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转变政府职能 释放改革红利
作者: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5期
转变政府职能,是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客观要求。新一届政府成立一个多月内,两次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开弓没有回头箭,下一步还要继续推进,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今年要开好头。一要以简政放权稳增长。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打开转变政府职能这扇大门,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不花钱能办事、少花钱多办事的“良方”。要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许可、审批,切实防止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二要以简政放权推转型。把稳当前和增后劲结合起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使企业和产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化升级,为转型提供“源头活水”。三要以简政放权促就业。稳增长、促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扩大就业。要加快企业工商登记等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广就业门路、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要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地方政府贴近基层的优势,把由地方实施更有效的审批事项,坚决下放给地方。
改革不仅要取消和下放权力,还要创新和改善政府管理,管住管好该管的事。放和管两者齐头并进。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领域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要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让不法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政府工作重点放在“保基本”上,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更多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必要的行政审批也必须规范,防止滋生腐败,做到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运作透明、制约有效、权责分明。要腾出更多精力抓大事、议长远、谋全局,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行政权力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同时也要依法规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已经拉开。要严格落实任务和责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要把职能转变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长效机制。改革要公开透明,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本文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第二篇:用好“三张清单”释放改革红利
用好“三张清单”释放改革红利
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秭归县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发展环境,推进群众和企业办事流程便利化。以“三张清单”全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助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让部门职能职责更明确 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审批,放宽市场准入。大幅度减少政府审批,全面清理规范各类行政许可,彻底终结非行政审批,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作用空间、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秭归县按照国务院、省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落实衔接、调整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目录化、动态化管理。2014年在2009年确定的370项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保留行政审批事项143项、取消130项、转其他权力62项,承接上级下放和部门申报新增63项。梳理确定206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行政许可173项和非行政许可33项。2015年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市(州)级和县(市、区)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的通知》(鄂政办发﹝2015﹞2号)有关要求,全面调整规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保留40项、规范名称68项、调整事项设置65项、取消或转其他32项,新增78项,调整规范后的行政审批事项共计225项(行政许可208项,非行政许可17项)。2016年按照上级要求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承接新增5项、调整为其他类11项、调整事项名称4项、合并7项,保留县级行政审批事项202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2017年提请县人民政府决定取消14项、承接新增9项、调整14项,秭政发[2017]4号公布调整保留县级行政审批事项194项。2018年初按照省市关于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18项、调整10项、承接新增3项,公布县级行政审批事项清单185项。制定实施《秭归县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办法》,编制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对审批事项的准入、实施和监管进行规定。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在政府门户网公开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强化“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清单之外无权力”意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
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让市场环境更公平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广应用中介服务管理平台,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预防寻租腐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需要,是“互联网+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抓手,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县自2015年开始对涉及行政审批的中介服务事项、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收费等全面进行了清理登记,公布县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53项。重点整治“红顶中介”,深入推进中介服务脱钩改制,破除服务垄断,规范服务行为,组织开展3轮共计14个部门“红顶中介”专项整治,完成4家从事与主管部门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事业单位改制。解决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等突出问题,推动我县中介服务行业规范、健康、快速发展,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注重湖北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推广运用,制定实施《关于做好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推广应用及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为的通知》(秭审改发[2017]1号),中介服务网是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展示、网上交易的网络平台,为公众、项目业主、中介机构提供信息查询、入驻管理、公告发布、竞价交易、监督评价等服务。统一实施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网上展示、规范服务、在线交易和管理工作,着力打造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网上超市”。平台自2017年8月份正式运行以来,已有12个项目在监管平台随机中选中介服务机构。其中今年3月份有5个项目成功选取中介机构,网上自选中介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三、“四办清单”让服务群众更贴心
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要求。要求合法合规的一般事项“马上办”,减少企业和群众现场办理等候时间;大力推行“网上办”,凡与生产经营、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面向个人的事项“就近办”,将审批服务延伸到乡镇、村服务中心或大厅,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推动高频事项“一次办”,提高网上一次办好、现场一次办好、网上受理现场一次办好的事项比例。今年九月我县已完成《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事项清单》的梳理,涉及37个部门,940个事项,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公布实施。
