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管理增效工作总结:转型跨越谱新章
公司管理增效工作总结:转型跨越谱新章
山西xx能源有限公司xx厂是年设计入洗能力为500万吨的大型xx厂,2012年以来,xx厂将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逐步贯彻本安体系建设标准,以xx公司“安全、高效、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团结、学习、奉献”的企业文化为引领,以厂内倡导的“简单、规范、严谨、高效”的管理理念为宗旨,按照“整章建制、完善标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的管理思路,秉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精细化”的管理方法,通过提升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本安建设之路。
该厂2009-2010年被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评选为 “优质高效选煤厂”和“质量标准化选煤厂”的双项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选为山西煤销集团和谐文明单位,2012年被山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评选为全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同时被山西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评选为山西省第二届和第三届双十佳xx厂,2013年喜获 “2012年度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双十佳单位”,这些成绩得益于xx厂定位清晰、决策果断、执行有力,更得益于广大职工的奋力拼搏。
随着xx厂管理方略的持续改善,xx产量也逐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由2009年入洗原煤104.02万吨上升为2012年入洗原煤477.64万吨。回顾xx厂走过的坎坷历程,始终被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牵动着:2013年3月,实现了投产以来的“四个最大化”:创造了开机率达70.8%、带煤量达1100t/h(设计带煤量947t/h)、日入洗原煤量突破2.1万吨和月入洗原煤量突破58.96万吨(包括利用系统富裕时间入洗磁窑沟原煤11.08万吨)的创建厂以来最高产纪录;“两个最小化”:机电故障影响时间为6.87小时/月(万吨煤故障影响时间为0.11小时)、生产故障影响时间为2.16小时/月(万吨煤故障影响时间为0.03小时)的最小化纪录;杜绝了轻伤及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显现出观念变、产量增、效益升的发展势头。
提升文化是前提
理念转变天地宽。xx厂在转变全员安全理念上狠下功夫,针对实际现状,经过全面系统地总结、提炼和升华,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譬如:管理理念:“简单、规范、严谨、高效”;管理思路:“整章建制、完善标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管理法则:“用制度管人管事”;办厂理念:“精益求精”等,并将此灌输到职工,使之入脑、入心、见行动。特别是持续改进与精益求精的理念,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推动企业迈向卓越。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xx选煤厂的企业文化,凝聚了xx厂团队的正能量,奠定了xx厂的发展方向,描绘了xx厂的宏伟愿景。
为建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与领悟,xx厂通过一些含有厂内文化的标志性标识、宣传栏、标识牌、LED显示屏、网站等多途径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其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推动了员工对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最终实现“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渗透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发展企业”的“文化型”强势企业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xx厂自建厂初期就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理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强化于行、固化于制”,举安全工作使命之旗,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之中,形成了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了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狠抓管理是根本
管理才能出效益。xx厂以优质高效xx厂建设为契机,狠抓增产、提效、降耗工作,通过效能监察等措施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开机率,xx厂加强机电管理和生产成本管理,对机电设备定期保养、动态检修,同时认真落实预防性检修制度,将原先每天12小时的开机时间增加为17小时,利用动态检修理念对设备全面进行“体检”,狠抓小时带煤量的提高,提前加强与矿井、公司的沟通,避免了设备空转,保证了在开机后能够连续、稳定满负荷运转。同时xx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弥补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推行了班后总结会,认真总结生产情况和下一班注意的事项,变日清日结为班清班结,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开机必达产,达产必达效”。
在设备管理上,xx厂采取“双包机制”,相继出台了20多项设备管理制度,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提升了设备运行率。同时实行机电设备点检系制度,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对设备故障做到了早发现、早维修,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带病运行率。
在隐患排查方面,xx厂坚持每月厂级隐患排查,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三定”(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标准)原则进行安排和落实,使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好整改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在煤质管理上,xx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各项煤质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完善业务工作流程,加强工艺管理,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掌握原煤质量情况,指导洗选操作,做到可控可管,确保入洗原煤质量和商品煤质量稳定可靠,树立了品牌意识。
