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农信社的精细化管理
论农信社的精细化管理
目前,信贷业务仍作为农信社的主营业务,90%以上的营业收入来源于此。十多年来农信社经历了多次改革,信贷资产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信贷业务的粗犷式管理,造成了业务流程执行混乱、岗位制衡形同虚设、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出现风险相互推委,导致不良贷款前清后增,正常贷款中隐藏大量风险贷款。按目前的管理模式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的精髓。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是集文化、技术和智慧于一体,要求管理者和执行者都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将精细化管理融入信贷业务管理是农信社有效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立足长远发展的必经阶段,“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中已经对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提出了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上仍需要金融机构自身制定实施细则。所以,如何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是当前信贷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深入调研
为有效保证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应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如下:
1、选择相应比例的农贷社、城关镇社、市区社和金融服务中心(发展趋势)进行调研。
2、根据贷款品种(品牌)细化贷款流程、环节、时间、要点和权限。
3、根据基层信用社人员设臵划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辅以科学绩效考核,达到权责利统一。
4、调查管理者、执行者业务素质和能力,宁缺勿乱,选配忠诚度高的管贷人员。
5、调查营业机构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区域的合理性。
(二)重新制定实施细则
遵循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原则制定各类贷款的实施细则。
1、重新梳理信贷产品,针对不同的贷款种类、贷款方式和特定的客户群体,将各项贷款以品牌归类重新推出,产生品牌效应的同时,便于操作、推广和管理。
2、每个信贷产品都要有各自的实施细则和特点介绍。实施细则中明确从申请至回收处臵全流程精细化操作的要点和岗位职责,真正将岗位制衡落到实处。
3、建立责任落实制度,特别是因岗位轮换、岗位交流、下岗清收等人员变动引起的责任落实问题。
(三)产品营销策略
精细化管理不能仅局限于操作流程,还要对产品的推进进行管理,每个信贷产品推出都要跟随着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的辖区特点,拟定发展规划,根据信贷资金的投量、投向及产品使用情况测算市场需求情况。如:农户贷款“一证通”可衍生种植业、养殖业、小型收购加工业等贷款品牌业务,以辖区内农户总数作为拓展基数,每年授信户、额度,用信户、额度,行业增长或降低等增减变化情况进行比对,能够有效的反映客户持有量、经营管理和市场拓展情况,为管理者提供真实决策依据。
(四)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建立信贷业务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两者相互制衡,对监督检查不到位的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精细化管理的制度落实和执行,关键在于监督和检查,及时的监督和检查有利于纠正实施细则执行偏差或不到位的问题,有效转变基层信用社的管贷理念,增强服务意识,防范违规办贷行为。发现违规问题要及时处理,杜绝姑息养奸恶化经营环境的情况发生。
(五)建立创新奖励制度
精细化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向激励员工想干事、多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聪明
才智,树立以社为家的集体荣誉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和为农信社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的敬业精神,全面促进信贷业务好发展、快发展,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和能力,信贷产品创新奖的考评应以年度内易于推广,适用性强、操作简便,贡献度大为标准等。对创新产品的个人、及推广单位予以奖励。
第二篇:论企业安全精细化管理
论企业安全精细化管理
一、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安全生产中,一起很小的隐患和违章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1979年12月,美国经济管理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尤其能说明细小的行为变化对全局的影响,他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产生“蝴蝶效应”的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和细节的极小偏差的不精准,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局部细微的弱点都将最终导致全局的崩溃,所以我们的管理工作要实现安全的目标,就要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方法贯穿于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有效防控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小的隐患和违章,从而杜绝事故的发生。
三、如何实施安全精细化管理
美国杜邦公司是这样在日常工作中贯彻安全精细化理念的:无论召开任何会议他们都有一个惯例,正式开会前主持人必须说:“开会前,我先向诸位介绍安全出口”,而且会议室里还有一张特殊的椅子,上面罩着一个红布套,套子上写着:“如有紧急情况请跟我来”。这张椅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坐,只有非常熟悉所在楼情况的人才有资格坐。公司还规定上下楼梯必须扶扶手,在办公室不准奔跑,铅笔芯要朝下插在笔筒内——如此谨小慎微的安全教育、规章制度和具体措施,看起来是安全教育中的一个小小元素,但正是这种精细化理念的深入贯彻,使得这家大公司一直保持着骄人的“百年安全记录”。
有了榜样和标杆,我们企业又该如何学习、该如何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下面我就浅谈以下几点:
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改变心浮气躁、粗枝大叶的毛病,把每一件身边的小事做细、做精、做实。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实干为先、实做为效”的理念,建立精细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的职能管理,树立细化目标、细分责任、细致工作、关注细节的观念。从规章制度的建立、危险点预隐患排查治理、违章整治等方面逐步渗入精细化管理。
(一)规章制度的建立要精细,安全管理要规范
要通过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来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各项管理程序和方法,使其精细化,做到管理标准明确,工作标准准确,操作规程精确。公司已制定的安全方面的制度有《二类障碍、异常、轻伤、未遂认定办法》、《设备缺陷管理制度(试行)》、《电力生产“两措”管理办法(试行)》、《车辆安全管理暂行规定》、《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奖惩实施细则》、《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等,可以看出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这一方面,正走在比较规范的路上。下一步应通过实践逐步进行完善,针对新出现的问题、针对新的形势,不断加以改进,循序渐进,努力使规章制度更加完美和精细,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从源头上确保“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有严谨、规范的制度来约束。
(二)隐患排查要精细,安全意识要提升
2009年,俄罗斯萨扬电站事故,其源头是水轮机顶部小小的螺栓断裂损坏,如果他们的隐患排查能再细一点再精准一些,安全责任心再强一些,隐患就能及时消除,事故就能避免。因此,加强隐患排查精细化管理,通过对生产过程每个细节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及时查堵漏洞,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
隐患排查精细化管理应从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等不同角度,通过动态观察、现场检查、资料查阅和人员访谈等不同方法,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内容,按照不同程度多方面开展。要加强对作业人员的行为、作业环境、生产设备设施等的监督和控制,从安全生产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单位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情况,事故原因分析、隐患整改及对责任者处理情况等方面检查。专项检查、大检查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周密布臵检查计划,制定详细的检查表,成立临时检查组,明确检查人员职责分工,按照“对标、对表、对照”的原则,实施检查活动。
(三)违章治理要精细,要“快、准、狠”
违章是诱发事故的根源,违章与事故是一对孪生兄弟,违章不绝,事故难除。在安全精细化管理中,对违章治理,应持之以恒、长期不懈,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力求将违章现象控制在最低程度,甚至达到零违章状态。
治理违章应从企业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作业性违章、装臵性违章、指挥性违章,制定相应的反违章措施、管理规定。对查出的违章行为,一是要“快”:及时制止,当场纠正,对当场难以纠正的要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二是要“准”:从现象查根源、从根源查管理,加强对违章现象的分析,准确查找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三是要“狠”:严格按照违章处罚办法,对违章责任人严肃处理,对严重违章行为,毫不留情地给予通报和曝光。
(四)危险点分析预控要精细,防范措施要落实
危险点分析预控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地查找和分析未来作业过程中的危险点,并提前做好各项预控措施。按照可能导致事故的原因、事故类别的分析和通过现场考察、预想、演绎推理、同行业在同类作业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实例及根据法律、法规和安全规程进行分析查找危险点,明确告诉企业职工哪些是危险点,引导职工正确识别。并进一步对其危险程度、出现频次及可能导致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风险等级,确定管理控制级别,并依据相关规定和规程,针对作业项目的每个危险点,分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总之,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管理的系统工程,而实施安全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强化“认真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提倡“在认真的态度下将工作做细,在做细的基础上将工作做精”的意识,使企业安全管理从粗放式管理,逐步转变到精细化管理,真正达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据可查”的最佳安全管理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精细化安全管理机制,更好地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第三篇:论精细化管理的几个特点 2011
论精细化管理的几个特点 2011-10-27
标签: 管理变革专家量化管理专家流程再造专家
当前,中国大多数中小私企的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管理的最原始阶段——构造管理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企业所考虑的不是内部资源如何整合、如何发掘机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这些课题,它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它们将今天而不是明天的生存之道作为考虑工作的出发点。这样,它们从一开始就给工作降低了标准:只是满足今天的需要,而不去设计企业未来的发展。其实,创业者在企业发展初期,就应该要考虑企业的未来去向,即要将企业办成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它需要配备怎样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为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又该采取哪些行动?这些问题可能显得有些啰索或多余,但真正深入思考其中的却并不多。泽亚企管认为,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处于管理初级阶段时,就应该以系统化的眼光来看待它的动态发展,即在企业的粗放式管理阶段就应该去探索精细化管理之路。