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19:1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一篇: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2012年,我们以总部‚集中集成,创新提升,共享服务,协同智能‛的信息化工作方针为指引,通过实施ERP登高计划,紧密围绕生产经营需要,以制度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强基固本,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石化特殊贡献奖‛。

一、深化ERP应用,提升业务管控水平

我们以‚ERP骨骼、BPM皮肤、‘三项制度’血肉‛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为指引,以创新的思维全面推动ERP的深化应用工作,努力实现ERP应用的‚业务全覆盖、管控全流程‛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应用ERP系统的目标。2012年获得中国石化炼油板块ERP应用登高示范企业。

1.启动工作流打通全流程管理。2012年,我们重点在启用SAP工作流、提高ERP业务全流程管控力下功夫。一是提高了制度执行力和管控力。我们开发投用了对外付款审批等工作流,将‚三项制度‛、内控权限等要求融入到对外付款的ERP线上审批工作流中,与合同管理系统、PM、MM、MRO模块关联,有效防范并降低了财务风险。二是应用集中集成管控全流程。开发并投用了重大修理急批和变更流程,更新项目的急批、变更流程以及修理费结算支付流程等工作流,推进了设备管理的集中集成应用和全流程管控,为公司推行的设备专业化管理提供了支撑。

2.深化应用提高精细化管理。通过优化ERP系统配置和增强开发,提升了工作效率,持续提升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作为炼化一体化特大型企业,我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已达328.8亿元,数量已达8万多项,启用资产主数据变更、调拨两个工作流的第一个月,提交并完成的固定资产主数据变更就有4014项,是前10个月累计变更量的2.87倍。二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功能,细分低值易耗品台账,实现低值易耗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3.自动纠偏增强风险防范管理。通过查找管理薄弱环节,分析管理风险,规范业务处理过程,堵塞了管理漏洞。一是自动控制物资

销售结算风险。2012年3月,公司一般物资销售信用控制全面启用,实现了‚款到发货‛系统自动控制的目标,提高了应收帐款回收率。二是现金流量核算防错自动控制。当会计凭证借贷方出现贸易伙伴信息不一致时,系统提示不能保存。同时系统根据银行到帐通知单进行自动检查,自动比对到帐通知单与对应凭证的贸易伙伴,如不一致的则红灯报警,以便及时调整。

二、创新管理思想,提高信息化能力和企业效益

江正洪总经理强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将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企业的发展,信息化是提升传统企业的‚翅膀‛,是镇海炼化完成‚三位一体‛和实现世界级炼化一体化标志性企业的重要支撑。

1.完善体制机制,做强信息管理团队。为突出信息化业务的管理,2012年10月重组了信息中心,充实了信息化工作(智能工厂建设)领导小组,创新采用‚业务管理专业化‛、‚运行技术外包‛的运行模式,率先实现专业化管理。

2012年,我们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根据重组信息化专业管理要求,共制修订了职责、流程程序和制度73个,全面梳理5项内控流程,每季度由牵头部门组织穿行测试。全面修订信息系统服务总合同,量化服务标准,将采取岗检与评审相结合,有效闭环落实。

2.加快BPM建设,固化流程和制度。通过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断优化流程、精简程序,打破了部门围墙,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制度的刚性执行。2012年,我们将BPM系统升级到2.0,运行77条流程,实现移动办公,实现短信验证和提醒。BPM2.0共发起18341条业务流程,每日平均发起60条,1602人参与审批和处理。

3.加快优化控制项目建设,提高企业效益。2012年启动了原油调合系统升级工作,通过近红外光谱预测计算原油评价数据,优化调合4组原油并实现在线优化控制;该系统投用后将极大地改善装置的平稳率,经济效益可观。

2012年5月,II催化、气分、IPP三套装置APC项目顺利通过总部验收,提高了生产装置操作的平稳性和自动化控制水平,每年可创效3500多万元。

2012年10月18日,蒸汽管网监测系统通过化工事业部验收。系统投运给公司蒸汽管网的调度管理和节能降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实现了蒸汽管网全面工况的实时监测,能提供流程和操作参数的调整方案,保证蒸汽系统安全运行,年效益可达750万元。