为了切实发挥出各业务科室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业务科室的考核力度,实现业务科室管理的常态化,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工作落实,使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落实到位,xx厂将周会改为各种专题会议,用于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为了提高工作督办效应,xx厂通过领导下现场拍照,使现场管理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彰显“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及“工作有安排、安排有监督、监督有落实、落实有考核”的闭合循环链,它不仅仅是管理流程的压缩,而且折射了“把握了简单就是不简单”和领导下现场就是“用最短的距离做最快的事”的哲学道理。
在此基础上,xx厂根据质量标准化的要求,按标准动态达标、按规程操作设备,全厂各项工作纳入了标准化、规范化轨道。
质量标准是基础
今年以来,xx厂坚持在“提质增效”上狠下工夫,对生产组织、商品煤装运及客户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管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确保效益生产。
源头把关不松劲。加强与煤矿的沟通,定期跟踪掌握矿井采掘接续、采运变化造成的煤质波动情况,组织采制样人员进行浮沉试验、筛分试验,超前掌控xx矿与磁窑沟矿原煤煤质,组织科学配洗,提高精煤回收率。强化工艺环节除铁除杂管理,为提升产品产率打好前战。
过程管控不马虎。xx厂通过煤质信息,寻求最佳配洗参数,挖掘系统的潜能。坚持计划检测与动态检测相结合,紧盯生产检查反映出的异常情况,不断加强日常检测项目,动态掌握煤质变化规律、设备工艺参数调整情况,做到月分析、月总结,为洗选加工提供决策依据和有力保障。
为了使动态达标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高的标准,xx厂将制度与现场实际工作相结合,利用厂部及各业务部门、车间内部组织的专项检查,及时查找现场存在的隐患与漏洞,进一步加大动态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强化现场动态达标工作,使动态达标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不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加以整改落实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科技创新是动力
创新是企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安全发展。2013年,在xx公司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狠抓开源节流、严控成本费用增长的背景下,为确保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最低化,xx厂将节流降耗作为主线,从创新上寻突破,细节中找窍门,节约上下功夫,坚持以降低成本为核心,深入挖潜增效、开源节流,深化对标管理,通过“抓成本始终不渝、抓成本持续不断、抓成本坚定信心”,进而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创新管理成为xx人每时每刻跳动的创新脉搏、流动的责任血液、蓬勃的使命动力。技术创新为xx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今年前三个月主要针对因处理跳链故障影响生产,设计制作了刮板机防跳链故障监控装置,通过在生产现场刮板机槽箱盖板上方增加一套跳链故障检测装置,实现了对跳链故障的提前预防,有效遏制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大大地缩短了处理故障的时间;针对洗选系统在出现故障停车时造成介质大量损失状况,xx厂设计了快速加介系统,从而解决了介质密度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的难题;针对301胶带机小时带煤量无法满足生产的状况,xx厂对原有减速机进行了改造,从而达到增加负荷的目的。
培训教育是关键
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祉,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13年xx厂为进一步规范一线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升“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本质安全人”的整体水平,深化治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将4月份定为“规范操作月”,使其通过内业这种粘合剂将现场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利用班前会对职工学习新版管理制度与设备操作规程,并通过“培训→考试→考核”的方式增强职工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扭转了职工看惯了、习惯了、干惯了的“三惯”行为,让各项作业标准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岗标,为职工储备“正能量”,进而增加职工危害辨识能力,促进职工岗位操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站在xx公司跨越发展的舞台,xx厂已经历了艰辛起步的最难关,面对未来,xx厂将继续坚定信念,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建设“安全高效、技术先进、管理一流现代化xx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xx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二篇:公司管理增效工作总结:转型跨越谱新章
该厂2009-2010年被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评选为 “优质高效选煤厂”和“质量标准化选煤厂”的双项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选为山西煤销集团和谐文明单位,2012年被山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评选为全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同时被山西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评选为山西省第二届和第三届双十佳xx厂,2013年喜获 “2012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双十佳单位”,这些成绩得益于xx厂定位清晰、决策果断、执行有力,更得益于广大职工的奋力拼搏。
随着xx厂管理方略的持续改善,xx产量也逐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由2009年入洗原煤104.02万吨上升为2012年入洗原煤477.64万吨。回顾xx厂走过的坎坷历程,始终被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牵动着:2013年3月,实现了投产以来的“四个最大化”:创造了开机率达70.8%、带煤量达1100t/h(设计带煤量947t/h)、日入洗原煤量突破2.1万吨和月入洗原煤量突破58.96万吨(包括利用系统富裕时间入洗磁窑沟原煤11.08万吨)的创建厂以来最高产纪录;“两个最小化”:机电故障影响时间为6.87小时/月(万吨煤故障影响时间为0.11小时)、生产故障影响时间为2.16小时/月(万吨煤故障影响时间为0.03小时)的最小化纪录;杜绝了轻伤及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显现出观念变、产量增、效益升的发展势头。提升文化是前提
理念转变天地宽。xx厂在转变全员安全理念上狠下功夫,针对实际现状,经过全面系统地总结、提炼和升华,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譬如:管理理念:“简单、规范、严谨、高效”;管理思路:“整章建制、完善标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管理法则:“用制度管人管事”;办厂理念:“精益求精”等,并将此灌输到职工,使之入脑、入心、见行动。特别是持续改进与精益求精的理念,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推动企业迈向卓越。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xx选煤厂的企业文化,凝聚了xx厂团队的正能量,奠定了xx厂的发展方向,描绘了xx厂的宏伟愿景。
