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的措施
推进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的措施
社会管理手段创新是行政机关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先进管理方式,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方向的重要举措,对我们司法行政机关而言更是意义重大。以下,我将结合我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根据我中心工作的内容,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工作目标即:“一个方针、两个促进、三项便民”。
一、一个方针
所谓一个方针即以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力,普及法律援助知识的覆盖率为核心,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一直以来宣传工作都是我局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法制事业的重点,如何突破现有的宣传模式,在宣传工作上作出创新也成为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通过逆向思维,我认为可以采取传统与创新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创制一种新的宣传方法。我国目前逐步迈入了421时代,所谓421是指社会层面新的家庭组成模式,即4位老人2位中年人和1个孩子,在这种家庭组成模式下,6位成年人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是孩子,那么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果能深入学校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教育,以致家长的一封信及发放法律援助手册的形式开展宣传,以家长签收回执的方法确定并统计宣传普及效果,势必会起到更加良
好的作用。相比于以往的宣传模式,这一方法即可以普及法律知识落实法律援助进校园的六进要求,又可以通过孩子的串联作用,行之有效的影响整个家庭,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切实增强法律援助宣传的影响力和普及力。
二、两个促进
两个促进即以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为核心,通过两种手段促进法律援助案件高质量办理。
1.以受援人监督的方式,通过受援人投诉了解案件办理过程中办案人员是否尽职尽责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是否严格执行法律援助案件应当遵循的程序以及是否存在索要、收受金钱、礼物等违规行为。
2.通过法律援助机构主动监督的方式,深入了解案情,及时与受援人沟通,充分了解案件进展情况。通过征询当事人意见和建议,了解案件服务方面尚存在哪些不足和亟待改善的地方,更好的为受援人服务。通过案件跟踪回访的方式,了解案件办结后的情况,掌握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了解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是否确实解决了受援人的困难以及受援人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法律援助服务。
三、三项便民
三项便民是指通过改进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更加便于受援人获得法律援助,享受法律援助服务。一直以来,法律援助中心都在寻求更加便民的措施维护受援人利益。在此,提出以下几种方式。
1.在申请程序中,以往是以当事人到场申请为主,但考虑到有些人身损害类案件中,当事人往往受到比较严重的肢体伤害,到场申请却有困难。而等伤情稳定可以到场申请时往往距案件发生已经过了很长时间。对于证据的采集和还原案件本来面目,都产生了新的困难,不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通过调查和思考,我认为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允许其通过来电申请法律援助,这样不但可以简化申请流程也可以实际照顾到身体却有不便的当事人,及时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2.在审批程序中,法律援助中心一直贯彻便民精神。以前就制定了相关制度。对于残疾人、7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农民工讨薪案件可以免于经济审查。经过与工会同志的讨论及对工会工作的调研,发现实际工作中下岗职工、低保户维权同样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经过与法律援助中心同志们的讨论,达成了一个统一的思想,即对于下岗职工、低保户可以同样放宽审批手续,只要持有效证件如下岗证、低保证明来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免于经济审查,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切实维护困难人群的利益,使更多困难群众享受法律援助服务。
3.指派程序,一向是改进工作的难点。一方面需经过前面两个流程才能进入指派程序;另一方面,指派程序相对固
定,可变余地较小。
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法律援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在指派环节,只要经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审查,并持该单位的证明文件,法律援助中心可以直接指派。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简化整个法律援助程序,还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全面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更加有序的展开。
当然在日后的工作中,这几项措施如何展开,具体细节如何执行还有待商榷,但相信在我局干部不断的积极探索下,我局司法行政工作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二篇:注重管理手段创新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注重管理手段创新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近年来,我局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紧紧围绕“统一标准、充实数据、促进应用、规范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建设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着力夯实基础数据支撑和信息网络建设两大基础平台,强势推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拓展延伸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深度和精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统筹规划,高位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整体合力。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土资源各项业务。为确保电子政务建设的强势推进,我们在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局长座谈会以及信息化建设推进会等场合多次专门部署电子政务建设。全系统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专门抓”的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实行上下互动、各方联动,层层传递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形成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合力,转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习惯。
(二)统筹建设思路,科学制定方案。由于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内容和技术要素较多,各地存在着建设周期、方式和应用技术的差异。我们按照“高点定位、整体提升、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形成了“六个结合”的建设思路,即坚持全面规划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市县乡三级联动与分级建设相结合,系统开发与数据整合共享相结合,统一系统平台与分布式定制开发相结合,新系统开发与老系统整合相结合,市以下统一协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我市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优势,率先研究制定了切合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际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总体方案》,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目标、阶段任务、实施步骤、具体措施等内容进行了细化,确保《方案》运行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考核指导。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国土资源系统计算机及局域网管理暂行规定》、《XX市国土资源系统电子数据管理办法》、《XX市国土资源系统宽带互联网管理办法(试行)》、《XX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XX市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建设、应用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更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建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电子政务的运作情况和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及时解决工作中碰到各类难题。为保证全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整体推进,我们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各分局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考评。此外,市局明确要求,全系统凡涉及信息技术和信息数据的业务工作,都必须由市局审核把关。目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电子数据)的管理上,全市系统统一由市局信息中心入库和更新,确保了数据更新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二、突出重点,统一规范,着力解决电子政务建设制约瓶颈
