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研究.
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为社会提供品质营养丰富、卫生安全的粮食,既是从源头上控制粮食质量、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一、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基础性工作,在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的形势下,认真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食质量标准,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当前,消费者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粮食是整个食物链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粮食质量进行检测控制,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优质、营养和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粮食品种,使人们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吃出营养、吃出健康,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二、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当前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一是粮食生产方面受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环境污染、农民用药施肥不规范、粮食储藏手段和技术水平低等,导致部分粮食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污染超标问题比较突出;二是粮食流通环节多、时间长,在收获、收购、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农户露天储粮和马路晒粮现象、装具和运输工具对粮食的污染、防霉抑虫措施不当、加工工艺落后等都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三是个别粮食加工企业违法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等,导致不符合卫生标准的粮油食品流入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运用质量检测手段对粮食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2.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要求,需要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3.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滞后、检测体系不健全制
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部分粮食质检机构受体制改革的影响,或归并,或撤销,就是存在的也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技术人员流失,质检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新成立的质检机构也受经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的影响,满足不了社会对粮食质检机构检测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要求。二是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尚不完善:粮食质检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统一检测方法、检测手段以及能力验证、试验比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尚不健全。三是粮食质量检测作为农产品检验的一项内容,粮食、农业、质检部门都有从事粮食质量检验的机构,粮食部门的质检机构虽然在仪器配备、技术、经验上具有专业化优势,但在资金保障、发展环境及政策支持等方面缺乏竞争力,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发展。
三、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任务
1.开展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为粮食生产服务。做好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全面掌握新收获粮食质量和优质粮食品质状况,是当前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制订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直接为粮食宏观调控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服务“三农”,指导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加快粮食产销衔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竞争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粮食质量安全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可提高粮食生产标准化水平,引导原粮质量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发展。
2.加强政策性粮食质量检测,为粮食质量监管服务。在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对各级储备粮、军供粮、退耕还林粮、救灾粮等政策性粮食质量实行检测监管,严格质量把关,确保质量良好和急需时用得上,切实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军需民食、促进社会和谐。
3.进行粮食卫生指标检测,把好粮食源头质量关。对粮食生产、储存、加工等环节进行卫生指标检测,可以掌握当前原粮卫生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粮食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在这些环节中是否对粮食使用了违禁的药品或添加剂,粮食是否受到污染或发热霉变,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是否超标以及超标程度如何,粮食经加工后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会下降多大比例,在成品粮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随时间如何变化等。通过全面认真的抽样检测,并公布权威的检测数据,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粮食生产和流通,为加强原粮卫生监管提供依据,对确保加工食品原料安全和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油具有重要意义。
4.做好粮食质量检测与储粮技术应用结合,为绿色储粮服务。对正常储存的粮食进行质量检测,一方面可以利用检测数据对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指导粮食收储和合理应用储粮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储存条件、不同储存方式、不同仓型、不同粮食品种储存期间品质变化规律的技术研究,根据粮食质量数据变化调整储粮技术应用实施,保证储粮质量符合绿色要求,使质量检测为优化储粮技术服务。