为建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与领悟,xx厂通过一些含有厂内文化的标志性标识、宣传栏、标识牌、led显示屏、网站等多途径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其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推动了员工对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最终实现“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渗透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发展企业”的“文化型”强势企业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xx厂自建厂初期就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理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强化于行、固化于制”,举安全工作使命之旗,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之中,形成了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了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狠抓管理是根本
管理才能出效益。xx厂以优质高效xx厂建设为契机,狠抓增产、提效、降耗工作,通过效能监察等措施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开机率,xx厂加强机电管理和生产成本管理,对机电设备定期保养、动态检修,同时认真落实预防性检修制度,将原先每天12小时的开机时间增加为17小时,利用动态检修理念对设备全面进行“体检”,狠抓小时带煤量的提高,提前加强与矿井、公司的沟通,避免了设备空转,保证了在开机后能够连续、稳定满负荷运转。同时xx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弥补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推行了班后总结会,认真总结生产情况和下一班注意的事项,变日清日结为班清班结,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开机必达产,达产必达效”。
在设备管理上,xx厂采取“双包机制”,相继出台了20多项设备管理制度,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提升了设备运行率。同时实行机电设备点检系制度,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况,对设备故障做到了早发现、早维修,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带病运行率。
在隐患排查方面,xx厂坚持每月厂级隐患排查,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严格按照“三定”(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标准)原则进行安排和落实,使其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完好整改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为了切实发挥出各业务科室的主导作用,加大对业务科室的考核力度,实现业务科室管理的常态化,同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工作落实,使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落实到位,xx厂将周会改为各种专题会议,用于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难题。
为了提高工作督办效应,xx厂通过领导下现场拍照,使现场管理得到有效提升,真正彰显“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精细化”的管理方法及“工作有安排、安排有监督、监督有落实、落实有考核”的闭合循环链,它不仅仅是管理流程的压缩,而且折射了“把握了简单就是不简单”和领导下现场就是“用最短的距离做最快的事”的哲学道理。
在此基础上,xx厂根据质量标准化的要求,按标准动态达标、按规程操作设备,全厂各项工作纳入了标准化、规范化轨道。质量标准是基础
今年以来,xx厂坚持在“提质增效”上狠下工夫,对生产组织、商品煤装运及客户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管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确保效益生产。
过程管控不马虎。xx厂通过煤质信息,寻求最佳配洗参数,挖掘系统的潜能。坚持计划检测与动态检测相结合,紧盯生产检查反映出的异常情况,不断加强日常检测项目,动态掌握煤质变化规律、设备工艺参数调整情况,做到月分析、月总结,为洗选加工提供决策依据和有力保障。
为了使动态达标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高的标准,xx厂将制度与现场实际工作相结合,利用厂部及各业务部门、车间内部组织的专项检查,及时查找现场存在的隐患与漏洞,进一步加大动态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强化现场动态达标工作,使动态达标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不断发现新问题,并积极加以整改落实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科技创新是动力
企业创新管理成为xx人每时每刻跳动的创新脉搏、流动的责任血液、蓬勃的使命动力。技术创新为xx厂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今年前三个月主要针对因处理跳链故障影响生产,设计制作了刮板机防跳链故障监控装置,通过在生产现场刮板机槽箱盖板上方增加一套跳链故障检测装置,实现了对跳链故障的提前预防,有效遏制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大大地缩短了处理故障的时间;针对洗选系统在出现故障停车时造成介质大量损失状况,xx厂设计了快速加介系统,从而解决了介质密度在短时间内无法提高的难题;针对301胶带机小时带煤量无法满足生产的状况,xx厂对原有减速机进行了改造,从而达到增加负荷的目的。培训教育是关键
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祉,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13年xx厂为进一步规范一线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升“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本质安全人”的整体水平,深化治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将4月份定为“规范操作月”,使其通过内业这种粘合剂将现场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利用班前会对职工学习新版管理制度与设备操作规程,并通过“培训→考试→考核”的方式增强职工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扭转了职工看惯了、习惯了、干惯了的“三惯”行为,让各项作业标准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岗标,为职工储备“正能量”,进而增加职工危害辨识能力,促进职工岗位操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站在xx公司跨越发展的舞台,xx厂已经历了艰辛起步的最难关,面对未来,xx厂将继续坚定信念,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建设“安全高效、技术先进、管理一流现代化xx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xx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三篇:解放思想抓机遇,赶超跨越谱新章
