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邑县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方案
贫困村申请书
乡(镇)人民政府:
本村辖自然村个,共有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为%,2013年喷人均纯收入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各村可根据本村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现状、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情况进行简要说明)
特申请为贫困村。
村委会(盖章)年月日
乡镇(街道)省级重点贫困村
农户精准识别工作
责
任
状
乡镇(街道)人民政府
二O一四年五月
乡镇省级重点贫困村农户
精准识别工作责任状
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农户精准识别工作要求,乡镇(街道)为确保按时保质完成任务,特与各村签订责任状。
一、提高认识。精准识别是扶贫工作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精准识别,全面建立起“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 有档案”的基础数据,为下步实现全国数据联网、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奠定坚实基础。此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各村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尽快组织开展,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二、明确责任。支部书记是本村农户精准识别工作第一责任人,村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村两委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确保入户调查顺利进行。
三、严格程序。要按照县委、县政府规定的入户调查的程序和步骤开展工作,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走过场等行为,要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表不漏项、项不出错”,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合理。
四、严肃纪律。各村在组织进村入户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中央和地方厉行勤俭节约有关规定,严禁增加基层和群众负担。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人不得擅自将各村、各户调查数
据对外公布、提供、泄露。
本责任状一式三份,县、乡(镇、街道)、村各一份。乡(镇、街道)人民政府村委会
签字人:
签字人: 2014年5月日
附件11:
临邑县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配档表
第二篇:乡镇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情况汇报
乡镇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情况汇报
自全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召开后,柴胡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标准程序,顺利完成了1个贫困村(郭沟村)和1085户贫困户(计2094人)的精准识别及申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识别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做好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我镇首先从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入手,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农委主任任副组长,农业办、经管站、民政科、党政办、财政所、党总支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工作的组织开展。我镇于7月19日召开了柴胡店镇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动员及培训会议,下发了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方案,对精准识别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包村机关干部作为联系人,指导村书记、主任、会计等村两委成员具体抓、靠上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严格标准程序,确保群众知晓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涉及人员多,群众关注度高。为了确保精准识别工作的标准和质量,我们着重在“两严一实”上下工夫。一是严把标准。依据国家和省扶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进行严格评定,禁止暗箱操作、禁止拆户、分户,确保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入。二是严格程序。严把农户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告公示关,确保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有的环节一项不落。三是公开透明。在广泛宣传,确保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民主评议和公示两个环节,并公布监督电话,做到民主评议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公示公告按时如期进行,整体工作公开透明。
三、强化保障监督,精准识别整体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各个环节顺利开展。我镇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宣传培训材料、申报表格的统一印制和数据信息的录入、档案资料的保管,并统一组织包村机关干部于7月19、20两日进村入户,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具体开展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会议召开等工作。同时,督导组加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由县商务局、县粮食局、县合管办组成的工作组,驻村帮扶的联系村是何家洞镇水银江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坚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深入贫困村户走访调研,制定帮扶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一、后盾单位扶贫工作情况
1、精准摸底。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队员组成两个调查组深入到所有村民小组,用三天的时间,走家串户,摸清每家每户的详细情况、贫穷现状、对34户123人贫困户致贫原因进行详细分类,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科学规划。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制定村队贫困户三年脱贫工作规划和每年的脱贫计划、脱贫人员名单,明确帮扶人员工作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符合贫困户家庭实际的脱贫方案,确保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精准确定扶贫攻坚的“路线图”。
