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丹麦发言稿

时间:2019-05-14 19: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粮食安全丹麦发言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粮食安全丹麦发言稿》。

第一篇:粮食安全丹麦发言稿

丹麦发言稿

尊敬的主席,各国代表:

能与各位共同探讨粮食安全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性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应当消除一切对立,更加团结,为全世界的和谐与安定做出长远的战略部署,让全人类远离饥饿是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免于饥饿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国家自立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前提。

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长期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每年20亿吨左右。而世界人口却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保持在12亿左右,生产的粮食接近全球粮食总产量的一半;而全球新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非均衡增长造成了粮食分配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在短期内粮食生产与供应不能相应增长的条件下,粮食需求与消费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粮食库存的大量消耗。近年来世界粮食储备量已经多次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粮食库存消费比17%-18%的安全线。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将继续增加。

目前粮食充裕的国家多是位于北美及西欧的发达经济体,其中芬兰最充裕,其次是瑞典、丹麦以及挪威。粮食风险最高的50个国家中,有36个是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自2009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有超过2.65亿人营养不良,30%的人口遭受饥饿,其中包括3000多万儿童。所以我们关注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呼吁各国在加大对该地区人道主义援助的同时加强农业领域的投资,促进非洲地区农业实现机械化将会有效缓减粮食问题。

世界粮食安全除受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等传统因素制约外,全球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自我保护主义倾向等也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和深远的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面对粮食危机,丹麦将致力于推动在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一如既往地支持联合国做出的各项有利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决议,在维护好国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国际社会应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看待和处理粮食问题,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第二篇:粮食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机能在退化,逆市场化的发展和粮食行业的艰难程度增强。我国的粮食价格扭曲严重,农产品价格的市场意义在弱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丧失殆尽,粮食企业整体产能利用率不断降低。

又因长期由国家制定最低收储价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民缺少市场自主性,粮价跌了怨政府。而企业的不满来自对粮食垄断体制造成的不公平的政策对待,干预过多,生存空间被挤压。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在降低种粮成本上做文章。只要粮食生产成本降下来,农民的收益上来了,也就不必仅依靠提高最低收购价这一弊端丛生的笨办法来保护农民利益。价格也降下来,粮食价格的竞争力提高了,市场理顺了,企业也就有活动空间。

其次,农业需要补贴,但要改变方式,不能排挤市场机制。以美国为例,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支持农业生产,美国政府为本国的农民提供财政支持,无追索权市场行销支持贷款(MALS)就是一种财政支持工具,也是美国支持农民的一个核心政策。

这种政策执行下来实际上是保护农民利益而不保护市场,保护效率高,而且不必由国家背上沉重的粮食库存包袱,既减少仓储设施的投入,保粮投入,资金占用,同时使美国农产品维持了强大的竞争力。还可以加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第三,还要加大粮食信息的透明度,使之更好发挥降低粮食市场长期波动的积极功能。持有粮食库存的根本目的是为调节粮食产出季节性与消费平稳性不一致的矛盾,公布粮食库存数据有助于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帮助微观主体更有效进行决策。

最后,要给予允许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的空间。收储政策应从供应量角度来影响市场,而非通过价格。储备的收与抛,本来的目的就不应为了扭转市场价格的趋势,只是为了在市场供应紧缺时,按市场价格增加供应,更不必太关注价格的涨跌。

第三篇:丹麦音乐

丹麦文艺:丹麦音乐发展史

现在人们掌握的丹麦音乐史料是中世纪后期(1300前后)的一种民间歌谣。它是建立在宗教调式上的单声部民间声乐作品,有多段歌词,每一段有叠歌,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爱情故事以及颂扬帝王贵族等。19世纪初,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学者们收集和整理出版,16世纪以来,在丹麦的民歌0现了一种新型的抒情歌曲。这种歌曲的内容往往和社会风俗有关,如爱情歌曲、历史歌曲、宗教歌曲、宣传道德的歌曲以及有关大自然景象的歌曲等等。

丹麦的民间器乐主要掌握在民间流浪艺人手中,他们在各种喜庆典礼上进行演出,用弓弦乐器、笛子和鼓为舞蹈伴奏,16世纪以来,在丹麦民间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尔斯卡、小步舞、马祖卡和波尔卡等。

丹麦的专业音乐文化,中世纪时主要在教会、宫廷和贵族阶层纪发展。格列高利圣咏在丹麦教堂中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丹麦教会按照马了.路德的教义进行改组,教会音乐也从格列高利圣咏转向新教众赞歌。在世俗音乐方面,比较重视吸收欧洲各音乐先进国家的艺术经验,尼德兰音乐家经常来到丹麦国王的宫廷中演出,他们把尼德兰复凋音乐的艺术成就带到了丹麦,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还选派丹麦青年到国外学习音乐,例如M.佩德松(约1580—1623)就曾到意大利向当时威尼斯著名音乐家G.布克斯胡德学习,后来佩德松还留学英国。他回国后成为宫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弥撒曲、赞美诗和1歌等。

