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与学科性质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与学科性质
一、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一)管理学
(二)普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
(四)工业心理学
工业个体心理学
工业社会心理学
工业消费心理学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管理心理学的性质
(二)管理心理学的特征
1、综合性
2、科学性
3、应用性
4、权变性
第二篇: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剖析
浅谈对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理解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课程。我们国家规定中学德育的理论课统称为思想政治,属于德育学科教育。它是学校通过设专门课程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理论教育,并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密切结合的一门课程。本文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德育范畴及性质反映三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从而为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思想政治的性质作了简要陈述,进一步加深了对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理解。
【关键词】思想政治 学科 性质 理解 学科性质指的是一门学科自身固有的特质,是关涉其存在发展的始基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基础性决定了理解以及反思学科的根本出发点,成为自身合法性获得与学科意识确立的前提和依据。就内在性而言,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的问题领域和研究对象,规定其关于自身的理解与研究方法的选择,是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分,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根据。
一、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一)鲜明的阶级性
思想政治学科以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教学基本内容。在整个教学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无产阶级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思想。思想政治学科这种鲜明的阶级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观、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及优秀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二)理论的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以系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这是它同学校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区别。
(三)德育的主导性
思想政治课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为根本教育目的。这种教育具有直接性和经常性的特点,从而体现出德育的主导性。这是它同中学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
(四)强烈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要不断地研究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教学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当前就是要为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服务。思想政治课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的思想作风。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属性
知识性和教育性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两种属性。
知识性是政治学科所固有的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一种属性。其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课必须传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并且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这类知识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种属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有利于避免把思想政治学科等同于形式教育课的倾向;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教学。
教育性是思想政治学科所固有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但思想政治课比起其它学科则是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更为直接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现行中学各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都十分重视教育功能,它们紧密结合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我们党和国家一系 列重大方针、政策。运用已掌握的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去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生活和劳动的意义以及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所具备的思想品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范畴
思想政治学科的根本性质是德育。实施德育,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功能之一。
(一)思想政治学科的任务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的性质
198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指出:“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在它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时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198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更明确地指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德育课的性质。
(二)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和要求反映了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
思想政治学科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是:在初中阶段,进行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教育,了解和遵守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 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遵守法律和纪律的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树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要进行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常识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权利和义务、主观和客观、自由和必然、幸福和牺牲、革命和传统、精神和物质等一系列相互关系。通过初步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观察社会现象、逐步树立为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三)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德育课是我党办学历史经验的总结
我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课在全日制中学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学密切配合国内外政治形势,有针对性讲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在我国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坚持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充分发挥它的社会主义德育功能。
四、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反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就要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任何地域、任何时间都存在着,只是内容、方式和手段不同罢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人类社会所共有,具有普遍性;为所有国家所共有,具有超地域性;为所有阶级所共有,具有超阶级性;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具有超阶段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实质上,无论如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有其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人们对当下社会产生情感认同,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为了培养不同时期的人对当下的社会状况的情感认同,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以总体的眼光,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功用和过程中的共同指向性,总结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独有的本质,可以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对当代社会情感认同的德育过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性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真正性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也是其根本性质的表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使人的思想在认知社会时产生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反映。培养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有赖于每个人的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另一方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在社会发展中获得一定的位置,就要认同社会的状况,接受社会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人们的社会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个体意识符合社会意识,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行为的要求。社会要求转化成个体行为的前提是社会意识转化成个体意识,这种转化需要个体对社会的情感认同,即个 体自愿接受社会的要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其根本性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是一种事实评价,是不可量化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表现为受教育者掌握了多少思想政治理论,而是受教育者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能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行为转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受教育者对所学理论的情感认同,乐于接受才能自觉执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在于让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产生情感认同,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就可以通过考察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接受度来完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性质。
