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必须正视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对粮价上涨的因素作用
xx县粮食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消费品。2006年9月开始,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攀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上涨近三分之一,创1845年以来的最高值,引起世人极大关注。中国高层更是将事关食品价格上涨的粮食作为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对待,先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上,提出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要求,以此作为避免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家出台政策,把粮食价格监管列入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措施,这对稳定粮价、稳定民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据经济学家分析,低价位的粮价时代已经过去,粮价在一定幅度内的逐步上涨应当是正常现象,尤其是粮食生产经营成本的增长必然推动粮价的上涨。
粮食生产经营成本增长的环节
1、粮食种植外采成本大。现行粮食种植对种子、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等外采成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种子价格已从五年前一般为相应粮价的三倍增长至五倍左右,化肥、农药的价格则随着石油、煤炭价格的攀升而水涨船高,五年中已达翻番的水平,而且其用量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农作物这几年由于受病虫害的侵蚀程度日益加重,对农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据农户抽样调查测报,用于粮食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薄膜、除草剂等支出已占每亩稻谷收益的40%左右。
2、粮食耕种机械成本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从事粮食生产已从人力化向半机械化或机械化过渡,农村劳动的辛苦程度大大降低,这固然符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对耕种需要的投入成本也在相应提高。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的农村,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的耕种、收割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由于机械燃料费、人工费、机械折旧费等不可逆转的增长因素,使得耕种、收割环节的成本也在逐年增加,耕种亩均成本在百元上下。
3、粮食流通主体成本多。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和城镇化开发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粮食经营流通已成为粮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粮食进入商品化行列,而且粮食流通经营环节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收储加工销售发展到由粮食经纪人主体收购、各级承储企业储备保管、社会运输企业承运、各类粮食加工企业加工成品、市场批发零售企业销售的多个经营流通主体,这些主体的应运而生,一方面为提高粮食经营附加值,促进全社会经济总量提升增添了活力,另一方面也有各环节都要承担相应税费和争取利润空间的追求。另外,粮食作为特殊商品,有装载储存体积大、资金占用成本多、加工保管费用高、运输距离相对远等难以回避的现实成本。
4、粮食生产人力成本升。从耕种到加工,现行粮食生产流通离不开大量人力成本。由于农村劳动力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呈现出趋紧的倾向,对务农劳动的报酬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特别是一些外出务工的农户,除耕种关键季节突击从事农活外,对农田日常管理如除草、施肥、喷药等农活不能不采取外包,一般由周边有劳力的农户代为服务,收取人工费等,致使粮食生产的人力成本与以往相比在质上发生了变化。再从粮食收割登场后看,农户除留足口粮外,其余粮食成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越来越趋向专业化,而以上环节均离不开人力成本的不断加入。
保持粮食价格稳定的对策措施
保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是安定人心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但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粮食价格一定会随着市场需求而波动,粮食工作必须适应市场变化,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与对策,主动应对与引导粮食价格,使粮食经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1、调整落实涉农惠农政策,保障粮食产量增长。粮价稳定首要的是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稳定首要的是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国家虽然已出台粮食直补政策,对主要粮食品种补贴10至20元不等,但相比起农资产品上涨幅度仅仅是杯水车薪,种粮农户期盼的是农资产品价格及机耕电灌费用要能得到一定的控制,建议有关部门在研究粮食直补政策时,要考虑种粮大户与自种自给户之间的补贴区别政策,提高种粮大户粮食商品化的份额,使种粮大户的种粮比较效益通过政府补贴机制的有效调节得到一定保障。