三、运用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企业效率

我们按照‚建用结合,以用为主‛的信息化工作方针,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IT基础设施,为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打实基础。

1.推行云桌面。2012年,我们组织进行了云桌面试点工作。云桌面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最终用户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办理任何业务,提高快速响应能力;企业实现IT硬件资源的优化集成和保密信息的安全管理;IT运维人员实现从现场终端向办公室运维的巨大改变。

2.实施云打印。2012年,我们以‚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理念,创新开展了云打印建设,实现打印复印进行集中管控,进行预算和成本控制,有效控制了未经授权私自打印机密、涉密信息的泄密风险。对打印复印实现事前防控,事中审批,事后追溯。IPAD、手机打印同样享受云打印系统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3.试点视频会议。2012年,我们推行生产碰头视频会议,公司调度与全公司22个生产值班人员召开视频会议,及时了解各装置生产情况,布置生产重点热点工作,提高了会议效率。

4.做好ERP服务器迁移。2012年,在公司ERP服务器SUN FIRE 4800投用十年后,我们启动ERP系统跨平台迁移工作,在中石化内部尚属首例。为此,我们认真筹备,扎实准备,抓好硬件调试、环境搭建、流程测试等相关环节,5月18日顺利通过了信息系统管理部组织的专家评审,7月15日顺利完成ERP系统迁移,ERP系统强壮性大大提高。

5.抓好信息安全。2012年5月份,我们ERP系统取得了宁波市公安局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书。我们还规范了信息系统的超级用户管理并开始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公司整体信息安全水平。

2013年,我们重点抓好两大工程:一是规划并建设以‚IaaS、PaaS、SaaS‛为核心的集中集成平台;二是规划并建设‚生产过程智能化、资产管理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智能工厂;为企业发展插上信息化翅膀,实现以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企业,早日成为世界级炼化一体化标志性企业。

第二篇:以信息化提升“三化”建设水平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努力为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兵团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和要求,兵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紧密联系实际,迅速掀起大学习、大讨论的热潮,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将开展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促进工作的具体行动、创造业绩的坚强保证,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为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一、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兵团面临千载难逢的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在兵团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兵团信息化工作系统的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中央支持新疆及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面把握中央支持新疆及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和相互关系,找准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与加快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明确信息化工作在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的战略地位,正确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做好信息化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工作效率,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去思考和做好信息化工作,用足用好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兵团党委部署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全力提升信息化带动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在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进程中,信息化作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突破时空局限,不断开创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新局面,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兵团“三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围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镇社区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城镇化。

围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信息技术在兵团工业、服务业等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继续加大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推动农牧机械、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氯碱化工、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及煤化工等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带动兵团发展工业,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效率、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大中型企业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带动企业工艺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周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改造,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精准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年底,全兵团高新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机采棉面积超过174万亩。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扩大滴灌自动控制高效节水灌溉规模,促进精量播种机、变量施肥机、采棉机等智能化农机具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精确性,走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之路,率先建成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涉农信息资源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提供农业咨询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推广团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职工“一卡通”,实现团场与职工的信息共享。实施自动节水滴灌和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园区。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解放思想作为引领信息化工作的推动,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就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广泛开展一系列覆盖全兵团以及与地方相协调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兵团将继续提升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整合网络资源,建立兵团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兵团与师、市和团场网络的互联互通。建设部门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兵团和各师、各部门政务网站的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公众参与功能。推动中小学校园网改造升级,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网络化教育。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建立专业性的、行业性的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公共信息基础数据库,培育发展数字内容服务。着力完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推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健全覆盖全兵团的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信息系统。构建城市综合管理公众服务体系。推广应用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推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管控的预警机制、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兵团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管控预警平台,强化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和处理能力。加快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

