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网漏失的成因分析及降低对策
管网漏失的成因分析及降低对策肥城市自来水公司 于东 徐夫辉分析供水漏失率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供水管网的安装、维护、管理,降低供水漏失率,是供水
企业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管网漏损的一般性规律
经多年的研究分析,供水管网漏损存在以下基本规律:
⑴小口径管道较易发生漏损。据资料分析,DN20-DN200管道上发现的漏失占总漏失的97%。主要成因是:①这种管径的管道在整个管网中所占的比例较大;②温度应力和水锤效应对小口径管道的影响要大一些;
③小口径管道埋深一般较小,地面荷载突然增大(如过载重车辆)时也容易引起漏损。
⑵ 漏损同管道材质有密切关系。就漏点的绝对数量而言,管道漏损从大到小依次为:钢管>铸铁管>预应
力砼管>PVC塑料管>PE管。
⑶ 漏损同管道使用年限有关。如笔者所在城市漏损较多的管段基本上都是70-80年代铺设的,管道锈蚀、老化严重。
⑷ 漏损同管道腐蚀密切相关。土壤的腐蚀性和管道自身防腐蚀不良,近年来的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不过
关也造成管道的使用期限缩短。
⑸ 漏损同管道施工质量有直接关系。管道施工不符合规范,管道基础和支墩处理不当或埋深不够,管内
水压偏高易造成漏损。
⑹ 管道漏失量远远大于管件漏失量。因大部分供水企业维修人员巡查到位且维修及时,故闸门、水表等
管网附件漏损很小,主要是供水管道漏失。
⑺ 供水管道的损坏与气温、埋深、荷载大小有密切关系。①冬季管道因用水量小、水压高、气温较低易
爆管;②管道埋深较浅、荷载较大时管道易被压坏。
⑻ 漏损与管道接口形式有密切关系。从管道的破坏形势看,承插式铸铁管接口处较易漏水,青铅等刚性
接口漏损较多,同一地点维修间隔时间不长;石棉水泥接口漏损的比例就少一些。
⑼ 违法取水也是造成漏损的原因之一。有部分用户为贪图小便宜,在供水管道上非法私拉乱接,直接装
泵抽水,或利用公共消防栓取水,造成水量的流失。
二、影响管网运行的主要因素
造成管网故障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在因素
⑴ 管网超期服役,老化、锈蚀严重,爆管几率增加。
⑵管材、管件以及接头密封填料的质量不佳。当管道由于水温、气温等变化时,容易引起接口拉断、拉滑等现象,继而引起管道断裂产生爆管。管材由于制作工艺不完备导致材料变脆,承压能力、伸缩能力降低,也是引起爆管的主要因素之一。
⑶ 管网超负荷运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供水范围扩大,但供水主干管或主要连通管道没有及时
改造,管径偏小,造成管网运行压力偏高。
2.外在因素
⑴管道设计、施工不规范,施工质量差。长期以来,由于对城市供水管网内的气体是否影响供水、甚至造
成爆管问题认识不足,在设计施工时不能因地制宜设置排气阀、水锤消除器等,以至于在管网运行时经常由于存有气体影响供水甚至产生水锤引起爆管。再就是施工质量不到位,管道沟开挖不标准,基础处理不规范;接口严密性不好,施工验收不合格;回填时有大量石块等都会威胁到供水管网的正常运行。
⑵ 供水管网因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产生热胀冷缩时引发管道故障。
⑶ 由于市政建设、拓展道路或者违章占压,导致管网负荷发生变化,超出管道承受能力导致爆管。⑷ 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受施工条件的限制与其他管道交叉距离偏小、管道附近野蛮施工等。
三、管道漏水的控制分析
管道漏水的表现形式分为明漏和暗漏,对此,应分别做好相关工作。
1.管道明漏的控制。明漏主要包括不可避免的管线损失、管线及设备正常漏失、维修破损管线时的漏水等。对明漏而言,因其表现形式明显,易于发现,若对管线巡查与管道维修都及时到位的话,一般不会造成很
大的漏失量。
2.管道暗漏的控制。管道暗漏因不易被发现,漏水时间长,因而损失量较大。进行暗漏检测是控制暗漏的有效手段,对于供水管道附近的下水道发现流有清水,或水压突然异常,又没有明显的地面积水的地区,应及时进行暗漏检查。
四、供水管道运行的管理分析
为保障供水管网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做好施工前的管理,选好管材,把好管材质量关;其次是严格施工
规范,把好施工质量关;再就是做好供水管道的日常巡检、维护、保养等工作。
1.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供水管道,立足近期发展需求,同时为远期发展需求留有余地,建立健全合理的供水运行模式,使水量、水压、流速等在合理范围内,既能保障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能
保证供水管道的合理、经济、安全运行。
2.采用优质管材、管件,把好管材质量关。通知抓好管道工程质量管理,严格遵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实施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做好管道基础的处理以及全程质量监理;做好管道试水、试压工作;做好管道施
工竣工图绘制,及时归档备案,以便管网维修管理。
3.优化管道的运行参数,在管道运行过程中要尽量使管网工作压力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用水低峰期可
以适当的降低管网压力,尽量避免管道持续高压及压力急剧变化对管道造成的损害。
4.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运行时间较长的管道进行改造,按《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CJJ92-2002)的要求,对DN≥75的管道,每年安排不小于管道总长的1%进行改造;对DN≥50的支管,每年安排不小于管道总长的2%进行改造。把旧管低压区和漏水较为频繁的管道作为改造的重点,设立专项资金,有组
织地进行改造。
5.加强管网巡查力量。定期对管网进行全面检漏,对超期使用、质量较差容易产生爆管的地段及在排水沟附近的管道要加大检测密度。对道路、房屋施工区域要经常巡查,避免管道上方负荷加大或施工造成损坏
事故。同时,建立群众报漏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及时发现明漏及人为破坏。
6.提高管道的维修速度,备足备齐抢修物资,提高管道维修人员的操作水平。研制、采用新型的维修手法,提高管网暴漏的抢修速度,缩短停水时间。
7.加强管道故障的分析、调查工作,用于指导今后管道的施工及运行管理。
五、降低供水漏失的具体措施
1.将降低供水漏失工作列入供水企业重点工作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做到奖惩兑现,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全面实施降低供水漏失工作,全力做好供水工程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网管理、检漏测漏、管道抢修
维护、科学调度水压等工作,真正把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下来。
3.建立准确、齐全的管网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漏工作,有效控制管网漏损水量。
4.加强供水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建立管道巡查工作程序,按区域管理的原则落实好责任人,做好管网巡查记录。对那些使用年限长、末端用户多的管道进行密切关注,加强巡查,对管道过河、过沟、过涵
洞等薄弱处进行重点排查,及时发现漏点,及时组织抢修,努力降低管道漏耗。
5.进一步完善供水应急体系。探索建立由热线调度、现场急修、跟踪回访等环节构成的高效管网抢修运转
体系,按照供水企业社会服务承诺要求,明确明漏和暗漏的抢修时间,最大努力缩短抢修时间。