17世纪对丹麦巴洛克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布克斯胡德。他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德国,并取得了驰名欧洲的艺术成就,当时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使丹麦的管风琴音乐发展到接近北德风格。管风琴演奏家J.洛伦茨还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风琴音乐会。这是丹麦最早的公开音乐会活动。

18世纪丹麦的宗教音乐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逐渐越出教堂的礼拜仪式,深入到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庆祝诞辰、举行婚丧典礼等活动纪都可听到宗教音乐,与此同时,丹麦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当时主要是由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家在丹麦从事戏剧音乐活动,还未能产生成功的丹麦民族歌剧。

19世纪是丹麦音乐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响曲、室内乐、歌剧以及轻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曲家和作品。在声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首推C.E.F.魏泽(1774—1842)。他在丹麦音乐史上被誉为丹麦浪漫曲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虽处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之际,但他的歌曲风格更接近于W.A.莫扎特,魏泽的浪漫曲,歌词多选自同时期丹麦诗人之作,音乐比较含蓄、优雅、柔和,体现了丹麦的民族气质,魏泽也写过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剧作品。在魏泽之后重要的浪漫曲作家有P.海泽(1830—1879)和P.E.朗格—米勒(1850—1926),在交响音乐方面,最初的代表人物是N.加德。他初露头角的作品是《莪相的回声》序曲。后来他又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此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为人们所称道。与加德同时期的另一位作曲家J.P.E.哈特曼(1805—1900)也对丹麦的交响音乐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丹麦音乐的发展趋于复杂,各种流派的音乐对丹麦音乐都产生过影响。丹麦音乐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较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丹麦最著名的作曲家是C.尼尔森。他写过6部交响曲、2部歌剧和其他许多作品,他是丹麦现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除尼尔森外,重要作曲家还有E.哈梅里克(1898—1951)、P.希尔贝克(1888—1949)、J.本特松(1897—1951)、F.叙贝尔(1904—1955)和S.E.塔尔普(1908—)等;他们大都写过交响曲,其中哈梅里克的5首固定歌凋交响曲尤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有名的作曲家有H.D.科佩尔(1908—)、V.霍尔姆博(1909—)和N.V.本特松(1919—)等;从50年代起,丹麦不少作曲家逐渐脱离了北欧传统,较明显地受到现代先锋派的某些影响。

丹麦音乐发展史

作者:互联网 来源:我爱小语种学习网 划词:已禁用 收藏

编辑点评:学习语言文化先行,先了解一下地方文化是很必要的一个过程。这里小编给拥有热情的广大学员们整理了一篇,丹麦文化的文章,希望大家在学习文化的同事能够学好小语种。

学习语言文化先行,先了解一下地方文化是很必要的一个过程。这里小编给拥有热情的广大学员们整理了一篇,丹麦文化的文章,希望大家在学习文化的同事能够学好小语种。

丹麦位于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在14 15世纪时曾是强盛的国家,16世纪后开始衰落。丹麦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早期音乐文化史料流传下来的不多。在丹麦的考古工作中曾发现公无前800年的铜管乐器卢尔。但是现存最早的丹麦民族音乐史料,则比卢尔时代晚了2000多年。在这样长的历史中,丹麦音乐的发展,情况设有更多的史料可查。

现在人们掌握的丹麦音乐史料是中世纪后期(1300前后)的一种民间歌谣。它是建立在宗教调式上的单声部民间声乐作品,有多段歌词,每一段有叠歌,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爱情故事以及颂扬帝王贵族等。19世纪初,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学者们收集和整理出版。

16世纪以来,在丹麦的民歌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抒情歌曲。这种歌曲的内容往往和社会风俗有关,如爱情歌曲、历史歌曲、宗教歌曲、宣传道德的歌曲以及有关大自然景象的歌曲等等。

丹麦的民间器乐主要掌握在民间流浪艺人手中。他们在各种喜庆典礼上进行演出,用弓弦乐器、笛子和鼓为舞蹈伴奏。16世纪以来,在丹麦民间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尔斯卡、小步舞、马祖卡和波尔卡等。

丹麦的专业音乐文化,中世纪时主要在教会、宫廷和贵族阶层纪发展。格列高利圣咏在丹麦教堂中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丹麦教会按照马了.路德的教义进行改组,教会音乐也从格列高利圣咏转向新教众赞歌。在世俗音乐方面,比较重视吸收欧洲各音乐先进国家的艺术经验。尼德兰音乐家经常来到丹麦国王的宫廷中演出,他们把尼德兰复凋音乐的艺术成就带到了丹麦。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还选派丹麦青年到国外学习音乐。例如M.佩德松(约1580—1623)就曾到意大利向当时威尼斯著名音乐家G.布克斯胡德学习。后来佩德松还留学英国。他回国后成为宫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弥撒曲、赞美诗和经文歌等。

