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三苦”精神的应有之义[范文]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三苦”精神的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白河各级领导干部团结带领勤劳朴实的白河人民,坚持以人民为本,二十余年修田造地不间断,自力更生解决温饱问题;以艰苦为先,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联乡、包村、包抓企业或重点工作项目责任制,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出力,问题在一线解决;以创业为荣,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黄姜、烤烟、蚕桑三大主导产业。在长期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过程中,砥砺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
历届县委、县政府将继承和发展“三苦”精神为己任,在解放思想、谋求发展的实践中不断赋予“三苦”精神新的内涵。适值“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县“两会”讨论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为白河人民绘制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新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树立在全县人民面前,如何迎难而上、克难奋进成为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重大难题。元月25日召开的中共白河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县委果断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并将2011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继续高举“三苦”精神旗帜。县委随即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组建办公室和督查工作组,召开了作风建设动员会。自此,加强作风建设的新风气、新气象遍布白河大地。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对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形式的再创新,是对一心一意、谋求发展力量的再整合,是对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传统的再保持,也是继承和发展“三苦”精神的具体体现。正确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与“三苦”精神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摒弃作风建设无足轻重的错误思想,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作风建设,有利于“三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一、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与“三苦”精神一脉相承。
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关系着事业的兴衰成败。“三苦”精神的形成关键是以白河人民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为保障。没有优良的作风做支撑,就没有迎难而上开山改河的壮举,没有优良的作风做支撑,更不会有上下一心谋求发展的局面。“三苦”精神是抓经济建设与抓作风建设有机结合的典型,学习“三苦”精神,核心是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继承和发扬“三苦”精神,更要在干部作风建设上做文章。可以说抓好了干部作风建设,就抓住了继承和发展“三苦”精神的精髓。
“三苦”精神的形成,是全县上下奋起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谋求脱贫致富的过程,“三苦”精神的升华,也直接助推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三苦”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有着具体而形象的物质展现,指导实践的作用明显,其得到省委、市委的一致肯定和推广,不仅仅因为“三苦”精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的明显成效。县委在全县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的大背景下,作出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目的就是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进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建立和完善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落脚点也在谋求发展上,与“三苦”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相一致。近年来,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综合指标仍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十二五”时期,全县又面临实施全民创业、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要任务和目标。面对这样的艰巨而繁重的发展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与“三苦”精神藐视苦难、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相一致。
“三苦”精神绽放着以人为本的光芒,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履行职责的第一要务,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难,务群众之所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原省长袁纯清在总结“三苦”精神内涵时,对以县委为核心的县级领导班子和全县各级干部的评价。“三苦”精神体现了干群的和谐关系,“三三制”的确立,让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领导干部
带头苦干实干,有力地凝聚了发展的合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发展的目标任务发生了变化,政府的职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干群之间的联系沟通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广大群众对县委、政府服务职能的需求内容质量化、需求类型多样化、需求内容个性化。加强作风建设,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便民服务,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把干部作风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三苦”精神的内在要求。
“三苦”精神是变化发展的,只有变化发展,才能永葆青春,一成不变的精神早晚会随着社会发展而过时。“三苦”精神升华推广以来,白河人民视其为无价财富,以为“三苦”精神发源地为骄傲,以能用实际行动展现“三苦”精神为荣誉,以丰富和发展“三苦”精神为责任。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白河上下不断探索实践科学发展的新办法、新措施、新机制,开山改河建城镇,移山平地办工业,众志成城战洪魔,克难攻坚抓创卫,齐心协力办教育,全民创业谋发展,赋予了“三苦”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今年初,全县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实现县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六个跃升”的目标任务,跨越发展迈进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继续发扬“三苦”精神,把握住干部作风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对助推“十二五”目标任务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新要求。并就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从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大力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着力维护人民群众权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着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对“三苦”精神在新形势下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三苦”精神指明了方向。
