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连海洋业发展调查报告
大连海洋业发展调查报告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时间
2013年1月24日——2013年1月31日
(二)调研地点
中国大连地区
(三)调研对象
纵观大连市港口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及海水利用业等重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指导今后我市海洋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大连海洋业发展现状
1、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我市港口及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盐及盐化工业等海洋产业全面发展,海洋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步入快速成长期。2005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713.5亿元,比2004年增长27.4%;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310.9亿元,比2004年增长28%,占全市GDP的14.5%,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2、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大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区域海水污染严重,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连湾等海域的氮、磷等指标超标,赤潮时有发生。海洋污染势必削弱沿海地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潜力。二是用海矛盾日益突出。海洋资源具有多价值、多功能性的特点,在海洋开发活动中,各部
门、各行业、各地区强调自身利益,争资源、争空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致使海洋
资源综合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三是海洋生物资源出现衰退。由于近海捕捞强度
过大、工业开发强度增加以及污水排放等因素影响,渔业资源再生量十分缓慢,渔业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沿海渔业资源的自然生产能力,使海洋生
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四是科技力量分散。大连市在海洋环保、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工程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科技实力,但基本分散于企业、高等院
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没有很好的结合。
(二)大连海洋业发展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利益出发,科学规划海洋经济长远发展战略,决不允许以牺牲海洋生
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和所谓的发展速度。坚持以功能区划为
基础,根据不同海域的自然特点、环境容量和资源再生能力,合理确定开发内容、开发强度,实现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并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2.坚持海陆一体化,合理利用岸线陆域资源和岸线海域资源
岸线陆域资源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岸线海域资源是岸线陆域发展的必要空间。岸线开发要按照海洋产业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岸线陆域和岸线海域
开发的互动关系,优化岸线陆域和岸线海域的功能定位,使之相互协调,避免开
发利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坚持发挥比较优势,调整海洋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已经形成比较优势的港口及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船舶
制造等海洋产业,努力提高规模、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和
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4.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不断深化改革,把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把
政府的导向作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积极
探索建立有效的海洋管理、监督体制,使海洋经济发展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
学化的轨道。同时还要以现代海洋科技为支撑,逐步形成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彻
底转变粗放式的开发和经营方式。
(三)大连海洋业发展的目标
1.扩大海洋经济总量
在继续发展海洋渔业和加工业、港口运输、船舶制造及船舶修理、滨海旅游
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海盐及盐化工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
等新兴产业,扩大海洋经济规模,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到2010年,主要海
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77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774
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占GDP的比重争取达到19%以上。
2.优化海洋经济结构
“十一五”期间,要根据大连产业总体布局,加快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
整,努力构建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产业要增加养殖业的比重;第二产业要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第三产业要
围绕“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港口、海洋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发
展。
3.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
到2010年,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水平要明显提高。主要海洋产业的生
产技术和装备争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海洋科技整体实力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
平,形成我国沿海科技型海洋产业基地。
4.明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到2010年,我市沿海污染状况要得到有效控制,海洋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
善,特别是养殖区、增殖区、捕捞区海域水质要达到或恢复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
准。海洋环境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得到进一步强化,逐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
和海洋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初步构建起大连“现代海洋蓝色产业体系”。经过10
年的努力,到2020年,海洋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成为海洋经济强市。
三、调研结论
(一)发展大连海洋循环经济, 促进海域县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动措施