现实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处在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且这种过程呈现停滞不前的现象,从而成为中小企业的一个管理瓶颈。因此,正确理解精细化管理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那么,精细化管理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泽亚企管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专业化。这是精细化管理的最大特点。它要求传统的管理者从侧重操作、凭经验做管理,转变到具有较强专业能力、能以系统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来处理企业问题。精细化管理强调一个“细”字,它使得过程控制成为关键。而要控制过程就必须对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控制到位,这除了需要执行力外,更需要执行这些动作的专业能力(首先,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对工作有所了解,其次,它要求管理者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所以,专业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首要条件,管理欠缺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相对企业发展需要而言的,满足不了企业发展需要或将管理者摆错了位置,使其未能发挥自身专业能力的,亦属于欠缺专业能力这个范畴),精细化管理就不可能成功。专业化不只是对管理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要求——它要求管理者必须持续学习,以提供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同时,它也对管理者的工作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传统的财务管理人员以办公室为办公地点,以核算数据、提交财务报告为主要工作,而精细化管理则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成为财务管理与控制方面的专家,他必须将工作中50%以上的时间用深入到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对产品、生产工艺、作业流程等内容),了解企业成本流及主要的成本中心,找到成本控制点,以提出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案。又如:在ATL公司,项目组的物料管理目标将从关注仓库的账、物、卡相符率,转移到了如何加快库存物料周转次数这一目标上,专业这项资源促使我们的工作目标发生转移。流程再造、ERP、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性思维模式等,这些都是专业化的管理工具,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学会并利用它们来处理工作。
2、系统性。它对管理这项工作提出了系统性思维要求。它要求管理者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裂开的事物,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发掘发展机会。系统性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例子莫过于PDCA管理循环了。泽亚企管认为,企业管理问题之所以重复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管理者的工作没有做到很好的衔接,而是处于断裂状态。如同PDCA中的管理循环,管理者拟定了工作计划,却没有人执行计划;有人执行计划,却没有人检查计划有无偏离预期目标;也许有人监督、检查,但结果往往是只监不“控”,无人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形成改善动作,为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创造条件(PDCA不限于一个循环,而是由无限个循环构成,它推动企业持续改善)。在整个PDCA循环中,精细化管理特别侧重于“总结/改善”这个环节。因为“总结/改善”所形成的生产力正是前面三个动作的价值所在。否则,管理行为就无法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管理行为就无法得到固化、优化,企业
就不能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3、成果导向。精细化管理要求管理者的工作方向发生转移,即从以工作任务、修补问题为导向转变为以工作成果、发现机会为导向。在任何一家工厂,精细化管理始终都以持续地“降低成本、提升质量、缩短交期”为关注要点来展开。要使工作具有成效,管理者就必须区别对待工作(实质是区别对待工作资源),并对工作有所取舍。取舍的本质是“扬弃”。它涉及到资源如何利用的问题——管理者既不能将现有的资源放在无效、没有前途的业务上,也不能将现有的资源重点放在今天的销量较好,但不能成为明日生计来源的业务上,而应该放在创新业务上,即明天的生计来源上。另一方面,它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正确、清楚的工作目标,并确保这一目标得到足够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一般会对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发扬,但对错误的产品、工作、业务、市场等却缺乏放弃的勇气。其实,需要推进与需要放弃的是互为补充的,这是因为放弃往往解放了必要的资源,以使企业能够在正确的业务上具有足够的资源。因此,发扬与放弃应当具有相同的优先级。泽亚企管建议,每隔一段时间(一个季度或半年、一年),企业有必要系统化地评估企业的所有产品、服务、活动、企业文化和所有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明确要放弃哪些过时或错误的举措,或值得发扬的宝贵经验。
4、观念创新。在精细化管理阶段中,除了要求专业能力、产品技术等得到创新外,更重要的是管理者的观念要得到创新,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意识。现实中,保持观念的同步创新往往被企业所忽视。观念创新要求企业做到:首先,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持续改善”,它要求企业具有追求完美的管理精神。这种完美包括对细节的确定,不搞工作或数据上的“模糊”战术。其次,要激励企业员工不断实施创新行为,除非管理者敢于打破旧有的模式,以新的姿态、方式从事工作。否则,一切都只能停留在原样。要在企业营造一种“容许失败的创新行为存在,但不能容许无所事事的行为存在”的创新文化。第三,精细化管理要求全员作战,搞群众运动,而不是管理者的特权。它要求每个员工都有工作目标,并能自我进行目标管理。同时,也能对企业的工作提出改善意见。第四,将管理关系演变为管理+经营的这种双重关系。管理者必须将精细化管理视为一项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打打工、混混日子的短期行为,企业必须将市场压力分摊到组织内部的各部门、各环节中去,此时,管理者承担的不再仅仅是管理责任,更有经营的权利和责任。第五,它要求企业各模块紧密相连,高度开放。特别是要有良好的沟通氛围。沟通,本质上不是以人际关系的改善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工作的改善为关注要点。通过沟通将“研、销、供、产”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整体运作。现实中,管理者侧重于人际关系的沟通而忽视了针对工作的沟通,侧重于部分单独的运作,忽视了整体的运作。如:销售部往往没有为技术部的设计工作提供市场信息,技术部门在设计产品时也很少与业务员进行沟通。