解放思想抓机遇,赶超跨越谱新章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我们的行为与态度。当前,我区的教育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区全面铺开高中新课程改革,玉林师院附中在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遇到种种困难。由于学情和校情的不同,我们学校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才能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思想大解放促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跨越。解放思想是过程和方法,赶超跨越则是结果,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的本质,才能实现思想解放大飞跃,才能促进高中新课改的发展与创新。
一、解放思想:理出赶超跨越“指航针”,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赶超跨越的速度
“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赶超跨越的速度,我们必须永不僵化、永不懈怠,真正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这是郭声琨书记在全区“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上提到的一个重要理念。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我们适应新形势、战胜新挑战、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强大思想武器。
附中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缺乏,二是传统思想对教师的束缚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新课改能否真正以及铺开的广度和深度,关键在于教师。如果说教学资源的匮乏是客观因素的制约,那么主观主导因素则是教师本身的改变。
1.教师观念的改变——阻力观念。
(1)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老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或不科学,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
(2)一些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老师都认为新课标所提的教育理念很好,但能否全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看教师的水平。现在高中的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师资水平差别也很大。新课改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当前最大的阻力还是观念,观念决定了方向。任何社会进步必然以观念进步为先导,我们首先坚定了大方向不要动摇,遇到问题就会正视它并解决它,而不是一有问题马上就怀疑方向的正确性。因此,新课改铺开的广度和深度,关键在于教师。尤其是教师思想的解放。
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尤其是在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高举解放思想这面旗帜,着力克服一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思想观念。一是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二是克服瞻前顾后、不敢担当的思想,增强责任意识;三是克服观念陈旧、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强创新意识;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转变是新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2.教学方式的转变——操作性
对于新课改,很多一线老师感到最困惑的是,课改的理念了解了不少,但太虚,而老师做的是具体而细微的工作,要研究一个个章节怎么上,要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甚至有的老师抱怨,课改没有考虑到一线教育操作的复杂性。国家制订的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各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当然弹性会比较大,也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补充。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靠老师。教师间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教学设计,群策群力,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创造力,要让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制度,在学校中营造出一种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氛围,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二、破解瓶颈——强化执行促跨越
课改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事,只有大家都坚持课改的精神,来为课改做好政策保障,创新制度,才能让课改最终得以顺利实施。课改是系统工程。教学资源中由于各个学校资源不同,教学设备简陋,缺乏现代教育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课改的实施。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师授课,依然是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改实验的发展。面对客观因素,如何突破现有客观因素的制约,成了摆在附中全体教师面前的难题。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突破瓶颈,把新课改往更深层次推进,促进跨越发展,就要全体教师抓落实。充分理由有限的教学资源,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经过了一年多的新课改准备,在校领导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切合附中实际的课改思路,重点在执行力。对我们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的能力,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个人执行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个人能力,二是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所以,要提升个人执行力,一方面是要通过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来增强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要端正工作态度。具体而言,这就是要求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实、新”。
