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写写帮推荐)
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社会管理效能
中共东西湖区委政法委
近几年来,东西湖区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强化 “小旅店、出租屋、黑网吧”管理为突破口,整合力量,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探索重点复杂场所流动人口管控新模式,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区刑事有效警情连续两年大幅下降,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2010年获得湖北省先进平安区称号。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突出重点,增强主动意识。
东西湖地处城乡结合部,紧邻汉口主城区,特别是近年来,全区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流动人口一方面成为全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社会管理的难度。据统计,全区共有工商企业1.8万家,仅2010年,新增加注册资金的老企业和新引进企业达到2000多家。旅店、出租屋、网吧达到1.65万家,流动人口达到11.3万余 1
人。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我们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切实加强“小旅店、出租屋、黑网吧”等重点复杂场所的管理,着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关注为关爱。过去,我们基层干部常常认为这些场所往往是藏污纳垢之所,普遍存在“难以管、不想管、不会管”等现象,存在一定的治安隐患;现在,我们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与东西湖区的人民,在共同建设东西湖的同时,也应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这既是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转变社会管理模式的需要。
二是变管理为服务。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区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区长汪祥旺等领导多次调研,及时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区政法部门在“两实”全覆盖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居住证管理制度,采取开通服务热线、民警送服务上门等形式,完成了居住证办理目标任务,嬴得了外来流动人口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三是变被动为主动。过去,我们习惯在这些场所发生治安案件之后,才进行查处和管理,工作比较被动。现在,我们针对重点复杂场所的不同治安状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将重点复杂场所划分为“一般、关注、重点”三个层次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重点”类的业主派驻专班督办,限期改变面貌;对存在严重违规经营、藏污纳垢问题的,实行
“一次性”死亡法;对严格自律、为综治工作作出贡献的,及时兑现奖励,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态势。同时,每月开办法制教育班,每季考评奖惩,掌握了工作主动权,有力推动了重点复杂场所及流动人口的管控工作。
二、整合资源,夯实管理基础
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为此,我们十分重视资源的整合,调动起各方积极性参与重点复杂场所的管控工作。
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建立由区综治办牵头,公安、工商、城管、计生、文化等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种团体和组织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统一领导、依法行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区依法自治、行业协会自律、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每月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分工协作,情报共享,实现管理与服务并重、机制互联、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多元化管理服务模式。
二是构筑立体化的防控体系。把人防做强,紧紧依靠社区群干,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组织义务巡逻队、安保队员、协管员等“三队三员”力量,落实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把物防做实,组织对流动人口、出租屋重点区域进行围院改造,加装防盗网、门禁系统、停车棚等基础设施,实现物理空间隔断,落实封闭式管理;把技防做牢,推广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报警器等技防设施,提升智能化防范效能。共落实人防力量1563名,增加车辆23台,投入物防、技防建设经费9000余万元。
三是打造亲民务实的服务新平台。成立区、街、社区三级群众服务中心,有效整合了党员活动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生服务、社保、民政等部门和战线的资源和力量,及时为流动人口开展各项服务,增强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千方百计确保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社保、计生服务等方面享有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为创新社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强化信息手段,提升管控效能
