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演讲稿

时间:2019-05-14 19:5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演讲稿》。

第一篇: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演讲稿

各位领导 各位同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

这几年,年年都喊大学生毕业难找工作,年年用人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种种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公办的省级高职示范校--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紧紧围绕职业素养教育做足文章。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合作方--安博公司认为,如果在合作办学中,仅仅把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培养到位了,而学生在敬岗爱业、责任忠诚等素养上严重缺失,这样培养的学生越多,未来对用人企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因此学院和安博公司,共同研究制定职业素养课程,从学生在大一入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职业素养课程贯穿始终,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结合开设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训练,多维、多模式地培养和训练。参与职业素养课程讲授的导师有学院就业老师、专业课程教师、企业HR、项目经理、工程师、企业老总等。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由企业专家讲授的软件行业认知教育、信息产业(专业)发展前景等讲座或课程让学生兴趣自己所学专业,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

通过阶段性的项目实训、项目答辩等专业技术环节的训练,在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又结合讲授的团队协作等素养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合作、沟通、协调、交际等能力。

企业老总、HR、以及已经毕业学长、信息技术领域前辈的讲座、交流会让学生坚定未来从事信息行业工作,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理解忠诚、责任在企业选人、用人中的重要性。从大一开始的就业意识教育不断灌输,就业准备通过商务礼仪、演讲交流、简历撰写、面试技能等系列的训练,让学生上岗就业道路更加顺畅。

在整个三年高职人才培养计划中,安博公司和学院以校企“双主体”教育模式,共同推动实施的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教育,以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等隐性职业素养的宣导和培养,让校企合作软件技术专业(分别有软件开发、多媒体等专业方向)学生受到用人企业的喜欢。用人企业对我们推送的学生都比较满意,认为入职的学生上手快,适应能力强,且稳定、踏实、能吃苦。不少用人企业希望今后能与学院建立长期人才供给关系。福建农职院软件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再次说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伪命题,只要高校沉下心去了解企业需求,静下心培养,学生就业问题没有雷区。

第二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摘 要:职业素养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培养;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to train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

Chen Jiang Bao yifeng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the code of conduct which people should obey when they are engaged in occupational activities.The key ways to enhance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s training them to havegood professionalism, which also has important social value.The paper say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Then the author gives some ways to train their professionalism.Key words: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Ways;Train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既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专业创新能力,也包含政治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和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

[1]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取得职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时的外在阻力和内在障碍,使学生抓住就业机会。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由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的。当前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

1.1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需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很多学生在被高职院校录取以后,是本着不得不来的想法进入高职院校的,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后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因此,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2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斯潘塞的“冰山模型”理论揭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职业素质冰山模型

通过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所学到的专业才能也无法施展。这些企业,在初期可能比较注重技能知识,但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职业进程中学生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如学生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开拓的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等。因此,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急需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

2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这就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最终角色必然是“社会人”、“职业人”,所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最终还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和内容又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只能是高职院校,在大部分时间里,培养场所也只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3]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必然是在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前提下,整合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全程覆盖式的全方位教育。笔者对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2.1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首先,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应逐步建立起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并贯穿于高职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起生产型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能够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其次,通过设计合理的考评机制,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而这无法有效地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学生对职业素养并不了解或重视,而纯粹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可见,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职业素养的考评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技能、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2.2关注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职业人的价值体系会直接影响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而目前社会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化,一些消极和浅陋的价值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结合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3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到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做规划、在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4]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要求自我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筹划未来,为自己选择一条真正适合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

首先,入学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较早地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然后结合专业树立起职业信仰,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入学教育固然能够指导学生较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但是当高职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校园内外的各种事物,必然会产生一些迷茫,所以,构建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最主要的是做好高职生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持续地组织行业形势教育,使高职学生关心行业发展大事,关注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指导高职学生走出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并开展个体职业指导,强化职业指导宣传,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找相关老师进行指导。

最后,在毕业之前对高职学生进行细致的求职过程体系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其毕业之时已基本定型。因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面向基层,到企业第一线去,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和职业观念。

2.4通过校企合作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2.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浙江某高职院校近几年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设立各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参加的学生人数30-50名不等,设1-2个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由学生担任,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负责提问、质疑。通过该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实施,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另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去。3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培养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2]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3]江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09(6)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5]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作者简介:

陈江(1981-),男,汉族,浙江诸暨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

第三篇: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论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失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被公认的较为重要的素养特征。

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二、人才需求与中职现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中职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中职业学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着差距,劳动者整体职业素养不能适应产业高度化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城乡、地区间劳动力职业素养水平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毕业生必须成为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而学生的核心素养直接影响新一代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所以,提高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尤为重要。