6.强化管网检漏工作。检漏人员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检漏准确率,对整个供水管网进行全面普查检漏,建立分布情况档案,及时修复发现的漏点,有效较少漏失水量。严格落实供水热线和抢修的联动制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制定查漏计划,经常性地开展管线巡查,对易漏水地段进行重点查看和监管。
7.强化供水管线、阀门井、水表井和消火栓的管理,保证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
8.开展打击偷盗水违法活动。
9.加强与市政单位的协调、沟通,认真制定管线保护方案,及时纠正人为造成的设施破坏问题;施工期间
巡线人员现场监护,有效降低管线损坏几率。
10.积极应用新的计量器具,对部分宾馆类用户探讨推用智能化水表,做好对用水大户的水表跟踪管理,有效遏止偷盗水行为。
11.建立易爆漏管网改造机制,降低管网暴漏几率。制定改造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易爆漏管网改造工程。
12.健全管线工程验收制度。严选管材、阀门合格供应商,对质量不合格的不予通水,严把管线安装质量
关,从源头上控制管线漏水。
13.研究探索开展“区域水平衡测试”,现行试点,逐步推广。
14.建立健全报漏奖励机制。发挥职工参与查漏报漏的积极性,出台《市民报告报漏信息奖励办法》,鼓
励市民在发现自来水报漏事故和险情时第一时间向供水公司企业报告。
15.发挥供水企业内部联动机制。降低漏失需要供水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是一项系统工
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整体联动。
总之,分析好供水管网故障的成因,做好供水运行各个环节的管理,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提高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对促进供水企业科学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摘自《中国供水节水》2010年3月17日
第二篇: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医疗纠纷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国内当前医疗纠纷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医患关系紧张,医闹、恶性伤医案件层出不穷,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从事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多年,深刻体会到医患矛盾双方的无奈和困惑。本文从不同角度探析医疗纠纷的成因,从而认清医患关系症结所在,全面把握我国医疗纠纷现状。以期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医患关系、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医疗纠纷 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纠纷对策
一、医疗纠纷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媒体舆论导向。很多医疗纠纷病人在与医院对抗时,非常愿意将媒体拉进来,作为向医院施压的有效手段。在纠纷病人眼中,媒体的影响力巨大,不管医院诊疗行为有无过错,媒体舆论一旦介入,将是满城风雨。因此在医疗纠纷产生后,病人倾向于求助媒体而非法院。媒体记者介入医疗纠纷,更易将纠纷病人一方视为弱势群体,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背景,从而容易做出片面性的错误舆论导向。这就意味着医疗纠纷在医学鉴定或司法判决前,媒体的报道很难体现公正权威、合理合法,这种报道反而极易走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歧途。不当的媒体舆论夸大了医疗纠纷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尊重医学客观事实,加剧了紧张的医患纠纷形势。
2.社会风序良俗的变化。随着我国法制的发展,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加上媒体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医患信任感的丧失,引发医疗纠纷。在一些地域的群众意识当中,如果人死在医院,又向医院要不回来一些经济赔偿,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这些意识和观念的变化,加剧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因素
1.医疗纠纷解决体制滞后,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调处需要。在当前的医患纠纷中,普遍存在着大闹大赔,不闹不陪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医疗纠纷解决机制严重滞后,医患协商和行政调解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医疗诉讼程序复杂,费力耗时、成本费用高昂,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患方更倾向于求助于私力救济,认为医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2.政府相关部门对恶性医闹事件处置不力。尽管公安部委联合下发了多个严厉打击医闹的通知,在过分强调和谐观念的大环境下,政府相关部门过度贯彻和谐而纵容了大部分医闹行为。公安部门的不作为,使医院在面对医闹时更多的是无奈,最后只有一赔了之,这助长了不良的医闹风气。
(三)医疗环节因素
1.医患沟通。相关关资料显示,我国高达90%的医疗纠纷起因于医患沟通不足[1]。良好的医患沟通对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由于患者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一切对疾病的认识都来源于主治医师的讲解,包括对愈后效果。某些医师对病人盲目乐观的诱导,会给病人造成较高的期望值,如果实际的治疗效果未达到病人的预期效果,在病人心理上产生巨大落差,造成心理失衡,从而与医院发生纠纷。
对于对医学有一知半解病人,需要更加充分的医患沟通,因为病人对医疗有一定的个人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容易对医生的日常诊疗行为产生疑问,甚至误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解释沟通,很容易招致患者的投诉和不满。
2.服务细节。绝大多数医疗投诉产生于医疗服务细节,病人对医疗服务细节不满和抱怨的积累会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医疗服务细节中,小到挂号拿药,大到手术护理,如果医务工作人员态度傲慢、冷漠和不负责任,都会招致病人的不满和投诉。医疗行为是一种风险性行为,极小的细节失误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比如由于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注射药物时,未仔细核对病人信息,把张三的药注射到李四身上,医生做手术时把左腿弄成了右腿等。细节决定成败,很多纠纷大发生就是医疗服务细节出了问题。