3、精准措施。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的最大政治任务、最紧迫的中心工作、最艰巨的历史使命,在财力支出、项目布局、基础设施、排忧解难、工作举措上聚焦精力,集中攻坚,全力落实。一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完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种植、养殖户借助商务部《新农商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开展网络购销业务,促进消费拓展,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同步推进;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促发展。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和优势,抓好招商引资是充分发掘资源潜力,促进贫困村尽快脱贫的有效途径。深入分析了解水银江村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积极帮助该村规划招商项目,加强对水银江村农业招商工作的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宣传联系村的资源开发前景,促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我们拟引进恒康药业集团在该村建立中草药基地,大力扶持中草药合作社做强做大,目前,基地正在烧山整土阶段;三是抓新农村建设。根据规划,2015年计划通村公路1公里,目前,该村公路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四是建设村级活动室。目前村民活动室正在抓紧建设,活动室建成后,将有效解决村支部、村委会无办公场所的状况。
二、部门职能扶贫工作情况
1、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为契机,把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商务部门实施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来抓。一是培育电商扶贫创客群体。发挥电子商务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鼓励和引导有技术有意向的农村贫困户进行电商创业,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鼓励农村经纪人、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组织加盟知名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或自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二是加大人才培训就业力度。鼓励电商龙头企业安排适当产品、适当岗位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优先为农村贫困户提供电商创业培训和指导。利用与阿里巴巴、杰夫、高格等电商对接契机完善县电商服务中心、乡服务站和村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为贫困乡村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
2、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商贸重镇建设”、“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和“市场标准化升级改造”,进一步优化农村市场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加快商贸重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营销网络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搭建城乡流通网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搭建贸易平台。
3、搭建农村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物流市场发展,整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商、供销、邮政、物流、金融、通信等行业资源,依托大型流通企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市场的广泛应用,建立和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4、全力推进外派劳务。把外派劳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健全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完善监测、评估、预警及安全保护工作体系。积极与人社、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加强出国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国务工增收致富。
5、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强化商务执法,规范建设12312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城乡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深入开展市场秩序专项整治,严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欺诈行为,建立完善重要商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经商环境和安全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自全市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会议召开后,柴胡店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等不靠,迅速行动,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标准程序,顺利完成了1个贫困村(郭沟村)和1085户贫困户(计2094人)的精准识别及申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识别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为做好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我镇首先从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入手,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镇长、农委主任任副组长,农业办、经管站、民政科、党政办、财政所、党总支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该工作的组织开展。我镇于7月19日召开了柴胡店镇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动员及培训会议,下发了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方案,对精准识别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明确包村机关干部作为联系人,指导村书记、主任、会计等村两委成员具体抓、靠上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严格标准程序,确保群众知晓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涉及人员多,群众关注度高。为了确保精准识别工作的标准和质量,我们着重在“两严一实”上下工夫。一是严把标准。依据国家和省扶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和村民代表会议审议进行严格评定,禁止暗箱操作、禁止拆户、分户,确保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入。二是严格程序。严把农户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告公示关,确保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有的环节一项不落。三是公开透明。在广泛宣传,确保群众知情权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民主评议和公示两个环节,并公布监督电话,做到民主评议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公示公告按时如期进行,整体工作公开透明。
