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行区规民约 促进管理区社会和谐发展
推行区规民约 促进管理区社会和谐发展
-------胜利农场第七管理区实行区规民约典型经验材料
胜利农场第七管理区位于胜利农场西北面,全区面积3.7平方公里,有两个作业站,现有农户320户1240人,区设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其中党员24名。几年来在区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管理区处处洋溢着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平坦的水泥马路,宽敞明亮的住宅整齐有序,农户房屋院落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整齐划一,呈现出一幅和谐的新农村画卷。近年,该区在文明办和上级工会等有关部门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统一协调、共驻共建的方针,以建立完善并有序执行区规民约为主要载体,在管理区环境、服务、教育、文化、制度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农业富区、副业强区、生态美区、依法治区、人才兴区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区形成生产发展、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繁荣、平安和谐新局面。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第七管理区党政领导将改善民生的居住环境,公共秩序等有益百姓生活的问题作为大事来抓。总结以往区规民约的经验,管理区采取充分发挥民主的做法,经过民主议事会的讨论,管理区工会组织的审议,提出了12 条《区规民约》。然后,经过职工民主代表大会的酝酿,一致举手通过。大家说:“按照《区规民约》去做,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够处罚条列的都在《区规民约》中明确提出,无疑是件好事。这使百姓生活质量也将有一个新的提升”。
为维护管理区社会次序,做好安全防范,保证社会治安和单位职工群众财产安全,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农场城镇管理条例》结合管理区实际情况第七管理区召开了职工民主管理大会,民主讨论制定区规民约,成立了由书记、主任任组长、职工代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通过了第七管理区12条《区规民约》 引起了职工群众的一时轰动。大家议论说:“这12条《区规民约》是咱自己制定的,谁违约了就按照条约的规定去执行没错!”这一举措是管理区充分发扬民主,注重改善民生的一件大好事,着实让这个管理区的1200多居民受益。确定了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职群众参与管理区建设积极性为重点,以服务居民为宗旨,以自治为目的,以共驻共建为手段的工作原则,结合管理区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社区民主决策机制,让群众决定大事。党总支围绕“让居民职工知情,解居民职工疑惑,保居民职工满意,促管理区全面发展”这一总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整套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强的区规民约,保证为适应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管理区建设的需要,引导职工群众树立全新的公共道德意识,加强管理区管理,规范职工群众行为把管理区建设成为:“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区风文明、环境优美、文化先进、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管理区”。
该民约共计12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坚持农场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管理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职工团结。第二方面对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规范。促进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增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反对迷信,破除各类不良的封建习俗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环境卫生建设活动,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保持管理区区容区貌,提升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为管理区济发展和建设平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第三方面是对盗窃、伤害、“黄、赌、毒”
等犯罪行为的说明,其社会影响的阐述,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杜绝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对违反区规民约相关规定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区规民约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三、强化区规民约,构建和谐氛围
至从区规民约建立以来,七区党总支成立了管理区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各条规定,积极响应农场党委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管理区进行营区环境规划建设,修整营区路面,建设了蓝球场和安装了文化活动健身器材,在主要的街道路面铺上了水泥路,砌上了沟板,对影响管理区规划的仓房进行拆除,拆除园杖子4000延长米,绿化居民街道5条2.7公里,栽植榆树墙1300米,建设生态家园1处,强化建成文化中心一处,建成集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为一体的精神文明综合示范点一个。管理区党总支非常重视环境卫生建设,在区里设专职的清洁工,环境建设小组每月组织检查一次环境卫生,对卫生做的好的职工群众给予表扬,每季度组织管理区干部和党员进行了一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清理死角和“三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管理区职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日清扫、月保持,种花、赏花、赛花成了新时尚,全区实现了居民住房整齐有序,房内院落干净整洁,卫生厕所环保实用,畜禽圈舍布局合理,农机车辆和农具物品在农具场摆放整齐的良好格局。以上综治环境取得的成绩都是在区规民约规范下实施的。
广大职工群众按照民主定出来的民约规定履行职责,对自家门前卫生实施三包义务管理,对自家的栅栏党员带头自行拆除,特别是老党员于广海、杨洪阁带头参加拆除自家的栅栏,还对不愿意拆除栅栏的职工进行劝
导,积极对他们进行劝说讲解,号召他们响应农场城区规划要求,对营区进行总体规划,建设健康环保绿化的家园。广大党员带头紧紧围绕“共驻共建”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在区规民约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把管理区党总支委员分为一个层面,组成了“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委员会”,制定了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为履行区规民约意识上不去的职工群众进行上门开导劝说,直到他们真正的明白了,积极响应履行区规民约条例。绝不对广大职工实施恐吓怒骂等言行,要做到在强化区规民约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氛围。
四、齐抓共管,赏罚分明,加强居民的管理
在管理区居住的广大职工群众既是管理区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又是管理区居民的主体。完善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居民参与维护区规民约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要为他们构筑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生活辖区,把他们吸引到社区建设中来。通过近年的努力,管理区整体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区规民约实施以来本区广大职工群众热烈拥护积极响应,特别是老党员把他当做义务自觉去维护,这些措施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区规民约服务居民的宗旨,既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又营造了一个安定、祥和的健康氛围。区规民约的措施得到了居民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许多居民纷纷参与到管理区志愿者的行列,一些老职工自觉、主动参加义务巡逻,参加管理区组织的文化活动,管理区的人气越来越旺,大大增强了管理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明事理无理取闹的居民,无视区规民约煽动挑事。例如,管理区的某某职工在去年的营区总体规划时不配合拆除栅栏,恶意阻拦拆除人员,还怒骂管理人员,事
