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2:4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最终版)》。

第一篇: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最终版)

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

1、进一步优化砼双掺配合比分季节、温差、材料变化的应用。

目前的商品混凝土以双掺粉煤灰和矿粉为主,致使混凝土成分复杂,但可以改善混凝土耐久性能,对比研究不同粉煤灰和细磨矿粉掺量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在各季节、不同温差范围、不同的原材料合理的掺加比例中,存在一个最佳掺量,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2、道路、地坪砼粉煤灰掺合比例合理化研究。

粉煤灰作为一种优良的“助泵剂”和高等级混凝土的辅助胶疑材料,在泵送混凝土浇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粉煤灰路面混凝土近年来得到了推广应用,选用合适的粉煤灰材料及其掺量,进而最大化满足其性能的实现,是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应用发展的重要趋势。商品混凝土用在地面和道路中的粉煤灰不容易起灰最大用量及起灰、起砂如何处理成为了不能忽视的问题。

3、不同外加剂的合理选择使用

外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主要有改善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能的外加剂,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每一种又都是复合型外加剂,结果也是复合的。在满足混凝土各种性能的配合比设计中,如何合理使用不同种类和不现系列的外加剂就是一个随时调整的过程。

十九冶武汉分公司商混站

2012年2月15日

第二篇:科学技术创新对人类的影响

科学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实例

人类从古代的茹毛饮血到现在的高楼大厦,科学技术创新有绝对重要的位置。是因为科学技术让我们能发展到现在这个世界。科学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世界、地球都有着绝大的影响。

从最根本的来说,科学技术创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让人们生活的更便利、更舒适。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汽车的发明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当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道路网挤占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和高昂的车费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载着人类向前发展,向前奔驶。

科学技术创新同样影响着国家实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就能拥有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引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是当今社会活力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关节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纵观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自主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因此,科技自主创新方能体现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了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1969年夏天,国际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它由四个电脑网站组成,一个在加州大学分校,另三个在内华达州。1972年,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国际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国际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到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互联网年。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变得更小,人们好像亲密无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电子商业浪潮的推动下,国际互联网在21世纪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

在经济方面,科学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使消费与生产有了极大的飞跃,人们有的买,企业有的卖,提高了GDP、人均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三篇:科学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课题主持人:

三、所在单位:本溪市明山区联丰小学科学学科课题研究组

四、课题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新课程是一场以教育价值观转换为特征的教育改革,其核心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学科素养”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赋予学习以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等等。新课程教学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理念、理论转化为有效教学行为和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过程及其要素进行的系统设想和具体策划的过程。因而,新课程对传统意义上“以知识技能掌握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呼唤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

目前,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理论和操作有待探索。

教学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具有技术特性的教育科学。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逐步成熟;90年代以来,“第二代设计理论”开始崛起,目前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以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心理学、脑科学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随着上述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新的理论不断涌现,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新的知识论”、“隐性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学科素养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生命生成教学论”“学习共同体理论”“教学过程三合一理论”“情境学习论”等等,这些理论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提供了研究基础。另一方面,现代教学设计论流派纷呈,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丰富和系统的成果,而这些成果由于种种原因都很少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在吸收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并根据我国国情作应用性研究。积极建构与新课程教学实践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体系,才能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专业支持。因而,本课题研究也是基于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的需要。

3、提高小学科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培训中较为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或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十分忽视。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科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4、总结提炼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

二、课题界定和基本理论假说

1、课题界定。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小学科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所进行的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这里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其二,是指基于新课程实践的现实、动态背景中。

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操作方式、方法。揭示教学活动过程、结构、方式与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具体关系和规律,并形成学科的系列化的可供教师学习、借鉴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和指导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2、理论假说

(1)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系统,系统的要素和结构将决定其功能和效益。决定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任务及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顺序、教师教学方式和角色、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教学情境和集体的气氛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2)由于新课程倡导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 “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结构性的变革。因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设计理念、思路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情境、教学评价、教师角色的设计上进行创新。