一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坚决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成效,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养成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良好习惯。
二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坚决克服无所用心、生搬硬套的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执行指令。在日常工作中,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课改中也如此,如何突破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制约,不单纯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开拓创新,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打破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开拓新的局面。
强化执行促跨越,应该抓住机遇,求新作为;促进转变,求新进展;破解瓶颈,求新突破;凝聚力量,求新成效。机遇是一种条件,是一个平台,我们要善于抓住新机遇力争有新作为;打破瓶颈制约,力求在特色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
新课改是一个机遇,是我们普通中学拉近与重点中学距离的机遇,必须要敢为人先、敢创一流、敢争第一。赶超跨越,最重要的就是一个“敢”字,敢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并且把它做好;开拓创新搞特色也是一流。新课改就要都突出“敢”字,认清新课改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机遇,敢想敢干,培育特色,使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成果、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的工作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决定我们的行为与态度。面对新课改中遇到的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挑战,我们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才能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以思想大解放促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跨越。解放思想是过程和方法,赶超跨越则是结果,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的本质,才能实现思想解放大飞跃,才能促进高中新课改的发展与创新。
第四篇:公司管理增效工作总结
山西xx能源有限公司xx厂是年设计入洗能力为500万吨的大型xx厂,XX年以来,xx厂将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逐步贯彻本安体系建设标准,以xx公司“安全、高效、发展”的战略思路及“团结、学习、奉献”的企业文化为引领,以厂内倡导的“简单、规范、严谨、高效”的管理理念为宗旨,按照“整章建制、完善标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的管理思路,秉承“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精细化”的管理方法,通过提升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本安建设之路。
该厂XX-XX年被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评选为 “优质高效选煤厂”和“质量标准化选煤厂”的双项荣誉称号,XX年被评选为山西煤销集团和谐文明单位,XX年被山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评选为全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同时被山西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评选为山西省第二届和第三届双十佳xx厂,XX年喜获 “XX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双十佳单位”,这些成绩得益于xx厂定位清晰、决策果断、执行有力,更得益于广大职工的奋力拼搏。
随着xx厂管理方略的持续改善,xx产量也逐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由XX年入洗原煤104.02万吨上升为XX年入洗原煤477.64万吨。回顾xx厂走过的坎坷历程,始终被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字牵动着:XX年3月,实现了投产以来的“四个最大化”:创造了开机率达70.8%、带煤量达1100t/h(设计带煤量947t/h)、日入洗原煤量突破2.1万吨和月入洗原煤量突破58.96万吨(包括利用系统富裕时间入洗磁窑沟原煤11.08万吨)的创建厂以来最高产纪录;“两个最小化”:机电故障影响时间为6.87小时/月(万吨煤故障影响时间为0.11小时)、生产故障影响时间为2.16小时/月(万吨煤故障影响时间为0.03小时)的最小化纪录;杜绝了轻伤及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重大质量事故,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显现出观念变、产量增、效益升的发展势头。
提升文化是前提
理念转变天地宽。xx厂在转变全员安全理念上狠下功夫,针对实际现状,经过全面系统地总结、提炼和升华,打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譬如:管理理念:“简单、规范、严谨、高效”;管理思路:“整章建制、完善标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管理法则:“用制度管人管事”;办厂理念:“精益求精”等,并将此灌输到职工,使之入脑、入心、见行动。特别是持续改进与精益求精的理念,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推动企业迈向卓越。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xx选煤厂的企业文化,凝聚了xx厂团队的正能量,奠定了xx厂的发展方向,描绘了xx厂的宏伟愿景。
为建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其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对企业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与领悟,xx厂通过一些含有厂内文化的标志性标识、宣传栏、标识牌、led显示屏、网站等多途径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其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从而推动了员工对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最终实现“文化引领企业,文化渗透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发展企业”的“文化型”强势企业目标。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抓手,xx厂自建厂初期就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安全为天”的安全文化理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强化于行、固化于制”,举安全工作使命之旗,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之中,形成了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了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狠抓管理是根本
