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研究》读后感
<<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研究>>读后感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刘老师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文章,其精确的解读,缜密的分析,深刻的见解,着实让我佩服。下面就说说我从中获得的感悟吧。
当代大学生的是时代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有利于把高校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才能真正的承担起发展振兴祖国的重任。刘老师在文章中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刘老师在文中指出: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只有从优秀群体抓起,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可以广泛的实施并落实思想政治方法的改革。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阶段性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落脚点 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人文素养,既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行为,又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使大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这点说明了人文素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方向和方法的决定性,当代大学的人文素养水平高低不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要适应其的高低不同性,也就是说后者要根据人文素养水平的高低来决定其方法和方式,只有这样灵活的配合,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正确之路。
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实效性和主动性
只有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才会给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会走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坚守和信仰。也就是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验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在实际中的可行性,见证了我们的改革方向的正确。
五、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示范性和疏导性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榜样示范,因为身教胜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把身教同言传结合起来,通过人文素养教育的典型示范和表率作用,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疏导,给予正确的引导。
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的真实性和关联性 这点主要是说,教育工作者要将教育改革的过程贯穿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和生活等各项活动的始终,把它们融入到高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日常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个方面;要与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配合老师的的教导,老师课上传授的东西要牢记在心,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生活小事做起,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哪怕是一句话、一件小事,我们都要注意。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信仰,要有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真正的在实际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尽一份自己的义务。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地位和意义学生姓名 _刘念
专业教育管理
年级1209
学习中心辽宁锦州教师进修学院
报名编号12095064709002
专题教师姓名康秀云
(以上信息必须详细填写)
2014年6月28日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
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我以为,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性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一般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实际上是共性的人类文化和个性的心理特质的统一,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也是民族性格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同时,在心理倾向上,还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再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而应当消除对抗习性,即使在成人人格养成中,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宜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争斗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第三篇: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1、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包含了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实施主体和实施阶段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帮助从业者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应着眼于人的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应侧重从业者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和职业习惯,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应以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信念的教育和培养为核心内容。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以集中培训和岗位操练为主,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更适合渗透式培训模式,如开展感悟内化活动、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开设职业素养前沿培训课程等。一般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为企业或社会职业中介,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以高校为主导,同时拓展整合运用企业、校友、家长等社会资源,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一般职业素养的培养时间往往安排在从业者就业以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前移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施全程覆盖式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其自身的诸多特点。第一,基础性。一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事业启航的重要基石和潜力所在;另一方面,大学生把职业素养转化为内在自我需求的水平的高低也将决定其学习动力和未来成就事业水平的高低。第二,实践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和过程教育,它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职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也必然随着大学生本身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改变。第三,拓展性。良好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能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拓展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也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我发展的人生职业规划,开阔事业发展的眼界。第四,事业性。大学阶段的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恒定坚韧的职业价值理念;同时坚定其追求职业和事业发展目标的信念和品质。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有目的地对青年大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通过内化和外化,培养和塑造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及其开展的一系列与思想政治形成有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它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为根本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其实施主体以高校为主,已拥有一支“两课教师”和专兼结合辅导员为主体的多层次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其培养方式是多渠道、多形式的,它既可以和第一、第二课堂结合进行,也可以独立进行。
通过多年的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形成了系列特点。第一,时代性。其教育的内容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主旋律,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要求的具体体现。第二,政治性。它是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政治性教育活动,是服务于
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第三,导向性。它因其自身的育“德”功能而对其他教育活动具有价值引导和评判作用,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方向保障。第四,文化性。在教育过程中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引入文化元素内容,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
3、研究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实践当中,如果偏重于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负责任,可能会导致大学生成才发展中的目光短浅或眼高手低。而如果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则有利于学生站在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上,明确责任和方向,确立自己的成才奋斗目标。
(2)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相关课程培训、感悟活动项目和实践训练平台等,在上述途径中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互补、双向贯通,将有利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