17世纪对丹麦巴洛克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布克斯胡德。他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德国,并取得了驰名欧洲的艺术成就。当时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使丹麦的管风琴音乐发展到接近北德风格。管风琴演奏家J.洛伦茨还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风琴音乐会。这是丹麦最早的公开音乐会活动。

18世纪丹麦的宗教音乐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逐渐越出教堂的礼拜仪式,深入到民间的日常生活中去,在庆祝诞辰、举行婚丧典礼等活动纪都可听到宗教音乐。与此同时,丹麦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当时主要是由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家在丹麦从事戏剧音乐活动,还未能产生成功的丹麦民族歌剧。

19世纪是丹麦音乐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响曲、室内乐、歌剧以及轻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曲家和作品。在声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首推C.E.F.魏泽(1774—1842)。他在丹麦音乐史上被誉为丹麦浪漫曲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虽处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之际,但他的歌曲风格更接近于W.A.莫扎特。魏泽的浪漫曲,歌词多选自同时期丹麦诗人之作,音乐比较含蓄、优雅、柔和,体现了丹麦的民族气质。魏泽也写过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剧作品。在魏泽之后重要的浪漫曲作家有P.海泽(1830—1879)和P.E.朗格—米勒(1850—1926)。在交响音乐方面,最初的代表人物是N.加德。他初露头角的作品是《莪相的回声》序曲。后来他又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此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为人们所称道。与加德同时期的另一位作曲家J.P.E.哈特曼(1805—1900)也对丹麦的交响音乐作出了贡献。

20世纪丹麦音乐的发展趋于复杂,各种流派的音乐对丹麦音乐都产生过影响。丹麦音乐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较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丹麦最著名的作曲家是C.尼尔森。他写过6部交响曲、2部歌剧和其他许多作品。他是丹麦现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除尼尔森外,重要作曲家还有E.哈梅里克(1898—1951)、P.希尔贝克(1888—1949)、J.本特松(1897—1951)、F.叙贝尔(1904—1955)和S.E.塔尔普(1908—)等。他们大都写过交响曲,其中哈梅里克的5首固定歌凋交响曲尤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有名的作曲家有H.D.科佩尔(1908—)、V.霍尔姆博(1909—)和N.V.本特松(1919—)等。从50年代起,丹麦不少作曲家逐渐脱离了北欧传统,较明显地受到现代先锋派的某些影响。丹麦音乐 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16世纪以来,在丹麦的民歌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抒情歌曲。这种歌曲的内容往往和社会风俗有关,如爱情歌曲、历史歌曲、宗教歌曲、宣传道德的歌曲以及有关大自然景象的歌曲等等。中文名 丹麦音乐 外文名 music of Denmark 类 别 音乐 国 家 丹麦 目录 1 简介 2 发展历程 简介编辑 music of Denmark 丹麦位于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在14、15世纪时曾是强盛的国家,16世纪后开始衰落丹麦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早期音乐文化史料流传下来的不多。在丹麦的考古工作中曾发现公元前 800年的铜管乐器卢尔。但是现存最早的丹麦民族音乐史料,则比卢尔时代晚了2000多年。在这样长的历史中,丹麦音乐的发展情况没有更多的史料可查。现在人们掌握的丹麦音乐史料是中世纪后期(1300前后)的一种民间歌谣。它是建立在宗教调式上的单声部民间声乐作品,有多段歌词,每一段有叠歌;在内容上,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民间传说、英雄事迹、爱情故事以及颂扬帝王贵族等。19世纪初,在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歌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学者们收集和整理出版。丹麦的民间器乐主要掌握在民间流浪艺人手中。他们在各种喜庆典礼上进行演出,用弓弦乐器、笛子和鼓为舞蹈伴奏。16世纪以来,在丹麦民间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尔斯卡、小步舞、马祖卡和波尔卡等。丹麦的专业音乐文化,中世纪时主要在教会、宫廷和贵族阶层中发展。格列高利圣咏在丹麦教堂中有很大影响。16世纪,丹麦教会按照马丁?路德的教义进行改组,教会音乐也从格列高利圣咏转向新教众赞歌。在世俗音乐方面,比较重视吸收欧洲各音乐先进国家的艺术经验。尼德兰音乐家经常来到丹麦国王的宫廷中演出,他们把尼德兰复调音乐的艺术成就带到了丹麦。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统治时期,还选派丹麦青年到国外学习音乐。例如M.佩德松(约1580~1623)就曾到意大利向当时威尼斯著名音乐家G.加布里埃利学习。后来佩德松还留学英国。他回国后成为宫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弥撒曲、赞美诗和经文歌等。发展历程编辑 17世纪对丹麦巴罗克音乐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D.布克斯特胡德。他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德国,并取得了驰名欧洲的艺术成就。当时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使丹麦的管风琴音乐发展到接近北德风格。管风琴演奏家J.洛伦茨还在哥本哈根举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风琴音乐会。这是丹麦最早的公开音乐会活动。18世纪,丹麦的宗教音乐受到世俗音乐的影响,逐渐越出教堂的礼拜仪式,深入到民间的日常生活到宗教音乐。与此同时,丹麦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当时主要是由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家在丹麦从事戏剧音乐活动,还未能产生成功的丹麦民族歌剧。19世纪是丹麦音乐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响曲、室内乐、歌剧以及轻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曲家和作品。在声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首推C.E.F.魏泽(1774~1842)。他在丹麦音乐史上被誉为丹麦浪漫曲的创始人。他的创作虽处在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方兴未艾之际,但他的歌曲风格更接近于W.A.莫扎特。魏泽的浪漫曲,歌词多选自同时期丹麦诗人之作,音乐比较含蓄、优雅、柔和,体现了丹麦的民族气质。魏泽也写过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剧作品在魏泽之后重要的浪漫曲作家有P.海泽(1830~1879)和P.E.朗格-米勒(1850~1926)在交响音乐方面,最初的代表人物是 N.加德他初露头角的作品是《莪相的回声》序曲。后来他又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此曲以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为人们所称道。与加德同时期的另一位作曲家J.P.E.哈特曼(1805~1900)也对丹麦的交响音乐作出了贡献。20世纪丹麦音乐的发展趋于复杂,各种流派的音乐对丹麦音乐都产生过影响。丹麦音乐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较大变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丹麦最著名的作曲家是C.尼尔森他写过6部交响曲2部歌剧和其他许多作品。他是丹麦现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音乐家。除尼尔森外,重要作曲家还有E.哈梅里克(1898~1951)、P.希尔贝克(1888~1949)、J.本特松(1897~1951)、F.叙贝尔(1904~1955)和S.E.塔尔普(1908~)等。他们大都写过交响曲,其中哈梅里克的5首固定歌调交响曲尤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有名的作曲家有H.D.科佩尔(1908~)、V.霍尔姆博(1909~)和N.V.本特松(1919~)等。从50年代起,丹麦不少作曲家逐渐脱离了北欧传统,较明显地受到现代先锋派的某些影响。

