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时间:2019-05-14 15:1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第一篇: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基层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基层综治工作薄弱的有效举措,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这是深入总结近年来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经验提出的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如何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对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就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

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要求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原则,及时把社会管理成功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规范化。

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

近年来,我市大下访、扫黑除恶、交巡警合一、一体化大综治、阳光政法、司法拍卖改革等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受到中央领导和中央部委的充分肯定。

建立新型治安防控体系,实现“打击犯罪更彻底、服务百姓更直接”的目标。实施交巡警合一改革,形成派出所管社区、交巡警控街区的新型防控模式。构建新型校园安保警务勤务机制,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屏障,全市未发生一起重大校园安全事故。推进应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建设工程,搭建起集治安防控和应急联动于一体的可视化城市管理平台,全面提升了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构建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强力整治治安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组织开展了新一轮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遵循“打击面既不缩小也不扩大,定性上既不压低也不拔高,做到不枉不纵不漏”的“七不”原则,坚持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切实保护经济发展,彰显了社会公

平正义。组织开展夏季治安综合整治、破积案追逃犯、命案侦破、缉枪治暴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解决了群众反响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我市已逐步形成扫黑除恶和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整治长效机制。

建立多元化综合调解体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市和区县两级建立了由16部门组成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相互衔接联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各方参与”的大调解体系。通过整合各方力量,积极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有效促进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一体化大综治,构建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大平台。市委、市政府把综治基层基础建设作为党政工程来谋划和推进,在所有乡镇(街道)、村(居委)整合基层维稳力量,构建起一体化大综治平台,实现基层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条件干事,解决了基层综治维稳力量“综而不合、合而不力”的问题,推动了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变革和基层政权建设。

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确保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出台《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了较完善的安全工作保障体系。在生产安全方面,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实行严厉的行政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全面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整治,出台《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18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食品(食用农产品)供应基地(区域)市场准入“连坐制”。

在居住安全方面,开展高层建筑火灾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在交通安全方面,持续推进道路交通“生命工程”,大力开展酒后驾驶、摩托车、客货车、校车专项整治等。这些措施强化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居住安全、交通安全,积极推进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夯实了生产安全基础。

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提升一体化大综治平台的服务管理功能。要整合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政法维稳资源,建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管理机制,做大做强多位一体的大综治平台,使之成为基层社会综合服务管理的中心,形成方便群众和各方参与的服务管理体系。

完善社会治安新型防控体系。推进交巡警合一改革,不断完善交巡警平台服务管理功能,根据社会治安形势需要增设、调整平台数量;完善校园安保警务勤务机制,切实加强校车安全监管,强化校园技防设施建设,确保全市师生安全,并以此突破加强社会其他事关民生的重点区域、部位的安全防控;强力推进应急联动数字化系统建设,确保2012年底前完成60万个视频监控镜头的建设任务;构建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开展重点地区及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大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

推进农村社区化、城镇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在农村,加强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社会管理职能,统筹做好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事务。在城镇,实施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内所有单位以及楼栋、院落等归入网格,将党建、卫生、治安、反邪教、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等纳入服务管理事务,明确网格责任人,建立科学考评体系。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大力推进过渡性安置基地、精神病医院、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工读学校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为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二篇:健全改进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健全改进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秦周顺

(林州市人民医院.河南林州.456550)

摘要:本文介绍了该院围绕“三好一满意”活动,积极探索让患者、家属、员工主动参与并融入到“三好”的体系和环境中来,创新健全机制建设,在提升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让患者把意见和建议留下来,把满意带走。

关键词:持续改进 机制建设 “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好一满意”活动是卫生部伴随医改同步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关乎卫生行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乎人民群众就医与健康的切身利益,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把活动扎实开展好。近年来,本院在努力为患者提供全周应诊、分层收费、快捷报告、预约服务等十项便捷服务的同时,开拓创新,探索总结出了一套涵盖主动改进,监督激励、沟通和谐等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一、机制

