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
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海洋与渔业发展,围绕渔业发展、渔民增收、渔区和谐,坚持生态渔业、高效渔业、都市渔业的发展思路,正确地处理了海域开发与保护、利用、管理的关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其突出表现为:
一是沿海环境得到整治,海域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为了做好迎奥运的准备和加强海域使用管理,今年共投入4000余万元清理了小麦岛周边海域海上养殖,加强了海域保洁和海上安全保卫工作,为奥帆赛创造了优良环境,得到了奥帆委和市政府的表扬。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地使用海域,今年对全区海岸带进行了测绘,准确地掌握了我区海岸线的地质、地貌等基本情况,为今后使用好海域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海洋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力度加大,渔业资源得以保护。区、街、社区三级共管模式的确立,有效遏制了沿海一线乱圈乱建行为。通过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做好渔船年检、安全生产培训和联合执法活动,提高了渔民法律意识,休渔期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三是渔业技术支撑力量增强,技术推广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了大西洋浪蛤、深水大网箱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我区 1
渔业发展出现新格局。通过邀请专家举办渔业科技培训班,促进了病虫害防治和创建无公害养殖基地和水产良种场基地工作开展,全区水产养殖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是海洋渔业基础建设获得新突破。通过近年来的积极争取,沙子口中心渔港项目已获国家农业部立项,争取资金2500万元。沙子口中心渔港的建设,将带动我区海洋渔业经济和旅游业、餐饮等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全区群众性渔港建设进展较快。今年投入财力100万元,补助维修了青山、黄山、会场、仰口、雕龙嘴、南姜6处群众性渔港码头,全区海洋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1、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执法力量相对不足
我区目前海上渔政及救助船仅有1艘,目前有海上执法人员13人,难以担负起我区广大海域的海上执法和救助任务,海上安全生产形势仍不能掉以轻心。群众性渔港码头虽正在积极修复,但仍有5个码头亟待维修,正在修建的群众性渔港码头也大多处于维持原状的水平,沙子口渔港建成前还不能达到避风港标准,我区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状况并未彻底改变,保障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2、传统渔业生产方式落后,渔业资源利用有待提高 我区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以户为主,大多数渔户没有资本上或生产方式上的联合。这种生产模式与所具有的资本、技术密集,生产技术标准化以及营销专业化的特点的现代渔业相比,不具有任何的优越性,生产和营销存在很多困难,在缺少能使广大渔户致富和实现增收的养殖品种(如上世纪80年代的扇贝品种)的情况下,要普遍实现农民致富或增收非常困难。因此,如何采取措施引导渔民改变传统生产组织形式,从而突破渔民增收的瓶颈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我区除部分海域受政策影响难以进行养殖作业外,还有大片的海域(主要分布于沙子口和王哥庄)环境好、无污染,很适合发展海上养殖。但目前,大规模海上养殖仍受到资本、技术及风险等影响,养殖区域也局限于海岸池养或海域表层,海域的中层、底层绝大数未利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好海洋资源需深入研究。
3、渔民转业及部分渔民的增收问题亟需继续予以关注 我区从事海洋渔业的社区有32个,从业人员9600余人。多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广大渔民的收入并没有大的增长,还有些长期徘徊不前,如何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渔民从事其他产业需认真研究,尽早规划实施。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韩麦岛片区的渔民,沿海整治后虽然目前比较稳定,从长期看,由于大多数渔民年龄在35周岁以上,且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其他劳动技能。因此,今后长期的生产生活问题仍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
三、意见建议
1、切实抓好以沙子口中心渔港码头为重点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以沙子口中心渔港码头建设为契机,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安排区财力投资计划和预算,保证建设资金及时足 额到位,确保能够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由于中心渔港建设会对经济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要尽早做好水产品冷藏、深加工以及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规划工作,促进这些产业快速发展,为渔民转业增收提供条件。
群众性渔港建设要继续抓紧抓好,尤其要充足安排好补助资金,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当前,港东码头建设进展顺利,并将对其周边渔业发展起到积极拉动作用,也将促进渔业安全生产。应在继续抓好当前建设同时,积极做好其三期规划及建设,以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要加大海洋救助设施建设,解决大马力船只救生设施和大功率无线电的配置,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2、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高全区海洋与渔业产业发展水平与效益
全区渔业生产在全区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占农业总值的85%左右),其发展情况也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市海洋功能区划批准后,争取我区海洋规划早日获得批准并实施,使全区海洋渔业发展建立在科学、法制的轨道之上。要采取得力措施,从政策和资金上
引导渔民转变生产方式,适应现代渔业生产需要,提高渔业生产专业化水平。
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力争培育、引进一些投资少、风险小的新品种,提高渔民养殖的参与面,促进渔民增收。要制定相关奖励扶持政策,大力推广底播增殖技术、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调动渔民从事海上养殖的积极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建设人工鱼礁,改善渔业发展环境,发展海上旅游和垂钓等新型产业。
3、促进渔民增收,切实解决部分渔民的转业和再就业问题
渔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宜于广泛养殖的品种引进,渔港码头的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都有助于推动渔业发展和促进渔民增收,要积极研究,切实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渔民转业既能够拓宽渔民收入来源,也能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区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全区渔民劳动力资源状况,进一步提高渔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尤其要做好麦岛片区渔民转业和生活保障问题。要采取创业补助和各项费用减免政策,促进他们自主创业,积极从事个体和私营经济。
要研究政策,实现龙头企业发展与渔民增收的相互促进。使龙头企业不仅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者,成为科研院所与农户间联系的纽带,更应该成为渔民致富和增收的带动者。
第二篇:某市海洋与渔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某市海洋与渔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市地处闽东南沿海,与金门、某省隔海相望,拥有===公里海岸线(占泉州市海岸线的==%),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万亩浅海滩涂。(由网提供dw.)是多种鱼、虾、蟹、藻等水产品,发展海洋与渔业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优势。加快海洋与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高效生态渔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效途径。
一、海洋与渔业开发现状
====年,全市海洋产业产值突破亿元,滩涂养殖面积已达到万亩,产量万吨,实现产值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超过元,比全市农民收入高出====余元。已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精细化工、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捕捞、海洋旅游休闲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和以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二、发展目标与途径
晋江发展海洋与渔业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渔业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坚持速度效益并重,膨胀总量,提高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浅海、滩涂和荒碱地,规范海域使用制度,确保海域使用有序、有偿、有度;加强内引外联,推进渔业产业化。充分利用晋江良好的生态条件,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确保生产的产品达到绿色标准,尽快把晋江建成生态绿色渔业经济区,促进高效渔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创新思路。(由网提供dw.)充分认识海洋在我市经济发展和生态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好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的各项职能,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是实现海洋与渔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用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统筹全市海洋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好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措施,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进程,形成海洋渔业、港口建设、海洋生物开发、交通旅游诸行业协同发展的海洋产业格局。把近海捕捞和海水养殖、水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结合起来,把海洋渔业和渔业二三产业、传统产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促进沿海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高渔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起来,把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加强海洋经济发展和加强依法治海结合起来。
