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

时间:2019-05-13 00:5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

第一篇: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

大连医科大学 马文元

摘要 大学的文化建设是由物质、行为规范和观念等相互制约的三个层面组成,在文化建设中处理三者的关系,对大学和谐发展,实现创新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的人才有重要意义。关键词 文化建设 素质 关系

在大学的文化建设中,管理者必须具备创新思维,面对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在条件许可的基础上,通过大学创新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科学与文化的交融,推进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建设,树立自己的大学形象,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物质视觉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显现层的大学组织文化载体,又称物质视层。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环境、建筑设施、教学实验装备等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这些物质视觉载体,凝聚着一个大学组织文化的抽象内容,是大学组织体在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在大学组织行为里积累形成的。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首先要有一个适于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本环境,以保证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有一个安全、健康、舒适、安定、合理的环境,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环境建设的关键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能否真正体现“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理念,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在设备得寸进尺硬件的建设上,应强调与其服务功能相匹配的适宜的环境条件等。“细节决定优势”在大学环境建设方面有重要意义,如硬环境方面的校舍、教学楼与教室、电子教学设备,学生的食宿与运动锻炼场地条件,科研环境条件设施,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都需要经过规划,本着实用、耐久、先进、经济的原则来统筹规划。目前,在一些大学出现一种贪大求洋,过多占用土地资源,不顾需要和承受还贷能力的搞建设,以致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运转,值得引以借。

大学的管理者要明白,大学的环境设备建设等设施仅仅是大学文化建设物质视觉层文化方面,这只是大学的全面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是一个基础硬件,不能缺少。领导者要认识到,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积极因素,是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文化道德素质培养的提高。因为,这些条件是靠人去创造的,人才是大学健康发展的原动力。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层建设主要是指大学组织内的章规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它是大学组织文化核心层与外显层的中介,是由虚体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向实体文化转化的中介。制度文化是中层的组织文化,又称制度层、规范行为准则层,这些制度层文化能具体地体现大学组织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大学中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也包括大学内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关系等的组织结构设置和规范等。是大学和谐运行的保障。

目前许多大学追求高新发展,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建筑,许多专业的创建,机构设置的增加等,都使大学教职工等人员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新变化,都需进行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建立与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规章条例和实施方案,才能保证大学教育发展或转型的顺利实现。制度是协调上下级之间、组织内外关系的纽带,或者说是一种无形的通道。正是通过制度建设,才能确立和规范教职员工与学生适应新变化行为的共同标准。3.精神观念的培植

一个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中深层次的核心文化,又称“精神观念层”。是指大学组织体中广大教职员工共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包括学校的管理哲学、全体员工的敬业精神、人本主义、人文价值观、道德观念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核心。精神观念层面的文化,决定着制度行为层和物质视觉层建设和发展。精神观念是职工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职工内心的稳定的态度,是组织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层次。

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观念的转变等任务,应成为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与重点,是大学管理层需要十分重视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具体应抓以下几五个方面: 3.1确立大学发展目标

管理者要同全体职工一起,共同研究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学校发展目标任务。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师培养、科研研究等目标追求。对有关争取省或国家级“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或重点试验室建设的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优秀教师、研究人才的招聘等等,都可作为大学组织的奋斗目标。

在确立大学组织目标时,要注意目标制定要科学、合理,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不能贪大求洋,不切实际,影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3.2提出大学的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支柱。集中反映全校教职工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往往以标语、信条、格言和训诫等形式表现。如:医科大学的校训中,提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以质量为核心,优质、高效为教学第一线服务等。”口号等精神理念等,都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3.3铸造大学形象 大学的组织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大学组织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或者说是一个大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和品牌。大学形象的形成与建立是与大学的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分不开的。也与在学的社会公关形象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大学教育质量、科学研究水平、职工与学生素质、职工教学与科研道德素养、学生综合素质等以及在社会上和毕业生服务单位心目中的总的印象。一个大学的形象建立和维护,是一个长期努力的积累过程,是需要几代大学职工辛勤奋斗的结晶。