四、加强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途径
1.加快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一是加强检测机构和网点建设,不断充实和培训高素质检化验技术人员,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检验和办公条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积极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取得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资格;二是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促进粮食检测设备和仪器更新换代,通过自主研究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研究应用黄曲霉毒素、残留溶剂、残留熏蒸剂、有机农药、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有害重金属等项目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技术,提高粮食质量检测的效率。三是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之间应有计划地开展试验比对和能力验证检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完善检测体系,进一步健全检测网络。一方面理顺检测机构间的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地建立一整套适应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根据粮食流通市场化的要求建立一系列标准,规范各级检测机构的规模和工作;另一方面探索建立以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区域性质检机构为骨干、粮食企业自检为基础的三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国家、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相结合,质检机构、仓储企业、加工企业层层负责的粮食质量检测网络,为国家出台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3.强化检测职能,主动参与市场粮食质量监管。目前,粮食质量监管分属多个部门,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应充分发挥质量检测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的规定,利用检测技术、设备、人员、经验等方面的优势,配合粮食、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在市场粮食质量监管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在粮食质量安全抽查、市场准人、防止有毒有害粮油流向口粮市场等方面多做工作,保证消费者饮食卫生和安全,打击不法粮商哄抬粮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和种粮农民的合法权益,利用质量检测手段,公平合理地解决粮食经营者之间的质量纠纷。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信任与支持,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市场粮食质量监管工作。4.做好质量信息发布,充分发挥服务职能。粮食质检机构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建立快速便捷的信息发布渠道,一方面将有关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质量标准尤其是涉及粮食储藏、粮食陈化与劣变的标准和鉴定方法公布于众,帮助种粮农民、粮食收储和加工企业以及消费者建立科学的粮食质量观;另一方面对新粮质量调查、品质测报、粮食卫生检测等信息及时发布,加强对粮食生产、购销和加工活动的服务和引导,促进粮食品种优化、品质改善和有序流通,使粮食质量信息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促进指导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第二篇: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
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受到广大粮食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在粮食市场化、国际化的今天,特别是在国家食品安全频繁出现事故、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情况下,应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进行新的认识。但就质量检测的现状来看,县级及其以下的粮食企业检化验人员流失严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粮食行业内部必须建立完善检化验工作,以确保粮食安全,特别是现阶段强化质量检测工作意义重大:它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的需要;是确保粮食安全(供应、储存、品质)的需要;是经营主体平等竞争的需要;是解决贸易争端的需要;粮食行政执法的需要。为此,应从多方面加强粮食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自上而下建立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网络,充实培训技术人员,完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强化监测、仲裁社会职能。
长期以来,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在粮油购、销、调、存、加诸环节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受到广大粮食工作者的普遍重视。随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全面放开,我国粮食行业已经迈入全面市场化的新阶段。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粮食行业也将和其他行业一起实现与国际规则、国际市场对接,全面进入国际化的轨道。在这一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作一个新的认识。
一、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现状
从行业总体来看,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衡,或者说严重脱节现象。地(市)级以上的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中心化验室、粮食大专院校的教研化验室和较大型国家粮食储备库化验室,其完备状况尚好。而作为粮食流转的物质承担者——县(市)级粮食主管部门及粮食企业其检化验工作的状况令人堪忧。
一是人才流失短缺。现有检化验人员大都毕业于上世纪八十 年代粮食专业学校,且主要分布在县(市)级粮食中心化验室,基层粮食企业检验人员几乎没有,有的企业虽然配备了检化验人员,充其量能做一些水分、杂质等基础性的检验项目,有的甚至只能靠手摸、牙咬等感官。很大一部分粮食专业毕业生或因为企业效益不好,或因为企业人员分流而脱离粮食行业。从粮食行业人员的总体构成来看,从事检化验工作的人员可谓凤毛麟角,比例仅为1%左右。
二是检化验设备陈旧短缺。现有化验设备绝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上级粮食主管部门下拨的,近十几年来,由于有的单位对检化验工作重视不够,或因资金短缺,新设备添臵的很少,大部分粮食企业检验设备仅限于天平、容重器、快速水分测定仪“老三样”,离一个标准检化验室所应有的规模相去甚远。