后按照区规民约第10条给予100元罚款,严厉按照区规民约落实处罚,进行教育。加强和规范管理区职工的民主参与。在区规民约实施中,管理区又率先在探索建立了管理区居民代表“提案制度”、“管理区公共事务通报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区自治和民主管理水平。
管理区结合自身实际,大胆实践,用区规民约推动,用服务引导,用制度规范,用活动吸引,及时解决了管理区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管理区建设的热情,使管理区各方面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管理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如今的管理区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计划外生育,无小偷小摸、吸毒、封建迷信等活动。区领导班子一心为民着想、为民解忧、为民办实事,全站三个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居民间关系融洽,邻里和睦相处,家家安居乐业,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守法致富,改陋习、讲文明、奔小康、促和谐的新风尚蔚然成风,全站干部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在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二篇: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
北京申论考前押题
(九)发展民办教育,促进社会和谐http:// 2006-12-13 来源:中公网 点击:4792
问题:
1.法律制度不配套,政策扶持未落实
2.办学思想不明确、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对民办教育缺乏认同感
3.办学条件差,非法办学现象严重
4.教师权益得不到保障
5.管理不规范,学校间恶性竞争收费较乱
6.资金不足,部分民办学校存在着的风险
原因:
1.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争夺办学审批权、管理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行政部门内部机构职能条块分割严重,相互间缺乏共识和合力,政府相关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而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软弱。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对非法办学和恶性竞争的处置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明显的效果。
2.民办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扶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措施还不够有力,虽然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总的看来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却远远不够。
3.很多民办高校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研究不够,在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上,缺乏明确的思路。一些部门简单认为大多数民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投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从而对解决民办学校的困难和问题消极怠慢,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
4.民办高校没有办出办学特色和质量优势,创建名牌民办高校的意识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发布假广告,搞虚假承诺,搞恶性竞争等等,这些现象影响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5.缺乏教师聘任、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固定资产和财务运作、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相当部分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龄确认、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教师的待遇同公办学校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
6.一些兴办者不懂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不端正,存在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不舍得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注重提高办学质量,有片面追求营利的倾向,企图以最小的投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执行教育的政策法规的意识淡薄。
7.我国民办教育的经费是靠民办学校自己筹措的,国家并无经费上的支持,其主要来源学费,接受的赞助或捐赠,学校经营利润等。则于社会对所谓“贵族学校”比较敏感,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学费进行控制,同时,法律又规定,个人投资民办教育不能索取回报,而且在学校存续期间属于学校资产,个人不得转移,而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接受大规模无偿捐助的可能性又很小,因而民办学校普遍感到经费紧张,只能维持教师工资及教育教学日常开支,自我发展的能力差,无法顾及建校及改善办学条件。
对策:
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使民办教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上的支持。各地应对民办教育在用地、税收、投资回报、教师调动、户口迁移、住房、职称评定、学生就业、学校收费等诸多方面给民办学校以更多的优惠,充分调动更为广大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到民办教育产业上来,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作贡献。具体如下:政策方面:在征用土地方面,对有些适合做学校的破产企业闲置厂房或闲置校园,在所
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优惠提供给民办教育使用。
资金方面: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办学成效显著的民办教育,实行“花小钱,引大钱”。
制定收费政策方面:物价部门在审批时充分考虑民办教育的实际效益,允许其根据自己的社会声誉、办学特点和办学条件,自行确定收费标准,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招生政策方面:对公办、民办学校一视同仁,统一报名和录取,增强公办学校忧患意识,促进共同发展。
2.立足区域特点,确立各自目标面对区域性差异,发展民办教育中改革办学体制这一目标的达成,首先应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即是说,各地区应有不同的进度和不同的层次,在总体目标下,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确定自己的“切入口”,确立自身的发展策略。
3.建议国家对教育拨款、贷款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教育拨款应对公办和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制定考核标准与条件,对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给予同样的拨款额度,以鼓励民办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在贷款制度上,民办学校应在抵押、担保、授信贷款额度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民办学校的学生应与公办学校的学生一样,不应受到歧视性待遇。
4.民办教育自身应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同时要充分发挥民校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评估、监督功能。校际之间要加强联谊和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5.增设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力度。
首先,应该设立一个具有权威性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机构,负责协调与民办教育有关的各部门,在教育行政内部,应设立一个与民办蓬勃发展势头相适应的社会力量办学司(处),进行归口管理,避免多方插手、政出多门的现象,同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力量。
