8×0.99 B.15.8×10 C.15.8×99 D.15.8÷0.01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0.6米,高0.5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A.0.3平方米 B.0.6平方米 C.0.15平方米 D.3平方米 3、0.65÷a(a大于0,小于1)的商一定()0.68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4、与8.9×0.99计算结果相等的是()

A.8.9-0.99 B.8.9-0.89 C.8.9-0.089 D.8.9-0.01

(三)判断(3分)

1、两个自然数的差一定是自然数。()

2、最大的自然数是n+1()

3、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三部分 共26分

1、一头河马每天吃饲料0.56吨,照这样计算,3头河马7天需要饲料多少吨?

2、李阿姨用100元钱买了6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9.8元,应找回多少元?

3、一条从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去时用了0.6小时,原路返回时用了0.4小时,这辆汽车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4、某手机商店已经卖出350部手机,比剩下的5倍还多20部,还剩下多少部没卖完?

5、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如下图),分成三块种菜。第一块种西红柿,第二块种黄瓜,第三块种茄子。三种菜各占地多少平方米?

第二篇: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课练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课课练

1.古诗二首

基础再现

一.看拼音写词语

ér

tóng

xiāng

cūn

huà

zhuānɡ

jiǎn

dāo

二.比一比,再组词。

碧()

裁()

诗()

村()

壁()

栽()

待()

树()

三.选择正确的生字,并用√标出。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

佛)(提

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

壮)成一树高,万(条

绦)垂下绿丝(条

绦)。

四.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

《咏柳》和《村居》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作者也都生活在唐代。()

(2)

《咏柳》这首诗中把柳叶比作丝带,把柳条比作碧玉,把柳树写得非常美。()

(3)“黄莺(yēng)、喝醉(zuì)、咏(rǒng)柳、裁(cái)剪”这四个读音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阅读提高

五.课内阅读

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选择

(1)“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的意思是()

A.蝴蝶

B.燕子

C.风筝

(2)“东风”指的是()

A.春风

B.东边刮来的风

C.吹向东边的风

(3)“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春烟”指()

A.春天的烟雾

B.春天的水汽

C.做饭燃起的烟

2.我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

(填写季节),我是从诗句中的“

”看出来的。

3.这首诗描写人物活动的句子是:,诗中的人物是,活动是,时间是,诗人选写的儿童、东风、纸鸢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六.课外阅读

春天来了

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紫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啊!最吸引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1.把短文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

2.仿写词语。

例:绿油油(ABB式)

例:一阵阵清香

一()()葡萄

一()()草地

3.读短文,并填写正确的词语。

冬天过后,来了。花园里开满了的花。花的上方有蝴蝶在。田野里,和

也开出了花,真清香!

4.看,春天来到了你家的小区里,小区里有哪些变化呢?写一写。

拓展训练

七、下面的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的是()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答案:

一、儿童

乡村

碧绿

化妆

剪刀

二.碧绿

墙壁

裁衣

栽树

古诗

等待

乡村

柳树

三.(1)拂

(2)妆

四.(1)√(2)√(3)×

五.1.(1)C.(2)A.(3)A.2.春季

草长莺飞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童

放纸鸢

散学

六.1.。。

2.红彤彤

黄澄澄

串串

片片

3.春天

五彩缤纷

翩翩起舞

蚕豆

油菜

4.示例:儿童们换上了春装开始在院子里玩耍,老人们也三五成群地坐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七、C.2.找春天

基础再现

一、看拼音写词语

niang

xún

zhǎo

liǔ

táo

huā

chōng

二、下面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脱掉(tuō)

棉袄(ǎo)

害羞(chā)

姑娘(gū)

B.遮掩(yǎn)

探出(tàn)

嫩芽(nèn)

找寻(xún)

C.音符(fǔ)

解冻(jiě)

触到(cù)

杜鹃(juān)

三、照样子,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词语。

摇(尾巴)

玩()

看()

写()

脱掉(棉袄)

冲出()

奔向()

寻找()

四、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再读句子,用“√”画出正确的语气。

(1)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孩子们盼望的春天终于来了,要读出(赞叹

平淡)的语气。

(2)春天来了

我们看到了她

我们听到了她

我们闻到了她

我们触到了她

这两句话要读出(喜悦

难过)的语气,把“我们”找到春天的感情读出来。

阅读提高

五.课内阅读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1.小朋友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你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春天是从地下探出头的,春天是早开的,春天是树木的嫩

芽,春天是的小溪。

2.在作者眼中,春天是爱打扮的,你看,作者把

比作了春天的眉毛

比作了春天的眼睛;春天还会弹琴呢,你听,小溪正在弹琴呢,那声音,真好听!

六.课外阅读

春天来了

春天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来了,她热情地问我:“种子播进土壤里,过不久就会变成五颜六色的花朵。你想变成什么呢?”

我想变成透明的雨滴,滋润小花、小树和小草,让它们越长越高。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在清清的小河中。我想变成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去歌唱美丽的春天。我想变成……

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的春风

()的花朵

()的春天

2.下面的事物能做什么?连一连。

雨滴

游在小河中

小鱼

穿梭在花丛中

蝴蝶

滋润花草树木

3.读短文,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文中的“她”指的是姐姐。()

(2)“我想变成……”这里是在告诉大家,“我”想变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

4.你想变成什么?照样子,写一写。

例:我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在清清的小河中。

我想变成。

拓展训练

七、想一想,填一填。

课文中的孩子们找到了春天,看到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听到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我也找到了春天,我看到她在,我她在。

参考答案:

一、姑娘

寻找

柳叶

桃花

冲洗

二.B.三.略

四.(1)!