3.4强化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大学组织文化的总枢纽,把握住教师的为人师表,重视教育科研道德的培育,就把握住了大学组织文化的“总窍”。大学生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作,而人才又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从小处入手加强道德教育。大学是一片圣洁的学术领地,必须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管理者要引导职工踏踏实实的做学问,认认真的搞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能对职工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加以规范和教育,在市场经济文化低迷的年代,维护信一个大学的神圣形象。一个优秀大学精神的培育,往往同大学的领导密切相关,是几代人长期努力的结果。明白了学校文化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我们的领导者们就能担负起创建优秀大学先进文化的重任。3.5提高员工文化素养 文化的主体因素是人,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就要想方设法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人员素质上台阶”在“组织管理上等级”,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成果,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整个大学中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只有重视职工的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才能实现大学教育目标。

大学组织文化是由物质视觉层面、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层面和精神观念三个文化层面组成的,三者是相互联系、依存和制约的。大学组织文化建设必须明确三者的地位、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方式,这样才能使组织文化建设有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

大学的人文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教学、科研的发展。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能够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通过大学创新文化三个层面的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当代科学与文化的交融。参考文献

1.夏临华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

2004.9.9 2.马文元

《医学人文解读》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8年2月

第二篇:中华民族核心观念与精神是什么?

中华民族核心观念与精神是什么?

“和谐”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包括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谐。《论语》曾言,为政之道,在于“近者悦,远者来。”《周礼》中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左传》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一个字“和”;

两个字:“大同”;

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一段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中华民族核心观念与精神就是“和谐”“和睦共处”,因为中华民族是在了“天下”基础上思考问题,而非我们一般意识“国家”角度。所以很多人会茫然!说起美国就会想起英雄主义、个人崇拜精神;谈起日本自然想起武士道精神;却不确定中华精神到低是什么?核心观念是什么?

有人说;“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三十年,但也是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三十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到南北朝的玄学,到唐宋的佛学到明清的朱明理学等等,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他的所谓的主流思想,但从5.4以后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就时常动摇,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到现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在迷惘中前进,在迷惘中选择。”此观点个人比较认同,但我认为核心观念是永远不会缺失,只是在一段时间因为大环境的变化或新思想冲击使得大部分人比较迷茫,尤其是中华精神,他是建立在“天下”的基础上。又是以海纳百川、和睦共处为核心,且在清朝的奴才文化、文字狱、近代被帝国主义者侵略,英雄主义、个人崇拜、武士道精神等等文化的冲洗。而如果在以美国或日本等建立在“国家”甚至“个人”基础上精神为参照物,你不迷茫才怪。

中华的核心观念是什么?中华精神的核心有是什么?那为什么核心观念永远不会缺失?

很简单核心观念就是:“和”“和谐”“和睦”“和谐社会”。

中华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智慧的问题,因为它不具备唯一答案,我们五千年的核心观念是建立在“天下”的基础上,众人对“天下”的认识又因朝廷自大不与世界交往仅茫然局限于“中华”【中华=天下】。而近代清朝的奴才文化、文字狱等等有弱化了中华文化,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众人真正了解世界,打破了原有的观念“天下”从而使人们迷失中华精神。后来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毛泽东主席、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华核心观念与大环境相结合,总结出了: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中华精神。所以“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三十年,但也是中华精神缺失的三十年,而不是价值观或观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形容中华精神:“龙的传人,龙的精神”什么是龙的精神?就是以“天下和谐为己任”。所以说美国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日本武士道精神根本与中华精神不在一个层次,相差太远。正因为如此也是国人迷茫,因为原有是“天下”突然变大乐,而且有大量新思想的涌入,且破使被动接受。更重要的是被曾经观念里应该照顾的“子民”痛击。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主要是被太多新思想和现实与观念落差冲击,短时间无法融合理清或选择与探寻新“和”智慧。而中国现在已经慢慢变的清醒......“无为而无不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师夷长技以制夷什么意思”“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华精神的核心思想,即接受一切思想和观点,但绝不会被同化,而会完美的结合为自己所用,服务与天下和谐。

核心观念是由集体意识决定的,而中华5000年融会无数思想,最终海纳百川,以“和谐”来体现。人类思考会伴随生物电。而生物电是一种能量波动。根据物理和化学上的能量守恒定律,生物电是不会消失的,既然它不会消失那他肯定以某种形式存在宇宙。所以集体意识永恒存在于宇宙。