以上“三张清单”的公布实施,对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断优化我县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县将加强“三张清单”运用的督办,让清单见实效,逐步解决企业和群众所反映的“堵点、痛点、难点、热点”问题。
第三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乡镇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乡镇改革
古县镇党委书记柳扣兔
随着我县乡镇机构改革的推进,我镇的机构改革已经完成了领导职数的精减和一般职工的竞争上岗。领导职数由原来的18名减少为9名,书记、镇长两人变为“书记、镇长一肩挑”,3名副书记减为2名,5名副镇长减为4名(其中一名由副书记兼任)不再设副局级理论报告员、副局级计生助理员,专兼职党委委员。一般职工重新竞岗定岗。乡镇内部机构设臵由原来的“七站八所”改为一办两中心,即党政人大综合办公室(行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计生服务中心(事业)。这次乡镇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领导职数的减少,职工岗位的重新设臵和由安排岗位变为竞争上岗,更重要的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解决乡镇存在的诸多不相适应问题,如何转变乡镇职能,如何继续推进乡镇改革。
一、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着力解决好四个不适应
(一)机构设臵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原来“七站八所”的机构设臵和职能配臵,与务实、高效、法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通过2002年和这次乡镇机构改革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改变了机构臃肿,冗员众多,造成人浮于事,效能低下,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但一定要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二)工作方式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新形势下,广大农民最想的是增加收入,最怕的是负担反弹,最盼的是能掌握科技技能,最烦的是行政命令;最需要的是丰富的文化生活,最想摒弃的是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最企求的是能有大项目、大投入,最担心的是发展环境不能得到优化;最迫切的是有效的指导、引导、示范、服务,最担忧的是不能改变旧的工作模式。
(三)干部素质与农村工作不相适应。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工作,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懂政策、懂法规、懂经济、懂服务团结协作、高效务实、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面临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转变乡镇职能、创新工作模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四)乡镇财力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我镇税费改革前镇政府“五统”达73.26万元,除专项支出外镇政府可支配资金60余万元,村提留款91.54万元。尽管改革后财政每年下拔一定的转移支付,但各村可用资金管理费仍不足。而乡镇政府机关就尤为突出,虽然财政每月下拔5000元办公经费,年终能够给一部分,但还远远不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解决当前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机构改革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将乡镇的主要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二、做好五大工作,切实转变乡镇职能
(一)界定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对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划分、合理界定,也就是要明确乡镇政府“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发挥好营造发展环境,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尤其要把工作重心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把主要精力转到“抓项目、抓产业、抓服务”上来,把主要职责定位在“维护稳定、服务农民、促进发展”上来。根据“职责一致”原则,让镇政府在“越位”的地方“归位”,在“错位”的地方“让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扮演好其应该扮演的角色。要真正规范乡镇政府行为,需要上级政府依照乡镇一级承担的职能给予考核指导,不能延用旧的模式,上级部门也不应该偏离乡镇政府职能,为了为本部门服务而开展检查、竞赛甚至赞助、慰问等活动。
(二)转变观念,打造服务型政府。乡镇工作思路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为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服务上来,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由过去主要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民主和教育手段,有针对性地采用政策宣传、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服务扶持等方式推进农村工作。更多地通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资上项,更多地通过培育产业大户,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协会组织、经纪人担当经济活动的主角。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集中力量解决缺信息、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问题,实现乡镇经济工作由行政推动型向服务指导型转变,由催种催收向产业化经营服务转变,由通过检查命令推动植树、农建等向以奖代助,示范引导转变。
(三)紧贴发展,促进增收。“发展是硬道理”,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财政增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突出抓好种养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劳务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五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民间销售协会、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带头作用,逐步形成家庭搞种养,龙头企业搞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农村经济人队伍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农业基本经营模式,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壮大以工业企业为主的骨干财源,从而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县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这样才能由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时代真正转变为以工哺农,以转移支付养政的新时期,促进农业现代化,保证镇村两级正常运转。
(四)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努力提高乡镇干部把握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重大突发事件和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统揽全局,周密安排,审视度势,妥善处理。要密切注意社会动态,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化解各种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要认真研究,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农村产生矛盾的根源,做好应对和解决困难、风险以及矛盾的各项准备,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要善于因势利导、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为农村的稳定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学习,提高服务水平。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大力加强乡镇干部技能培训。除自学外,当前要紧紧围绕农村政策、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进行短、专、快的专题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人员少就培训什么人员”。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当好“十员”,增强为民服务本领做到“四力”(练内力、强定力、加压力、增动力),不断提高乡镇干部指导农民致富的本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坚持两大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要确保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成功,在乡镇机构设臵、领导班子配备等改革的基础上,还必须关注机构的职能和承担的责任,按照本地发
展需要,明确细化岗位职责,依照产业发展需要,组建工作队伍,推行两项改革”。