其次,应完善与民办教育有关和各项法律、法规建设,配合司法、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加强对民办学校管理的监督、审计以及广告管理并形成定期检查的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学校依法进行处罚,将民办教育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6.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质量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作为市场经济条件诞生的民办教育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否则它就很难生存下去,民办学校的办学主体、校长、教师必须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必须明白升学率的高低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和谐发展,而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
7.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学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样的待遇,应该完善教师聘任制度,为民办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为专职教师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也敢于到民办学校担任教职。同时,还要改革社会人事制度,建立教师人才市场,健全公、民办学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教师合理流动,另外民办学校教师的聘任要符合法律程序,学校和教师应签订“劳动合同”和“岗位聘任合同”,使民办教师队伍建设法制化、规范化。
8.教育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民办教育也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作出了贡献,那么国家就应该像对待公办教育一样,对民办教育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尤其是对举办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政府至少应当按全国生均经费给予补助。在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还应当鼓励民办学校多方筹措教育经费。”通过多渠道融资,将所得资金投资于教育,用以建立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和学校环境,增加硬件设施,使学生能在良好的环境下
学习。
第三篇:推行村务监督制度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推行村务监督制度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黄堆集乡党委政府
我们黄堆集乡辖35个行政村,3.6万人,6万亩耕地。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强村级权力监督、健全村级民主监督组织为突破口,以完善村级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制度为重点,在全乡35个行政村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制度,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提高,初步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民主监督途径。实现了村财村务由暗到明,集体资产由少变多,党群干群关系化疏为密,村班子战斗力由弱变强,农村由乱到治,连续多年涉农问题零上访。我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建设先进乡镇”、“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2010年9月,作为全省唯一的乡镇代表在山东省农村三资管理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一套制度,规范运作程序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备的制度是搞好村务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围绕村务监督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运转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纪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 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办法》等。重点从八个方面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村监委会成员列席村“两委”会议,村“两委”主要领导就各项议题必须征求村监委会意见或建议,村监委会成员要积极主动协助村“两委”化解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做好记录。二是村监委会必须主动介入重大事项或重要村务活动,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村监委会每月对村财务账据、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并盖章确认。每项收支都必须经村监委会确认后,再按要求履行报销和出入账手续,村监委会必须建立财务管理台账,每个月与村文书和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核对一次。四是村监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村重要事项、群众反映的问题、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商讨,并形成会议记录。五是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实行月报告制度。各村监委会对所有参与的工作都必须做好记录,每月前3个工作日内要认真统计上月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并填写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情况统计表,经村党支部书记签字上报乡镇纪委。六是每位村监委会成员至少要联系本村十分之一的农户,每月至少用2天时间深入村民家中,宣传相关政策制度,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七是村监委会要在村部显眼的位臵设立“意见箱”,每周末开启一次,会同用其他方式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一起,向村“两委”反映,同时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处理 结果。八是村监委会每月要专门设立一天为“民情答疑日”,接待村民咨询提问,用于解答村民的疑难问题,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如果当场无法解答,一般要求在两周内给予答复,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向村民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二、把好两个关口,全面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监督 群众最关心的是农村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最难落到实处的是资金、资产、资源监督,我们黄堆集乡紧紧抓住这个影响全局的核心问题,从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入手,全面推行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一是把好财务管理关。实行村财村账乡代管制度。全乡建总账一套,35个行政村,一村一账,独立核算,由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后,实行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账三建,同步记账。先后完善规范了一系列文件,对民主理财、资金审批、财务报账、财务公开、资金管理、财务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实行统一招聘村报账员、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统一票据、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对村级发生的每一笔开支,先由经手人、会计、村支书三人会签,再由村监委会审核后加盖公章,否则,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一律不予入账。对符合规定的支出单据,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出具回执,分门别类计入账目,并打印财务公开榜,对收支情况、资产容量、现金余额、债权债务及时张榜公布,接 受村民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月底到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核查一次,及时交流沟通,完善监督管理。二是把好资产处臵关。