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

时间:2019-05-14 19:0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

第一篇: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

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

一、指导思想:

全面看书,重点突破!

二、范围:

第一章至第六章

三、题型:

最佳选择(单项)25题,共50分;问答题5题,共50分。

四、重点复习内容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3、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简述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

5、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理论?

6、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7、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8、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9、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小学生的注意?

10、记忆的类型、基本过程和记忆容量?

1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避免遗忘?

12、简述遗忘的规律。

13、意志有哪些品质?

14、简述小学生记忆的策略有哪些?

15、简述常用的精制策略。

16、简述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

最后预祝大家考试顺利、考出理想成绩!

开开心心回家过年!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组2012年12月

第二篇:小学生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

心理学在当今社会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帮助人们纠正心理问题,从而确保人们心理健康发展。小学生心理学也起到的同样的作用,它能帮助教师正确的进行孩子的心理教育,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小学生心理学的意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小学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征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识,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内涵应包括以下两方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尚不健全和成熟,需要得到成年人(特别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学家指出:学校教育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环境,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地成长。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是为儿童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儿童需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第三篇:华师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两大题),4、案例分析 下面的总结按照课件顺序对照:

第一章:P9: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尝试错误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类型(要答时间)、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特点(四个过程)

第二章:什么是潜意识,特点、晚期结构理论、防御机制(类型,写几个,投射、升华等)、集体无意识(重点)

第三章:图形组织的格式塔规律、顿悟,顿悟学习特点

第四章(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举些例子,强调两类需要各自的内容是什么)、自我实现者的特征、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人际关系三要素

第五章(信息加工):信息加工的研究方法(课件上的三个例子)

第六章(感觉与知觉):感觉剥夺实验、感觉与知觉的种类,意义、人的感受性、衡量标准、什么是感觉适应、后效、知觉加工特征(谈谈应用)、第七章(意识与注意):注意的规律、可以举例子:目标指向选择vs……(课件有)、注意的理论,种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第八章(记忆):记忆的三级加工理论、遗忘曲线(重要)、记忆研究回顾、记忆分类、内隐记忆,块,组块、利用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如何提高记忆力(编码特异性原则,系列位置)

第九章:发散性思维、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把布鲁纳的实验结果括进去)、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作用中的yerkes-dodson law(书本80页,重要)、情绪与情感基本形式:应激、情绪理论、情绪与智商:salovey mayer 1990怎么描述这个概念

第十一章(智力与智力测验)(与问题解决那章很重要):智力测量概述、智力测量的若干问题、第一份智力测量的初衷、晶体智力与流体智力的区别(carttell)、加工理论中的多元智力理论、guihord的智力三维

第十二章(人格):影响因素、气质是什么、人格评价资料来源

第十三章(人际关系心理):人际知觉、心理效应、从众心理(从众心理阿希实

验从众研究)

第十四章: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习得性无助(课本86页)

知觉加工特性应用:

1,商家做的广告,根据广告突出效果的不同,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消费者通过各己联想以及接受的程度,会选择性的记住某些东西,这就是广告效果。2,由于对广告画面中物体大小的知觉依赖于它与作为背景的物体的大小比例,所以,广告设计时为了使产品显得大或小,可以有意地改变产品与参照物之间的真实大小比例关系。

3,在电视、电影广告片中,商品、人物和景物的运动常被用来捕捉观众的注意力,表现商品的形态和特性。

4,对于文学作品,所谓一百个读者就要一百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各持己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体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同一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也是理解的差异。

第四篇: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

何谓“发展”

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方向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不均衡性

个别差异性

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

研究任务 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

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 量)、影像、作品等。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 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2)研究意义

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

(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 局外观察 参与性观察(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4)不能仅凭一 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

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

性。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

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第二章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一、由简单到复杂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二)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一)从无意到有意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

(三)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3、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有哪几种?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

(一)遗传决定论

1、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的发展只不过是先天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2、代表人物

(1)高尔顿(F.Galton,最早的代表人物)及其家谱调查 遗传定律”: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2)霍尔(G.s.Hall,1844-1924))及其“复演说”

把生物学的复演学说不恰当地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重演,个体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及其“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基因的规定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二)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环境教育的结果。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三)二因素论

基本观点

认为遗传和环境同等重要,二者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

代表人物

吴伟士及其“相乘说”

施太伦及其“辐合论”

(四)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 :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

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影响。

(五)正确理解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1、环境影响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4、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早期隔离实验的研究目的各是什么?