道----“道”与儒家不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它认为文明压抑了人的天性,因此希望回归自然,让人性得到自由成长。

释----“慈悲”佛教在中国却生根、开花和结果。佛教宣扬的悲智双运就是要求人们通过心灵的觉悟获得慈悲和智慧。大乘佛教所具有的菩萨情怀不仅渡己,而且渡人。

儒----“仁”儒家主要是主张仁爱天下。它要人如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而爱天下大众,因此就有“四海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类的箴言。仁义道德成为了中国人做人的基本规范。

墨家----“兼爱、非攻”即掠夺性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行为,必须坚决反对主张。

法家----“法制”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让法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义严刑峻法治理国家,驱使百姓,维护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后人还加了“失礼而后法,失法而后兵。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以上思想都在一段时间占据过主流思想,而中华精神就是融和了这一切,从不被同化。而选择完美的结合为自己所用,然后服务与天下和谐。

第三篇: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此,整合后的九江学院应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九江学院是江西高校的“航母”,有着近4万名师生员工,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应尊重原各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传承和融合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新的大家认同的统一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和精神文明主旨。

构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例如对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学院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校训校风作为内容之一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唱校歌(应有自己的校歌并制做成光盘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毕业时,在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高唱《毕业歌》,让学生带着豪情和对母校的眷念走向社会。

三、医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之思考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治校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高等学府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它揭示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和医学发展规律。医学院作为医学圣殿,是众多学子献身医学、立志成才的基地,更应弘扬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九江学院大学精神的框架内来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把“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纳入医学人文建设范畴,让医学生、护生从一入校就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新时期的九江学院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九医精神,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师风范)和“团结友爱、勤奋守纪”的学风,吟唱“为了人类生命辉煌”之院歌

总之,九江学院要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大学,必须定位准确,瞄准“教学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设施一流”的目标,在抓教学、科研基本建设的同时,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内涵建设,使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主导校园文化生活,影响全校师生,确保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篇: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_大学精神

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 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以下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讨论,将以狭义文化概念为基础来展开。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第四,大学文化是一种严谨求是的文化,大学的活动,主要是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规律、人与逻辑、人与道德、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思辩和对话,这种思辩与对话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因此,大学文化鄙视浅薄、浮躁、虚假、急功近利和随波逐流,崇尚严谨、逻辑、实证、经验,崇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攀登和勤奋工作。

第五,大学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科学的特性就是大胆质疑,整理知识、继承传统需要批判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术交流、文化交融需要批判与反批判的碰

撞;创新知识、追求真理,需要不断超越他人和自我,不断批判他人和自我;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需要批判的精神,从而达到超越现实、实现理想的目标。

尽管大学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质,但其核心和灵魂只有一个,即大学精神。如果说上述五个方面的品质主要表达的是大学文化的共性的话,那么,大学精神这个概念更多的则是在诠释一所大学的个性。坦率地说,并不是每所大学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大学精神,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的大学,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将为学校抗打击求发展注入坚强的生命底蕴,并发挥出强有力的价值导向、群体凝聚和社会辐射等一系列功能。

在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中,不少大学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例如,北京大学以“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而闻名,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传世,北京师范大学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著称。正是既有共性又极富个性魅力的大学精神,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望着大学精神这块理性王国,才使这些百年名校经久不衰,青春常在。

审视大学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三个视角:

首先是哲学视角。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理性光芒。

其次是历史视角。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第三是文化视角。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正是“大学人”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活动所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品质。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川大精神

新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经过近十年的碰撞和融合,三强合一,终于融会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四川大学精神,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校风和校训上。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其表述应该简洁、明确,作为师生员工行动的座右铭,便于对照、落实。新四川大学的校风概括为:“严谨、勤奋、求是、创新”。这八个字符合校风内涵、外延的要求,较好地继承和概括了原三校长期形成的优良校风,也体现了三强合并后的新川大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气。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其表述应比校风更凝炼、抽象,内涵更丰富深邃,能较好地概括学校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学校的独特气质,体现出学校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雍容高雅的名校风范。