我们把清产核资作为村务监督的关键环节,以村为单位组建由村监委会和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参加的清产核资专门班子。对村集体的账目、凭证、合同、债券、债务、有价证券和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清查,由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会主任、群众代表签字认证并上墙公布,全面摸清集体家底。村委会、村监委会全程监督,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村集体的沟渠路林、废旧坑塘、窑厂、四荒、房屋、集体土地等集体资产资源,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村监委会的参与保证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了暗箱操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杜庄村窑厂每年的承包费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4万元,何仓村林场承包费由上次的1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5万元。村监委会成立以来,全乡共拍卖沟渠路林1.8万米,四荒265亩,发包集体林场1188亩,废旧坑塘25亩,窑厂3处,对外租赁房屋18处,盘活资产资源总量580万元。全乡人均折合150元。
三、搞好三个关系,形成合力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搞好与村两委的关系。村监委会作为与村“两委”并行的组织,必须协调好与村两委的关系。为保证村监委会 正确履行职责,做到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补位不越位,我们明确规定,村监委会既不能直接参与村“两委”的决策和管理,也不能干涉村“两委”的决策工作,更不能假公济私,滥用监督权利,与村“两委”唱对台戏,有意制造矛盾。在日常工作中,村监委会既要发挥好独立监督作用,也要接受村党支部领导,支持和保障村“两委”有序开展工作。二是搞好与村民群众的关系。村监委会代表村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利,必须依靠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村民心声的代言人、村民利益的维护人、村民冷暖的知心人。黄西村村监委会主任李春三,带领其委员,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村里困难户的情况,对村两委提供的低保名单进行了修正,让真正困难家庭得到了低保补助。名单公布后,群众心服口服。响应群众的呼声,前杜庄村监委会监督村“两委”将窑厂14万的承包费挨家挨户发到每个群众手中,全村群众十分满意。三是协调好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些是干部作风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信任不够,缺乏及时交流沟通造成的。村监委会作为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协调好村干部和村民的关系。对村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提交督促村两委及时列入议事日程,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有困难解决不了的,由村监委会对群众作出解释,消除误解。徐厂村集体土地承包85亩,3亩一块或5亩一块承包给本村新 增人口。土地承包的研究决议和执行过程全部在村监委会监督下进行。有些没有承包到土地的村民不满操作过程,对村干部进行诋毁。村监委会成员知道后,跑到个别村民家中为村干部作出澄清和解释。并将承包详细资料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还干部了一个清白,给群众了一个明白。
四、健全四个机制,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纪委书记、组织委员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书记负总责,亲自抓。在乡纪委设立了专门办公室、纪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乡直各单位分工负责、协作配合、上下联动。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在全乡推进村务监督制度的实施意见》,召开动员大会,由主要领导进行思想动员和具体部署。同时,印发了致全乡干部群众的公开信,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每季度举办一次培训班,聘请农业、财政、会计、林业等方面专业人员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使其能监督、会监督、监督好。三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从乡直部门抽调21名政治强,业务精的干部,组成7个督导组,由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负责,每个督导组负责一个管理区。每周至少在村里工作2天,负责收集整理意见建议,考核督导村务监督 工作。实行村务监督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务监督工作纳入对乡干部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从乡到村,从乡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落实了责任。实行一季度一考评、一通报,年终总评,有力地促进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四是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由于个别村两委干部对村务监督抱有抵触情绪,致使村务监督工作很难落到实处。要使村监委会有效发挥作用,必须科学设计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其规范、有序、顺畅运转。我们要求乡纪委、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监委会有呼必应,有求必到,及时深入到各村指导村务监督工作,对财务管理、资产处臵等事项进行具体指导,协助村监委会开展监督工作,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合力,排除了监督中的困难和阻力,保证了村监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近年来,我乡通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制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立,使群众对村干部打消了疑虑,消除了怨气,化解了矛盾,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近年来,我乡没有发生一起涉农上访案件,使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农村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化解了村级债务,壮大了集体经济。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来,18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已全部化解完毕,全乡35个村没有新增一分钱的债务。现在村村都有存款,存款总额达到120多万元,最多的村达到30多万元。同时,全乡村级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450万元,新建8所高标准学校,改造村联合诊所10处,新修乡村道路18.3公里,较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乡35个村的非生产性开支,由原来的56万元下降到现在的8.7万元,下降了84%,村干部没有发生因村级财务违法违纪问题。现在,村干部的威信高了,腰杆硬了,说话灵了,干事实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维护群众利益的“贴心人”。
四是提高了群众参政意识,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民主权利受到尊重,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说了算,使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真正成了主人,使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五是营造了干事创业环境,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全乡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呈现出干部集中精力带致富、乡主要领导腾出精力抓大事、全乡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全乡形成了以棉纺织为龙头,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为 特色的发展格局。现有纱厂240多家,纱锭35万枚,织机5000台。今年1-9月份,全乡工商税收已达到5042万元。我乡先后荣获全市经济工作考核先进乡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近年来,我们黄堆集乡在推行村务监督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的工作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同兄弟乡镇相比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振奋精神、务实创新,扎扎实实做好村务监督工作,为全乡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一、农村法律服务的基本内涵
