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论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9: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论文)》。

第一篇: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论文)

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产物,阿Q的性格,也是在那特定的时代而产生的。阿Q的性格虽然复杂,但其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尊自大。阿Q是个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进了学,阿Q也不表示推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来比你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甚至瞧不起城里人。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

第二,自轻自贱。阿Q在未庄被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而且他还自以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胜利了。

第三,自欺欺人。阿Q在与人打架吃亏时,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

第四,欺软怕硬。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

第五,恋爱的悲剧

《恋爱的悲剧》这故事是有所本的,但那也只是故事的中心,前后那些文章都是著者自己的穿插。鲁迅常传述夏穗卿的话道:中国在唐以前女人是奴隶,唐以后则男子全成为奴隶,女人乃是物品了。这话在历史上未必全正确,但譬喻却是很好,奴隶究竟还算是人,物品则更下一等,西洋中古时代基督教主教会议说女人没有灵魂,正是同样情形。在封建道德下,女人本来受着两重的压迫,在唐以后道学与佛教同时发达,空气更是严重,于事实的压迫上更加深了理论的轻蔑,这形势差不多维持了有一千年。著者借了上章阿Q欺侮小尼姑的故事做过渡,引出他对于女人的感想,就在这里把士大夫的女性观暴露了一番。他们的意见在表面上是两个,好的时候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说得不好是破家亡国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在做史论时则都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文人读的书多,可以从妲己、褒姒讲起,以至西施、武后、杨贵妃,一直到陈圆圆,说上一大篇,虽然阿Q可能只记得害了董太师的貂蝉而已。鲁迅对于这种议论素所憎恶,就在阿Q的身上写了出来,一面是轻蔑,一面又是追求,这里与士大夫正是一致,所以本文中称许阿Q也是“正人”。又如叙述他的“学说”道:“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话,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这表面是说阿Q,可是千百士大夫的面目也在里面了。当这《正传》陆续发表的时候,鲁迅亲见同部的许多老爷们都在猜疑这里那里,所说的会不会就是自己,由此可见不但那些士人颇有自知之明,著者讽刺的笔锋正确的射中了标的,也是很明了的了。

阿Q的如此种种的取胜法宝,如同麻醉剂,使他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悲苦命运,过着奴隶不如的生活,至死了不觉悟。

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联系起来,也像农村中,某些被偷了鸡或鸭的人一样,由于自身财物被盗,心里不平衡,就在巷道或者市场上大吵一番:“偷吃了我的鸡的人穿肠烂肚。”当大嚷一场后,心里平衡了,就乖乖的回家去了,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同出一源的。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与此同时,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阿Q面临着一切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

第二篇:鲁迅先生的阿Q

鲁迅先生的阿Q

阿Q之所以能有正传,是因为他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人,更确切的说,“阿Q们”是一类值得研究的人。

——题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确实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也许这是对先生在小说领域贡献的最高评价。在代表作《呐喊》自序中,先生明确提出“改变国民的精神”,因而他毅然弃医从文。

一部《呐喊》是鲁迅心底的歇斯底里,而一篇《阿Q正传》,一种近乎诙谐幽默的语言,却是一柄犀利无比的讽刺利剑,深深刺穿了国人颓废的精神状态。先生不停呐喊,不由得彷徨了,他面对的是一群阿Q,但阿Q毕竟是自己的同胞,百般无奈,于心不忍,含着泪为他们立下“正传”。

翻阅鲁迅的作品,其实不见得有几篇传记的,倘若有,也大多是名人之流。但毋庸置疑的,阿Q值得鲁迅为他作传。其实,阿Q的形象在鲁迅心中早已存在,只是他一直不愿将他写出来。但先生还是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眼神中的愤怒与悲情,既然选择以笔当枪,便也要干得响亮!

阿Q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人。虽然在今日提起阿Q,大多人只会记得他那富有创造性的“精神胜利法”。的确,阿Q有点小聪明,他明白自己是个弱者,因而他并不选择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鸡蛋碰石头”。每每挨打都是默默忍着,过后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 1的世界真不像样„„”也便足以自娱自乐,疼痛早已荡然无存。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像样的世界里,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们算什么东西!”却成了最好的精神药物!国民深受的毒害,由此可见一斑!而作者内心的愤怒,又岂能容忍!

