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成效-定性效益
应用成效-定性效益 定性化效益分析:十大管理问题的协同解决之道
管理问题 问题的主要表现 管理思想及理论 协达的解决之道
执行力缺政令不通、令行不止:人执行力管理 门户、流程、知识三大IT方失 员职责、制度、文化三者案
管理不善
管理黑箱 四大粗放管理现象:不精精细化管理 “精确、细致、深入、规范”
确、不细致、表面化、紊的管理
乱
工作官僚四个边界造成的官僚:垂无边界管理 四海一家,打破四大边界 化 直、水平、外部、地域
四种僵化现象:一成不变、柔性管理 灵动、平等、信息化、学习
组织僵化 各立山头、信息不畅、因型
循守旧
业务流程测量、分析、改进、监控六西格玛管理 强化流程管理,计算标准规无标准 这四大流程和质量漏洞。格离差
团队貌合三种状态:亚文化、个人冲突管理 六项改进:直接交流、全员神离 化、背后抱怨 监督、坦陈意见、展现实情、合理授权、统一文化
管理者分三大角色问题:冲突、不角色管理 统一角色期望、明确角色定身无术 明、负担重 位、平衡及减少角色负担 时间利用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GTD时间管理 管好5个步骤:收集、处理、率低 确的事 计划、行动、回顾
知识滞留 知识沉淀在每个人手中 SECI知识转换管理 公共知识轮廓和个人化隐性
知识并存的应用方案
知识散落 知识散落在每个工作节点 弗朗霍夫流程导向完善管理知识的产生、存储、的知识管理 传递、应用各个方面
执行力管理
管理问题:执行力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政令不通、令行不止,出现“人员管理混乱、流程运行不畅、知识杂乱无章”三个执行力低下的重大现象。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能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采用“门户、流程、知识”三大核心IT管理手段,解决管理中“职责、制度、文化”三大核心方面的管理问题,以提升管理执行力。
精细化管理
管理问题:管理黑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大粗放型管理现象:管理数据不够精确、管理内容不细致、管理工作浮在表面、管理秩序紊乱。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设计,用户单位采用协达软件之后,可以打破管理黑箱,原有的粗放型管理可以变为“精确、细致、深入、规范”。精确,采用IT技术,让管理数据精确及时,可以用图形化和数据列表的方式,监控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业务节点,甚至可以监控每位人员的每个操作动作;细致,管理内容可以涉及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细致完善,业务流程清晰明了、丝毫毕现;深入,管理措施深入本质,洞透工作执行中的“职责角色”和“主观能动性”问题;规范,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手段规范所有行政和业务管理程序。
无边界管理
管理问题:工作的官僚化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四个边界造成的官僚现象:垂直边界--管理层级多,层层请示汇报;水平边界—部门和人员冗余,指手划脚的人多,负责做事的人少;外部边界—与外部业务单位(供应商或客户等)之间零和搏奕(例如讨价还价),却又内外勾结、损公肥私;地域边界—总部和驻外机构内外有别,区域不同导致工作方法、团队氛围不同。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基于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思想,借助IT技术,打破垂直、水平、外部、地域四大边界,让所有工作人员在基于网络的一体化工作空间中工作。使用协达软件之后有四大改善:工作流程畅通,请示汇报不再跑腿磨嘴,工作批示快捷便利;职责定位明确,个人、部门、角色的职责权限清晰明了,任务“节点”处理落实到人;内外协同一体,可以将外部单位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透明公正、及时反馈;“四海一家”的办公之道,远在天涯近若咫尺,只要有网线就可以实现统一办公。
柔性管理
管理问题:组织的僵化问题。具体表现为四种僵化现象:管理模式一成不变,一有变化伤筋动骨;管理人员各立山头,势力范围不可侵犯;信息传达缓慢拖踏,各有各的谱、各唱各的调;工作人员因循守旧,工作思路严重落伍。
解决之道:使用协达软件,可以构建“灵动、平等、信息化、学习型”的,具体“柔性管理”特征的组织,具有以下四大转变:强调以快速反应应对业务变革,业务流程的改变随心所欲;注重平等和尊重、工作职权依赖于在组织中的角色而授予,建立目标一致、协同一体的高效组织;建立数据精确、内容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据信息门户和协作区、多角色授权等软件功能,便捷地建立虚拟团队及工作组织;运用知识管理功能辅助建立学习班型组织,方便地实现隐性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六西格玛管理
管理问题:业务过程无标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流程衔接由人为,业务过程靠天定,工作质量无保障,管理效率随心意。由此,业务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中出现四大漏洞:无法测量、不能统计分析、不知如何改进、没法实时监控。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对六西格玛管理中的“流程”和“规格”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大部分的业务都可以流程化,并且支持流程嵌套,每个流程节点都可以用时间效率来设定标准规格,也可以在流程表单中设定其他的标准规格。依据计算机的计算和统计优势,将每个实际业务示例的运行结果值,与标准规格进行比较,得出标准离差(西格玛),以供管理决策。
冲突管理
管理问题:团队成员貌合神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三种状态:组织中存在亚文化,对组织文化的接受度低;个人目标高于总体目标,个人意见高于组织决策意见;当面不发表意见,背后乱发表意见;
解决之道:采用协达软件之后,可以依托以下六项管理改进,有效地缓解冲突:直接交流,提供网上电子化的即时通讯IM、电子邮件Email等交流平台,甚至可以开放权限,让最高管理者与普通员工进行对话;全员监督,采用意见反馈、电子投票等功能,让全员监督所有管理工作;坦陈意见,提供BBS功能,让工作人员直接抒发自己的意见;展现实情,以信息门户为平台及时准确地直实的管理数据和组织精神面貌;合理授权,通过在协同软件中的授权,避免假公济私的情况产生;统一文化,便捷地发布知识、规章制度、新闻公告、CIS等,让所有
组织成员有一致化的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角色管理
管理问题:管理者分身无术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的底层管理者,都会出现“卡恩”所指出的角色管理的三大问题:角色冲突、角色不明、角色负担过重。
解决之道:采用协达软件,可以有效缓解上述角色管理的三大问题:对业务流程和“数据、知识”等管理内容,定义角色权限,避免组织成员对角色的期望不一,而造成角色冲突;及时从信息门户中获得该角色所需要的各项信息,甚至依据系统权限自动推送信息给管理者,避免因为信息不畅、定位不清,而造成角色不明;通过流程绩效统计,可以查看及平衡工作任务,同时,所有的管理决策和工作处理全部电脑化,通过任务推送等方式将信息与任务集中处理,避免管理者因繁杂的文山会海、签批、审阅等“事务”性工作,而造成角色负担过重。
GTD时间管理
管理问题:时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不能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时间管理紊乱,有时间没事干,是事没时间干,在以下五个工作处理步骤中都存在问题:工作任务无法归集整理、不能及时找到应处理任务并予以便捷处理、事前无计划、事中无记录、事后无回顾。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采用GTD(Getting Things Done)时间管理理论,利用“日程管理”功能,把一个人所要要完成的任务和事件全部从大脑中移出来,记录到电脑上。协达软件支持GTD的“收集、处理、计划、行动、回顾”这五个重要步骤,即:任务的自动和手工收集、任务的集中展现和处理、制定好计划并按计划行事、经常性回顾及检查工作。
SECI知识转换管理