1、开展满意度调查

由党办负责逐科逐人调查到每位患者或家属,每月一次,满意度结果直接与奖金挂钩。通过满意度调查,把每位患者或家属就诊住院过程中体验到的服务感受、评价意见留下来,结合“三好员工”评比为病人或家属提供一个评价与监督的平台,充分发挥广大病人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监督作用。实行动态调查,使满意度成为分配的主要杠杆。

2、开好家属座谈会

党委坚持每月认真组织召开一次家属座谈会,从临床每科随

机聘请1名家属,党委班子及相关职能主任参加,20名员工代表列席旁听(全员轮转),虚心征求家属对医院服务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并着力进行改进。家属对我们的服务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评价最真、意见最中肯,凡是病人或家属不满的,都是需要我们努力改而且必须改好的,病人或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更是我们持续改进的切入点和动力源。让员工代表列席旁听是最好的机会教育,面对面倾听患者家属意见,有利于强化服务意识、正视工作不足、积极配合整改。每次都能征求到十条以上有利于医院服务改进的良好意见或建议,院长现场协调,限期整改落实,实现了高效针对性改进的目的。

3、健全医德考评制度

建立医德考评档案,健全医德考评制度,包括文明服务、红包回扣、合理用药、药占比、差错事故、满意度、表扬、投诉、媒体报道、奖惩情况等内容,由每个相关职能科室按照规定分值进行月考评、月奖惩,党委实行月备案、年汇总,考评结果直接与晋升、评先、评优相结合,实行“一票否决”。

4、开展服务之星评比

服务之星每月由党委扩大会评比一次,由各个支部初选择优推荐两名候选人,支部书记在党委会上陈述候选人优质服务事迹,党委会成员根据候选人事迹及其工作表现进行评选。对评出的服务之星,党委在院周会上进行隆重表彰,不断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大家讲服务、重服务、改进服务。

5、开展“三好”员工评比

每年开展一次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三好”员工评比活 2

动,采取以患者满意度调查为基础,结合医护互评、部门互评等形式,评出“三好”员工予以嘉奖。通过评比,把“三好一满意”活动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每位员工心中,同时评出正气,评出干劲,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

6、开好服务促进会

党委每年认真组织开展一次手术室与外科系统、医技科室与临床系统、药械后勤与一线科室服务促进座谈会。让大家站在医院持续发展、优质服务患者的角度和高度,面对面、实打实,提问题、找不足。通过这些横向交流切磋形式,在强化员工“三好一满意”意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员工自觉改进工作的习惯,最终汇聚成主动优质服务的团队合力。

7、坐好便民服务室

院领导轮流出坐院长接待室,职能科主任轮流出坐便民服务室,“两室”职能涉及患者退费、退药、咨询、投诉、协调、反馈等,目的是给病人提供一条快捷、方便的绿色服务通道,同时也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及时弥补一线服务不足的珍贵平台。要求按时出坐、文明接待、有效协调、情况反馈并做好记录。

8、开展机关服务到一线

要求每位机关人员每周抽半天时间到一线搞服务,岗位由人事科统一安排调配,服务质量与奖金挂钩。服务目的是对口支援一线,换位评价工作,消除机关与一线之间工作隔膜,促进干群和谐。同时在服务上率先垂范,带动全院文明服务。

9、开展模拟患者活动

党委坚持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员参与的模拟患者活动,组织 3

员工分批赴上级大医院模拟患者排队挂号、交费、就诊、检查、取药等,切身体验患者就医全程,对照自己平时工作,换位思考患者来到一个陌生医疗环境、如遇到排长队等候、医生问诊不细、窗口服务态度生硬、检查报告迟迟不出的心理感受,反之遇到态度和蔼、热情周到、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也让大家之感动、印象深刻,从而激发出员工自觉文明、自律规范、自动改进的动力。要求每位员工把上级医院好的做法与自己岗位服务结合起来,写出心得体会,提出服务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到位、效果明显的予以嘉奖。

