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海燕》中“闪电”的“艺术”错位
浅谈《海燕》中“闪电”的“艺术”错位
作者湖北省监利县尺八镇蓝铺初级中学王学功邮编433328
高尔基的《海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保留篇目,一直以来深受师生的喜爱。特别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因极富鼓动性且豪迈、激昂而被无数人引用。
但笔者认为,文中‚闪电‛的艺术形象有前后矛盾之嫌,当属罕见的‚艺术‛错位。
课文结尾部分有一段这样写道:‚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与教材配套的人教版教学参考书中对这段分析认为,‚‘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大海与闪电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象征了革命斗争的进一步激化‛。显然,文中‚闪电‛这一象征体所指示的象征意义是反革命势力,是作家塑造的反面形象,极富贬义色彩。
我们再来看课文开头部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文中‚海燕‛象征的是‚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教参语),是作家着力讴歌的革命斗士形象。在这段文字里,作家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而且教学参考书分析说‚‘黑色的闪电’这一准确、精当的比喻勾勒海燕矫健高傲、锐不可当的雄姿‛。不言而喻,‚闪电‛这一艺术形象在这段文字中是受到作家极力褒扬、赞美的。通俗一点说,它被作家赋予的是正面的形象,极富褒义色彩。从全文来看,‚闪电‛这一形象,在前部分是作为喻体的角色出现的,在后部分则是作为象征体的角色出现的。然不管作为何种角色出现,笔者认为,它的艺术指向和意蕴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能使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读者的头脑里有完美无缺的整体感。但《海燕》中‚闪电‛的形象被作家先‚正‛后‚反‛,先‚褒‛后‚贬‛,出现了令人遗憾的‚艺术‛错位。
第二篇:流行歌词语词搭配错位的艺术效果浅析
流行歌词语词搭配错位的艺术效果浅析
罗晓曦
内容提要:搭配错位是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超出了常规范围而显得异样。这样的错位搭配大量存在于流行歌曲歌词中。本文将以流行歌词为研究对象来阐释这种语词搭配错位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及对其现象的思考。关键词:歌词
搭配错位
艺术效果
一、序言
流行歌曲:即流传于民间,有词有曲,传唱性强,为人们所熟知的音乐形式。歌曲,是指音乐本身,而流行,是指借助于各种传播途径将歌曲流行于民间。传播为歌曲的流行创造了可能。歌词与曲调结合生成歌曲。歌词“是兼音乐与文学之长,特别是兼声乐艺术和诗的美之长的音乐文学样式”①。歌词不易太长,要在有限的句子间蕴藏着极大的美感,体现着鲜明的思想,有一种内涵的乐意,创造出歌词本身的艺术魅力,不仅使人们有美感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去愉悦的艺术视野。
“歌词从歌曲的次要地位上升到平等地位,进而又上升到重要地位”②。如果说曲调是肉体,那么歌词就是灵魂,“它完全摆脱了从属地位而与音乐平分秋色了”③。从中国的流行乐坛来看,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的成熟,歌词的创作可谓是中归中矩,严格遵守了语言规范,意境优美,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但是,从现代歌词创作来看,词作者在创作是已经越显不安分了,他们极力想挣脱传统模式的束缚而真正实现创作的自由。他们不局限于正常的语言表达,在歌词创作中不自觉地在打破语言常规方面下手,有意突破语法规范,进行错位的语词搭配,从中去寻找一种情感的宣泄。此种创作之举受到青年群体这个主流受众的亲睐。
流行歌曲流行的各个阶层,从内容上看,它包罗万象。笔者所研究的重要是流行于青年阶层的通俗的歌词本身,侧重谈其错位的歌词搭配问题。
二、关于语词搭配
“所谓搭配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的组合”④。
词语与词语能否搭配,是受一定的语言规范、词性、语义、语境等束缚和制约着的。语言作为一种处于静态和动态音义结合体的系统符号,语词之间的搭配有其内在规律和外在形式的联系。就语词搭配来看,主要就是搭配是否得当的问题。搭配得当符合规范,而搭配不当时,常常批评之声四起。但我认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常常不自觉的临时在一定的限度上把常规语言搭配打破而重新组合,或者干脆将一般不能放在一起搭配的语词组合,偏离语言规范,也能达到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这种语词超过了语词表面的内涵而引出更深远的外延,这就是所谓的语词搭配错位。
流行歌词中,歌词的搭配错位屡见不鲜。这样的搭配错位有消极的一面,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消极的歌词搭配错位给语言的规范问题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语言的混乱,而积极的歌词的搭配错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语言规范,但在艺术效果方面却为歌词的文学性和时尚性增色。
下面,笔者将从积极的歌词的搭配错位方面分语法上搭配错位及其艺术效果和语义上搭配错位及其效果两方面来展开论述。
三、歌词中语词搭配错位及其艺术效果
1、语法上搭配错位及其艺术效果
语法上的搭配错位是指语词之间破坏了一定的搭配得当原则,变通的将两个平常不能组合的词联系起来,打造出另一种审美效果。
(1)主谓搭配错位
例:①:“想开,体谅,我已经习惯,不然又能怎样,这个城市太会说谎,爱情只是昂贵的橱窗”
阿桑《受了点伤》
②:“记忆在耳朵里说话,好象说快要下雪了,不再哭了吗?快乐吗?我现在还好吗?”