三是检测技术落后。较之其他行业来说,粮食行业的质量检 测技术,在引进和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的步子迈得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县级及粮食基层企业
运用的都还是国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有的甚至是前苏联时期引进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有的项目耗时长且操作复杂,有的项目如有机磷、有机氯的检出等仅能做出一些定性分析,至于粮食产品的营养结构分析、转基因粮食鉴定等更是望尘莫及,一些常规仪器检验项目其数值与标准做法相比误差较大。
四是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普遍认为质量检测工作仅为一项技术性的工作,只不过是定等作价的基础而已。特别是一些基层企业仅满足于老经验指导下的感官鉴定,对于仪器测定认为不方便,而当买卖双方发生质量争议时因无原始检化验凭据,解决争议时就无法决断,最后只好闹到主管局或法院,对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所蕴涵的监测社会粮食流通、仲裁贸易争议等作用认识较浅,其观念与新形势下的粮食行业管理不相适应。
五是一些市一级粮食专业检测机构名存实亡,专业检测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编制数严重不足。2007年国家粮食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市一级以上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网络,但仍然有部分机构的条件达不到国家粮食局的要求,主要问题还是人员编制数不足,技术人员缺乏,当地政府不够重视等……
二、粮食行业质量检测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国家对商品的质量问题十分重视,为此专门成立了质量技术监督局等行政组织,负责对全社会商品质量问题实施管理。是不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机构,粮食行业的质量检测工作就可有可无了呢?答案应是否定的。
其一,在我国,粮食行业是个大行业,它具有覆盖面广、敏感性强、流通量大的特点,每年都有上亿吨的商品粮食在国内市场流转,有几千万吨进出口粮食在国际市场流通,参与经营的各类企业数十万计。每笔业务甚至每个批次的粮食都要有相对应的检化验单据随货同行,如此庞大的业务量仅靠哪一个行政主管部 门是远远不够的。
其二,粮食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就质量检测而言,既有物理检测,也有化学检测;既有常规检测,也有专项(卫生)检测;既有原粮检测,也有成品粮检测。其中专有名词多达上千个,检验项目多达近千种。这些工作如果光靠质监部门的人员来完成的话,那么其工作人员的数量将多得不可计数。
其三,粮食是安天下的产业(见光明日报20C)4年11月18日),粮食商品是特殊商品(见中国粮食经济2004第10期《在全行业大力推广运用仲裁解决粮食贸易纠纷,作者为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它事关农村和城市、地方和军队的发展稳定,在中国,它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党中央国务院为它专门下发文件强调保护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对如此重要的特殊商品,如果没有行业内部自我约束的行规、质量保障体系和有效检测手段,其供应安全、品质安全从何谈起?
综上所述,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在其行业内部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
三、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意义
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质量检测对粮食流通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贯彻国家颁布的各项粮油质量标准,而且可以有效指导国家粮食储备,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在现阶段我国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之初,强化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对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等意义更加重大。
(一)维护粮食商品正常流通的需要
粮食是特殊商品,但它毕竟是商品,必须遵循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和依质论价的法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从生产领域进入市场,经过购、销、运、存、加诸环节,从一个经营主体走到另一个经营主体,直到走上老百姓的餐桌,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质量问题。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粮食进行调拨,而调出调入双方的结算也是依据检化验确定的结果进行定等作价,最终确定划拨粮款的金额。就连最为原始的粮食集市贸易,买卖双方虽然没有通过检化验仪器和程序确定所要买卖粮食的质量等级,但双方总是先通过各自的感官鉴定,衡量所要买卖粮食的成色,然后达成一致,做成买卖。由此可见,不管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不管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粮食商品流通离不开质量检测工作,这也是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基本属性决定的。
(二)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安全主要所指数量上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也就是说“有饭吃”。但随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恢复,进出口粮食贸易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的内涵意义将从单纯的供应安全扩展到储存安全、品质安全、食用安全等方面。现阶段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有些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其一,因粮源相对紧张,一些收购主体盲目抢购,导致高水、高杂粮食入仓入囤,倘若得不到及时整晒,所存粮食发热、黄变甚至霉烂,加速粮食陈化变质,造成粮食资源的损失浪费,而一些不法分子将部分粮食往往掺在质量好的粮食中进入流通领域,如不对这样的粮食进行品质检定是很难被发现的。其二,有些不法粮贩走村串户购买陈米、过夏米,然后通过抛光、染色、加香做成高档大米出售,这就是屡屡被媒体曝光的“毒米事件”。而这些经过“化妆”的高档米,大都含有黄曲霉毒素等高致癌物质,长期食用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其三,由国家大型储备库轮换出的陈粮、陈化粮,本应作为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进入流通领域,但有的加工企业为了追求不法利润,将其掺在新粮中加工成面粉、大米等,如不作营养成分分析,很难发现其不法行为。种种现象说明,强化粮食检测工作对确保国家粮食资源不受损失,人民饮食卫生和身体健康意义重大。
(三)经营主体平等竞争的需要
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国有粮食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多元化粮食经营主体在竞争中实现共存的局面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粮食企业凭