10、开展文明服务培训

党委坚持每年定期组织举办6次全员文明服务培训,每两月一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举办文明礼仪、医患沟通、敬业乐业、优质服务、风险防范等爱岗敬业优质服务方面的专题培训。同时利用读书报告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和英雄道德模范报告会对员工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多年坚持不懈的系统文明服务培训,使员工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服务言行更加文明,沟通技巧日臻熟练,服务水平空前提高。

二、体会

1、服务靠改进,改进要主动

服务改进需要借脑、借力、借势。坚持开好患者家属座谈会、医技后勤与临床服务促进座谈会,坚持认真开展好满意度调查、出院随访、社会走访、模拟患者等,均是主动寻求和借用改进监督力量,服务改进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层,需要紧紧依靠大家,面对面零距离沟通,诚恳地征求患者、家属、员工的意见建议和 4

需求,引导大家主动参与到医院服务改进中来,共同查找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患者或家属对医疗过程及服务,如医生一天查几次房,护士巡视几次,就诊流程、床单元设施、饭菜质量、环境秩序等,他们感受的最真切,意见建议最中肯。因此服务改进必须从分析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改到实处,改出实效。

2、服务见差异,服务无止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就医保健需求不断提高,未来医院之间发展竞争横向比最大的差异是服务,纵向比最大的差异也是服务。如本院开展的快捷报告服务,血尿常规、超声诊断、胃镜检查、急诊拍片、CT检查限时15分钟出报告;平诊CT、核磁检查、免疫三项、微量元素测定1小时出报告;病理切片72小时出报告等。快捷就是差异服务,时间提早的背后虽是员工超常的付出,但为病人节约了时间,提供了方便。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改进余地,服务无止境,只要诚心实意改进,就能始终找出不足,迎头赶上。、服务在细节,真功在点滴。

服务贯穿于就医的每个过程,覆盖每个环节,取决每位员工,关乎每位患者。从病人进入医院的那一刻起,就能充分享受到细节服务管理所带来的便捷,如全天候文明导诊、分层分区收费与药房、环形取药窗口、周到舒适的候诊设施、便民服务室、亲情担架服务队、空腹抽血早餐、陪护椅、微波炉等。只有持续抓好“三全、三不、四到位”管理,即:全员、全面、全程;不棚架、不脱节、不糊弄;人到位、物到位、说到位、做到位,夯实细节,点滴改进,才能最终实现系统服务的完美。

4、“三好”要持续,持续靠机制。

“三好”浓缩着以人为本、执医为患、持续发展、医患和谐的理念与要求,三个方面十八项要求,没有一项是多余、苛求和空洞的。服务好,才能做到方便;质量好,才能实现安全;医德好,才能追求价廉。“三好”有如三足鼎立,不可分割,不可偏废。“三好”要持续,必须与行风建设、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约束监督、考评奖惩、改进完善的长效机制,互促互补,相得益彰。如开展的满意度调查,通过门诊或床旁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一举三得,既能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关心的温暖,又能及时表扬或警示医护服务的优劣,而且调查结果将直接与“十佳医生”、“十佳护士”、“服务之星”、“三好员工”评比挂钩,运用到晋职、晋升、评先、评优中。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改进机制,才能既疏通改进渠道,又不乏改进动力,持续有效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我院自去年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以来,从建立健全服务改进机制入手,本着真改改好的要求,征求并落实服务改进意见及建议200余条,提升了服务水平,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第三篇: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关于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的说明 为深入实施“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战略,全面落实“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各项措施,全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创新服务新机制,探索政府服务新模式。县委县政府要求在我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项目审批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立项审批、工程建设、政策协调等方面服务,进一步破解目前企业在办理项目审批事项中遇到的“审批事项多、办结时间长、程序不懂”的现状,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软环境。

一、企业服务科的组织结构

1、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科,地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主管领导为中心管委会主任张幸福、日常事务由中心副主任戴益元分管。