(二)落实政策,加大扶持。首先,从实际出发,做好结合文章,制定鼓励引导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政策措施,帮助群众开发荒地、荒滩和浅海资源。对主要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市场的培育,在资金投放、土地承包、个税征收等各个方面要给予优惠;对有利于渔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项目实行立项、资金、技术服务优先扶持;对水产良种的引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的资金投入要优先安排。其次,推进渔业合作经营。推行以生产者为主体的渔业开发投入和经营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渔民建立渔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强化服务,提高生产者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再次,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外商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渔业开发,形成渔业开发的巨大合力。
(三)依法行政,加强管理。一是依法严格规范海洋开发管理。(由网提供dw.)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和海域使用审批制度,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度,各类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严格实行涉海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解决纠正化整为零审批、违轨审批、越权审批和重复审批行为。依法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严格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某省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依法按比例上缴征收的海域使用金,维护国家海域资源收益权。正确处理好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经济发展、渔民利益的关系,将海域使用金征收的目的和主旨统一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上来。二是扎扎实实开展执法实践活动。依法查处违法用海、非法采砂、污染用海等破坏海洋资源环境的行为,推进依法管海进程。加强执法约束,规范执法行为,切实贯彻执行好“缴罚收支”制度。强化海上执法协调,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责,强化措施,制定预案,构建海上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三是全面加强渔业生产的规范和管理。进一步落实伏季休渔制度,促进海洋与渔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依法打击电、毒、炸等危害资源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加强对饲料、鱼药等渔业投入品的管理,建立渔业投入品和渔业产品准入制度,开展渔业产品质量监测工作,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加强对非法养殖用海的清理,规范养殖行为。建立水生动物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带病”海产品进出口管理,规范“餐桌污染”检查机制。
(四)加强领导,科学决策。(由网提供dw.)一是充分认识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及其重要意义,动员全社会形成巨大的合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科学决策,用市场经济手段解决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落实各项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工作重点放到规划布局、政策推动和技术服务上来,搞好督导协调。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滨海城市”建设的力度,加
第三篇: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
关于加强海洋管理与发展现代渔业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1-11-
5信息来源: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侯英民
主任、常务副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省人大常委会议专题听取并审议海洋管理与现代渔业发展情况,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准确把握,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我受省政府委托,将我省加强海洋管理和发展现代渔业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
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345公里,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潜力和空间所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渔业工作。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到沿海地区和内陆湖区、库区视察,检查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立法调研和执法监督,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海洋与渔业事业科学发展。全省海洋与渔业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海洋管理工作连续多年荣获全国特等奖,渔业经济和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海洋经济成为全省最为活跃的经济板块。2009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150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2%,“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18.3%,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1.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6.7%提高到18.2%。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成为增强我省国民经济总体实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新生力量。
——海洋开发利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积极发挥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全省海洋开发从浅滩向深水、从海面向海底、从近海向远洋不断迈出新步伐。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全省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用海项目8780宗,面积31.4万公顷,其中建设用海面积7970公顷,为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核电工业、跨海桥隧、滨海旅游等380余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提供了用海保障,项目总投资额达4000多亿元。在依法严格管海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围填海,减轻了耕地保护压力,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据统计2009年全省审批填海造地面积占沿海37个县市区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5%。海域使用为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集中集约用海的深入推进,今后建设用海的比重还将大大提高。
——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好。2009年近岸海域清洁、较清洁海域面积达2.23万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总面积的86.7%。已建立各类海洋与渔业保护区75处,总面积达0.7万平方公里,占近岸海域总面积的26.7%。保护区数量和面积都居全国首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山东海域每年的碳吸收能力达430余万吨,仅贝藻养殖每年抵减全省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近100万吨,是我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现代渔业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全省水产品产量753.6万吨、产值798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4.7%和13.4%。水产品出口额33.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和全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的1/3。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渔业产量、产值及出口额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渔业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基本需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09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9565元,比2005年增长32.8%。渔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
善,以渔港和重点渔区为依托的特色小城镇迅速兴起,建成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新渔村。一些有实力的渔业企业实行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并通过兼并周边农村带动农民共同致富,涌现出“好当家”、“东方海洋”、“蓬莱京鲁”等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
近年来,我省围绕加强海洋管理和发展现代渔业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振兴海洋事业作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历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洋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以海洋渔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迅速发展。顺应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我省实施了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滨海旅游四大建设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海洋经济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思路目标。特别是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山东,作出了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这是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胡总书记重要指示,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省五大区域带动战略的主体战略,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政策意见,编制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方案,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各沿海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建