(一)改革乡镇工作模式,构建以服务为主的运作机制。在新的乡镇机构设臵基础上,大胆改革“个个领导都包片,每个干部都包村”的做法,把乡镇工作大体合并成为两大块,即党政事务和产业服务。对党政事务工作,把党政综合办公室,建设成精干高效的综合性工作机构,实行统一领导,细化内部职责,保证日常事务的落实办理和新旧工作模式的有效对接。细化为两块,一是内部事务工作,包括日常事务和信访接待,二是组建新农村建设指导服务队。产业服务方面围绕本乡镇的主导产业和项目建设需要,组建产业服务队或办公室,实行专业化分工。把我镇事业机构设臵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根据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并按其职责组建经营管理办公室,负责农村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对农村会计监督指导工作。组建两个服务队,一是农业产业化服务队,围绕我镇酥梨等主导产业提供服务,二是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队,专门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引进建设、重点项目手续代办、协办工作。计生服务中心要逐步建立、完善更科学的管理办法,不能只是做表、簿、卡、册而疏于服务,要用优质的服务,优惠政策的鼓励,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计生这一基本国策的落实,创造优良的人口环境。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
(二)改革干部管理考核方式,实行权责统一、效能管理,推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在推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整合人力资源,继续改革干部的管理考核方式。根据各自职责,制定新的干部管理机制,严格考核,实行一套管理办法、一套考核机制,坚持权责一致,效能管理。要数量考核和质量效益并重。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评优树模直接挂钩,实行重奖重罚。对当年考核优秀、称职比率不达70%的给予警告,连续二年考核不达70%者给予辞退,对综合办、服务中心、内设办(队)负责人,每年进行述职测评,对测评优秀、称职比率不达70%者,当年即进行重新报名竞争上岗,再由党委、政府聘任或任命,真正使干部能上能下。
第四篇:最大限度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都是重大突破。以此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突破旧的束缚,最大限度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是将反腐败不断引向纵深的根本之策。
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从严管党治党,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纪检监察工作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政党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从严管党、治党,提高治理“腐败问题”能力的现代化。各级主要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更加科学有效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核心在于党委负主体责任,特别是一把手要认真履行责任。班子成员必须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要像抓分管工作一样,投入足够时间精力。《决定》指出,要“加强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纪委要负监督责任,加强对常委会成员的监督,是职责所在,必须理直气壮、履职到位。纪委书记要做到抓早抓小,发现班子内成员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了解核实、扯扯袖子,必要时大喝一声,这也是对班子成员最大的帮助和爱护。
建立健全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办案机制,加强查办案件工作,让“老虎”、“苍蝇”无处藏身
《决定》提出:“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明确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查办案件,为加大办案力度提供了体制保障。上级纪委要加强对下级纪委执纪办案工作的领导,重点解决好基层纪委“不愿办案、不会办案、无力办案”等难题,督促其把主要精力放在监督执纪上。要加强办案能力建设,按照“内部突出主业、外部整合力量”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化信访、党风政风、执法等内设机构和派驻(出)机构的办案职能,进一步加大联动办案、交叉办案、提级办案的工作力度。要加强沟通协调。查办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但不是要摆脱同级党委的领导。要认真落实好“双向报告”,紧紧依靠同级党委的支持,科学把握查办案件的时机,努力取得最佳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
以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为关键,不断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决定了必须坚持经常抓、长期抓,必须通过建立常态化制度,巩固作风建设成果。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作风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领导示范,一手抓督查问责。主要领导带好头,不搞随意变通,不搞有意规避,不打擦边球,上行下效,好的作风就会蔚然成风。共产党最讲认真,坚持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严格执行制度和规定,始终保持强大的震慑压力,不良风气就不会滋长。要以“积小为大”的理念抓作风建设。“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简单问题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各地应在执行好中央“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搞一些“自选动作”,促进作风建设“渐入佳境”。要以问题导向原则抓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作风建设中来,让群众参与监督和评议,避免“自说自话、自弹自唱”。
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抓好源头治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决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落实这一精神,一要让制度刚性运行,打造牢不可破的笼子。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对破坏制度的行为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强化问责追究,维护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二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权力不被滥用。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和监督党和政府工作,努力形成推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三要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不断压缩腐败空间。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过多,是导致权力寻租、腐败问题多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适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从根本上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
完善执纪监督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中央纪委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结合实际推进“三转”,一要强化“再监督”机制,体现有序。纪委要牵好头,强化角色意识,发挥好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作用,体现“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和执法的再执法”的职能定位,集中精力履行好监督执纪职责。二要创新监督机制,体现有效。要进一步探索廉政约谈制度,推进约谈制度化,加强沟通了解,提高监督效率。推行“签字背书”制度,强化主体责任,促进责任压力逐级传递、责任层层落实。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创新与职能科学定位的关系,创新必须在纪检监察职能范围内实施,切不可剑走偏锋,越位创新。三要完善管理机制,体现有力。探索完善地方派驻管理工作,落实好“两个为主”的要求,上级纪委要加强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加强各级纪委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政府职能转变
对南京转变政府职能的几点思考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3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不仅使原来高度集中僵化的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明显的甚至带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率至关重要。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的重大变革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成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重要任务。
首先,政府干预企业的现状还没有完全改观。目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虽然多数得到了落实,但普遍到位不足,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仍然在或明或暗地侵犯着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翻牌公司继续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而通过项目审批,能源、运输和重要物资的分配,以及人事任命等方面进行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将政府部门的意志强加给企业的现象仍没有清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管企业,企业管社会”的局面改变不大,企业的社会负担仍然较重。