选择性繁殖: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对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一种方法.特雷恩(Tryon,1940)的小白鼠走迷津实验.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越近,心理和行为的相关越大。

“早期隔离实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5.谈谈怎样理解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遗传

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生理发展)

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主要依赖于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会受到环境的控制

“海豹儿”

身体各大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同 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严格的顺序

6、谈谈怎样理解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环境: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早期隔离实验”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笼统: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具体: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其中,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新需要与旧水平新需要与旧水平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8、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关键期。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成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期是指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第三章

1、解释概念

替代强化 守恒 同化 顺应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守恒:指对客观事物具有稳定的本质的认识,而不被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

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已有的图式对外界刺激的过滤和改造,使之变成主体认知结构所能吸收的过程。

顺应(Accomodation):指主体调整或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也称异化。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论

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

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由于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相互作用论者。

3、简述埃里克森终身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前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个体刚出生时,婴儿状态完全由生物需要和内驱力所决定。他们与护理人的关系影响着他们对他人或整个世界信任或不信任的程度。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得到信任的儿童对未来怀有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交谈,池会了如何抓握和放松。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的训练。这些活动使儿童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同时,意志出现了,儿童可以按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也正因为如此儿童从这里起便介入了自我意愿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肯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事不公正了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便形成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童年期)。这时,儿童开始积极地探究和涉猎周围世界。他们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频繁地运用语言,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国。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和行为,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他们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筻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的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而形成内疚。在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主动性超过内疚。便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一种不管前面有多大危险,不管失败与否,执著追求个人目标的德行。

4、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借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

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不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

11、12 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14、15岁)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能提出假设和解决抽象问题。

5、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运算: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操作动作的机制。

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

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

运算思维具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 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性; 运算思维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前运算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

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前运算思维固定性刻板性呆滞性。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行为习得过程的理论

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所关心并研究的是后一种行为的习得过程。

2、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下列四个子过程构成:

(1)注意过程

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动的注意。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特征不注意,或不正确地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所以,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有来自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和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还有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都调节着观察经验的数量和类型。(2)保持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的保持过程。如果观察者记不住示范行为,观察就会失去意义。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还给观察者以影响。要想把示范行为在长时记忆中永久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将其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因此,高度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的很多行动都可以通过观察来习得。

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一个是表象系统,另一个是言语编码系统。言语编码系统还以容易贮存的形式保持和传递大量信息。因此,言语编码系统会促进观察学习与保持。

(3)运动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4)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把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但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主要是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替代性强化来自于学习者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这种观察到的结果既可促进某种行为反应,也可以抑制某种行为。促进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称为替代性强化;抑制某种行为的观察结果叫做替代性惩罚。

第四章 1、1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一些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时期。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新生儿期

一切活动都是围绕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

(一)适应新生活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心理正式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婴儿早期(2——6个月)

(一)视觉、听觉发展迅速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要经历的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三、婴儿晚期(6—12个月)

(一)身体移动动作迅速发展

经历过程:抬头——俯撑——翻身——坐——爬——站——独走。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形成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1、简单发音阶段(3个月前)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四)依恋强烈

2、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动作到边缘部分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3、1—3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

些?

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一、真正独立行走

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扩大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人交往的机会

二、学习使用工具 经历的阶段:

(一)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二)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三)主动重复有效动作,表现为比较刻板,不肯轻易放弃以前的有效动作。

(四)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使用工具,并能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言语正式发生

四、想象、思维高级心理机能出现

直觉行动思维是此时期思维的典型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抽象性特点。

五、出现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 4、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幼儿初期(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痛恨大灰狼,把画书上狼的眼睛都戳成洞洞„„)

2、爱模仿(要多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样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用手一块一块地数糖果;画画、捏橡皮泥只能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

因为小班幼儿思维很具体、很直接,只能从表面理解问题,因此对小班幼儿更要正面教育,讲反话常引起违反本意的不良后果。幼儿中期(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活泼好动

2、爱玩、会玩(角色游戏的高峰期,能计划游戏内容、情节、分配角色)

3、思维具体形象(会算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但如果直接问“3+2=?”可能很难回答);“儿子”就是“小孩”,对某个大人是某某的儿子,不可理解)