立强有力的领导推进机构,谋划区域蓝色经济发展定位,争取率先突破,蓝色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海上山东”的提出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标志着我省不但对海洋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且是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展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二)转变管海用海方式,优化海域资源配置。近年来,我省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转变管海用海方式,积极运用海域使用杠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为我省经济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全面贯彻落实《海域法》,严格实施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相衔接的三项基本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积极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省政府出台了包括放宽海域使用金分期缴纳起点、加快区域用海规划审批等十条优惠政策,对全省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认真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优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对国家深潜基地、海阳核电、青荣城际铁路等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主动协调,靠前服务,保证了这些重大建设项目用海需求。同时,严把海域使用审批闸门,坚持“六个不批”,即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不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不批、相关利益关系未处理妥善的不批、对渔民补偿安置不到位的不
批,未优化围填海工程项目平面设计的不批,保证了用海项目质量。
针对传统用海方式“分散、粗放、低效”的突出问题,坚持全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科学用海新格局,积极探索集中集约科学用海的新路子。近3年来组织上百名有关领域的专家,全面勘查、反复论证,在避让和保护重要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坚持海陆统筹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要求,集中连片适度开发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规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9大10小”集中集约用海区。初步匡算,用海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以上,按照相邻土地价格,保守估计可产生1000亿元以上的土地收益,形成7000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在集中集约用海区的建设布局上,改变顺岸平推、筑坝连岛等严重影响海洋环境的落后方式,大力推行离岸人工岛空间架构。目前,我省集中集约用海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其中有“5大2小”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省级预审,潍坊滨海新城、董家口港口物流产业聚集区、蓬莱西海岸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已经上报待批,龙口湾临港高端制造业聚集区建设用海规划已经国家批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今后几年内,随着这些集中集约区域用海项目的实施,将产生一批海洋产业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结构合理、集中度高的海洋经济园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优化和提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版图,极大地增强我省经济综合实力。
(三)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关系,大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保优先,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环保工作考核目标。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和防灾减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网络。重点对近岸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排污口、海水浴场、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以及海洋工程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异常变化,为海洋经济建设和沿海居民生活提供服务。制定了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啸、海上溢油等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了2008年青岛奥帆赛区浒苔突发事件,确保了奥帆赛成功举办;抗击去冬今春严重的海冰灾害,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严把用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关,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海岸与海洋工程项目实行严格的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海洋环境保护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近三年全省否决和调整建设用海项目30多宗。对集中集约用海区域实行统一编制用海规划、统一组织论证评审、统一审核上报,有效地解决了单宗项目环评可行而多个
用海项目叠加造成海洋环境影响不可行的问题。坚持保护与生态整治并举,实施了胶州湾、莱州湾生态整治工程,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水生生物养护、重点生态功能区修复等手段,促进了近海环境状况的改善。积极开展破损岸线整治修复,沿海地区结合滨海城市建设、旅游度假区和经济新区开发,已整治岸线50多段400多公里,打造了一批特色海岸,美化了沿海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和形象。地处青岛烟台交界处的丁字湾,面积143平方公里,目前严重淤积,拟通过“退滩(池、坝、淤)还海”,打造高端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使现有海域面积扩大50%,形成水系通畅、海上人工岛群合理布局崭新的自然景观。
(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我省将发展渔业经济、改善渔区民生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适应国内外市场对水产品需求多样化、高端化的趋势和渔业资源变化情况,坚持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渔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外向化、科技化、产业化“六化”战略,加快建设以山东半岛为主体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一是坚持养殖业调“高”、捕捞业调“远”,加工业调“深”,促进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水产养殖业向优质健康化发展,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海参、海带、河蟹等十大主导品种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17.5%,产值占全省渔业总产值的45.3%,仅海参、扇贝、对虾三个品种年产值分别达到110亿元、50亿元、40亿元。把发展淡水渔业作为渔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加快湖库区及沿黄地区渔业综合开发,推广“上粮下鱼”、“渔藕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2009年全省淡水渔业产量达127万吨,产值147亿元,已成为内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大力保护近海资源、稳定近海捕捞的同时,积极推进海洋捕捞业向远洋拓展,目前我省从事远洋渔业和到日韩专属经济区水域生产的渔船达990余艘,功率达32.9万千瓦,占全省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的23.5%。推进水产品加工向精深化提升,在进来料加工和本地产品加工向多品种、精细化发展的同时,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海洋特效药品、海洋化工产品乃至海洋纺织品迅速发展,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目前,我省水产加工产品已发展到鲜活、冷冻、即食、保健等19个门类3000多个品种,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积极拓展渔业生态、文化及社会功能,文化休闲等渔业新兴产业快速兴起。
二是努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立足源头治理、全程监管,从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环环相扣、综合施策。全省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169处,健康养殖示范区、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总面积的40%以上。大力提高渔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全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610多家,占全国的24%。建立规范化的渔民专业合作社390余个。品牌渔业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连续4年由省政府领导带队的山东渔业十大品牌全国推介活动,效果明显,全省各地渔业品牌推介活动十分活跃,“胶东刺参”、“黄河口大闸蟹”、“微山湖乌鳢”等山东品牌水产品知名度、市场价值和占有率明显提高。
三是实施了一批渔业重点工程。围绕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强渔港、海洋牧场、标准化池塘改造、良种工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等渔业基础建设,“十一五”以来中央和省渔业基本建设项目达135个,总投资60亿元。2005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各级已累计投入修复资金达12亿元,共在沿海及内陆湖泊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30亿单位,建立了61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39处人工鱼礁示范区,直接投入产出比平均达1∶20以上,回捕增殖放流资源已成为我省近4万艘中小马力渔船的主要生产门路。实施“五百万亩标准化生态鱼塘整理工程”,在沿海、黄河三角洲、沿黄及内陆湖库区实施规模化的渔业开发,形成了一批10万亩、30万亩集中连片的现代渔业示范区。实施“平安渔业工程”,着力完善渔业通信保障、渔船监管、抢险救生等安全生产保障体系,渔业安全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四是不断增强渔业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围绕发挥科技优势,努力构筑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全省已建成省部级以上海洋与渔业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和遗传育种中心60处。围绕优势主导品种选育、健康养殖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海洋与渔业“973”、“863”计划项目;突破了半滑舌鳎、星鲽人工繁育技术难关,选育出了“黄海2号中国对虾”、“东方3号杂交海带”等一批新品种,主要养殖品种发展到70余个;攻克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鱼病等技术。“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取得渔业科技成果40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40多项,渔业科技贡献率由2005年的60%提高到2009年的65%。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和新型渔民培训工程,2005年以来主推了海参、南美白对虾等18个品种和微管增氧、池塘生态养殖等25项新技术,辐射养殖面积16.6万公顷;经省级培训的新型渔民达23万人次,有效提高了渔民的整体素质。