赞叹

(2)

!,。喜悦

五.1.小草

野花

吐出

解冻

2.小姑娘

小草

野花

丁丁冬冬

六.1.和煦

五颜六色

美丽

2.雨滴

游在小河中

小鱼

穿梭在花丛中

蝴蝶

滋润花草树木

3.(1)×

(2)√

4.示例:一只雄鹰

在蓝天中自由飞翔

七、示例:给迎春花染发

听到

小河里唱歌

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先仔细观察、寻找春天,细心地感受春姑娘的到来。花开了,草绿了,小朋友们换上春装出来玩耍……这些都是美丽的春景。然后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场景,把它们想成春天的某一个动作、某一种行为,用优美的语言细细地描写出来。如果能用上积累的好词、好句,写出来的语言就更生动了!

3.开满鲜花的小路

基础再现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ān

huā

yóu

yuán

lái

kuài

二、组词。

原()

堆()

礼()

递()

员()

难()

扎()

第()

三、照样子,写词语。

(1)

亮晶晶(ABB)

(2)

五颜六色(含有数字):

(3)

花朵簇簇(ABCC式):

请从上面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四、照样子,写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

例子: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1、大海边散落着____________________贝壳。

2、山坡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一选,填一填。

(1)课文中松鼠太太说的“美好的礼物”指的是()。

A.花籽

B.鲜花

C.空气

(2)松鼠太太说鼹鼠先生收到的是“美好的礼物”,是因为()。

A.这份礼物破了,但是没有污染环境。

B.这份礼物掉在地上,长出美丽的鲜花,让大家都得到了快乐。

(3)除了课文中的,也是生活中美好的礼物。

阅读提高

六.课内阅读

春天来了,鼹鼠先生要去松鼠太太家做客。啊,通往松鼠太太家的路,成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鼹鼠先生路过刺猬太太家,正巧,刺猬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绚丽多彩的鲜花,她惊奇地说:“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多美啊!”

鼹鼠先生回答:“我不知道!”

鼹鼠先生经过狐狸太太家,正巧,狐狸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她奇怪地问:“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鼹鼠先生回答:“我不知道!”

鼹鼠先生来到松鼠太太门前。松鼠太太走出门,花香扑鼻,她看见门前的小路上花朵簇簇。小松鼠、小刺猬和小狐狸在那里快活地蹦啊跳啊。

松鼠太太对鼹鼠先生说:“我知道了,去年长颈鹿大叔寄给你的是花籽。这是多么美好的礼物啊!”

1.照样子写一写。

(1)一大片五颜六色的鲜花

一大片()的鲜花

(2)惊奇地说

()地说

2.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A.狐狸太太

B.鼹鼠先生

C.刺猜太太

D.松鼠太太

()先路过()家,接着经过()家,最后来到()门前。

3.仿写句式,练习说话。注意用上问号和感叹号。

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真美啊!

这是谁

?真

啊!

七、课外阅读

春天

春天来了,春风吹遍了大地。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露出了头,嫩绿嫩绿的,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绿色的地毯。柳树芽偷偷地从柳条上钻(zhuān

zuān)了出来。顿时,柳树换上了一件()春装。公园里的花开了,()桃花像怕羞似的,一朵挨(ái

āi)着一朵密密地开放着。玉兰花洁白无瑕,散发出阵阵清香,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蜜蜂忙碌起来,成群地飞来飞去,在花丛里传播花粉,采集花蜜。活泼(bō

pō)可爱的小燕子也不远千里从南方飞回来了。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松软的粉红的淡绿的3.这篇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

”画出来

4.这篇短文写了()、()、()、()四种植物,还写

()、()两种小动物的活动

拓展训练

八、想象:鼹鼠先生经过白兔太太家,白兔太太看到这条小路,会说些什么呢?仿照文章第七自然段写一写。

参考答案:

一、鲜花

邮局

原来

礼物

快递

二、原来

成员

土堆

困难

礼物

扎手

快递

第一

三、示例:(1)白茫茫

红艳艳

绿油油

(2)七嘴八舌

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

(3)

小心翼翼

千里迢迢

白发苍苍

四、1.一大堆五彩缤纷的贝壳。

2.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

3.飘荡着朵朵白云。

五、(1)

A.(2)

B.(3)

六、1.(1)绚丽多彩

(2)奇怪

2.(B)

(C)

(A)

(D)

3.这是谁买的衣服?真漂亮啊

七、1.āi

zhuān

2.软软的淡绿的粉红的3.春天来了,春风吹遍了大地。

4.小草

柳树

桃花

玉兰花

蜜蜂

小燕子

八、示例:

鼹鼠先生经过白兔太太家,正巧,白兔太太走出门。看到门前开着一大片五彩缤纷的鲜花,她惊奇地叫:“这是谁在我家门前种的花?太美啦!”

4.邓小平爷爷植树

基础再现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ù

zhí

shù

xiū

yǐn

yán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83岁高龄(lín

líng)的邓(dèn

dèng)小平爷爷来到天坛(tán

dán)公园植树。

2.他手握(wò

wuò)铁锹,兴致(zhì

zì)勃(bō

bó)勃地挖(wā

wuā)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三、选字填空。

(1)

今天爸爸做了很多()力活,现在终于可以()了。

(2)

()意,不要撞上那根()子。

(3)

广场上()种()样的花灯()外吸引人。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碧()如()

②万里()()

③()()勃勃

④()人()目

(1)上学路上,同学们()地讨论着昨晚的那场足球赛。

(2)动物园里,最()的是那只高大的长颈鹿。

阅读提高

五、课内阅读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1)

把第一句中邓爷爷植树时的动作用“

”圈起来。

(2)

把“仔细、精心、小心”填入文中的括号里。从这三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邓

爷爷

。我要好好地读一读这段话。

(3)我知道了植树的步骤:(填序号)