管理问题:知识滞留问题。具体表现为:个人不愿意主动贡献知识,组织单位发布知识很不方便,大量工作经验、技能、分析等知识存留在个人头脑中,而许多工作人员无法了解此类知识,组织单位无法方便管理知识技能文档。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独有的公共知识轮廓(Profiling)与个人化(Personalization)隐性知识并存的应用方案,方便地实现了知识群化(Socialization)、外显(Externalization)、融合(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实现了SECI理论关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同时邮件等个人化的原始工作文件可以方便地转为知识。个人知识能够即时记录,并独立设立存储目录,也可以随时共享出来,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可以对共享出来知识进行审计。
弗朗霍夫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
管理问题:知识散落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知识散布在大量的工作流程节点中,收集、整理非常麻烦。知识整理、利用繁琐,往往事后回顾,写知识技能的总结,而不是工作过程中即时归集知识。
解决之道:协达软件完全遵照德国Fraunhofer(弗朗霍夫协会)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型,在每一个业务流程环节,都可以将知识归档,完善管理知识的产生、存储、传递、应用各个方面。
第二篇:农村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及其环境效益探讨
农村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及其环境效益探讨
摘要:在保山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现状,结合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新农村的问题和居民的用水需求双重的考虑,指出了太阳能热水器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的重要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既保护了森林,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6014102
1引言
近年来,保山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直在加快,农村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已经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基础建设,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给保山太阳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根据农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数量和家庭收入分析与预测的数据,到明年,太阳能热水器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亿台,农村是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地区作为快速发展的基础。保山市编制了《保山市“兴边富民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及2008―2010年投资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
然而,保山市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笔者总结了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使用现状及对生态保护的关系,指出中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存在有不规范的地方,管道随意安装,温度控制不好。
2自然概况
2.1地理位置
保山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东经98°05′~100°02′,北纬24°08′~25°51′之间。东与临沧市接壤,东北与大理白族自治州相连,北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南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毗邻,西南和正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167.78 km。全市辖1区(隆阳区)4县(施甸、腾冲、龙陵、昌宁)。全市人口244.2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5%。保山是一个边疆、山区、民族三位一体的地区。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两者之间。
2.2?夂蛱跫?
保山市地处横断山脉南缘,热带与亚热带交接区,最高海拔4058 m,最低海拔535 m,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多种气候类型,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山多林茂,大小山脉分属于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山系。全市总面积19637 km2,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58.4%。森林覆盖率52.9%,保山地处低纬度地区,日常辐射强,在露天坝地区日照时间2200~2400 h,日照率为达到了45%~55%。
2.3地质地貌
保山市是高山峡谷地形,其中高山占据了97%,山谷盆地只有3%,地质是岩石弱,容易崩溃。在整个保山市,水系发达,河流众多,纵横交错,境内蓄水面积100多km2的河流8条,蓄水面积500~1000 km2的河流5条。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陡峭的斜坡和物料的稳定性差,在水和重力作用下容易形成水土流失。
3保山农村太阳能现状
3.1现状及意义
自2001实施省级太阳能促进工程和保山市退耕还林太阳能热水器工程以来,到2017年初在保山市农村地区安装了77726套太阳能热水器,按每架设一套太阳能热水器年可节柴1 m3。照此计算,共77726台,可年节柴77726 m3,按薪炭林每亩蓄积4 m3计算,保山农村年新增节柴能力7.7726万m3,折标煤6.94万t,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88万t。太阳能热水器项目建设形成的节柴能力相当于每年有1.9432万亩林木免遭砍伐。按3.5亩森林可保持水土流失2 m3,年可保持水土流失11104 m3,按薪柴1 m3售价300元计算,年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331.78万元。项目建设受惠农户约7.7万户,受惠人口约22万人。
3.2国土绿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市政府为了为环境建设与保护,推动森林保山建设,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两江四路”沿岸沿边生态恢复治理的意见》《关于实施绿化荒山行动的意见》《关于加快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实施意见》等。开展了“两江四路”生态治理工程,到了2016年,工程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已经有显著提高。
3.3农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困难
虽然,农村经济能力水平在提高,但仍有一些农户经济情况十分不乐观,经济能力十分有限,比如安装太阳能3000元,建造洗澡间又是10000元,这对这些农户来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政府还是需要照顾这些经济能力有限的农户,加大补贴。
3.4农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有利条件