2、企业服务科从乡镇抽调两名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组成,主要提供政策咨询、代办项目、梳理审批环节、资料整理、培训服务等事项。企业服务科依托政府各职能部门入驻审批中心的窗口开展工作,同时整合中介机构,在中心设立办公室,作为部门窗口服务的延伸。

3、开化县机构编制委员会【2009】34号文件规定,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增设企业服务科。县招投标中心增加全额事业编制2名(企业服务科专用)。

二、企业服务科的主要职能

(一)政策咨询:

搜集县委、县政府有关工业政策、举措,传达和发布国家、省、市、县工业经济法规信息,设立企业咨询服务热线电话,接受企业咨询,包括:招商引资政策、产业导向、项目审批、各类权证的办理、各类单项验收以及所需材料等。

(二)代理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破解“办事难”,实现“好办事、办好事”,企业服务科还可以对符合产业导向,自愿委托的企业代理代办审批事项。

1、基本原则

(1)自愿委托。凡在开化县区域范围内、符合产业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经营性房地产项目),以及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投资者均可委托代办。

(2)无偿代办。企业服务科接受委托的代办项目,除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必须由投资者交纳的费用外,一律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3)全程服务。企业服务科承接代办项目后,对代办的事项实行全程服务。

2、代办内容

(1)、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包括项目立项到项目峻工验收直至投产全过程的行政审批事项。

(2)、公共服务事项,包括供电、供水、供气、排水、通讯、网络等公共服务事项的全部手续。

以上代办事项可根据投资者的要求进行全程代办或部分代办,也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延伸和扩大代办服务的具体事项。涉及中介技术服务机构的非审批事项,由投资者自主选择技术服务机构,代办机构提供协助、指导;具备代办条件的,也可受理代办

(三)、投诉协调:

受理企业在项目审批过程中的投诉,及时收集、汇总,并将投诉事项向有关

部门反馈;协调解决企业在办理相关手续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部门、单位在服务方

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交领导以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和解决方案。

(四)、管理培训:

为乡镇及部门从事招商引资服务的人员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并可组织相应的业务培训。

三、企业服务科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每月由中心领导牵头,企业服务科筛选和准

备会议议题,有关部门参加,总结一阶段的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二)、建立专题协调会议制度。由领导牵头各部门参加,解决企业在市场准

入、项目审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并形成专题会议纪

要,由相关部门落实。

(三)、建立调查研究制度。企业服务科经常组织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掌

握工作动态,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四、企业服务科办公室电话号码:6011059

地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一楼,真诚希望为来开化投资的朋友服务。

开化县行政服务中心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三

第四篇: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重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结合西湖区的实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健全四项机制,破解四大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机制。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应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列入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方面,以加强考核为“指挥棒”,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的比重,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加大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

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应在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提升社区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等方面下工夫,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健全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健全社区稳定调处机制,营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区环境;健全社区考核评议机制,强化科学和社会意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区财力保障机制。

健全整合协调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要将各有关部门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使之真正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建立健全各类机构分工负责、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增强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办事效率;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积极发动共青团、妇联、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建立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对于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褒奖。

健全管理手段创新机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管理手段不能一成不变,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得到不断加强。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全力建设“法治城区”;重视对虚拟社会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网站、社区QQ群等平台作用,创新使用官方博客、微博等手段与群众沟通,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更新群众工作理念,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逐步实现从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控转变。

在健全四项机制的基础上,还要下大力气破解四大难题。

加大城市整治力度,破解各类隐患难题。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破解火灾隐患多的难题;大力实施以集贸市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为“点”、以道路为“线”、以社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开展“节点改造”、“店招整治”、“美化亮化”等工程,破解老城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难题;健全社会治安治理网络,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行政执法,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破解改善民生难题。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送政策、送贷款、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创业指导等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残疾人就业援助八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群众。

加大解决问题力度,破解维护稳定难题。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托区平安联创中心,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完善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大化解”。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以“每天一走访、每周一夜访、每月一约访、每季一查访、每年一评访”为内容的“五访”活动,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民情夜访理事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把各类问题解决于基层、消化在当地。