4、开始接受任务

幼儿晚期(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共同特点,但中、小班幼儿的好奇心多表现在对事物的表面兴趣上,大班不光问“是什么”,还问“为什么”,且问题广泛)。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已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如左右;能简单分类,如白菜、西红柿等是蔬菜;能初步掌握因果关系,如浮沉。)

3、个性初具雏型(开始能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比较有“主见”;显现出个性差异:有的大方,有的小气;有的活泼,有的文静„„)

5学前儿童的言语发展分为哪些阶段?。

(一)前言语阶段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分三个阶段:

1、简单发音阶段(3个月前)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二)言语发生阶段

一岁至两三岁,是言语发生的阶段。其中又可分为:

1.理解语言迅速发展阶段(一至一岁半)2.积极说话发展阶段(一岁半至两三岁)

(三)基本掌握口语阶段(两三岁至六七岁)2岁以后特别是三岁到入学以前,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6、儿童“口吃”的概念和原因各是什么?

口吃:语言表达的节律障碍,表现在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

原因:生理与心理原因,以心理原因为主。年龄:2——4岁。2—3岁为口吃的开始出现时期,3—4岁为口吃的常见期。

心理原因:

1、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

2、找不到适当的词继续表达。

3、模仿所致。

第五章

1、什么是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2研究婴儿感知,在方法上有何新突破?

传统的方法:条件反射法;身体运动与面部表情。

近年来的突破:

(一)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研究范式)

(二)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

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长短,了解婴儿对刺激物的辨别能力和图形偏爱程度。

3、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有何特点

时间概念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二)学前儿童对一日时间的延伸与当日时序的认知

(三)学前儿童对时序的认知带有固定性

(四)学前儿童以自身生活经验作为时间关系的的参照物

(五)幼儿说出时间词语和时间概念的形成互相促进,但不同步

(六)学前儿童对时序 的认知经过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4、幼儿观察和注意的发展各有何特点?

注意的特点:

一、3岁前儿童的注意(一)注意的选择性

新生儿已出现注意的选择性

视觉偏好:简单鲜明图案;人脸;

(二)3个月开始,经验在注意中开始起作用。科亨(Cohen,1975)的实验。

(三)动作协调的注意 开始年龄:半岁左右。

二、3—6岁儿童的注意特征

(一)以无意注意为主

1、注意的目的性、稳定性与分配性差。

2、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2)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的刺激物

(二)幼儿晚期,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1、开始有了一定的目的性、稳定性和分配性。

2、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3、有意注意在活动中效果好 观察的发展(P93-97)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持续性 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方法

5、举例说明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以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二)以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发展快

(三)以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逐渐掌握记忆策略 复述

对材料的组织 匹配联想提取策略

6、举例说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1、无意想象占优势的主要表现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3)想象的内容零散(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幼儿晚期,有意想象开始萌芽

在游戏和绘画、手工等活动中,表现更明显。

(二)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生

1、以再造想象为主的主要表现(1)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2)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想象的重要条件

2、创造想象开始发生

情节逐渐丰富,想象的新颖性增加

(三)想象具有夸张性,晚期,开始注意现实的逻辑性

1、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2、混淆假象与真实 原因:

认知水平的限制 情绪对想象的影响

想象在认知中的地位的制约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7、联系实际论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1—3岁儿童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占绝对优势

(二)3—6岁儿童的思维

1、早期,思维仍然带有直观行动性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成为主要特征

3、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第六章

1、为什么要重视学前儿童情绪的培养?

一、动机作用

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二、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儿童的情绪随认知的发展而逐渐分化和发展; 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

三、对个性形成的作用

1、对自我意识的作用

2、对性格形成的作用

3、对交往的作用

2、关于儿童情绪分化的理论有哪些?

(一)布里奇斯的理论

观点:婴儿最初的情绪是混沌的,3个月开始情绪分化。

0—2岁儿童情绪分化模式 斯皮兹的分化理论

(二)林传鼎的理论

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分化:愉快与不愉快,第三周开始,情绪快速分化发展。

(三)伊扎德的理论

3、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有何一般趋势

一、情绪逐渐社会化

(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表情的逐渐社会化 道德感(3岁开始)、理智感(5岁开始发展)、美感

二、情绪逐渐丰富和深刻化 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深刻化:

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逐渐初步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4、安思沃斯认为婴儿依恋的类型有哪些?