爱戴《听雪》
析:①“这个城市太会说谎”,“城市”是一个不具备生命的事物,而“说谎”,非发生源是不能运行这两个字的,它是人类本身才有的动作形态,与“城市”搭配显然说不过去。但在歌曲中,“这个城市太会说谎,爱情只是昂贵的橱窗”把“城市”转义为“城市中的人|”这样,抒情的直接由此变得客观而深沉。
②“记忆在耳朵里说话”与上文的简析一样,“记忆”怎么会说话?“记忆在耳朵里说话,好象说快要下雪了,不再哭了吗,快乐吗,我现在还好吗?”“记忆”是“下雪时他对我说的话”呈现在“我”的记忆中,他似乎说:“不哭了,你快乐吗?你现在还好吗?”“快要下雪了”是“记忆”说的话,“记忆”这个无法捕捉的东西由此变得具体且不再生涩。
(2)动宾搭配错位
谓词性动词与宾语搭配构成动宾结构。动宾搭配错位指的是谓语性动词与名词性宾语在搭配时超出了语法规范下的搭配原则,使搭配表现出来的意义变得新奇。
第一,词类活用表现出的动宾搭配错位
例:①“放你走换我忧,忧快乐忧温柔太过蹉跎,我并非别无选择,只是不想再借”
刘若英《四月天》
②“清晨在我的心头洒下了单纯,新生活的眼光下笑着等全新的自己”
|辛晓琪《每个女人》
析:①“忧快乐忧温柔”,“忧”本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表担忧、担心来谓语。“快乐”“温柔”都是形容词,在这里也活用为名词做宾语,整句的意思也
就是“担心
你的快乐和你的温柔都太蹉跎”,这样的活用符合了现代人表达时力求简练的喜好。
②“单纯”本是形容词,它指心灵的纯洁。在这里特指清晨给人的感觉:清净,使人内心没有任何杂念而倍感轻松。
这些活用,突破了现代汉语中的语法规范而使语言简洁而新颖,将现代人那独具认识世界的眼光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痛感的运用表现出来的动宾搭配错位
如:①“听见冬天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过来”
孙燕姿《遇见》
②“秋刀鱼的滋味猫跟你都想了解,初恋的香味就这样被我们寻回”
周杰伦《七里香》
析:①“听”属于听觉功能,“冬天的离开”显然是人的触觉才能感觉得到,此处用了听觉语词与人的触觉搭配,这种语言的错位搭配,实现了“醒”的必要前提,因为“听见”会“醒”。
②“香味”是属于嗅觉范畴,“寻回香味”的错位搭配创造出一个优美意境,一对恋人寻回的不是香味,而是久违的爱情。同表美好,一个“香”字便可实现。
第三、动宾搭配错位
如:①“半夜三更还在讲电话,你没有勇气说出那句话”
梁咏琪《中意他》
②“我把梦撕了一夜,不知明天该怎么写”
阿杜《撕夜》
析:①在现实语言习惯中,“讲话”搭配,“打电话”搭配,“讲电话”这样的组合一般不用。在创作中,这是一种直观的描述,即对着电话讲话,故为“讲电话”。虽然“打电话”是日常用语,已经是约定熟成的,但不见得有“讲电话”来得直观。
②“撕夜”,“撕”是一个具体的动词,“夜”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撕”只能与“布”“纸”等可感的、相对单薄的、易碎的事物组合才会合理,它的发生才会有意义。看似荒谬,但能使人更能体会到别人在为追梦而所做的努力傅水东流后的痛苦和绝望的心境。
2、语义上的搭配错位及其艺术效果
语言是通过字、词和词汇构成的言语系列,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语义是语言的内在含义和意义,是语言字词基本单位的意向所在。从语义上看词语的搭配错位问题,即是直观的,又是内在的。(1)语义的扩大与缩小产生的错位搭配
如:①“我的世界开始下雪,冷得让我无法多爱一天”
张学友《吻别》
②“我把梦撕了一夜,不知明天该怎么写”
阿杜《撕夜》
析:① “世界”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我的世界”中的“世界”已经缩小为“心间”这样一个心理世界,这样的搭配使得抒情的主观性变得合理。
②“写明天”中的“写”是一个小概念,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手拿笔在纸上书写。但是要“写明天”,“写”的意义就扩大为“描绘明天”,让人联想到无数的美好与失败,感情无形中就升华了许多。
从搭配本身来说,此类搭配为大词小用和小词大用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词语语义的多棱化提供了前提,使汉字包含的思想内容更广,为汉字意思的丰富平添了一笔。
(2)语义相反或相对产生的词语搭配错位
搭配的语词在语义上的逆向化,与跟自己搭配的语词相反或相对而显现了词语搭配错位问题,矛盾却也不矛盾。例:
①“无论牵挂或悔恨都让我心酸,最悲哀的愉快遇见旧爱”
顺子《遇见旧爱》
②“回想那一天喧闹的喜宴,耳边响起的究竟是序曲或完结篇”
莫文蔚《阴天》
析:①“最悲哀的愉快”和“最愉快的悲哀”,“悲哀”和“愉快”本是语义相反相逆的两个词,放在一起相互修饰,似乎很矛盾,而恰恰就是这样的矛盾,表达了遇见旧爱时心酸又欣喜的感情。
②“喧闹的喜宴”,“喜宴” 本来是欢喜的、热闹的,但是“喧闹”包含着主人公内心的躁动和隐隐的反感,以乐衬哀,其真实的内心袒露无疑。
这些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激活了逻辑语法而开拓了一种新的艺术语境,托出要表现的思想,形成的新的语言意义尤为新颖,另类的艺术审美效果由此生成。
(3)语义的抽象化产生的语词搭配错位
例: “你恨自己是个怕孤独的人,偏偏又爱上自由自私的灵魂”
张学友《情书》
析:不直接表达爱上某人,而是将“灵魂”具化为某人,这种含蓄地让“爱”变为可能。
不论是语法上还是语义上的语词搭配错位,在以上的论述中可见这些搭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笔者认为:流星歌词语词搭配错位是正常语词在搭配的前进过程中发生的变异,虽然说不合理一定的语法规则,但用在日常生活说唱语言中却不失它独有的时尚性和创新性。
除了语法和语义上的搭配错位,在近几年来的流行乐坛中以歌词为载体显示的内容搭配错位已经开始出现端倪。
谭咏麟《披着羊皮的狼》、雷龙《猫咪爱上鱼》、汤潮《狼爱上羊》、陈瑞《白狐》等,把千古不能之事通过这样的错位搭配重新组合,叙述视角和叙述对象都发生了转变。这样,叙述语的使用便顺手拈来,强悍的现实感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希冀,实现了超越时空,跨越世俗的情仇情感诉求。
“尽管常规语言的起码要求之一是搭配得当,尽管搭配不当被人们视为一种语病,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却又常常自觉地在一定限度上打破语言常规,偏离语言规范,采取变通手法形成超常搭配,收到某种独特的效果。”⑤
四、关于流行歌词语词搭配错位成因的思考
流行歌词从产生到流传,无非受到两类人的支撑。那就是歌词创作者与音乐受众。
歌词的搭配错位现象大量出于青年词作者之手,存在于青年音乐受众中间。两者互相迎合,推动着这种歌词的发展、流行,成为搭配错位的歌词的绝对拥护者。
1、创作者:现代社会流行歌词的创作者多为年青人。
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小诗。词作者们在创作中继承了诗人的诗性精神,即歌词基本押韵,有韵律美却也不失意境美。在继承了的诗性精神的同时,个性心理也在影响着词作者的创作。许多歌词追求曲折艰涩,把寻常语言陌生化,大胆突破了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歌词的个性化就像现代的解构主义,在对常规语的大面积‘破坏’和‘重组’之间,以阻拒性的语言传统实现了其惯性的超越”。⑥在本文论述的歌词搭配错位中可见,创作者在作词时极大地发挥了个性化的自我展示,使歌词即兴化、自由化、陌生化和随意化,这样的创作作品为流行乐坛乃至文学界注入了一股欣欣活力。
2、主流受众:当今社会,流行歌曲的主流受众多为年青人。