1、加强海洋管理, 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循环经济理念是是对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总体安排。大连海洋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加强加深循环经济理念和基本原则,加强区域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 尽快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法规体系建设, 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 在海洋规划管理方面, 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 调整结合海洋经济结构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统一。引进、实施和控制循环经济新模式, 对一定时期经济增长幅度、能源消费指数、废弃物排放标准、利用资源效率差值、资源循环利用再生比等指标进行预测、检测和监测, 才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4】
2、区域经济一体化, 不断加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 构建海洋循环经济的产业链网络体系
首先, 优化和改善大连的产业结构, 形成以海洋运输业为主体, 海洋造船业、旅游业、油气业、水产业、海洋药业等重点发展的布局, 培育大连经济增长的新的支柱性产业。其次, 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促进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提高海洋高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新研制开发高精尖产业格局, 以推动整体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再次, 重点发展以水产养殖业和海洋生物制药业为内容的现代海洋生物产业;对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业;把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各种工艺流程和产品生产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大连地区海洋经济建设必须走出自身的特色和效应, 大连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经济实力和本地区域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的地位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成为具有强大的凝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的能力作用的海洋经济带表率作用。还要以生态经济价值观为准则, 以资源的再利用为发展动力, 开发新的价值创造环节, 从而实现各个产业内部的循环。
3、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人海关系
以人为本, 以海为源,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促进人海关系和谐。增强海洋资源调查、勘探、监测、实施等, 充分掌握海洋资源情况。人海关系和谐, 才能真正发展海洋循环经济,首先应该着眼于开发利用新的海洋技术, 加大勘测力度, 探测更多海上资源, 弥补陆地资源与能源的不足问题, 缓解需求增长的压力造成的环境、生态破坏。以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载体, 重视海洋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海洋资源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
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公众循环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意识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寄送等方式, 我们了解到要大力加强循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大连市民循环使用海洋资源的意识。与此同时, 又要大力提高各级地方和部门决策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避免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倾向, 防止盲目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资源, 烂采烂伐(捕)、挥霍无度等情况现象的发生。加强加大对海洋循环经济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海洋资源缺乏强烈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连市民是制造产品的最终消费者, 消费者最终需求的转型是制造业改变生产模式的关键, 而企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因此, 市民、媒体、政府需要加大对海洋循环经济的宣传、引导力度, 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观念。
5、建立海洋经济资源回收体系模式
借鉴德国双元回收系统模式(DSD回收系统)模式, 建立非政府组织专门进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制。目前, 在大连
市各区环卫局管理下的回收系统之外, 建立由非政府组织成立海洋产品产物中转回收站, 形成住宅小区、街、区、市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的市场运作模式。回收的海洋资源废弃物经过分类再送往相应的资源再利用企业,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作为海洋的世纪, 海洋经济将成为大连国民经济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海洋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并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改善大连的海洋经济发展
第二篇:全市律师业发展调查报告
当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律师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经济运行、改善投资环境、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近期,按照市委李宏鸣书记的批示要求,我们对全市律师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思考。
一、不断发展的律师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我市律师业不断发展壮大,队伍素质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律师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律师队伍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全市有律师执业机构36家,其中律师事务所29家(合伙所20家,个人所9家),公司律师事务部1家,法律援助中心6家;行业从业人员326人,其中执业律师208名,公司律师5名,法律援助律师12人,实习律师66人,行业内勤人员36人。执业律师人数与2008年相比,增加32%,94.7%的律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全市律师事务所分布概况也从原来的规模小、人员少的格局,逐步转变成中等规模所带头,几强并立的新局面,市直的拂晓所已达17人,全市拥有10名律师以上的律师所已达到10家。拂晓、三联、黄淮等3家律师事务所入选全省律师事务所50强,山石律师事务所成为皖北地区唯一一家具有承办破产案件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同时,律师事务所的基础建设和律师办公现代化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律师队伍发展势头良好。
(二)业务规模逐年提升,领域不断拓展。近年来,律师办案数量和业务收费年均增长均在10%以上。2010年1-8月份,共办理各类案件2222件,业务收费425万元,担任法律顾问375家,同比分别增长14.65%、8.6%、19.4%。业务领域已涉及股权转让、对外商贸、破产重组、知识产权、金融证券、劳动争议和房地产等各类民商事纠纷,基本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