三、强化保障监督,精准识别整体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各个环节顺利开展。我镇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宣传培训材料、申报表格的统一印制和数据信息的录入、档案资料的保管,并统一组织包村机关干部于7月19、20两日进村入户,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具体开展入户调查、民主评议会议召开等工作。同时,督导组加强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县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全县的头等大事来抓,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实施“八大”扶贫,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形成“四种”力量夯实包扶责任,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实现脱贫目标。
一、基本情况
XX县辖9镇1个街道办,211个村,10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29万人,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其中农村人口14.98万人。截止2014年,全县在册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12977户、37270人减少到7955户、20052人,分别占到全县农村人口总户数、总人口的21.5%和13.4%,其中有一般贫困户4985户13330人、低保户576户1218人、五保户504户655人、低保贫困户1890户4849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1526元提高到2486元,净增960元。因病致贫户有2278户、因残致贫户有604户、因学致贫户有883户、因灾致贫户有732户、因缺乏技术致贫户有700户、缺劳力致贫户有557户、缺乏资金致贫户有501户、缺土地致贫10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9户。2015年计划脱贫人口通过搬迁扶贫641户1847人,发展苹果业1526户3468人,大棚种植294户865人、养殖715户1999人、其他产业扶贫479户1374人、产业技能培训525户1402人、务工技能培训599户1523人、救助兜底1287户1859人,全县确定省级贫困村74个,占到全县行政村的35%。具体工作措施
1、周密安排部署,精准摸底识别。先后召开三次县委常委会、两次政府常务会、四次专题会议,一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一次精准扶贫现场观摩会,两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县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利用一个月时间,先后两次组织二十名县级领导、八百多名包扶干部深入村组逐户进行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在识别步骤上,严格按照一报二评三查四审五公示的程序,通过点、议、评进行识别,首先县、乡、村三级干部在村民大会上提贫困户,其次把政策交给群众,以群众为主题,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议一议,最后在全体村民大会上进行评议,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建立完善了贫困人口管理台帐,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经核查,全县现有贫困人口7955户、2005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18179人,无劳动能力和五保、鳏寡孤独、老龄等人员1873人。
明确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今年,计划脱贫13000人(超市上下达任务4000人),2016年脱贫5000人,对1873名,其中五保户655人实行社会供养,低保户1218人进行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重点实施好“八大”扶贫:搬迁扶贫方面,围绕城镇体系建设,今年重点抓好招安、化子坪两个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全年搬迁任务3145户,计划集中安置700户。目前安置点选址已完成,正在抓紧办理相关手续。招安、化子坪镇安置点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居住问题,给贫困户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的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方面,在捆绑使用扶贫互助、扶贫产业扶持等项资金的基础上,投放7000万元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今年计划扶持发展林果产业1526户、大棚种植294户、养殖715户。对贫困户建大棚100米长,跨度9米,每棚补助1万元。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50亩以上,每户补助5000元。贫困户新增连片50亩以上人工种草,每亩补助100元,新发展适繁母羊存栏200只以上养殖户,每户以奖代补5万元。投入资金42.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2.6万元,省级资金20万元,在建华镇新尧坪村发展养殖业,帮扶8户贫困户发展养牛1户,养猪4户,养兔2户,养鸡1户;贺家洼村发展苹果种植户4户;化子坪镇河西沟村发展大棚5户;高桥镇乔庄村大棚17户;沿河湾镇闫塔村养殖户10户,其中养猪8户,羊1户,鸡1户,寺崾先村养鸡5户,茶坊村养鸡10户;招安镇庄科村苹果2户,核桃1户,养牛1户,养鸭1户;砖窑湾镇梅庄湾村苹果9户,范台村16户,养羊1户,苹果3户,杂粮13户。力争到2016年全县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建立起稳定的致富产业。县地税局投资15万元,外出能人投资3.5万元,包扶干部投资2.3万元,对有发展养殖意向的农户,至少负责提供猪崽1头,鸡仔20只以上或兔子40只,并负责技术培训,疫病防治,年底销售,圈舍维修等。目前,已帮建起养殖户46户,其中养鸡14户350只,养兔2户80只,养猪29户81头,养牛1户3头,新建和维修圈舍546平方米。仅此一项每年计划收入25万余元,人均增收1800元。县委组织部给砖窑湾镇崖窑砭村籽种80斤,化肥500斤,提供劳务信息12条,提供务工维权法律知识学习5次,针对产业见效慢及没有产业能力的贫困户送去鸡仔20只猪仔2头帮助其建立快效产业。能力扶贫方面,我们在整合扶贫、人社、教育、农业等各类培训资源370多万元培训资金的基础上,再由县财政列支50万元,对贫困“两后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保证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对全县259人贫困户家庭大学毕业生,由县人事部门组织集中培训,一部分采取企业用工、政府补贴的办法予以安置,一部分根据农业三大产业发展需要聘用为技术员,确保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有渠道、就业有保障;对193户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由县扶贫局组织集中进行第一批培训,安置100户零就业家庭就地就近打扫卫生,彻底解决“零就业”家庭贫困人口无收入,无产业的困扰。