五、对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把握
要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主要应明确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对思想政治学科性质的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对学生进行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其中突出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方面都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的学科背景。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方法,是支撑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内容的基础。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 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同于一般德育工作的学科特点。德育工作是个大系统,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个重要方面,其中,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学校德育工作的环节,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各年级内容、班主任工作、党团工作、时事政策教育等方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起着基础和导向的作用。
总之,思想政治学科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张耀灿,徐志远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湖北人民出版社[M],2003年3月 [5]李晓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性质的解析[J].大家,2011(23):218-219
第三篇: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一、何为体育?何为体育学?试述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及体育学学科属性。答:(1)体育: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
(2)体育学: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3)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在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被置于教育学门类下,并独立成为一个一级学科,与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相并列,在体育学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的迅速发展和提升,特别是运动竞技能力的突飞猛进以及实践中众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使许多原有的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这使得现行的体育学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的划分出现了依据不统一,相互之间边界模糊,甚至出现了相互包含的现象。如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这两种学科群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将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的交叉以及学科边界的模糊。
(4)体育学学科属性:
1体育学科属性主要指: 建立体育学价值体系和区别于其它的学科规定性的属性。体育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体育学术的基本特征(即学术范式),学术范式又能反映出体育学科养和发展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转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随着学术的重心向“教育发展范式”转移,医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体育,促进了体育学具体学科的迅速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培养与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适应社会关系处理等教育上的根本问题。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休闲与娱乐、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等开始成为体育学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产生了体育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的观念。在“教育发展范式”下,学者们同时认识到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学科属性的存在。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其它学科的发展对体育学科的学科属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2学术界对体育学科属性的认识有一个从“自然科学属性”到“社会科学属性”再到“人文学科属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体育学科属性认识从产生到成熟的历史步骤。传统学术观把研究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看成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体育的自然和社会学科是作为研究方法引入体育学的,作为方法学科的属性与其研究“对象”(即: 体育学科)的属性并不能构成必然关系,体育的学科属性由为其发展提供“价值体系”和“规定性”的元学科的属性决定>即:体育的学科属性为人文学科属性。
二、试述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任务等方面。
区别: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学科基本任务:应用人文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
学科基本任务:运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来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 1997 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
学科基本任务: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学科研究内容: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方法与形式、环境、评价、管理,课程、教材与运动训练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等。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
学科基本任务: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
联系: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其中基础性体育学科包含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专业性学科包含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内相关理论和原理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应用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内实践应用的学科。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目的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联系在于基础性体育学科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性体育学科进行实践,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休闲体育等体育活动提供方法和依据,而专业性体育学科是对基础性体育学科提供理论的最好的验证,并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经验促进基础性体育学科完善和发展。
三、试述体育赛事的种类,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区别和联系。答:(1)根据“周期与主体”交替主导原则,将体育赛事可以分为5种类型:
1.周期性综合体育赛事
指根据一定的期限,有时间、有规律地举办包含两个运动项目以上含两个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活动。归类的依据是具有时间规律的周期以及赛事活动内容中所包含运动项目数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相对固定的周期性,同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也比较突出。这类体育赛事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规律,加之综合性特征导致其规模、层次以及参赛人数和社会关注力都较大。所以该类赛事的举办无论是对举办地、还是举办者而言,都将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
相对综合性赛事,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的特点是赛事活动中的运动项目仅此一项,比较单一。这种特点导致了赛事水平相对较高,参赛方和观众的关注程度比较深。例如每4年1届的世界足球锦标赛,每年定期举办的4大网球公开赛等等,其在单项运动中的最高竞技水平不仅吸引了该项运动的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参加,更吸引了全球观众、媒体的目光。
3.联 赛