(五)积极推进依法管海(渔),保障了海洋与渔业经济有序发展。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与渔业立法工作,根据上位法规定,围绕制约海洋与渔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立法调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2001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4部海洋与渔业地方性法规、3部省政府规章和一系列配套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基本构建了我省海洋与渔业领域依法行政的法制框架。《山东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是全国出台的第一部海域管理地方性法规,创立了海域使用规划、海域使用预审等12项管理制度,有力推动了海域使用管理从无序、无度、无偿向有序、有度、有偿的转变。《山东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首开我省地方性法规听证先河,并在科学开展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海洋和海岸工程管理方面建立了法律规范。《山东省实施〈渔业法〉办法》、《山东省渔业港口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对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加强渔业港口、渔业船舶和渔业安全生产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大对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和执法监督力度,加强执法情况监督检查,推动了公正、规范、文明执法。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学军建队”和执法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保障蓝色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碧海”、“海盾”、打击非法盗采海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伏季休渔和打击非法捕捞等专项执法行动,2005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执法行动500余次,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8万起,维护了全省海洋与渔业发展秩序。高度重视渔业安全工作,从基层和基础工作入手,狠抓预警预防、抢险救助和互助保障三个关键环节,创新渔业安全基层管理模式,每年组织渔业安全生产百日大检查,开展渔业互助保险,全省已建立县(市、区)、渔业乡镇、渔村安全管理组织2190个,近5年来共救助渔船和其他行业船舶519艘、2890余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92亿元。全省渔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我省海洋管理和渔业发展来说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压力、矛盾和挑战。
一是海洋与渔业蕴藏的巨大优势和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海洋是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能力的检验。从总体上看,海洋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深海大洋矿产、能源开发尚未起步,辽阔的海底资源利用还很薄弱。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精密仪器制造等海洋战略性产业前景广阔,但目前规模还比较小。科技对海洋产业的巨大引领作用尚待发挥。
二是海洋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加大。尽管近年来持续坚持打造近海海底森林和实施渔业资源修复,但因环境影响等因素,近海水域“荒漠化”趋势严重,我省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由上个世纪70年代的400余种减少到目前的110余种,多数经济鱼类资源已难以形成“渔汛”,主要捕捞品种呈低质化、低龄化,一些珍贵生物资源绝迹或濒临绝迹。近海局部海域环境污染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2009年重点监测的78个入海排污口中有85.9%的超标排放(国家海洋局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陆地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入海,造成局部海域环境不堪重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高,生态系统结构失衡,赤潮、浒苔、溢油等海洋灾害增多。
三是海洋与渔业发展和管理体制机制面临新挑战。海域使用权物权化程度还比较低,“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良性循环机制有待于完善。海陆统筹共同防治海洋污染、实施重大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机制尚未形成。渔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高,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较大。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机制尚未建立,市县大部分渔政海监、船检港监队伍还未纳入或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渔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基层渔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完善,推广人员严重不足。渔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很大,渔港毁损严重,老旧渔船多,养殖池塘建设标准低。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渔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占、渔民“失海”、“失水”问题比较突出。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和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海洋管理和现代渔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把握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管海用海和建设现代渔业为首要任务,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和实施渔业“双十工程”为重要抓手,强化海洋事务综合协调,统筹海洋开发与管理,推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化规划编制工作,高起点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开展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力争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开展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本次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成果将是我省到2020年海洋经济布局的法定依据,事关重大。将精心研究,科学论证,谋划好发展蓝图。同时,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实施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岸与海洋空间布局规划、海岛保护规划等海域海岛使用相关规划,科学指导岸、滩、湾、岛、海开发与保护。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蓝色经济园区。集中集约用海是我省海洋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对于海洋领域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将坚持深度论证、深度规划、深度对接,把集中集约用海区域打造成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聚集区、蓝色经济区的实验区和示范区。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完善全省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提高海域管理现代化水平。按照“取之于海、用之于海”的发展思路,探索海域使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物权化,规范发展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抵押贷款等业务,推动海域使用权依法有序有偿流转。
三是实行海洋环境保护与整治并重,探索海洋环保重大举措。进一步完善海洋环保在生态省建设中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海洋环保工作责任。加强海洋环保基础和能力建设,搞好海洋环境监测和影响评价。积极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山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抓好一批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加快建立海陆一体化污染联动治理机制,加大陆源污染排放和海上污染控制力度,实行严格的海洋环境保
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力度,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类型齐全、管理完善的海洋保护区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积极做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环境赔偿补偿机制。
四是实施现代渔业建设“双十工程”,努力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围绕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大力推进渔业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培育山东十大渔业品牌。组织实施《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抓好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加快规划和建设全省现代渔业园区,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基础保障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完善水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进一步完善现代渔业经营机制,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围绕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积极开拓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发挥渔业第一大省的优势,研究建立全国水产品期货交易中心,打造国际重要的水产品期货交易市场。