①挑选树苗

②移苗入坑

③挥锹填土

④挖好树坑

正确的顺序是

六.课外阅读

植树还要爱树

植树的好处可多啦!树长大了,树叶不仅可以给人遮阳,可以使空气清新,还可以减弱噪(zào)音。树干可以用来盖房子、做家具和造纸。在街道、住宅旁植树,还可以美化环境。

但是,植树还要爱树,才能保证种一棵活一棵。

刚种下去的小树苗特别需要水,如果很长时间不下雨,或者小树周围的土壤(rǎng)非常干,那就要经常浇水,一直浇到幼苗成活。树根是树木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qì)官。人们常说,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这个道理。新栽的小树苗根扎得不深,如果经常摇晃,新长出来的细根很容易拉断,树根吸收不到水分,树就会枯死。树怕剥皮,就是因为树皮里有许多输(shū)送营养的管道,如果把树皮剥了,树得不到养料就会死掉。树皮破了,细菌(jīn)侵入树身,树也会得病。另外,新栽的小树苗比较“娇(jiāo)气,不能折断它的枝干,如果把主干弄断了,树就会生出许多侧枝。这样的树既不好看,也不能成材。

1.补充合适的词语。

()清新

()环境

()噪音

2.短文的第()自然段写的是植树的好处多。

3.选择填空。(填序号)

(1)植树的好处可多啦!树叶的作用是()。树干的作用是

()。在街道、住宅旁植树,还可以()。

①盖房子、做家具和造纸

②给人遮阳

③使空气清新

④美化环境

⑤减弱噪音

(2)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要如何()。

A.植树

B.爱树

参考答案:

一、注意

植树

休息

吸引

严格

二、1.ling

dèng

tán

2.wò

zhì

三、(1)体

(2)

(3)

各种各样

四、①

②无

③兴

④引

(1)兴致勃勃

(2)引人注目

五、1.挑选

移入

2.精心

小新

仔细

3.④①②③

六、1.空气

美化

减弱

2.1

3.②

跟我学写话(写事)

跟我学写话(写动物)

跟我学写话(写人)

跟我学写话(写景)

跟我学写话(写物品)

跟我学写话(想象类)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课课练

第一章 课程

一、单项选

1.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A.1918年出版的《课程》

B.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1918年出版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D.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3.课程论的经典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目标分类学》 C.《教育过程》 D.《教学与一般发展》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的计划,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A.强制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全民性 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A.泰勒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A.以学生为本 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7.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是()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实验课程 8.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必须是()A.校长 B.教师 C.专家 D.学生

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10.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 B.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11.根据课程实施的主体的不同,可把课程分为()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C.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D.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

12.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赞科夫 13.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依据是()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D.课程管理层次

1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是()的表现。A.课程即知识 B.课程即经验 C.课程即活动 D.课程即项目

15.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材 D.教科书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是()A.加德纳 B.斯滕伯格 C.卡特尔 D.加涅 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8.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9.“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是哪种课程定义的口号()A.课程即学校经验 B.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C.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D.课程即社会改造

20.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的理念。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显性课程 2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22.“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3.()亦称公开课程,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A.选修课程 B.研究型课程 C.显性课程 D.活动课程 24.教师教学和学习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教学指导书

25.()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A.课程实施 B.课程结构 C.课程管理 D.课程计划

26.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的是()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27.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分科课程 D.核心课程 28.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的问题。A.现代化 B.综合化 C.系统化 D.理论化

29.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根据()的不同而划分的。A.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 B.学生的学习要求 C.课程的任务

D.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

30.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论是()A.要素主义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永恒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1.校本课程常以()的形式出现。A.公共课 B.选修课 C.必修课 D.课外活动 32.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教科书

3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它是于()年颁布的。

A.2000 B.2004 C.2001 D.2002

34、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A.以学生为本 B.个性化 C.全员参与 D.决策分享 35.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是()A.开设哪些学科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36.对于教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B.教材时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 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D.优秀教师进行教学时不需要教材 37.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38.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杜威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泰勒 39.课程的表现形式是()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40.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价值趋向出现的变化是()

A.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B.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C.由关注个体走向关注整体

D.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二、多项选

1.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是()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核心课程 E.广域课程 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包括()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教师的教学风格 D.学科体系 E.社会传统

3.下列选项中属于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来划分课程种类的是()A.学科中心课程 B.教师中心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社会中心课程 E.后现代主义课程

4.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兴趣选择课程

5.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它主要包括()A.教科书 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 D.讲义 E.讲授提纲 6.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A.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没有必要考虑教材的逻辑顺序 B.“课程”一词是由英语派生而来的

C.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 D.编写教科书时要考虑这门科学本身的内在逻辑

E.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7.课程计划主要由()组成。

A.学科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E.学周安排 8.在中学课程学科中,语言和文学这一学习领域的科目是()A.语文 B.外语 C.思想政治 D.历史 E.地理

9.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内容的丰富性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0.“三维课程目标”的内容包括()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智力 E.品德 11.课程目标具有()特点。

A.时限性 B.具体性 C.预测性 D.可操作性 E.创新性 12.下列选项中属于行为取向性课程目标的功能的是()A.导向 B.控制 C.激励 D.评价 E.示范 13.下列选项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A.学校风气 B.社会风气 C.家庭氛围 D.师生关系 E.教师或学生经验、感受、困惑等 14.课程资源的特点有()

A.多样性 B.潜在性 C.多质性 D.动态性 E.永恒性 15.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生的()A.兴趣 B.动机 C.经验 D.情感 E.智力 16.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有()

A.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B.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C.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D.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教学

1.教学的根本目的是(A)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传授知识 C.发展智力 D.陶冶情操

2.(A)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A.欣赏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榜样教学法 D.实践教学法

3.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了(B)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量力性 4.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6.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教育者“教”的客体不是双客体,而是一种复合客体