Mew是一支来自北欧国家丹麦的独立摇滚乐团,1995年成立于哥本哈根的Hellerup。自出道至今,一共发行了5张正式版专辑,3张EP,以及多首单曲。Mew的音乐风格安静而神秘,充满着浓郁的异国情调。Mew在丹麦有着国宝级乐团的美誉,曾获得了许多音乐奖项,深受全球摇滚乐迷的喜爱。2009年Mew在台湾成功举办了其在中国的首场演唱会。

第四篇:2018丹麦名牌大学

www.xiexiebang.com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丹麦国家不是很大,但是不代表丹麦学校质量很差。无论在文学、哲学领域,还是在物理学、电磁学领域,丹麦都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如在物理学领域形成的有名的哥本哈根学派。此外,丹麦的农业技术,以及乳制品、啤酒酿造、船用紫油发动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国立大学有12所,其它各种商学院就众多。

中国学生比较多的学校是哥本哈根大学,罗斯基勒大学,奥尔堡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奥胡斯大学,南丹麦大学,哥本哈根商学院,奥胡斯商学院,丹麦IT大学。

哥本哈根大学

作为丹麦最有名气,最大的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无疑是吸引了丹麦的精英学生。化学,生物,天文,医学的研究,哥本哈根大学还是有很重要的地位。也许是担心外国人真正学到丹麦的精华,哥大英文授课的本科,硕士专业是很少,国际学生多半是交换生。经济系是长期招生中国学生最多的专业,以前申请是相对容易,但是被部分学生给浪费免费名额后,现在申请要求是明显有所提高。要求有经济系的相关背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都有要求。在中国学生面前,哥本哈根大学名不符实。因为丹麦语把众多学生挡在门外。

罗斯基勒大学

罗大的文科其实很有特色,教学质量也深受丹麦人认可。学校采取Project 的学习方式,但是适合能自觉学习的学生才可以收获较多。以前大量招生中国学生,但因为收取学费的事情,中国学生把罗大告到了丹麦科技部,造成沸沸扬扬的丹麦学校欺骗中国学生事件,罗大教育质量不高的新闻遍布丹麦媒体。最终以罗大全额退回中国学生的学费而收场。但是从此学校老师对中国学生的态度90度大转弯。评心而论,罗大文科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理科教育一般。学校地点不错,教学条件也可以。

www.xiexiebang.com

奥尔堡大学

成立于1974年的丹麦最年轻的综合大学,因为高度的国际化程度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奥尔堡是丹麦第4大城市,虽然人口只有15万左右。奥尔堡大学理工科还是很厉害,电子,通讯等是很多公司的研发伙伴。中国学生多半是读硕士,毕业后就业前景一直是相对不错。不少中国人在奥尔堡大学读博士或者任教。文科也有大量专业是英语授课,而且费用便宜。但前几年中国学生因为文凭造假,部分影响了中国学生的名声。如果你想真做研究,奥尔堡大学还是不错的选择。

丹麦技术大学

丹麦也是欧洲有名气的理工大学,靠近哥本哈根的有利地理位置,一直吸引了不少中国学生。前几年从国内很多大学直接招生了不少毕业生,中国学生整体素质很高,学习氛围很好,学习压力也相当大。学生就业情况和丹麦经济紧密相连,理工学生就业情况不如奥尔堡大学稳定。丹麦收取学费后,中国学生数量直线减少。高额学费挡住了求学的中国学子!