信息化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一项重要的手段。近几年,我们以信息化应用为抓手,通过覆盖全区的信息网络,强化流动人口的源头管控。
一是强化信息全采集。按照“建设、整治、规范”的思路,在全区旅店和网吧全面安装实名登记系统,特别是针对旅业式出租屋数量大、规模小、经营起点低的特点,借鉴电话银行系统功能,自主研发“一电通”终端登记系统,使用方便、比对迅速、报警及时。同时,不断拓展流动人口采集渠道,在153家中介机构、寄售行、建筑工地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场所部位应用该系统,织就多层面、全覆盖的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网络,实现了流动人口“实时、实名、实数、实情”登记录入,信息采集率达95%。在此基
础上,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重点人员动态管控系统”,紧紧抓住本地及流入重点人员身份信息、背景信息、轨迹信息三要素开展分析研判,按照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实行动态管控,分类处置。
二是强化视频全监控。我们把复杂场所视频监控作为“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之一,在布点上向旅店、网吧和出租屋集中的小区倾斜,在“三类场所”周边安装监控探头320个,在“三类场所”内部重点部位由业主自建安装监控探头1260个,并统一接入城市视频监控平台,实现对复杂场所的全天候监控。
三是强化网上全巡查。对“三类场所”实名登记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在线情况及数据上传情况,实行每日网上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对未在规定期内整改的,一次警告,二次责令停业,三次取缔经营,先后取缔三类场所76家。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下步,我们将以此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从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创新宣传手段 提升宣传效能
创新宣传手段 提升宣传效能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和“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标志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未来五年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五”普法把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宣传效果提升不是很明显,群众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学法用法积极性仍然不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宣传工作缺乏主动性。我们以往有些做法,并未真正把握干部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学法用法的实际需要,而是就学法而学法,导致普法的实际效果不明显。部分领导干部认为经过20多年的全民普法,该普及的就已经普及了,没什么新花样。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法制宣传教育职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下,发展遇到瓶颈,宣传效能提升效果不明显。
二是宣传教育环节上还有薄弱点。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上,近年来制订了一些制度规定,但有的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上,抓落实力度不够;农村普法教育上,人员难集中、教材难落实、时间难保证依然是制约农村宣传教育发展的主要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抓的还不紧,留有盲点和死角;宣传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重部门法、轻公共法学习现象比较突出。
三是法制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单一。在内容上,眼下更多的只是宣传法律法规的条文,回避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形式上,目前多是停留在标语、咨询、宣传车等传统的模式上,缺乏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
理念、引导法治行为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目的就是要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因此,调动人民群众的学法用法积极性,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在法制宣传教育中服务人民,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人民群众自觉学法用法的内在动力。
二是进一步探索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法制宣传教育要活泼生动、寓教于乐、情理并重。以往的组织干部群众开会、空洞的念法律条文、千篇一律的说教等法制宣传形式已经落伍,而法制文艺演出、普法赶集、主题法制宣传、典型案例以案释法、调解纠纷现场说法等法制宣传形式则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效果也十分明显,今后需要在这一方面作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比如,每月选取一定数量的村、社区由法律专业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开展法律对谈活动,组织普法小分队进村普法,法律资料袋进家,进行法制文艺创作演出,举办法制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等,使法制宣传教育尽量符合群众口味,让群众在学法中获得实惠。