高桥镇张兰沟村贫困户陈加兰,通过培训安排在张兰沟村打扫卫生,她说:“虽然我的光景不好,但是有了这样的好政策,好领导的帮助,我对过好自己的光景有了盼头”。对60户贫困家庭妇女进行为期15天的月嫂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各学员能够认真学习,刻苦操练。建华镇杨桐村民魏志玲说:“这次培训叫我知道了带娃娃还有这么多的讲究,我也学到了一门技术,准备开设家政服务公司,这样既能带好自己的娃娃,也能为家里添点收入”。对50名贫困家庭失业青年进行了陕北民歌培训,以促进青年就业渠道;县人社局组织对156名贫困家庭大学生,计划安排录用在XX县工业园区。在整村推进、行业、项目、救助兜底和包村联户扶贫等五大扶贫方面,今年,计划实施整村推进2个;为贫困村新修四级通村油路4条、16.2公里;解决10个贫困村、13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贫困村和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新修基本农田2000亩。同时,全面推行贫困户子女学前和高中免学费教育,并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每学期给予400元的生活费补助;对贫困户因病和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费用,除按规定报销外,根据其困难程度,再给予不低于40%的救助;对特殊无劳动能力和五保、老龄等人员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并要求承担行业扶贫的文化、计生等部门和承担项目扶贫的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科学制定精准扶贫工作方案。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中。
3、创新工作方法,确保精准扶贫取得实效。①科学识别贫困人口。在精准测算、精准评估的基础上,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召开由县乡包扶干部、村“三委会”班子成员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评议会,对贫困人口进行重新核实评定。同时,明确在评议会上,村上要做评议记录,评议人员要签字确认,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②实行“一联双包”责任制。1个乡镇由2名县级领导包联、每名包联乡镇县级领导包抓1个贫困村和包扶2户贫困户;211个县直部门单位包扶211个村;所有县直机关及乡镇干部包扶7955户贫困户,实现包扶贫困户全覆盖。③动员各企业开展包扶活动。确定由74家企业包扶74个贫困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互帮互助,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有技的出技”的扶贫新模式,出台了鼓励企业帮扶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帮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包扶单位个人一起参与包扶一个村,使全县人民一同进入小康社会。④组建包联乡镇扶贫开发工作队。10个乡镇组建了10支包联乡镇扶贫开发工作队,分别由1名包联乡镇县级领导担任队长,1名县级领导和1名部门领导担任副队长,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乡镇和包扶部门有序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截至目前,扶贫工作队两次进行督查检查,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特别是县爱卫办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措施新颖,方法得力,帮扶效果显著。⑤成立扶贫开发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纪检委书记任组长,县考评办、审计局、监察局、办督查室为成员,全面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督查落实、跟踪问效问责、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目前,全县开展了三次精准扶贫专项督促检查,通过督促检查,效果显著。⑥成立精准扶贫宣传小组。从县上各单位抽调相关经历从业人员,成立精准扶贫动态宣传组,宣传报道各镇(街)、各单位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好的经验做法等相关报道。目前,共出简报53期。⑦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县政府与各乡镇分别签订了精准扶贫目标责任书,修改完善了考核办法,提高了扶贫工作分值占比,并对年终考核不达标的乡镇和部门实行“一票否决”。
三、工作成效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县上下狠抓落实,形成“四种”力量。按照“五种”模式全力抓扶贫,实现一个目标。两年全面脱贫、四年巩固提高、六年全面小康。
1、“四种”力量。领导重视是给力、部门包抓是动力、干部帮扶是合力、贫困户发展是主力,全县上下正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投入扶贫攻坚主战场。截止目前,全县有5658参与帮扶工作当中,包扶贫困户7955户,其中领导干部4603人,县级37人包扶78户,正科级375人包扶768户,副科级689人包扶1797户,一般干部3502人包扶4114户,村级干部1055人包扶1198户。
2、“五种”模式。一是支部引领。化子坪镇油房坪村党支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每周五组织贫困户观看发家致富片、产业发展片,树立起贫困户发家致富的信息和决心,帮助贫困户找准脱贫致富的对策;同时党支部依托专业合作社,邀请县蔬菜局技术人员对贫困户提供大棚种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选择优良品种,拓宽销售渠道、降低成本。村党支部委员积极与镇党委联系,协调动员村里的致富能人、驻镇企业、包村干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让贫困户脱贫。二是合作社帮带。镰刀湾镇段先则村成立了段先则农民养鸡专业合作社,投资130万元,占地12亩,设计蛋鸡房2座、育雏房、饲料库、生活区、办公区,初步规划养殖规模20000只的养鸡场,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即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自愿入股1000—5000元不等,依据入股多少享受分红。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招安镇白渠村注册成立了富民产业合作社,吸纳25户贫困户在高速出口建设占地70亩的美国大樱桃采摘园。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的空缺,确保贫困户发展产业向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运转。三是企业发动。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帮扶活动。鼓励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兴业参与扶贫开发,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一对一”包村工作。驻塞企业江汉油田给坪桥镇党渠村贫困户修建猪舍13座,购买猪仔13头免费提供猪饲料500斤,此外还承诺将负责出售,预计每头猪纯收入可达2000元;延安旭坤房地产开发公司张伟斌同志主动帮扶家乡高桥镇南沟村4户贫困户,并对村上每户贫困户在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得知高桥镇龚圪堵村肖军军重度残疾,无经济收入,难以完成两个孩子上大学梦,张伟斌主动上门联系帮助解决两个子女上大学期间的所有费用。四是大户帮带。招安镇杨圪堵村白战胜是远近闻名的果业种植大户,每年仅苹果收入30万元,但是白战胜说:“自己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真正的富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杨圪堵村基本实现家家有苹果,人人有技能。每到果树疏花疏果、套袋、拉枝、施肥、涂白季节,白战胜总是忙前忙后指导其他果农给予技术服务。果农宋满文说:“人家是致富不忘共产党,我们杨圪堵村是致富不忘白战胜”。五是自我发展。扶贫开发工作,加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关键,部门帮扶是手段,开展“造血”式扶贫,营造良好的包扶氛围。真武洞镇中咀峁村贫困户常忠岐、王志开,在包扶联系和包扶部门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常忠岐自我发展养猪产业和果园建设,养猪8头,其中育肥猪7头,适繁母猪1头,新建苹果幼园8亩。王志开自我发展养殖业,养鸡150只,猪1头,羊子存栏2只,新建苹果幼园6亩。