电视、网络、音乐播放器等媒介的繁荣,使得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带着娱乐等多重性备受青年人的亲睐。在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这也算是个性绽放的表现方式,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即兴化、自由化、陌生化和随意化的歌词语言也正是这个时代的追求。社会的推层出新,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在青年人中树立,他们急于摆脱陈旧的观念来换取“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于是标新立异,追求人云我不云的个性。失意了,愉悦时都喜欢听听歌曲来抒发此时之情,带有即兴化、自由化、陌生化和随意性的歌曲便会成为其首选。
创作者的操作推动,主流受众的积极迎合,加之市场经济运作下商品性的催生,流行歌词搭配错位的大量出现以致流行开来已经不再新鲜。这些歌曲散发着时尚和青春气息而使人醉心,成为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流。
五、结语
在这个通信发达的时代,流行歌曲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流传,而歌词的语词搭配错位现象越发盛行。
许多学者表现出了恐慌,纷纷发表文章加以批判。综合起来,都是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进行阐释,如:费良华《流行歌曲歌词的语法规范》、贺又宁《评析某些流行歌词》等,她们担心这种错位现象会使语言的组合规范化受到忽视,从而造成语言表达的混乱,进而冲击市场。相反意见则认为,语词的搭配错位超出了语词表面的内涵而引出了更深远的外延,张鹭《流行歌曲歌词语言的超常搭配》就从修辞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了这一问题。也有夹在两种观点之间的观点,在肯定的同时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如:孟昭泉《流行歌词的个性化》。的确,有些流行歌词在追求“新”的同时,非理性地强行把两个完全不能搭配在一起的词进行“联谊”,是不可取的。
艺术效果并非完全脱离理性。基于它的理性特质,本文立足于理性的错位搭配进行分析并认为:流行歌词语词搭配错位是正常语词在搭配的前进过程中发生的变异。对于理性的搭配错位现象从出现到流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形态表层来研究。笔者认为,正确对待并挖掘其中体现的艺术魅力及产生的原因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从这个观点出发进行了浅析,得出,流行歌词语词的搭配错位从出现到流行是社会时代性的催生,符合着社会心理。它凭借突破和创新,显示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而鹤立鸡群,使创作者一展才华,也给受众阳光雨露般的滋养。于是,它在流行歌曲乃至日常用语中具备了不可抵挡的生命力和爆发力,平衡了市场供给且日趋繁荣已不足为奇。
注释:
① 张藜《诗歌之路》[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8 ②③刘天礼《流行歌曲创作与演唱》[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④⑤杨绍林《超常搭配在特殊语言中的修辞效果》 [N]成都师专学报文科版 1994 ⑥孟昭泉《流行歌词的个性化》[N]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7
第三篇:企业文化中人本管理艺术
企业文化中人本管理艺术
摘要:企业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客观地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极大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反之则将削弱企业的组织功能。而人本管理正是极其优秀的企业文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进入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将由以实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管理转变为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实质上既是一个管理学研究的老问题,又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新问题。管理理论的发展,在经过三个阶段之后已出现了第四阶段,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本管理;内涵;精髓;
一、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人本管理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美国的管理学者在学习借鉴、考察日本企业经营成功的经验
后提出的,在此之后引起了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管理学界和工商界管理者频繁使用的词汇。企业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传统风俗、精神风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组织与活动等。如今,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下,把人看作生产经营中的“第一要素”已是管理者与经营者的共识。人才是企业的核心和支柱。重视人的价值并努力创造条件促成人的价值的实现和通过人的价值的实现来达到企业的价值的实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中心任务。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企业员工的意识和行为,从而达到以激发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管理思想 二:管理学中人本管理的发展
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统经验管理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到现代管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进一步加深。这都对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了市场调查与预测,开展民主管理、应用运筹学、实行系统管理等,促进了管理学在思想内容、组织方法、形式手段等方面更快发展。企业改革拉动并促成了现代企业的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带动了企业理念的更新和观念的变化。就企业管理而言,企业重组、整合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的功能、模式和方式也由新的理念引发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现代企业管
理是管理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现代化建设的提速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企业管理本身的质的变化也越来越显著,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本化追求就是最明显的变化。