(三)职能作用逐渐彰显,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广大律师积极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3年来,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依法决策提供服务、为市重点工程提供法律意见、审查招商引资协议、代理政府参与诉讼、为国企改制涉法事务提供咨询意见等420余件次。二是广大律师不断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积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律师积极参与法律服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律师服务不断向社区、乡村延伸,3年来全市律师参与义务法律咨询150余场次;努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困难职工群众等弱势群体的法律需求,不断扩大律师法律援助覆盖面,每位执业律师每年都按规定完成2件以上法律援助案件;积极关注城市建设、拆迁安置补偿、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热点,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利益问题提供了及时便捷的法律服务。三是律师积极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3年来律师参加涉法信访1112人次,陪同各级领导接访135次,累计接待上访群众1万余人次,参与纠纷调解化解矛盾3900余件,参与涉法涉诉案件积案130余件,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四)监督管理持续加强,律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先后在律师队伍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律师队伍集中教育整顿、“律师队伍警示教育”等专项活动,不断强化对律师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执业道德与执业纪律教育;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改进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推动律师“法律服务提升年”、律师“进万村”大服务、“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规范建设年”、“千名律师解千难”等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积极转变考核管理方式,推行信息公开和网上监督,不断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努力健全监督机制、诚信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教育机制等长效机制,重视与支持发挥市律协行业管理优势和律师事务所的自律性管理;不断加强和改进律师党建工作,市律师协会成立了党总支,全市律师党支部8个,联合支部5个,实现了党建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律师党员66名,占执业律师的31.9%;律师作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承认,近年来,先后有9名律师被选为市、县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陈晨律师再次当选省人大代表,律师代表、委员都能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献言献策,参政议政,今年提交各类议案8起。
二、律师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一)社会对律师的职能作用认识度不足。有调查显示,社会各界对律师制度的性质、律师职业的价值、律师工作的效用存在领导认同偏差、公众认知偏移和自身认识偏离等问题。主要误区:认为律师仅是以利益为纽带的社会法律工作者,承认其社会服务价值而忽视其在衡平社会利益关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方面蕴含的政治价值;认为律师就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甚至认为律师是居于政府对立面替“刁民”说话的“麻烦制造者”,忽略其作为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桥梁纽带对社会关系调整所能发挥的疏导平衡作用;认为律师只是帮助“打官司”的诉讼活动参与者,而忽视其对于经济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风险防范、纠纷调处价值;政府部门普遍将律师业归类于普通中介服务机构,而未作为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予以重视扶持。
(二)律师执业环境有待改善。一是律师执业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这三难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律师法》同有关法律的现实冲突,以及实践执行中红头文件、上级规定大于法现象的存在,有关部门认为律师提前介入对案件办理会有不利影响等问题,律师的很多合法权利得不到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认可。各级人大、司法部门对律师会见权利均出台规定予以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律师的侦查阶段会见难一直存在,具体经办人员往往以各种理由推诿责任、拖延会见,即使会见了,律师受到的不当干预和限制也较多,使会见流于形式;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庭审前提供查阅的案卷总是有所保留,律师查阅卷宗材料的权利得不到实际保障;新《律师法》虽然确定律师调查取证不再需要经过“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同意”,但却未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配合律师调查的处理作出相应规定,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律师调查取证时有关人员不予配合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二是侵害律师人身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律师合法的执业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律师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歧视,律师无法完全行使应有的权利;有关部门缺乏对律师必要的保障措施,律师的易受到人身威胁和攻击;律师执业风险大,雷区多,广大律师对办理刑事案件存在顾虑。三是法律服务市场缺乏有效监管。目前按照规定,可以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有执业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两只队伍,其他人员不得提供有偿法律服务。但实际上,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相关配置措施的不完善、有关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冒充律师执业的事情时有发生,以公民代理身份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情况较为普遍,扰乱了法律服务市场。当前,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只能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很难对其他冒充律师执业的或以公民代理身份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人员进行监管,特别是新律师法删去了司法行政机关对违法提供有偿法律服务人员进行处罚的规定,更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三)综合能力难以支撑法律服务的有效需求。我市每万人拥有执业律师数仅为0.3,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数,办案总量和业务收费均在全省排名靠后,2009年业务收费仅占全省2%左右;法律服务市场总体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拓展途径,律师事务所规模相对偏小,管理粗放,缺乏善于创造社会需求、业内差异竞争、业务错位发展的特色所、品牌所,综合竞争力弱。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全市律师业务平均收费同全省相比偏低,而且业内收入极不均衡,以2009年为例,10%的律师收入在10万以上,70%的律师收入不足5万,其中30%的不足2万,不少新律师和年轻律师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坚持而转行,同时还有一些业务较好的律师受发达地区的吸引而流出执业。据统计,每年约有5-10%的律师选择转行择行或流出执业,80%的年轻律师坦言公务员职业对他们更有吸引。