3、实现一个目标。两年全面脱贫、四年巩固提高、六年全面小康。截止目前,各包扶部门累计扶持贫困户发展林果产业2624户,新建苹果园3065亩,杂果园655亩;发展棚栽产业386户,新建大棚92座,弓棚1座;发展养殖产业1260户,养猪341头,养羊846只,养鸡10020只,养牛11头;种植玉米6590亩,谷物1680亩,豆类879亩;同时扶持贫困户开办食堂18家,百货店22个,销售点15处。
第三篇:柳江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方案
柳江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国家《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 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规划》,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新时期我县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15 年,我县农村残疾人生活基本生活得到稳定的制度性保障,生产开发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和发展状况明显改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建立,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扶持10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增强发展能力。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农村残疾人,农村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残疾人按规定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帮助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扶持一批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引导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
——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优先纳入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试点实施范围,完成国家和自治区、柳州市下达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任务。
——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为1800人次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初步建立起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框架,农村残疾人托养工作有较快发展。
——实施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1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补助。
——实施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工程,为100 名成年贫困残障者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辅助器具。为400名(次)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住院,给予1000名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住院。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大基本生活保障力度,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针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特殊扶助政策和措施,加大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救助力度,特别是及时救济和帮助因病、因灾导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逐步建立农村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制度,不断提高福利水平。对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由政府按最低缴费档次标准为其全额代缴养老保险费。在实施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时,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残疾人纳入其中,保障其基本生活。将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残疾人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人群,给予重点扶持,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二)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根据残疾人个体需求和身体条件,开展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科目的多形式实用技术培训,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注重培训效果,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或家庭成员至少有1 人掌握1 至2 门实用技术。政府直接举办或间接补助的培训项目要免费培训有意愿和条件参与的贫困残疾人。
(三)加大扶贫基地建设,提高辐射示范作用。
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创建1到2个管理规范、辐射带动力强、培训效果好、能够稳定增加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收入的扶贫基地,带动和引导贫困残疾人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加大住房改造力度,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
逐步建立农村残疾危旧房改造和新建住房补贴制度,鼓励广大残疾人努力改善居住条件。结合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阳光安居工程‛,逐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和无房户的住房困难问题。在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扶贫异地搬迁、农民进城落户、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要优先安排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