五是坚持依法行政,力争在提升科学管海用海水平上有新的突破。加大制度创新力度,进一步完善我省海洋与渔业法规体系,加快制定《山东省国有渔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权收回补偿办法》,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核发。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将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重要水产增养殖区等划定为基本渔业水域,实行强制保护,维护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严厉打击盗采海砂等严重破坏海洋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海域使用秩序稳定。坚持和完善伏季休渔制度。深入推进平安渔业建设,落实渔业安全监管责任和生产主体责任,加快渔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渔船、渔港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遏制重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执法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全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提升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能力。
第四篇: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汇报
全区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河口区海洋与渔业工作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发展大局,加快推进“一港一区”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依托“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实施海洋渔业科技提升行动,推进产业科学化发展,大力实施海上粮仓建设,海洋渔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一、海洋与渔业发展情况
(一)海洋渔业情况。河口区位于渤海湾南岸,东、北两面临海,海域面积2262平方公里,自然海岸线长214.21公里,约占全市海岸线总长的一半。近年来,我区水产增养殖向着名优、健康、生态方向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养殖面积达到56万亩,其中浅海贝类增护养总面积达20万亩,海参养殖面积10万亩,对虾养殖面积20万亩,淡水养殖面积6万亩。全区已有“入海口文蛤”等22个水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华春、通和、嘉农、卓远、华利),省级现代渔业园区4处(华春、通和、汇泰、嘉农)。发展育苗水体达40万立方米。2017年全区渔业总产量达到15.07万吨,实现渔业第一产值20.5亿元。
(二)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建设情况。渔业区位于河口北部,规划范围东起挑河、西至潮河,南起生态河、北至-10 米等深线,总规划面积100万亩(浅海50万亩、滩涂50万亩)。目前,区政府已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1亿元,建成到了52.3公里,拉动30余家企业投资近30亿元,建成标准化池塘20余万亩。2017年,总投资5.7亿元,占地2000亩的70MW曙光汇泰“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年可实现产值1.2亿元,大大提高了海域利用率,提升了经济效益。
(三)中心渔港建设情况。为满足我区辖区内作业渔船停泊需求,2008年启动河口区中心渔港建设,现已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建成80万平方米内港池、800米码头,1900米港池北坝、2450米护岸衬砌,完成北防砂堤3300米、南防砂堤2680米续建工程。道路、供水、供电、加油等相关配套逐渐完善。目前,中心渔港可供1000条渔船停靠卸货补给。
(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情况。东营河口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于2008年12月8日经国家海洋局批准设立,位于新户镇以北海域,面积448.12平方公里。近年来,累计放流毛蚶、文蛤等5亿单位,并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种植碱蓬91公顷,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环境。
二、下一步发展方向
未来重点以打造“一港一区”为产业发展方向,以品牌打造为重要抓手,以海洋牧场建设为创新领域,统筹协调各海洋与渔业产业协同发展。
(一)打造黄河口生态渔业基地。按照《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中加快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国家生态渔业基地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生态渔业区为依托,深入推进生态养殖、筏式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手段,打造黄河三角洲生态渔业发展样板区、示范区。
(二)打造现代渔业战略品牌。重点突出贝类、刺参、对虾三大产业,着力在标准化、科技化、规范化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优势、特色鲜明、市场信誉好并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品牌,推动实施“黄河口文蛤”全产业链建设,扩大产品附加值和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培育渔业产业中国著名品牌1-2个,“黄河口文蛤”“河口刺参”“河口对虾”等区域品牌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到2022年全区水产品总量在保持20万吨上下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品牌,提升价值,渔业第一产值在2017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40亿元,培育渔业产业中国著名品牌2-3个,争取有1家渔业商标品牌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渔业“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新增12个,三品认证比重达到90%,“黄河口文蛤”“河口刺参”“河口对虾”等区域品牌在国内外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把我区打造成为“中国文蛤之乡”、全国知名的刺参生产基地和苗种培育基地、全国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
(三)推进建设中心渔港小镇。进一步加大基础配套投入,加快建设港池船闸和港区进出门禁,完善渔船进出港监 控系统,全面实现渔港封闭式管理,打造“智慧港口”;加快港区服务设施配套,规划建设高标准的渔民小镇,引进发展水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休闲渔业、旅游餐饮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渔港产业园打造成为“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的渔港特色小镇。
(四)实施“海生·河口”渔业科技精准对接工作。深入实施河口区西部海域渔业本底调查以及养殖容量评估、贝类养殖新品种引进与苗种中间培育技术优化、滩涂贝类产品净化技术研究与设施设备研发、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建立与示范、刺参池塘养殖设施优化及生境综合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5个课题,积极推进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提升企业养殖科技水平,增加效益。同时,加快配套项目实施:
1、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建设。规划面积10000㎡,建立海洋海域环境动态监控中心、海洋遗传育种实验室、生理生态实验室、技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9大功能分区,配套建设专家、学生食堂宿舍等,全面提高渔业区生态渔业科研水平和保障能力,力争在我区建立“海生·河口”研究院。
2、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主要承担“海生·河口”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功能,建设以工厂化养殖为主的渔业平台试验区,规划建设5万平方米工厂化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基地、600亩高标准养殖池塘,配套建设数字化信息、水循环处理系统及相关设施,形成研发、育苗、养殖、示范为一体的“海洋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的综合园区。实施养 殖尾水循环利用配套工程,建设分级沉淀池、生态渠、余热提取设备、固液分离设备等设施,使养殖尾水得到净化处理,实现工厂化“封闭式、循环水、集约化、无公害”健康养殖,带动黄河三角洲地区工厂化养殖发展。
3、高端生态育种中心建设。以发展高效、绿色养殖业为目标,建设黄河三角洲苗种供应基地。主要是以华春公司省级刺参良种场和省刺参种业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建设海参育种基地;以通和公司省滩涂贝类生态化开发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建设文蛤、青蛤、毛蚶等贝类苗种选优、提纯、复壮为主的贝类育种基地;以华春、通和、春兴、汇泰等为主的对虾良种选育基地。
4、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立足海洋资源优势,在渔业区内建设鱼蟹虾、海参、贝类等水产品加工园区及销售、电商等设施,探索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挖掘收益环节,增加产业效益。同时,积极与水产品加工企业对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其到加工区投资建厂,特别是针对海参开展干制品和即食海参的开发及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保健胶囊和口服液等新产品生产,形成产业集聚,带动水产业的跨越发展。
(五)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目前,全区有省级海洋牧场1处,为山东通和底播型海洋牧场,由山东通和水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7年,投资800余万元建设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1座,平台已于2018年6月正式安装运营,该平台具备海洋水质、水文、气象监测、海上垂钓、休闲旅 游观光等功能,实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海洋牧场平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下一步,我区将以通和公司海洋牧场为样板,加快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筏式养殖、网箱养殖等试验,探索海洋牧场建设发展新模式。争到2022年建成2-3处底播型海洋牧场,形成我区北部海域海洋牧场发展集群。
(六)统筹推进其他海洋产业
1、海岸带整治修复生态环保工程。积极争取国家 “蓝色海湾”、“南红北柳”和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蓝色海湾整治”、滨海湿地绿化美化”等海洋资源修复与环境保护项目,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海洋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资金,开展梭子蟹、中国对虾、海蜇等品种的增殖放流,恢复沿海生物数量。
2、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快贝壳岛养护开发,聘请专业团队,对贝壳岛进行打造包装,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打造北部旅游观光新亮点。在传统旅游项目如赶海拾贝、城郊垂钓、渔家乐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探索义和黄河故道、锦绣河口+海洋,新户秀美村居、渔业小镇+海洋,孤岛红色文化、万亩槐林+海洋,仙河奶牛牧场、石油小镇+海洋,中心渔港小镇+海洋等模式,满足群众外出休闲需要。坚持陆海统筹,北部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3、统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地。推进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科学布局海上风电、渔光互补等项目,打造河口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和滩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基地。