传统企业管理认为,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机器之类的物来看待,企业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高科技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敏感到了企业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于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本管理应运而生。
三、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 1.人的管理第一
企业管理,从管理对象上看,分为人、物及信息,于是企业管理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特质。企业的赢利性目的是通过对人的管理,进而支配物质资源的配置来达到的。基于这种考虑,企业管理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人本管理,以及对人本管理的演绎和具体化。2.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东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为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
激励是一个领导行为的过程,它主要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在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活动过程。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引起动机,所以它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必须是领导者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刺激人的未满足的需要,诱发人的“潜在的需要”,一旦潜在 的需要变成现实的需要,就会引起动机。人的需要,有精神的和物质的,因此外部诱因也应有物质的和精神的,我们应该用不同的诱因刺激人们相应的需要。激励的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管理要求,按目标要求行事。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中生产、生活,就必然要同其他人结成一定的关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1)人际关系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人际关系,会影响到组织的凝聚力、工作效率、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
(2)企业管理和谐目标的三个层次的涵义。实行人本管理,就是为了建立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达成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一致性,以实现企业成员之间的目标相容性,以形成目标期望的相容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所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5.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能否培育团队精神,把企业建成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有系统配套的措施。必须着眼于以下几点:
明确合理的经营目标。我们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把经营目标、战略、经营观念,融入每个员工头脑中,成为员工的共识。为此,我们必须把目标进行分解,使每一部门、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承担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把每一部门、每一个人的工作与企业总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组织的核心,一个富有魅力和威望的领导者,自然会把全体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
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即通过简历有效的物质激励体系,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企业命运共同体。
引导全体员工参与管理。这样企业能够做到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直接参与各种管理活动,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还贡献智慧,直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四、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
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本管理的内涵有: 1.人文精神:促进人与组织共同成长。
传统科学管理是一种理性管理,它认为人生存的目标,就是获得最大的报酬。对现代员工而言,工作的主要目的已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员工“价值体系”中所推崇的那部分价值。员工是否能够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完成该项工作,取决于该员工价值体系对这项工作的认同程度。[1](P45-47)人本管理,通过与员工的沟通交流可以基本了解员工的价值体系,通过观察他对突发事件和对影响自己利益事情的态度,来进行判断。2.人性思考: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全球500强企业为您服务公司总裁波拉德认为,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且帮助他们发展,去追求卓越,这才是企业成功经久不衰的秘诀。人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企业要想得到源源不断的持续增长力量,首先必须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在人性化管理下企业员工被激发出的创造力,正是这样的动力源。3.人生关怀;关心生活,交流情感。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有多种需要,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他们工作的动机,也是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因素。人类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本管理相信并关注上述关于人的各种需要,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充分肯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注
意员工的喜怒哀乐,关心员工的生老病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4.人员激励:发挥潜力,人尽其才。