(五)切实做好托养服务工作。
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服务,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逐步提高托养服务的补助标准。积极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每年补助30 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
(六)建立和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政策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实施贫困残障成年人适配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康复辅助器具公益性项目。
(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倡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驻军、武警部门以及领导干部、党团员、志愿者和社会人士积极开展‚帮、包、带、扶‛结对活动,扶助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各种合作组织、互助组织吸收贫困残疾人共同发展。鼓励信贷保险机构优先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项目安排及经费保障
(一)中央资金。争取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我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
(二)地方资金。争取自治区、市每年安排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县人民政府每年安排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政府各部门所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残疾人倾斜投入。
2012 年至2015 年,组织实施6 个项目,总共投入850万元。
1.‚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广西‘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二期)’‛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扶持农村残疾人家庭1600户(每年400户),每户补助0.1 万元,总共补助160万元(每年补助40 万元)。
2.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补助资金。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助残扶贫基地建设‛项目,2012 年至2015 年建立一个集实用技术培训、安臵残疾人就业、培育发放种苗于一体的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1个,争取自治区补助20 万元。
3.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培训1000人(每年培训250人),每人每年补助0.1万元,共补助100万元(每年补助25万元)。
4.‚阳光家园计划‛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为1800(每年450名)名贫困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补助,自治区每人补助0.1 万元,共补助180万元(每年补助45 万元)。
5.‚居家无障碍改造项目‛专项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为12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每年改造30户,自治区每户补助0.4 万元,共补助48万元(每年补助12万元)。
6.贫困成人残障者康复工程补助资金。2012 年至2015 年,为我县贫困成人残障者免费适配假肢、矫形器、助听器等辅助器具100例(每年25 例),自治区每例补助1 万元,共补助100万元(每年补助25 万元)。
(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联会同财政部门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专项用于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和实用技术培训,扩大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人数。
(四)社会资金。通过慈善捐款,社会募集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坚持政府主导,切实将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优先配臵资源。各单位部门要根据本方案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清晰,指标量化,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各部门要将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列入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全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切实把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措施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动态督导和监督机制,加强残疾人扶贫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开展残疾人扶贫项目绩效评估,加强对残疾人扶贫资金的严格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安全,并接受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中期和终期检查。
第四篇: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范文
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
为扎实开展陕西省农村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开办发〔2014〕24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办发〔2013〕25号文件精神,根据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在我省已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以核实原有对象、调查新增指标、更新数据信息、完善帮扶措施、建立信息档案为重点,建立完善新指标体系下对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及连片特困地区的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翔实准确掌握全省农村贫困现状,实现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确保对象精准、数据精确、措施精实、管理精细,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精准度。
二、任务原则
(一)开展四个到户
1.分级负责,数据采集到村到户;
2.规范程序,评议公示到村到户;
3.因地制宜,措施完善到村到户;
4.动态管理,跟踪监测到村到户。
(二)完成四个衔接
1.识别规模与我省已建档立卡规模相衔接;
2.调查指标与国家的建档立卡内容相衔接;
