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粤剧的调查报告
年龄:______职业:_________用时: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选对给分,共四小题,每小题8分)
()1.粤剧形成时间正确的是:A.元朝B.唐朝C.明朝D.宋朝
()2.不属于粤剧乐器的是:A.风琴B.高胡C.小提琴D.三弦
()3.不属于粤剧流派的是:A.梅派B.廖派C.白派D.薛派
()4.不属于粤剧基本功的是:A.唱B.切C.做D.念
二、双向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有两个正确选项8分,答对一个给一半分,对两个给满分)
()1.下列四人中为粤剧艺术家的是:A.薛觉先B.梅兰芳C.周信芳D.马师曾
()2.您知道的粤剧曲目有:A.《帝女花》B.《昭君出塞》 C.《霸王别姬》D.《穆桂英挂帅》
三、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
1.请写出粤剧中原有的10种行当中的2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写出化妆颜色中红、白、蓝、黑的含义a.红________________
b.蓝________________
c.白________________
d.黒________________
3.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这些属于粤剧中的_________类别
4.“女:合欢与君醉梦乡 男:碰杯共到夜台上 女:百花冠替代殓装 男:驸马珈坟墓收藏
女:相拥抱 男:相偎傍 合:双枝有树透露帝女香”出自于《___________》
四、简答题(简明扼要地回答问题,共1题,每小题20分)
您觉得粤剧将来的发展是乐观还是不乐观?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能对观点说出理由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常感谢您的配合以及为粤剧所做出的贡献!
答案:
一1.C2.A3.A4.B二1.AD2.AB三1.花面、正生(中年男角)、正旦(青衣)、正丑(男女导角)、元外(大花面反派)、小生,小武、二帮花旦、老旦、手下、龙套之类2.血性忠勇。狂妄凶猛。奸恶阴险。刚耿忠直
3.说唱4..帝女花
第二篇:关于粤剧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粤剧的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与作为大学生的我,对于粤剧之所以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粤剧在当今社会舞台的表现地点和形式上过于单一,大多数高质量的粤剧演出只会出现在剧院,而这样会使众多想观看粤剧而生活拮据的平民百姓拒于门外;虽然在民间的一些大型节目里会出现粤戏表演,但这种演出大多偏重于迷信朝拜,加之这种演出的含金量相对之较低,演出场所总是“人烟稀少”;
二、在访谈中,有不少人认为粤剧较于现今蓬勃的流行歌曲,前者的趣味性远在后者之下。粤剧的曲调虽然很美,却是单一,没有流行歌曲那种豪放。流行歌曲更加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三、在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里,唱粤剧、演粤戏,说难听点,是会引起周边朋友的笑话。而唱一首动听的流行歌曲却会招来众多的倾慕者。而为什么会出现当代大学生这种价值观,我认为教育扮演着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当今的教育理培养理念,偏重于授予学生的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而并不着重于培养学生文化情操和学习更多的精神文化物质;
1.加大对粤剧的宣传广度和深度。有关部门可利用广播,报纸新闻和电视传媒对粤剧进行宣传,是粤剧深入民心;还有,在演出粤剧时,剧院可适当降低门槛,让更多的粤剧喜爱者可以看到高品质的演出;
2.从小教育和培养学生对当地文化及国家先进文化的情操;让学生知道对于粤剧的传承的重要性,让学生能与先进文化产生精神共鸣;
3.对粤剧进行辩证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粤剧在古代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能放映当时社会的状况,古代人借以寻乐与鼓舞。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必要对粤剧的某些部分舍去。当然,不能一门子抹杀粤剧的精华。在保留粤剧的主体的前提下,对粤剧进行有机改革,才能
迎合社会的需求,才能迸发出其生命力。正如中国戏曲研究会副会长黄天骥先生所说:粤剧要走出低谷,就要根据观众的要求进行改革和改造,而且应该大胆地改。现在粤剧首先要把观众吸引过来。粤剧要改革,首先要进行观念改革。当然,改革和改造不能盲目乱改,如果不认真研究这些艺术形式的岭南特征,不把特质性的东西展示出来,长此下去,观众也不会喜欢。
為瀕臨失傳的藝術注入新生命:粵劇
粵劇是香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為了傳承這項藝術,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於2007年起開展了一個在本地學校和社區推廣粵劇藝術的項目。
項目內容包括編纂粵劇融入中學課程的教材和教案、為學生安排粵劇導賞,以及出版有關粵劇的書籍和製作紀錄片,以引起大眾對這門在香港瀕臨失傳的藝術的關注。
教育學院助理教授兼計劃負責人吳鳳平博士表示,香港的戲棚粵劇表演場次不斷減少,從 1970年的158場驟降至2010年的34場。專為粵劇表演蓋搭的竹戲棚和相關的民間儀式和習俗也瀕臨失傳。
她說:「這門藝術日漸式微,如果我們不積極保育,它將會消失得更快。」
該項目開始時在四間學校推行,吳博士和她的團隊一方面指導教師如何將粵劇融入正規課程,同時製作教材和向學生推介有關粵劇的書籍及表演。
部分教師初時抱有懷疑態度,質疑粵劇是否可包含在新高中課程內,尤其是因為難以界定粵劇應屬語文科抑或通識教育。然而,吳博士說,兩者皆是。
她說:「它既是語文學習,部分粵劇劇本詞藻優雅,善用修辭,非常值得欣賞,是以屬於文學;它也是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因為粵劇的舞台、戲服、音樂以至表演形式均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可以親身到竹搭戲棚觀賞粵劇演出,也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學習體驗。」
她和團隊的努力成功扭轉教師的想法,令他們重新認識粵劇的價值;而項目在首四間學校的成功範例,促使其後30多間中學將粵劇融入課程內。