3.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核心制度医疗制度未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导致医疗纠纷致赔偿的直接原因 [2]。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未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不及时书写病历,未贯彻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会诊不及时,病人信息查对不仔细等,都会导致医疗纠纷发生。
4.病案管理。不规范的病历书写和混乱的病案管理也会引发医疗纠纷,比如由于医生在书写病历时将病人信息弄错,导致病人出院后无法正常医疗保险的报销或给病人造成其他麻烦,因医生乱开诊断证明而将医院卷入他人间的纠纷当中,病历因保管不善丢失或损毁导致诉讼中败诉等。病人原始病历具有证据效力,病历内容记录错误或被涂抹、篡改都会引起不利后果,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四)制度因素
1.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医疗保障制度存在过于强调职业和身份界限、医疗保险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保险覆盖面不广等制度缺陷,将人群分为三六九等,不同的劳动者享受不同的医疗待遇,医疗保险资源分配失衡,行业间、部门间、城乡间的差别悬殊,导致供大于求的一边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另一边却面对着看病难、吃药难的困窘,加上一些地域和群体医疗保障的缺失,一些人群根本享受不到国家医疗保险待遇。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如遇重大疾病,则可能导致整个家庭脱富致贫,甚至到无法维持日常家庭开销的地步。此类家庭中如有愈后不能自理的病人,对家庭来说将会是沉重的灾难,加上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病人本人和家庭都将陷入无尽的绝望和无奈。病人因看病花光了所有的钱,在离开医院就意味着生活都将无法维持的绝望时,最后不得已将责任转嫁给医院,因为赖在医院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2.医药制度不合理。由于国家财力所限,1954年出台了一项医药加成的政策,该政策已实施六十多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医药加成政策促进了公立医院的发展,但目前该政策已经发展为以药养医的现状,成为公立医院一项主要的收入来源。医院靠药增加收入,医生开处方提成,偏离了医疗服务的宗旨,医药加成政策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损害了医生的良好形象,增加了医疗纠纷,同时也影响到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患者因素
1.病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病人入院前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在愈后效果不佳时,病人内心会产生巨大落差,认为看病付出了高昂的医疗费,而没有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便要求医院退回医疗费或补偿相关经济损失。另外,一些医师盲目乐观的诱导,也会给病人心理上营造很高的期望值。一旦实际治疗效果没有达到病人心理上期望值,病人便认为上了医生的当,从而产生受骗心理,当医患信任感消失殆尽是,纠纷由此产生。
2.病人医疗知识欠缺。由于病人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机理缺乏科学的认识,一旦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或其他风险,便把全部不良后果归结于是医院的医疗事故,这需要医务人员提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不可预知的可能性[3]。手术后病情恶化可能导致病人及家属心理失衡,是导致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
二、医疗纠纷对策
(一)完善相关制度
1.建立高效、公信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我国交通事故纠纷数量远比医疗纠纷数量多,而交通事故纠纷双方的矛盾显然没有医患双方矛盾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有一个高效、公信的责任认定机制,而在医疗纠纷解决途径当中就没有这样一个快速高效的责任认定机制,这也与医疗纠纷本身性质有关。医疗纠纷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索赔金额高、处理困难等特点,医患双方责任认定的难度很大,耗时长,且认定费用相对要高。目前,涉及医疗纠纷责任认定的技术鉴定有两个:一是医疗事故鉴定,因新侵权法的出台,这种鉴定已经很少人做;二是医疗技术司法鉴定,但该技术鉴定耗时长,费用高,程序复杂。以上两种鉴定都是法院审判的依据,鉴定程序的复杂性和耗时性,增加了诉讼的难度和期限。一般医疗纠纷发生后,因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公信力较低,诉讼程序的复杂耗时、成本较高等原因,患方更倾向于私力救济途径—-医闹。如果在处理医疗纠纷当中,有这么一个高效、公信的医患责任认定机制,那么医疗纠纷也可以像交通事故纠纷一样快速有效的划清双方责任,纠纷很快化解。然而,医疗纠纷的认定难度大、专业性强、成本高,即使有这样一个快速认定机制,因其费用高昂,患方也未必乐于接受和选择这种责任认定途径。因此,高效、公信的医疗纠纷责任认定建立还应具备两个制度方面的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消除患者经济方面的障碍。二是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将医疗纠纷责任机制的认定机构、认定程序、法律效力等内容写进法律,并规定该责任认定为医疗纠纷解决的必经环节。
2.取消医药加价政策补贴。以药养医现状是滋生医药腐败的土壤,取消药品加成势在必行。取消医药加价后导致的公立医院收入的减少可以通过多种合理途径弥补,首先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其次提高医院综合服务类项目的收费,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的价值。
(二)加大对恶性医闹行为的处罚力度。尽管国家相关部委多次联合下发通知,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但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过分追求和谐维稳,避免信访矛头转向自身,对医闹行为采取容忍,委曲求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医闹的发展。想要遏制医闹,杜绝恶性伤医案件的发生,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医闹采取零容忍,医闹不是合法的维权行为,而是扰乱公共医疗秩序的违法行为,在维护公共治安秩序层面上,必须严厉制止,不能为了维稳就一味妥协,不能怕热火烧身就行政不作为。只有落实好医闹严打政策,真正实现医闹“见光死”的良好局面,才能有效规范医疗纠纷走合法途径解决。
(三)规范媒体行为
媒体舆论的影响范围广,对社会大众有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失实的报道严重干扰了医疗纠纷的依法解决,阻碍了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医疗纠纷中,应当尽快建立医疗纠纷报道审查制度和医疗纠纷报道失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媒体报道行为。使媒体在医疗纠纷报道中,客观、公正、全面的记述医疗纠纷详细情况,合理、合法的分析医患双方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全面的看清医疗责任和医闹的界限,从而营造出健康的社会氛围,有效缓解当前紧张的因患者关系。