全县干部群众在长期实践“三苦”精神过程中,保持了优良的作风,形成了红皮书考核、首问负责等一批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谋求发展和为民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干部教育和管理更加严格。但是根据去年年底县委对干部作风现状的调研了解,当前一些地方、少数单位和部分干部身上,仍然存在开放意识不强、精神状态不佳、落实决策不力、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脱离群众、铺张浪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通过深化认识、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和严格追究等手段,着力治懒增效、治庸提能、治腐促廉、治散强纪,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和发展“三苦”精神,是“三苦”精神变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三苦”精神的生命线。
任何一种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而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这就是与时俱进。“三苦”精神也要与时俱进,在求温饱的贫困时期要继承和发扬,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更要继承和发扬。“三苦”精神虽然已经泛意义化,不仅仅属于白河人民,被广为学习和发扬,但作为发源地,白河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应该挑起继承和发扬“三苦”精神的重任。而白河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应该成为实践和传承“三苦”精神的表率,成为维护“三苦”精神的坚强堡垒。因此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对继承和发展“三苦”精神尤为重要。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各级领导和干部中,广泛开展以“学习一本教育读本,征求一批意见建议,确定一个联系点,开展一把手驻点调研,做好一次公开承诺,开展一次轮岗交流”为内容的“六个一”活动。通过温习回顾“三苦”精神的发展历程、精神内涵,增强对“三苦”精神的认同感和实践“三苦”精神的责任感;开展社会形势学习和教育,不断增强对外部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深刻认识;开门问计,征求意见,准确把握本单位
本部门在推动落实、提升效能、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清晰地明确发展思路和方向,使各级领导和干部不断在加强学习中更新观念,在寻计问策中解放思想,在深入群众中密切干群关系,敢于正视问题和困难,使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始终沿着科学的发展方向。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规范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完善硬件设施,推行“三牌一日记”岗位监督制度,开展政风行风建设活动,实行服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使便民服务实现规范化、公开化、效率化、制度化。通过强化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形式,实行简化审批、网上办理、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等便捷服务,延伸为民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满足群众的需求。深入开展“听解帮促”活动,真正的让各级领导和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落实一线工作法,不仅能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也有利于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广泛开展教育培训,拓宽干部接触新知识的范围;创新形势加强实践锻炼,使干部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增长能力;不断健全选拔机制,推行“六个三”的选人用人机制,扩大干部信息公开工作,调动广大干部在本职岗位上敬业奉献的积极性;推行党务公开等方式,拓宽群众监督的范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努力锻造一支作风优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成为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落实“五个一”,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履行 “一岗双责”,努力形成“项项任务有落实,层层责任有人担,件件工作有人抓,质量效果有保障”的工作格局。建设党风廉政教育基地,按照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主题教育模式和建设思路,把“三苦”精神、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结合开展督查、严格追究、树立典型等手段,引导广大干部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六条规定”等法规,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保持良好的生活情趣和政治素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为群众谋利益、谋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主动接受监督,做事公道正派,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加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监督检查机制等,调动各级领导和干部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落实县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中来,把发展当作第一要务,把广大群众的利益视为至上,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建设小康社会。激励外出务工能人积极返乡创业,树立典型引导,加大扶持力度,营造好环境,努力在全县形成以谋发展为荣、以创业为荣,以不思进取为耻、作福享乐为耻的良好风气,努力形成不畏艰苦,全民创业的局面。使广大领导和干部自觉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自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树立高尚情操,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内容和成效能够不断丰富“三苦”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苦干实干、执政为民的内涵,不断为“三苦”精神的发展提供营养土壤,确保“三苦”精神旗帜永不褪色。
第二篇:调解是仲裁题中应有之义研究与分析
调解是仲裁题中应有之义
高洪宾
调解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中国已经被实践了数千年,并反复地被人们所解读。诉讼中的调解是这样,仲裁中的调解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调解本身的功能、价值也发生着变化,然而,调解制度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笔者试就仲裁中的调解问题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调解是仲裁的应然要求
1.一项有效的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请求第三方调处纠纷的真实意思表示。其表现有三:双方一旦有纠纷或已经发生纠纷愿意走仲裁之路,这是对其所选择仲裁机构的信任;愿意接受和服从所选择仲裁机构中选定的仲裁员的调处裁决,这是协议所蕴含的真实意思表示;在快捷、方便解决纠纷的前提下,调解(包括和解)和裁决均不违背其意愿,这是申请仲裁的价值追求。由于仲裁程序的启动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据此可以推定当事人愿意接受调解。
2.在仲裁过程中调解处理纠纷是“和为贵”传统的体现,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调解过程是在仲裁员帮助当事人分析利弊、换位思考、平衡利益、调和关系的过程,必然有利于矛盾的解决,促进和鼓励双方继续合作,是利己、利民、利国的良策。
3.仲裁中贯穿调解具有法律依据和国际公约的支撑。我国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由此,仲裁员可以对仲裁案件酌情先行调解,并不违背立法原意。而且,“久调不决”有违立法原意,应及时判决,既包括“可以先行调解”的案件,也包括“应当调解的案件”。由此推断,调解应是仲裁的有效方法和结果。
仲裁过程中贯穿调解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有关和解的精神,只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1998年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都有关于当事人提出仲裁后自行和解的规定。这里的和解与调解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在我国仲裁实践中,大量的仲裁和解最终都是以调解书的形式处理。这种方式符合我国的国情,易被当事人和公众所接受。
此外,调解有利于执行,便于尽快实现仲裁结果。一般情况下,双方对调解结果都是满意的。双方通过权衡利弊、平衡利益,即使一方有些让步也是自愿的,履行协议的主动性要好得多。
二、仲裁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区别