加大人员管理力度,破解有关人群管理难题。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平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探索在流动人口较多、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建立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站,全面落实“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措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第五篇: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正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词与方法论,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新目标应定位于迈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相协调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达致与全面依法治国相匹配、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社会治理水平,使社会质量获得全面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不仅对过去5年的社会治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而且明确指出了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不仅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做出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回顾我国社会治理的历史成就和成功经验,前瞻中国新时代在社会治理方面面临的使命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背景与发展脉络

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的60多年的历程中,新中国的社会治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从政府管制到社会管控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6年,我国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高度整合,呈现出国家—社会一体化特征。与这一阶段的国情和社会基本矛盾相适应,我国社会呈现出“政府管制”的特点,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新理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仍然延续计划经济体制和管控型社会管理体制。[1]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确立,尤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逐渐从国家体制中相对独立出来,社会综合治理开始被广泛提及,我国的社会治理进入了社会管控阶段。

(二)从社会管控到社会管理

2004年以后到2012年,我国社会治理进入“社会管理”阶段。2004年,中央首次将提出社会管理议题,将其作为顶层设计的重大任务加以部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2010年,全国确定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并制定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指导意见》。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这一时段我国认识和实践社会建设工作的关键词和方法论。

(三)从社会管理迈向社会治理

十八大以来,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治理得以确立和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并指明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现“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抓手。要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创新,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社会治理”这一新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文献中,取代了过去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提法,并且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它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建设在顶层布局上进入崭新阶段。那么,什么是社会治理呢?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通过平等的合作、对话、协调、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城市越发达,人口越多,脆弱性越强,不稳定性越强,风险越高。据他介绍,社会治理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常态治理,二是非常态治理。非常态治理包括四类:一是地震、泥石流、海啸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二是事故灾难,如交通生产、沉船、空难等;三是公共卫生,如非典、禽流感、食品药品安全等;四是社会治安事件,包括恐怖袭击、群体性事件,等等。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反映了在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范围、治理重点等方面的明显不同,意味着社会治理由过去政府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变为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体制,凸显了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这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处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所取得经验的深刻总结,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成果。其后,党中央对加强治理、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社会治理格局得以明确,社会治理思路越来越清晰,社会治理效能日益得到彰显。

(四)从社会治理到社会治理现代化

我们之前提到过,社会治理这个词是新词,2013年提出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提出来,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了一个重要决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全面深化改革有两大目标: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什么?就是社会体制创新,所以,社会治理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的。

那么,什么是社会治理现代化呢?从个人认识的方面来看,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应急式管理到预警式管理,以前呢是发生什么事情现场解决什么事情,现在呢,往往都会预先制作方案,一旦事情发生,根据事情等级不同,启动不同预案,可以最大效率的提升社会管理价值;二是从感性管理到量化管理,以前呢,是想到啥做啥,全凭领导脑袋的热度,现在呢,会考量数据指标来进行考虑,比如说五一长假是否取消,最起码会搞个网络投票,不在于那么几个头脑发热的说了算;三是从权威管理到专家管理,以前呢,是领导说了算,现在呢,仍然是领导说了算,但起码会征求一下专家意见最后做决策意见。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毫无疑问,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共建共治共享阶段

党的十八大至今,是对社会治理规律性认识的理性深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

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强四个体系建设。怎样提高四化水平呢?

一是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

随着社会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机制及社会机制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独自承担的任务,而是中国亿万人民的事业。社会治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政府逐渐调整与社会的关系,从过去对社会治理事务大包大揽逐步转移职能,通过购买服务和招投标等方式将可以由市场和社会承担的事务交给企业部门和社会组织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公众社会治理的协同作用。举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超级广度和深度的全民抗“疫”,由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引发的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大考”,虽然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在面对突发疫情时,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和统一决策部署,能够在短期内紧急调配包括政府、军队、医疗、建设等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也能迅速执行城市封锁和交通管制等方面的应急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保障。社会依法治理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必须加强社会领域的立法工作。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必须加强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增强司法的权威性。第三,要保障执法的公平性,必须规范执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第四,加强全民法制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高全民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第五,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制的手段协调关系、化解矛盾。