3.帮扶措施与各级各部门帮扶责任相衔接;
4.填报内容与我省的数据管理规范相衔接。
(三)实现四个目标
1.确定新标准下的全省扶贫开发对象名单;
2.完善新指标下的全省扶贫对象基础信息;
3.健全新要求下的全省扶贫对象帮扶机制;
4.建立新平台下的全省扶贫对象信息专网。
三、对象范围
(一)调查范围。我省实施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工作范围为98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调查的重点区域为国家片区县、重点县和省级片区县,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已建档立卡的行政村和贫困户。调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标准时期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二)调查标准。贫困户识别执行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元(2010年2500
元不变价)的省级农村扶贫标准;同时,识别出国家扶贫标准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2010年2300元不变价)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按照我省2013年底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比全省贫困发生率高一倍(全省国家扶贫标准下贫困发生率为15.1%,一倍为30.2%)以上、行政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全省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503元,60%为3901.8元)、行政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执行。
(三)识别规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省级连片特困地区已确定,不再进行识别。依据国家标准选出的全省8808个贫困村已经省委、省政府审定,作为全省贫困村识别的总规模。省级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确定为2013年底建档立卡的575万人,国家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确定为国家核定的451万人。
四、方法步骤
(一)贫困户建档立卡
第一步:规模分解。以我省2013年底省级扶贫标准下建档立卡的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基数(2013年底各市县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见附件1),各市县将贫困人口识别规模逐级分解到行政村,规模控制到村。同时,省上将国家扶贫标准下的451万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分解到县(见附件1),建档立卡总量平衡到县。
第二步:核实对象。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各行政村首先以张贴告知单、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广泛告知,在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将其中的非贫困户调整出去,并将未纳入的贫困户纳入进来,形成村级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对在全省村镇综合改革规划撤并但未调整到位及已经撤并的行政村,由现任村“两委会”班子组织实施上述工作。合并村的贫困人口识别规模为涉及村的贫困人口总规模。
第三步: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委、县政府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审定后在各行政村进行公告。以上工作在2014年5月20日前完成。
第四步:结对帮扶。在省、市人民政府组织指导下,各县统筹安排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户结对帮扶方案,明确结对帮扶关系和帮扶责任人。
第五步:制定计划。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结合贫困户需求,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4年7月20日前完成。
第六步:填写手册。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志愿者,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
第七步:数据录入。由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扶贫志愿者等将《扶贫手册》信息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扶贫手册》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各县负责制发,贫困户、村委会各执一册。以上工作在2014年8月20日前完成。
第八步:联网运行。由市、县扶贫办负责,将录入数据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省内试运行。
第九步:数据更新。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此工作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次年1月20日前完成。
(二)贫困村建档立卡
我省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范围包括全省98个有扶贫开发任务县的所有行政村。对省级已确认的8808个贫困村(各市县贫困村规模见附件2)以外的行政村,由县扶贫办组织填写《贫困村登记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全省8808个贫困村的核实认定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
第一步:规模分解。对省级明确派驻扶贫驻村工作队的4485个村(规模见附件
2),以核实完善相关信息为主,名单不再调整;对其他的4323个村(规模见附件2),由县级组织对省级下发的电子版拟定名单核实认定。按照全省村镇综合改革规划,对规划撤并的贫困村,未调整到位的贫困村按原有规模及名单认定上报,已完成撤并的贫困村按撤并后的名单上报;贫困村撤并后,该县贫困村的规模相应减少。第二步:初选对象。在县扶贫办指导下,乡镇人民政府召开全乡的村“两委会”负责人大会,介绍贫困村申请条件和工作流程,在各行政村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按照拟定的贫困村名单进行评议,评选出全乡贫困村名单。
第三步: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贫困村初选名单在全乡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办,经县委、县政府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在全县进行公告,同时报省市扶贫办备案。以上工作在2014年6月20日前完成。
第四步:结对帮扶。在省、市人民政府组织指导下,各县统筹安排有关帮扶资源,研究提出对贫困村的结对帮扶方案,落实结对帮扶单位。
第五步:制定计划。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各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结合贫困村需求和实际,制定帮扶计划。以上工作在2014年7月20日前完成。
第六步:填写登记表。在县扶贫办指导下,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村填写《贫困村登记表》。
第七步:数据录入。由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将《贫困村登记