新四川大学的校训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是体现了学校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统一。首先,它较好地反映了“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不断融合、改革、发展的历史以及相互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原四川大学以1896年创建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历经“两院入堂”、“三水汇流”,前后融汇了不少蜀中名校的精华;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组建、尔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原成都科技大学,前前后后整合了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西南农学院等院校的有关系科;原华西医科大学自1910年创办起,发展历程中曾与中央大学医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东吴大学生物系、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联合办学,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高校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并入了当时的四川大学。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直接反映了新川大“三强合并”的现实。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的指引下,学校两次“强强合并”,终于“三强合一”,铸就了四川大学今日之辉煌。

二是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创新是一所大学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川大学精英云集,人才荟萃,是生产和传播新思想、新理念的重要基地,也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一方面,学校扎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之中,成为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凝聚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成为研究、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阵地;另一方面,又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善于吸收消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高水平的人类文明成果,奏响继承与创造相伴、改革与发展并进的华美乐章。

三是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的统一。科学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聚集各类知识的涓涓细流,才能最终汇成人类知识的汪洋大海。四川大学学科较全,文、理、工、医、史、哲、经、管、法、农、教,各学科如众水相聚,相互激荡、相互融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不断产生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推动科学技术向着高、精、尖的层次发展。同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是民主精神的体现。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各种文化思潮冲撞和对话的舞台,也是各家各派学术思想汇聚的大海,百家争鸣、百花

齐放,在不断的兼容并包中,促进多文化因子在广阔的校园时空中交叉渗透、交相辉映。

总之,四川大学的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和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这十六个字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了川大人追求真理,刚正不阿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在历史层面上,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四川大学不断融合、改革、发展、创新的风雨历程;在文化层面上,展现了学校“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宽广胸襟和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四川大学师生职工正在秉承和弘扬“川大精神”,并努力使之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

大学精神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我们不仅需要阐释大学精神的历史、内涵和功能,着眼于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而且应当着眼于大学精神的未来,着眼于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建设。

首先,必须纯洁大学的精神家园。之所以重提精神家园的话题,是因为在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享受的今天,大学精神与物质世界那种本应和谐美妙的关系正面临某种程度的异化。惟其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光大大学精神的传统,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的美誉,维护大学精神的圣洁,维护学术精神的尊严。

其次,必须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科学创造和人文关怀是人类进步的两个车轮,尽管它们的内涵、特质、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绝不是互相排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人文关怀获得新的理性工具、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而人文关怀则向科学技术注入真、善、美的文化底蕴。在当今世界,把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融合作为培育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取向,既重要又迫切。因为,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越来越多地面临精神道德领域的挑战,如克隆技术的诞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但以克隆人为攻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则可能使人类面临改变自身的危险;科学技术通过对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在极大地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这一切都说明,培育大学精神一定要强调科学创造中的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精神对科学创造的正确引导,保证科技进步造福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

第三,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了,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不同了,因而教育理念也需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致力于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学校,更应当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作为现代研究型大学在思考教育理念创新的问题上,至少应充分考虑到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怎样在观念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二是在体制上怎样真正形成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教师为办学主体,以学生为育人中心的运行机制;三是怎样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四是怎样进一步强化科研,真正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以科研强势带动人才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服务;同时真正把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必须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精神的建设不可能

孤立地进行,它必然要和世界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必须自觉加快国际化步伐,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把握新理论、拓展新领域,追踪新科技、创造新成果;在文化领域方面要与世界文化加强接触、扩大交流,沟通融会,吸取精华,创新知识;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育出一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技文化高峰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

第五,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今天,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承担着为民族振兴进行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没有压力、没有紧迫感,没有与世界科技、文化和人才培养一争高下的强烈竞争意识,就无法当此重任。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培育,无疑应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竞争意识注入大学精神,使之更具活力、更具时代特点。(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来源:《光明日报》(责任编辑:蒋波)

第五篇:文化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班级管理

文化是班级建设的核心

文/教育农夫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己有经验的多少和内驱力的大小,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为使学生的学更加有效,除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改进课堂教学外,能否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探索,挖掘其潜力,激发其内驱力,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打造良好班风,营造勤学的大环境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重要任务。

特色班风、浓厚学风是学生主体参与、潜力挖掘的有效载体,它是每个教育人所期待和向往的,但犹如农民只有经历播种、松土、施肥、除草这一过程才有能有喜人的收成一样,班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能自发形成,只有经过长期积淀,才能形成。为了防止“千校一面”,凸显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我们只能在谋求特色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开展和加强班级建设呢?