首先,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广大农村都安装了自然水管道。农民收入增加,经济实力提高了生活质量。太阳能热水器的认知度已显著改善,所以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前景广泛。100 m2的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节省标准煤(热值为29380 kg),数量为19 t;太阳能是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对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用热水洗澡、洗涤需要,同时改善健康状况。
3.5安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方面:目前农村的住宅设计和建设,一般只考虑冷水管道,同时忽视热水的使用寿命管道导致这些用户在晚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热水管需要在墙上穿孔,并暴露在户外冷热水管道造成的凌乱布局,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在房顶上,没有加固,有很多安全隐患,太阳能热水器防雷的积极性。调查显示,所有的农村太阳能热水器没有防雷措施,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即使避雷针,安装高度和安装方向不符合要求,由于大部分管道和 导线被悬挂在墙上,管道保温的效果差,容易在冬天冻结堵塞管道,甚至造成管道开裂外,管道日晒雨淋,易老化泄漏事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鱼龙混杂,品牌的外观,颜色也不同,也难以实现与建筑统一和谐。
4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趋势
4.1太阳能热水器将在新农村迅速普及
全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相当于1.7亿万t标准煤,相当于我国年消耗能源总量的1000多倍,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批相关标准,产品质量正在不断完善;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尤其在农村,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在保山市的份额已超过90%的结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保山统一规划移民安置比较规范,对太阳能热水器最好的太阳能安装率已达到100%。
调查中的结果可以观察的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太阳能热水器预计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迅速蔓延。
4.2未来居民购机将选择大容量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农村人口人均每天用水55 L,而且这些水资源只能达到浴水的使用量,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普及推广下,农民93%的洗衣机随着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洗衣水也会用热水,加上厨房菜肴、洗碗水的热水需求,现在热水需求量统计,太阳能热水容量距离饱和还很遥远。
由图1可以看出,太阳能热水器的需求能力伴随着生活变化也在增强,人们的潜在需求性渐渐反映出来。随着使用热水的生活需求的持续提高,不再是单一的热水,沐浴,现在已经扩大到洗衣,拖地的全方面全家水系; 热水频率和使用方式也在变化,冬季浴可能是从原来每周一次向一天一次的发展,所以大容量的选择将成为购买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趋势。
图1太阳能热水器需求
4.3太阳能与建筑能否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一部分
农村建筑房屋设计中,大部分的设计只考虑了冷水,电气,天然气管道,但都同时忽视热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太阳能热水器没有适当的安装预设,嵌入建筑物后安装完成 太阳能热水器,有很多隐患。
要使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安全,做到太阳能热水器真正与建筑有机结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规划和设计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开始考虑到适度进行预作废,嵌入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及管道准备的太阳能热水器和防雷工作 系统有效连接; 水管应采取适当的绝缘措施,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使太阳能系统成为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同一时间的加热表面被布置成天窗,阳台式的增强太阳能性能,壁挂式和其它形式的装饰物的组合与所述建筑物的外观,太阳能和建筑物完全集成到突出新农村建设。
5结语
保山市农村地区已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护生态建设一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手段。该项目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洗澡,烹饪,节约煤炭,电力,天然气等商品能源,为农民节约资金,增加收入,同时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显著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尤文志.农村应用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J].建筑节能,2015(7):1~9.[2]刘丽萍 我国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电气应用,2016(6).[3]李蔚,吴婧华,张文良.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应用[J].价值工程,2015(6):40~41.[4]王样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c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三篇:班班通应用效益研究方案
附件1 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班班通应用效益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刘延东副总理曾在2012年9月5日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也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它是‚宽带网络校校通‛的延伸,推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由数字校园建设向课堂应用转变;它也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高效的班班通,有效的人人通是很难做到的;它也是目前教育资源公共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在中小学落地的主要载体。‚三通两平台‛作为一项需要系统推进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班班通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提升班班通设备、技术、资源的应用效益也就是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所必须聚焦的核心问题。
