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MBA论文集-有效的管理者(原创)
有效的管理者
任何卓越的管理,都无法脱离人的要素而单独存在。管理者,作为管理系统的核心显然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关于如何定义以及塑造有效的管理者,国内外管理学有各种经典论述。而总结起来,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无外乎“做正确的事”以及“把事做正确”。
1.做正确的事
做正确的事,意味着管理者能够实施正确的决策,带领组织走向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不仅体现在组织重大战略决策上,同样体现在组织日常决定当中。做正确的事,要求管理者具备高远前瞻的眼光,敏锐迅捷的判断、坚定的信念以及最重要还包括正确的价值观。本文思考如何实现“做正确的事”,以为管理者提供现实的指导意义。具体有以下两点。
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不是空洞的标语,也并非道学家的口号。价值观是任何管理者进行价值判断与决策的基础。价值观提供两方面的指导,价值底线与价值取向。举个例子,宝洁公司明确界定了商业行为的价值底线:“员工判断商业行为的正确性准则首先依据是否能够向公众披露”。另外一个例子来自于惠普。惠普一直将尊重员工的利益放在公司运营的首要位置,直至女总裁菲奥丽娜的上任,将迎合市场作为惠普的首要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带来了决策上的显著变化。
扩展广阔的视野
闭门造车显然无法保证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管理者应该更加广泛的了解市场变化,同行动态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特点。科学的决策属于一个系统工程,眼光与思想的局限性显然将影响决策的质量。而这里所谈的决策,显然也不仅仅等同于市场决策。在我所在的工厂当中,就实用了以下系统性的方法,来确保广泛的收集相关信息,来帮助制定工厂运营的决策。在这一案例中,工厂的决策被定义为一个系统的循环过程。在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工厂获取来自于公司市场与销售部的下一年度战略目标,作为全年运营决策的外部依据;在下年的第一个季度,工厂会开展大规模的战略决策部署讨论与实施工作,获得各级执行者的信息反馈并建立具体行动计划;在下年的第二个季度,工厂会收集内部与外部的benchmark(标杆比较)信息,以指导运作决策的优化与调整;在下年的第三个季度,工厂会收集半年运营阶段的主要损失来作为下一年运营决策的内部依据。这一决策制定的流程,被有效的规范在了工厂运营日历当中,以确保科学决策的制定。
2.把事做正确
把事做正确,以确保正确的目标能够被有效的完成。所有正确的决策,最后都必须落实到正确的执行上来。确保把事情做正确,首先依靠合适的人,其次依靠合适的流程。
实现充分授权
如何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有效性,无非激励与约束两个方面。从马斯洛需求论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因此充分授权,应该被看作最高级的激励机制。譬如,柳传志能够打破论资排辈,充分授权杨元庆、郭为等年轻人开展工作的案例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然而真正成功的授权,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管理者需要提前深入与全面的思考业务模型以及组织特点,需要通过认真观察,对组织与个体做出深入判断,以实现授权的有效性。需要大量的培训,以确保组织及个人建立发挥权力的能力,而针对于权力的管理,同时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加以约束。举一个真实案例,在某一个生产车间,车间经理同时管理超过80名员工及全部的日常事务,陷入了毫无头绪的工作当中并且没有取得好的效果;为改变这一状况,该经理首先简单更新了不同层级的组织结构与职责,然而效果不良,中间层的管理者无非有效实现期望的职责,反而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校正偏差。那么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来自于激励机制的脱节以及中间层管理者的能力不足。充分探讨之后,在中层管理者培训以及职业发展目标方面开展了更坚实的工作,才终于实现了更为高效的执行组织。不论过程如何曲折,事实证明,只有有效的授权,才能够发挥组织最大的能动性,才能使管理者摆脱纷繁被动的局面。
确保良好的制度
毫无疑问,在现代型组织中,制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来确保组织执行的有效性。过于松散的制度会带来执行上巨大的波动,而过于死板的制度也会将组织带向僵化。很难有统一的制度普适于所有的组织,但制度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业务的模型,组织的形态以及真正执行者的反馈,这一点尤为重要。
总之,对于如何塑造有效的管理者,如何确保“做正确的事”及“把事做正确”,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仅仅希望以点及面,对于探索过程中的关键体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不断的管理实践当中,对于有效管理者的思考,显然将继续成为一个长期的课题。
第二篇:管理者而非MBA读后感
《管理者而非MBA》片段读后感
《管理学而非MBA》是管理学大师明茨伯格花费了4年撰写、15年发展、35年思索的一本经典新作。这本书还没出版就引起业界的轩然大波,因为作者抨击的是现行MBA的教育体制,他认为没有实践经验的管理教授课程难讲深刻,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听课也难听懂。这本书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任何人在以后再评论管理教育,很难躲得开这本书;讨论管理人才的素质,或者讨论培训之道,或者教学创新都躲不开这本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因为时间关系,我后面只大致翻阅了一下,等空闲时间还需要慢慢阅读。这本书对于我这个管理学初读者来书有点深了,它是与作者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本质》联系密切,是以该书的结论作为基础,发展了他对管理过程的观点以及进一步揭示了他们对管理者的发展成长的意义。
本书共两部分,第一部分是MBA之非,主要批判的是现行MBA教育体制。第二部分是培养管理者,讲的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教学IMBA。书中总序中有讲到要理解明茨伯格的管理思想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第一个维度是他的管理思想属于管理学中的强调经验实学和归纳的美学派。与此相对的是管理学中强调理论,推理和演绎的大陆学派。第二个维度他强调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进步主义倾向,与此相对的是强调管理层权利,崇拜CEO和管理层的超人能力的保守倾向。第三维度则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良性结合的实践学派,反之则是执意模仿自然科学,试图在大学里把管理学建成一个有着与自然科学一样的学术尊严的专业学科的学院派。对于我而言,想要理解明茨伯格需要阅读一些管理基础方面书,比如何谓美学派、大陆学派。除了这两个学派还有其他的学派吗等等。这些知识我还需要慢慢积累。