2、强化分级储备责任机制,保障粮食储备安全。实行分级储备机制是分解落实各级政府粮食应急保供责任的重要举措,只有仓廪实,才会粮价稳。目前,国家级储备在强大的财政保障作用下,储备管理和轮换工作都能到位,而且承储企业效益也有一定保障。而地方储备则由于受政府主观意识及重视程度不同的影响,加上地方财政相对拮据等因素,特别在地方储备补贴操作上各行其是,往往难以支撑储备的保质保量,一旦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将导致应急保供的落空或局部地区粮价的不稳。建议地方政府一要加大储备资产的投入,保障地方储备仓储条件的改善,提高粮食储备质量;二要统一地方储备品种补贴标准,对用
于抑制价格上扬的储备销售价差实行财政兜底,不应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承储企业;三要优化储备轮换机制,如实行企业自主轮换的,要给予轮空的合理期间,尤其是政策性贷款回收要充分考虑承储企业的市场因素。
3、规范粮食流通市场行为,保障粮食流通有序。粮食流通市场放开后,对加快粮食流通,提高粮食商品化效益,引导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发展粮食产业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目前粮食流通的市场秩序亟待规范,一是未能实行同等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特别在税征机制上,大量个体经营者基本游离在税控范围之外,而建账企业除规定的税收及职工养老保险外还要承担缴纳地方性基金费、相关部门监管的行政性收费等。二是粮食经纪人与粮食经营者的界定不清。按照《粮食流通条例》的规定,年收购量达到50吨以上的个体粮食经营者应该领取粮食收购许可证,但在粮食监督检查中很难界定其收购量,致使粮食经纪人缺乏规范的管理,往往容易由这部分人操控收购市场,形成局部的粮价失实现象。
4、合理开发利用粮食资源,保障粮食科学转化。随着世界性能源紧张格局的形成,粮食用途从食物为主转向能源的需求量将不断提升,生物柴油开发需要粮食资源,汽油的替代品生产乙醇也离不开粮食,部分粮食转化成工业品、消费品是阶段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球发展中共性的问题,无序开发利用粮食资源必然导致部分粮食价格的非正常攀升,形成粮食不同品种间在价格上的畸形状态,目前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从科学发展观出发来予以引导,使粮食生产、总量需求、品种结构具有计划性;使产销对接、储备加工、流转供应具有科学性;使粮食产业发展及粮食市场化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从而有利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中国是人口大国,几千年来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人们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当前的粮价上涨既有其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有其内在成本不断增加的原因,好在粮价虽有上涨,粮食供应并未脱节。各方面都必须理性分析与看待丰收年景粮价领涨的不正常现象,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场经济的头脑更加关心粮食生产,更加重视粮食工作,否则,一旦出现粮食供求紧张局面时再过问粮食问题那就只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第二篇:为什么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而粮价持续上涨
为什么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而粮价持续上涨? 与2003年相比,2010年粮食生产价格累计上涨了81.1%,粮食消费价格累计上涨了76.8%。2011年,夏粮和早稻都已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第八年增产,但粮食价格比2010年可能又将上涨10%以上。涨价与增产并行,其中缘由值得探究。
一、粮食连续增产和国家调控政策有效避免了粮价剧烈波动
在粮食产量没有显著波动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对粮价的影响极不显著。自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总体上保持稳定增产态势。为了保护粮农合理收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及时启动了托市收购政策,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地避免了粮价下跌的出现。2004年以来,正是在多数年份粮食总产量波动幅度相对较小,既没有出现粮食滑坡,又有个别年份粮食增产明显时国家对粮食进行有效调控,才呈现出粮食增产对粮价变动的影响微不足道的情形,或者说粮食连年增产没有带来粮价下跌的情形。
二、粮价持续上涨与生产成本上升和预期等因素有关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优质种子和化学投入物不断增加,而且农业机械替代劳动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以及专业化生产替代分散小农户生产,越来越普遍。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三种粮食种子价格、化肥价格、雇工工价等上涨,为粮价过快上涨提供了条件。近些年来的流动性过剩,国家持续提高粮食托市价格,强化了对粮价上涨的预期。在此影响下,农民惜售,一些粮食加工经营商增加储备、待价而沽,人为渲染粮食市场供求紧张关系的现象,加剧了部分粮食品种过快上涨。
三、粮价持续上涨与现代农业发展有关