奥胡斯大学

以前国内北京大学校长曾经留学过的地方,奥胡斯大学英语授课的专业不是很多,但是教学质量还是很有保障。有些中国学生原来在该大学读经济专业,后来很难毕业转到哥本哈根大学继续攻读。作为丹麦第2大城市,学生兼职就业机会很多。

南丹麦大学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南丹麦大学有奥登斯校区和桑德堡校区,文科硕士专业基本在奥登斯,理工硕士专业基本在桑德堡,以前马氏基学院有很多中国学生攻读计算机,毕业后就业也不错。丹麦收学费后,理工科中国学生明显减少。南丹麦大学桑德堡校区有几个英语授课的本科专业,比较受到中国人欢迎。学费不高,教育质量还不错。

哥本哈根商学院和奥胡斯商学院

丹麦2大国立商学院,一个坐落在首都,一个坐落在大岛。教学质量不相上下,但是名声当然首都的占优势。哥商和niels brock是不同的学校,虽然国内翻译好像很雷同,但千万不要被误导。奥商虽然地理位置不好,但教育质量不差,如果你会丹麦语,毕业后工作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五篇:丹麦养猪业先进经验

丹麦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为4.3万平方公里,人口541万。2004年农业总产值达704.78亿克朗(约合117.67亿美元),直接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7.76万人,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根据欧盟的统计资料,丹麦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居欧盟之首,后四位分别是荷兰、比利时、英国和法国)。丹麦的农产品三分之二供出口,其出口额占全部货物出口额的13%。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丹麦人创造的农业奇迹中,最令他们自豪的是被世人公认为“养猪王国”。现在丹麦全国约有养猪场11000个。其中,年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有225个。2004年全年生猪出栏量为2516万头,年屠宰量约为2291万头,全国年人均生猪屠宰量为4.23头,是世界上人均产猪肉最多的国家。除了国内消费外,丹麦生产的猪肉80%供出口。此外,2004年还出口活猪225万头。2004年猪肉出口额达257亿克郎(约合43亿美元),占丹麦货物出口总额的5.7%,占农产品出口额的51.5%,2004年出口猪肉177万吨,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量的12%,居世界第一位(加拿大列第二位,出口147万吨;美国列第三位,出口95万吨)。以上可见,养猪业已成为丹麦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丹麦何以能创造如此惊人的养猪奇迹

1.拥有培育世界一流猪种的先进技术

丹麦重视猪种的培育和不断改良,依靠现代基因生物技术,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品种的研究开发,从而使丹麦始终拥有世界一流的猪种,则是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虽然丹麦培育的丹育大白、兰德瑞斯(Landrace)、汉普夏(Hampshire)和杜洛克(Duroc)等四个优良品种早已以瘦肉率高等指标闻名于世,但为了持续保持其产业竞争力,丹麦仍在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方面做出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就。

丹麦国家猪生产委员会NCPP(Th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Pig Production)组织实施了丹麦种猪育种计划(Danish Pig Breeding Program), 简称“丹育”。其目的是继续改良上述四大品种种猪的性能。为了完成这项工程,NCPP和皇家农业和畜牧大学、丹麦农业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并联合了42家种猪场,共约有72个种猪群。以上述四个纯种体系为基础,第一代为核心群(GREAT GRAND PARENTS),共有7,500头纯种母猪。核心群的选育是根据生产性能、繁殖力和胴体性状的测定结果确定的。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第二代(GRAND PARENTS),即种猪繁殖群。以此为基础再繁育出第三代生猪生产群(PARENTS),目前约有110万头。再在第三代的基础上,根据品种的不同特点,用不同品种的母猪和公猪交叉繁育,生产屠宰商品猪。

丹麦还采用无特定病源菌法(SPF)进行种猪育种,以提高种猪的质量。采用该方法繁育种猪,是在具有高度卫生条件的猪场进行的,由专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养猪场实行隔离封闭式管理。这些猪场没有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猪痢疾、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虱和疥癣等。该种猪群的生产多数是用剖腹产的方法,其目的是建立新种猪群。该类种猪交易都是通过SPF组织进行的,种猪的运输也是使用带有密封空气过滤器通风设备的专用车运输,其目的是避免转运过程中的交叉感染。丹麦还十分重视提高母猪产仔率,主要通过提高受孕率、减小胎中猪仔体积,达到一胎多产仔猪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丹麦政府重点支持畜禽基因育种技术发展,并在此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从未来着眼,实施家猪基因组测序,力求通过基因分析获得有关猪品种改良的新信息和新方法。由丹麦国家猪生产委员会、皇家农业与畜牧大学等单位,与我国中科院人类基因组学中心和北京基因组学研究所于2001年5月正式启动的中丹家猪基因组项目即为其中一例。家猪基因组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基因组的预览,通过不同代表性家猪品种间单核苷酸多态性鉴定,发现和定义优质基因,阐明这些优质基因的利用途径和方法。第二个阶段是绘制出基因序列框架图,并最终绘制出家猪基因图谱。第三个阶段是进行基因功能研究,即利用基因组学导向进行家猪育种。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家猪基因组项目列入