借共资金、信息等多方优势占据粮食市场主动权,而规模较小的个私企业则凭借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但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必须遵守依法经营这个底线。然而在粮食市场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情况往往并非如此。一是“小鱼吃大鱼”,如同样生产“标一米”,小的企业往往不按规定的程序操作,产品质量标准往往低于国家标准,但照样在包装袋上标明“标一米”,而大型企业受到的监管渠道多,企业为了自身的质量信誉不敢降低生产标准,其产品质量往往高于国家标准。由于大企业投入的生产成本较高,它的“标一米”
价格相应比小企业高,所以消费者往往购买小企业的“标一米”而不买大企业的“标一米”,导致大企业产品销售困难,最终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二是在质量标识方面的恶性攀比。你能生产“标一”我就能生产“特一”,导致“非标”产品泛滥成灾。
以面粉为例,国家标准出台了“特一”、“特二”、“标准”、“普通”四个等级粉,而现行市场上出现的高精粉、专用粉、自发粉等等,让消费者眼花缭乱,模棱两可,不知所以然。一些日处理五、六十吨小麦的小机组,居然也能生产出高筋面粉、专用粉,实在令人不敢恭唯。三是为了竞争需要超剂量添加强化剂,一些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性能低劣,但为了追求产品的外观,或为了扩大销路,不顾国家标准的科学性,盲目添加增白、增筋及营养强化物质,致使一些粮食制品成为“毒品”。因此,为了确保多元化粮食经营主体的平等、有序、良性竞争,必须强化粮食质检的监测功能,经常性地对市场流通的粮食产品及其制成品的质量进行检查,把粮食质量体系统一到国家标准规定上来。
(四)解决粮食贸易争议的需要
当前,粮食贸易双方往往忽视质量检测和向发货方索要化验票据,习惯于看样定货或包仓定货,由此往往引发质量争议。如有家基层购销企业在东北购买稻谷,双方就某一仓稻谷谈定价格后,这家企业专门派人蹲点、监装、催发,发回后经过检验,黄粒米严重超标,证明这批稻谷系在储存时发热变质。当和对方协商停发或降价时,遭到对方的拒绝,上诉到法院予以解决,但因没有原始质量凭据,法院解决起来十分困难,最后只能眼睁睁吃亏。粮食检化验票据,就是一批次粮食的“身份证”,它不仅标明了各项理化数据,而且标明了来源、品种、数量,并随货同行,对方接收后取样检测,如若质量不符,可与对方协商复验,如若对方不配合复验,可向主管局中心化验室提出质量仲裁,这样解决双方的贸易争议,便捷科学,既不需要等待开庭,也不需要等待取证。在我国粮食市场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利用质量检测作为解决贸易争端的一种工具是可行的。
(五)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的需要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及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的购销活动、执行国家流通统计制度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权和依法处理的职能。管理方式由过去重事前审批转变为重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管;管理手段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为主。但不论管理内
容如何丰富,有一个如何科学执法,靠什么发现违法的问题。如在丰收之年,粮源充足,为确保广大种粮农户增产增收,作为粮食主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就要密切关注个别购销企业是否有压级压价、坑农害农的行为,加强对收购粮食的质量检测,定量分析是否有人为提高收购门槛的做法,有效解决农民在丰收之年卖粮难的问题。而在灾年荒年,粮食短缺,为确保粮食安全,就要对粮食销售供应市场的粮食质量进行检测,看其是否有抬级抬价,质价不符的行为。而在平时正常的执法检查中,要经常性地深入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销售企业,检测其粮食商品是否有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违规行为。对负有国家、省、市级储备粮承储任务的企业,要加强对存粮质量的检查,确保存粮安全。
由此可见,粮食行政执法与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分不开的。
四、加强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使之更好地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服务,为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服务,根据现阶段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的 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
要自上而下地建立一整套粮食质量检测工作规章制度,根据粮食购销市场化的要求建立一系列标准,规范各级检化验机构的规模和工作,注重发挥县级粮食中心化验室承上启下的作用,加强基层粮食企业化验室的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和当地粮情选择必要的质量监测点,自上而下地建立粮食质量测报网络,为国家出台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加强各级检化验机构建设
不断充实和培训检化验技术人员,扩大各级各类粮食院校的招生规模,为粮食检测工作提供后备人才,充分吸收引进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粮食检测的科学水平,把粮食检测工作引向科学、便捷、准确的方向,并使之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检化验设施、设备,及时更新旧的仪器设备,配齐检测需要的各类化学试剂、药品,使之达到相应的规模。
(三)逐步推进粮食质量检测法制化
提高检测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粮食质量标准,客观、公正地做好质量检测,为粮食流通和粮食执法提供可靠数据,不断加强粮食质量检测的法制建设,将其逐步纳入粮食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范畴。
(四)强化粮食质量监测、仲裁的社会职能
充分发挥粮食质量检测的基础性作用,实施对全社会粮食及其制成品质量检测,保证人员的饮食卫生和安全,打击不法粮商哄抬粮价、以次充好等不法行为,维护粮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利用质量检测手段,公平合理地解决粮食经营者之间发生的质量纠纷,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一项贯穿于粮食流通过程始终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粮食流通国际化的新形势,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任务,它不仅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整提供一个科学的手段,也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加强粮食质量检测工作,特别是加强县级及其基层粮食质量检测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三篇:粮食质量
粮食质量、品质检测管理制度
一、开展粮食收购质量调查、品种品质测报工作。在粮食入库前,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田间、晒场、农民家调查了解粮食品种质量情况,并分区域分类型、分品种进行质量抽样化验,以便领导对当年粮食形势正确判断决策,为确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提供参考。