上述仅是精细化管理的几个特点,都是从理念层面上来阐述精细化管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不解决精细化管理理念,导入的精细化管理动作在缺乏理念的指导下就可能会迷失方向。泽亚企管认为,打造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在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管理者所认为的“成本、价格、质量”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泽亚企管持怀疑态度,泽亚企管所认为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只有两种:技术创新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所谓的“成本、价格、质量”只不过是它们创造的成果而己。粗放型管理——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管理解决的是管理基础问题,精细化管理解决的是核心竞争力问题,信息化管理解决的是管理自动化问题。在这三者中,精细化管理是重中之重。很多企业导入ERP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直接从粗放型管理阶段跳跃到了信息化管理阶段,没有很好地解决好精细化管理这个问题。泽亚企管所在的ATL项目正是处于这种阶段的转型时期,从理论上讲,它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基于精细化管理更多的是要从战术/动作上有所突破,这也是泽亚企管要继续跟进的一项工作,欢迎更多的管理人员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以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形成中国式的管理之道,解决了精细化管理这个难题,就等同于在企业建立了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
第四篇:论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
论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
□ 杨毅
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
摘要:推进经营战略转型,做大做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提升整体实力,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首选战略。实施精细化管理是该战略的直接决定因素。商业银行的一些行为要素通过若干变量影响了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而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即核心竞争力。本文论述了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必要性,并指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经营战略转型;精细化管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必要性
(一)内涵。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是指经营管理者运用精心设计、精细制作的管理方案,通过周密思考、运作和细节控制,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监控的管理行为,是现代商业银行行为管理科学发展形成的一种管理理念。精细化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对管理活动的细节刻画和程度描述;从理念上讲,要求管理行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其主要特征:一是重视过程的管理;二是重视系统的管理;三是重视全员的参与;四是重视信息管理;五是重视持续改进;六是追求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统一。其目标是管理过程安全、高效,成本控制合理、规范,经营效益真实、显著。
(二)必要性。一是有助于理顺和解决旧体制中存在的机构链条长、信息传导慢、工作效率低、风险隐患多等管理粗放问题。二是有助于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和即期效益及缺乏长远目标和成本意识的短期行为,尽快改变长期积累的多种结构性矛盾和低效率的增长方式,确保发展质量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三是有助于整合内外各种资源,壮大优质客户群体,确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助于提升管理层次,改造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五是有助于提高内控水平,有效防范各类风险,减少案件、事故或差错的发生。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确立系列管理目标。一是以业务系列为基础,建立三个纵向体系:以质量和效率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体系,包括前台运作、后台业务、产品设计、客户开发、产品营销等;以分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业务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二是以管理目标为基 础,建立三个横向体系:目标体系将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每人每天每事,促成责任目标可辨、可查和惟一;控制体系将控制目标具体到每个岗位、个人、每段时间,促成网络自控、互控和专控;考核体系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部门和项目,促成业绩评价及考核分配公平、公正和透明。
(二)再造业务管理流程。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重新审视,再造以细节为重点的业务管理流程。一是实现业务管理精细化。把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新组合,建立能以最快速度满足客户需求的运营机制,实现流程合理、制度衔接、信息顺畅、资源共享、执行到位。并建立业务流程控制程序,消除各部门之间的摩擦,降低管理成本。二是实现客户管理精细化。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体(客户既指银行的外部客户,也指银行的内部客户,即不同部门互为客户),设计各有侧重的业务管理流程,实行差别化管理,稳妥退出低效和无效市场,强化公司、机构和个人客户的组合营销,建立对接互动的营销渠道,充分挖掘客户的深度价值,从根本上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实现业务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三是实现成本收益管理精细化。将成本收益控制管理渗透到经营行为中,做到每笔资产业务都讲求收益,每笔负债业务都讲究成本,每笔中间业务都讲求回报。