联赛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普及程度上,联赛的主要特征就是区域性和项目性较为明显,导致管理组织模式相对固定。区域性较之上述赛事而言具体,一般常见于国家或地区。项目性特征一般指单一运动项目,并常以4~8个月为周期。例如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北美职业冰球联赛(NHL)、世界篮球联赛等。
4.临时性体育赛事
此类赛事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策划组织比较灵活等。尤其是由于准备周期短,运作难度大,市场风险高,所以从体育赛事营销的角度对该类赛事分析,更为科学。当体育赛事与营销联系在一起时,传统意义上会简单地认为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组织是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的。而实际上,选择或策划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目的不止追求即时获利,还要追求长远的社会效益,或者说是两者的高度统一。因为“体育赛事基本上是创造服务无形产品的,具有很强的无形性特征,不论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目的是赢利或者是非赢利,给包括观众在内的体育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的本质就决定了市场营销是临时性体育赛事必然的内容和任务”。
5.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
仅仅依靠周期为主导因素对体育赛事进行分类,难以穷尽所有的体育赛事活动。事实上,体育赛事的类型除了周期性规律外,还包括以赛事主体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另一类型,即以赛事主体是否直接参与体育赛事为标志的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这类体育赛事是当前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形成制度的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有以社区、家庭等为单位的小型、经常性群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广泛。还有不少地区将体育健身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即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深受群众欢迎。
(2)以乒乓球项目为例
区别:世界杯、世锦赛多为某一竞技领域的比赛,比如体操世界杯,游泳世界杯,乒乓球世锦赛等,参加的运动员皆为该领域内的高手,普通人群关注较少,而奥运会则是综合性的比赛,几乎包括了所有体育竞技领域内的各个项目比赛,也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世界纪录在奥运会记录之上,世界纪录是在各种正规比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而奥运会纪录仅仅只是在奥运会某项赛事中选手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1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每隔四年举行一次,原设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四个比赛项目。为了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国际奥委会于2005年批准了国际乒联的提议,即在不增加参赛人数和比赛天数的前提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团体比赛取代双打比赛。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项目设置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团体、女子团体。2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是四大乒乓球赛事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赛人数最多、惟一含有全部七个项目的比赛:“斯韦思林杯”男子团体冠军杯、“马赛尔·考比伦杯”女子团体冠军杯、“圣·勃莱德杯”男子单打冠军杯、“吉·盖斯特杯”女子单打冠军杯、“伊朗杯”男子双打冠军杯、“波普杯”女子双打冠军杯、“兹·赫杜塞克杯”男女混合双打冠军杯。目前,该锦标赛逢双年举行团体比赛,逢单年举行五个单项比赛,各项奖杯均以捐赠者的姓名或国名命名。
3世界杯乒乓球赛。国际乒联从198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乒乓球世界杯赛(埃文斯杯)。它是国际乒联委托有关国家和地区主办的另一项重要比赛。起初只设男子单打,由国际乒联指定16名运动员参加,其资格为世界单打冠军,各州单打冠军、主办协会单打冠军及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优秀选手名单中名词名列前的部分选手。比赛还设立奖金,按名次排列,十六名运动员分获数目不等。
联系:世界杯、世锦赛与奥运会都是世界性的比赛,在比赛等级上属于平级,在比赛项目上相互补充,比赛时间上世界杯和世锦赛的时间要穿插于奥运会的时间间隔之中。综上所述为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学科性质
教学系统设计学科性质辨析
第一小组:余水能、蔡晓君、陈月英、唐鸣、任龙福
摘要:一门学科最根本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象与方法,如果说还有第三个方面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体系。试从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方法论、理论基础以及研究体系来论证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学科。
关键词:教学系统设计;研究;对象;方法;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自80 年代传入我国, 就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现代教学技术的魅力, 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风骚, 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但是, 不论教学系统设计怎样受人推崇, 质疑的声音还是存在的,经常会听到有人问,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学科吗?教学系统设计到底应该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确实,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学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要的任务就是应该确定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体系,明确回答应该研究什么问题,确定其研究体系以及理论基础。
一、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自60年代末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第一代(ID1)和第二代(ID2)之分[1]。其中ID2的代表性模型一般认为是“史密斯—雷根模型”,它是由P.L.Smith和T.J.Ragan于1993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目前该书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所以该书对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具有权威性。史密斯和雷根在该书中对“教学设计”所下的定义是[2]:“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加涅在其著名的“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对教学系统设计(即教学设计)所下的定义则是[3]:“教学系统设计是对教学系统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我们国内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可以乌美娜教授主编的高等院校统编教材“教学设计”一书中所给出的定义为代表[4]:“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以上三个定义都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这正是“教学系统设计”最本质的特征。三个定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加涅的定义未对具体计划的内容作任何说明,显得过于简略;乌美娜的定义则明确地规定计划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解决方案和结果评价等,并指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实际上还包括系统论);史密斯和雷根的定义也对计划的内容和理论基础作了适当说明,但比较概括,显得简明扼要。何克抗教授综合上述三个定义的共性与个性,做出的比较全面而概括的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如下:“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这个定义的内涵所包括的基本属性为: 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指导计划过程的主要理论基础(即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5]
二、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
诚如著名教学论专家王策三先生所言:“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6]可见,明确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辨析具有身份重要的意义。在教学系统设计不断向科学化迈进的过程中, 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教学系统设计研究者关注、探讨的关键问题。
由于教学系统设计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 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的探讨还是一项空白,就是在有限的几本教学设计著作中, 也未明确提出什么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但应当承认, 人们已经开始尝试这方面的研究, 如乌美娜在《教学设计》一书中就这样写道: “教学设计是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的一门新兴的教学科学。”[2] 这里提到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我们理解就是该书确立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何克抗先生也曾指出:“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5]另外, 孙可平在《现代教学设计纲要》一书中也提到: “教学设计是一门研究学习的学科, 也是研究一系列确定技能的学科。” [7] 这里所说的“研究学习”、“研究一系列确定技能”也应该是该书确立的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从以上仅能举出的几个例子, 也可以看出观点是不一致的。对教学设计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反映出人们对教学设计的不同认识, 特别是对学科性质的不同认识。例如, 把“解决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 倾向于将教学设计定位于应用教育技术学科;把“研究学习”和“研究一系列确定技能”作为研究对象的,倾向于将教学系统设计定位于研究理论与应用的教育技术学科。根据我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学科概念和性质的基本认识, 我们认为, 教学系统设计至少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