除了學校層面外,吳博士也一直嘗試提高市民大眾對粵劇的興趣。她在2009年出版了一部關於粵劇名伶梁醒波的傳記,該書除躋身暢銷書榜外,更獲得第廿二屆「香港印製大獎」優秀出版大獎-最佳出版(傳記)。此外,吳博士與香港八和會館以及中國和美國多間大學,分別進行有關粵劇編劇學習研究、粵劇劇本考證及
拍攝有關粵劇的紀錄片等,而為推動粵劇開展的計劃亦多達12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9年宣佈將粵劇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吳博士在推動粵劇方面的努力亦得到政府加倍重視。吳博士已獲委任為多個有關藝術及粵劇的政府諮詢委員會成員。
吳博士說:「粵劇是香港文化的重要一環。我希望藉著我們的工作,激發下一代去思考我們的本土文化和身分,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粤剧是广东岭南文化的精华,发扬和推广粤剧应是我们广东人的义务。而当下粤剧却是如此“冷清”,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振兴粤剧,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希望能够经过一代一代人的努力,粤剧可以像流行歌曲一样,穿行于我们大学生的角角落落里!
第三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保护措施
(一)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小学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品才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2004年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小学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小学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近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政协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传承粤剧
2012年8月,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参加汇演的73个粤剧粤曲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传统粤剧,又有融合现代舞蹈,展示时代精英的现代粤剧;有在保持传统粤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反映学习生活情趣的节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汇演的一大亮点。汇演的参赛者大部分是来自各市的幼儿园、中小学校的学生,个个基础功扎实,小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情、韵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折服,且最小的参赛者年龄只有5岁。汇演期间小演员们的积极参与和精湛演出,为广大市民送上一场又一场的好戏,一连4天5场的比赛展演,南方剧院能容纳800人的坐席场场爆满。汇演反映了近几年来粤剧引进校园的优秀成果,也让各界看到了粤剧未来发展的希望。
六、总结
粤剧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传统的文化,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优秀传统时,我们应该要懂得传承和欣赏。现在粤剧正在走下坡路和越来越多年轻人忽略这优秀传统,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每一个市民,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认真地去宣传粤剧文化,从小事做起,努力去成为粤剧的传承者。
第四篇:粤剧欣赏教案
科目:音乐
年级:八年级
任课老师:张青梅 一. 课题:欣赏粤剧《荔枝颂》
课时节数:1课时
二.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戏剧之一----粤剧
2.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体会作曲家是茹赫然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三. 教学重点:粤剧的发展过程和粤剧的价值
四. 教学难点:由于平常接触的比较少,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民间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五. 教学内容:
⑴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的特点,行当。⑵岭南瑰宝---粤剧
粤剧的特点,发展历程,地位。
六. 教材分析:《荔枝颂》是著名粤剧名伶红线女的得意作品,从作品的词曲着手赏析粤剧独特的岭南风味(包括语言、唱腔、伴奏乐器);简单介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教学设计
㈠ 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戏剧有哪些?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京剧、越剧,豫剧、川剧、评剧、粤剧等等。还有我们广东这一带接触比较少的昆曲、黄梅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等。老师提问:那这些戏剧的起源地在哪里呢? 教师提示性地总结:
北京----京剧
天津----京剧
评剧
山西----上党梆子 河南----豫剧
河北----河北梆子
陕西----秦腔 江苏----昆曲
安徽----黄梅戏
徽剧
岭南----粤剧 在这么多剧种里面,我们比较熟悉的要数京剧和粤剧了。要知道京剧被誉为是我国的国粹,京剧是北方的,那被誉为岭南瑰宝的就是粤剧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京剧和粤剧,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更好地欣赏粤剧。㈡教学过程
教学器材:多媒体播放器 ⒈观看一段京剧视频---《贵妃醉酒》
注意观看服饰、头饰、脸谱、唱词
老师总结:首先,大家来认识京剧。京剧至今将近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吸取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分别是生、旦、净、末、丑。