1.价值取向不同。仲裁调解所追求的更多是和解纠纷,促进交易,在一定程度上说快速高于正义。协议内容不必严格依照实体法的规定,只要不违反法律中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即可。而诉讼调解的价值取向更多考虑的是合法、正义,所以现行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必须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2.调解的方式不同。仲裁调解的启动必须当事人自愿,征询意见的过程,也是一种调解的过程(当事人明确表示反对的除外)。整个仲裁调解过程是不公开的,也不宜请当事人、仲裁员以外的人参加。调解
采取“对席原则”启发当事人谅解、让步,充分体现仲裁的民间性、公正性。而诉讼调解的启动,往往由法官视案情需要以职权提起的较多,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进行,且奉行公开进行原则。在整个调解过程中,法官处于主导地位。其方法既可以“面对面”,又可以“背靠背”,充分表现了公权对私权的保护。
3.救济程序不同。我国仲裁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仲裁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仲裁裁决是终局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现行法律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符合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同时仲裁法第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不存在救济的问题,也没有重新仲裁(调解)的补救措施。只有被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双方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而诉讼调解中当事人的补救措施不一样。诉讼调解书与判决、裁定书一样,属于再审的客体,当事人可以通过再审程序进行救济。
4.执行程序不同。仲裁调解书生效后,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但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发现仲裁机构的调解书确有错误的,裁定不予执行,并通知原仲裁机构,当事人则需重新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而诉讼调解书生效后,一方不主动履行,另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即使一方当事人申请再审,在再审期间只是中止执行,只有在调解书被撤销之后才丧失执行效力。
三、仲裁调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坚持自愿调解、着重调解原则。
当事人意思自治是仲裁制度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仲裁才具有公信力、生命力。这里的“自愿”应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调解利用的自愿,即调解程序启动的自愿;二是调解方式的自愿,或庭上调解、或庭下和解,或“面对面”、或“背靠背”;三是协议内容自愿,包括履行方式、时间、地点等,还包括调解协议生效方式的自愿。
此外,国内仲裁还应坚持着重调解的原则。200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中第四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件,应当着重调解,鼓励当事人和解。”再一次提出了“着重调解”的原则。笔者认为针对民商事案件的性质,无论是诉讼,还是仲裁,坚持自愿调解与着重调解有机结合的原则,无疑是合理的、有效的。
2.坚持庭上调解和庭外和解相结合。
我国仲裁法第四十九条、五十一条对调解与和解分别做了规定。在仲裁庭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庭之外达成和解的,应当视为是在仲裁庭调解下达成的和解。经仲裁庭调解达成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仲裁庭应当根据当事人书面和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或者裁决书。事实上,仲裁案件的调解与和解并无严格的区别,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无论在庭上所为,还是在庭外协调,均可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无论是制作调解书,还是签发裁决书,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防止久调不决,损害当事人的利益。
在调解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公平性调解。平等对待双方当事人,不能有任何偏袒,如提出调解方案建议,应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做到合法、合情、合理,调解方案与裁决结果尽可能一致或相近。
二是谅让性调解。调解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双方意思和进行充分说理,引导双方互谅互让,尤其对一些履行义务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应有条件地给予宽容。
三是扶正性调解。笔者不赞同调解必须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错过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的良机,阻滞调解优势的发挥,失去调解的意义。
四是效果性调解。要注重调解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当事人的自身效果相统一。
第三篇: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中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既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正确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近期,本报记者专访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研究专家钱海皓中将,请他就如何贯彻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促进并保证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谈了看法。记者: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为什么要更加强调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钱海皓:我记得,~年5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有巩固的国防作保障。”他特别强调:“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充分利用国家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年7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主题就是“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强调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必须从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安全环境和确保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国防建设,促进和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反复强调坚持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我理解:第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这一战略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战略思想突出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谋求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其中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地推进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则是要搞好战略统筹,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相协调,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注重当前又兼顾长远,使当前建设与未来发展相统一,确保能够一代又一代永续发展下去。这一战略思想就包括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内涵,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第二,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条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两个方面都兼顾起来、协调一致,才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加速发展。