中丹双边国际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中,凸显两国政府科技部门对这项研究的关注。

经过以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丹麦上述四种猪种的主要性能指标,主要包括日增重、料肉转换比、胴体瘦肉率、繁殖力(窝产仔总数)、肌肉内脂肪含量等,都进一步地得到了优化。丹麦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联系得相当紧密,国家投资的重大农科项目都有产业部门参与。据统计,用于农业研究的投资可创造30%到60%的经济回报。从1990年到现在,丹麦农业劳动生产率已提高了一倍,主要原因是其农业畜禽繁育技术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2.不断完善科学的饲养体系

丹麦的猪饲料以谷物为主,主要是大麦、小麦、黑麦、豌豆、豆粉等。另外,加少量油饼、动物脂肪、肉骨粉、蛋白等添加剂。丹麦法律严格禁止饲料中使用催长剂、荷尔蒙等生长激素。猪的饲养以科学的配方为指导,以提高饲料转换率。丹麦养猪的料肉转换率在2.3以上,平均日增重900克左右。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生猪生产部,承担猪饲料营养的综合研究。通过混合饲料和对饲料成份的检测分析,为养猪的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以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取得最好经济效益。

猪饲料的输送全部实现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计算机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饲养一千头生猪,仅需0.3个劳动力。由于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丹麦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生产线上进行屠宰。丹麦生猪饲养出栏天数约160天。另一方面,养猪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例如,丹麦开发了一种计算机控制的饲养设备,其原理是在猪的耳朵上装一芯片,控制其每天定量、定时进食,猪的食槽栏上装有扫描仪,前后有活动挡,每次只能有一头猪进食,计算机控制流入食量,进食后自动记录。如果在下次进食时间未到之前进入食槽觅食,计算机就不会启动开关放食。各种饲养设备的生产厂就有几十家。

如何减少环境污染是发展规模化养猪的又一难点问题。近年来,丹麦加大对环境无害饲养技术的开发力度。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有通过改进饲料减少粪便中氨的蒸发量、减少母猪饲料中磷含量、饲料钙含量与磷消化吸收关系、制定新的粪便标准和动物单位标准等,以努力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

丹麦的屠宰厂对生产线上的废水实行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防止氮流失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猪的肥料要经过发酵处理后按规定的时间(春秋两次)施入田间,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按照专家推荐的标准施用,肥料和化肥施播后必须填写规定的表格,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门定期抽查。

此外,法律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进行限定,规定了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每个农场饲养家畜的数量不超过500个单位,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头奶牛、或三头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但一般农场在达到250个单位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同意其扩大规模。鉴于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据NCPP测算,丹麦年生猪出栏量最多为2,500万头。通过制定严格的生产规程和环保规定,并有效付之实施,为丹麦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丹麦还是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国之一。欧盟立法规定,从2006年起,农场主养猪必须实施室内圈养或野外圈养的开放式方法,保证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部分农户已经采用了开放式圈养法,而丹麦消费者更是急先锋,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只要标有符合动物福利规定的符号,就会受到消费者的积极青睐。

3.生产、加工、营销 “三位一体”,独具特色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运转高效

丹麦的合作社机制促进了生猪生产、加工、营销 “三位一体”,使管理体制运转高效。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又名:丹麦熏肉和肉制品委员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丹麦合作社的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合作社的起源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始的。

因此,丹麦养猪行业已经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该联合会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由于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特殊作用,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都是该联合会的成员,合作社的发展就是每个社员自身经济利益的体现。作为猪肉产业的行会,其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该产业农民的利益,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该行业与相关机构对话;与其所属的技术委员会和董事会密切配合,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发新产品,为农场主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开展产业内部合作,推动养猪产业一体化中各环节的协调与合作等。联合会的经费主要来自生猪屠宰税和会员费,即屠宰场每屠宰一头猪,按胴体肉重量计算,小于110公斤的,缴纳9克朗的屠宰税,大于110公斤的,缴纳22.5克朗屠宰税,另外,屠宰场代为农户缴纳每头猪4克朗的会员费。