本课题假设,如果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现代课程教学论、教学设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改革和创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模式、方法,能较好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1)探索并形成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4)在小学科学教师中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研究内容

(1)新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

收集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有关理论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特点、理念、思路、内容、一般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区别与联系等,进行理性分析和归纳,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2)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研究

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现有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归纳。形成若干新课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研究。并在课堂设计实践中不断验证、调整、丰富和发展。(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

进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收集和积累典型的教学活动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揭示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的方式方法。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参考的系列化的案例,进而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手册。

四、研究进程及方法 1、2009年4—6月建立课题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2、2009年4—12月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3、2010年4—12月课题开题并实施。4、2009—2011年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范围内的课题研究活动,收集优秀典型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5、2011年下半年结题。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模型建构,系统分析,案例研究和教学现场研究等方法,并以课改实践为中心,努力使本课题研究更贴近教学实践和教师,使研究成果具体化及具有可操作性。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组基地单位

本课题主持人为任延革。成员小学科学学科教研员,课题组基地单位校长、学科专职教师。

课题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主持人:

任延革(联丰小学副校长):负责实验过程指导,撰写结题报告等。负责人:

潘伟(市级骨干教师、科组长):负责科学学科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展示课例,撰写论文等。

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子课题(供参考)

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特点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和规范

3、小学科学知识型课教学设计

4、小学科学探究课教学设计

5、小学科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6、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环节设计(如,目标设计、导入设计、复习设计、新授设计、巩固练习设计、小结设计、情境设计、提问设计等)

7、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和语言设计

8、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整合的设计

9、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选择

10、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媒体有效应用设计

11、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研究

12、提高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

(七)组织和保障(经费、制度保障等)

1、组织建设:学校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研究小组和顾问组,健全组织和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

2、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科研制度,如过程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等,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

3、经费保证:领导重视,学校一把手直接担任课题组组长,指导研究工作,将为实验研究提供时间及经费保障。

4、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实验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

(八)课题预期成果和形式

课题结题报告、各研究小组阶段总结及其它相关软件材料(活动纪实、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集)等。

本溪市明山区联丰小学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课题组 2011年4月

第四篇:科学课题第二阶段小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第二阶段性小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

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电话”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4.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例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

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再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永乐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良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本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学生对凤仙花的对比实验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关于凤仙花“喝水”多少的比较实验;凤仙花喜欢“喝”什么水;凤仙花需要多热的水;凤仙花喜欢太阳吗;凤仙花是家养好还是长在露天好……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处,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实验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宋绍青老师执教的《摩擦力的秘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解释》在泰安市科学创新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再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十一篇科学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由科学教研组实施,对学案导学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半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形成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研究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会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第五篇:科学课题阶段总结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泰安高新区凤凰小学

2013年9月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性总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教学,这就要对其进行理性思考,采取一些措施对策,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水平。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探究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要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关注了学生发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有很多制作、科技小论文等作业需要他们在课外自觉的、主动的完成,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教师应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完成。

如宋绍青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让学生玩小车。在玩中明白,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有滚动和滑动两种运动方式。

又如宋绍青在教学《蚯蚓》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蚯蚓在在什么地方生活?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观察蚯蚓怎样爬行?蚯蚓能长时间放到水里吗?让学生回家实地考察验证。

在教学《大树和小草》时,带领学生在校园先观察狗尾草、蒲公英、车前草,并用简图把狗尾草画下来,观察狗尾草、樟树茎的相同和不同处。最后归纳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处。教师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如在教学《热胀冷缩》时,先放录像,让学生先观察为什么水会溢出来?把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如果水膨胀了,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把瓶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仔细观察,又有什么发现?其它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那酱油、醋呢?这样,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的牢,并联系现实生活加以拓展。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获得成功,学习就会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中,有的同学没成功,有的发生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是对做了多遍的同学进行表扬,使其失败的同学充满信心,让他们知道科学是来不的半点虚假的,失败了不气馁,继续做,直到成功。