二、加强入库粮食的质量管理工作。收购中认真贯彻执行粮油质量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把好粮食质量关,对入库的粮食逐车进行化验,符合质量标准的粮食,凭出具质量检验单,方可入库;对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粮食,如高水分粮等,要及时整晒,以消除隐患,确保储粮安全。
三、建立完整的质量信息档案。粮食入库后,及时组织检验人员进行全面质量检查、检测,分仓建立完整的质量信息档案,并定期检查粮情、粮质,做好粮情记录。
四、做好储备粮储存期间的粮食品质检测工作。在每年三、九月份期间,对所有储存粮食进行两次品质检测,为粮食储存提供有效数据,保证粮食存储质量处于稳定状态。
五、加强粮食出库质量管理。粮食出库时,必须进行质量检验并准确填写检验报告。检验报告样式按照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定,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
粮食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一、概述
为了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明确粮食经营者的质量管理义务,规范粮食质量监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国粮发〔2004〕266号)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
收购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按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进行检验。
(二)建立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
三、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销售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检验报告中应当标明粮食品种、等级、代表数量、产地和收获等;粮食出库检验报告应当随货同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
(二)粮食出库检验项目。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应增加磷化铝、卤化苦、马拉硫磷等杀虫剂药剂残留量检验;色泽、气味明显异常的粮食,应增加黄曲霉素B1等相关卫生指标检验。
(三)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收购、储存企业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也可委托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计算),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
(五)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检验项目:(1)国家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2)粮食储存品质指标。(3)药剂残留指标(卤化苦、磷化氢或马拉硫磷)。(4)黄曲霉素B1含量。(5)食用植物油应增加溶剂残留量。
(六)销售出库粮食的杂质应在2.0%以下,小麦水分应在13.0%以下,玉米水分应在14.0%以下,大豆水分应在14.0%以下。
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扦样、检验和出具检验报告。
(七)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
(八)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一律定为陈化粮。对以经营饲料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的,严格执行陈化粮有关管理规定。依法查处。
四、实行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一)每批次粮食入库结束后三个工作日内建立真实、准确、系统的粮食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属于储备粮的还应标明粮食的储存品质指标。粮食质量档案的保存期不少于6年(国粮办发[2007]228号)
(二)入库完成后,分仓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并于当月底将本企业各仓粮食质量档案(备份)上报公司质检中心,然后,由质检中心扦样检测,统一建立入库粮食的质量档案。储存期间发生的质量检验项目要及登记质量档案,并将及时将重新记录的质量档案(备份)报公司质检中心。
(三)在粮食交易过程中,公司必须向向供货方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入库的粮食进行验收,验收检验结果与供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承认供货方的检验报告。
(四)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具有保证4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要建立原粮入库和成品粮出库的质量检验档案。
五、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
(一)每年应对定期对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一次质量抽查、监测,并将抽查结果报总经办。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整改。
(二)总经办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六、粮食质量监管
公司质量检测中心是企业法定粮食质量监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负责粮食质量标准化工作。
(二)制定企业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做好本企业的粮食质量监管工作。
(三)负责企业粮食仓储设施、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鉴定。
(四)负责企业粮食储存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五)按照上级部门的计划,组织本辖区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的实施。
(六)组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七)承担本辖区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任务。
(八)组织培训考核检验人员,推行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九)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和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四篇:当前粮食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县粮食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粮食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努力加强粮食监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但是,由于监管工作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粮食监管的存在问题
一是不