(一)加快网络建设,实现全面覆盖。网络建设既是信息系统的运行载体,又是国土资源系统实施电子政务支撑平台。近年来,我们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加大国土专网建设力度,加快三级互联互通。在实现市区所有单位全部建成了内部局域网络的基础上,200X年建立了网络数据专线,实现了下连三级专用网络体系。目前,我市已实现了国土资源广域网络的全覆盖,为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快速高效的信息通道,为电子政务的全面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传输与共享环境。
(二)统一数据标准,优化业务流程。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数据标准的不统一,给基础数据库建设和系统整合带来很大困难,电子政务的优越性不仅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还会造成重复劳动,增加基层工作量。为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类下发的软件、自行开发的软件之间存在种种数据差异,我们根据部、省各类数据标准,结合XX实际,先后制订了多类数据库建库标准。在强调“标准先行”的前提下,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同时,市局从统一业务流程和优化业务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对业务流程和软件系统进行反复分析梳理,统一各级、各类业务流程,信息中心采取面向业务进行开发、流程结构可调整等方法,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模块,增强系统应变的灵活性,努力将业务流程差别和变化对系统应用的影响降至最小。由于统一了建库标准、优化了业务流程,完善了应用系统,我们在开展新业务、应对新要求的过程中,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明显提高。
(三)坚持自主开发,注重兼容并用。在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模式上,我局坚持采取以自主开发为主、同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方式,急用先行,不断补充完善。从最初开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起步,先后开发完成了涵盖各项国土资源业务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综合事务处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兼顾全市国土资源系统中的不同用户,形成了“一处开发完成、多处均可应用”的程序设计模式,增强了程序的通用性,提高了数据资源的共享度。同时,编制了系统应用指南和操作手册,大大方便了电子政务系统在市局、乡镇国土所的推广和应用。
(四)立足基础业务,完善建库标准。为满足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需求,我市已先后建立了1999年以来全市统一完整的建设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应属性数据库;完成了《XX市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根据统一的标准对全市1:500地籍图、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等图形数据进行了修编,基本实现了全市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规范与统一;市区还开始探索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结合,对建设用地报批、供应和登记发证等工作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直观的建设用地动态变更图。实施《XX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平台建设,基本完成了系统功能开发(一期工程)和多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建设(二期工程);开始实施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市区1:1000,县(市)1:5000)建设,完成了全市D级GPS基础平面控制网建设,统一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通过基础地理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的交换、互访和应用等。此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我市土地利用、矿产资源、人事、财务、档案等工作也形成了一大批较为完整的属性数据和管理应用系统。
(五)全面推广应用,实现数据共享。我们将20XX年确定为“信息数据充实年”,20XX年确定为“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年”,20XX年确定为“信息数据完善年”,全面推进全系统“全面应用国土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实现全系统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应用,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1999年以来所有建设用地报批和土地供应属性数据库,率先实现了建设用地联网审查。同时,各县(市)土地市场招、拍、挂信息全部通过互联网统一对外发布。通过供地系统与征地系统相互关联,实现了一市六县三区联网工作格局,不同业务部门、不同区域实现了数据共享,不仅避免了具体工作人员的重复劳动,还推动了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为国土资源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辅助了领导决策。
三、创新举措,勇于探索,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效能
(一)全面实现土地挂牌出让电子化。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推进土地市场公开透明运作,我们将信息化手段全面应用到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工作中。根据土地招拍挂法律法规,结合局域网报价特点,制定了《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局域网报价办法》,编制开发了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报价系统,开始实行电脑挂牌交易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彻底消除了人为因素。2006年,我们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局域网电脑挂牌办法,统一操作规则。目前,局域网电脑挂牌系统已全面推广应用。
(二)全面实现基本农田保护数字化。注重以管理信息化推动基本农田保护数字化。2003年,编制了《XX市基本农田图件标准》软件,自主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系统,基本农田面积全部一一分解对应到具体保护片、保护块和图斑,实现了图数一致。全面更新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标志、界桩和各类台帐,为全市实现基本农田保护长效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与工具。
(三)全面实现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化。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行使重点部位,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管,在系统中详细记录所有审批行为,并可实时网上监督,任何人都无法超越计算机程序,提高了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
(四)全面实现行政行为监管立体化。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充分运用内部局域网加强市县间的工作衔接,规范统一业务流程,实现无缝对接。在门户网站上设立了局长信箱和行政审批结果公告意见反馈栏,提供网上广泛监督。在局域网内实行“电子考勤”、“领导批示督办”、“政府重点工程项目督办”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将行政审批中心与局机关进行联网,所有接收的办文均按规定的程序进行,系统对承办处室的办理过程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按时或提前完成。一旦承办事项出现超时现象,系统就会亮起“红灯”,相关责任人及分管领导都将受到处罚或被追究连带责任。
(五)全面实现队伍素质复合化。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不仅需要技术设备和财力的支撑,而且还需要有一定专业技术人才来实现。近年来,我们吸收和培养了一批既懂国土资源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对全系统人员开展了多层次、多方式的电子政务技术培训。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整体素质,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全面改善,为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推进阳光行政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国土资源干部队伍管理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工作行为日趋规范、工作成效日益显著。
总的来说,我局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领导要求、兄弟单位政务公开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
第三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创新工作进展情况
食安办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在经贸、农海、质监、工商、卫生、教育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上级“三定”规定,明确各相关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调整、充实执法机构和人员,修订和完善《南安市食品安全职责和工作制度》、保障编制和经费。同时,明确各部门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和专管人员,深入推进全市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二、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深入开展,推动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2年2月,市食安办制定了《南安市2012年食品安全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表》,布署了专项整治统一的行动时间、内容、重点整治范围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突出对乳制品、食用油、肉制品、水产品、酒类等重点品种的日常监管,突出对问题乳粉、地沟油、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重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及使用行为,至2012年2月底,在专项整治期间,卫生局共检查餐饮单位1350多家次,出