举例:利用法治手段。还是以数据说话:2003年“非典”时期,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涉“非典”疫情案件,主要集中在制售伪劣药品,哄抬物价,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等罪名。而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三类“非典”期间数量最多的罪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合计只占3%左右。这就是法治手段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鉴于“非典”期间的经验,疫情刚一爆发,面对口罩紧缺,防疫物资难买等现状,政府部门就发文,明令禁止各类哄抬物价的行为,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公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列出了与疫情相关的33种罪名,这些法治手段,使基层治理有法可依,也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安定团结、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想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离不开加强法治建设。用法治手段进行基层治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就以这次疫情举例,口罩紧俏、防疫物资难买,从政府加强市场监管措施,到公众媒体的广泛宣传,只要哪家药店的口罩不合常理地涨价,消费者就会打电话投诉举报,这就是因为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同样,正是因为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违法必会被严惩,药店也不敢随意涨价。这就是广泛宣传的影响力,是法治手段融入基层治理的成效。

二是要提高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基层干部自觉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依法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必要条件。疫情防控中,疫情严重地区的基层治理采取封城、封路等措施可以理解,但一些疫情比较平稳的地方也“一刀切”式使出封字诀,封村、封路、封小区、封门,甚至在中央强调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后,仍有部分地方的基层管理采用一“封”了之的简单粗暴管理方式,影响群众生活,影响企业复工的极端案例。这反映出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不到位,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有待加强。

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对于部分地区采取的封路、断路等非法治手段,居然赢得了当地群众或网友的正面支持,认为这是防疫的“硬核措施”,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不仅是基层干部的法治意识需要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法治意识也亟需提高。

三是要加强立法研究,为基层治理提供法律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基层治理涉及利益复杂,群众诉求多样,要真正让基层想出因地制宜的管用办法,要做到与时俱进,对不合适当前情况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或废止,我们需要抓紧研究现行法律制度涉及基层治理的短板和弱项,通过立法研究,及时修正、补充、完善,把法治建设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中。

疫情期间,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用法治方式和手段,动员凝聚法治力量阻击疫情”指示精神,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发布了各类与疫情相关的通知、意见等文件,这些实际上就是广义的立法,为特殊时期的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是要加强法治新基建的投入。

我国现阶段的宏观政策确定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来发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就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系列决策部署,20天内4次提及“新基建”相关内容。

我认为,除了加大经济领域的投资,同时也应加强法治领域的投资。法治领域的投资,应当从“新基建”着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其实就是新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强建设,而这个建设的手段即是通过持续深化的宣传和教育改造,达到强化全民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的目的,这对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需要加大投资。

另一方面,加强法治建设软硬件建设,可以提高服务功能和基层治理效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不见面”政务服务、智能物流配送、智能交通保障等各个领域,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转秩序。

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的具体应用实践给法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工作理念、建设路径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启示。智慧法院、网上立案、网上开庭、在线普法、在线调解等开始推行,但推行的过程中也发现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新基建的投入,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5G、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成果,不断拓展数据资源,持续更新技术功能,强化智能化开发应用,推动先进信息技术与法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提高法治建设水平,开创基层治理新格局。

三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要我们在社会治理的服务和管理方面应当走出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革命性的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党的十九大关于社会治理提出要提高我们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就是针对我国当前信息的碎片化、条块化、人力和运行成本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给社会治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平台基础上,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使我们的社会治理能够更加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监督、精准反馈,能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更有效地管理好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革命性的变革。举例:

四是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社会治理专业化,要求社会服务和治理有专业的队伍、专业的理念、专业的技术和方法来进行社会治理和开展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专业化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加强社会治理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服务、就业援助、贫困帮扶、纠纷调解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非常紧缺,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需要我们加快社会工作者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健全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我们社会治理水平。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举办这次培训班的重要原因。举例:未整理完。