三是不断创新法制宣传载体。对于在过去普法依法治理过程中创立的品牌和探索的载体,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必须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发挥特色优势上做文章,不断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在打造新亮点上下功夫,让品牌和载体站得住、叫得响、传得远,使其永远成为法制宣传的主导和主流。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等现代传媒的作用,增强法制宣传的开放性、多样性、针对性、实效性;依托基层法律服务所成立法制宣传服务中心或服务站,整合法律人才资源,搭建群众学法平台,随时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第三篇:以信息化手段促客户管理的提升
肇庆公司:
以信息化手段促客户管理的提升
在客户走访监控过程中,过往以客户经理自主上报为主,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监控,存在客户走访不真实、走访效果不好、走访过程监控不到位等现象。针对所存在的客户管理问题,外勤365系统能帮助企业实现销售过程的精细化控制,核心功能包括:考勤签到、客户拜访、客户管理等。肇庆公司借助外勤365手机软件,在直批客户经理团队中推广使用,通过信息化营销监控手段,确保客户走访的真实性、及时性,促使服务销售双提升。
一是实现客户资料的全真实。肇庆公司现有客户536个,潜在目标客户134个,对所掌握的客户资料进行全面核实后导入外勤365系统进行定位,客户经理在走访客户时需要在客户所在地进行手机签到,系统通过手机定位自动识别客户地址的真实性。一方面进一步增加客户信息的透明度,实现客户资料的互通和共享;另一方面公司层面全面掌握真实的客户资料,有效避免客户私有化。
二是实现客户走访的全监控。一方面对客户走访次数进行全监控。肇庆公司根据客户的购油量、客户忠诚度和潜在发展前景等因素,把现有客户细分出5A级至A级等五个级别,以季度为单位确定每个级别的走访次数。利用系统中客户计划拜访功能,把每季度的客户走访计划落实到每一位直批客户经理个人,对于5A-4A级客户要求每季度至少走访3次,对于3A-2A级客户要求每季度至少走访2次,对于A级客户要求每季度至少走访1次。另一方面对客户走访过程进行全监控。肇庆公司通过前期的调研摸查,掌握了部分潜在燃气客户的真实资料,并通过系统下达燃气客户走访计划,要求客户经理详细记录每次走访的情况。公司层面则安排专人通过对走访记录的筛选和分析,最终确定了德庆华润燃气公司作为公关重点,由公司领导带队走访,成功开拓肇庆公司第一个天然气客户,5月份销售LNG38吨,实现燃气销售突破。
三是实现客户维护的全分析。一方面肇庆公司通过系统做好客户走访前的详细计划,要求客户经理在每次客户走访都通过系统进行反馈,并详细记录客户需求、购买周期、兴趣偏好等信息,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特点。另一方面安排专人对客户走访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效果和跟踪回访,针对每一个客户的需求特点进行全面分析,按照客户的不同需求,分为价格敏感型、服务导向型、管理需求型,为客户提供国际油价信息推送、市场行情预测、油罐免费租赁、配送路线优化、油品免费检测、电商快速下单等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四是实现客户经理的全跟踪。针对直批客户经理的实际情况,肇庆公司通过使用系统中考勤签到功能,实现客户经理的全跟踪。通过系统录入相应的考勤地点,客户经理在上班时间到达指定上班地点进行手机签到,系统自动记录员工签到时间和签到位置。实现在线上传数据,避免了指纹考勤系统在地理位置难追踪、操作流程复杂,数据采集困难等限制,既提高了效率,又规范考勤管理。截止目前,整个直批客户经理团队均能按照规定上班时间做好考勤工作,推动直批客户经理实现从“自我约束”到“有效管理”的转变,实现整个团队的规范化考勤管理。
第四篇:以信息化引领残疾人社会管理创新(杭州市)
以信息化引领残疾人社会管理创新
——以杭州市助残服务直通车为例
杭州市残联理事长 杨广发
(2011.4.1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信息化革命方兴未艾,社会管理正由传统的垂直型金字塔模式走向扁平的网络模式。杭州市依据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规律,以信息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残疾人社会管理的创新。
杭州市残疾人工作信息化发端于2003年,开始主要应用于残疾人就业管理领域,后逐步在其他业务体系推广,为全面实现残疾人社会管理信息化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根据社会管理的内在规律,杭州市创新性地推出了助残服务直通车。助残服务直通车即: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集中受理、分布处理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培训等各项服务,旨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整合、互联、共享、效率”为特点的信息化平台,强化残疾人社会管理效力,实现“残疾人的需求要第一时间知道,残疾人的合理化需求要尽快解决,各项扶助政策要阳光运行,基层服务要全程监督”。
一、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残疾人的需求第一时间知道”
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一是提高公众获取服务的简洁性;二是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响应及回应的准确性和迅捷性。为此,在打造助残服务直通车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此为出发点来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设计服务和管理方式及流程,并据此调整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使其符合管理和服务的需要。