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就没有国防的现代化,没有国防的现代化就算不上现代化的国家,而没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就建设不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按照~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必须高度重视研究、解决和落实好的重大问题。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您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从哪几个方面来贯彻这一战略思想,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钱海皓:从总体上讲,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指导,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去运筹和实施。也就是要使国防和军队的发展与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相配套,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进程与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相一致,使国防实力和军队作战能力与国家的国际战略地位相适应。具体看来,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一系列重要关系,包括:国家发展与~、国家资源配置与国防发展需求、国家科技创新与自主研发武器装备、提高国家抗风险能力与加强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等,从而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国家发展与~记者: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维护~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对此,您如何看?钱海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核心利益,也是维护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稳定的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加速演变,~的内涵不断拓展,我国的安全不仅面临传统威胁,也面临十分严峻的非传统威胁。综合起来看:一是“~”~势力是我安全与发展全局中最严重、最现实的威胁。二是国际反华势力特别是顽固地坚持冷战思维的霸权主义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富强统一,把中国看成是正在崛起的新敌人加以遏制。三是大国霸权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导致我周边地区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四是我国海洋权益特别是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已经演变成为主权、资源和通道争端合一的复杂安全隐患。五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相互勾联,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六是随着我国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事务程度的不断加深,还面临信息安全、金融风险、贸易、能源安全等多方面的隐忧。这些都对国家战略机遇期的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正坚定不移地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此时此刻,对~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重视增强国家的安全盾牌。&n
bsp;记者:您能否具体谈谈~与国家发展两者如何相互促进?钱海皓: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何提高国家战略能力的角度来理解。构成一个国家战略能力是多方面的,其中,军事实力是一个主要方面。如果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弱小,即使科技很发达、经济上很富足,也不能算有强大的国家战略能力,其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不会有很高的地位。当今世界,有的国家已经是经济、军事、科技超级大国,但仍然坚持扩军备战。与此相反,一些“富国”,由于在国家战略能力要素中存有严重的“短板”――缺少与其经济实力相协调的军事实力,不仅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十分有限,而且国家的安全与发展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威胁。因此,要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就必须把增强国家军事战略能力摆突出位置。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大量事实表明,国防建设不是纯消耗性的。它涉及到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军事体制编制、军事训练、军事人才、军事管理、国防动员、军事理论等多方面的发展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以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能够军民兼容、相互促进,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比如:军事科技的创新和军事装备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动员能力的发展,可以大大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抗灾抢险的能力。军事实力的强盛和军事斗争的胜利,可以激发全民族凝聚力和爱国热情。特别是当军事战略能力出现质的跨越时,国家战略能力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可以实现安全与发展双重效益。国家资源配置与国防和军队发展需要记者:我们知道,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要确保国家资源配置能够满足国防和军队发展的需要。对这个问题您的看法如何?钱海皓:国家资源投入历来是国防和军队发展的前提,尽管国家资源配置要覆盖社会经济发展的很多领域,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是重点关注的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国防建设的资源投入是恰当而稳定的,取得的成就也十分显著。但随着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形势日益紧迫,还需要适度加大国防投入在国家整体资源配置中的比例。当前在这方面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国防投入水平。可以肯定地说,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国防费是比较低的。而近年来有的国家恶意夸大中国的国防投入,为在国际上制造“中国威胁论”造势。据有关报导,美国五角大楼在~年提交国会的《中~力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军费已经在500亿到700亿美元之间。”这种给予中~费严重“注水”的做法,连美国政府著名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都认为:“这一故意炒作‘中~事威胁论’的做法应当纠正。”事实上,据我们这些年的跟踪研究,目前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的军队军人年人均军费情况大致是: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的达15万美元以上,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达6-10万美元,以色列、土耳其、韩国、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达1.2—5万美元,而埃及、巴西、越南等国的在6000美元以下。从我国看,~年国防费为1853亿人民币(约合230.5亿美元),军人年人均不到9000美元。~年我国的国防费仅相当于美国的5.69%、日本的56.78%、英国的37.07%、法国的75.94%。~年我国防费总额为2117亿人民币,约合255.8亿美元,军人年人均也只有1万美元多一点,而印度军人年人均军费~年就约为1万3千美元。国外有的专家认为,一个国家的国防费开支占其GDp2%~6%的份额是比较合理的,美国~年国防费占GDp的比例是4%,而我国仅占1.6%。可见,不论总额及其占国家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还是军人年人均,都是比较低的。二是适应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际需要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构建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是我~事战略能力的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发展高技术装备是要花钱的,我国现阶段无法投入巨额经费,也没必要作这样的投入,但按照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构想,从~和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度增加国防投入,满足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需求,这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是信息化的人才队伍。