相关调研发现,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具有了全新的要求。除专业能力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如责任心、守时负责;诚实正直、适应变化和压力;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具备善于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等能力,充分表明了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年从事职业教育,对职业学校学生现状比较了解。有不少中职学生思想认识模糊,是非判断能力差;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挫折;知识见闻狭窄,对专业之外许多常识、必备的东西知之甚少;文化基础偏低,有言语粗俗现象;校园内外暴力等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等。不少学生踏入社会便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独立生活及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自我防范、保护意识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成才道路曲折。这些现状,都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尚品格的职业人形成冲击。

基于中职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才能使中职学生满足“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中职学生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职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总结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在推动教与学的变革。中职学校也不例外,应该把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融入到各个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在学生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求的,应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跟创客教育一样,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助推,并不需要另起炉灶,而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中职学生能够就业就好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来能够就业,而且就好业,甚至可以创业。

第四篇:论现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论现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摘要:现行大学生素质的欠缺已成为高校培养型人才与企业需求型人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解决大学生职业素养已迫在眉睫。只有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大学生的自我培养、高校的教育对策以及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支持,三方协同,方能实现“三方共赢”。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自我培养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是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然而作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学会自我培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一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1

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就是,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在面对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时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第五篇: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职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伴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持续增加,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退伍和转业军人再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再就业等多峰叠加局面同时存在,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竞争亦将日趋激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临此种局面,大学生要想争取更多就业机会,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须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自身“恭、宽、信、敏、惠”等方面的职业素养。

一、恭。所谓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尊重自己,二是尊重别人。国际著名培训大师、哈佛大学博士后、牛津大学博士后余世维曾说过,“一个人靠IQ闯入职场,凭EQ获得发展与进步。”所谓EQ(情商)就是要善于觉察自身情绪,控制和利用他人情绪,就是善于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有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增强自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首要前提就是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生高层次需求之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要获取他人与社会的认可、信任与尊重首先必须学会自尊,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提升个人魅力,竭力发展完善自我。孔子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自身修养提高了,眼界开阔,知识丰富,待人正直、诚实,长此以往,就会逐渐赢得他人与社会青睐、认可与尊重。在此基础上,再学会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所接纳,才能融入团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在尊重自我的基础上,尊重、了解、接纳他人,富有同理心、感恩心,尊重他人的信仰与风俗习惯,营造有利于自身与别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才能成为各用人单位接纳、欣赏的“抢手货”。

二、宽。所谓宽,就是海纳百川,拥有宽广的胸怀,宽容、理解他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长处,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都会犯错误。只有学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会扬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能争取最大限度的人和,获得提升。这就需要一种大度,一种宽容,学会吸纳他人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自我。这是社会规律和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顺利踏入职场,获取他人认可与尊重的必要条件。当代大学生必须培养以恕己之心恕人,责人之心责己,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这会为你赢得好人缘,极大提升个人品牌价值。

三、信。所谓信,就是诚实、讲信用。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圣经》里说“诚信比财富更有价值”,西方谚语中亦有“诚实是最好的政策”的说法,由是观之,诚实守信,是全世界公认的做人基本准则之一。在我国,诚信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石之一,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与保证。诚信也是海尔集团、宝洁公司、微软公司等知名公司克敌制胜的法宝、选拔人才的首要标准。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也曾总结到:“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的事业,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人格第一要素就是诚信。”当代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要着力培养自身诚信价值观,长期遵守诚信原则,逐步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才会在将来职场中受到青睐并委以重任,才能获得不断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四、敏。所谓敏,就是行动敏捷、做事果断,是一种积极主动、不折不扣、高效率的执行力。制订正确目标和详细周密行动方案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而眼观全局、抓住机遇、果断行动、坚持到底的执行力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执行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兼职、社会实践等方式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也应利用一切条件,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言必行,行必果,潜心培养积极主动、勤奋拼搏、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执行力,才能在职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惠。所谓惠,就是学会分享成果,学会服务他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个人发展与他人发展、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国内乳业巨头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非常重视“惠”,正是他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人生信条,坚持“惠及”同事的做法奠定了事业成功的基础。现代社会,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团队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每个成员必须识大体、讲奉献,善于“惠及”他人,才能众志成城,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战斗力,就会不断地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须培养“惠及”他人、服务他人的高尚情操,才能在将来职场中尽快融入职场、融入团队,取得成功。