社会管理信息化所提供的简洁服务,是指公众可以通过自己认为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政府的服务。因此,信息化服务并不意味着公众必须通过网络获取服务。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应根据不同公众的特点要求尽可能构建为公众触手可及的方式。鉴于残疾人的残疾障碍,助残服务直通车全面建立了四种接入方式同步运行的残疾人受理平台。一是语音呼叫。残疾人可通过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拨打助残服务热线,向助残服务直通车提出服务诉求。......96302.....96302是全国第一面向残疾人的96特服号码。为方便盲人、重度残疾人拨打热线电话,由中国移动杭州分公司专门设计制作了“一键通”特制手机。同时联系中国移动推出了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套餐,以减轻残疾人的通讯资费负担。二是短信服务。残疾人可通过编辑发送短信至助残服务直通车,提出各项服务诉求。短信服务是针对言语听力残疾人语言沟通障碍的实际情况而特别开设的。三是网站服务。残疾人只需登录杭州市残联官方网站即可提交各项服务诉求。有了上述三种接入方式,残疾人无须出门,只须拨拨电话、发发短信、点点鼠标即能提出服务诉求。四是传统方式,即窗口服务。残疾人可径至各城区残联办事窗口和市民之家残疾人服务窗口提出各项服务诉求。为了有效受理、处理残疾人的服务诉求,市残联建立了助残服务直通车服务中心,并聘请了4位专业客服代表专职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通过助残服务直通车这一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构建了残疾人“需求—服务”无障碍的“双向”互动模式;运用语音呼叫、短信服务、网站服务、窗口服务四种方式,充分考虑了残疾人的特殊性,畅通了残疾人服务诉求渠道。
二、坚持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目标,实现“残疾人的合理诉求尽快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因此,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为诉求的电子政务建设。
通过对残疾人生存状况、服务需求的深入调研,确定了助残服务直通车十项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服务内容。一是康复需求: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政策、信息的查询,受理残疾人的需求等服务;二是培训报名:为残疾人提供当前杭州市残联举办的各类残疾人免费培训项目信息,并接受培训报名;三是就业服务:为残疾人解答各类就业政策,提供当前可招聘的岗位,并受理残疾人的就业申请;四是托安养申请:解答残疾人托安养工作的政策与信息,受理残疾人的托安养申请;五是政策咨询:答复残疾人提出的各种咨询,包括残疾人政策法规、各办事流程、主要活动通知等;六是维权受理:受理残疾人的维权需求;七是法律援助:聘请职业律师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及援助,残疾人可通过直通车平台获取法律帮助;八是心理咨询: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九是家政服务:受理享受居家安养政策的残疾人的各类家政服务请求,由专业家政服务企业提供服务;十是爱心结对:受理社会爱心企业或个人结对残疾人的爱心意愿和捐助项目。这十项服务内容既有办事类项目,也有咨询类项目,还有互动类项目,均可在“线上”或“线下”实现一站式办理,从而满足了残疾人的利益诉求,化解了矛盾,促进了社会公正,保持了社会稳定。
三、坚持以整合共享为路径的发展模式,实现“各项扶助政策阳光运行”。
公平和效率是实施社会管理的根本要求。只有公开透明,才能实现公平,公平就必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整合信息资源,简化程序,才能实现便捷服务,提高效率。通过助残服务直通车,实现了上联中国残联、省残联信息服务平台,横通市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下贯街道、乡镇乃至社区数字民生平台;初步构建了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政策运行机制。一是建立残疾人基础数据库。以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换发为契机,自主开发、建立了残疾人基础数据库,全面、准确地掌握了辖区内所有持证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并可即时录入、随机查阅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就业情况和家庭现状等基本信息。二是建立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杭州是全国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项目的试点城市,通过端口互联、数据比对,残联可与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实现残疾人低保、就业等信息的共享,动态而全面地掌握残疾人的生存状况。三是建立政策法规数据库。对历年来国家、省、市、区四级出台的残疾人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汇总,并以数据库的形式予以集成。同时,对现行的事关残疾人民生问题的扶残助残政策,按残疾类别、残疾等级、家庭经济状况等关键要素进行拆解录入。其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供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查阅、学习;二是为残疾人提供政策咨询。四是建立规范固化的工作流程。按照工作运作程序、环节,编制了助残直通车工作服务流程图,规范了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对移交各级残联、残联各部门的服务诉求的受理、交办、答复、服务实施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实现流程固化、职权明确。
通过各项扶助政策阳光运行,一方面,残疾人充分参与到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拥有了知情权、发言权、监督权,可以查询自己所能享受的政策,表达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残联则更充分地掌握了舆情民意,为科学制定残疾人政策提供了依据。
四、坚持以残疾人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全程监督”。