既然是传记,理当有完整的生平事迹。于是,鲁迅笔下的阿Q,便也有了神圣的爱情。但终究这是在一个不像样的世界里的一个不像样的人,他的恋爱注定只是一场悲剧。当他的思绪里闪过“女人“这个词时,他就注定要遭受一场重创。可怜的阿Q,沦落到了连祠堂也住不了的地步。鲁迅并非是想丑化阿Q,其人本如此,无奈与叹息,仍然改变不了拯救不了阿Q。但鲁迅终究不想看到这样的现状,他给了阿Q一个翻身的机会,一趟进程回来,钱倒是有了,可是却内心的腐朽却是日渐显现。这是一帮扶不起的阿Q们,他们真正匮乏的全是在精神啊!先生拼命的呐喊,可是知音又在何方?国人岂能懂?

阿Q也参加革命了。这似乎有点匪夷所思。然而,事实上,那时的国人确实是知道有革命这么一回事的,可能不少人确实也想尝试,因而作者并非杜撰。只是这革命本不是玩游戏,一旦流血牺牲,有多少人还敢喊着口号向前冲?至少阿Q是不敢的。不久他便决定不准革命了。退缩了,只有灭亡!先生早已出离愤怒,如此国民,何以主宰国家命运!这个不像样的世界,这些不像样的国民,每日在先生的眼里晃荡,怎一个“怒“字了得!

一个阿Q离开了,却依然还有一大群阿Q在呻吟在苟延残喘。在鲁迅的笔下,透露着的尽是悲切与彷徨,但始终还进行着绝望的反抗——先生灵魂中深厚的内力,不断对国民的精神创伤与病态深入开掘,他作为那个时代仅有的精神战士,始终在彷徨中呐喊着。鲁迅,他始终是在战斗,一篇《阿Q正传》,只是一颗子弹,也许什么也没打中,但那一道深深的弹痕,将永远让国人警醒!

第三篇: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

流浪者阿q——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人们在这篇小说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劣性,而我看到的只是流浪,阿q以及整个民族的流浪。

中华民族从不是个喜欢流浪的民族,可是在那个让人绝望的年代里人们在不断地流浪找不到方向。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高雅情调的,他就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

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在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中,我们的流浪者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除了他自己甚至一无所有,经济条件和社会现实逼迫他一直流浪。

阿q在流浪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也是需要女人的,他甚至想女人想的失眠。这对一直没有什么追求的阿q是从来没有的,于是他的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横空出世了。作为流浪者,阿q是不懂诗意的,或许他对吴妈吟诵“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今天的阿q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是他没有学习文

化的权利,连姓氏都是奢侈品的人是不配懂这些的,或许吴妈也不懂,但人家不是有姓氏的人么。于是在爱情这条路上阿q注定流浪了。

或许阿q本来是可以交几个朋友的,可是为什么现实是他和小D王胡他们势同水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象小d和王胡也是水火不容的呢?阿q欺善怕恶,没有朋友是注定的吧,流浪者是没有朋友的,他的劣根性决定他只能孑然一身。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流浪者。他从城里回来时曾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可是自己当了替死鬼时,无数个流浪者道出了同样的幸灾乐祸。阿q是无知的,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你看,多么悲哀如此可怜的流浪者!

很多人对鲁迅的这部经典之作做过评价,从女性观、革命观、奴隶性到看客态度,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不能对一个可怜的流浪者批评太多不是?

希望这样的流浪者永远只活在文学作品里,那么其他的流浪者呢,你我他,中华民族还在流浪。

第四篇:鲁迅《阿Q正传》读书笔记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第五篇: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篇章之

一。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一一“《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而《阿Q正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而且在于具有它的的广泛社会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关键字:《阿Q正传》; 阿Q形象; 精神胜利法; 意义

前言

对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1];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性的性格化和典型化”[2];有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3];还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4]。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而不管怎么说,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

一. 阿Q形象分析

《阿Q正传》之所以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阿Q相”太普通了,鲁迅先生锐利的锋芒触痛了社会的神经,使得许多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这正好印证了俄国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名论断: “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5]。道理很简单,读者感到熟悉,因为这个人物集中地体现着社会上同类人物的特征:读者觉得陌生,因为他是身肉饱满、生动活泼的独特生命,个性与众不同。阿Q是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形象

鲁迅先生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做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性格也丰富复杂。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染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6]。但同时,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思想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却转而欺辱更弱小者;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

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他身上更有着“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地说“杀头好看”。而且阿Q对革命的认识是十分幼稚、糊涂、错误的,他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他向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阿Q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和他一样的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总之,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都表明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的农民。