管理才能出效益。xx厂以优质高效xx厂建设为契机,狠抓增产、提效、降耗工作,通过效能监察等措施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开机率,xx厂加强机电管理和生产成本管理,对机电设备定期保养、动态检修,同时认真落实预防性检修制度,将原先每天12小时的开机时间增加为17小时,利用动态检修理念对设备全面进行“体检”,狠抓小时带煤量的提高,提前加强与矿井、公司的沟通,避免了设备空转,保证了在开机后能够连续、稳定满负荷运转。同时xx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弥补工作中的缺陷与漏洞,推行了班后总结会,认真总结生产情况和下一班注意的事项,变日清日结为班清班结,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开机必达产,达产必达效”。
培训教育是关键
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祉,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XX年xx厂为进一步规范一线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提升“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本质安全人”的整体水平,深化治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将4月份定为“规范操作月”,使其通过内业这种粘合剂将现场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利用班前会对职工学习新版管理制度与设备操作规程,并通过“培训→考试→考核”的方式增强职工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扭转了职工看惯了、习惯了、干惯了的“三惯”行为,让各项作业标准不断深入人心,成为岗标,为职工储备“正能量”,进而增加职工危害辨识能力,促进职工岗位操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站在xx公司跨越发展的舞台,xx厂已经历了艰辛起步的最难关,面对未来,xx厂将继续坚定信念,踏着时代的节拍,向着建设“安全高效、技术先进、管理一流现代化xx厂”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xx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第五篇:改革促转型 管理促跨越
改革促转型 管理促跨越——甘肃农垦临泽农场创新发展综述
临泽农场始建于1957年,前身系甘肃省地方国营新华镇农场,1969年因战备需要由中国人民解放军5281部队管理,成为部队农场;1975年3月,5281部队根据上级批示将新华农场移交张掖地区,成立了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临泽农场,成为地方农场;1983年甘肃省农垦局改制为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后,正式纳入甘肃省农垦系统管理;2009年临泽农场成为甘肃亚盛股份公司临泽分公司。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临泽农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嬗变,这里无不凝聚着几代农垦人艰苦创业的心血。如今的临泽农场正以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稳步增长的经济效益、欣欣向荣的小城镇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和素质一流的干部职工队伍,书写着农场不平凡的发展历史。
经过60年沧桑巨变,临泽农场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已变成了勃勃绿洲。苜蓿草产业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是甘肃农垦重要的优质苜蓿草基地,源源不断为市场提供优良的绿色产品。坚持发展抓项目的工作思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2012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53万元,是建场初期的500倍;实现主营业收入5000万元,是建场初期的41倍;职工平均收入达到23000元,是建场初期的86倍。企业走上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为甘肃农垦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展现代农业 壮大特色产业
临泽农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是企业经过几十年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富民强场之路,也是加快经济增长、提高职工收入的必然选择,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独树一帜,才有大作为、大发展。
实施“三大一化”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多年来,临泽农场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主导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通过计划指导、政策调整、效益引导等手段,强化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培育以特药、苜蓿草种植为主的“一花一草”两大产业,其中特药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苜蓿草达到了11500亩,两大主导产业的种植面积占到了总播种面积的73%,为建立大产业奠定了基础。二是经营模式不断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土地集中经营,农资统一经营,农产品统一销售,对增加职工收入,增强公司经济统一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现代农业的作用更加突出,企业集中资金办大事的能力更加显著。三是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全面加强。以膜下滴灌为代表的现代高效节水技术在特药种植中普遍推广,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效益,而且降低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把职工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是现代农业的魅力所在。农场坚持以机械装备支撑产业发展的思路,两年共购置农业机械38台,总动力达到了1000多千瓦,苜蓿草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0%以上,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项目建设 增强发展后劲