信息化建设的本质不仅在于方便残疾人工作者,提升残疾人工作效能;更在于方便残疾人,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要切实维护残疾人的权益、提升助残服务管理的效能,必须坚持以残疾人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实行基层服务的全程监督。一是联通残疾人政策业务体系,对助残服务实时监督。助残服务直通车通过建设一网式、全时段、系统性的网上服务大厅,改变了以往各地各部门各自建立信息化平台的状况,解决了相互分割、缺乏协调、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了从各自为战的“信息孤岛”,到各地各部门信息互通共享的“信息岛链”的转变。助残服务直通车不仅打通了残联与政府各部门,而且打通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的政策业务体系,可实时查询、监控全市所有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享受覆盖情况,有效解决了原本监督缺位、信息虚假等问题,起到从源头上预防政策不落实、服务不到位的实际效果。二是联通市、区电子政务平台和街道、社区数字服务平台,对助残服务实时监控。通过助残服务直通车随时查看基层服务工作状态,第一时间捕捉到服务进展和流程轨迹。三是联通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对助残服务实时回访。对已办结的助残服务、助残服务直通车实时服务对象进行追踪回访和满意度调查,及时分析残疾人服务需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措施即时进行整改。
第五篇:准格尔旗质量技术监督局创新监管手段 提升监管效能
准格尔旗质量技术监督局
创新监管手段 提升监管效能
为使旗内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监管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负面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形成食品生产、流通与消费良性循环。准旗质监局按照自身职能职责,结合准旗食品安全现状,创新监管手段,多举措开展食品安全监管。
一是深入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对食品企业和小作坊实行“三员四定”(即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三进四图”(进村、进户、进企业,变化动态图、行业分布图、责任落实图、安全警示图)、“两书一报告”(责任书、承诺书、质量情况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
二是健全完善旗区—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三级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充分发挥基层食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作用,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力争将各类食品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推行食品生产企业分类分级分等管理。根据近年来食品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频率和生产加工过程中是否容易
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将食品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类。在此基础上,按照食品生产单位的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实行分级,根据其生产条件、技术基础和管理水平,分为A、B、C三级,每年质监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等级作相应调整。并对生产单位实行分等监管,将监管等级由高到低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等,高风险的C级企业,每年监督检查4次;中风险的C级企业,每年监督检查3次;低风险的A级企业,在许可证有效期内,监督检查2次。
四是加强食品抽样检验工作。年内完成食品检测800个批次,每星期不少于17个批次。
五是加快食品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完善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全面开展食品生产领域道德大讲堂活动。对于食品生产加工单位的假冒伪劣、掺假使假、缺斤少两、降低生产标准等质量失信行为列入“黑名单”,并在各单位开展食品生产领域道德大讲堂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六是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制。企业必须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制度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做到诚信自律、守法生产,需从“四个自觉从严、一个主动报告”做起。即:自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严格诚信经营、自觉严格质量安全管理、自觉处置食品安全隐患和事故,定期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质量管理和产品
质量情况、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企业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依法承担所有责任。
七是狠抓食品安全专项整治。1.按照各类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条件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小作坊进行管理。2.严格遵照GB2760技术规范,开展严厉打击滥用和非法添加食品添加剂活动。3.继续深入推进地产食品“穿衣戴帽“工作。辖区内地产食品出厂时要求100%“穿衣戴帽”,食品表示标志要按照“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进行标注。4.全面开展“地沟油、乳制品、肉制品、酒类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等重点食品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排查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和“潜规则”问题,达到整治一类食品、规范一个行业的目的。
八是加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队伍,强化应急装备和应急物资储备,并开展预案演练,切实提高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