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最重要来源是劳动报酬的增加。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价格,特别是我国比较稀缺的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在农业生产率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增加的农业成本最终必然会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国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连续多年丰收,近两年国内粮价将在成本上升、货币超发、投机推动等因素作用下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上涨,并且不可避免地随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对稳定我国物价总水平构成更大的威胁。如果人为地短期压抑粮价,恶化种粮比较效益,必然会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后果是出现严重的国内粮食产需缺口,造成粮价暴涨。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即使粮食连年增产,也未能及时地有效化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上升成本。
第三篇:全球粮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全球粮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钱良泽
近年我国小麦、水稻连年丰收、库存充裕,此轮全球粮价上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供给与市场形成冲击,但仍需高度警惕和防范全球粮价上涨以及供需形势变化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全球粮价上涨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粮价上涨将通过大豆、谷物等进口链条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抑制我国粮食进口,有可能造成国内大豆、饲料等原料供应不足。国内外差价扩大,或将形成不合理的粮农产品出口需求。
近年我国小麦、水稻连年丰收、库存充裕,此轮全球粮价上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粮食供给与市场形成冲击。今年6月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保持稳定,粮价波动处于合理范围。但是,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11年大豆进口达5264万吨,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60%,对外依存度达80%。近两年还通过国际市场解决国内粮食玉米、小麦等粮食品种结构性需求。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和防范全球粮价上涨以及供需形势变化对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国际粮价上涨将通过大豆、谷物等进口链条直接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国际价格上涨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将通过植物油传导,使今年下半年后期食品价格高企压力增大;二是与玉米等动物能量饲料不同(玉米饲料可用小麦等替代),豆粕作为蛋白饲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若豆粕价格高企,将直接增加下游养殖业成本压力,进一步压缩畜禽养殖盈利空间,打击养殖户生产积极性,抑制养殖业回暖,这在今年年底将突出表现出来;三是大豆进口成本升至历史高位,国内压榨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今明两年部分地区有可能出现中小压榨企业关停、倒闭问题。
——抑制我国粮食进口,有可能造成国内大豆、饲料等原料供应不足。
去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供应偏紧、价格高企,每月约有250万吨的小麦替代玉米用于饲料。今年小麦生产总体上虽然获得“九年丰”,但局部地区小麦因病害导致质量下降,且略有减产。为补充国内供给,今年上半年我国加大了进口规模,共进口小麦、玉米等谷物734.3万吨。但从今年7月开始,由于国际价格大幅上涨,后期继续进口小麦、玉米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其中,由于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部分谷物出口供应商为了减少亏损,对进口商违约不交货,据了解,出口商承担10%的履约保证金,在财务上讲要比交货划算。
从大豆进口看,由于前期国内外大豆差价每吨300元(每进口1吨大豆将亏损300元),因此出现了所谓“洗船”现象,即部分企业为规避进口亏损风险,减少进口大豆到货,将已装船待运的大豆,直接在国外退货或转卖给其他国家,每吨另外可赚40—50美元。据了解,今年企业进口采购积极性明显减弱,未来几个月我国大豆到港量会相对减少。根据船期统计,8—10月预计大豆到港1100万吨,11月预计到港400万吨,12月预计到港450万吨,未来5个月月均到港量在390万吨左右,远低于今年上半年月均484万吨的到港水平。尤其是,由于南美大豆减产、供应减少,今年后期全球大豆供货压力转向美国,但美国大豆也因旱灾减产,价格有可能居高不下。可见,今年下半年我国大豆供应形势将趋于紧张,这将直接影响下游养殖业饲料供应,对保障国内肉类等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国内食品价格基本稳定不利。
——国内外差价扩大,或将形成不合理的粮农产品出口需求。
调查表明,在全球粮价上涨的背景下,国内粮价低于国际市场的趋势日益明显。本来今年国内玉米、豆粕等饲料供应就相对紧张,若这种不合理的出口需求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供需矛盾。我国应对的建议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的局面下,积极有效应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与供需形势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市场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建议:
第一,目前应暂停大豆等粮食储备的调控性拍卖,为年底应对更加复杂的粮价上涨形势留足政策手段,夯实调控基础。我们判断,全球粮价上涨影响有可能于今年后期传导到国内市场,年底国内食品价格或呈上涨趋势。建议目前暂停大豆等粮食储备的调控性拍卖,减缓政策性粮食储备释放,为后期调控政策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手段。
第二,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住当前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机遇,减少农产品价格扭曲,逐步建立国内外农产品价格接轨机制,引导农产品价格回归市场均衡水平。为保持市场正常运行,建议尽可能避免对农产品采取行政性限价措施,进一步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抓紧探索建立定向食品补贴制度,对低收入阶层特别是贫困人口,以发放购粮补助金、食品券或定向供应平价粮等方式,缓解粮价上涨的影响,保证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对粮食的基本需要。
第三,鼓励从境外进口粮油产品,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建设全球农产品供应链。要积极安排粮油产品进口,补充国内库存,调剂品种余缺,填补供需缺口。全面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重点要调整我国与缅甸、老挝等国家的边贸政策,降低关税,鼓励通过小额贸易进口一定数量的大米,既支持这些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也可建立稳定、合理、安全的粮食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对乌克兰等黑海以及南美地区的农业投资与合作,抓紧布局建立持续、稳定、安全的资源性农产品全球供应链。
第四,强化粮食需求管理,限制粮食产品出口。根据国际粮情变化与我国粮食供需新格局,适时调整粮食产业政策。坚决控制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特别要严格控制粮食用于工业酒精、燃料乙醇、涂料等非食物链生产;对高能耗、高污染的粮食深加工产品,全面取消出口退税,征收环境税和出口税,推动粮食深加工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抓紧建立全球粮食供需与市场价格分析机制和体系。此轮全球粮价波动与市场激烈博弈,深刻反映了全球粮食市场信息竞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建议借鉴美国农业部等机构的经验,抓紧建立专门机构、专业队伍、权威发布、公共服务的全球粮食供需与市场监测服务机制与体系,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支撑,为国内市场、企业与公众提供基础服务。
第六,积极支持国际机构开展共同应对粮价上涨的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行动。重点要避免粮食出口国采取出口限制、囤积居奇,减少乃至停止玉米等粮油资源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等国际政策协调。据估计,目前美国每年有1.2亿—1.3亿吨玉米(占其玉米产量的40%)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今年若减少1/3的生物乙醇生产,就可以弥补旱灾减产导致的玉米供给不足。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机构开展的援助低收入、贫困国家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 程国强
第四篇:成本核算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成本核算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杨令梅)
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计划、考核、预测、分析等诸多控制工作,那么成本核算到底对成本控制有哪些作用呢,小编为你整理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成本核算属于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2.成本核算属于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发生的各种的耗费都按照一定对象做出分配与归集,并计算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3.成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全面系统,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成本管理对促进企业增产节支、强化经济核算的力度,改进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大意义。
(二)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成本计划落实、控制成本水平以及实现目标成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成本核算的过程,能够如实反应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之中各项耗费,也是一个成本管理运行使成本信息可以更清晰反馈的过程,因此,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能否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的计划、考核、预测、分析及改进等诸多控制工作