(四)律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形象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个别律师执业思想不正,业务水平不高,办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受竞争压力的影响,部分律师注重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对公益案件和公益事业不热心,对政治业务学习不积极;对律师业的宣传不到位,社会对律师作用不明了,缺乏对律师业发展的奖励和支持措施。
三、发展壮大律师业的建议
发展壮大律师业,要坚持拓展与规范并举,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两个主题,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律服务队伍,拓展法律服务业务领域、完善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一个主体明确、功能完备、秩序规范、管理科学的法律服务体系。
(一)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律师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律师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队伍是党和人民可以信赖的队伍。作为反映社会进步、法治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市万人拥有律师比仅为0.3,远低于全省1.1,全国1.23的水平。按近三年我市律师平均增速10%预测,到2020年我市万人律师比仅能达0.78左右。因此,加快壮大律师业不仅是行业发展问题,也是牵动全局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律师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出台各项优惠支持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制约律师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引导扶持律师在服务发展中激活法律需求。律师作为市场主体,必须全力以赴加快发展,责无旁贷满足需求,千方百计拓展领域。但由于产业体系发育不全,市场需求培育不足,业态布局尚未成熟,政府导向与政策扶持不可或缺。一是强化政府法律事务服务。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政府法律顾问网络,其中市、县(区)两级组建政府法律顾问团,政府部门及乡镇(街道)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社会资源优势,节约政府行政成本,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实现拓展律师业务与提高行政效率的双赢。二是深化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常年法律顾问制度,深化“企业法律体检”制度,增强“预防保健”意识,加大法律服务投资,力争规模以上企业率先实现全覆盖,重点骨干企业和困难企业可在工业扶持基金中适当补贴。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让律师在企业治理、要素配置、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劳动关系、涉外商贸、破产重组、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领域展露身手。三是建立重点项目法律顾问制度。要求律师为招标采购、合同审查、商业谈判、征地拆迁及项目管理、融资保险等提供全程服务。四是优化农村法律服务。深化完善“一村一顾问”制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各级政府可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中设立村级法律顾问奖励经费,明确标准、分类奖补,满足农村法律需求,强化农村法治保障。同时借鉴外地经验,在村庄整治、农房改造、土地流转等政府主导项目中,建立律师强制介入制度,由律师负责项目法律论证,草拟审查合同,出具法律意见书,实现关口前置,降低法律风险。
(三)采取多项措施,优化法律服务市场环境。一是加大法律实施监督,切实解决困扰律师的三难问题。由人大牵头,组织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工商、房地产等有关部门,共同出台贯彻律师法、落实律师执业权利的相关措施,切实监督落实,解决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等问题;二是加强法律服务市场监管,打击假冒律师执业的违法行为,制止违法提供有偿法律服务的行为。司法行政部门与法院、公安、检察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处置机制,落实律师从事诉讼活动的身份审查制度,对公民从事诉讼代理资格进行适当审查,加大对假冒律师执业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三是广泛宣传律师法、律师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简报等媒体,加大对律师的宣传力度,积极表彰优秀律师,让社会公众了解律师制度,支持律师执业;四是切实保障律师的合法执业权利和人身权利。对阻碍律师合法执业的违法行为,对律师进行人身威胁和人身攻击的,公安、法院、检察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坚决制止和处罚;条件合适的法庭,应建立律师出庭专用通道或庭审后允许律师先行离庭,防止律师受到情绪激动的对方当事人的侮辱和围攻。
(四)积极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律师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一是探索建立律师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政府在执行重大决策、重大事项以及其他关系民生的行政行为前,应当邀请律师参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律师要积极参与和配合;二是做好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案件的接待和保障工作。要完善制度和措施,涉法信访案件必须邀请律师参与,领导信访接待律师要全程参与,重大疑难信访案件的法律论证必须有律师参与,并建立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案件的经费保障制度,由市财政对律师参与信访案件的补贴进行保障;三是组织律师积极参与涉法涉诉案件积案的清理工作;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律师作用,加强诉前调解力度,消弭当事人矛盾,息诉止争,并对挑词架讼的律师予以处罚;五是引导律师积极办理法律援助和公益案件,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六是分阶段的在全市推行免费法律咨询服务,提供网络法律咨询服务。
第三篇:东平县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的助推器,是决定县域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从县情和行业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兴商贸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县商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民生改善计划,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带动了人民群众消费能力的增强。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8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603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0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15.5%。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2亿元,增长17.9 %,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53元,增长23.1%。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5.46亿元、贷款余额73.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37亿元、4.74亿元,同比增长18.38%、6.95%。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不断增强。