想管。在实施了几十年的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二是不敢管。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形成了“放开就是不管”的模糊认识,近年来粮食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也使人们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加之其他经济类型的粮食经营企业对粮食部门的管理还不习惯,依法经营粮食的意识不强,所以,不愿被管、不服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够有力,对抗拒管理的业户无法有效地处理,因而在粮食执法人员中存在不敢管的现象。
三是不会管。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执法依据、处罚标准、处罚程序等具体业务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因而制约了依法管粮工作的开展。
四是不能管。主要是机构、人员、经费还不能保证依法管粮的需要。有的市、县级粮食局仍是事业单位,且没有获得政府授权,不具备行政执法的资格。有的虽然是行政机关,但内部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人员编制较少,工作经费不足,难以保证执法工作需要,因而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粮食监管检查工作。
加强粮食监管的对策措施
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新的任务,必然经历一个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针对当前粮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应强化以下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粮食执法体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住《条例》和《办法》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申请地方政府给子执法授权,以获得行政执法资格。要按照“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尽快建立专门的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切实担负起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同时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解决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专项经费。在机构、人员编制尚未落实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调整现有科室职能,整合人才资源,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执法检查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立粮食部门的执法地位,争取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涉及到农民、消费者和粮食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粮食部门的形象。因此,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粮食流通业务的培养,采取业务培训、组织学习、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建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无证执法行为。同时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依法进行粮食监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不能求稳怕乱,不敢放手放胆开展执法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行事。一是要严格工作程序。粮食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做到该履行的程序一项不少,该有的步骤一个不缺,每一件处罚案件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处罚适当,切实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行为。二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在检查方法上,可以采取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专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步骤上,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找好突破口;在监管对象上,宜先大后小,逐步扩大行政相对人范围;在处罚手段上,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先教育后处罚,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强与其他执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粮食监督检查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职责范围正确行使职权,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要积极争取工商、质量监督、食品卫生等有关执法部门的支持,适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既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执法部门的工作经验,锻炼提高粮食执法队伍
第五篇: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方向分析论文
粮食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没有粮食,人们就无法生存,社会便无法如此繁荣地发展,由此可见,粮食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粮食的质量安全能够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良好的基础,为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安全的粮食生产能够提高粮食的利用价值,减少粮食资源的浪费,确保粮食资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粮食质量安全问题的检测,完善粮食生产和加工的监管体系,加强粮食从种植到销售整个过程的安全管理,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粮食。
1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
1.1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的特点。粮食的质量安全存在许多特性,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具有隐蔽性,人们无法直接通过肉眼来辨别粮食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必须借助仪器设备才能够进行检测,然后再由专业工作人员对检测报告进行分析研究,判断粮食是否涉及质量安全问题。其次,慢作用性也是粮食质量安全的一大特性,即不安全的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大多为慢性危害,短时间内不容易发现,但长期积累下来,会对身体造成较为严重且不可挽回的危害。通常来讲,粮食可以根据其物质含量进行分类,有些粮食本身不含任何有害物质,属于纯绿色作物。还有一些是其中含有微量的有害物质,但是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尚不能够检测到。第三种的粮食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到但是这种粮食是符合国家食用安全标准的。