(二)阿Q的“人上人”思想

阿Q是经济、政治思想上都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他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失掉了他的土地和独立生活的依凭,现实处境十分困难。“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对此句进行深度剖析:作为封建社会代表的赵太爷是有钱有势的人物,即权势者,而阿Q的思想清楚地说明他所向往的是成为“阔”人,成为高居于一切人之上的“人上人”。“你”字说明阿Q对人的态度和阿Q的“很自尊”。人都应该自尊,但正常人的自尊必须是同时尊重别人,而阿Q的自尊却是异于常人的,他“很自尊”,同时却鄙视一切的人。从没有听见他说过别人的什么好话,阿Q根本没有一个朋友,从来不用平等态度对待任何人,说明阿Q身为社会底层的“人下人”,但他梦想翻身上来成为唯我独尊的“人上人”,这种思想才是阿Q性格里最本质的东西。

辛亥革命到来时,阿Q追求“阔”、成为“人上人”的思想彻底暴露出来,“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阿Q形象的实质得到最充分的表现。阿Q身上集中反映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自己被人凌虐、被人吃又要凌虐别人和吃别人的人际关系的实质,这也是国民性的根本问题。

阿Q是奴隶,但他想反过来成为奴役一切人的奴隶主。如果他的“抱负”、“志向”得到实现,他就会成为新的统治者,而且其暴虐程度很可能不比旧统治者轻。

(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

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 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

他能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能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都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中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屈辱,将屈辱抛到脑后。阿Q在生活中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在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二、《阿Q正传》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意义

《阿Q正传》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的效果。《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以来关注和探讨国民性的结果,他在谈到创作该作品的动机时明确说过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7],“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8]。阿Q的身份虽是农民,但这个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却并不只是农民才有的,它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鲁迅先生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的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因而也就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在作品发表的当时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甚至“对号入座”认为鲁迅在骂他。[9]鲁迅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概括,是要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要呼吁改革者们来做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三、《阿Q正传》表现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阿Q正传》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症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让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阿Q正传》所写得虽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事,但他的深刻的思想价值却不会随时代变迁而丧失。中国是一个被封建政权、封建思想和文化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家,封建意识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的脑中完全清除,用鲁迅的话说,就是积习太深,以至于产生巨大的惰性。又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尚不十分彻底。因此,当年存在于阿Q身上的落后意识和精神病态也不可能从今天或明天的人们身上消除的无影无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当前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在许多人身上,阿Q精神虽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依然还可能时时见到其影子。

结束语

《阿Q正传》有着不朽的魅力,在它发表后的几十年里,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阿Q正传》也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国内外研究、评论文章众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解读它,其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也正是这部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阿Q正传》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将会以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永世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蔡仪:《阿Q是一个农民的典型吗?》,《新建设》第4卷第5期,1951.8

[2]冯雪峰:《论<阿Q正传>》,《人民文学》第4卷第6期,1951.11

[3]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1956.10

[4]何其芳:《论阿Q》,《人民日报》,1956.10

[5]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上海出版社,1991.7

[6]鲁迅:《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的信》,《鲁迅全集》第6卷,150

[7]鲁迅:《集外集.俄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7卷,82

[8]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鲁迅全集》第5卷,144

[9]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378

下载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论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的人物性格(论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 篇一:《阿Q正传》 教案《阿Q正传》 教案《阿Q正传》 教案 第一课时 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

    《阿Q正传》

    《阿Q正传》的主要内容 写于1921年的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改造民族灵魂的典范之作。鲁迅说过,他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伪自由书·再谈保留》),是想“写出一个......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鲁迅先生塑造的这一农民形象无疑是成功的,这一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他不仅代表了农民,也是多重性格特点的结合体。在辛亥革命的潮流中,鲁迅先生认识到了这种......

    鲁迅的《阿Q正传》—读后感(定稿)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评鲁迅的阿Q正传(定稿)

    读不尽的阿Q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塑造了一个乡村贫苦的流氓无产阶级者阿Q的典型形象。他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贫苦农民。阿Q性格的最主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

    论鲁迅笔下阿Q(大全5篇)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论鲁迅笔下阿Q的人物形象摘要:在《阿Q正传》中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身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不知觉悟的落后农民形象,鲁......

    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

    浅谈阿Q的艺术形象 087223729 覃迎生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连载在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1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后被收录入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