江西省自2010年5月开始实施班班通试点工作以来,以400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为抓手,示范引领其他中小学校以资源应用为导向,分时段、分步骤推进全省‚班班通‛建设与应用。截止2013年底,我省16635所学校的154191个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已达60448套,极大改善了班班通教学应用环境。南昌、新余等设区市班班通覆盖大部分中小学校。同时,以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中心的中小学数字资源应用体系初步形成。班班通应用也初见成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常规应用,数字资源开始真正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然而,还有很多学校仍未实现班班通;即使实现班班通的学校,部分教师仅把班班通设备当做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工具,缺乏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型的教学设计能力;班班通应用的目标仍是为了技术和资源的应用而应用,没有与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班班通资源应用模式也未成熟,教师可以借鉴的优秀课例少;区域层面的班班通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尚未形成,技术标准不一,校际信息孤岛仍然存在。综上所述,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从校校通发展到班班通,初步实现了班班通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进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然而,依据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的理念,规范技术标准,进一步整合优质数字资源,依托省级资源云平台,构建学校管理、师生教学、家校互动等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平台,挖掘师生教学需求,做好技术支持、资源推送、教师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全面推进班班通设备、技术、资源的深入应用是可能的。所以,课题组提出了《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班班通应用效益研究》课题。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省级资源云平台是区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承载主体之一;班班通作为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重要抓手,整合两者关系,将充分发挥班班通的教学应用效益,切实改变中小学教学模式,推进教育过程公平的真正实现。
本研究将结合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向省级资源云平台的转型的趋势,以应用为导向,进一步扩大班班通覆盖面,在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构建泛在学习环境;整合相关软硬件资源,面向教学应用,最终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全面提升班班通应用效益。同时通过比较广泛的应用示范,对于全省范围的推广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概念界定
1.班班通:中央电教馆提出以下概念界定:‚‘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我省现阶段初步定义为:‚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教学班都装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并以投影机或电视机为显示终端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每个班级都能同时连接网络、演示课件、现场直播、收看影视节目等,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本课题指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建设的基础上,依据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的理念,采用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面向全省中小学、幼儿园的资源服务平台。它通过整合全省优质数字资源,采用分析教师资源上传下载等数据的方法,在实现班班通的基础上,向学校、个人学习空间智能推送贴切师生实际需求的资源,并带动社会应用,在全省形成一个优质资源‚淘宝网‛,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学校、师生、家长互联互通的‚qq空间‛,最终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移动学习的泛在环境,借助班班通、人人通,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公平。
3.应用效益:‚班班通‛投入与教学应用的产出比,即教学效率(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与‚班班通‛应用的关联度)。
三、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课题组在‚中国知网‛键入‚班班通应用效益‛没有搜索到相关论文;键入‚班班通‛的主题词,通过搜索相关期刊、论文库,大体上可以把相关搜索结果划分为以下几类:阐述‚班班通‛意义和作用的文章;探讨‚班班通‛建设研讨方案;介绍‚班班通‛建设方案、开发设计、设备安装和配备标准等;探索‚班班通‛教学实践应用和应用策略。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以班班通作为对象的研究逐年增加;对于班班通产生的背景、意义、内涵、实施规划、配备标准、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较多,而对班班通应用模式和应用效益评价方面的探讨不够。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省班班通工程的推进,尝试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资源深入应用、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整体推进班班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班班通的应用效益探索,最终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的服务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区域均衡发展。
四、理论依据
1.全国教育信息化视频电话工作会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2.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特有的优势,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把这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并进一步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信息刺激的接受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员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全面提升教师的班班通设备和资源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效果、效益。
五、研究目标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出发,依据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的理念,加快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向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云转型,开发并完善省级资源云平台;将最新的技术和应用方案结合到班班通的建设与应用当中,优化班班通环境;班班通资源由输送向推送转型,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六、研究内容