书中有提到,管理应该一种实践,他将大量的管理技巧(经验)一定程度的艺术(洞察力)和一些科学(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管理教育与管理开发带入一个新的境界。换而言之只有当艺术、技巧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有效的管理。明茨伯格在本书中反复强调实践一次,他甚至提出了一个令很多MBA毕业生们几乎要歇斯底里的观点:企业不应该雇用MBA毕业生,因为教室和课堂无法培育出企业的领导者。
对于我这个管理学的初学者要对管理教育体制提出什么建设性意见为时尚早,但是毛爷爷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事情,离开实践都是空话。管理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掌握好就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这本书虽然比较深奥但是细细品读还是能看懂的。往后有时间要读完这本书,我相信等我管理学有一定认知基础后再返回来读这本书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第三篇:有效管理者读后感 (范文)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有效管理者读后感。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本书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书中,杜拉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备以下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只做有效的决策。
《有效者管理》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读后感《有效管理者读后感》。管理的层次越高,任务越多越重,越显现出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属包围着,那么要不就是授权没做好,要不就是下属的工作能力太差。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管学习、工作或生活,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多项任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我们只能面对和感受一个。心猿意马就不能投入,最终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这可以让我们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此外,我们能贡献什么,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组织中有所发展,还是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对于分配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能想到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图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摘抄精典句子:
1、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2、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3、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4、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5、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6、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7、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8、我们该知道运用自己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9、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习性,不会勉强自己。
10、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1、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12、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13、“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4、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15、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第四篇:有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有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美】彼得.F.杜拉克著
前言:在开始读这本书这前,我是带着抵触的心理去打开。因为这不是我自己喜欢的书,甚至不是我自愿想要去读的书。这只是一本作业,但是,当我打开这本书的序言,我就开始好好真心的去读这本书。
读一本书先从序言开始,这是我从小读书的习惯。因为序言里面也有许多作者想告诉读者的东西。比如,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在这里有作者提出的一个问题‘有一些人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都不比一些成功的行政官员差,但是,为什么会常常遭受挫折和失败呢?’没有人能针对这个问题说个所以然,所以多年以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了这本书。【有效的管理者】