二、以制度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当中,并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我国社会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新的社会治理体制基本形成,社会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根据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充分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要求。其中,共建突出了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会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强调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资源整合优势、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共享要求社会治理成效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贯彻落实这一重要部署,需要多方面、多层面形成合力,综合施策。

一要夯实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这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二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三要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四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五要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增强国家安全能力。提高防范抵御国家安全风险能力,高度警惕、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当前,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通过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打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中国新时代社会治理之前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明确提出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并特别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专门部署,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的任务、预设的目标也有所变化。随着国家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冲刺期,社会治理的重心也将发生相应移转。尤其是在国家的总任务将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之路,以良法善治为目标,以社会协同为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推进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难在整合、重在预防、贵在长效、安在制度、成在文明。上述社会治理发展总目标,至少包含五个重要方面:第一,从合作共治到系统协同,社会治理体系完备体制成熟。第二,从有效治理到长效治理,社会治理源头理顺夯实。第三,从矛盾应对到风险预防,前瞻性治理有效回应社会系统性风险。第四,大批相对稳定的机制模式沉淀为制度上升至法律,社会治理各项活动全面纳入法制轨道。第五,社会治理愿景由社会平安迈向社会文明、从社会秩序升级到社会美好。

从当前到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社会进入急速变革、高度复杂、全面风险的新阶段。社会治理必须立足于当下社会现实格局与基本生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难点。有鉴于此,为实现上述总目标和五方面的展开,今后我国社会治理应重视如下具体工作。

(一)科学配置全社会治理的治权,构建协同治理的格局

合作治理更强调参与主体的平等地位,但相比而言,协作是较合作更高形态的组织间关系。后者不仅要求多元主体基于共同目标参与行动,而且强调多元主体按照一定的分工发挥各自的特定作用。中国的社会治理应当迈向科学的协同治理。一方面,进一步明确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具体分工与协作模式,基于各自优势科学配置治权,明确各自权责。以社会组织为例,针对自我保护型社会组织,政府可以采取“孵化赋能策略”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能力。针对专业服务型社会组织,政府可以采取“竞争性购买策略”吸纳此类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与社会协作平台,使社会组织在治理中获得合法性、生存资源及活动空间,同步推动国家能力特别是服务能力获得建设性的增长,并促进国家权力与社会自治保持“有机团结”。在此过程中,应当重视责任的同步配置,促使参与治理者规范行使治权。

(二)深度利益整合,共享和补偿同步推进

社会治理的根本挑战来自资源稀缺条件下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是利益的衡平,其背后是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广场舞大妈与附近居民之间的安宁矛盾,还是“暴走团”与司机之间的路权之争,直至垃圾处理站建设中的邻避效应,其背后都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社会治理的调整涉及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变换,难以自动弥合民众多元的利益诉求。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和社会公平,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同时探索对各种利益进行深度整合,创造共赢模式,在各领域推进共建共享。对于必须做出利益调整,切实难以实现利益共赢的改革问题,应当做足做好补偿。这是帕累托改进的基本要求,也是防范社会风险的根本之道。

(三)着眼于重心下移和系统治理,实现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治理重心在基层。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基层治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基本结合点。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网格化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建设与完善的目标,是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的关键。基层社会治理往往因资源不足而陷入治理困境。尤需进一步下沉治理资源,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筑牢基层社会治理。

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健全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福祉,全面解决基层群众面临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夯实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所需具备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破除目前仍然存在的公众参与体制机制以及文化观念上的障碍,提升社会成员作为“社会人”的能动力,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四)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提升社会风险预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新技术的运用能够迅速拓展社会治理创新的空间与格局。社会治理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事务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的过程。它以掌握治理对象的状况及其外部环境的信息为前提。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收集与挖掘、及时研判与共享,成为支持社会治理科学决策和准确预判的有力手段。云计算对于打造生态绿色、智慧管理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随着EI、AI技术的快速崛起和广泛应用,社会治理要紧密跟踪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治理方式乃至治理模式改进的机会与空间,与时俱进地创新优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五)坚持公正司法、便民司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在社会治理中扮演至关重要角色,被称为“微观社会矛盾纠纷的灵敏显示器和社会治理状态的预警机”。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深化,越来越多的社会冲突进入司法渠道,为司法裁判社会治理功能的释放提供了广阔舞台。司法对具体矛盾定纷止争的同时,维护公民权利和监督公权力。在此过程中,司法实现了法治价值的传播,促进公众守法习惯的养成,并敏锐捕捉社会变化并对其进行适度回应,为治理规则的完善升级积累经验,促进社会治理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