1.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班班通‛工程的拓展建设与深层应用研究; 新技术支撑下的‚班班通‛软硬件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新技术在‚班班通‛环境下的创新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班班通‛环境下的教学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班班通‛环境下的学习应用研究; 基于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学校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班级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教师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学生空间建设与应用研究; 3.‚班班通‛背景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优质数字资源班班通的理论研究;
基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资源整合研究; 基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资源应用策略研究; 基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基于省基础教育资源云平台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 ‚班班通‛优质资源开发研究;
名校课堂、名师课堂、大规模在线课堂的应用研究; 4.‚班班通‛背景下的教与学研究; ‚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方法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教师备课模式研究; ‚班班通‛环境下的差异化教学研究; ‚班班通‛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班班通‛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 ‚班班通‛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5.‚班班通‛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教师远程大规模在线培训模式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培养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教师培训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校本培训新模式研究; ‚班班通‛背景下校本教研创新模式研究; 6.‚班班通‛评价与发展研究; ‚班班通‛教学应用评价标准的实证研究; ‚班班通‛教学应用评价体系的研究; ‚班班通‛工程应用保障体系研究; ‚班班通‛工程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七、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依据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的理念,结合省级资源云平台的开发,以构建班班通背景下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个人个性化学习等的学习环境为突破口,重点推进优质资源自主学习、个性化服务等班班通应用发展策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师生通、生生通、家校通、人机通等模块,从管理和应用制度、教师培训、环境优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教学模式等多方面整体推进班班通应用效益提升。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分析—构建模型—检验推进—反思推广的思路进行;方法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
首先对‚班班通‛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把握主要问题和发展需求,同时积极追踪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主题和焦点,引入参考和学习;然后结合省级资源云平台建设,在完善班班通管理和应用制度的基础上,尝试按照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要求进一步优化环境,通过分析平台数据,挖掘师生的需求,推进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班班通‛设备、技术、资源;最后总结并开展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探索多层次、多视角的‚班班通‛应用个案,为全省全面推广‚班班通‛的建设和深层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通过对‚班班通‛应用的规模、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应用过程的问题,总结经验,切实提升‚班班通‛应用效益,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分析、调查研究阶段(2013.12—2014.3)本阶段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掌握班班通应用效益相关资料,利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首先对实现班班通的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管理、软硬件环境、资源共建共享、应用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问题解决提供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策略设计、模型构建阶段(2014.4—2014.12)本阶段主要依据上一阶段得到的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系统方法构建出班班通应用效益提升的具体策略,描绘出推进班班通效益的模型。
第三阶段实证检验(2015.1—2015.12)
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实践验证上一阶段提出的策略,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初步验证策略、模型的真伪。
第四阶段修正——推广阶段(2016.1—)本阶段是在上一阶段实践基础上,通过反思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修正策略和模型,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汇集各课题单位的结题结果资料、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推广应用。
九、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班班通‛应用效益研究》;
2.软件:资源云平台,微课等;
3.论文集:总课题组、子课题学校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论文;
4.研究案例: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班班通应用研究案例;
5.其他。
十、研究的保障条件
环境保障:江西省电教馆正着手加快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向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云的升级改造建设,开发并完善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我省班班通建设、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继实施推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逐步提升,为‚班班通‛应用效益提升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数字资源保障:目前,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总量达到170万条、资源容量达到了50T,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可免费共享成系列的网络课程资源。
人力保障:省电教馆成立总课题组,各学校成立子课题组,上下联动,集管理、指导、实施、反馈、提升为一体,保证课题研究有效推进。
第四篇:专利应用效益证明(写写帮整理)