构建我国农村法律服务体系,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的定义。法律服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法律用语,所谓农村法律服务,也就是指司法组织针对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为预防和解决纠纷、维护一定主体的合法权益及满足其他一定法律事务需求所进行的法律工作和活动。农村法律服务作为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我国法律服务体系的一般属性。
二、农村法律服务所具有的特点
农村法律服务,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服务主体具有涉农性,即必须是提供与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有关的法律服务的司法组织。既包括在农村地区的司法组织,也包括在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司法组织。但其中主要是设置于农村地区以及设置在与农村接近的中小城市,能够经常地为农村地区和涉农主体提供法律服务的司法组织。
二是服务对象具有涉农性,主要是其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机构所在地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活动,或虽居住地、办事机构所在地不在农村,但其主体身分或主管机构所在地在农村,与农村生产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法律事务需求主体。
三是服务内容具有涉农性,主要是与农业生产生活、农村经济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事务,或主体身分是农民的法律事务。
四是服务要求具有涉农性所涉及的法律事务与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经济活动、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在服务主体的机构设置、制度安排、人员素质、方式、手段等方面必须适应和切合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五是服务目的具有涉农性,主要是在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中,通过对一定涉农主体法律事务需求的满足,预防和解决农村地区或与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各种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法律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农业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必须得到农村法律的保障。因为农业政策和农业法律虽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党和国家指导、调控、保护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农业政策和农业法律相比存在着约束力弱、稳定性差、难以操作等特点,农业政策要想得到顺利实施必须依靠农村法律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没有法律那样强大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对于违反政策的人一般只能给予纪律处分或行政处分,这种处罚和违反法律所承担的民事甚至刑事法律责任相比力度要小得多,而且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所以很难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二,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农村政治、经济和精神文明的一项有力举措,也是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由于政策的变动性大,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只有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转化为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法律才能保证其目标的实现。
第三,政策一般比较原则,不如法律规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农村的美好设想,至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如何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却没有规定,需要操作性强的法律加以规定。
第四,政策没有明确的执行机关和监督检查机关,它的执行主要依靠各级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可见,政策是一门软科学,它的实施和执行必须以法律为后盾和保障。
四、我国农村法律服务现状
我国法律服务资源的城乡分布严重失衡,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只有非常有限的法律资源服务于农村,特别是律师很少涉足农村。而现在农村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多样,对法律服务的需求量很大。由于司法部的政策不明朗,甚至有限制趋势,如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实行考试,造成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只出不进,逐渐萎缩。新农村建设对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积极发展乡镇法律服务,法律为新农村服务的政策和措施很难得到具体落实。目前,我国基层法律服务的管理部门还未统一。有的归省司法厅(局)的基层处管理,有的归省司法厅(局)律公处管理。因此,在市县也是有的归基层处(科)管理,有的归律公处(科)管理。对基层法律服务的管理还比较混乱。机构设置方面,基层法律服务有按照行政级科级设立的,有事业性质的,有合伙形式的,有的与司法所完全脱钩,实现自收自支。乡镇法律服务所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叫法律服务中心,有的叫法律服务所,有的叫法律事务所。在业务范围方面也差别,有的可以办理刑事案件,如没有律师的县;有的不能办理刑事案件,如经济发达地区。总体看,基层法律服务职能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
五、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对策
积极推行农村法律服务,构建相应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既是我国法律服务体系自身完善和社会法制化进程的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村的法律服务: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法律教育
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首先,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刺激农村各主体的法律服务需求。其次,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工作,尤其是法制宣传教育,尽快更新农村的陈旧观念,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当然,这两方面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再次,提高农村领导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这是个关键问题,只有在民主法治社会中,法律服务业才能真正存在和发展。因此农村干部必须带头学法、守法,并严格依照法律开展政府管理工作,而且还应该充分尊重法律服务人员及其劳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服务环境。最后,应该大力加强农村立法,尤其是农村经济方面立法。