(3)有利于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大学期间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顺利过渡,同时对其成才预期、发展定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就确立了不仅要成为以为踏实的普通职业者更要成为一名胜任高素质岗位要求的未来人才。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虽然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自成体系,分属于不同的教育学科和教育领域,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他们也具有很多的共性特征。
1、对象的同一性。高校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设计合理的培养教育模式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是二者自身发展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出现在高等教育的第一和第二课堂。
2、目标的一致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才需求。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人才依托,大学生的成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工作领域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行为习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着眼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改造,通过内化和外化的教育方式,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完善其社会人格。因此,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内容的交错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致性,即都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但是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含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情感教育、职业习惯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等内容,其中彰显育
“德”功能职业道德教育居于核心地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和相互渗透的。而且,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叉的层面会进一步扩大,并逐渐由相互渗透走向相互融合。
4、平台的共享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在一定领域和一定时机实现平台共享。搭建平台,创建机制,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二者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的界定,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平台共享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和工作机制可以灵活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经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完全可以借鉴和利用这些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在其各个环节上嵌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和新机制。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新的工作领域,职业素养教育无疑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并激发学生工作者新的思路,拓展新的视野。通过这种工作内容嫁接和视角转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5、功能的互补性。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功能互补性。前者起着基础性作用,后者则是居于灵魂地位。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定向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的职业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素养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它能改变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在其人生道路上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二者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二者不可偏废。离开职业素养教育,思想政治素养的政治性、导向性难以发挥作用,反之,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难免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功利化。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在坚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政治和价值导向性,确保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的同时,坚持通过将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1、创新视角,促进教育内容有机结合。目前,社会上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都有一定误区,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较多地强调“三观”教育,而较少强调大学生在企业中职业道德的培养,而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包括专业知识等)的培养,而忽视诚信、团结协作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精神,高等教育要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必须从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两者同时入手,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系统的全过程的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根本改变传统职业素养教育中,重技能培训、轻职业道德培养的现象。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培养越来越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如敬业、诚信、宽容、守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道德培养力度,就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
势,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完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2)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新视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素养教育成为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书本、进课堂易,进头脑难的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紧密结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作用。其次,在职业素养教育环节中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贯彻于职业素养教育全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克服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重技能、轻道德的片面性。
2、统筹规划,保障教育过程有序进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实施主体,完善实施结构。
(1)学校和企业互动,形成信息对称性。这里讲的学校和企业结合,不仅仅只是在实习基地层面上的结合,而更主要的是深化教育改革层面上的结合。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阵地,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市场是职业素养教育最好的场所,企业需求既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也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水平的最好考场。坚持职业素养教育的与时俱进,保持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进步性。学校和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实现校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校企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结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结合,深化校企结合。使校企互动常态化、长效化。把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2)学校和社会互动,形成教育联动性。长期以来,职业素养教育社会化,学校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化,社会过于弱化问题普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分离,甚至对立。增强学校和社会的互动,调动学校和社会两个积极性,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做法:一是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系统的提前引入到学校进行,借助高校思想政治优势,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培养既有良好职业技能、职业操守,又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人才;二是利用职业素养平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社会,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3)学生和学生互动,形成学习自主性。大学生是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对象,是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载体,也是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力。发挥大学生的能动和互动作用是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搞好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学生之间互动,一是在学校提供的各类政策和平台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二是让大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确立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的规划,并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的同学,促使更多的人去思考,形成学习的自主性。三是加强已经和即将毕业的学生与在校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让毕业大学生将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和体验与在校大学生沟通,形成有效的互助互动,使大学生养成自主培养职业素养的习惯。