多年来,临泽农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投入不断档、发展不停步、创新增活力。2010—2012年累计完成项目投资7750余万元,重点在产业基地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民生保障、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苜蓿草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再造一个农场的目标。三年共收复弃耕地5800多亩,建成了渠、路、林相配套的标准化农田5个,耕地面积达到了3万亩,其中苜蓿草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标志着苜蓿草基地建设正向着大基地、大产业的方向迈进。滴灌节水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三年共建成10000亩高效节水滴灌示范田,作物单产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20%;国家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三年共完成危房改造任务353户,建成标准化二层住宅楼337套,所有居民完成了住房改造,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完成,使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施公路建设项目。几年新建柏油路26.8公里,形成了两横三纵的道路交通网,道路等级进一步提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建成了占地面积68亩的湿地公园,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形象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项目是经济建设的载体和抓手,抓好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手段和重要途径,也是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标志,项目建设为农场经济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加强队伍建设 突出服务意识
临泽农场有一个团结务实、作风强硬的领导集体,有一支不畏困难、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农场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明确要求各级干部要带着对职工群众浓厚的感情,深入生产一线与职工同甘苦、共患难,解决实际问题。在领导率先垂范下,各级干部纷纷从繁杂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层抓落实上。每当春播、三夏收获的大忙季节里,处处都能看到干部蹲点帮扶的身影。农场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实行效能考核,与利益分配挂钩制,实行管理干部年薪制,以此激励干部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每年组织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对懂管理、会经营、敢创业的干部大胆提拔聘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管理干部,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人才建设“双赢”的路子。
注重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农场
临泽农场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危房改造,党委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始终如一。几年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在规划区内新建了56幢337套别墅式小楼,95%的农场职工和从业人员完成了住房改造,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新居,农场正以崭新的面貌成为甘肃农垦的宜居文明之地;为了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2006年投资67万元新建了占地60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2010—2011年在原广场的基础上,投资39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4.5万平米的惠泽湖湿地公园。晨曦、晚霞之中人们在公园内或健身跳舞或休闲散步,一幅惬意的生活画面展现在眼前。加快基础设施改造,为职工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几年来累计投资700万元,对职工住宅区的水、电、暖、排污等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建成了节能环保的水源热泵供暖系统。同时,以主干道为中心,新建了占地50亩的生态园,形成了广场、公园、主干道为主的几个绿化新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和谐农场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干部职工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启动多项惠及全场职工的民生工程。规范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类保险,在册职工参保率始终保持100%,连续多年被农垦集团公司评为“社会保险先进单位”;规范推行职工住房公积金制度。从2002年开始连续十年为职工交纳住房公积金,资金全部进入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运行,累计为职工缴纳公积金1105万元,是农垦企业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仅有的几家企业之一;推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普惠职工群众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各类从业人员都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了100%;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直补和税费补贴政策,全部向家庭农场职工兑付,同时农场内部的水费补贴、农产品价格补贴、福利待遇等优惠福利政策也全方位向职工倾斜,近年来农场返还职工的各项资金总额达1000多万元;出台优惠政策,为干部职工购房、买车、发展畜牧养殖业、购买生产资料等提供资金借款,有效地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目前,企业和谐稳定,职工安居乐业,各项事业显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经济的不断发展,是为了满足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引领职工朝着健康、文明、有序的方向发展。农场创办简报,开辟宣传栏和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鼓励有写作能力的干部职工向《简报》和《甘肃农垦》杂志以及地方宣传媒体投送稿件,宣传企业经济建设中典型的人和事,对外树立企业形象。农场在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等各项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农场每年都要表彰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先进集体个人、文明家庭。通过创新载体,塔建平台,建立了科普知识、法制宣传、信息交流、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阵地,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情操,拓展了企业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增强了职工爱场如家、勤奋敬业的意识,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助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