(二)建立农村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国家给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用或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或减免诉讼费用,以确保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有学者指出:“是否建立起规范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既是衡量一国法制是否健全,司法人权保障机制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行程度的重要尺度。”我国确实急需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这种需求在经济落后的农村更加迫切。应该实行职业责任化制度,即凡是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其专业法律服务活动中,必须承担一定数量法律援助工作。这种从职业责任角度作出的规定,性质上不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一种职业责任,具有强制性,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必须执行。这不仅是基于执业的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而且,也是由我国法律服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注重法律服务所有偿服务的同时也应大力强调其法律援助职能。实际上,从长远来说,乡镇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援助将大大有利于法律服务环境的改善。
(三)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建设力度
基层法律服务是社会主义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要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抓好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的基础建设,形成抓建设保发展,抓发展促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从四个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一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硬件建设的力度。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要担负起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要有基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比如接待室、调解室、办公室的建设,车辆、电话的配备等;二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队伍建设的力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是一项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必须有一支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适应的工作队伍;三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力度,由被动调解向主动调解转变;由无调解程序向按程序调解转变;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转变;四是加大农村基层法律服务组织激励机制建设的力度,一般可采取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调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拓展乡镇基层法律服务职能
乡镇基层法律服务所是乡镇法律服务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使农民不出乡镇就能得到基本的法律服务。为此,需要拓展乡镇基层法律服务的职能。我国法律援助力量严重不足,而且农村的法律援助匮乏。新农村建设中符合条件的农民的法律援助案件将大幅度增加,需要不断扩大农村法律援助队伍。县级法律援助中心可以在乡镇法律服务所设工作站,在村设立法律援助联络员,及时提供法律服务的需求信息,充分发挥乡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服务职能,将法律援助作为乡镇法律工作者的重要业务。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生活在基层,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农民要求法律援助的案件也大多是法律关系简单、实事清楚的,乡镇法律服务人员完全可以提供咨询、代书、非诉讼调解和简单的诉讼服务。由于基层法律服务的收入主要靠业务收入,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对提供法律援助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充分发挥乡镇基层法律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总结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法治化是必由之路。通过农村的法治建设,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农村的各种纠纷,维护农村的稳定,构建农村的和谐秩序,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新农村法治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完备的法律服务,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变为农民现实的利益。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方便、快捷的优势,在推进我国法治化建设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发挥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及其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拓展和规范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是基层司法机构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必须研究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市场发育、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农村、适合农民需要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制度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天下事“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发展之基,是利事之本,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人们对成功最好的注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高山镇就打造出了“以和谐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地处豫西山区和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发展上可以说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是提起高山镇,尤其是高山阀门,那却是远近闻名。
2005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在第33位; 2007年在郑州市综合实力已前进到第12位;2009年,高山镇继续名列前茅,居第18位。单从数据分析,高山镇的五年来的发展有进步也有倒退,但是要知道2003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是第76位。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高山镇可以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阀门之乡”、“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最佳宜居乡镇”、“中州名镇”、“郑州市生 态镇”和“国家卫生镇”等。2010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收入4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70元。与五年前相比,生产总值增长了107.8%,财政收入增长了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9%。
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和财政收入等这些数据,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意。五年来,高山镇就是顺应民心、立足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经济上,为企业和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抓发展上,始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稳定是基,平安是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在社会管理上必须要有所作为。在这方面,高山镇把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一)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稳控协调机制,把矛盾解决 在萌芽状态。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高山镇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慰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成了集综治、信访、司法、社会法庭为一体的综治服务楼,组建了社会法庭,构建起“大信访、大调处、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高山”建设。