部分社会矛盾因缺乏对应的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难以透过是非对错的裁决模式处理,无法进入司法渠道,被学者称为“法治剩余”。[13]法治剩余问题深刻困扰基层治理。信访制度及其背后的行政体制采用与法院相异的原则对待社会矛盾,践行一套独具特色的矛盾化解机制,能够将法治剩余问题吸纳进入行政体制,激发地方政府积极回应社会矛盾。因此,应当认真理性对待信访制度,构筑司法主体、信访兜底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重建信访的政治属性,依法规训信访行为,回到信访对社会的治理这一本义上来,发挥其吸纳法治剩余、处置社会矛盾的功能。

(六)坚持严格执法与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相结合,让全民的规则意识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

执法是政府开展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要保证执法文明,提升执法刚性,明确规则红线。在今后的社会治理中,要彻底清除简单粗暴、管控社会的管理思维,在强化严格执法的同时,更要强调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杜绝执法活动可能引发的冲突和风险。在此前提下,适应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协调与救济常态,逐步消除以回避矛盾为目的的执法妥协、弹性执法。弹性执法固然具有稳定和防范冲突的功能,但其本质上违背法治思维,破坏法治文化,影响消极,后果负面。新阶段的社会治理,法治要露齿亮剑,使社会成员明确规则意识和规则感知。为此,基层执法者要树立起科学的社会稳定观,以合法的方式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以法律规则为依据进行具体治理。为落实严格执法的要求,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需要充分提供公众参与和意见表达机会,切实落实法律和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全面评估其对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利益的具体影响,在必要情况下应制定完备的应对或补偿方案。

(七)提炼公共价值,重视舆论治理,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

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有赖于社会主体的自我服从,而自我服从又源于社会主体的高度认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社会成员对治理活动的主观认知。明确地把社会心态培育、社会心理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策略中。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和表达机制对等性的突出特点,互联网不仅推动了社会沟通、重构了公共环境中的信息传播机制和权力关系,实现了“话语权再分配”,从而使普通事件公共化程度提高,并增加了公共事件和宏观社会的不确定性。这对社会成员的治理认知和信任都构成重要挑战。再造话语秩序,重树社会信任是未来社会治理的难点所在。传统的管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存在诸多局限。一个可资借鉴的重要方向技术是重视公共价值的发掘、提炼与表达,并释放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凝聚与统和作用。

下载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健全基层综合治理机制 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工作机制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工作机制 1、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按照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要求,落实责任,限期解决。对直接到办事处要求调......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当前,随着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传媒格局和舆论形成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帖、博......

    创新环保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最终五篇)

    创新环保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调研报告) 开发区环保局 为进一步深化我区“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

    着力健全机制狠抓基层组织建设

    着力健全机制 狠抓基层组织建设 王铭德 2010年第4期 ——党的建设 赤壁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学习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和省委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名称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是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更名而来。2011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中央综治委)主任......

    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精选五篇)

    创新社会管理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5-10 11:16:00 来源:《学习时报》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互联网发展二类地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全区网......

    立足精细化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立足精细化管理 提升后勤服务水平随着公司发展的需要,对后勤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服务已不能满足公司与日俱增的多元化、高标准需求,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已经成为我......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珠海街道办事处李家石桥社区党委 李家石桥社区位于胶南市区,现有居民1160户、3160口人。近几年,社区党委在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的同时,以保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