激励在管理中广泛采用,并切实有效。人本管理,就其职能而言就是科学地运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不同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5.人才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人才开发,作为企业人本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随着企业改革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增大以及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应及时地考虑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人才,聚集人才。首先,要广泛地选拔人才。企业应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企业现有人才的潜力,有效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千方百计地把人才选拔和发掘出来,为他们展示聪明才智提供机会,从而激发人才对企业工作的高度热情与献身精神,提高企业效益。其次,积极地培养人才。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造就大批新的人才。最后,要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条件,创造岗位平等竞争的环境。人本管理注重人的价值,注重内协外争效应,注重人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并举,因而代表着管理发展的未来和方向。
五、人本管理的精髓
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研究人本管理多年,陈教授把人本管理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即: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我认为,这就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与最高宗旨。根据我肤浅的理解,阐释如下: 1. 点亮人性的光辉
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就是更人性化的过程,是人的本性不断升华的过程。人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懒散、消极、阴暗的一面,问题在于如何诱导。点亮人性的光辉,是管理的首要使命,即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所谓真,就是要做一个真实的人、真诚的人、真正的人,即真实地对待自己,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也真诚地对待别人。所谓善,就是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而且爱别人、爱企业、爱国家;关心人、关心集体、关心大局。所谓美,即对美好的理想、愿望、事物和事业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是人的本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的追求的最高层次。2. 回归生命的价值
对于人生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金钱、官位、奢侈、淫欲,可能是有些人的追求,但绝不是有意义的人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
(1)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是人性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一个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会产生一种自尊的意识,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
责。
(2)合理的人生定位。社会是由许多人构成的,他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谁活得更有价值,在于他是否尽职尽责地去演好那个角色。对于企业与员工关系来说,首先,员工不是工具,而是人,是大写的人,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其次,精心设计每一员工最能发挥其专长的岗位,使之能人尽其才,各得其所。(3)实现自身的价值。把自己融于工作与事业之中,干出一番成就。有这种追求的人,常常是视事业为生命,视工作为乐趣的。(4)积极奉献于社会。人生不仅应追求个人需求,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更应积极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的最大快乐也在于奉献。正如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的:“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于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心力的时候”。3、共创繁荣和幸福
企业是人的集团,企业是由全体人员共同经营的。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每个员工都有一种“这是我们的公司”的意识,如果企业经营者把员工看作是同舟共济的“伙伴”并“以感恩心创造和谐”,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是一个成功的企业,是一个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的企业。把个人生命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敬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它能使员工心甘情愿地努力工作;其次,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了解公司的目标和发生的种种问题,使每一员
工和总经理一样,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为企业贡献劳动而且贡献智慧,形成“千斤重担千人担,千人工厂千人管”的管理格局;再次,让员工与企业共生共长,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在共同创造的繁荣中共同获得幸福。
六、人本管理的机制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二者相辅相成,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5.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此同时,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6.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指两种环境因素: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人的大半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必然会影响到人的心境和情绪。提高工作条件和环境质量,首先是指工作本身水平方向的扩大化和垂直方向的丰富化;其次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必备的工具、设备、器材等的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再次则指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七、人本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具体体现