看似好像很深奥的艺术,让这些行外人很难理解。有一首通俗的歌曲恰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京剧。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歌声一起走进京剧的世界里。
(听<说唱脸谱>音频)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出词曲歌词,对照着去欣赏,更能让学生认识京剧。
欣赏完京剧后,下面让我们换一换口味,从遥远的北方回到南方来,看看这段视频是属于什么戏种? ⒉观看一段粤剧视频《白蛇传》
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比较京剧和粤剧,你更喜欢哪一种?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同学们讨论。
老师:下面我们来认识粤剧,然后再回答刚刚的问题。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基本上可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即落乡班)两大派系。流行于广东,台湾,港澳等地区。粤剧是融汇了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戈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梆子戏。在粤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21---1861年的“八音班”时期。特点:以清唱为主,7—10人的民间艺术团。
第二阶段1862---1917年的“师娘”时期。“师娘”指的是失明的女艺人,俗称“盲妹”,自弹自唱的形式活跃于民间。
第三阶段1918---1945年的“女伶”时期。姿容清丽的“开眼女伶”取代了盲妹,他们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而且经常自发聚会演唱,演奏乐曲,形成“私伙局”。
请看课本的第四页,这首有名的《荔枝颂》是由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演唱的。
⒊红线女:她音质优美,音色清脆秀丽,歌音韵味很浓,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流派“红腔”。从艺60多年,至今仍屹立不倒,因为她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在继承粤剧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京剧、昆曲、歌剧、话剧甚至电影等歌唱技巧,加以融合。
由她所演唱的《昭君初赛》《荔枝颂》更是获得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有名的粤曲《荔枝颂》。⒋老师提问:请问同学们,比较京剧和粤剧,你更喜欢哪一种?它们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
老师总结:京剧是国粹,艺术博大精深,唱念做打,样样精湛。行当齐全,表演丰富,唱腔多彩。铜锤花脸、老旦用真嗓,小生、青衣用假嗓,老生以真嗓为主,真假嗓结合,高音时辅以假嗓腔。京剧的唱和念以北京话为主,念白有京白和韵白,唱腔中也有一些用湖广音唱的上口音。
粤剧的花旦唱腔也很优美,采用假嗓演唱,可以一听。老生大嗓门的唱腔,这与北方剧种高昂的老生唱腔一律采用假嗓来唱,是形成多么鲜明的反差。粤剧的大锣声像破锣声,很强调伴奏的烘托效果。由于海外的广东人较多,粤剧在海外影响较深。粤剧的唱和念都用广州话。伴奏主要乐器:
京剧伴奏最主要的乐器是京胡; 粤剧伴奏最主要的乐器是高胡。㈢课堂小结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的艺术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戏剧种类有二百多种,可想而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多么地绚丽多彩,文化遗产多么地珍贵。同学们应该把知识面扩大,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认识和珍惜中国的民间艺术。谢谢同学们!
第五篇:粤剧课题感想
感想
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趣事也经历了很多困难。我们首先规划了一个行程,最大限度涵盖到每一个和粤剧有关的地点,我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以广州的老城区为中心,恩宁路为起点,向外辐射,包括了粤剧艺术博物馆,八和会馆,荔枝湾大戏台,大同酒家,宝庆粤艺文化馆。行走在广州的老城区中,我们体会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穿行在小街小巷中,我们寻访对于粤剧文化的古老记载。
我们采访了老中青三代人,对于粤剧的看法,在行走中体会粤剧的兴衰,我们在粤剧艺术博物馆,看到了对于粤剧的各种展示,对于粤剧的传承和发扬有了个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馆里有两副巨大的墙壁,一副印有老一辈的粤剧艺术家,而另一幅上面是当代的粤剧演员,可以说的上是群星璀璨,看着一代代人为了粤剧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让我们对粤剧未来的方向有了更好的认识。跟我们一起在看的有几位老婆婆,她们对于上面的演员如数家珍,回忆着看过的粤剧,而我们在一旁静静的听着,从她们的话语中,感受当时粤剧的魅力。
因为要采访的缘故,我们跟随一位粤剧演员走场,她今天下午有三场演出,转场的时间很短,很多时候来不及跟台下的观众聊天,就赶往下一个酒楼,我们跟着一路,问了她一些工作上的问题,聊了一下对于粤剧的看法。是出于对粤剧的热爱,令他们能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来,即便是只有微薄的薪水。但是只要台下还有观众,他们就一定会唱下去,他们没有办法去改变粤剧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也没办法决定粤剧未来的走向,他们只能通过不屑的努力,去为粤剧的传承和发扬献上一份力。如今,时过境迁,桃花人面都换了样。在酒楼里演出的乐团越来越少,人才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只能在仔细的探访中,寻觅着以前粤剧留下的印记。这次寻找粤剧之旅中,我们见到了粤剧的振兴和衰落,现代社会的浮躁,使粤剧的发展举步维艰。但我们始终坚信,粤剧,作为广州人文化的命脉,会更加顺应时代的趋势,在未来会找到更好的出路。只不过时代更替,大势所趋,粤剧怕很难再挽回昔日的荣光,这种艺术形式始终逃不过时间的洗礼,一次次老了,衰了,再一次次焕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