信息化军队所具有的科技密集、网络一体、规模小型、集约高效等特点,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军队正在成为一个知识和高素质人才高度密集的武装集团。与我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发展相比、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我军官兵科学文化素质和军事专业素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要解决这些问题,靠军队自身是困难的,必须借重国家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靠国家对人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三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点工程项目兼顾国防需求问题。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是世界一些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关系~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着眼于满足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求,按照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坚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军事需求,取得了军事和经济双重效益。但客观地讲,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还存在差距。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兼顾国防需求,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有的已经立了法,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好方方面面的落实。国家科技创新与自主发展武器装备记者: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队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您认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应走什么样的路子?钱海皓: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搞武器装备信息化,靠引进关键技术,靠买武器、买装备是搞不成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这是一个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把我国的科技实力搞上去,把我国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搞上去,这也是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发展
武器装备的思路应当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大力培植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紧紧依靠国家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建立起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研发体系,把国家科技的创新尤其是在重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上的整体突破,作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基石,作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石。现阶段,我国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国防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国家在筹划重大科技创新计划时,要进一步兼顾好国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关键技术上通过自主创新走我们自己的路,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新的科技研发计划稳步推进,国家和民营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日益增强,只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的国防科技有能力为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撑。国家抗风险能力与国防动员能力记者: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提高国家抗风险能力和国防动员能力,已经成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钱海皓:国家抗风险能力,是近年来才被广泛关注的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有效处置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包括战争、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社会政治动荡、公共卫生危机等各种风险的能力,战时集中体现为国防动员能力。这种能力历来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强弱不仅直接关系到~与发展全局上的稳定,也会影响到执政党执政地位的稳固,是对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一种挑战。国家抗风险能力与国防动员能力这种密切相联的关系,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国家抗风险能力与国防动员能力的关系,把二者统筹起来,纳入到~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运筹,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全局中去建设,实现国家抗风险能力和国防动员能力的协调发展。近年来,频发的许多重大风险事件表明,建立国家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已成为各国政府广泛的战略性共识。实践告诉我们,不能等着出现突发事件,再出台政策、制定方案,处在被动应付中。而必须要从健全体制、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处置预案、搞好平时动员建设等各个环节入手,建设强大的国家抗风险能力。加强国家抗风险能力建设,必须坚持军地结合、军民一体的方针。这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它们在领导体制上都成立了比较完善的军地联合的国家抗风险决策指挥机构,在法规政策上都建立起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专门物资、专业人员平时和战时征集的政策制度。这也是我们建立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的基本经验。近年来,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集中统一、上下衔接、军地协调的国防动员领导体制,促进了国防动员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国家应对战争风险的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强化国家对抗风险能力建设的力度,切实加强国家抗风险能力的领导指挥体制的建设,确保国家抗风险能力和国防动员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以上,我从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了一些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要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干部作风建设心得体会三
干部作风建设心得体会三
干部作风建设,关乎事业成败,关乎发展快慢,关乎党的形象。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胡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五个方面的作风建设,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就是为了改进作风、推动新发展、树立新形象。
一、突出态度先导,畅通活力之源。态度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态度决定方向,态度决定一切。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教职员工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搞好本职工作,xxx人事工作是全县xx系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我要求自己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对广大教师负责,对学校负责,对上级负责。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热爱这个工作,热爱这个工作,就一定要干好这项工作。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人事工作中,用自己实际行动来交付一份圆满的答卷。