到7月底,全县各类流通企业发展到10206家,其中投资过百万元的263家,过千万元的49家,1规模较大的超市、连锁店已发展到157家;百货零售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2家,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达到6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1家。全县已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4个,其中农资店8个、日用品店26个。抓住济广高速、济徐高速、晋鲁铁路、京杭运河等几条交通大动脉陆续建设开通的机遇,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规划建设了总面积6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目前,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投资20亿元的中央物流园区已开工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和首批4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以民营资本为主的物流企业初具规模。目前,物流企业发展到23家,配货和储运能力明显提高。纵观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虽然近年发展开始增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项目建设亮点频现,商贸流通业发展已经有一个较好的基础。但是,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我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和增加值的绝对量,都还比较低。一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不高。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传统商贸形式仍居主导地位,现代商贸流通欠发达,连锁经营比例低,物流发展缓慢。二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关联度较低,大项目少,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商贸流通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分布不集中,体现出散、小、乱、差的分布特点。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商贸人员素质偏低,同类市场还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四是城乡不一,市场开拓难。农村
是一大消费市场,但是乡镇市场与城区市场相比,存在网点偏少、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服务功能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较多的问题,连锁经营、超市等才刚刚开始向乡镇延伸,农民感到消费难、消费不方便又不安全。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投资轻消费的做法,树立生产和流通、投资与消费并重的观念;改变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全靠自发形成的观念,加强政策引导,避免低水平、低效益、重复、无序发展,确保服务业健康、高水平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增加地方税收、增强地方财力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适应对外开放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全县形成领导重视,部门主管,全民参与良好的商贸业发展氛围。
2、高点定位,搞好规划。借鉴《产业发展计划》的经验做法,科学编制和完善《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内容、发展重点,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建设布局要统筹合理,保障措施要具体有力,且具有可操作性。编制规划坚持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并举,突出重点与拓宽
领域并举,现代商贸流通业与传统商贸流通业并举。积极利用好各部门、各乡镇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多方合作、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使规划的编制过程真正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过程。
3、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业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突出重点、全力突破。一是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儒原实业、上海华联东平店、三源家电等商贸龙头企业膨胀发展,加快推进东平商城建设,着力引进和培植一批商业零售旗舰企业。同时,抓好专业市场建设。依托现有的花生、大蒜、圆葱、水产、核桃、食用菌、特种动物毛皮等批发市场,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努力建成交易量大、效益高、辐射力强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二是培植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京杭运河码头、晋鲁铁路东平站的建设和济菏高速公路,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物流集散基地;依托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配套性制造业物流园区,依托钢铁、橡胶、纺织、化工、造纸等特色工业产品,规划建设专业物流园区;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从政策上加大培育力度,使之尽快做大做强,创出物流服务品牌。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娱乐业。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重在创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加快发展酒店餐饮、保健服务、茶艺棋牌、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娱乐业。四是积极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鼓励发展科技信息、商务服务
业;努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到东平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抓住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机遇,放手发展社区服务业,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医疗卫生、物业家政、健身保健等服务项目,尽快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4、制定政策,鼓励引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优惠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类的商贸流通业,做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在投融资、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级财政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扶持包括商贸流通企业在内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商贸流通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进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非禁即入,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精通现代管理的技能型、实用型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吸收各地各类优秀人才,为我县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加强沟通,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县商业总公司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在项目策划、决策参谋、综合协调、督促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强大合力。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把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加强督导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