四、努力促进信息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信息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并服从服务于推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个目标,把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的所学所思具体运用到信息化工作中,使之经受实践检验,让信息化工作成果惠及兵团职工群众。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保证。要不断加强学习、加深思考,努力提高对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分析研判,认真研究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进一步开阔眼界和胸襟,看清差距,立足兵团优势,积极探索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工作。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是核心。要把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和体制机制创新贯穿于提高信息化工作始终,在转变观念中深化认识,在深入调研中明确思路。重点把握新形势下加快兵团“三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三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落实信息化带动“三化”的思路、目标和措施,着手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终形成符合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要求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注重实效是关键。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爱岗敬业、提高能力。要有效率观念和成本意识,把功夫多花在深入调研、摸清情况、解决突出问题上。要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同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制定兵团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结合起来,对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和差距统筹考虑,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力求各项活动见实效,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突破。

第三篇: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2011年11月的《人民论坛》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总结介绍广州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经验。本报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好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201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0748.28亿元,增长13.2%,连续22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2010年在广州居住的总人口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6.14万人,流动人口712万人。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如何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让他们回归社区、融入社区,不仅在社区里生活居住,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近年来广州坚持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制度先行,构筑健全的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

构建健全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关键。2008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要求广州等市在社会管理方面有选择地先行先试。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派出队伍分批到香港、新加坡学习考察社会管理服务特别是社区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方法途径。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及5个配套文件,确保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2011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准确把握社区服务管理的核心内涵,切实转变社区服务管理观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社区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社区服务管理有益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出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1+3”政策体系,在机构设置、体制改革、财政支持、硬件设施、人才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政策设计,构建起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在加强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外来人口较多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权责,建立完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特大镇、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参与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以制度创新夯实城乡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在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权责脱节,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服务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坚决破除阻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结合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在全市14个街道开展整合街道机构和聘用人员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街道社区“一队三中心” 建设(街道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落实街道对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配权,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指挥、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投入8000万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综合服务,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跨专业团队,提供以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为核心的各类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目前,已经开业的16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其中萝岗区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12大项110多个服务项目,运行仅半年,接受服务的群众已超过2.5万人次。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14个整合机构和人员改革试点的街道同步推进社区居委会改革,按照“三个70%”的目标,推行社区“直选”,完善居委会考核机制,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公益性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属性。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本级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0年广州首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在2011年全国30个大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评比中排名第一。

深入推进街道“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社区环境整治小工程计划,不断改善提升街道、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条件。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文化活动中心204个、体育休闲公园828个、卫生服务中心178个、视频监控系统334个。同时,加快形成以一站(政务服务中心)、一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库(社区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库)、一网(四级信息网络)、一页(市民服务信息网页)、一卡(市民社保卡)为核心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让市民群众办事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大农村镇村公共服务投入倾斜力度,市本级重点扶持新增153个试点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两规”(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三清”(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四有”(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设成效凸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加快北部山区发展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大举措,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一区带一镇”、“名企帮名镇”、“百企助百村”对口帮扶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到2012年,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扶持山区镇专项资金将提高到每镇每年15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路灯建设“光亮工程”和农村泥砖房改造“安居工程”,全面提高北部山区贫困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坚持多元共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主力军作用

以街道社区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必须厘清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三者的定位和职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社会组织是主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主力,在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落到实处。拓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和范围逐年增多,2008年设置服务项目11个,2009年为33个,2010年设置项目34个,服务范围涉及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社区矫正、戒毒康复服务、劳动就业、社区自治等领域。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投入,2011年市、区(县级市)财政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高达7635万元,相当于前3年投入总和的一倍多。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2008年以前,全市仅有7个社工机构,现在发展到47个,有14个社会组织正入驻孵化基地,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社工有2103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4202家,其中社团类143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763个。

坚持社区自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社区民主自治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方向,不仅要广泛宣传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更要注重各阶层、各群体的融合发展,吸引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到社区民主自治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广州是流动人口大市,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与户籍人口比例接近1:1。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在镇、村高密度集聚,如增城市的新塘镇、花都区的狮岭镇聚集了上万家甚至数万家企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远远超过当地户籍人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诉求的变化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凸显。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发展,与本地人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既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