第一种,无顾虑的依恋。母亲离开时,婴儿稍有抗议的表示,母亲回来时,就去亲近他。但很容易平静下来。

第二种,回避的依恋,母亲离去时不去抗议,母亲回来时不去理他。

第三种,反抗性的依恋母亲离去时非常伤心,母亲回来时一会依偎着她,一会又推开她。

第七章

1、儿童个性形成有哪些主要标志?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二、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三、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四、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形成

五、心理活动能动性的提高

2、举例说明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

(一)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

(二)针对儿童气质特征进行引导和教育

3、对学前儿童气质的研究有哪两种方式?各有何特点?

一)传统的气质研究

1、神经活动类型——巴普洛夫的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

2、基本生活活动模式——新的研究视角

切斯(Chess.H.1967)根据儿童生活活动模式特征,提出划分儿童气质类型的9项指标,即: 活动水平

生理机能的规律性 对新刺激反应的敏捷性 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 反应的强度 反应阈限 心境的质量 分心情况 注意的坚持性

根据以上9项指标,把早期儿童的气质划分为:

1、容易型(约40%)。他们的行为倾向于有规律性,容易适应。教育策略:防止今后面临复杂冲突时无法适应

2、困难型(约10%)。他们在吃、睡和一般活动中都不规律。他们是情绪型的。教育策略:充满爱心,耐心引导

3、迟缓型(约35%)。他们对新的经验适应比较缓慢,很少表现强烈的情绪──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教育策略: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其余15%为混合性。

4.幼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类型

(二)发展水平

(三)表现早晚

5、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观点。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提出此理论

1993年出版《多元智能》一书,提出人类思维与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提出七种智能: 语言智能 数学逻辑智能 音乐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空间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

1997年,又补充: 博物学家智能 生存智能

6、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有哪些?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喜欢模仿 容易冲动

7、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何特点?

自我评价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了。其特点: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独立的评价

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发展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

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

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到初步客观性评价

第八章

1、解释概念:依恋;观点采择;性别角色;性别恒常性;同伴关系。

依恋:指婴儿与其养育者(尤其是母亲)之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结。是儿童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观点采择的概念

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性别恒常性所谓性别恒常性即对性别基于生物特性的永久特征的认识,它不依赖与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会人的发式、衣着、活动变化而变化

2、论述依恋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有利于儿童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

2、有利于激发养育者更好地抚育孩子 身体发育、认知发展、言语发展 有利于儿童以后同伴关系的发展

3、论儿童同伴关系及其意义。

同伴关系: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意义

(一)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二)提供了互相强化和模仿的机会,有利于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的形成

(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前道德阶段(5岁前):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自我中心主义思维,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还不能对行为进行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

(1)客观责任感:判断行为的好坏只凭行为的后果,而不管行为者的主观动机;

(2)刻板的道德:遵从权威和规则,规则的神圣性和不可更改性以及执行的强制性。

(3)抵罪的惩罚观:违反规则,必须接受严厉的惩罚

3、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

(1)主观责任感:判断行为的好坏已考虑到行为者的主观动机,而不是仅仅是结果;

(2)对权威和规则:对权威不再迷信,与权威和同伴相互尊重。认为规则是人们约定的,以保证成员的共同利益。(3)回报的惩罚观:对违反规则的惩罚,表现出温和、补偿,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为目的

7、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何特点?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概念:关于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期望的理解。性别同一(1.5-2岁)性别认同(2-3岁)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恒常性(6-7岁)

(二)性别角色知识

性别角色知识呈U型。早期与青春期有性别刻板现象,成见现象。

(三)性别偏好

8、如何理解双性化教育?谈谈你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比姆为代表,认为要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束缚着中解放出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对儿童实施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不强调性别差异。社会发展的要求 自主意识的觉醒

优点:发挥人的潜能;

缺点:与当今主流文化(价值观、期望、习俗等)的冲突强烈;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学 思考题汇总

小学生心理学

思考题

第一章

小学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学?

答:小学生心理学是揭示小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科学。其中小学生指的是6-7岁至12-13岁的儿童。

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2、试述遗传、环境与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充分体现在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与发展的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上。

a.遗传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

b.环境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在社会环境中,教育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3、什么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答: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2)指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4、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遗传和生理发展是物质前提,儿童的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是有规律的。

(2)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但社会生活条件是有规律地作用于儿童的。(3)实践活动的阶段顺序性也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4)心理机能的提高是有过程的。

5、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类型和方法有哪些?