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不挖苦讽刺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我和他们一起做过“土电话”和风筝,和他们一起研究风筝飞不起来的原因。这样带动了兴趣不够浓的同学;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我们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引用了“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讨论,让多名学生扮演某一环境问题如“一次性筷子问题“中由于利益得失不同持不同观点的社会角色,其他同学则是不同角色的“后援团”当有些角色无人扮演时教师就信手拈来,这样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平等,大家都无拘无束,辩论非常热烈,论点论据不断延伸、深化,使师生都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

二、重视了教学情境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这种自发的倾向会促使人们在面对新的现象时会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情境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创设情境,指导他们如何提问的问题意识,如何搜集材料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发现事物规律的一般思维方式,培养小组合作技能,形成善于听取各种不同建议以及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1.科学实验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时获得的大量的感性信息。带着问题去探索,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1)提出问题。(2)学生猜测。(3)探究演示。(4)小组讨论。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记一记,说一说。让学生都动起来,以学生为本,全体参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学生先设计有趣的实验,再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

2.生活经验情境。

科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科学,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周生艳在执教《大脑》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如何科学用脑,在教授如何科学用脑之前,讲解大脑构造和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纯粹的知识灌输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是人的大脑却是一个打不开的“暗箱”,为了克服对这个“暗箱”理解的障碍,周生艳老师设计与“人的大脑”相似的又是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猪的大脑”作为替代品,让学生在兴奋的猜测后,通过对猪的大脑的观察,直观地了解了人脑的结构和特点,轻而易举地揭开了“暗箱”。这样的体验观察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快捷地明白人的大脑构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服务。

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分析这些活动是由大脑相关区域控制的,至于活动内容周生艳老师基于学生全休参与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大脑的功能时,课堂上设置的几个有趣的小游戏,如:听声辨人、大家来找茬等简单的小游戏,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了大脑各区域对人体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把原本极抽象的概念通过游戏的方式,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让孩子们体验到学而有乐,思亦有趣。在这一环节设计上不采用课本上的“记忆力”、“创造力”游戏,是因为记忆对于人的大脑功能而言是比较复杂的,不能清晰体现大脑对各器官和各种活动的控制功能,而创造力游戏——拼七巧板,也无法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所以把游戏简单化,清晰化,这样更能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实施评价方面,我们试图通过日常学习中常见到的现象以判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巩固已学的知识,把科学用脑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应用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比如聂华强老师在执教《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时,采用生动有趣的课件和照片,引起学生的高度的关注。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究、讨论、合作,产生好的效果。又如他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问: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到操场上玩,十分钟后,你们又回到教室来上课。那么,你们是怎么知道已经上课了呢?

3.设疑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有效性

“一石激起千层浪”,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悬念,他们的好奇心会随之而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解疑,可极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当他们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适时给予解惑,使之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会随老师疑点,不断思索。如王笃庆老师在教学《地球的吸引》时,给学生提了一些问题:(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我们为什么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学生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科学家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后才引发了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类能摆脱地球的引力飞到天外去。学生听后对生活一些现象开始观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设置情境时,教师可借助诗歌、谚语、比喻、歌词、笑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精心设境,以情引境,因情化境,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了学习动机,拓宽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

4.有效利用课堂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叶澜老师说过“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赵玉军老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简单的电路》一课时,做连接电路的实验,十二个小组里还有一个组的灯不亮,没有简单的说:“你们课后再试试吧”,而是让他们小组演示做法给全体同学看,大家一起分析、寻找失败原因,帮助这个小组获得成功。这样的学习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握课堂生成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需要严谨,细致的态度,同时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三、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 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上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在小组自主合作在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按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小组成员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的主题需要让学生进行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混乱;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也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如在教学《蜗牛》《蚯蚓》《蚂蚁》时,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教师讲解,就可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性及身体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汇报员负责本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归纳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常规。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指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这在执行时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觉得很自然,愿意理解和接受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学会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现象。每个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学中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小组成员间产生一些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的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4)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听完整不插嘴。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合理应用,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注重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制定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 凡是能让学生做的就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让学生充分的去做。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事实,讲究证据的认真态度。实验时应注意:

1.明确目的,提出明确要求。

教师在设计实验使首先明确目的,提高实验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目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目标。例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大脑》一课时,刚开始制定的目标是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结构为主要目标,但是在深入探究后,发现学习大脑的知识要想讲透不容易,也必然会涉及许多科学名词和抽象的概念,而认识大脑及大脑的功能是为学生理解如何科学用脑提供科学依据,学生更需要在如何科学用脑方面得到科学的指导,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纠正他们平时在学习生活上一些错误观念,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后知道如何科学用脑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发大脑功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因此,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大脑的结构特点。

2、了解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3、了解大脑各区域的功能,认识大脑的主要功能,体验大脑是人体的最高指挥中心。

4、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和保护大脑的方法。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科学用脑的意义与方法。

这样的目标设置让教学这堂课程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再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时,教师提出要请同学们用两节电池、一个灯泡。做实验时,要看你永乐什么连接方法,发现了什么?本节课,就是让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个是两节电池,一个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另一个是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的良种不同的连接方法。提高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串联和并联的特点。本节课,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一节课来完成困难很大,所以老师在布置这个实验时,应该提出明确要求。

2.实验材料要多样。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学具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形成完整形象,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进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在选取实验材料中必须考虑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实验提供有利的支撑,体现实验材料的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让学生提前收集实验材料,学生难以收集的,由教师收集。如:《观察土壤》找土壤中的沙和粘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沙土和粘土分开,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学黄豆发芽的对比实验时:拿两个大小一样的塑料杯,里面加入一定数量的相同的水,其一个杯放在阳关照射的地方,而另一个则放在阴暗处,两周之后进行比较。学生对凤仙花的对比实验进行了大胆的设计:关于凤仙花“喝水”多少的比较实验;凤仙花喜欢“喝”什么水;凤仙花需要多热的水;凤仙花喜欢太阳吗;凤仙花是家养好还是长在露天好……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我除了准备铁钉、塑料片、棉线、牙签、铜丝等材料处,还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些材料。实验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领会了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3.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如《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在液体里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盆,马铃薯都沉下去了。“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方法烧盐水,真的烧出了粉末,学生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这样学生亲身实验,学习积极性高,效果也很好。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未知的能力。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宋绍青老师执教的《摩擦力的秘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摆》在泰安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周生艳老师执教的《解释》在泰安市科学创新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还有多位教师再区级优质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十一篇科学论文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经过半年多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导促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阶段研究报告。由科学教研组实施,对学案导学进行尝试性实验。通过半年的研究逐步明确了学案、学案导学法等的相关概念,对如何设计、编写和使用学案、建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问题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明确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锻炼了教师,培养了学案导学法研究的骨干,为在全校大面积推行学案导学法实验积累了经验。形成凤凰小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报告,编写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研究过程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创造性的去设计、艺术性的去实施。相信我们在不断摸索中会总结经验不断前进。

下载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年科学技术创新课题(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个人课题小结

    科学个人课题小结 小学科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本学期,我结合区教研室倡导,进行“动脑动手学科学”的研究。经过本学期......

    科学课题阶段性报告(精选合集)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验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现将近期课题阶......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汇编)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

    20条科学技术创新宣传标语[精选多篇]

    1.技术只有起点,创新没有终点。2.学习伴我同行,创新促我发展。3.用知识拓展视野,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知识创造未来!4.创新是人类前进的永恒动力。5.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

    博乐市逸夫小学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 《把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研究怪石峪的成因》 课题结题报告 一、发现问题的过程、问题的特点和具体表现: 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

    科学小课题实施计划

    科学小课题实施计划 对于小课题研究,这是一个比较难度较大的课题,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着寻找途径。 1.小课题研究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结合。 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内容设置......

    初中科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初中科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七上 一、校园植物的种类分布 二、哪些生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大米防霉、防虫的方法 四、观察当地的星空 五、霜冻的预防 六、水分蒸发的速......

    小学科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科学课题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