深入推进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发展全局。作为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任务,全方位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积极推动其融入广州、扎根社区。切实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按照在穗居住外国人和流动人口100%登记管理的要求,健全市、区(县级市)、街(镇)、居(村)四级工作网络,健全流动人员信息登记采集制度和出租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工作,在流动人员超过2000人的社区、厂企设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站。进一步强化对流动人员的服务,制定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入户广州。积极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建立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帮扶服务,将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在广州市就读的外地户籍大中专学生纳入救助范围。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率先暂停收取流动人口个人治安联防费,选拔优秀农民工进入广州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努力帮助6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坚持系统推进,形成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强大合力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必须坚持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推进,整合全市资源共同支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干部提拔任用激励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加强街(镇)党委书记职级配备的意见》,创新对街道社区管理服务考核激励机制,突出街道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的考核权重,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街道党政一把手,可以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形成让基层干部安心、热心、尽心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激励机制和干事氛围。

深化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出台实施《关于推进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坚持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夯实基层,重点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方面推动事权下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力量,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政务管理服务网络,确保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之间、各网络服务平台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连接畅顺。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居民沟通联络机制,将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引入社区,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程度。广泛发动居住生活在社区的党员、团员、公职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系社区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爱我广州、服务社区、共建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原载《人民论坛》2011年11月

第四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提升思想作风建设水平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提升思想作风建设水平

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想方式、思想观念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风格和特点。思想作风建设深刻体现着我们党和军队的性质宗旨、反映着党的思想路线,关系到党和军队的形象及战斗力的生成发展,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找问题、讲措施的具体层面上来,而是要解决思想深处带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这就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有力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提升思想作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增强锤炼思想作风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打牢理论根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想作风形于外而源于内,思想正才能作风纯,而理论恰恰是净化、指引思想的有力武器。必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扎实的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的理论净化思想作风,从讲政治的高度解决党性不强、宗旨意识淡薄的本质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思想作风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突出搞好胡主席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和军委、总部有关法规文件的学习贯彻;要紧紧围绕加强党性修养,开展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为主要内容的党课教育;要广泛开展党史军史教育,不断强化军魂意识,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等等。力求在打牢思想政治根基上下功夫见成效,从思想源头抓起,切实把树立和弘扬优良思想作风的根基搞扎实。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价值取向。在思想作风建设中有许多问题,比如贪图享受、急功近利、崇尚庸俗、自由主义等等,都是与个人的价值取向有深刻的关系。这种价值取向是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决定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一个确立了正确价值准则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它作为出发点去观察、思考、评价周围的事物,对符合自己价值准则的思想行为会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和选择,对有悖于自己价值准则的则会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意识地针对思想作风问题中存在的错误价值观念进行批判与纠正,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正确的价值准则一旦确立,就会促使广大官兵自觉地摆脱日常的平庸与琐碎,摆脱物质生活的奢靡享乐,做到工作、生活中的不越“轨”、不碰“线”、不踩“雷”,从而在诱惑面前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澄清模糊认识。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主题教育,开展划清“五个重大界限”、弄清“七个为什么”的讨论辨析,着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解决政治信仰不成熟、执行命令不坚决的问题。要注重开展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题教育,扫除在学习观、政绩观、权力观、群众观、道德观等方面存在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解决理想信念、群众观点、思想路线、政治品格等重大问题,真正做到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注重典型的激励与警示,通过典型事迹、剖析反面典型教训,做到思想启发与典型引导相结合,以活生生的、鲜明的人与事解决如何分清是非、荣辱、美丑的界限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要注重特色军事文化的熏陶,用历史、荣誉教育和艺术、影视资源及各种文化设施,宣扬健康向上的军营文化,营造纯洁的政治环境和优秀的文化氛围,在“软实力”环境中构建“认识”的健康土壤。同时,要注重信息网络的建设,充分运用全军政工工作网和部队局域网,增强先进思想影响的覆盖面和时效性,以此消除模糊认识、错误思想的生存环境。