专利应用效益证明
我公司应用中南大学与我公司共同研发过程中所形成的专利技术 “一种综合处理含铬铝泥回收铬和铝的工艺”(200610031559.6),形成了年产1万吨氢氧化铝生产线,在2009~2011年三年间共计形成销售收入 0.3亿元,利税0.1亿元;关键是实现了铝泥固废的零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甘肃锦世化工有限公司
年月日
第五篇:努力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效益
努力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效益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教师和孩子打开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扇窗户,提供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作为此项工程的受益地区,我们本着“规范管理、强化应用、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原则,在工程实施以来,我校摸索出一条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路。
一、规范管理,优化教师的应用平台
1、强化设备管理。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学校确定专人负责设备管理。对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明确了责任。根据文件要求,各项目学校制定了设备运行、维护和资源应用、管理等规章制度,建立了设备安装、使用、维护档案,使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管理真正的落到实处。
2、加强制度建设。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并完善了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下载、使用制度。
二、行政干预,驱动教师应用的动力
1、扩大宣传。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为了使广大教师尽快认识农远工程,我们积极利用会议、宣传板等形式进行宣传。一方面让大家了解国家农远政策,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远工程,另一方面,广大教职工认识到,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是大势所驱,是解决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从教师的考核、评定职称、评优等方面进行干预,广大教师有了紧迫感,提高了认识。
2、转变理念。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对传统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村教师信息来源相对闭塞,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会运用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和上课,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于思想领域是一场深刻革命。为了让农村教师适应新形势,运用好新手段,我们适时举办了农远资源应用、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上网操作与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广大农村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和INTERNET网上资源,让教师随时了解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转化,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成为广大教师一致认可和共同追求的教学理念。
3、典型引路。要引导教师走上现代化教学之路,把示范课的听与评引入教研教改活动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积极发挥教师进修学校远程教研部的作用,强化教研与指导,研究和推广应用三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和新鲜经验,把远程教育工程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之中。要求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要首先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技能,树立新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师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以现场会、辩论会为契机,在乡镇开展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通过示范课、达标课、竞赛课等激发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热情。通过引导,广大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为日常
教育教学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4、政策引导。制定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具体要求,完善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评估考核制度,是驱动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强大动力。在《阿城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中,我们明确规定,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率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评定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必要指标。项目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随机抽查教师利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情况,评价结果记入任课教师考核成绩。一线教师应用远教资源教学面达到100%,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达到总课时的15%——20%,各学科每学期上优质课2节以上。除了政策规定外,我们还积极鼓励各项目学校在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申报、立项、研究工作,实现了“以研促用,以研促教”,通过强推硬逼的措施,规范了管理,促进了远程资源的应用。
经过我们的努力,全区形成了领导有认识、教师有热情和远教资源应用渠道畅通、管理措施规范的局面。广大教师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远程教育真正实现了“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
三、强化培训,树立教师应用的信心
要运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既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同时还要掌握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技能。在初始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思想和技能上都准备不足。为了让远程教育资源真正的发挥作用,我们积极创造条件,重点抓好三级培训,即技术人员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远程教育资源培训。