(四)规范医疗行为,注重细节化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遵守临床操作规范。违规的诊疗行为是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直接原因,必然会引发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当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遵守临床操作规范,杜绝医疗伤害的发生。各项医疗规章制度是医务人员从事医疗工作时必须遵守的规范性文件,是诊疗行为合理性、科学性、正当性、规范性的制度保障。
2.加强医患沟通。医患沟通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医患关系建立的重要途径。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应当懂得怎样去与病人沟通,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较高的语言艺术能力必不可少,学会耐心的倾听病人对病痛的诉说,然后善意的病人,关心病人,用关切的语言温暖病人,逐步建立起病人对医生的良好印象和信心。充分的医患沟通可以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履行告知义务和保护患者知情同意权的
重要环节,通过医患沟通可以普及患者医学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促进医患配合的默契程度。应把医患沟通纳入医疗质量范围进行管理[4],建立医院沟通制度。
3.规范病历书写,加强病案管理。病历是病人就医之间形成的医疗文书,除了医学研究价值外病历还具有证据效力,医疗纠纷发生后病历往往成为病人攻击医院的主要对象。病历应当具有客观性、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医生规范的书写病历,及时完成患者知情同意书等相关医疗文书的签署工作,如实记录病人的诊疗过程,提高病案质量。另外,医疗机构负有妥善保管病历的义务和保护患者隐私的义务,要求病案管理人员应当强化法律意识,完善病案管理制度,规范病历借阅和复印行为,充分履行保密义务。
4.提升医疗服务细节管理。医疗服务细节管理贯穿于诊疗全过程,关注医疗服务细节,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可有效提高病人就医的满意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文化和环境以及家庭等因素,对人们身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并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日益丰富。因而,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必须更加细腻,呵护人性,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
结束语
当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某些单位和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相关社会体制出了问题。只有革新社会体制,改善社会风气,不断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医患互相信任和尊重,才能打破医患关系的僵局,彻底廓清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左建军.医患关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0,10(7):124-125.[2] 金庆芬.医疗纠纷现状调查与医疗纠纷防范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4(10).[3] 黄桂珍.沟通在减少医疗纠纷总的作用[J].医学文选,2004,23(5):663-664.[4] 邵金花,孙伟,陈芬.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381-383
第三篇:减低漏失率的措施及对策
降低漏失率的措施及对策(广州市自来水公司)
【摘要】文章从供水量构成及产销差率与漏失率的关系提出了加强水表计量管理和提高抄表质量的必要性并对免费用水以及管网漏水状况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提出了降低漏失率具体措施。
【关键词】产销差率;漏失率;措施;对策;捡漏;压力控制当前供水行业中存在着漏失率偏高的现象,不仅影响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而且反映出供水企业中某些基础管理工作,措施不力、制度不严的问题。加强水表计量管理和提高抄表质量及加强检漏力度和合理控制管网压力是降低漏失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供水量构成分析
由上表可以得出:
产销差率=(供水量-销售水量)/供水量)% 漏失率=[(供水量-销售水量-免费水量)/供水量]%
二、提高售水量的措施及对策
从供水量的构成分析表中可以看出,售水量是由抄见水量、追收水量、施工耗水量等组成的。根据有关资料,抄见水量占售水量的比例是在99.9%以上的。由此可见,在供水量一定的情况下,要提高售水量主要是提高抄见水量。而抄见水量是与水表的计量误差与抄表质量密切相关的。下面就是这两方面的情况作一下探讨。
(一)造成水表计量误差的原因
水表计量误差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用户水表计量误差;(2)水表始动流量误差。造成这两种误差的原因主要是水表不能随运行负荷进行及时调换。这一问题主要发生在大口径水表上,一些企业设置水表是根据设计规模选用的,后来企业的更换、规模的扩大或压缩,水表一般不及时调换。因为水表安装时,按口径需要,缴纳了增容费的,若水表改大就必须补缴增容费;水表改小,企业又感不划算。这样,大水表走小流量,计算误差加大,一般计量减小,若水表超负荷运行,首先是计量大幅度偏慢,直至无法计量而估表。
不少企业、单位设有二次加压系统,自来水经水表流入水池,若阀门开启过小,水表基本不转或偏慢计量;若阀门全开,迅速把水池装满,则水表装在特大流量下运行,水表部件极易磨损,计量偏慢,及至不计量而引起估表。水表始动流量表
(二)措施及对策
1.用灵敏度高的水表替代灵敏度低的水表,并坚持按国家计量法的规定进行周期例检。
2.强化水表的计量管理。水表校验后投入使用;用水量改度,水表规格及时调整,防止始动流量流失;进水表的水直接注入水池时,表前应有调流部件,确保流量在水表额定流量的范围内。
(三)如何提高抄表质量的办法
要提高抄表质量就必须改变现在的抄表手段、抄表方法。目前抄表员的抄表方法是抄表员根据抄表册周期的抄表收费,是一种点、线的关系。这种抄表方法,抄表员抄完了表,收完费后就万事大吉,至于什么从眼皮底下流走的无表计量水量、早已改变用水性质的水量、偷水等,也就顾及不到了。为了彻底改变目前的这种情况,就必须将目前的点、线抄表管理方式改为点、线、面的抄表管理方式(简称为网格抄表方式),也就是将各区供水管理所所辖范围内的供水区域划分成网格小分块,每个网格小分块由专人负责。也就是说,对每个网格的小分块区(简称为供水营业小分区)范围内的供水营销、供水设施、供水服务等有关供水的一切事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全面的管理。下面是供水营业小分区管理的一些具体内容。
1. 建立健全的供水档案资料。绘制供水营业小分区的供水管网与设施平面布置管理示意图,并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的变化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用户基本档案(供水合同、委托银行代收费等)、用户基本情况表、用户历史用水情况表等。