看完这本书的序言,当然是翻开目录。本书包括七个小章节,和一个结论。下面我将一个章节一个章节的来谈谈我的感悟和理解。第一章:有效性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是针对管理者而写,可以教会管理者成为一个好的顶尖的管理者。而作为一个顶尖的管理者,就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呢?这方面的书籍确实很少,那是因为人们都没有关注这个问题,就像作者所说,人们都认为有效性是一个组织内部的工作者特定的技术。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人才还是很少。有效性不是体力工作者做完规定的工作,而是要做对工作。只有做完了对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效益提高。而作为知识工作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必须使自己取得成绩和贡献,这样才具有有效性。这里我要举一个相似的例子,比如,我们的大学生活。我们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已经不是初中、高中那个需要班主任每天喋喋不休在耳边提醒我们的人,而且大学的班主任也不会每天在你耳边叫你好好学习,所以我们就是一个小小的管理者,一个具备知识的管理者。我们需要的就是管好自己的小生活。那么我们该怎样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呢?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学习计划,准确的说是学习时间表,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效的事情。然后我们要明白我们所要的成果是什么,比如你花时间,准备了英语四级,那么你就要有把握过了四级。而且要真真切切明白自己的优势,利用优势发展。把握好小事,也可以说是把握好一部分小事,不要像猴子搬包谷一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出有效的决策。这些都是本书的关于管理者有效性的要素,也是本书的主题。
第二章:掌握你的时间
以前我对于时间安排的理解就是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写在纸上,按时间顺序排好,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比如说几点起床,几点锻炼,几点看书之类的。看到[掌握你的时间]的首段,我才发现这些年来自己所安排得时间表,并未真真的帮助过自己,我也没有好好的按照时间表去完成任务。总会有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况发生。现在,我才知道。管理者有效性的三个步骤基础,记录时间、安排时间和集中时间。时间是无法购买的,也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时间。但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这是唯一普遍的真理。但是,一般人对时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态度,都是听之任之。这里唯有一个真切的管理者,才懂得如何去珍惜时间。他们被称之为有效的管理者。我们根本没有能力去正确的估算时间,而把时间浪费在其他更多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做到避免浪费时间,那么该如何去避免呢?这个问题书里说得很好也很清楚。首先,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者是远见而造成的时间浪费。同样的问题不能出现第三次。第二,有一个耳闻详熟的故事,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有时候人多不一定带来更好的效益。第三,因为组织不健全带来的时间浪费。它的症状是会议太多。最后一个时间是浪费在信息的失误上。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因为为工作所作出的努力,一定有效果,而且可以赢得时间,带来效率。
第三章:我能贡献什么?
重视贡献是有效管理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无论是工商企业、政府部门,还是医疗卫生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所服务的对象、想到病人,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率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校级为己任。是要求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贡献上。到了这一步,管理者就要约束自己,考虑组织聘请自己担任管理工作的原因和他应该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要求管理者承担责任,而不是以做下级自居,仅满足于自己能“取悦上级领导”。换言之,如果管理者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集中在贡献上,他就必须要考虑目的和结果,而不是仅考虑方法。第四章:发挥人之所长
管理者用人,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而不介意其缺点。有效管理者在选择人任事的时候,都要以他能做什么为基础。完成任务的自然顺序则是,先有工作空缺然后再物色一个人去补上。这种做法极易把人引入歧途,即物色“勉强称职的人”——合乎最起码要求的人选。这样选出的人,当然总是平庸之辈。组织内的各种职务,都是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仅仅为了要替换某一个人的某一职务,而变更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因人设事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职务的需求和现有人才之间的更大脱节。为了安全插某一个人,十几个人都要变动工受到牵连“考察组织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有天才,而是看它是否有能力是平常人取得不平常的成绩。”
用人所长的第二条原则,是每项职务都必须在要求高低和范围大小上有伸缩性。然而,多数大型组织都不采取这种用人政策。他们倾向于把职务的范围限制得很小,似乎只有那些在一定的时间,按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和加工的人们,才能做这项工作。
第五章:重要的事情先做
我们要学会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出正确的顺序。在追求某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被那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和毫无意义的杂事分散精力,从而忘记自己的初衷,甚至走到岔路上。所以,我们要学会事情的轻重缓急排出正确的顺序。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获诺贝尔奖之后,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不擅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他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据报道,川端康成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十分低落,这可能也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