二、增强学习意识,强化立身之本。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作为才到xxx人事股工作的干部,应该强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学习作为精神需求和政治任务。要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正确处理工学矛盾,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注重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全方位充实自己;积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陶冶情操,提高涵养。要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学、带着问题学、深入持久学,达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目的。做到业务熟练、业务精通、细心周到不出差错。
三、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用过硬的专业能力和真诚打动教职员工的心。针对这一点,我要在工作中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话好听,对待每一位教职员工就象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争取用自己的行动把我们的工作作好。
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新时期人事工作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要做好人事工作,光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是不够的、还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多和股长、老同志交流、探讨先进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加强干部职工作风建设,在当前这个时刻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越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越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越要深入扎实地做好艰苦细致的工作,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稳定,共克时艰。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就是要切实纠正不正之风,转变不科学的思想观念,使每一个公务员都懂得讲政治、顾大局的现实意义,都明白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现实紧迫性;从而打造一支“改革创新、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进而造就千千万万个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千千万万个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通过学习我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的作风,才会拥有一腔的浩然正气,才不会倒在金钱物质的诱惑面前,才不会被淹没在无情的物欲横流之下,才能够无所畏惧地大步前进,才能够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尽管自己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但必须彻底清除残留于意识深处的“官本位”的观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三种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克己奉公,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热情接待来访教职员工,耐心回答与释疑,做好记录,及时处理教职员工反映的问题,把教职员工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形象。通过学习,我更为深刻的认识到了作风建设对于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才能完成经济工作的各项任务,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作风是人们思想、工作和生活态度的集中反映,是品格、修养和素质的充分体现。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是执政党,能不能经受住长久执政的历史考验,能不能带领人民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靠指导思想、大政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也要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崇高圣洁的生活作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作风正才能形象好,形象好才能得人心,得人心才能事业兴,事业兴才能国昌盛。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是我们培养自己学习能力的好机会,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好机会。我将按照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学习,深入思考,及时总结,大胆实践,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和本职工作的本领和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统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找出了存在的原因,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存在的问题真抓、实干、做好本职、再创亮点。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二日
第五篇:干部作风建设要做到“三严三实”
敬爱的党组织:
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重要讲话,不仅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不负人民群众重托,努力做好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双桥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表示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心存敬畏,慎独慎微,为人民用好权、谋好事,以好的作风,严的纪律,高的要求汇聚我省改革发展正能量。
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增强内外监督意识。要加强内部监督,要教育“一把手”增强“主角”意识,敢抓敢管;教育班子成员增强责任意识,搞好互相监督。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活动、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用严格的纪律和督查坚决克服和杜绝制度流于形式的现象,促进干部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为群众服务的水平。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社会监督员、监督举报和投诉机制,设立领导接待电话,实行领导接待日制度,定期征求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存在问题。同时,定期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行风评议,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二是加强督促检查力度。要突出检查重点,改善检查方式。从纪检、组织、“两办”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的干部作风查纠办公室,检查工作要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开展,采取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直接深入到基层单位和工作现场采取实地查看、访谈等方式,对工作落实情况、干部的作风、群众反映的问题直接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通报督查结果,对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黄牌警告,责令限期改正。三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在抓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上,相关部门要敢于拉下脸来,该教育的教育,该批评的批评,该查处的查处。对违法违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不能放过,做到“统一标准不走样、严格执行不松口”。实行严格追究制,凡干部作风出问题,首先追究单位领导的失职责任,保证工作制度、组织纪律的统一执行和有效落实。通过查处和解剖一些典型案例,使广大干部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真正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