B.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如何教”和“教什么”的过程 C.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D.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7.正确反映教学与智育之间关系的命题是(A)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 C.智育是教学的唯一任务 D.智育是教学的次要任务

8.(C)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A.演示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实践活动法

9.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C)特点。A.教育性 B.指导性C.间接性 D.交往性 10.教学过程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1.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是(D)A.学生学习以直接经验为主

B.学生直接经验必须以间接经验为基础 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D.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12.教育要传授知识,至于智力的发展则无需进行培训。这是(B)的观点。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13.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A)A.孔子 B.昆体良 C.杜威 D.赫尔巴特

14.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要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为(B)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A)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杜威 D.洛克

16.我国学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时间是(B)年。A.1862 B.1903 C.1935 D.1949 17.(A)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演示法 18.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的是(B)A.班级授课 B.个别教学 C.分组教学 D.混合教学 19.教学是学校教育(B)工作。A.唯一 B.中心 C.必要 D.辅助 20.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21.教学原则是依据(C)制定的。

A.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B.教育部颁发的文件 C.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 D.教学目的

22.中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发展各种能力,教学中应多选用(A)

A.研究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谈话法 23.下列关于分组教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B.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C.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D.分组教学不利于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24.我国倡导启发性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B)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

25.(A)又称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A.内部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绝对性评价 D.个体内差异评价

26.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教学中要贯彻(D)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 B.循序渐进 C.启发性 D.巩固性 27.常用的计分法有等级制计分和(A)计分。A.百分制 B.考查制 C.启发性 D.标准分制

28.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A.管理 B.交往 C.引导 D.控制 29.备课的要求不包括(D)

A.钻研教材 B.了解学生 C.设计教法 D.批改作业 30.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错误的做法是(D)

A.钻研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 B.通过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楚本学科的教学目的 C.掌握学科的重点、难点所在 D.照搬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

3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这体现了教学的(D)原则。A.启发性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因材施教

32.(A)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A.上课 B.智育 C.教学 D.教育

33.在如何认识间接经验的问题上,现代教育理论比较强调(C)A.用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间接经验 B.用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直接经验 C.用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间接经验 D.用间接认识的方式认识直接经验

34.以下关于智力与知识的观点中,正确的是(A)A.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B.智力水平决定掌握知识的数量 C.智力完全随着知识的掌握而发展 D.知识的多少等于才能的高低

35.运用时,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察。(D)A.贝尔—兰喀斯特制 B.特朗普制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3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的唯一工作

B.《学记》中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C.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D.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二者没有区别

37.《学记》中“不陵节而施”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是(B)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38.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B)原则。A.理论联系实际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启发性

39.(B)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现场教学

40.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践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是(A)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型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41.启发式教学是一种(C)A.具体的教学方法 B.教学形式 C.教学指导思想 D.教学组织形式

42.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反映出对(C)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43.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B)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44.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体现了(A)A.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B.教学永远具有科学性 C.教学永远具有思想性 D.教学永远具有引导性

45.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哪种教学组织形式(A)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46.把课程划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的依据是(A)A.教学任务 B.教学内容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47.在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始于(A)A.清末 B.明朝 C.秦朝 D.辛亥革命以后

48.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D)教材。A.熟悉 B.分析 C.概括 D.理解

49.裴斯泰洛齐是(A)的代表人物。A.形势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教师中心论 D.学生中心论

50.(B)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A.课的类型 B.课的结构 C.课的安排 D.课的计划 51.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D)A.了解学生 B.和谐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好课

52.教师上课的必要补充主要是通过(C)实现的。A.布置作业 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 D.课后练习53.上好课最根本的要求(B)

A.板书有序 B.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方法适当 D.教学结构合理

54.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教师(B)的目的。

A.讲授新教材 B.上课 C.批改作业 D.巩固新教材

55.“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学生的学要靠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这句话说的是(A)的规律。A.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56.程序教学法是由(D)倡导的。A.布鲁纳 B.华生 C.布卢姆 D.斯金纳

57.抛锚式教学也称(A),这是因为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A.情境性教学 B.探究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8.(B)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实践活动法

5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B)

A.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身上 B.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C.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从做中学” D.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60.讲授法的优点不包括(C)A.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C.有利于因材施教

D.有限的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61.一个班级人数不超过25个,可以采用(B)的座位排列形式。A.矩形 B.马蹄型 C.同心圆型 D.模块型

62.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创的,后来由其学生(A)加以改进并大力推广。

A.克伯屈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陶行知

63.读书指导法是一种(D)的方法。A.以直觉感知为主 B.以引导探究为主 C.以实际训练为主 D.以语言传授为主

64.在学习某课题前,使学生为将要学习的新课题积累必要的感性经验,从而顺利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参观是(B)A.总结性参观 B.准备行参观 C.并行性参观 D.现实性参观

65.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的运用。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66.把实物、教具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D)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67.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B)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68.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B)A.基本内容 B.基本阶段 C.基本环节 D.基本原则

6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反映的是(B)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70.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或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是(D)A.愉快教学法 B.情境教学法 C.成功教学法 D.尝试教学法

71.1951年,(C)提出了“范例教学”的主张。A.布鲁纳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怀特海

7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D)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年龄特征 C.课程性质和特点 D.学校的要求

73.(B)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A.教学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74.“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75.教育评价按功能及用途划分,可分为(B)

A.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B.诊断性评价、形式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C.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D.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76.(B)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关于所学内容的一个整体的表象,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必经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 B.感知教材 C.理解教材 D.运用知识

77.(B)指出:“你要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你就必须认识和思考,但是为了这个目的,你也必须行动,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体现了对“知识与知识的应用”的重视。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乌申斯基

78.我国古代墨子提出:“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它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B)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79.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的是()A.发展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自我评价 80.下列论断正确的是(B)