2. 抄表与供水数据统计分析程序框图
3. 按有关要求观测并及时处理故障水表与水量。
4. 按有关要求定期、全部、准确地抄录用户水表读数,核算水量。将正确无的数据提交给电脑录入员录入电脑。
5.调查分析抄见水量骤增(减)原因。导致抄见水量骤增(减)的原因很多,对各种可能性逐一分析,并且得出合理的结论。如果仍然难以查明结果时,可以请有关部门对其进行水量平衡测试。
6.按有关要求及时填报《供水问题专项分析报告》,提交主任处理。
7.按有关要求定期填报《用度供水综合统计分析报告》,提交主任审核汇总。8.认真做好每月不少于2次的供水营业小分区的供水状况巡查工作,保证不漏掉任何一个用户,及时发现新增、变化、违章用水或者管道漏水、设施损坏等情况,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认真填写《供水营业小分区供水巡查情况统计表》上报给主任。
9.认真做好欠费用户的水费,滞纳金、;罚款等追收工作。
(四)改革现有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逐步推进远传抄表。此举提高水表抄见率、准确率,真实反映用户用水情况,进而杜绝“人情水”,从源头上把住产销差的形成,但由于其成本较高,条件不够成熟,目前全面推进还有困难,但从现在开始必须从用水大户如宾馆、酒店以及新建住宅小区着手,分区分类启动,逐步推进。
三、免费用水量
免费用水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防耗水。一旦发生火灾时,相近消火栓敞开供水,这包括扑火用水及现场流失的水,耗水量是巨大的,谁也没记载它的耗水数量,但是在欧洲有的国家消火栓上是有特种水表来计量的。
有些消火栓在平时亦是绿化用水、洒水车灌水,送水车灌水以及“洗车游击队”的取水水源,因此强化对消火栓的管理是必要的。
(二)增、改管道用水。供水管网逐年要敷设新管道、改造旧管道,发展新用水户,这些均要耗用大量的水。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管道灌水试压;管道并网时,原管道停水放空的耗水;管道冲洗用水。
(三)管网维护耗水。管网运行过程中,应定期进行以下方面的排水:管网中较长树枝管末端的排水;管网中冲洗排水阀定期向河床排水;管网中消火栓定时排水;管网中通气阀维护时的排水;管网中老用户销户拆管、旧管拆除时的放空排水。
(四)管道抢修爆耗水。管道爆管过程的耗水;管道抢修前放空排水;抢修后管道灌水、冲排耗水。
四、管网漏水
管网漏水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体漏水。管体断裂;管体锈蚀穿孔;管体爆裂。
(二)管接口漏水。刚性接口渗漏;柔性接口胶圈的密封作用损坏;接口管体破裂。
(三)阀门的漏水。阀门轴杆密封填料处漏水;消火栓关闭不严;冲洗排水阀关闭不严;通气阀失灵串水;预留阀门关闭不严。
(四)水表节点漏水。表前阀门轴杆密封填料处漏水;水表漏水。
(五)其它工程的干扰。埋管地段道路的改扩影响;后期平行施工的雨污水等管道扰动了水管基础;后期立交施工的雨污水等管道,未作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其它管、渠渗漏的影响。
(六)特殊原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难以预料的人为损坏。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免费用水量的用水管理。所有消火栓不允许擅自取水;消防车向贮水箱注水端安装水表计量;从消火栓直接用水带取水灭火时,水带前端装水表计量;洒水车、送水车类同消防车装表计量;消火栓周期排水时,在排水水带上装表计量;
新建或维修后的管道注水时,按下式计算水量:
式中:Q—管道内注入的总水量(m3);
Di—第i段管道的内径(m);
Li—第i段管道的长度(m);
n—该管道共分的管段数。
注:对于维修的管道,注入水量至少应2Q。
对于通过冲排阀门向河渠排出的水量,当阀门全开时按下式计算排水量:Q=8375.2TD2(H)0.5 式中:Q—排水阀门排出的总水量(m3);
T—开启排水阀门排水的小时数;
D—排水阀门的口径(m);
H—排水阀门前管道的水头值(m)。
注:该算式是按管孔出流公式推算而得。
由此可见,现在的免费用水,原则上均应装表计量,这不是一种繁锁,而是对水资源的珍惜。实在无法计量时,也应按算式计算用水量。不计费用水,一旦准确计量后,为下一步加强核算管理提供了依据,原则上应向不同的对象收取相应的水费,就是消防用水等,也应从城市管理维护费中开支。
管道爆破损失的水量,它本身就是漏失水量的一部分,不应全算为免费水量。
(二)冲洗排水阀、消火栓、通气阀的防漏措施。冲洗排水阀、消火栓、通气阀经常启闭,容易漏水,而这种长时间漏水,累计量是相当可观的。由于是从主管直接接出不宜停水维修,故在阀前应增设软密封闸或蝶阀。
(三)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组织检漏队伍。专业检漏队伍力求独立核算,暗漏检出率和他们的工资、效益挂钩,并有职能部门对他们检漏成果进行合理的核测,若是这企业当年修漏费用十年检漏费用≤年捡回的漏水量计算的金额时,这个企业检漏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合理的。
为了加快检漏速度,应采取措施,打破行业垄断,把检漏项目推向市场,欢迎有检漏资格的队伍,参与管网检漏。
(四)制定经济且灵活多变的供水压力方案。水厂出厂水压力的控制高低关系到用户能否正常用水,但是作为供水人都清楚在同一管道裂纹或同一锈穿孔处,管网压力越高,漏水量越大,甚至会使管道漏水口径增大。同时,较高的管网压力也会加大管网的承载负荷,增加暴管几率。为此,公司有关部门应对各点、各段时间供水压力和区域破管频率进行对比分析,为制订经济、合理的调度方案提供数据参考。在满足市民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制定经济且灵活多变的供水压力方案也是降低漏失率具体措施。
总之,降低漏失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出厂水流量计、贸易结算水表、各类管材、阀门的采购、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到抄表、复核、稽查、换表等各个环节人员都应为降低漏失率而尽职尽责,同时公司还应针对每一环节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奖罚办法。只有职责明确、措施得当、奖罚分明、持之以恒,我们的漏失率才能大幅度降低,我们的企业才能健康、持续、高速的发展。
第四篇: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公务员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也会有着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高存在的社会、个人等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政府形象。
关键词:公务员 职业倦怠 成因 对策
公务员无疑成为当下大学生追捧的一份理想职业。2007年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与录取比例就达到42:1。据湖北人事网统计,2009年4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6万名考生参加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参考人数均创历史新高。可见,公务员考试都称得上中国第一考。但是,公务员职业倦怠现象并没得到改善。2007年9月,中国第一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网为温州市龙湾区公务员开展心理辅导,调查结果显示40%的公务员倦怠感明显。2008年1月,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的发布也显示出重庆市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显示,重庆市公务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平常老百姓之下。[1]