人本管理是以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和企业人文环境为基础的,其宗旨是尽量发挥人的文化性作用和满足人的本性的需求。企业人本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的发展。21世纪企业的生存发展,取决于如何构建应变能力和发展技术创新能力,而关键在于如何建造一个“学习型”企业,建立一套学习管理机制;将成为企业兴衰的生命线。
2.对待用户。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要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中心,不仅提供品质好的产品,还要提供个性及多样化的服务。
3.对待生产。生产过程需要按照用户要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进行组织。采取精细、准时、柔性等方式进行生产。
4.对待管理职能。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劳动组织机构发生新的变化,例如在企业人员构成中,生产操作工人、技术开发人员、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比例发生结构性变化。而更为深刻的是管理职能的变化,从监督与控制向事先周密计划及服务协调转变。
5.对待员工。把员工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主题:一是员工参与管理,建立一种“民主企业”模式;二是以多鼓励、多包容、少惩罚的态度对待员工。作为一种能否“孵化”的评价标准,一方面奖励创新成功者,一方面不惩罚那些因创新风险而遭挫者;三是根据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及层次制定培训计划,帮助员工个人发展。
6.对待企业竞争。采取合作竞争或联盟合作,有利于企业快捷地抓住市场机遇,充分利用先导网络信息技术和不同企业优势的整和作用,组成互利互惠、协同作战地“联合组织”,如联合生产型联盟、销售合作和产销合作型联盟、研制开发型联盟、策略型联盟等,有的甚至产生在激烈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结合,为企业创造发展机会。
7.对待产品设计。注重人性化和“绿色”化设计,不符合人的本性需求和环保要求的产品将被社会淘汰。
8.对待组织形式。人本管理的组织形式应是灵活的、应变能力强和响应速度快的网络式结构,能以多变的组织方法适应集中与分散、紧密与松散、近期与长远、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及集体性等诸方面的选择与组合优化。
9.对待企业文化。人本管理构建以人为支点的组织文化,上下级之间分享信息、分享权责、分享荣誉、形成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帮助人、培养人的管理文化。结 语
企业之间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则是管理水平的竞争,而人本管理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管理模式,既是一种管理哲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从而帮助员工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构筑了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罗贝尔·萨蒙:《管理的未来——以人为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兰邦华
《人本管理》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李兴山、刘潮:《西方管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北京现代出版社,2002
4、刘海莆、刘潮:《现代企业管理》,北京现代出版社2003
5、刘光明 《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第四篇:表扬 ——英语教学中的艺术
表扬 ——英语教学中的艺术
表扬和批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强化手段,可以说,每个教师,在每一天的教学中,都在或多或少的运用着表扬和批评。表扬是一种奖励行为,是对学生好行为的奖励,对他们坚持下去的鼓励,而批评是一种惩罚行为。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
“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我们做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有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能成材,我们是在尽心尽力地教,可他们不学啊?有的时候真恨不得能代替他去学。通过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会议精神,我明白为什么学生不愿学习?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不喜欢这位教师,所以他更不会去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教师啊?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有些孩子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或与家长、同学或教师发生矛盾等,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于学习。
2、有的时候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有的时候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还有的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时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
6、还有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很重要。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 首先要做好课前三备,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接着要在课堂上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所有的教学活动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40分钟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所以我们必须要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把具体任务交代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控制注意力。当然还要多创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活动,比如:旁敲侧击法、目光暗示法、变换声调法、行为知道法、心照不宣法、小组长管理法等等。