素养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结果影响人生。素养是成功的前提与保证。面临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大学生须早动手、早准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恭、宽、信、敏、惠”五方面着力培养与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就会给成功增添砝码,在激烈竞争中获取不断胜利。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一、意识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相应的公共秩序开始形成。但是共同秩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只有秩序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现实行为的时候,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但是,如何才能培养这种秩序意识呢?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所担当角色的自我认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角色自我认同的过程,学者於兴中在《法律文化研究文丛:法治与文明秩序》中曾经提到:“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於教授在这里所提到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角色或规范的认同过程,而其所讲的自愿性的认同也即角色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每一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有机部分,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所要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秩序理念仍旧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里活跃着,在以“己”为中心的秩序意识指导下,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看作仅仅是自己的退路;而把违约看作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代价;工作过程中,难以认同组织文化,与整个组织融合不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教给学生专业的操作技能,仅仅是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承担组织秩序化分工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职业技能的社会发挥是以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承担角色变为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心、体、才真正合而为一,才能使自身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组织的目标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

因此,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一个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同组织,遵守组织制度是组织秩序意识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置身于整个职业当中,才能完成对本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并接受差异的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犹如高速飞转的车轮,事先的预计永远不能完全与现实的发展相接轨,任何事物都处在时刻变化的过程之中,而有变化,就会有差异。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差异包括:生存环境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差异、理想现实的差异、人性自然的差异、所学专业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异,等等。在走向社会、走向组织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并且接受差异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在《性格分析学》中曾指出:现实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同时让自己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喜欢这个差异,让自己宽容别人,从而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的要求。事实也如此,差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一味强求事物的统一,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便是一个秩序认同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以个人是非为是非”的为人处事原则,往往是不能接受这种差异的,现实中具体体现在缺乏宽容、恃才放旷、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严重脱钩,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只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2.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社会与各级组织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要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合作意识或团队意识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因而,合作意识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合作意识是社会人重要的素养之一,每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

首先,合作意识要求首先培养个体较强的操作能力。意识是属于思维方面的东西,它不可能独立于客观物质之外,因此,专业的操作能力是合作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一个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个体在团队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才能最终使团队完成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操作能力,应该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目标的充分认识,对操作环节的充分熟悉,以及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只有满足了这种前提,合作才有可能,合作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合作意识才能真正得以具备。

其次,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责任心包括认真、负责的特质,还包括与意志相关的变量,如努力工作、成就取向以及坚持真理等。在工作中,无论员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责任心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责任心是对工作本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的负责。在团队合作中,出现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必然的,个体要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密切配合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激发出集体更大的潜能,达到“1+1>2”的效果。“以私为始,以己为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仅自己份内之事无法做好,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最终完成。

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与国际接轨,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讲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要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而现代人的特点之一就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也即“可合作性”。对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积极相处,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使社会成为依赖人类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应是这样一种高素质的现代人,因此,合作意识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品质。

3.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养

尊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给予最充分的尊敬和重视。学会尊重是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并能享有做人尊严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教人充分地学会尊重。可以这么讲,在人的内心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尊敬和重视之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尊重意识,是其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的前提,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理念。

在进人大学深造之前,因为学业成绩优异,一些“准大学生”就已经是家庭、学校、社会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随着高考的成功,他们个人的优越感、成功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一次获得肯定。于是在跨进了“象牙塔”的大门之后,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遗憾的是,这种尊严的满足并没有建立在新的成功的获取上,也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群体的利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自然获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本应获得尊重的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以个人为中心来论及人的生命尊严的,也就是说,只想获得尊重而不想给予,或没有养成自觉地给予他人、群体有价值的存在以同样的尊重的品德。同时,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由于敬畏而产生的尊重意识逐渐消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教育中,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项内容。而对长辈的尊敬源于对他们的生存敬畏。因此,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尊重意识。但是,当其跨入大学的殿堂时,每一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与周围的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定位点上,原始的敬畏感逐渐消失了,而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尊重也就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弱。

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在尊重的概念模糊之后,部分人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更多地接触,不与群体相融,在相隔绝中享有虚幻的尊严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始终处在与别人的对立之中,动辄怒目而视,拳脚相向。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等相伴而生。或者,由过分的自尊而转化为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尊严感极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是佐证。他们可能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但在走向社会之后却在如何做人,做有尊严的人上成为了失败者。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作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瓶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或任务。