A.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二是实践 B.学习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C.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 D.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 81.在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中心是(B)A.家长 B.学生 C.教师 D.校长 82.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是(D)A.诊断功能 B.鉴定功能

C.导向功能 D.改进功能

83.不属于平时考查的方式有(C)A.口头提问 B.单元测验 C.考试 D.检查书面作业

84.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的教学评价是(C)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绝对性评价

85.以下属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的是(A)A.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B.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C.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复习旧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 D.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复习旧课——检查评价 86.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属于(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 D.自学—指导式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业的功能有(ABCD)A.巩固 B.反馈 C.发展 D.沟通 E.复述

2.一般认为,(ABCD)是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手段 E.教学方法

3.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E.在教学中应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有(ABCDE)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E.检查知识

5.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BCE)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学不躐等E E.产婆术

6.根据赫尔巴特的分阶段教学理论,教学过程可分为(ABDE)A.明了 B.联合 C.情趣 D.思维力 E.方法

7.下列哪些属于非智力因素(ACE)A.兴趣 B.记忆力 C.情趣 D.思维力 E.意志 8.八字教学法指(ABDE)A.读读 B.议议 C.写写 D.练练 E.讲讲

9.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ABCDE)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ABCDE A.重点突出 B.方法得当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1.抛锚式教学的基本环节有(ABCDE)A.创设情境 B.确定问题 C.目标明确 D.表达清晰 E.内容正确

1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C.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D.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E.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

13.当前我国主要教学模式有(ABCE)A.自学—指导式 B.目标—导控式 C.传递—接受式 D.探究式教学 E.问题—探究式

14.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B)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分组教学 D.复式教学 E.个别化教学

15.根据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的类型分为(ABCDE)A.练习课 B.实验课 C.讲授课 D.复习课 E.演示课

16.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这句话的依据是(ABCD)A.教学所占时间最多AB B.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进行的 D.教学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E.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17.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过程。下列属于讲授法的有(ABCD)A.讲读 B.讲述 C.讲解 D.讲演 EA 1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BDE)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19.下列对于教学原则的认识正确的有(ABCE)A.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B.“杂施而不孙”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C.“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20.进行教学评价要遵循(ABDE)原则。A.客观性 B.发展性 C.严格性 D.整体性 E.指导性

21.由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有(ABC)A.基础性 B.基本性 C.示范性 D.启发性 E.发展性

三、判断题

1.教学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3.设计教学法主要缺陷是忽视系统知识,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不易落实。4.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的。

5.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

6.缺乏知识是智力发展的最大障碍。

7.自学—指导式主要用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8.总结性评价不利于制定新的教学目标。

9.“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由简入繁”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10.“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由赞科夫提出来的。

11.现场教学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2.道尔顿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

13.目标教学法是依据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策略”,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14.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属于内部分组。

15.照顾到个别学生也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

16.范例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范例性地阐明“类”案—范例性阐明“个”案—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原理—掌握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规律原理的运用训练。17.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这段话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18.“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说明教不如不教。19.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也可以作为课外作业的形式。

20.平时考查中的口头提问是在课中进行的,而检查书面作业则是在课外进行的。

21.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22.“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3.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方法。2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25.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

第四篇: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更是六年级学习圆锥和圆柱的基础。因此学好本单元对今后学习其他几何形体,对发

一、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其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求表面积的方法。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是极为有益的。

六、与新课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素材的选取注重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七、课时分配:本单元共16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3、知道体积的意义。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的公式。

4、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明确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化、聚。

5、理解容积的意义。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与“升、毫升”之间的换算,会计算物体的容积或容量。能力目标

1、建立有关体和正方体的正确概念,使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得到发展。

2、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正确地进行体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化聚,能进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情感目标:

1、受到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教育。

2、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来确定各个长方形面的长和宽。掌握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五、本单元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发展到研究立体图形 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形体,特别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是一切几何形体体积计算的基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3容积2探索规律2整理与复习3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第五篇: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建立比较意识,学会比较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养成初步的推理和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 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能自主感知数学同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比长短、高矮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2、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渗透比较意识,初步学会比较方法。

3、养成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学会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

设计新意:

1、在巩固深化比较意识阶段,充分运用教室这一资源,让孩子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比长短、高矮,既帮助小朋友更牢固的掌握比较法,又加深了他们和自己所在教室的感情。

2、课后布置找抹布活动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朋友家的客厅场景图。

教学过程:

一、主体参与,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的黑板很干净,是哪个小朋友擦的呀?(请他上台)他的个子怎么样?那么他和老师比呢?(如说矮,则再找一个比他更矮的)

强调:其实我们就看着他一个人说他高或者矮都是不对的,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要到一个小朋友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不好?(请学生上位)

二、看一看,比一比

1、观察图,联系生活,认识长短、高矮。

(1)按一定顺序观察图,说说小朋友家的客厅是怎样布置的?

(2)指导学生按书上第4页的要求完成红色方框。

(3)组内交流比较的方法。

(4)组内讨论:怎样比较两盆花的高矮?

(5)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交流的结果,提问还可以怎么说,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叙述比较的结果。(出示题目,按学生的回答依次填空)

2、再找找,巩固比较方法

(1)小朋友们再看看,客厅里还有那些物体之间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内讨论后教师指名汇报交流。

(3)提问:你比什么?怎么比的?还可以怎样说?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观察教室,找一找比一比。

(1)教室里哪些物体可以比较长短、高矮。

(2)组内讨论,要求每组说出2组物体。

2、想想做做第1题。小红和爸爸谁高,为什么?

3、第2题。想一想,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走哪条近呢?你是怎样想的?

4、第3题。读题,学生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方法,集体交流。

5、第4题。

(1)读题。

(2)这题让我们做什么?