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高山镇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臵得快。同时,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等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高山镇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在村级重大事项处理中,高山镇每个村都建立起了“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委会—联户代表大会—监委会”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村重大事项中均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做到了干群之间“有争议、大家议,力争把事情解决好”,这样干群之间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民生,把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做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必须以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办实事上。高山镇近年来围绕民生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和道路的绿化、亮化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村组通;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三是保障群众生活,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0元到100元的老龄津贴,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50%;四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新建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五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德,不断提升群众“知美、爱美、求美”的良好夙愿。同时,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经济是轴,发展是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创建和谐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雄厚的财力,谈什么发展都是空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民生投入需要资金,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资金,如果说平安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经济发展则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阀门之乡。但是,没有任何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企业改制后,有很多阀门企业纷纷倒闭,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场逐渐缩小,经济增长也步履维艰,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使经济雪上加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如何转变,如何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泥淖。高山镇选择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规划,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一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修路、引水、架电,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上支持,税收上优惠,服务上方便,使他们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园区填充能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土成熟企业内外部联合扩大生产,引进资金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场地、执照、环保手续引进外地资金进行规模建设启动生产。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园区产业相近或相关的配套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风为实,干事为先,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跨越发展,打造幸福高山
高山镇过去的发展有过成功,有过曲折,也有过教训,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群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有一张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宏伟蓝图。正是这样的前提,高山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从幕后走到前排,从落后走到先进,从贫穷走到富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同志到高山镇进行调研,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为什么高山镇不是荥阳市乡镇中最富裕的乡镇,但是对民生的投入确是最多的”。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以民 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为民方能安民、安民方能发展、发展方能为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一届党委班子换届的一年。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概念,荥阳市也提出了“打造郑州新组团,建设省会西花园”的战略目标,机遇摆在面前,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就能顺势而为。
未来的发展,高山镇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统筹镇村、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富民工程、合村并城安居工程、靓丽文化名片工程、社会保障慈善爱心工程”,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转型相互促动,坚持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互为依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打造幸福高山。这就要求全镇干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务实作风,踏实肯干,一步步按照蓝图绘就的目标逐步实现。
(一)作风为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实,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多想一想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的期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就能够以扎实的作风履行好自身职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干事为先,口号喊的再高,不干什么都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要充满激情,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二要提高能力,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干部要带头干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一方面要率先垂范,以实事做出示范,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亲历亲为,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
高山镇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我们相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高山镇的发展必将在宏伟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