3、平台共享,创建二者结合长效机制。搭建平台,创建机制,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根据前面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性研究表明,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平台共享可以成为可能,我们既要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工作机制灵活运用于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同时更要善于从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新视角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只有努力使两者平台共享,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
(1)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增加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平台,如社会实践、党团组织、社团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增加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同时,大大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水平。
(2)在现有的职业技能培养平台基础上,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可以在现有的职业技能培养平台上(如毕业实习制度等)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一个延伸,使大学生在得到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能系统塑造思想政治品质,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3)不断创建新型平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双重塑造。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现状,我们可以不断创建新型平台,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塑造。如学校可以构建自主管理的新型学生社区,使其成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场所。这样一个载体既可作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又可以作为学校思想政治育人的一块重要阵地,借以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感悟诚信、学会宽容、明白自省的人。
4、科学实施,确保教育目标顺利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实现二者结合,在根本克服二者分离、分割和对立局面的同时,探索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1)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着眼于学生的根本需求。以挖掘学生的根本需求即“渴望成才、谋求发展”为着眼点,利用不同契机设计开展学生在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和具体项目。在设计每个主体探究型项目前都要精心研究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一个合适的载体,目标的确立既要结合社会现实,又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载体的设计则考虑以小见大,简便易行,大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或者本身对这个载体有着内在需求。
(2)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过程引导,精心设计项目实施的中心环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尝探索之快乐、思成长之道路、树理想之信念。把“学校要采取一定手段教育学生”自然而然转化为“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中主动思考、自觉内化”的过程。
(3)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强调主体探究。在设计这一系列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通过学生亲身去实践,去探索,旨在形成一种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实际操作相协调的新型教育工作机制。强调把一项教育活动转变成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活动过程,通过引导、组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活动过程,相互学习,相互评议,在努力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促使其不断了解自我、主动寻求压力、不断修正目标,进而增加成才动力,督促自己进步。
(4)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控制进程中主动积聚资源。项目开展的最终目标是积聚教育资源,放大教育效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必须树立起开放教育和互动教育的观念,充分调动和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考虑如何整合并利用社会、家长、学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使得教育工作的活动载体多样化、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机制多样化;努力挖掘内部潜力的同时,重新认识被忽视的外部资源,重点挖掘外部可用的优质资源,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会能够形成互动态势,将家长和社会等外部资源整合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来,进而达到“相互协作、互为补充、全员育人、全面推进”的目的。
(5)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的体系构建中突出开放式教育。要构筑开放式的项目实践体系。主体性探究活动是一个不限于书本、不限于课堂的发散式思维空间和行动空间,它没有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它有着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特点,需要大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去感悟与内化。它要求和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也走向开放。不仅向社会开放,也要向他人开放。使大学生在开放中得到锻炼,在开放中获得成长,在开放中走向成熟。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o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09思政(2)班潘应龙299010228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导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新途径、研究新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Abstract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is embodied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party a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uild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c importance.The vast majority of educational workers must be guided by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xplore new ways and new strategies,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 overall success.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Keyword: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university studentthinking political education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域下,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体系即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是我党的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形成统一的精神支柱,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任何一个国家和民
族都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型时期,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道德建设的核心是荣辱观。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系统总结。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它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大学生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思想形态的主流,才能看清社会现象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深入宣传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武装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风尚,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当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客观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在价值取向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要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大学生通晓科学理论体系的意义和内容,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加大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和主要内容,应当不断总结概括教学的体会和经验,及时提高讲授水平的形式;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2、加大师资培养创新力度。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合理核定专职教师编制,按照学生人数及教学任务,确定适当的师生比例,从根本上解决专职教师偏少、授课任务超重的问题。深化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吸引和鼓励
学校相关专业课的教师及其他科研部门的专业人员加入,充实和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职队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队伍。