要保证生产出来的猪肉能够卖得出去,关键取决于是否具备规模化经营的条件,取决于使用先进的加工和管理技术,取决于产品质量及其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下设肉品研究所,开发猪肉新产品和新的育种技术,研究各种因素对生猪生长和屠宰、加工过程中猪肉品质的影响,利用先进技术自动测试肉的成份、瘦肉率、脂肪含量等参数,以保证猪肉产品的高质量和提高产肉率。

目前丹麦有三个生猪屠宰合作社,丹麦的生猪屠宰与加工合作社实行比较独特的组织制度。合作社是承担有限责任的经济组织,按照公司制度运作,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经由一百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加工技术,拥有世界或欧洲一流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这种把合作社同公司化经营融为一体的运作机制,是使分散的养猪私营农场与现代化大生产,以及走向国际大市场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由于合作社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丹麦税法给予上述企业在公司所得税方面约减半征收的优惠待遇。丹麦最大的屠宰合作社是丹麦王冠集团,它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企业,2004,集团共屠宰生猪2170万头,占丹麦全国屠宰量的90%,生产猪肉156万吨,占欧盟产量的8.7%。2004年王冠集团出口猪肉34亿欧元,营业总额为443.7亿克朗(约74亿美元)。

丹麦养猪业和猪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和屠宰设备的现代化。早在60年前,丹麦屠宰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SFK),专门从事屠宰设备开发和研究。目前该公司的软硬件设备不但能满足丹麦屠宰厂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检测仪器,安装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探针对身体12个不同部位检测,能自动检测出猪肉的脂肪含量、瘦肉率等十多个参数,并自动扫描有关资料,根据固定参数,计算出每头猪的价格,不是简单的以活猪称重计算价格。丹麦屠宰场生产线的现代化程度相当高,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品。生产线的前期工序如退毛、开膛、切头、腿、尾、身体大块切割等都是计算机控制自动完成操作任务,不同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都通过安装在生产线上的自动系统输入控制中心。因为丹麦的劳动力成本很高,除了必要的人工操作,屠宰场基本上都是自动化作业。

丹麦人对猪肉市场的消费需求,可谓分析透彻、用心良苦。他们了解到不同的消费群体对猪肉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猪肉出口就按身体部位销往不同的市场,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日本人喜欢里脊肉,美国人喜欢猪排,瑞典是后臀的主要市场,母猪肉受德国人的欢迎,而猪蹄、耳朵、尾巴则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反之,如果没有市场分析和调研,产品与市场错位,不但价格平平,减少收益,还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

4.严格的农场经营资格制度和完善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

家庭农场是丹麦农业初级生产经营的主体,在生猪饲养方面也是如此。丹麦法律规定,国家只允许个人拥有农场土地,不允许建立合作制和股份制农场;所有农场只能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得,不能通过馈赠或继承方式获得。丹麦法律还规定,土地面积超30公顷的农

场,农场主必须接受正规培训并获得“绿色证书”后才有资格经营农场,并且要求农场主必须居住在农场。要取得“绿色证书”,必须经过9-10年的基础教育,另外还需3-5年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在农场实习,并要求通过严格的全国统一考试。严格的土地获得制度和农场经营资格制度,保证了丹麦的每一个农场主都具有相当高的素质。此外,遍布全国的农业咨询服务中心还为农场主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并与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紧密合作,每年定期对农民开展知识更新培训,造就了知识型的农民队伍。丹麦农民整体上的高素质为其养猪业保持竞争优势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丹麦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咨询服务中心组成。两级服务中心的职责明晰、相互补充、运转协调,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面向所有农户的高效农业咨询服务网络。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农业专业技术管理服务(如饲料、家畜疾病防治、动物营养等)、科研成果和新技能的传播和推广、教育和技能培训,同时也承担政府或行业的农业试验项目。目前丹麦农业咨询服务中心在国家和地方两级共有3200名专业技术人员,平均约25个农民就有一名专职管理技术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其比例之高,位居世界前列。据农业理事会统计,但农场普遍都聘有来自咨询中心的顾问,丹麦农民获得的咨询建议由80%以上来自咨询中心。丹麦的农业专业咨询队伍始终保持稳定,咨询人员普遍具有专业资质背景,并且训练有素,富有实践经验。这支专门从事咨询服务的农业专家队伍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地将最新研究成果、技术信息和管理方法传递给农民,对丹麦农业高效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农业咨询服务中心是农民组织自有、自营的独立经济实体,自负盈亏。两级农业咨询服务中心都是由农民组织——丹麦农民联合会和丹麦家庭农民协会共同拥有,两个组织分别拥有两级咨询中心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股权。丹麦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咨询服务的作用,但在具体做法上又有别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官办或委托研究机构代办的方式,而是鼓励民间自己办好农业咨询服务企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每年依照法律对农业咨询服务机构进行一定额度的国家财政经费补贴。近年来,每年给予的补贴经费约为1.3亿丹麦克朗,约占全部咨询费用的10%左右。咨询中心的其余经济来源靠为农民咨询的计时服务收费和承担科研项目的课题经费。