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将树立大学生的尊重意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因为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尊重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其次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才能发展出人的生命本质。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尊重别人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社会。尊重社会就是要有责任意识,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范,遵守规则就是尊重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社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范,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应具有环境意识,通过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才能说是一个具备了尊重意识的人。因此,尊重教育应当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该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接受、重视和赞扬“三位一体”的过程。接受,表现为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劳动及劳动的过程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即便是存在差异,也须了解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这种差异。重视,表现为对他人存在、行为及其结果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对于其他同时在场者的适度关心和谦让,还要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的在场者的适度照顾。赞扬,表现为对他人言语、行为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称赞和颂扬,即积极的肯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互相依存、互为前提、互为基础,构成了整个尊重意识形成的三大环节。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面向职业的需求。在现代职场中,尊重意识表现的非常必要。每一个组织人在社会中的活动都希望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平等的前提就互相尊重。没有或者缺少尊重意识的人,不仅不会在职业活动中受到他人的尊重,久而久之还会被排除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二、能力层面的培养

1.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人的认识的升华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不仅要看求职者的文凭和学历,而且要看其能力,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作为大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从实践的理念来讲,正确实践意识的确立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要积极参加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使自己在活动中经受锻炼,要重视实践参与的过程,而不要过分计较实践参与的结果;其次要强化创新意识,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上下苦功;再次要有竞争意识,竞争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带来压力和动力。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实践机会,培养竞争意识和挑战意识,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经受各种磨练和考验,使自己百炼成钢,成为一名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最后要强化精品意识,无论参加什么实践活动,都要精益求精,善始善终,扮演成功的角色,力求做到不干则已,干则一定干好干出名堂来,而不要滥竽充数或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其次,从高校角度来讲,合理的教学实践过程的安排是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学习轻动手能力培养的错误观念,强化实践意识,重视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要力求做到严细认真,一丝不苟,把知识学习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自己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使自己的人才价值不断升值。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讲,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自身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教育中学生有很多科学研究的机会,但大都限制在课程论文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参与社会竞争,例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研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则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社会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三下乡、科技和教育扶贫、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大学生要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2.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知识、信息正逐步取代劳动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都有赖于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一扇“龙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任何一多高等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教学方式早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仅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今天这个迈向知识经济的时代,其不良后果尤为明显。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必须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

其次,从学校师资来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事实证明,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并加以正确引导,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在他们之中将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发明家。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反之,如果一个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思想僵化,缺乏活力,学生就会变的循规蹈矩,无法创新。

最后,从学生角度来看,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主观努力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水平也不一样,因此,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主体既有共性的相似,又有个性的差异。然而,传统教育所实行的是集体教学、同步发展,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点,很少为学生的个性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自主思维意识和独立创新精神,影响了学生个人特长的发挥,造成发展上的平庸,处事上的千篇一律。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行动,而是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等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个性鲜明,有独立意识的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专才专用,注重个性发展,提倡标新立异,即提倡创新教育。只有允许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他们的潜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可能发现新问题、作出新成果,孕育出真正的创造力,成为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要求的人才。

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此背景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和凸显功能。

作为职业素养的意识层面,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所必须拥有的“三大法宝”。这三者之间互相关联,互为前提。只有将“秩序”内化为主体意识的时候,个体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才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才会具有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只有具备较强的合作精神,个体才能做到遵从秩序,以大局为重,才会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只有学会了尊重,个体才会学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下载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学如何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学生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素养演讲稿

    各位领导、同事很高兴通过本次课程和大家有交流学习的机会,公司非常注重员工培训,公司今后会安排全体员工分多层次进行多样化的培训学习,来提高全员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同时更倡导......

    职业素养演讲稿

    1.做好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

    销售人员应具有职业素养和心态

    永固集团销售人员应具有职业素养和心态 销售人员应具有如下职业素养: 一、敬业:a 不怕起点低,就怕境界低。 b 只有小雇员,没有小角色。 c 培养工作中的使命感。 d 处处以专业的......

    了解企业文化 培养职业素养

    了解企业文化 培养职业素养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但二者又有相同之处。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企业文化的人才,可以通过校企文化的之间的互动,达到求同......

    烘焙人员如何培养职业素养

    烘焙人员如何培养职业素养近几年,蓬勃发展的烘焙行业,不仅需要大量高质量原材料以及新型技术设备,更需要熟练的烘焙师。烘焙师的技术水平在烘焙行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烘焙......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论文2000字

    论文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只要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生就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又好又开发展。本......

    大学期间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大学期间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大学是每个学生为了以后工作选择职业打拼、奋斗的一个良好平台。上了大学,我们要为以后的发展方向考虑。大一是开始自我和职业的探索的时期,通过职......

    大学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篇一:大学期间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大学期间职业素养提升计划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来到大学的校园里,学习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但是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自身的敬业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