答:主要类型:

(一)横断研究:在特定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

(二)纵向研究: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

(三)聚合交叉研究:前两者的综合运用。

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个案研究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七)文化比较法

第四章

小学生的感知、注意

1、小学儿童空间知觉发展有哪些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答: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人没有专门感知空间的感觉器官,它是由多种感官联合协调活动的结果。视觉、触觉和运动觉在空间知觉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听觉和平衡觉也常协同参加感知空间的活动,如通过听觉可以分辨声音发出的方位及远近。

(一)大小知觉:发展较早,不仅能进行直觉判断,而且能用推理判断。

(二)形状知觉:初入学儿童对几何图形及其概念已有初步了解:掌握几何图形的概念中,前科学概念(日常生活概念)多于科学概念;掌握几何图形和几何概念与儿童的“接近程度”有关,对“梯形”的认识之所以不如对其他图形的认识,是由于儿童平时不常接触到梯形的缘故。

发展较快,已由对具体直观图形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类图形共同特征的把握。

局限性:(1)在识别和说明图形时不能把握本质特征(2)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2.5~3岁是大小知觉发展的敏感期。研究发现,对图片空间面积大小的判断能力,7~8岁儿童处于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相交叉的过渡阶段,高年级儿童有85%以上人次已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和面积的大小,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小知觉发展到新的水平。

2、什么是观察力?小学儿童观察的发展有何特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答: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是感知觉的高级形态。

1、小学生观察特点(李文馥,1987)(1)受知觉因素和生活经验的影响

(2)逐年发展(3)自我中心

(4)不善于对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关系进行转换

2、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

(1)精确性:一年级低,三年级明显提高(2)目的性:一年级差,三五年级有所改善

(3)顺序性:中高年级有发展,但还不能系统化观察(4)判断力:明显提高,低中高年级差异显著

3、观察力的培养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二)要使儿童具有知识准备

(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观察要有步骤、有计划、有顺序。(2)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感官,并勤于思考。(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

(4)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言语。

(四)要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

(五)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3、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答:

(一)小学生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二)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1、广度的发展:(1)随着年级升高,广度不断扩大

(2)女生优于男生:

2、注意的稳定性:(1)年级差异:稳定性随年级增长而提高

(2)性别差异:女生好于男生

3、注意分配:注意分配能力平缓发展

4、注意的转移:(1)年级差异:随年龄增长转移速度明显变快

(2)性别差异:二年级女生好于男生,五年级差异消失

4、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注意的理论和规律组织教学?

答: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教学生动形象,富于变化,防止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学生的干扰

(二)善于组织和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注意习惯、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三)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第五章

小学生的记忆

1、名词:记忆策略

元记忆

记忆策略: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一般分为: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制策略。

元记忆:关于记忆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人们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2、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及对今后的教学有哪些启示?

一、从记忆的目的性上看,由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三年级);

二、从记忆的理解性上看,由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意义记忆占主导地位;

低年级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原因:

第一,低年级儿童知识贫乏,没有足够的知识与接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识记,只能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

第二,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对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很难理解,不能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第三,低年级学生内部言语发展不完善,不能很好地用内部言语来理解;

第四,低年级儿童缺乏良好的记忆方法和技巧,还不善于对记忆的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或逻辑加工。

总之,低年级儿童以机械识记为主,是与其思维和言语发展水平不高直接联系的。

三、从记忆的内容上看,由具体形象的记忆占主导逐步发展到对词的抽象记忆;

3、如何增进学生的记忆?

一、科学识记

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做充分分析。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中,动员多感官参与识记。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二、合理复习

1、及时复习,先密后疏;

2、把握复习的量,提倡“过度学习”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5、要对学过的知识进—步加工形成网络

三、善于回忆

1、心理放松:

“舌尖现象”(tip of tongue)

2、善于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类似联想

3、运用推理

(1)牢记需要回忆材料的名称、项目,学会审题

(2)对要回忆的材料作系统搜索

(3)尽量运用已有的概念来回忆

4、怎样复习最有效?