例如:某企业定的A产品计划成本是100元每件,准确计算出来的成本应该是100.3元,跟计划成本接近。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疏忽,将其中一种材料的单价用错,使得A产品的成本高估了10元,总经理在预测市场需求时,考虑到成本偏高,将没那么大的市场需求量。同时在做考核时,由于实际成本高出计划成本的10%,当期生产车间的有关人员的绩效也被考核了。所以说,财务人员能否正确的进行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成本计划、考核、预测、分析及改进等诸多控制工作。
(四)便于有关部门制定产品价格和企业编制财务成本报表的依据。
例如:某企业定的A产品计划成本是100元每件,准确计算出来的成本应该是100.3元,跟计划成本接近。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疏忽,将其中一种材料的单价用错,使得A产品的成本偏低的10元,这样导致总经理在定价时,降低了10元的报价,这个订单有1万件,这样无形中就损失10万元。所以通过成本核算,可以计算出产品实际成本,可以作为生产耗费的补偿尺度,可以确定企业盈利的依据,便于有关部门制定产品价格和企业编制财务成本报表的依据。
(五)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从而做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例如:我们公司定的A产品的计划成本是100元,其中材料成本是70元,人工成本是20元,机器、电费耗费是10元。而我们实际计算出来的成本确实120元,其中材料成本70元,人工成本确占了30元,机器、电费耗费是20元,这样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是人工成本和机器、电费耗费增加了,这样就要去车间查找原因。车间找到的原因是这个月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新招了好几名工人,新工人技术不娴熟,返工率高,造成人工成本偏高。由于这个月都是白天工人上班,用电正好都是高峰期,(大家知道的白天用电高峰期是晚上低峰期的3倍)这样也加重了机器、电费耗费成本。通过成本核算,与计划成本一对比,这样就可以发现问题,下个月就知道要在人工和电耗方面降低成本。
(六)通过在产品成本的核算,还可以反映和监督在产品占用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为加强在产品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节约有效地使用资金提供资料。例如:通过在产品成本的核算,发现企业的在产品数量超过我们正常的水平,这样我们就要思考这些在产品所占用资金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我们企业管理当局就要制度一些提高资金周转和节约有效使用资金的措施。
(七)通过产品成本的核算计算出的产品实际成本资料,可与产品的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等指标进行对比,除可对产品成本升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外,还可据此对产品的计划成本、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加接近实际。例如:A企业原来某产品的标准成本是80元每件,通过成本计算,该产品成本变成了90元每件,通过查找原因,是因为改产品的主要原料涨价了,而且价格一直往上走的趋势,通过各部门讨论,决定对改产品的标准成本进行调价,调整为90元每件。
以上就是成本核算对成本控制的作用,在工作中我们要加强成本核算,做到数字准确、报送及时。
第五篇:软件应用对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
软件应用对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不断降低,加强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越来越被施工企业所重视。一些具有实力的软件公司在深入研究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适用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软件系统,以在数据、流程、决策等3个层面以及准确实时的项目成本核算、权责明确的过程控制、动态的“盈亏分析”、改变人的工作状态等4方面进行提升。
“三个层面”变化
一是数据的信息化。长久以来项目部成本数据的归集都倚靠手工操作进行,部门之间成本数据的交互倚靠纸介质进行,无法进行成本数据的统计、查询、分析,而一般的工具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成本数据的归集、分析、查询,但满足不了项目成本管理的系统性要求。软件系统将各种与成本相关的数据如消耗材料的进库、出库、退库、报损;周转材料的进场、出场、报损等等都以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可以随时进行成本的归集、查询、分析。此外,各相关部门的成本数据通过局域网络传输,实现成本数据的共享,从而实现了数据的信息化。
二是流程的规范化。目前,建筑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操作流程不规范,造成了成本浪费的隐患、成本管理的低效及管理漏洞。软件系统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辅助企业的管理制度,将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科学的项目成本管理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加强了成本管理中的约束,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