表》信息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以上工作在2014年8月20日前完成。
第八步:网络运行。由市、县扶贫办负责,在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全省有扶贫任务行政村信息的省内网络运行。国家网络在2014年12月20日前运行。第九步:数据更新。建档立卡的行政村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村级信息动态管理。此工作由县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帮扶单位、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在次年1月20日前完成。
(三)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建档立卡
1.工作范围。包括全省98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由县扶贫办填写《贫困县监测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
2.监测内容。《贫困县监测表》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帮扶成效等方面内容,主要用于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资金绩效管理考核、片区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估,并为扶贫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3.数据监测。县扶贫办每年负责填写《贫困县监测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并进行数据审核。2013年数据于2014年10月20日前完成录入并完成省内网络试运行,此后每年数据于次年2月20日前完成更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项工作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以对贫困人口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开展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重要性,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要抓紧时间,尽快组织开展,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是各地开展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各级要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和省上安排,成立由扶贫、统计、调查等部门参加的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政策落实等重大事项。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和宣传栏、村务公开栏等进行广泛宣传,将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农户。要从各级各部门、乡镇、村组抽调人员,统筹安排、同步推进调查摸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三)明确责任分工。全省农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省扶贫办、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共同组织实施。各级扶贫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各级统计局、调查队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和城乡一体化收入调查工作。各级要强化调查人员责任,实行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确保入户调查工作落实到位,确保扶贫对象认定科学公正。各级要强化帮扶责任,完善
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措施,对每个村都要有规划,每一户都要有计划。要设区市和各县(市、区)要组织专门督导组,深入到乡镇、村组进行指导,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全面核实,及时整改,不留死角。
(四)规范操作程序。贫困户和贫困村的识别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贫困户识别要做到“一告知、两公示、一公告”,贫困村识别要做到“一公示、一公告”,要有相关记录和档案资料,全程公开,接受监督,确保结果公正。要在村子内树立公示牌或公示墙,将贫困户信息长期进行公示,并公开乡镇人民政府及市县扶贫部门监督电话。要整户识别,严禁拆户、分户和空挂户,严禁优亲厚友,严禁提供虚假信息。
(五)强化工作标准。各级要统一调查表式,规范调查方法和口径,确保调查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做好“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中交叉对象的调查核实工作,确保识别的准确度。要坚持规模控制原则,各级要严格按照省上核定的贫困村、贫困人口识别控制规模进行识别和建档立卡,五保、低保对象规模要与各级2013年底建档立卡规模衔接。要以省级印发的信息系统数据填报规范为依据,严把数据填报、审核、录入和更新关,确保建档立卡数据信息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准确度。
(六)保障工作条件。市县要安排必要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必需的宣传培训、材料印刷、数据录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根据工作需要,抽调一批专业水平高、敬业精神强的人员开展工作。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加强对各级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充分发挥乡镇、村“两委会”及驻村工作队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适当招募扶贫助学项目受助学生等充实乡村两级力量,确保识别工作顺利完成。
陕西省扶贫办综合处2014年4月23日印发
第五篇:精准识别“十不入”
精准识别“十不入”
1、任现职的村干部家庭不纳入;
2、家庭成员中(包括子女、父母及配偶)有财政供养人员的不纳入;
3、参加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家庭的不纳入;
4、有轿车、客运车、货运车、工程车、大型农机的家庭不纳入;
5、近三年内修建自有房屋、在城市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非因拆迁原因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农户不纳入;
6、家庭成员系专业合作社、企业等组织法人代表,或工商经营户的;雇佣他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农作物(粮食、大豆、经济作物、蔬菜等)种植面积人均大于5亩以上、猪牛羊等大牲畜15头以上、家禽存栏200羽以上的农户不纳入;
7、家庭三分之一人口在外出务工或举家外出半年以上的家庭不纳入;
8、有能力赡养父母,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家庭成员有好逸恶劳、打牌赌博、吸食毒品的农户不纳入;
9、严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不配合村两委工作或拒绝配合工作人员调查家庭收入的农户不纳入;
10、申请对象月水电燃料费、通信费明显高于当地非贫困户;为追求生活质量,让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或家庭成员中有饲养名贵宠物、购买名牌饰物、奢饰品等高消费行为的不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