1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780多人次,发出卫生监督意见书176多份。有效规范我市食品生产经营秩序,维护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工作。2011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目前我市已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方案已报省农业厅评审。下一阶段我市将按评审确定方案开展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新项目建设工作。
2、加快检测能力建设。2011年省财政厅、农业厅为我市配置流动监测车和快速检测设备,为我市11家蔬菜生产基地配置蔬菜快速检测仪,有力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能力,切实保障我市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3、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根据省农业厅开展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蔬菜、家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次例行监测,从监测结果看,农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提升。蔬菜检测37种农药,抽样120个合格率87.8%;生猪尿样检测盐酸克伦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合格率100%,莱克多巴胺合格率100%。
四、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为切实提高食品销售店守法诚信经营,引导自觉守法经营,在全市形成规范有序的食品安全氛围,工商部门在辖区
内评选128家“诚信示范店”,切实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加快了推进食品诚信体系建设
五、完善应急预案掌握应急要领
认真总结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强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更加明确各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步骤,增强应急处置规定的可操作性,提高应急指挥、协调和反应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能够迅速掌握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的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查控问题食品,降低风险。
六、食品安全宣传氛围有新提升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如食品安全“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周”“知识问答”等活动,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社会氛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做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我们体会到,只有在忠实履行职责的同时,及时掌握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科学创新的理念找到新路子、新方法,才能搞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保证一方百姓饮食安全。
第四篇: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广群众工作站、室模式,强化基层基础及信访信息化建设。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分类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和督查督办力度,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着力抓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快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强化预防预警和应急联动,建立和完善各部门、各单位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故灾难和社会稳定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当前,随着我镇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社会建设任务日趋繁重,社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在我镇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以来,提升了社会建设效能、效率,推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现将我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总结如下: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把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全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重心下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村社,在组织领导、工作队伍、制度规范、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建设,完善保障,确保工作有人抓,各项要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
3、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乡镇对村(居)考核重要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督导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4、加强舆论宣传。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广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成效,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创新
1、推进村(居)组织建设。围绕村(居)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村(居)干部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快村(居)规范化建设步伐。
2、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科学划分管理单元网格,以网格为基础,科学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力量,把人、地、物、房、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现村(居)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服务的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夯实村(居)管理基础。
3、推进村(居)服务管理工作。重点抓好制定落实创新村(居)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村(居)组织,探索服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积极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营造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
(二)推进社会重点特殊人员群体服务管理创新
1、建立健全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管理台账。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依托,搭建重点人员管控平台,建立定期排查和日常监管制度,全面摸清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矫正对象、吸毒人员、“法轮功”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特殊人员群体的底数,落实教育、服务、管理和帮教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
2、做好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服务和犯罪预防工作。通过建立阳光课堂、实行未成年人轻罪记录封存消灭制度、开展结对帮教等措施,全面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探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路子。
(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
1、扎实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区域排查整治。坚持定期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区域、场所和部位,把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地区安全作为排查整治的重点,落实“打击、整治、防范、教育、建设”综合措施,适时组织区域性统一行动或专项斗争,提升整治效能。强化对“两抢一盗”违法犯罪活动集中区域的整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打防管控结合、警防民防技防结合、全方位立体化棋格型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制定落实改进和创新保安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四)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创新
1、大力发展基层群防群治队伍。大力发展专职治安巡逻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社会志愿者等不同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合理解决好群防群治队伍的待遇问题。
2、整合社会力量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努力构筑政府行政管理力量与社会民间自治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