一、建构和谐班集体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强调要以集体为教育对象,在教育集体时教育了个人,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人进行更广泛与严格的教育;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中,必须要求他对集体负责;给集体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工作要在保持与发展集体的优秀传统中,使集体永不停滞、一往直前。马卡连柯还要求在形成学生集体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形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也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阵地,更是班主任从经验型向专业化发展的广阔舞台。班主任若能利用好这一阵地,就能建立自我教育的班级集体和目标一致的教师集体,大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及成功感,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从而实现老师对班主任工作的“反叛”到愿干。要达到这一愿景,学生的自主管理必然要成为班级管理的主流,因此班级建设时要把学生从旁观者变成活动的主体,成为建设班集体这座大厦的“设计师”,而不是班集体这座大厦的“房客”.目标由学生制定、方案由学生实施、活动由学生总结、效果由学生评价。班主任从前台退到幕后,和学生一道成为班级的维护者和建设者。只有人人参与制定了目标,同学们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情,才能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集体,与班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引导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宽容,懂得助人者自助、明白只能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获得尊重。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及时与课任教师沟通,广泛征求意见,多方收集信息,人人争当教育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维护,确保良好班风的形成。

二、营造向上班级文化。

关注优秀班主任的成长,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经验中有一个共同点: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把构建好班级文化建设当作管理班级的重要法宝之一。何谓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潜在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级的快速发展。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要想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文化是核心。

1、物质文化。结合班级目标及价值取向,发挥班级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应用名言警句、班训及班级理念、学生自己的书画条幅,个性化的布置寝室与教室,创设出“比学赶超、文明儒雅、追求卓越”的物质环境。学生应当是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这也正是学生作为班级主人所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让学生既享受别人的劳动带来的快乐,又在为别人创造着快乐,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2、制度文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依赖于制度建设的支撑,离开了制度的建设,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保证。制度的建设的出发点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定行为规范,体现尊重和激励,倡导宽容和善待,从而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尊重学生,并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让学生成为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者和监督者。

3、精神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把班级目标、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内化成每一个学生的信念和自觉行为,当班级中的某一成员超越制度规范时,班级共同价值观所形成的无形力量就会发挥它的巨大的教育功能,不和谐的现象和行为将会越来越少。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第一层面,很容易达到,但若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便没有形成真正的班级文化。制度文化支撑精神文化,但制度文化的核心是人本思想,没有人本思想的制度,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学生从内心是不会接受这种制度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境界,其体现在于每个成员对班级目标的接纳、对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肌肤,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血液,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神经,只有拥有了精神文化,才算真正拥有了班级文化,其潜在的教育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显现。

和谐和文化是班级建设的两翼。和谐创生健全的人格,文化催生发展的动力。和班级文化一起成长的学生是幸福的,和学生一起成长的班级文化是有魅力的。

下载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观念的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更新观念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更新观念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 ——关于铁岭市(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共五则范文)

    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载体,审美是学生和校园环境沟通的语言。进入我们学校给我一种清新幽静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学校的整体绿化......

    安全观念文化评析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了解古代的安全文化观念; ● 知道中西安全观念文化的差异; ● 掌握我国安全观念文化的转变; ● 学会建立现代企业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观念......

    文化营销观念

    文化营销观念作为一种营销观念,文化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质化产品为前提,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目的,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营造、实施、保持的文化渗透过程。在企业......

    新闻出版工作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所在

    新闻出版工作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所在 薛耀晗 2013-2-5 15:04:18来源:西安日报 2013年02月04日 党的十八大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到了显著的高度,摆上了战略......

    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举和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开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乡村文化的管理和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已经体现了......

    孝道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孝道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青岛宝德龙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首席管理专家随笔市场经济在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对传统的伦理观念形成了挑战,其在赞成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