这种“围城”内外两重天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公务员作为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行政绩效和政府形象,公务员产生的职业倦怠若不及时采取系统性的干预措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内涵及现状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1974)参照一本名《A Burn—Out Case》的小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认为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以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衰竭时,职业倦怠现象就会产生。此后,众多学者对职业倦怠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其中最值得引用的是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对其做的操作定义。Maslach(1981)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emo*9鄄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或非人性化(deperson*9鄄al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 d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症状。[2]随着对工作倦怠研究的深入,为了适用于广泛的职业群体,工作倦怠的概念被扩展为:工作倦怠是对工作中持续不断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的长期反应,它包括衰竭(ex*9鄄haustion)、工作怠慢(cynicism)以及专业无效能感(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efficacy)三个维度。
根据对工作倦怠的一般定义,笔者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是指公务员在长期周旋于工作和人际关系下产生的压力,逐渐形成的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一组综合症状群,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情绪衰竭
公务员情绪衰竭通常表现出疲惫感、焦躁易怒、缺乏耐心、敏感紧张等症状。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与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甚至与周围的环境变得紧张,刻意与和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等。2007年首部《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调查的结果显示,50.3%的青年公务员经常感到压力,31.2%感觉太累,1.6%有时甚至会想到自杀。[3]
(二)工作怠慢
公务员的工作怠慢一般表现在工作态度消极,对自身所任的职务时常感到厌倦,压力大,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不满;在对待服务对象或者服务事项上长期用缺乏热情方式或态度来回应,漠不关心,一拖再拖;在对待工作发展方向上十分迷茫,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之,公务员的工作怠慢会使个体与工作对象关系变得紧张,同时使个体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降低工作绩效。
(三)个人成就感低落
公务员倘若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感到与现实相距甚远,就会对工作的贡献和自身工作能力表示怀疑。公务员自我效能降低的后果直接导致“第三种状态”的出现。“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共产主义理想和从政道德,思想庸俗、不务公事,只图权大、权多,不想或少想责任;有的干部事业心不强,心浮气躁、无心作为,世故圆滑、暮气渐长;有的工作能力不适应需要,无力作为、庸碌无为,怕事、避事,不敢抓不敢管现象比较突出;有的缺乏精神动力,小富即安、浮华浪费,居功自傲、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信奉‘潜规则’,热衷于拉拉扯扯,巧言令色,欺上瞒下。”[4]
二、我国公务员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分析
虽然政府部门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随着公务员职业倦怠人数的增加,它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体因素
职业倦怠不仅与外部的环境有关,它还与个体的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性。对于自身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1.人格特征。根据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研究分析(见图1),神经质或者情绪性特征对职业倦怠产生直接的影响;潜在精神特质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它通过外—内倾特征对职业倦怠产生间接影响;外—内倾特征对职业倦怠的直接影响显著。但是,在招考国家公务员时,并没有把心理素质纳入一项指标去考核,笔试优异的考生上岗之后却往往不能适应。习惯性焦虑,遇到刺激易于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的人,比情绪反应较轻微、情绪稳定、善于自我控制的人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另外孤独、固执、倔强而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的人,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个人期望。期望值高的个体,希望承担更多的工作,容易体验到情绪衰竭这一维度,而且一旦期望落空,就会随之出现工作怠慢应对方式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公务员也不例外,如果公
务员个人的决策行为没能得到实现,在协商中没有获得任何权力,那么个体将很容易感觉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从而会采取消极的工作态度,不再关心工作的贡献,最终产生对职业倦怠。
(二)工作量因素
在工作特征方面,工作要求的数量是与工作倦怠有重要关系的变量。根据Moore(2000)模型研究发现,在工作过载、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缺乏自主、以及缺少报酬等几个预测变量中,只有工作量对工作衰竭的标准路径系数是0.28(p<0.01),其他几个变量的路径系数相对较小[5]。这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尤其是情绪衰竭这一维度。工作超负荷也是影响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近些年来,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是行政改革的重点,无所事事的状况有所减少,公务员的工作任务比以前加重了。公务员经常要直接面对群众,解决很多突发事件和大量的经常性程序工作,面对工作量过多的情况,这需要公务员很强的耐心和抵抗外在压力的能力,但往往公务员感到无法在规定的有限时间里去完成工作量,更无法确保质量的好坏。工作超负荷以及工作的单调无疑导致个体对工作失去积极性,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产生工作倦怠感,尤其是对情绪衰竭和工作怠慢的影响比较大。