(3)学生自主完成。

(4)汇报后追问:为什么小鹿最高,而小白兔最矮?

四、总结评价。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怎样比物体的长短,高矮吗?你能找到家里最短的抹布吗?明天带到学校来,自己的桌子自己抹。

作业设计:教材第5页14题,找抹布活动。

板书设计: (一)比长短、高矮

最教后记:

第二课时 比大小、轻重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轻重。

2、通过观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

设计新意:根据小学生好表现、乐于助人的心理特征,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人文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场景。

谈话:小红家要来客人了,她和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着呢!

1、出示场景图。

2、我们先来看看小红家厨房里有些什么呢?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探索比较。

1、出示第6页的碗图,

(1)两个碗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2)请你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

(3)谁说说看两个碗比,谁大谁小吗?

2、出示苹果草莓图。

(1)苹果和草莓比,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2)请继续画画钩圈。

(3)那么苹果和草莓比谁大谁小呢?

3、比轻重。

(1)刚才我们比较了物体的大小,如果我们想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用手掂一掂数学书和数学本谁重谁轻?(教师示范,和学生一起做)

数学书和数学本谁重谁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手可以掂出两个物体的轻重,请看这幅图,出示小姑娘掂胡萝卜和辣椒图。

根据你的经验谁重谁轻呢?请你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3)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但是有的物体重量相差不大,小朋友想一想用掂的方法还合理吗?

怎么办呢?还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分辨,比如支架。出示第6页支架图

图中支架的两边分别挂的是什么?

胡萝卜的土豆比,谁重谁轻?为什么?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4)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不仅可以用手掂一掂,为了比较得更准确,可以用支架来辨别,沉在下面的重,挂在上面的轻。

4、拓展思维。

你们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小组活动,讨论比较图中另一些物体的大小、轻重,汇报结果。

结合汇报提问:辣椒、胡萝卜、土豆比一比,谁最大,谁最小,谁最重,谁最轻?

5、小结:比较物体的大小,一般我们可以用眼睛直接判断出结果;比较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但有时掂并不能比较出结果,就可以用一些工具来分辨,大小轻重都是相对而言的。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看清题目要求,汇报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从支架上看两边的物体怎样?那么我们能说1只 小鸡和1只小猫一样重吗?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追问:气球那么大,为什么没有小皮球重呢?

4、想想做做第4题。小组讨论:梨子、柿子、菠萝谁最重?谁最轻?全班交流时说说理由。

四、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回家后再找些物体来比一比,让家长评一评,好不好?

作业设计:教材第7页的习题。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3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主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周长计算,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材还安排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有以下特点: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于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三、重点

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四、课时安排:6课时。

1、四边形…………1课时

2、周长…………5课时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6节)

第一课时: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喜欢什么运动?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四边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教学反思:通过直观教学,学生能很明确的分辩出四边形的图形,了解其特点。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

(2)再拿出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一拉。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钉子板上“钩”。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

2、在方格纸上“画”。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折一折、剪一剪。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还掌握了它的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反思: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剪一剪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能实践操作,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提高学习兴致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周长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

教学要求: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长

1.活动一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

⑷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

2.活动二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

⑷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3.活动三

⑴出示

⑵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汇报:它们的周长在哪?

4.周长的概念

⑴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⑵学生说一说

⑶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二、巩固周长的概念,探究求这些图形周长的策略

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2.学生活动,汇报: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

三、总结: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四、练习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2.思考题: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五、作业: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认识周长,但在练习中描出图形周长时,有勾边的现象,说明对周长这一概念还模糊,或不会结合周长的意思去描绘周长。需加强认识。

第四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用加法求,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五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

练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⑴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

⑵全班汇报,集体订正。

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

⑴学生独立完成,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⑵集体订正。

二、综合练习

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独立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

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⑴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

⑵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⑶全班汇报

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

三、活动练习

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

四、作业: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与长正方式周长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灵活。

第六课时:估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教学反思:学生以有长度这一基础概念,能结合生活经验正确估计和判断物体的周长。对于影起错觉的图形,我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清晰的分析出物体的周长,并学会了对边相等,可用移动与组合的方法来比较复杂的图形。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4

课标要求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学情分析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课 题

1.1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教学准备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主要环节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出示立体图形模型。师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再让学生看白纸,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3、请同学们看:把长方形拉长,变成平行四边形。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那它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课后记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5

单元简析:

1.教材分析: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2.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2)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5.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练习一………………………………………1课时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如果学校再次做校服,想请你来做参谋,你们打算选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交流理由。

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

师: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4)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课题:数据收集整理(二)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班班通,表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问: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

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

(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xx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回答问题。

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一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经历进行时间计算的过程,体会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初步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灵活地解决有关时间的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例2主题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现在我们先做一组练习:

3分=秒120分=()时5分=()秒

4时=()分300分=()时180秒=()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就是如何进行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教学新知:教学第5页例2

1、谈话:快乐的暑假结束了,新的学期开学了。小明同学背着书包上学来了——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第5页上面的主题图。

2、谁能说一说:(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板书: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提问: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在小组内交流。

4、展示汇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可能出现的情况——

生1:数钟面上的小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15个小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小格

生2:数钟面上的大格,从7时30分到7时45分,有3个大格,就是15分钟。板书:数大格

生3:7时45分和7时30分都是7时多,直接用45分减30分,算出走15分钟。板书:45-30=15

生4:用“终点时间7时45分-起点时间7时30分”,得到经过的时间15分……

板书:7时45分-7时30分=15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5、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这个计算结果对吗?你是怎么想的?(写上答语)

6、比较:刚才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计算出了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数格子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我们身边没有钟表,无法直接数。因此,用算式计算比较方便,以后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7、整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了这一个问题的?谁来说一说?(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练习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用“终点时间-起点时间”得到“经过的时间”。你能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吗?