第五篇: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从强化社会管理入手,不断提升平安建设工作水平,平安建设工作实现了“两低两高”(刑事发案低、信访量低,破案率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高)的工作目标,较好地维护了辖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

一、制定方案,全面部署

为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城市建设合力,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找准平安建设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党工委研究论证、到外地实地考察、召开社区“两委会”、辖区部门负责人会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和谐新**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建设平安和谐新**动员大会,会议开到居民小组长,进行了全方位的动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树立典型,分别召开平安和谐新社区宣传现场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强力推进,每个社区均按照要求高标准地建设了平安和谐新社区宣传长廊,宣传教育人;发掘先进典型,典型感召人;排查管控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不漏人,平安和谐新汝宁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二、强势宣传,营造氛围

为广泛营造“平安和谐新***”建设氛围,增强群众主动参与意识,达到预期效果。我街道采取宣传一条街、发放入户明白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7个社区均建设了“平安 1

和谐新社区”宣传长廊,制作宣传版面750平方米;发放平安建设小册子12000本,入户宣传明白纸65000张,印制**居民行为规范小册子8000册,便民联系卡、警民联系卡14500份。同时,我们把“平安和谐新**建设”与“树正气、提精神、聚民心、促发展”全民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全民主题教育启动仪式、民间文艺汇演、我读经典谈体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志愿者在行动、传箴言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主题教育与平安和谐新**建设的双推进。

三、分类管理,载体推动

为力求做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该街道根据居民的日常表现,对辖区居民划分“优秀、良好、较差”三个等次,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廉政党课、唱红歌、文艺汇演、小手拉大手、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大游行等多种载体,强力弘扬正气,对优秀分子,全方位表彰了一批凝聚民心的好组织、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人民信赖的好公仆、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和睦家庭等模范典型,用先进典型感召广大群众,引导激励高危人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促进高危人员的转化。目前,对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和睦家庭等进行了表彰,并举办了先进事迹报告会,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先进人物大游行活动。对较差的,尤其是把高危人群细化为社区服刑人员、“两劳”回归人员、有劣迹人员、吸毒人员、重症精神病人、缠访闹访人员、习练邪教人员等不同群体登记造册,已统计高危人

群158人,分别落实了稳控责任人。

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街道综治办建立健全了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档案,确保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人员、“两劳”回归人员、有劣迹人员、吸毒人员、留守儿童、重症精神病人、组织策划集体上访或缠访闹访滋事人员、习练邪教人员等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档案,切实做到不漏登、不脱管。对上述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目标管理,并与各个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城区三个派出所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有劣迹人员、吸毒人员、重症精神病人的管控措施。2010年,公安派出所针对辖区吸毒人员盗窃电动车现象,开展了三次专项打击活动,打击处理32人,今年打击处理7人。信访办、各社区及派出所加大了对组织集体访、非访、缠访、闹访滋事人员的排查和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信访工作秩序。民政、教育、各社区健全了本辖区重点人员特殊群体的档案,积极配合有关有关部门做好管控工作,落实社区留守儿童帮扶责任人,在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爱,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对重症精神病人落实包保措施,督促其监护人加强管护,严防其危害社会,全年强制送精神病院救治5人。司法所落实“两劳”回归人员的安置帮教措施,尽最大限度解决其融入社会、就业等问题。民政和社会保障所要对重点人员、特殊群体中困难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尤其是加大了重症精神病人的救助力度,采取救济、低保等方式给予救助。目前,我街道已排查出的高危人群158人,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管控措施,落实了包社区班子成员、职能站所责任人员、社区干部、高

危人员家属“四包一”责任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决高危人员城市低保35人,落实涉法涉诉人员救助金5000元,上访困难群体救助金13000元。

下载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变革思维创新管理持续提升以ERP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