1.教学系统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 因此, 教学过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其中,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主要因素, 而教师与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发展, 确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研究中, 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 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研究的根本, 探索教与学关系的过程, 也就是揭示教学本质, 总结教学规律和形成教学理论的过程。只有摆正了教与学关系的位置,才能使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才能使教学设计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指南。
2.教学系统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不论是对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 还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 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因此, 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影响教学目标确立的因素很多,如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考虑教学目标的角度和观点并不一致, 即使是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 由于它所具有的滞后性, 同样存在信度问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研究者,既要研究外在目标, 又要研究内在目标, 做到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统一, 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整合, 以保证教学设计的效度。
3.教学系统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程序
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不能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操作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而教学设计恰恰有媒介的作用, 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 将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和需求的各种方法及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教学媒体运用的程序纲要、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和方式的编制技术及使用规范、教学调控策略等。概言之,就是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技术问题。
对第一方面的研究可以产生教学设计理论;对后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产生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术。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概括上述三方面内容我们认为, 研究教学过程的系统程序就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
三、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论
目前主流教学设计模式的方法论基础是经典的系统工程方法论。所谓教学的经典系统工程方法论, 从哲学上说,就是辩证法, 要求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组织管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矛盾;从科学上说, 就是系统科学的方法论, 要求按照系统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其本质特征是系统化和科学化。经典的系统工程是一种“事理”工程技术, 即关于人们办事的软技术,“是组织管理各种社会活动的方法、步骤、程序的总和”[8]。其典型方法是A.D.H all的三维模型。所谓系统化, 是将教学活动看作一个系统。“科学化”使得教学设计只求“事理”, 而失落了“人理”、“人情”, 这与当代教育教学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取向是不协调的。
探索教学设计新模式不应仅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的革新, 而应同时进行方法论基础的变革。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其方法论基础、所面向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当前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三个方面的高度和谐一致[9]。因此, 我们要追求教学设计的更高层次的科学合理性, 寻求与当代教育教学价值观和方法论取向和谐一致的教学设计新模式。
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体系
当教学设计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时, 教育学界流行的理论是行为主义。自70年代认知心理学派诞生, 80 年代末期结构主义形成以来, 教育技术界对于理论的兴趣空前浓厚。但是大部分教学设计却依然因袭了原先教学设计的总体模式和框架[10]。按照当代国际著名的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的看法,教学设计与教学理论基本上是同义语, 可以统一纳入“教学科学”这一概念之下。赖格卢特说道: 教学设计是一种处方性的理论, 用来指引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尚十分年轻, 各种理论观点都带有某些合理性,但每一种理论只能部分地把握教学的本质。唯此, 我们才能构筑有关教学的“一般理论”(common theory or common knowledge base)[11]。
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也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许多观点, 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论点[12-14]:(1)“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 并强调“主要是指加涅的认识学习理论”。
(2)“双基础”论。主张“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3)“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4)“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 即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应当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5)“五基础”论。提出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习心理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设计科学理论、系统理论和教育传播学为理论基础。
(6)“六基础”论。主张“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视听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教育哲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几种教学设计理论[15], 主要有泛能教学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贯一教学设计(Grounded design for design)、基于活动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教学设计(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和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16-17]
五、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体系
据前不久进行的一次检索调查的结果显示:近年来教学系统设计学的研究范畴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理论应用等方面;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模式、策略、原则、概念、反思等;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新理论和新思想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历史发展主要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过程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获得启发;理论应用是最大的一个部分,主要将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实际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例如学校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和教学等方面。
综上所述,教学系统设计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方法论、理论基础及研究体系,以上几点足以证明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J].中国电化教育, 1998年第10、11、12期(连载)。
2.P.L.Smith, T,J.Ragan.Instructional Design[ 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3.R.M.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 M].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4.乌美娜.教学设计[ 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5.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 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6.王三策.教学论稿[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3.7.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8: 3、15.8.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9.黄梅.教学设计的评价范畴及其有效性探析[ J].教育探索, 2008, 7: 54-58.10.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J].开放教育研究, 2005, 11(2): 65-70 11.盛群力, 马兰.教学原理、策略与设计[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80-81 12.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J].中国电化育, 1998(1).13.张筱兰.论教学设计[ J].电化教育研究, 1998(1).14.冯学斌, 万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J].电化教育研究, 1998(1).15.王军锋.肖晓飞.几种教学设计理论浅析[ 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7(1): 67-70.16.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7.[ 21] 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 J].中国电化教育, 2002(2).