(三)优化业务结构。一要优化资产结构。在保持信贷资产合理适度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非信贷盈利资产营运的多元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要大力发展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票据融资、贸易融资等高附加值资产业务,用最少资产占用获取最大盈利回报。二要优化收益结构。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为核心,整合优化服务产品和 营销渠道,进一步巩固原有优势领域,做大做强现金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和各类理财等新兴业务,积极抢占高技术含量和高成长性的中间业务市场,实现利差收入和非利差收入的均衡发展。三要优化客户结构。要改变以往把规模大小作为衡量客户优劣的做法,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大小,以不同的成本服务于不同的目标客户,建立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同时要不断拓展新客户和新市场,淘汰无效和低效客户。四要优化负债结构。转变传统负债业务经营思路,探索发行一定规模的金融债;严格存款结构管理,降低付息成本;着眼于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创新以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为主体的负债替代产品,分流高成本负债。
(四)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一要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合理界定后台管理人员和前台营销人员比例,优化劳动组织模式,分流冗员和低效员工。二是提升内部资金配置效率。推进内部资金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现分产品、分部门、分客户、分机构的效益评价,构造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三是提升渠道资源配置效率。撤并单一低效网点,加大重点区域的网点资源投入。四是提升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根据区域经济金融资源状况明确分支机构经营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根据它们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找准适合各自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按照“战略性退出和有选择地进入”相结合的原则,科学规划区域发展布局。
(五)稳步推进扁平化管理。一是明确一级支行定位。一级支行是利润中心,主要任务是“抓市场、搞经营、增效益”,要建设成有执行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经营网络,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管理职能。要彻底改变机构设置和职能,根据不同支行的规模和特点,合理设置机构数和人员编制。二是明确二级支行定位。打破单纯开展个人负债业务的局限性,赋予其综合经营职能。二级支行的行长是经营的组织领导者,配备营业经理承担内控责任,同时配备理财经理、客户经理、大堂经理和柜员承担营销责任,把二级支行最终改造成办理对公对私本外币、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综合化经营机构。三是强化二级分行对一级支行的管理,直接监控和考核二级支行。二级分行对一级支行的高管人员实行考核聘任,委派总会计和内控人员,直接管理一级支行的经营管理;直接管理二级支行的账户信息、经营指标等,并实行全辖统一考核排名,直接指导二级支行的业务操作。
(六)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一要计量和管理各类市场风险,建立一套风险计量系统,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和科学管理。二要科学预期获利。以净利息收入作为短期盈利目标,以市值也就是把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作为长期盈利目标,谋求短期和长期盈利目标的平衡增长。三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过调整利率敏感和非利率敏感的资产负债组合结构,改变资金缺口的大小,以达到盈利最大化。创新对冲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矫正资产负债结构的失衡。四要全面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全面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完全实现市场风险集中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结构,建立以风险调整为中心的营运决策机制、绩效衡量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七)全面加强风险内控管理。一要重塑风险管理理念。关注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趋利避害,把风险转化为收益。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主要由股东决定,但是股东的偏好不能过于激进,必须树立长期稳健经营的理念。二要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监控和定期评估。三要重构并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包括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及风险管理岗位几个层次在内的独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并逐步实现垂直管理、横向协调的矩阵式风险管理模式。
(八)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用于覆盖非预期风险带来损失的权益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在经营中要严格执行经济资本控制。一要严格执行经济资本增量控制计划。尽量将经济资本配置到低风险业务上,限制高风险资产增长,同时减少存量资产占用的经济资本。二要努力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在分配经济资本的基础上,设置经济资本回报率指标,对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进行评价,既要考察其盈利能力,又要充分考虑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并将绩效考核和经济资本回报率挂钩,使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单位或业务得到激励或发展。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增加值。要保持实际经济资本回报率高于最低回报要求,确保经济增加值为正值,同时要力争实际经济资本回报率高于系统内和同业平均水平,确保经济增加值 最大化。