如果他不能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依然宁静地写作,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为了要写这本书而去森林中度过了两年隐士生活。他自己种豆子和玉米为食,摆脱了一切剥夺他时间和精力的琐事俗务,专心致志去体验林间上的景色和他心灵所产生的共鸣,从中发现了许多道理。从而完成了这本名著。
常有人叹息生活忙乱,负担沉重。诚然,人生本来就有许多推不开的负担,但是在这些负担中,有许多是不必然的,由于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顾此失彼。许多人在除自己分内该忙的事情外,还去忙些不该忙的。比如为了增加物质享受或虚荣而忙于赚钱,为了更高的地位而忙着奔走钻营,等等。他们没明白,不该忙的事就不要去忙,否则会浪费我们生命和精力。
勇于拒绝;有时我们会碍于面子或别的什么原因而对别人的请求无条件地接受,结果自己累得筋疲力尽,甚至还耽误了自己更重要的事情。这时就需要我们权衡轻重,勇于拒绝那些毫无意义的要求。第六章:决策的诸要素
决策,只是管理者的许多任务之一。但是这又是他必做的任务。只有有效的管理者才能做出有效的决定。本书以两个决策问题的两个事例来告诉我们决策的诸要素。第一个是西奥多.维尔,他是美国历史上不大为人知的伟大企业家,但是他也许是最有效的决策者之一。而他做出的决策确使贝尔电话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企业和发展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总结:
我们必须学会有效的管理。有效的决策决策就是判断.就是在一些不同的可行方案中作出一种选择。我们所说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指“是”与“非”之间的选择,这充其量也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而通常经常遇到的却往往只是两种不同行为方案之间的选择。在这两者之间,很难说哪个比哪个更正确。
绝大多数关于决策的书都这么说:“首先要弄清真相。”不过.卓有成效的决策者都知道,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真相开始的,而是从想法开始的。这些想法由于没有经过实际的检验,常常只是一些假设,因此,还谈不上有什么价值。要想判断什么是真相,那就首先要确定相关的标准,特别是要确定合适的衡量标准。这可以说是有效决策的纲,也是通常最容易引起争论的地方。最后,有效的决策并不像许多教科书里所说的那样来自于对真相的—致的看法。恰恰相反,正确决策的意识正是在不同意见的冲突与矛盾之中产生的,是认真考虑对立各方行动方案的一个结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懂得,人们干事情并不是从寻找事物真相开始的,而是先从想法开始的,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人们经历过某个事件,就必然会有些想法。如果在某个领域里体验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生活而不产生想法的话,那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
所以,人们已是先有想法,然后再采取行动的。硬要他们先寻找真相,然后再采取行动是不可取的。那会使他们像其他人一样,寻找所谓的真相来凑合自己已有的结论。既然已有了结论,要找些所谓的事实来加以说明不会有什么困难。擅长统计的人员都知道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对统计数字往往不太信任。
唯一缜密的方法,唯一有利于我们用实践来检验想法的办法,就是“先有想法,后有行动”,这也是我们考虑决策时所应该采取的办法。只有这样,别人才能看出,我们的决策是从没有经过测试的假设开始的,而这恰恰就是决策或科学研究的唯—起点。我们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假设,我们不会为假设而争论不休,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它们进行测试。通过测试,可以发现哪些假设可以成立,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考虑;哪些假设站不住脚,必须被弃置。
有效的决策有效的决策人,因而总要设法引出不同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他不致被表面有理,实际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意见所骗。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选择余地,可以经过选择才做决策。不同意见可以使他有几个可选择的方案,当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有缺陷或错误时,他不致在大雾中失去方向。不同意见也可以迫使他自己和他的同事去想象。不同意见把近似有理的决策转化为正确的决策,进而转化为良好的决策。
第五篇:《有效的管理者》读后感
“如果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话,那么彼得·德鲁克无疑是最伟大的发明家。”这是美国管理协会对德鲁克的评价。今日有幸拜读“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收获了很多启示。身为一名管理者,首先应该学会管理自己。即序中所说:一般的管理学著作谈的都是如何管理他人,本书的目标则是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一个有能力管好别人的人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只有那些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何谓管理者?德鲁克说,管理者并不是由他的权利和职位所界定,管理者真正成为管理者的理由,在于他对组织贡献的责任。在这个定义下,我认为在一个组织中所有人都可以称为管理者,而不是说只有拥有职权的高层管理者才是管理者,只要他能为组织作出贡献。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管理学,无论管理他人管理组织还是管理自己,都应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所有讨论的内容有两个前提:1.管理者的工作应该是卓有成效的;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到的。这也是现代特质理论的核心——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实践、培养加以造就。