第五篇: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与前沿作业
课程代码:1309043
学号:2013121282
教育硕士论文(网络学习作业)
信息技术与学校办公的整合及展望
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与前沿期末课程考核作业(课程代码:1309043)
作
者:刘 浩 学
号:2013121282
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学
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2014年 1月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形势,在本论文中,先详细描述本人工作以来在信息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再展望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贡献主要是开发了面向学校办公的OA平台,实现了学校机密数据的统计、管理和浏览,避免与学校官方网站混合,引起机密信息的泄漏。其主要目的,还是方便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查阅,学校管理者对于信息的掌控和发布。
展望围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课堂规划、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讲解、怎样适应数字媒体的体制和受众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管理等几个方面。展望的对象更贴近实际,在不远的将来都可以实现。
关键词:课程论文;信息技术;工作;心得;思考;办公系统;展望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绪
论.......................................................................................................................1 第一章 开发学校办公OA系统.................................................................................2 第二章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望.............................................................4 参考文献.......................................................................................................................6 致
谢...........................................................................................................................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绪
论
从东北师大毕业后,我被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指派到分管的合肥市庐东学校任教。第一学年,我担任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四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兼任一年级班主任;第二学年,我担任七年级和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八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四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合肥市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定点学校,学校受到区政府、教体局等各部门的重视,先后落实了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1000M光纤进校园等工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否能熟练运用手头的资源展开信息化教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过去一年中,我坚持每节课使用电子备课,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后攥写教学博客,得到大家的认可。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一章 开发学校办公OA系统
目前,本人担任学校的网络管理员。一方面,管理学校网站,配合学校宣传员发布网络新闻报道(包括区教体局门户网站、区教研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等主流媒体),平均每月发稿30~50篇;另一方面,给予其他对信息化教学不熟练的教师大量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趋势。近期,负责开发一款集校内通讯、校内远程控制(广播和打印系统)、校内文件上传下载、校内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上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办公综合系统。截止上周,该系统已开发完成,现在正在调试阶段,该系统得到校长的高度重视和全校教职工的高度肯定,校长亲自协助我购买服务器等设备,并单独安排存放该系统的机房,将系统维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人感受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信息学及其相关,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过去的一年,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信息学竞赛(包括瑶海区信息学竞赛、合肥市信息学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2项合肥市三等奖)、科技创新大赛(包括瑶海区科技创新大赛、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安徽省科技创新大赛)(1项安徽省二等奖,2项合肥市二等奖)、2013合肥市电脑制作大赛(2项合肥市三等奖)、2013全国青少年科技动漫/DV大赛(1项全国三等奖)。在竞赛中,获得了包括学生奖和教师奖在内的诸多奖项。这些比赛和活动,为学校成功申办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赏。
合肥市庐东学校OA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由我耗时近3个月开发完成,系统基于ASP.net架构、MSSQL数据库,功能全部使用动态链接库,保证了稳定性。在主页上包含期个人事务、内部邮件、发布文件、公文流转、个人设置等功能。其中,个人事务包括:日程计划、课程安排、内部短信、在线考勤、师生互动等。通过这些功能,极大得提高了全体教师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学校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系统中,我开发出办公首页、部门文件、教师文件、德育量化、学籍成绩、网上备课、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校园论坛、系统设置共十一大模块。
部门文件模块将学校党总支、校长室、工会、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少先队、档案室等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计划总结、学校管理制度等一一列出,随时查看,是学校上层、中层领导工作的核心所在,是学校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观的综合体现。
教师文件模块将每位教师的学期计划总结进行存档,方便查阅、管理,是教学前线主阵地的工作纲领。
德育量化模块实现学生德育质量全跟踪,将德育条目细化,以分数形式呈现,并最终纳入班级管理质量考核。分xxx 等考察对象。