1、技术人员培训。作好技术人员的培训,是远程教育设备充分使用的前提。工程安装过程中,就要求各项目学校确定技术负责人,跟踪设备安装的全过程,了解各种设备及安装技能。在省教育厅、省教育学院的关注支持下,举办了四期远程教育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班,组建了一支懂技术、会维护、能指导的专业管理队伍。设备安装以来,针对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疑惑,采取了“校本培训、网上培训”和“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形式,对全区各项目学校的技术负责人进行培训,掌握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技能,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讲解。组织人员编写了《远程教育设备实用手册》,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了一个比较权威的参考,保证设备的安全和正确使用。
2、信息技术培训。2003年,我区就完成了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中级培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教师原有的操作技能已经不适合新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师的操作能力,推进现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们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重点强化IE操作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培训。充分发挥技术负责人的作用,广泛开展校本培训,对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动画的操作,媒体播放程序的操作等技能进行了专项指导。教师综合运用计算机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师制作CAI课件的水平和CAI课件的使用率,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具操作性,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和资源的运用能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3、远程教育资源培训。远程教育网中的资源,极其丰富、新颖且贴近实际,教学资源栏目内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良好素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
作课件做了教育可用资源上的良好补充。为了广泛应用资源,各项目学校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发布节目预告,让教师熟悉远教资源,收看优质课程节目,聆听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扩视野。通过“课程改革”,老师们在教育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准确的把握新课程标准,为把握教材作好铺垫;通过“教育资源”“信息技术”,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空中课堂”,在听、看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学习新的教学观念、方法,培养教师的创新教学。经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好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多层次、多角度的培训,使广大一线教师了解了远程教育资源,能够正确使用设备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边培训、边使用、边提高”。远程教育设备已经应用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方面面,实现了教育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四、课堂实践,促进教师掌握应用的方法
远程教育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课堂教学,为了充分落实远程教育“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提出“以资源应用为保障,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目标,积极开展远程教育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大胆实践,逐渐形成、建立、完善了新的教学方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1、光盘教学:
光盘教学是远程教育的一种特殊模式,是课堂教学的崭新尝试。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匮乏和师资水平欠缺的困难。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通过教学光盘聆听到全国各地一流教师的授课,通过光盘的指引,也能和城市的孩子一样,参与到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开阔了视野。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光盘教学的三种教学模式:即观摩指导模式、讲解对比模式、四方互动模式。
观摩指导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同步学习光盘内容,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穿插必要的辅导,给予适当的点拨,给予合适的课堂评价。教师在熟练掌握光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前提下,根据班里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强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适时回放,让学生反复学习,直到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止。这种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光盘教学的特点,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中,既要熟练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熟悉光盘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农村孩子接受到了最优质的课堂教学。
讲解对比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根据教学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整合、运用光盘资源,巧妙引导学生利用光盘进行学习,攻克学习中的重难点,促进了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后,再通过光盘观看
背景材料介绍、重难点的演示和用表演方式呈现的内容等,学生对重要的概念,解决问题的典型方法,重要操作演示过程等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方互动模式:所谓“四方”,即光盘教学片中的教师与学生、教室中的教师与学生,这种模式适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光盘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现了看、学、讲、练的有效结合,使课堂上的学生与光盘中的师生实现互动。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这时候就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导演者和指导者,当光盘主讲教师对电视里的学生提出问题、布置任务,或者游戏活动时,我们的老师就要组织电视机前的学生做出必要的回应,实现人机互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取利用遥控器控制教学节奏,在提问处暂停,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后,再进行播放,与电视中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点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跟着电视中的老师进行学习,和电视中的学生进行比较,同时还要接受老师的指导,从而实现了四方互动。