2、完成教科书第5页下边“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挑两名学生演板。

(2)集中评讲:9时-8时40分,分钟部分不能直接相减,怎么办呢?根据1时=60分,先从9时中借出1时变成60分,然后再减: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3、拓展训练:

(1)完成练习一第9题。

评讲时强调: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2)补充题:某单位每天上午8:00上班,要求全体员工提前20分钟到达单位,请问员工最晚何时到达单位?

评讲时强调: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5、完成练习一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时间的计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数钟面上的小格、大格,或者计算等多种方法,来进行时间的有关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先阅读理解题意,再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进行回顾和反思,看答案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来完成今天的作业吧。

练习一第9、11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先:阅读与理解

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再:分析与解答

后:回顾与反思

1、数小格15分钟

2、数大格15分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时间

3、45-30=15分起点时间+经过时间=终点时间

4、7时45分-7时30分=15分终点时间-经过时间=起点时间

答:小明从家走到学校用15分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7

单元备课方案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认识米、认识线段和解决问题。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同时,长度单位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学生进行测量活动的开始。

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度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备内容

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1课时)→认识米及米与厘米的关系

认识线段(1课时)→线段的特征及测量;画线段

解决问题(1课时)→恰当选择长度单位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

3、知道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建立长度单位的基础上,尝试估算物体的长度。

2、经历探索用尺子测量线段长度的过程,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3、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惯。

2、在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反思: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 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估计

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四、师生共同小结

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2. 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

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难点:

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

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2

学习内容:

教材第2页例2。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2.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3.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来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具运用:

课件,小正方体积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给出一个实物图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让同学画不同的摆放方法,引导学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教材第2页例2。

(2)师:这是一个用3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生:略。

(6)师: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一第3、6、7题。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3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负数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具体含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历史,感受正数、负数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教学难点:结合现实情境理解负数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究竟什么是负数?它表示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一起认识负数(揭示课题)。

(二)结合情境,理解意义 1、初步感知负数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下面是中央气象台20xx年1月21日下午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20xx年1月21日20时—20xx年1月22日20时)。

教师:请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①哈尔滨的最高气温是零下19℃,最低气温是零下27℃;海口最热,最高气温是23℃……②-12℃表示零下十二摄氏度(读作负十二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数字前加“-”……(2)-3℃和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请在温度计中表示出来。

预设:①-3℃表示零下三度,3℃表示零上三度;②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③先找0℃,往下数三格表示-3℃,往上数三格表示3℃。(3)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①0℃表示天气很冷;②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③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小结: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正号可省略不写。(4)请在温度计上表示-18℃,比一比-3℃和-18℃哪个温度低? 2、认识正负数

(1)出示教材第3页例2。

教师:研究完气温,再来看看存折上的数。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说说这些数各表示什么? 预设:①表示存入20xx元;②和-的意义恰好相反,一个是存入500元,一个是支出500元。

(2)教师: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收入与支出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还有许多。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 预设:水面上升2米、下降2米;乘车时上客5人、下客6人;货物运进200吨、运出150吨……

(3)我们怎样来表示像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呢?

教师: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需要用两种数。一种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如3、500、、,这些数是正数;另一种是在这些数的前面添上负号“-”的数,如-

3、-500、-、-等,这些数是负数。那么0是什么数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4)基本练习(出示教材第4页“做一做”第2题)

请学生独立思考,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并填入相应的圈中。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有好多时候要用到正数、负数,让我们一起接着看一看!1、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和夜间的平均温度相差多少度?

2.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5题。

(1)仔细读题,你获得了什么信息?有什么不明白的?(介绍:海平面就是海的平均高度;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独立完成,集体反馈。(3)你知道你所在城市的海拔高度吗?说说它的具体含义。3、出示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2题。

(1)仔细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请表示出悉尼、伦敦的时间。北京时间用什么表示?

(3)以北京时间为标准,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时间记为-2时,你知道它此时的时间吗?(4)你还知道此时其他时区的时间吗?试着表示出来。4、出示练习题。

某食品厂生产的120克袋装方便面外包装印有“(120±5)克”的字样。小明购买一袋这样的方便面,称一下发现117克,请问厂家有没有欺骗行为?为什么?(1)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2)“120±5”表示什么意思?

(3)如果120克记作0克,117克可以记作多少克?

(四)了解历史,课堂总结

1、出示教材第4页“你知道吗?”内容。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1)看了介绍,你对负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2)你有什么感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只要同学们做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直线上的负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在直线上表示行走距离和方向的过程,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逐步建构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探究直线上表示正负数的方法,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体会直线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填一填。

①一辆公共汽车经过某站台时有12人上车,记作人;7人下车,记作()人。②阳光小学今年招收新生300人,记作+300人,那么-420人表示()。③升降机上升米,记作+米;-4米表示()。(1)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2)像这样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二)创新情境,探究新知 1、认识直线上的负数

(1)出示教材第5页例3。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如何在直线上表示他们的行走的距离和方向呢?你准备怎么画?

预设:①以大树为起点,向东为正,向西为负;②0表示起点,向东走2米,表示为+2米,向西走2米,表示为-2米。

(3)独立画图,交流反馈。①你是怎么画的?

(4)同桌合作游戏:你走我说。

举例:如果小明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

(5)引导观察:在直线上从0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往左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①0右边的数是正数;②0左边的数是负数;③从左往右的数逐渐增大;④正数比0大,负数比0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1)出示教材第5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说说怎样在直线上表示这些数?

②从起点到-如何运动?哪个点与它到0的距离相等?它们之间相距几个单位长度?