我曾经也是一名学生组织中的管理者,在一年的管理工作中我成长了许多。而在结束了一年的管理工作后重新学习管理学,并且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著作后,我又对我去年的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并且有些后悔没有在担任这个职务之前系统学习过管理学。在此我想结合德鲁克对于“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五项主要习惯”这一内容,总结一下我在我们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善于掌控时间。时间是最稀有的资源,时间一去不复返,永远是最短缺的。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费时间,因此,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有限的时间。这包括三个步骤:记录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时间,集中自己的时间,减少非生产性工作所占用的时间。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础。在我们每一次活动之前的策划工作中,都要制作时间推进表。从前期准备到每一次复赛、彩排直到决赛,总结所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和需要完成的时间,再把每一项任务细化到每个人,并分配到每一天甚至每个小时。这样每个人拿着推进表就能得知自己在今天需要做的工作,每完成一项都要向负责人汇报,由该项任务的负责人进行监督管理,并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正或调整。因此在几次活动之后,我脑中不再是“距决赛还有一个月”或者“一场晚会两个小时”,而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表,比如“X月X日XXX去签发红头文件、X月Y日XXX去联系新闻中心”或者“X点X分~X点Y分第一环节、X点Y分~X点Z分终场节目”。
其次,注重贡献和工作绩效。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是指对外界、社会和服务对象的贡献。一个单位只有重视贡献,才会凡事想到顾客、想到服务对象,其所作所为都考虑是否为服务对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组织成员的贡献,并以取得整体的绩效为己任。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在每个活动的红头文件上,都写着“为挖掘同学们喜爱的校园歌手”、“为展示我校学生的风采”之类的话语,这就代表着该项活动的的服务对象应是全校学生,其参与者和观众都是面向全体同学的。所以在制定策划时,我们几个领导者会开一个小型会议,每个人分别代表一个角色,如主办方、参赛选手、评委、普通观众、老师,然后假象是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从自己所代表的角色的视角提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意见,再汇总起来依据有效的意见来改动方案。从去年一年的活动来看,虽然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要,但是能够做到让大部分人满意。
第三,善于发挥人之所长。德鲁克认为,有效的管理者应注重用人之长处,而不介意其缺点。对人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而问“他贡献了些什么?”也不问“他不能做什么?”而问:“他能做些什么?”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每次活动的工作分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场活动的分工包括催台、传麦、放音、灯光、PPT、算分、主持礼仪、道具等,如何针对干事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工,并且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擅长此项工作的人去做的同时考虑到干事的意见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尝试的工作,是需要我们几个管理者争论很长时间的一件事。一年下来,应当让每位干事将所有类型的工作都尝试一遍,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优势项目或重点发展项目,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第四,集中精力于少数主要领域,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他认为,有效性的秘诀在于“专心”,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先其所当先”,而且“专一不二”。因此,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工作秩序,为自己设计优先秩序,并集中精力坚持这种秩序。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则。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否则反倒一事无成。比如一般的学生组织每周都会开一次例会,在一次例会中需要制定一周工作计划,并总结上一周工作的完成度。但是一旦到了大活动的前一周,可能会每天开一次会,把平日的工作暂时放缓,汇集所有人集中精力完成这次活动的准备。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有效的管理者,做的是有效的决策。决策是一套系统化的程序,有明确的要素和一定的步骤。一项有效的决策必然是在“议论纷纷”的基础上做成的,而不是在“众口一词”的基础上做成的。有效的管理者并不做太多的决策,而做出的决策都是重大的决策。就像学过的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一个部门首先需要一套完整地程序化决策,这是由部长在管理部门之初指定的,在之后的活动中这些程序化决策就可以由副部长甚至干事自己来制定。但是很多时候需要的是非程序化决策,这通常是活动举办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在刚担任副部长的时候,我曾经很害怕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因为这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最有效的决策,我总是担心我不能作出很有效的决策。在后来不断地锻炼中,我渐渐适应了突发状况的发生,并且可以逐步让我制定的决策变得越来越有效。另外我惊喜地发现,能够制定有效的非程序化决策的管理者更受尊敬。
这就是我的感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会造就一个成效显著的组织,并且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可以后天学习的。我认为我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但是通过一年坎坷的实践下来我确实让自己更加卓有成效了。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都可以变得卓有成效。效率可以让一群平凡的人去做不平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