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是光盘主讲教师对我们学生的理解力、知识积累、学习条件、生活经验、接受心理等只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上的把握,不可能从学生的客观情况出发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设计。同时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决定了光盘主讲教师不可能根据电视机前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节奏,选择讲解的繁简度、提问的深度和表述的方式,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因此对我们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教学环节、光盘教学的内容,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跟随光盘主讲教师同步学习,还要适时点拨、指导,控制教学节奏,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真实表现实施有效的检测评价。
通过广大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了适合农村中小学的光盘教学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也汲取了新的教学理念、借鉴了新的教学方法,锤炼了教学基本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2、远程资源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除了提供教学光盘,还可以通过设备接收到许多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内容丰富的配套软件,如何将这些资源和软件结合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课题。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实践,针对远程资源,摸索出了三种模式,即直接利用模式、资源重组加工模式、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直接利用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将接收资源和配套软件中的素材直接应用到课堂教学。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制课件,在加上课件制作水平不是很高,让每位教师动手制课件也是不可能的。我们通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让教师们掌握整合远程教育资源的方法,教师能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需要,借用接收资源和配套软件中的素材、课件,直接进行课堂教学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教师不对课件进行再加工,直接使用课件“原汁原味”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和兴趣。这种模式是资源应用中最简单的方式,对教师的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但是教师要有甄别课件的能力,要熟悉掌握教材,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课件。
资源重组加工模式:这种模式是远程资源应用的最佳方式,也是教学中最常见的。比较而言,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甄别选择课件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资源重组加工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提倡教师采取这种模式,遵循“观摩——
模仿——创新”这一过程。首先要观摩光盘提供的示范课,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技巧,明确自己与发达地区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面的差距。其次是“模仿”阶段,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观摩学习,按照光盘中的课堂教学进行模仿,重点是模仿光盘教学中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技巧。最后是“创新”,教师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对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加工,进而应用到课堂中。在实践中,为了让广大教师掌握这种模式,我们加大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新课程、“英特尔未来教育”等理论的培训,通过观看示范课等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区中青年教师普遍掌握了课件的制作方法,提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积极努力和探索的方向。这种模式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一般都采取在网络教室上课,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选择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为课题,有针对性地推进。总结出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尝试发现、知识迁移为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以资源重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应用为特征的“整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的技术水平、教学理念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我们要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课题研究,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竞赛课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实验教师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广大教师的视野,更新了观念。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普遍感觉到,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已不仅仅关注知识本身,而更应该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能力、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的思想已经走进日常教学,实现了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的高层次整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培养了一大批省、哈市和区三级骨干教师,建立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全区上下形成了人人讲整合、人人都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我区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这项工程的长效运行机制,继续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我们相信,在信息化的春天里,阿城区的远程教育之花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