(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和引领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感受最深,并能发挥直接影响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能使无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化和直观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自觉抵御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弘扬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中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生理论社团的作用,借助主题教育、专题研讨、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理论学习氛围,成为大学生的心理认同、自觉意识,才能真正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化作用和规范功能。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桥梁和平台作用。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到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荣辱,锻炼意志,升华认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通过实践,促使大学生不断地检验自己的认识观念,修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树立适应形势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形势、新阶段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根本保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主要任务,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础,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丽芬.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培养大学生中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5.[2]华斌.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7.[3]春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4.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下需要严格关注的工作重点,且二者互促互进,共同发展。学生党建是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引导着思政教育工作,起龙头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又反过来推动了学生党建发展。本文探讨了二者的互促作用,并研究了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最后提出将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以飨读者。
党建和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内容,但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推动自身发展过程中,往往割裂二者的关系。比如在学生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重党员数量,不重党员思想教育的情况时有发生;忽视学生党支部对党员的模范指引,不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教育中更没有意识到二者的互促性,从而实现二者的完美契合,通过党建工作高效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
一、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促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党建是推动思政教育游有效开展的前提。在当今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巨大变化,这导致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而党建工作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高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思政教育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反过来促进党建工作的高效性。
二、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当前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如下困境:一是党建工作紧“数量”松“质量”。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学生党员数量日渐增多,但党员质量不高,这根源于组织建设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考察。二是重“管理”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没有实现完美融合,只重对学生党员的管理却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影响二者的综合发展。三是党建与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不健全。完善的党建组织队伍和思政教育培训体系才能确保二者顺利开展,而当前高校在此方面有待提升。四是没有认识到二者的异同点,求同存异地实现二者巧妙契合,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三、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
(一)强化党建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始终抓好学生党建这一核心工作,是有力推进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开展的关键途径。要想顺利实现二者的契合,明确党建核心地位,抓好抓实党建工作,并将其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严格贯彻与践行很重要。要将思想建设始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任务,在强化学生思想建设的同时,用共产主义理念与信念武装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对象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与道德觉悟。再者,在践行党建工作各个环节融入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必要。例如,要做好学生入党前培训、党中教育、党后管理等各个阶段思政教育工作,并加强考察,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党员思想的考核,确保其思想达标。用党的先进性知道思政教育,并用思政教育推动党建发展。
(二)严格对学生党员的发展、管理与监督
面对当下高校党建工作中紧“数量”松“质量”、“管教脱轨”“监督不力”的困境,高校在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党员准入门槛,选拔思想先进、政治素养高的优秀学生。当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不能单纯为了发展党员而发展,要重置入党标准与条件,既重数量更要重质量。二是对学生党员实施有效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与综合水平,及时淘汰那些思想陈腐,不求上进的落后之人。三是要强化对党员发展过程的监督。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强化对党建工作的监督,特别应将重点集中于党员发展,督促党员发展要坚持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原则,确保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还要对党建思政教育渗透的成败进行监督,建立健全奖惩制度,提高党建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其基础与前提是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发展好学生党员,不断提升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政治觉悟、综合处事能力,时刻保持学生党员思想的先进性。将学生党员培养为高校学生思想的先行者,学习的领头人,生活的服务者,时刻树立先进者标杆,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将学生党员培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成员。基于此,学校要致力于发展学生党支部,发动学生党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党支部组织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也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党员和一般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学生党支部以及优秀学生党员是链接党与大学生的中间人,在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
(四)正确认识二者区别,实现轻松契合
虽然高校学生党建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也各自拥有自身不同的内容,工作目标的践行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在指导思想、发展任务、实现目标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共通处。要实现二者的有效契合,高校必须意识到二者的异同,正确认识二者区别,寻找相同之处,并以此为突破口,实现二者在各自工作中的互相渗透。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党员发展制度与思政教育工作践行机制,发挥学校宣传部、组织部、团委、党委、学工部等加大思政教育力度,发展与巩固好学生党员,对党员开展细致入微的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依此带动整个大学生队伍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建立健全队伍建设,促进双向发展
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双向发展很有必要。高校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优秀人员作为践行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具体来说,高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建设一支专门致力于学生党建工作的教师和专家队伍。并适时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这些工作人员要能认真分析工作对象,并透彻研究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循序渐进、科学高效得提升工作效率,教育学生并服务学生。二是建立健全学生干部队伍,用于服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这些学生干部一定要具有政治坚定、思想先进、业务先进、创新意识强的素质,且能轻松联系、引导与感化学生,并做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中坚力量。三是建立健全兼职学生党建队伍。选择在学生心中威信高、政治坚定、学习优秀,并具有服务与奉献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人群作为兼职党建队伍,充分发挥其对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高校要充分认识二者不同分割的关系,并基于当下二者发展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通过多种管理手段和教育途径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毋庸置疑,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艰巨、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方共同努力,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实现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单位:1.西安体育学院;2.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