4、海洋环境监测及海洋生态保护工程。对全区重点养殖区域进排水口进行摸底,在我区浅海布设29个环境监测点、6个海参水源地监测站点、7个入海河流监测站点、24个养殖尾水监测站点进行定期抽样,及时掌握沿海水质状况。
5、浅海贝类国家级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保护区管理设施和日常管理机制,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保护区涵养资源能力。
2018年8月2日
第五篇:2009年海洋与渔业工作总结[范文]
2009年海洋与渔业工作总结
南通市通州区海洋与渔业局
今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通州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区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年海洋与渔业的目标任务,把发展现代渔业作为调整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科教兴渔步伐,不断提高渔业质量和效益,积极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和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进展。
2009年,全区投产淡水养殖面积9.73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5.84万亩,投放鱼种2040吨,其中仔口鱼种1062吨,斤两鱼种978吨,投放扣蟹130多吨,较上年有所增加;投产海水养殖面积6.82万亩,投放缢蛏等贝类苗种1650多吨,均较上年有所减少。全区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4590吨,较上年略有减少,其中海水养殖12840吨,淡水养殖30290吨,海洋捕捞4150吨,淡水捕捞7310吨。全区海洋与渔业生产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态势。
(一)海域管理扎实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以履行职责为抓手、以服务发展为重点、以规范秩序为目标,依据“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海十条”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养殖用海和项目用海相关管理,大力推进海域管理示范县和生态海洋建设。一是采用电视台、政风行风热线等媒体,进一步加强了《海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并结合渔业科技入户和安全技能培训,开展专题知识培训9期,张贴、悬挂宣传标语26条,印发资料4000余份,使相关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营造了一个依法用海、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依照我区海洋功能区划,结合区委、区政府沿海开发战略,组织编制了《通州区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开展了南通港吕四港区通州区段规划研究和“如通线”勘界工作,参与了腰沙、冷家沙及小庙洪水道的综合开发基础性研究,协助市局实施了海岸演变监视监测及趋势性分析,抓紧开展了区域建设用海的规划、论证、环评等前期工作,为我区科学开发、集约用海提供了决策依据。三是全面落实海域使用“三项制度”,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办事程序,按照养殖用海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征缴海域使用金74万元,使全区养殖用海的确权发证率和海域使用金征缴率都达到了100%。四是认真抓好跟踪评价、动态管理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全面实施海洋监管,推进海域使用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的贯彻和实施,依法开展了海洋工程用海项目普查,监督论证报告书和环评报告书情况,对区政府组织实施的高涂围垦养殖用海工程项目实行实时监视监测和评价,先后组织开展了养殖用海专项执法行动16次,查处违法用海案件3起,罚款6万元,有效地遏止了各种违法用海行为,维护了正常的海域使用秩序。五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通州区海洋滩涂围垦高涂养殖补偿办法》,顺利地对我区今年准备围垦的1.5万亩滩涂、所涉及到的23户5082亩的高涂和83户的5922亩低涂的占用补偿,共发放补偿金2836多万元,较好地处理了海域使用相关利益者的矛盾,维护了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六是积极参与生态海洋建设行动计划,开展了海陆联合整治海洋环境专项行动,完成了沿海污染源普查与GPS定位,形成了较全面的调查与分析报告,建立了台账资料,做到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评率100%。七是认真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与调查,完成了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社会调查,并层层分解落实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配合南通区海环中心做好具体采样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沿海三大入海河闸和养殖集中区的水环境监测,强化了沿海滩涂贝类养殖违规用药的监督与管理。八是服务沿海重大用海项目。参与北区围垦社会事务处理工作,较好地处理了围垦区域内的所有用海矛盾。积极做好滨海新区区域建设用海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和论证、上报工作,已通过国家海洋局专家评审。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今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高效渔业产业的空间布局,不断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水产品苗种基地、规模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扎实推进高效渔业规模化,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和特色休闲渔业。一是完成了对现有池塘的更新改造,加强了路、桥、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渔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渔业发展后劲。全区新建和改造标准化池塘面积3200亩,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高效规模渔业面积1.35万亩,新增设施渔业面积2680亩;培育高效渔业示范典型2个,新增高效设施渔业基地3个、特色养殖示范基地2个,为扣蟹养殖及江滩围堤特种水产养殖,分布在沿海的三余镇和沿江的五接镇,面积超过了2000亩。二是完成了特种水产苗种繁育设施渔业企业标准化、规模化和特色化的改造,发展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水产品质量为核心的设施渔业。全区改造成品养殖企业8家、观赏鱼规模养殖企业2家,改造和新建培育池25000多平方米,实现了设施渔业新的跨越。三是继续培育区域特色渔业,在已形成的滩涂贝类养殖、池塘高效混养、扣蟹规模养殖、江滩围栏特种养殖、特色休闲等具有明显区域特色渔业生产板块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对河蟹、缢蛏、四大家鱼等主养品种进行了种质更新,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品质,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在沿海滩涂重点发展了缢蛏、花蛤等优质贝类养殖;在内陆池塘重点推广了池塘鱼虾蟹混养、蟹池套养鳜鱼、泥鳅、黄颡鱼等高效养殖模式,部分实现了生态立体养殖高效规模化;在三余、海晏、北兴桥、十总和石港等镇重点建设了扣蟹培育生产基地,面积超过了2万亩,亩均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在沿江开发了江滩围栏特种养殖,建设了泥鳅、长吻鮠、斑点叉尾鮰等淡水名贵水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了4200亩,亩均产值可达6500元以上。另外,全区休闲观光渔业也有了新进展,新增休闲垂钓渔业企业1家,面积500亩,使全区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垂钓渔业企业达到了23家,占地面积近7000亩,年营业额可实现4500多万元。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有效提高了全区渔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区新增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个,带动产生农民经济人23人。尤其是沿海滩涂贝类营销合作社的作用更大,在它的组织带领下,销往上海、浙江等大型贝类批发市场的贝类多达5000余吨,新建改造了缢蛏烘干加工场12个,年加工鲜蛏近1800吨。五是按照南通市渔业发展重点部署,结合我区河道清淤、农村环境“三清”工程,我们积极开展了河道养殖普查,研究制定了《通州区河道养殖推进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构建区局牵头、镇政府配合、村委会联动的区、镇、村三级推进网络,层层分解任务,形成了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镇的推进模式,推进了全区河道养殖的发展。全区新增河沟养殖面积1.2万亩,培育河道养殖示范村2个,为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三)科教兴渔又创佳绩。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南通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以发展现代渔业为抓手,以项目为载体、技术为支撑,广泛动员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入户,通过成果转换、技术推广、科技培训、典型示范、信息服务等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科教服务渔业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区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加大了海洋与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创能力建设力度,结合渔业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了新型的渔技推广服务组织和信息技术服务新方法,形成了服务渔业、方便渔民的运行机制,有效提高了渔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我们在全区设立了“科技入户 知识下乡”流动服务站,先后开展“送科技下乡”主题活动14次,接受技术咨询350多人次,发放《科学养鱼》、《渔业致富指南》、《农家致富》等科技书籍1680本、技术资料3700余份,为渔农民提供生产项目信息、劳务信息、销售信息服务,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这方面工作获得了两项南通市建设新农村百千万兴农富民工程优秀奖,水产站的曹华获得了“优秀科技专家”称号,区水产学会组织实施的“特种水产养殖科技入户工程”项目被命名为“优秀示范项目”。二是加大了与苏州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科技合作力度,重点围绕水产原良种保护与更新、重大疫病预防与控制、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高效健康养殖等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开发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区水产指导站与东海水产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担的国家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专项“青蛤工厂化育苗及增养殖技术研究”于2009年1月获得了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通过组织实施优质高效的省、市渔业科技项目,搞好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推动渔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推广,完成了产业的升级改造,打造了一批高效、生态、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成功组织实施了“江滩围堤高效生态现代休闲渔业示范区建设”、“淤泥质滩涂贝类生态繁育及高效健康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三项更新项目、“缢蛏苗种生态规模化繁育及高效集约化养殖技术研究”科技创新项目、“青蛤滩涂高效健康养殖小区建设”海洋开发项目、“名优水产品长江浮筏式网箱高效养殖”高效渔业项目、“渔业服务体系及疫病防治能力建设、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区)建设、海监、渔政执法装备配套及专项执法行动燃油补助”海洋与渔业项目、“青蛤滩涂高效健康养殖小区建设”海洋渔业开发项目,申报了渔业科技研究开发中心1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以科技项目推动了高效设施渔业的规模化发展。