(三)组织因素
在我国行政环境中,一般采用科层制的组织形式。科层制的组织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工具理性化最直接的体现,有着严格的内部规章制度,各个层级被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标准化。公务员工作在庞大的科层制组织中,墨守成规,按程序办事,长期从事这种程序所控制且单调的工作,必然会使在科层制组织中人感到个人成就感低落。同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公务员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例如,公务员的考核形式化,考核过程大多是例行公事,流于形式,考核结果缺乏跟踪反馈,很难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考核结果也很难使被考核者信服。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也不够完善,目前只存在行政内部救济,司法救济还排除在外,同时救济主体独立性不强,救济程序缺乏透明度和参与性,从而致使公务员的奖惩、任免及相关制度也大打折扣,公务员长期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综合症状。
(四)社会因素
一方面,现实就业竞争激烈的困境,使得公务员的群体性竞争越发激烈。在2008年中央机关招录公务员中,审核通过的报名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的平均值达到了空前的60∶1,这种类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场面充分说明了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6]这种激烈的竞争对于原有的公务员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警钟,为了保证自身的既得利益,从而压力倍增。而新加入的公务员在新的环境中易受到挤压或孤立。此外,另一方面,社会对公务员的期望已远远超出公务员工作能力的范围,往往让公务员表现出工作怠慢甚至在长期的压力下发觉个人专业的无成效感的现象。公务员一旦达不到公众的期望,就会受到指责,而对于如何为公务员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加强心理调适和心理训练,保持心理健康等缺乏关注。
三、预防和缓解公务员职业倦怠的路径
(一)加大对公务员心理的关注
目前,西方一些大型企业之中,已有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供心理援助的“心灵导师”,但我国公共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注不足。笔者建议,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公务员自我排解压力的培训力度,在提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的同时,使公务员了解自身的心理特性,懂得与其他人沟通与协作,掌握自我调适的简易方法,降低职业倦怠程度。同时,也可以导入“员工帮助计划”(EAP)援助,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接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化解公务员的工作压力,解除公务员的心理负担,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行政效率。
除此之外,社会对公务员应该给予应有的支持和理解。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但也由于公务员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时常不能满足社会过高的期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更应该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表现出对公务员的体谅,从而缓解公务员的职业倦怠。
(二)优化组织层面的行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为我们克服组织局限性、优化组织行为和加强民主管理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打破原来科层制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加强公务员对组织决策的参与性,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组织运作只有综合个体人格特征,才能使公务员在组织中找到个人成就感,从而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同时,完善人事制度对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有着很大的关联。笔者认为,公务员的招录可以借鉴一些优秀企业的方法,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测试方式来考察报考人员的综合能力,如情境模拟、角色练习等,以此对人才进行测评和选拔。其次,在考虑公务员选拔晋升时,公务员考核应根据德、能、勤、绩、廉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要量化。
(三)协调工作与个体关系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有许多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与工作倦怠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但是从一开始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就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与工作情境的互动关系。对于公务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不应仅仅局限于公务员个人,而应从公务员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入手。根据Leiter和Maslach(2001)提出匹配—不匹配模型,认为工作倦怠是个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非建设性关系,并不是临床上的紊乱,并非工作或个人本身单方面原因产生工作倦怠,而是它们之间的匹配程度——差距越大,越易产生工作倦怠[2],笔者建议,组织与公务员个体应该建立信息流平台,经常沟通,充分利用团队解决问题。组织对公务员所做的努力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例如财政回报以及提升前景等,降低公务员职业倦怠。