(2)出示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7题。

①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如果一个人从“-2”位置出发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如果从“-2”出发先向西走1米,再向东走4米,将会到达什么位置? ③同桌合作游戏:你说我走。

游戏规则:一个人说明起点的位置和如何运动,另一个人用笔尖表示人在数轴上运动,标出最后到达的位置,并用一个数表示这个位置。(3)出示题目:

体育达标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如下:李勇45个、张军28个、张强33个、赵刚26个、王亮18个。如果每分钟做仰卧起坐30个算达标,以达标的个数为标准,记录每个人的成绩。刚好达标的个数记为0个,超出的个数用正数表示,不足的个数用负数表示,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②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②比较大家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单位长度不一样。)

③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什么数? ④演示画法,教师小结:在一条直线上表示行走的距离和方向,需要先确定起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用正负数表示相应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直线上的负数)。

2、感知直线上数的变化(1)在直线上表示负数

①请学生独立在直线上表示出和-。②集体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表示的?

预设:①- m表示向西走 m;②-在-1和-2之间。(2)如果你想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该如何运动?(3)观察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①在0的右面个单位长度,-在0的左面个单位长度,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②它们到0的距离相等,都是个单位长度;③它们之间相距3个单位长度。(4)出示题目:

某次数学测试,老师以80分作为标准,将六名同学的成绩记为+

4、+

10、-

5、0、+

7、-4,这六名同学的实际平均成绩是多少?

①你知道这六名同学的实际成绩分别是多少吗?

②独立计算,集体反馈。

预设:方法一:(84+90+75+80+87+76)÷6=82(分);方法二:80+(4+10+7-5-4)÷6=82(分)。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4

课题三 左、右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内容、2做一做第1题,练习一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左、右”的基本含义,了解它们的相对性,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二者相比的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件等;学生: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想知道是谁吗?(课件演示米老鼠智慧交通)指挥交通干什么?我们平时走路靠那边走?由此引出左右。

二、学习新知:

1、分辨自己身体的左右。

(1)你能指出你的左边、右边吗?

(2)其实我们身上有些部分也左右,你能找出来吗?

(3)米老鼠想做健身操给大家看一看。(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一起做)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肩抖一抖。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脚跺一跺。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右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左手伸出来。

小手拍拍,小手拍拍,小手放下来。

(4)出示手模型板帖。

2、进一步认识左和右。

(1)你会用左和右说一句话吗?

(2)在日常生活中左手和右手可以做些什么事?

(3)说一说你现在坐的位置(左右、左边几个人),

3、左右的相对性。

(1)准备好你的各种学习用品。同位两个合作,动手摆一摆。

(2)提出要求:

①把数学书放在课桌的中间。

②铅笔放在数学书的左边。

③尺子放在数学书的右边。

④橡皮放在数学书的左边、尺子的右边。

⑤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

(3)小组内打乱顺序摆一摆、说一说,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我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左边有什么?)

(4)师生共同活动:我举右手,小朋友也举右手,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

1、第4页做一做第2题。

你的前面是( ),后面是( ),

左边是( ),右边是( )。

从前往后数你是第( ),

从左往右数你是第( )。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认识左、右

左 右

右 左

课后小记:

课题四 位置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行、列举确定物体位置。

2、学会确定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正确描述物体位置,理解相对性。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性。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到我们班里,首先让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二、学习新知:

1、这位小客人坐在哪里呢?他坐在第1组第2个,谁能很快地找出他来?(出现四种找法,分别从前、后、左、右找起)

2、我们一般都是怎样找?(使学生明确一般第一排是从前数,第几个是从左边开始数。)

3、在自己的书上找出第1组第2个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小客人。

4、教师提问学生指:

(1)第5组第4个。

(2)第2组第3个。

5、学生小组活动:互相提问并在书上找出相应的小朋友。

6、先说一说你自己的座位,再填空。

你的座位是第( )组第( )个。

你前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后面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左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你右边的同学是第( )组第( )个。

三、练习:

(一)第6页做一做。

(1)教师提出问题:第1行第2个是( ),狗在第( )行第( )个。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解决问题。

(二)完成练习一

1、第1题。

(1)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坐成一排,教师提出要求,如:从前往后 第4位同学请站起来,请xxx后面的同学举起右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做。

(2)学生自己提出要求,其他学生根据要求做。

2、第2题。

(1)教师提出要求:我们来做拍手游戏。两个小朋友一组,做你拍一、我拍一的游戏。

(2)学生分组活动。

3、第3题。

(1)教师出示第三题图画,提出要求:请帮小明布置房间。说一 说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合适。

(2)学生先在小组中说,指名在图画板上贴。

(3)教育学生要养成自己整理房间的好习惯。

4、第5题。

(1)看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2)你能根据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3)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4)在书上填空。

5、数学游戏:听反话

(1)教师提出要求:听老师说位置,小朋友做出相反的动作。

(2)教师说学生做。

(3)学生在小组里活动。

四、生活中的数学。

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

2、自行车、汽车都是靠右行。

3、北京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右边。

4、香港的公共汽车停在马路左边。

……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15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

下载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与课课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七、八单元课课练

    31 太阳 1、注音,再完成填空 凝( )音序( )韵母( )扩词( )( ) 蒸( )第八笔( ) 聚( )部首( ) 殖( )部首( )换部首( 、 、 ) 2、写近、反义词 光明( )( )温暖( )( )生存( )( ) 3、句子练习1、改写句式,句意不变。 这......

    我的第一本书课课练

    3、《我的第一本书》课课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符号 1)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 周作人 朱自清的 还有 新青年 语丝 北新 新月 等杂志 2)我说 乔元贞所以考第一......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课练[合集5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课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看下......

    上海版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课课练

    上海版教材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课课练26、读书再读书 一、本课训练点: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是我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美洲的......

    小学第十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第六单元 统计 6.1众 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15-2016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

    六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