四是根据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推进我省渔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要求,我们争取专项资金55万元,通过健全组织网络、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强化项目管理等措施,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渔业科技入户工作,整体上突出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选择金沙、三余等13个重点渔业镇(公司),遴选了420个科技示范户、25名技术指导员,确定了克氏螯虾、缢蛏、鳜鱼、四大家鱼等主导品种,着重推广了成蟹池塘套养鳜鱼、池塘鱼虾蟹综合养殖、淡水小龙虾养殖、扣蟹养殖、低涂缢蛏高密度养殖等主推技术。渔业生产关键环节,我们注重整合资源,抓住调研、指导、交流、培训等中心工作,采用培训月、夏季行动、观摩会、现场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重点搞好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入户指导,建立了快速转换机制,取得了实效。先后开展县区交流3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6期,广播讲座12期,培训人员2810人次,组织开展小型培训和交流64次,参加人数592人次,征订和发放科技杂志2300余份、技术资料5800余份。科技示范成果显著,全区示范户培训率达到了100%,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了99%,水产品纯收入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12.7%;辐射带动了7560个养殖户参与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辐射面积达17652亩。
(四)质量建设有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目标任务,重视和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通过倡导和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方式,加快渔业标准化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一是通过开展情况调查和资料宣传,使从业者了解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推广了高效、生态、安全的渔业生产模式,强化了生产者质量自控、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能力,建立健全了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了各项监管制度和监管档案,建立良好的养殖生产规范操作秩序,使规模养殖场和基地全面实施了塘口档案制度。二是加强了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管体系建设。4月份,区水产技术指导站、渔政执法大队分别增挂了区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区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牌子,通过明确各自的主要职责,进一步加强了对初级水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我区的渔业公共服务和监管执法能力,推动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按照省渔政监督总队《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水产养殖业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实际,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执法宣传和执法检查,精心组织,有序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执法活动。重点对全区水产品苗种生产企业和渔药、饲料经营企业进行了专项执法检查,检查生产记录不全、销售和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先后出动执法人员98人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6次,抽检12次,检查各类企业21家、个体44户,罚处使用违规药物案件1起;组织和举办专题培训5期,培训人员360人,发放宣传材料62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24条。四是继续组织实施无公害产品产地淘汰管理,新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1个,及时完成了新中海水育苗场、水产养殖公司、江心洲水产养殖公司等5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及江中牌泥鳅1个无公害产品的复查换证工作,并配合省、市做好了无公害基地、产品等的抽检工作。五是积极推进水生生物检验检疫工作,进一步强化渔业病防网络建设,加快病害防治体系建设,指导全区病害综合防治工作。年初确定了2个海淡水养殖测报品种,设立了2个病害测报点,明确工作考核制度,规定工作要求,坚持长年收集和上报病害发生情况,及时完成了病害测报月报的编制和上报任务。
(五)执法管理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组织海洋与渔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办法、新举措,突出基础工作求扎实,常规工作求深度,重点工作求突破,特色工作求创新。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效能建设大讨论主题活动,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以执法人员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为重点,其它制度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体系,不断规范执法人员的行为。二是继续强化渔业行政执法管理,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公安、工商、安监、航道等多部门密切配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了联动执法机制,采用机动巡查与动态管理,成功组织实施了沿海春汛、海洋伏季休渔管理,落实了长江禁渔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开展了“护渔2009”、“电、毒、炸鱼”等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出海检查18航次,内陆巡查92次,实现捕捞证换证率、电台年审率、资源保护费收缴率100%。春汛管理期间,登临检查渔船56艘,查获无证捕捞案件6起,驱赶挑网生产渔船52艘,没收网具4口,强制拆除定置网具4口,渔民主动拆除地趟网28口;长江禁渔期,查处借用他人刀鱼专项证案件1起,拆除深水张网1口,清理回潮插网6口;内陆电力捕鱼专项整治期间,查处非法电力捕鱼案39起,没收电捕工具35台套。四是加大对海洋与渔业水域各种污染行为的查处和监管力度,坚持做到接到举报,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及时立案受理,有效地遏制了渔业污染行为,改善了渔业生态环境,维护了渔民的合法权益。成功调处大小渔业污染案件19起,处罚款6000元,成功理赔4起,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24000元,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五是认真组织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严格执行资源增殖放流的有关规定,通过科学选定放流品种和规格,提高放流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组织增殖放流活动2期,先后放流河蟹大眼幼体120多公斤、四大家鱼1万尾,促进了渔业资源的有效恢复。六是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继续做好柴油补贴的发放工作,有序推进渔船拆解和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已审核发放柴补资金199.26万元、惠及渔船454艘。
(六)安全生产常抓不懈。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完善渔业安全责任网络,深入开展“三项行动”,切实加强“三项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三化五覆盖”工作成果。一是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了规范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以增强广大渔农民和业主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为目的,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与知识培训。悬挂宣传横幅12条,印发《致全区渔民朋友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600多份,举办各类船员、滩涂养殖户培训班4期,培训从业人员386人次。二是与各渔业公司、专业渔民签订了渔业安全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渔业安全生产责任网络,把安全责任直接落实到船头、户头和滩涂养殖场地。签订责任书454份,覆盖率达100%。三是对60马力以下海洋、长江机动渔船进行了年检,共检验渔船306艘,其中捕捞渔船280艘,养殖渔船26艘,实现了渔船救生、消防、通导等设施配置率100%。四是深入开展渔船安全生产督查和养殖业安全生产管理,及时部署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先后组织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检查活动,共排查整改隐患8起,有效地遏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五是建立了规范的渔船正常更新、改造、买卖三方面渔船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船舶进出港签证管理,先后清理非船籍港监管渔船11艘,迁出渔船2艘。六是建立渔船互助互救组织网络,不断提高救助能力,积极开展渔业互保政策动员、宣传,提高广大渔民渔业互助保险意识,全力拓展渔业互保覆盖面。办理入保渔民1286人,参保渔船454艘,占生产渔民的96%以上。
2009年,我区海洋与渔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渔业结构调整还不够优,区域优势、规模经济、特色产业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加工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二是水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部分养殖品种的病害有蔓延的趋势,渔业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三是服务经济建设水平不高,科技滞后于生产的发展,科技应用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信息服务功能薄弱;四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储备不足,渔(农)民增收的科技贡献份额还不高,适销对路的苗种规模生产能力还不强;五是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还不快,水产品质量建设有待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力度不够大,监管有一定的难度;六是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部分渔民安全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渔业安全管理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渔船及安全装备等设施老化,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使渔业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促进海洋与渔业经济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010年,我区的海洋与渔业工作将围绕省、南通市和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主导,突出项目渔业、产业集聚、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快推进高效规模化、区域特色化、质量标准化和技术高新化,加强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我区全面达小康、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重点要在调查研究、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扩大宣传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进渔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幅度提升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使渔业逐步走上了养殖规模化、生产科学化、产品优质化的道路,促进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2010年,争取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74万吨,较2009年增长5.14%。