其次,在英语学习上,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作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障碍,走向成功。因为焦虑、忧愁、挫折感等心理上的负担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处于心理抑制状态,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鼓励、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以下做法可以借鉴:
一、建立尊重、信赖、喜爱的师生关系,激发积极情感。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相信自己,树立自信心。
二、采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克服英语“难学”心理。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
三、抵制挫败感,让学生经常有成功的体验,它能极大的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可以经常帮助学生制定近期、中期和终极目标,不断促进自信。
四、改变测试形式,避免测试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可采用表演英语剧、编故事等。
只有减轻学生过重的心里负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全面尊重学生,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第五篇:体会战争中的艺术
体会战争中的艺术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触书生感,果真是触书生感。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在托尔斯泰的这部著作中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慢慢体会。从微观来说,这部小说中描写了很多战争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宏观来看,小说刻画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小说的人物刻画中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比埃尔,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迷于奢华糜烂生活而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
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依旧正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还受了伤在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活力的娜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个主人公比埃尔是一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轻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俄国上流社会的瞩目人物。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比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自卫战争中,比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最终他被俄国普通大众人民深深的感动。在俄国人民的打击下,法军溃败。比埃尔被游击队救出,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婚之后,他参加了秘密组织,娜塔莎也成为了一个贤妻良母。
《战争与和平》教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人生的启发、心灵的慰藉以及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比埃尔这个人物,并且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也很可爱,不过略微显得轻浮了一点,所以一经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也成熟多了,但同时她也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比埃尔的那种宽容的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战争与和平》它不是传奇,也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传记。《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的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称它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尔斯泰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久仰其鼎鼎大名。这次有幸拜读了他的作品,终于让我领教了他的大师级水平。
为什么非要有战争呢?不论是正义或非义,一切战争的进行与结果都是血腥、残忍、灭绝人性的。当人类为了某种利益或为了满足内心的某种欲望,他们挑起了一次又一次战争。在血溅兵刃和炮火冲天中,无辜的生命被屠杀,平静的生活被打破,美丽的家园被支离,我们的国土被践踏,被蹂躏!战争就像一条吐着信子的毒蛇昂然穿行于世界各地,每一个角落里它都散布下仇恨的阴影,看到这种毒蛇就应该在它滋生前扼杀。
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充分的写出了因为战争而受苦受难的俄国百姓的生活。充分的写出了大家对作战争的厌恶。然而,战争的残酷和现实性令他们无可选择;战争的戏剧性又令他们时喜时悲。
可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和平年代里的我们无须牵挂流弹的侵袭,警报的骤鸣,然而和平年代里依然有着硝烟的火药味,例如,当代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种种竟争压力;已介不惑之年的成年人所惮忌的企业亏损下岗问题;永远作为世界焦点问题的地球环境污染,还有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正日趋衰老、颓败;还有世界局部地区依旧进行的局部战争。
于是,在和平年代里我们依然期盼和平,呼唤和平,维护和平。爱自己的同时也去爱这世界,爱这人间,尽管生活有时会欺骗你。
虽然和平的年代不需要让我们为战争牺牲,但那从无数牺牲中总结出来的不变的意志与信念是万万不能由我们来放弃的。只有把握住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凭借坚强的意志奋斗、拼搏、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才能理直气壮的对自己说:“我成功了!”
当然,有机会的话我将尽可能地多读一些关于战争的书,也许会读出更多战争的其它意义。为了更好地在这和平的国度里生活,但愿人人都热爱生活,热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