学籍成绩模块实现了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模板导入,包含各班成绩、排名统计、级科对比、教师统计、考试对比、各班名次、单科排名、科目总计、单科分段等多样化查询统计功能。
网上备课模块实现了校长期待已久的校本资源库建设,协同1000M光纤和六类网线的使用,真正实现了在线上传、下载。经测试,下载课件速度可达30M/s。
后勤管理模块实现维修申报、维修处理、维修统计等几项功能,同时对校产设备进行管理。
人事管理模块实现教师信息、绩效考核对内公开,可以对其进行增删改查。通过一次性输入在职人员列表,对在职人员进行查询统计,以及离退休人员的信息查询。同时,绩效管理功能通过每学期一次性录入绩效明细,相比以往张贴纸质材料,更方便了教师的查阅。
科研管理模块将科研文件分为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学术会议、鉴定成果、科研文档、学术交流、获奖成果等大类,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
校园论坛模块教师只需凭有效身份登录,级科在线讨论学法教法等内容,讨论的过程全部以文件草稿形式保存,多年后,教师查看当年的讨论成果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
系统设置模块实现对数据表列var值的修改。分为学校设置、考试设置、后勤人事、德育量化、备课文档、用户管理、权限设置、部门文件等设置对象。全方位设置系统参数,并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修改系统内核图片文件达到换肤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二章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望
在简要研究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进展之后,本人觉得以下几点是我想要学习的内容:
1.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课堂规划。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看书还是看媒体还是听讲座决定了吸收知识的百分比,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并且是重复多次的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需要规范流程,规划好每一堂课,事先确定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流程、所需的素材和技术。好的教学流程设计能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现代化的技术给予的多种素材、课件和帮助文档,怎样有效组织这些资源使其达到最优效果,实现完美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
2.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讲解。
学习和问路一样,如果向一个人问路得到的答案是左右各拐3次,很少有人能记住。对于学生也不能用强迫性的方法一次把几十个步骤讲完,学生根本不能记住。通过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做,遇到不会的教师再讲解,让学生有了解知识的需求。同时,讲解中应尽可能形象化,怎样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浮想联翩,需要教师发挥极大的聪明才智。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把鼠标键盘还给学生而不能由教师控制,学生是主人。对待每个学生要实行单独的教学目标,极力扩展课堂的多样性,这是另一个难点。
3.怎样适应数字媒体的体制和受众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体制上,随着技术与市场的融合,现有的政府机构确实需要调整,可以把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合并为电信委员会,作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存在,具有相应的独立性、集权性、专业性,具有行政权、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的融合,包括技术的合并、内容资源的整合、利益的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新分配,这样才会从“三足鼎立”走向“三网一统”,打造新的传媒“航母”。
在受众上,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以传播者为中心,由媒体机构向大众发布信息,其模式为:信源——信息——通道——受众,是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而新型媒体则要体现出以受众为中心,无论何时何地,受众都能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拥有选择权和主动权,形成个性化的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在这样的改变下,学习方式也跟着改变。以往的授课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点对面的授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选课成为可能。而想要把这种可能发扬光大,就要考虑到以下因素:a.学习材料的开发;b.课程的组织管理;c.学习环境的设计;d.学习方法的设计;e.教学方法的设计;f.评价体制的设计。
所以,怎样用现代的方法开发出新课程是一道难题,课程能否被学生接受又是另一道难题,课程被学生接受后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是最后一道难题。
4.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资源要求管理方式、管理原则、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等需要相应的转变。
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19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六类:Know-What(是什么);Know-Why(为什么);Know-How(怎么做);Know-Who(是谁);Know-When(何时);Know-Where(何地)。
同时,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
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显性与隐形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有关知识管理理论模型和个人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难点。
5.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进展。
除了以上两点重要的研究方向,本人想了解所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进展,以便日后更改研究方向。因为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技术也经历着变化。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 2010.5-125.[2]
马池珠,任剑峰.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2009.148-279.[3]
Ed Bott,Carl Siechert,Craig Stinson.Windows 7 Inside Out(中文版).周靖,相丽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51-47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致
谢
衷心感谢张邦佐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撰写期间,张邦佐老师给予我很多方法上的帮助。并且向我推荐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有帮助的书籍。
衷心感谢计算机学院所有老师的教导。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