(一)科学用海,进一步加强海洋监管。一是要继续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海洋、爱护海洋、支持海洋工作的良好局面。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海洋管理网络,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办事程序,在加强海洋管理工作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海洋管理网络的运行效率。三是要以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海域使用规划为基准,定期开展近岸海域巡查,坚持依法对各类用海项目进行监管,依法规范用海行为。四是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创立适合我区海域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海域使用动态监管和管理信息化。五是要认真落实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提高监测密度、增加监测内容,逐步实施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继续做好海洋环境监测、预报、公报工作,努力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六是要加大海洋工程项目的审查和监控力度,强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认真做好海岸及海洋工程项目环境的评估和监测工作。七是要做好滩涂围垦、渔港建设等重点工程海域使用、保护和管理的协调服务工作,建立失海渔民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努力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工程用海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八是要摸索和推行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等流转机制,优化海域资源配置,实现国有资源增值最大化。
(二)整合资源,进一步突出产业重心。一是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区域特色名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渔业提质增效,推进特色渔业高效化。二是要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对现有优势品种进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努力推进滩涂、池塘、稻田生态立体养殖高效规模化。三是要继续抓好基地和园区建设,完善良种体系配套,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形成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的镇、村、公司,提高养殖业集约化水平。四是要加强规模养殖、生产加工等企业建设,重点抓好海产品加工,突出规模效应,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逐步提高我区水产加工业的综合实力。五是要注重对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不断开发与扶持休闲渔业新项目,全力推进休闲渔业基地规范运作,着力增强休闲渔业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突出我区的地方特色。六是要通过政策引导,继续推进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规范和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和互动机制,积极培育渔区市场主体,提高渔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这一新型经营体制在推进渔业产业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七是要针对我区河道养殖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利用占比低、养殖品种相对单
一、产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大力推进全区河道养殖发展,重点抓好典型的培养、总结和推广等具体工作,积极培养河道养殖示范村3-5个,力争使河道养殖有新的进展。
(三)总结提高,进一步完善科教服务。一是要认真总结各地先进典型,推出一批高效渔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重点、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海洋与渔业科技领域有新的突破。二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通过组织开展“强农富民送科技”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渔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服务,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采用科技讲座、现场交流、热线咨询、实地指导等多种形式组织技术人员为养殖企业(户)提供病害防治、养殖技术、新品种引进和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切实提高渔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三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以优势水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到户”的要求,加强科技与养殖户、企业的联接,在加强地方特色品种开发的同时,加速新技术、新知识推广与普及,提高科技的示范性,努力提高渔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加快培育一批示范户、典型户,发挥他们的技能和管理优势,带动更多的渔农民增收。
(四)优化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一是要严格执行《渔业法》,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好伏季休渔管理和打击电、毒、炸等违规捕捞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渔业许可管理,坚决取缔“三无”渔船,努力实现零违规的管理目标。二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广泛开展渔业水域污染状况的综合调查,加大对渔业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严格执行监测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提高应对污染事故调处的技术能力,切实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初级水产品监管机制,加强对已认定的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的监督管理,深入水产养殖基地和渔药销售点,开展好水产养殖业用药专项执法检查,建立了良好的养殖生产规范操作秩序,努力提高全区初级水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力争使全区水产养殖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四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水生动物疾病防疫中心和水生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训专门检测工作人员,结合特色优势养殖品种的良种体系建设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渔业病防网络,积极推进水生生物检验检疫,扎实开展水生动物疾病的防控工作,力争覆盖全区每个乡镇。五是要紧紧围绕“平安渔区”这条主线,建立健全渔业安全防控体系,按照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三化五覆盖”要求,建立渔船安全管理信息平台,不定期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检查活动,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严厉查处和纠正违章行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整改。六是要严格执行渔用柴油财政补贴的审核发放,有序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和渔船拆解工作,完成省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七是要加快完成渔业安全生产海上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力争使全区海洋捕捞渔船配置船载终端设备配置率达90%以上,全力扩大政策性渔业保险覆盖面,更好地发挥渔业互保在化解渔业生产风险中的作用。
(五)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效能建设。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队伍自身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效率型和服务型机关,提升干部队伍业务工作水平和服务创新能力,努力造就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服务队伍和执法队伍,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二是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对照新标准、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树立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落实好渔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尽责尽力搞好科技服务,切实帮助渔(农)民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三是要认真领会“亲民务实”内涵,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农村,及时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对策,积极寻求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以进取的意识、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作风抓好每项工作,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要健全目标责任管理体系,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挑重担、事事得落实;健全和完善工作考评、督查等制度,强化关键指标的考核,强化工作实绩的考核,及时解决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二○○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