其次,政府管理经济的行为不规范。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职能不规范,不该管的事仍在管,该管的没有管好,政府效率仍较低;政府的权力不规范,如前所说仍在干预企业的自主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不规范。目前,我国政府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如社会就业、企业破产等。不必要的责任义务过多,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影响了政府的效率。
第三,政府机构改革还不尽人意。行政机构臃肿膨胀是目前转变政府职能的一大疾患,并引发了管理效率低下、行政经费高涨、行政职能交叉、行政指令紊乱等现象,还造成了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和行政干预过多等结果,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建立新体制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行政机构臃肿和膨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严重阻碍。
因此,从目前状况来看,中国要使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改变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问题。而南京政府对此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南京市转变政府职能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南京市委、市政府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管理创新高度重视,在新一轮转型发展和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背景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建设依法治理、务实勤政、运转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取得了积极成效。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一是大力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根据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本着突出重点、上下衔接、因地制宜、平稳推进的原则,做好机构改革工作。机构改革突出建设责任政府的目标,明确政府各部门促进科学发展的责任,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及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要求,整合职能相近部门,实行综合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本次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26个,实际减少9个局级机构,增设了市行政服务大厅。市政府部门由原来的42个减少到38个,同时还积极推进区县政府机构、镇街机构改革。
二是着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按照机构改革后重新确定的职能,调整确认权力事项,对市政府部门的2899项行政权力、区县政府及其部门的1.4万项行政权力,逐项进行了主体、事项、流程的确认及转移行使,重新编制外部流程、内部流程,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经过清理,市级权力事项减少为2113 项,减少27%。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动态管理机制。
三是及时清理规章与规范性文件。机构改革后,南京市根据国家、省要求,在市区两级开展文件清理。纳入市级清理的规章97件、规范性文件407件。经清理废止111件,占文件总数的22%;修改95件,占保留文件总数的24%,清理结果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向社会正式公布。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在民生重点领域推行各项积极有效的政策,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如,继续降低民间资本准入门槛,放宽市民创业的注册资本、经营范围核准、投资者出资方式和经营场所限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社保总量增长10%以上;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与国家和省政策的对接,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按计划开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租赁房和人才公寓。
五是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通过网络、媒体公开。2010年举办政府新闻发布会61场,市政府网站发布信息69241条,市政府部门发布信息11803条,区县政府发布信息4966条。年终政府工作接受服务对象的大检阅和监督,市政府质监、药监、住建委等10个重点部门工作向服务对象述职,人民群众走进电视台直播现场,与重点工作部门面对面交流。为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行政效率,政府还与媒体联动开辟多个节目、专栏,开通了“12345”政府服务热线。
六是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2010年8月,全国全省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后,南京市研究制订《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四年行动计划》,计划以2014年承办第二届青奥会为时间节点,用四年时间,把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注重依法行政考核,每年根据法治政府建设的新要求,对市级机关和区县政府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全面修改,不断创新考核方式,调整考核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坚持立法服务发展的导向,坚持突出实现民意充分博弈,探索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的政府立法机制。在文件管理方面,以健全完善文件管理制度体系为重点,起草了《南京市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南京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方案》制定了文件审查备案工作规范,积极推进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执法规范化创优活动,突出强化行政执法证件管理,探索制定《南京市行政执法证件管理规定》和《南京市行政执法协管人员管理办法》,推进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建立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体系。在行政复议创新方面,南京市正积极启动集中行政复议权和行政复议委员会筹建工作。
三、南京市转变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是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多年来,南京市在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是认识上不够到位。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对转变政府职能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同时产生腐败。
二是部门职能交叉产生矛盾。南京市政府部门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行政审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管理轻服务、政务公开缺乏力度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甚至比较突出,也说明科学划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边界在实践中显得犹为重要。
三是协调机制不健全。政府与社会管理的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确立,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还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无法脱离某些原本应由社会自主管理的领域,严重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速度。
四是旧的管理模式未摆脱。由于传统行政体制的惯性运作,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的领域不能进行科学明确的规范,因此实际上在很多领域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影响职能转变的效果。
五是政府部门权力配置不尽合理。政府职能履行需要制度体系、财力资源、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等权力结构合理配置的支撑。当前,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权力配置的不合理,因此以优化权力配置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与政府职能转变相适应的政府机构改革,确立财政分权和公共产品分层供给的制度框架十分必要。
面对这些问题,南京从其实际出发,借鉴外地经验,整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多年来,南京市以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南京市法治政府四年行动计划》的要求,下一阶段要在广泛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固化已有机构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理顺行政职能,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整体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