(九)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健全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削减管理人员,将具备较强创新和开拓能力的人才充实到一线营销队伍中去。在管理职务序列之外设立业务职务和技术职务序列,为专业和技术人员开辟更为广泛的晋升渠道。要经常进行内部岗位轮换和部门间人员交流,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二要改革激励机制。实施“成本、交叉、全员”相结合的营销策略。“成本营销”即对每一笔营销进行量、利分析,按规定比例计价。“交叉营销”即调动各部门在销售自身产品的同时,连带销售其他部门产品的积极性,挖掘资源整体潜力。“全员营销”即在非营销岗位聘任兼职客户经理,调动全员参与营销的积极性。三要再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新的平台应考虑增设机构地理信息、多媒体音像等信息,在功能上增设信息分析、查询统计、人员控制等,使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论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
办公室工作精细化管理
近期仔细读了《精细化管理》和《细节决定成败》两本书,可以说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当前很多国有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浮于事、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也随之加快,各个行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要想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企业自身就必须提升竞争力,而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就是管理水平,由此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下面就企业办公室里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的管理进一步推向更深层次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当今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在企业办公室合理运用和开展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长期以来,多数国有企业办公室采用的还是粗放式管理为主。管理者基于过去的经验,往往喜欢个人发挥,无法保证管理的实效性和延续性。要想有效地管理好办公室,首先一定要将这种粗放式管理方式转变过来,在工作方式上进行细化和量化,以便于办公室管理精细化能够真正实现。这里我们所说的细化也就是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细分,这有助于建立工作流程,且责任到人,进而从时间进度上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做量化处理则是要针对工作量来进行分配,合理地量化安排,以便真正提升工作效率。在做好细化和量化之后,还要将流程化和标准化的理念引进来,流程化就是分解每一项工作任务,按照其自然发展顺序一步步衔接下去,以至完成该项任务。标准化很好理解,就是使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及任务完成的质量符合相关制度标准。最后就是要强化协同意识,办公室内部事情繁杂,光靠一个人、一个部室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协调好其它部室、其他人来共同完成,这样才能更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承办会务,我们办公室前期要做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制定会议方案、起草会议文件、下发会议通知、布置会场等,会议期间要做好服务工作,会议后要进行会务工作总结等。会务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必须要有科学缜密的工作方法,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敬业精神,一着不慎,就会影响到会议质量甚至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形象,这着实考验我们管理者。若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将该承办会务的工作细化和量化,按照工作难度和工作量的大小分配到人,并安排好各个事情完成的时间节点,将任务流程化,再着重强调细节,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遇到困难时,比如起草文件某一部分材料不足时,可求助相关部室来解决,就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我们才可能做到对会务的承办工作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有条不紊,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合理分工、细化责任、量化考核。要实现企业办公室的精细化管理,这内涵的最后一条,即量化考核也必不可少。而量化考核前提是要将目前管理内容中缺少量化和标准化的方面填补上,并对办公室人员加强制度、流程和规范等方面的学习,以此来促使办公室精细化管理品质的全面提升。量化考核要做到严字当头、严格标准、严格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自身更是要以身作则,带头执行。根据考核结果,实事求是,严格奖惩兑现,这样得到奖励的可以被激励,受到惩处的就能促其悔过。
为了将一系列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建立起来,还需要经常强调精细化意识,以便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逐步培养精细化思想,养成精细化工作习惯,促使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整体上有所提高。
精细化管理是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这正是我们国企目前需要的一种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长此以往、不断坚持。将精细化管理逐步融入到我们公司办公室的日常管理中去,可以切实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有效地促使办公室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