实践证明,由农民组织自建自营、政府依法扶持发展起来的咨询服务体系运行高效、富有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传播、农民增收节支和农场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5.健全的法制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保持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当今食品工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丹麦的猪肉生产行业实行了一系列肉制品加工的质量保证措施,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卫生标准。在屡次欧洲各地的食品卫生事件中,均未波及丹麦。其关键在于丹麦拥有健全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制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自1996年以来,丹麦从立法、行政管理等方面逐步理顺了食品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形成了有可追溯性、健全的食品生产、流通监管体系。该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法律法规健全;2)行政监管体制责任明确;3)卫生检疫等食品安全的执法管理实行全国统一的垂直管理体系;4)行业组织的自律对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5)具有世界一流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大型合作社加工企业为市场提供了可靠的食品安全与质量保证。丹麦对食品生产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家谱”。就猪而言,其基因历史可以追溯至少四代祖宗。从食品生产来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制度,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各个储藏、运输、销售环节都有连续记录,今日生产的肉制品,明天就在市场上销售。倘若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发现卫生或质量问题,可以追根求源,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而这一切都可通过计算机迅速解决。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丹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负责政策制定和全面管理的家庭与消费者事务部、负责具体监管工作的兽医与食品管理局及其下属的10个地区分局以及负责技术支持的丹麦食品兽医研究所。

丹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任务是:提升和提高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性和可跟踪性;根据食品法开展控制与检查工作;依据有关动物健康、福利、传染病法,开展控制与检查工作;批准农场、农用牲畜注册和牲畜业经营资格;为消费者、企业及从业者提供信息和建议。

兽医与食品管理局共有员工近2000人,其主要部门及职能如下:(1)审计部:依据“食品法”处理与控制及检查营业资质等审计工作,以确保在出现问题时,使控制标准能够按照有关法律得以实施,并保证控制标准是按照兽医与食品管理局确定的战略计划和目标进行的。(2)兽医部:动物疾病应急处理,包括消灭牲畜及并于传染病、动物福利和动物产品中的药品使用。(3)食品部:制定有关条件并使食品安全、食品标识、食品买卖、食品组成的控制标准彼此协调,负责处理涉及营养、食品添加剂、调味品、转基因食品、有机食品与质量及控制结果发布的工作。6个地区分局设立有实验室,资源共享。

每个屠宰场都有国家兽医部门派驻的卫生检疫人员和实验室,每条屠宰生产线上都有卫生检疫人员对屠宰的猪逐个进行检查,这些公职人员的收入由国家政府部门支付,不受屠宰场的约束,独立行使监督检查职能,具有绝对的业务权威。一旦发现问题,检疫人员立即会建议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情况严重的,可要求关闭工厂。

屠宰场根据农户的通知,定期到农户家拉运生猪,所用运输车辆是专用车,而且每次运输后要清洗、消毒,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屠宰场一线生产工人,根据生产工序的技术要求,均经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具备较高的生产技能。

通过多年的努力,丹麦基本消灭了各种危害猪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猪瘟、猪水泡病、伪狂犬病、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和旋毛虫病等,保证了猪群的健康。丹麦国家食品和兽医管理局每月公布各类动物的“I、II”类疫情。养猪行业也非常重视检疫和防疫工作,极力消灭各种危害性疾病和容易传染给人类的病毒。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沙门氏菌,超过100头猪的,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当前猪肉的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世界上只有丹麦和瑞典能达到这一水平。相关的产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仍在不断努力,希望能消灭该病菌的存在。

下载粮食安全丹麦发言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粮食安全丹麦发言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丹麦农业科技调查

    丹麦 一、 农业面积及基本情况 丹麦是欧洲的低地国家之一。全境是一个波浪起伏的冰迹平原,平均海拔30米,全国最低点海拔 ―4米,最高点海拔173米。全国最肥沃的粘壤土集中在西兰......

    立场文件-丹麦

    丹麦立场文件 代表:何涛 国家:丹麦王国 委员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 议题:关注世界粮食安全近年来粮食危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态势。世界粮食安全......

    丹麦猪场考察报告

    养猪王国--丹麦猪场考察报告 [日期:2015-02-27] 来源:阳光畜牧网作者:阳光畜牧网阅读:233次 2014年11月8日–16日的丹麦德国及EuroTier考察行程已圆满结束。此次丹麦德国之旅让......

    粮食安全心得体会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粮食生产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我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

    粮食安全演讲稿

    秋风飒爽,送给我们一个丰收的季节;稻海茫茫,让我们享受一种丰收的喜悦。沐浴在这金黄色的阳光下,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背的那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

    粮食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及整改措施 根据省粮食集团转发的《江苏省粮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结合我库目前的实际情况, 我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对库区安全生产工......

    我国粮食安全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综述荣**摘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安全的大事,一个国家要发展,粮食是基础。只有基础弄扎实了,构建社会和谐,才有希望。有许多学者从理论上论证了......

    粮食安全论

    粮食安全 国之根本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