三是决策的科学化。在落后管理模式下,决策缺乏对成本对象的“定量”分析,只能作“定性”的分析,使得决策往往依靠管理者个人积累的经验。而且管理者要等每个月报表出来后才知道哪儿超了、哪儿省了,若要等此时才决策为时已晚,根本无法控制住项目成本。此外,由于项目成本管理的“一次性”特点,也在客观上决定了决策的“一次性”,决策失误无“后悔药”可吃。软件系统通过对那些成本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实现了项目成本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等全过程的“定性”、“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分析使项目管理者对成本过程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作到心中有数,及早应对。所有这些从理论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这套软件系统可实时动态的进行成本数据归集、查询,从而真正起到对项目成本管理科学决策的支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套系统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辅助项目管理者科学决策。
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准确、实时的项目成本核算。软件系统本身就是一个业务平台,从根本上消除了各业务部门的“隔离”,财务部门不但能了解项目成本产生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着各相关业务部门的每一个作业,财务都有相应的反应。如材料部门在记录一笔材料出库、退库的同时,财务也得到了这个信息,并将相应的材料费用计入实际成本;经营部门对分包商每完成一笔结算,财务就产生相应的应付款等等。可以看出正是这种成本数据信息的通畅、透明,才保障了项目成本的准确、实时成本核算才成为可能。
第二是权责明确的过程控制。项目部不仅要进行管理范围内的权责划分,还要处理外部错综复杂的权责关系:项目部建筑主材往往由公司或甲方供应;专业分包中公司与甲方也往往参与其中;项目部对公司的承包方式多种多样等等。哪些成本由材料部门负责,哪些由机械部门负责;哪些成本是由公司负责,哪些由项目部负责;哪些成本由A分包队负责哪些由B分包队负责等等。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作到权责明确还必须进行“量价分离”,如公司供应主材时“价”对项目部是不可控的,而“量”是可控的,此时这种材料的成本就由公司和项目部共同产生。对项目部来说就要对所有这些权责进行划分并跟踪,否则,成本的“过程控制”将无法控制好。已往在某些建筑企业也实行了“全员、全过程成本管理”,但由于成本管理手段的落后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使得责任成本制定容易、跟踪难、考核更是难上难,这就造成项目成本谁都负责,而实际上又谁都不负责的局面。
软件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帮助项目部进行目标成本分解,依实际情况将目标成本明晰地划分为“可控”及“不可控”部分,对“不可控”部分成本的盈亏项目部能说明盈亏的原因,对“可控”部分成本进行进一步的权责划分,将其落实到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实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其发生成本进行计算、数据归集、分析,并对其进行跟踪,使得成本的“过程控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配合项目部相关成本管理制度使“成本谁都负责,谁又都不负责”这个局面得以彻底改观。
第三是动态的盈亏分析。项目管理者关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到底是盈了还是亏了,盈了——盈了多少,亏了——亏了多少,这在过去往往是谁也说不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目施工环境的“动态性”。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因素很多,各关键因素又是紧密关联的,如进度、成本、质量三者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导致其它因素发生变化。如在施工过程中进度计划发生了延误,这将导致一系列的变化,控制工期的关键工序可能发生变化,为保证工期可能要改变施工方法又会导致材料、机械等资源使用计划的变化等等,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逻辑、数学模型。动态的施工环境决定了施工过程中的“盈亏分析”必然是动态的,单靠人手工计算及已往的经验积累就会出现“盈亏谁也说不清”的现象。
软件系统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将与项目成本有关的各因素按成本费用的逻辑关系,建立起数学模型,采用人机结合方式,面对施工环境的动态变化系统自动进行成本的归集。现在,用户在应用了此套软件系统后,随时都可进行准确的成本的“盈亏分析”。前面也提到项目部随时可面对投影仪(计算机)显示屏进行“成本核算”,其实它同时也可进行成本的“盈亏分析”,它的过程同样可以作到实时、动态。
第四是改变人的工作状态。软件系统集项目施工现场管理与成本管理于一体,它以提高项目部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为目标,不仅从业务上保证成本管理的更趋科学和规范,同时从人的角度对提高整体水平也有重要作用,如该软件系统构成一个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沟通的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这套软件系统将项目成本形成过程“透明化”及“可控化”使得项目部员工能积极参与到项目成本的管理中来,增强了员工的成本责任感。项目管理者在决策时可以掌握更为详尽的信息,也就减少了决策失误产生的可能。同时由于成本形成过程“透明化”及流程“规范化”,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使少数人不能“浑水摸鱼”。并营造了一种沟通、参与、信任、高效、权责分明的氛围,保证和促进了项目部成本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系统的应用使得项目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员工作状态得到很大的改善。相信,随着软件公司对施工管理过程的深入了解以及施工企业对信息化的不断认识,软件公司作为施工企业提高管理的强大支持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