还有第四种,这种粮食内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1.2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物质因素。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有许多,其中物质因素占有较大比重,首先,有些粮食的质量是由作物的遗传基因直接影响的,不受生长环境、使用肥料和药物左右,这样的影响在不引用遗传相关技术的情况下是无法避免的。除此之外,外在的影响因素也是很多的,作物生长环境不适、空气或水源污染、粮食生产过程存在问题等等因素,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粮食的质量,进而引发食用安全问题。1.3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人为因素。人为操作的影响在粮食的作物种植、作物栽培到粮食生产加工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粮食的生产过程中,作物的种植地很难避免遭到周围空气、土壤或水源的污染,如今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废弃物大多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或周围水域中,这种做法无疑会使周围的空气和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进而对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负面作用。其次,不科学合理的施肥和使用农药也会影响作物生长,最终造成产量减少,质量降低,有害物质含量增多,严重者甚至导致作物枯萎死亡。加工环节是粮食上市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也对粮食的质量影响很大,事实上,目前我国一部分粮食加工企业都处在中型或大型工业区,周围环境相对恶劣,空气中存在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灰尘以及其他具有扩散性的污染源,这些物质的存在会危及成品粮油的质量安全。
另外,在粮食的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粮食放置区域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不适合粮食的存放,导致粮食中滋生微生物,发霉,导致粮食出现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1.4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人为操作行为和物质因素对粮食的质量安全的影响只是一方面,事实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还有负责粮食的生产和加工的相关单位的管理问题。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大工程,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各个部门齐心协力,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保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序进行。经营企业规模化程度较低,不能够完全贯彻粮食质量安全方面的检测与监管,安全监测体制不够完善,对质量管理的控制力度有所欠缺,导致粮食的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强有力的控制,人们的粮食食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策
2.1创新粮食质量安全生产、加工和绿色储粮新技术。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应该从源头做起,在粮食的生产初期开始,不断研发新技术在根本上保证粮食的质量,技术的创新能够有效地改善粮食的生产环境,优化生产管理体系,提高粮食的安全性,保证生产粮食的纯净绿色,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粮食。在粮食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尽量选用生物肥料,将有机和无机肥料复合使用,尽量避免过量的施用肥料,喷洒农药以及各类激素制剂,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作物改变自身原有的新陈代谢规律,使生长方向发生改变。因此,粮食作物的种植人员应该科学施肥,以保证作物的质量安全。2.2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和社会管理体系。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之际,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备受关注的,尤其粮食方面,粮食是人们生活中最根本的食物来源,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如今科技领域也迅速发展,为其他行业的智能化、简单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保证粮食的质量安全,相关单位也应该引进相关高新技术,对粮食的生产、加工、运输以及销售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现在的粮食分为很多个种类,其中部分粮食中含有一定量的有害物质,但这些对人体健康有着慢性危害的物质却无法通过智能仪器检测到,这一形势很明显是对人类身体健康安全以及粮食的发展乃至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的,由此可见,高新技术和便携智能仪器的研发任务迫在眉睫。只有在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监管下,才能够生产出优质的粮食,才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粮油产品。在作物种植之前,还应该对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以及气候环境展开全面的调查,勘察附近是否污染严重,精心挑选出适合作物生长的种植地,后期的加工过程也要极力避免受到工业污染,并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加工操作,以保证生产加工工作的严谨性。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粮食的质量安全必须受到高度重视,不仅仅是粮食的生产和加工的相关单位,包括消费者也应该提高对于饮食消费的安全意识,注意选择优质、安全、绿色的产品,以保证食用者的身体健康,避免受到不安全粮油产品的危害。总而言之,粮食的种植工作和生产加工过程都十分重要,这些工作必须受严格的监管,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而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作者:马士成 单位:绥滨县市场监督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刘伟健,余舞蛟.综合利用耕地,遏制耕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发展[J].作物研究,2008(1):62-63.[2]丁海滨,陈炳良,周建新.粮食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与对策[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4(1):5-8.[3]赵介仁,刘静波,陈良华.湖南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探讨[J].作物研究,20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