1、及时复习,先密后疏;

2、把握复习的量,提倡“过度学习”

3、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

5、要对学过的知识进—步加工形成网络

第六章

小学生的言语

1、小学生口头言语发展有何特点?如何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发展趋势:由对话向独白发展。

(二)发展特点

1、发音的准确性可超过成人

2、词汇不断丰富,句子结构日益复杂,言语连贯性不断提高。

3、入学初,说话能力比入学前有所下降。如何提高:

训练说完整话;加强口头造句的练习;加强朗读训练;课堂提问和练习(师生对话)

2、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有什么特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记13-14

书148-152

3、内部言语的概念和特点。

含义:内部言语是一种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的特点:语音的隐蔽性、与思维的相关性、简约性

第七章

小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

1、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整个小学时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小学生的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度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 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

3、小学生逐步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但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个体差异

2、简述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

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7—8岁):

只能概括事物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2)形象抽象水平(8—10岁):

概括中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本质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多(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10—12岁)

能对事物本质属性级事物的内部联系进行概括,初步接近科学概括,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基本要求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2、鼓励儿童创造性学习,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3、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4、尊重儿童的个性

5、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第八章

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1、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有何特点?

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

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3、情感更富有稳定性

4、情感的可控性逐渐增强

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情绪?

1、将各种活动与其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特别是学习活动中,常常要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可是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积极的情绪体验无疑会成为其新的活动动机,是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相反,如果经常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学习。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材与教学方法都要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时期经常产生成功的喜悦。教师海因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对优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与鼓励。

2、发展小学生的高级情感

在校学生的各种情绪活动中,令人瞩目的是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绪迅速发展,并在校学生的生活中明显的表现出来。高级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鼓励儿童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起学习的动力。

3、培养小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控制和调节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如果成人能经常抓住机会,教会儿童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手段,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表现,如愤怒情绪的释放可采用转移注意对象,向亲密的人说出自己的感受等方式。在感到烦躁时,可通过读书,写日记,交谈等方式改变心境。而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也能尽力保持冷静,与友人分享快乐等。帮助儿童学会一些具体控制方式,可是儿童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健康发展

3、小学生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

(1)低年级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动机短暂、具体。

(2)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动机和目的不稳定。

(3)解决动机冲突的过程中,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更多地受一些具体事件左右。

2、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执行的发展

(1)难正确决策,决定与执行时间间隔短。

(2)执行中克服困难的毅力逐渐增强。

4、举例说明小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

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意志力是通过意志品质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等。

5、如何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2、注意养成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克服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

4、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

第九章

小学生的自我

1、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1、自我中心时期(8个月-3岁)--生理自我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社会自我

3、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心理自我

2、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有何特点?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强。(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表现出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

(3)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4)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一、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正确认识及参与热情 对学生明确要求:《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在校及在家期间各方面的优秀表现,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公开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自己,努力使自己体验成功,感受到成长与进步,并从中受到激励。开始,学生对这一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但对其操作过程却没有完整的认识。于是,我交代各科任教师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学生所面临的新的评价方式讲清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二、明确目标与评价任务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个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在评价中享受快乐、享受成功,我教育学生:《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不是为了单纯提高成绩,而是为了培养你们的自主评价能力。这样,同学之间就能增进了解。让家长对自己在家的一些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多激励,多表扬,让孩子从中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

三、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我根据《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的运用,把教师、学生、同伴与家长作为参与者,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这样一来,帮助学生成长的因素就越来越多了。

下载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下学期小学生心理学期末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心理学的建立 一是从西方来看:第一位心理学家苏格拉底:对哲学家有一题目,其价值无限高过于这里的一切木石,甚至那里的一切星辰,这就是人心。他一生投入到“认识......

    小学生心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第一章 心理学、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小学儿童心理学、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主要理解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第二章 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特点;大脑......

    小学生心理学 总结

    小学生心理学 1. 2. 3. 4.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功能。 科学心理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科学儿童心理学: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

    小学生期末考试评语

    你是一个认定了目标就会勇往直前的男孩,你又是一个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看到你在校运会上和艺术节上努力拼搏为班争光的那份热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更喜欢你了。最让老师放......

    小学生期末考试决心书

    小学生期末考试决心书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期末考试已临近了,属于我们的胜利就在前方。在这个迎考的日子里,我代表四年级全体同学,表示决心。......

    小学生期末考试演讲稿

    小学生期末考试演讲稿1 同学们:早上好!这是本学期最后的一次升旗仪式,转瞬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期末考试一天天临近,一学期的校园生活中,我们收获着快乐,收获着成功。面对着即......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要求如下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要求如下: 结合上课所学有关理念、理论或者概念,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阐释分析,探讨自己的幸福感及在挫折压力面前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文章要求真务实,结合自......

    教育学心理学期末考试作业(精选五篇)

    第一题八年级上册 26《 五柳先生传 》 教案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一、目标与要求 1.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