第五篇:保育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 要:保育员是幼儿园重要工种之一,在幼儿园扮演着生活照料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生活习惯、个性、情感等各方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实工作中的大部分保育员对工作有着消极逃避的心理,对职业生活感到厌倦。此课题研究,希望可以了解保育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保育员职业倦怠的对策,提高保育员工作效率。
关键词:保育员 职业倦怠 原因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44-01 保育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1 保育员职业动机不强,兴趣不浓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保育员保育动机不强,他们对于保育员这份职业没有很高的兴趣,对幼儿保育工作缺乏干劲。在这样一种职业倦怠的状态下,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不强,缺少干劲。
1.2 保育员自我效能感较差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保育员,往往相信自己的角色在儿童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相信自己具有积极有效地影响儿童发展的教育能力,一般能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保育员认为保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对自己的保育能力和对儿童的影响力信心不足,对幼儿的期望也比较低,在工作中容易感到烦躁、焦虑和紧张不安,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根据观察和访谈记录发现,存在职业倦怠的保育员一般自我效能感都比较差,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得不到满足。这也是保育员形成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社会期望低,家长不关注保育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的转换,他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多家长甚至抱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家长们对幼儿教育抱有强烈的期待和重视,并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对于保育,家长们却不怎么关注,甚至认为保育员就是保姆、打扫卫生的,长期下来家长和保育员之间就难免产生或轻或重的矛盾和摩擦,长此以往,也就诱发了保育员的职业倦怠。
1.4 保育员待遇低,认可度差
在保育员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产生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尽管保育员的工资待遇与以前相比已经上涨了许多,但与其他职业相比还是偏低的。据调查了解,保育员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幼儿教师低50%左右,可是由于保育员每天的保育工作量却很大,而工资却较低,从而导致职业倦怠。保育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策略
2.1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保育员专业化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学前教育理论、幼儿教育和保育员的理论和技能,才能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来施加相应的保育和教育,从而使幼儿的身心得到进一步提高,保育员在工作中才能发挥自身的功能,达到共同保育和教育幼儿园的目的。所以说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丰富和提高,对于提高保育员的自身素质,对于提高保教质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保育员首先得形成正确的保育观,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如婴幼儿卫生保健知识、婴幼儿心理发展知识、婴幼儿教育基础知识等等;此外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园本培训,与同事之间进行心得交流,相互观摩,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2.2 提高保育员的的社会地位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情怀,关注保育员工作价值的体现。提高保育员的社会经济地位是保育员工作价值被认可的一种体现,国家应该加大对保育员的投入、支持力度。只要保育员的待遇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减少保育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此外幼儿园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全面认识保育员及其重要性,彻底改变幼儿的健康就是能吃能睡不生病想法,透彻了解保育员的工作性质,明确知道保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完成,更应该关注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保育员的社会地位。
2.3 规范管理保育员,建立奖惩制度
幼儿园的不当的管理方式是形成保育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保育员的保教主体地位,重视保育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满足保育员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保育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真正发挥保育员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其次,幼儿园应该加强民主管理,充分体现对保育员的人文关怀,给他们提供参与幼儿园管理决策的机会,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建立保育员奖惩激励制度,创建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保育员评价机制,使每一位保育员把“一切从幼儿出发”作为自己工作的方针,时刻督促自己的工作。
此外幼儿园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保育观,全面认识保育员及其重要性,彻底改变幼儿的健康就是能吃能睡不生病想法,对于保育员的工作性质有深层的理解,明确知道保育工作不仅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排和养护、身体的保育和护理以及生长发育指标的达成,更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关注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促进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保育员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