建设经济文化强县做出积极的
第四篇:2011年吴起县奶业发展调查报告
吴起县奶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市畜牧站关于全市奶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为了正确认识我县奶业现状,冷静地查找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探讨今后奶业发展的对策,吴起县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奶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掌握。
一、牛奶生产加工企业情况
截止目前,仅存吴起县荣森畜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存栏526头荷斯坦奶牛,公司属于私营企业注册资金513万元,占地面积120多亩,位于周湾镇小口则村日处理鲜奶的能力3吨,12年产鲜奶1107吨,产品销售在延安、榆林和甘肃等地。
公司有自己的牛场,经营模式自产自销,机械化挤奶率100%,饲草以收贮苜蓿,青贮为主,玉米秸秆和麦秸料为辅。原龙头企业五鑫乳业有限公司已倒闭。
全县新鲜乳消费能力目前不超过1040吨。但调查反映学校学生都饮用蒙牛、伊利等品牌企业牛奶,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营销能力差,市场占有率低,销售数量低,无法与蒙牛、伊利等品牌大企业抗衡,影响加工产量和鲜奶消耗量。本地牛奶生产加工企业仍然步履维艰。1
二、当前我县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奶牛数量少,生产水平低。近两年来我县奶业生产虽然较过去有较大发展,但与其它县市相比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差距,高产奶牛在奶牛群体中所占比例小,奶牛产奶量低。
2、管理水平落后,科技含量小。养殖场效益不好,没有资金来源,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
3、资金投入不足,扩大奶牛养殖规模的主要瓶颈。
三、采取的措施和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畜牧局高度重视奶业发展,积极争取奶业发展各个项目,并对奶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管。主要对防疫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场设有专门的防疫防治机构,专人负责,并在畜牧部门指导下统筹安排,统一防疫,制定奶牛免疫计划,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适当接种疫苗。对牛舍、用具及周围环境定期清扫消毒,保证养殖场清洁卫生,空气清新,根据寄生虫流行情况,定期运用适宜的高效广谱驱虫药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做到勤观察,发现患病奶牛及时隔离对症治疗,并负责做好奶牛五号病、布氏杆菌病和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对新购进的奶牛隔离饲养2个月,对病牛继续隔离的加以对症治疗,健康后的牛再进行并群饲养。坚持“绿色兴企、质量兴企”的方针,向奶牛养殖场传授绿色食品生产知识,推行添加剂、农药、兽药的使用规范,确保无污染、无农药
残留、无抗生素残留、无传染病菌,从根本上保证乳制品的卫生与安全
四、加快奶业生产的建议及对策
我县是一个退耕还林大县,饲草饲料资源丰富,近几年来,随着青贮、氨化等新技术的推广,秸杆利用率不断提高,为奶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足的饲料、饲草。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奶品的逐步认可,其市场需求将会成倍增长,发展奶业市场潜力也很巨大。
根据生产现状和发展的要求,加快我县奶业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增加奶业投入,加强规模基地建设。各级政府应把奶业发展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把奶业发展与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联系起来,把奶业生产作为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来抓。尽快制定扶持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金融部门应加大对奶业的资金投入,同时还应鼓励集体、个人、企业投资奶业;加快以奶牛小区为主的规模养殖基地建设,要按照农业部《奶牛场建设标准》、《奶牛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加强在产地环境、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用药用料、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实行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加快奶业产业化、规模化的进程。
2、以科技为先导,提高奶业生产水平。向科技要产量、要质量、要效益,是我县奶业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攻方向。一
是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引进推广优良奶牛品种,广泛开展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劣质低产奶牛,企业可采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我县奶牛群良种化的步伐;二是推广先进的饲养技术,实行科学养牛,达到标准化饲养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奶牛生产水平;三是搞好技术服务,畜牧部门要切实搞好疫病防治、品种改良、检疫监测等技术服务,确保奶业健康发展
3、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改造,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对于所需资金要落实贷款贴息支持政策。同时,加工龙头企业要加大乳品消费宣传,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市场空间。要下功夫搞好产品研发,努力提升产品生产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五篇:针纺织品业调查报告
针纺织品市场调查报告
针织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纺织品就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针织物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与透气性,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针织产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针织分手工针织和机器针织两类。手工针织使用棒针,历史悠久,技艺精巧,花形灵活多变,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和发展。
在国际市场,中国中、低档针织品凭借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并形成了以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代表的几大出口区域。但在进出口方面,针织业也面临纺织工业所遇到的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针织品主要是以来样来料加工、OEM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的档次低,使中国针织产品难以获得高附加值。中国针织业要想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在品牌、质量、特色等方面重力出击。
由于纺织业对劳动力依赖性很大,使得中国的低工资成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和成熟的技术配套,未来全球针织业将会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发展,而作为纺织、成衣业的中上游产业,随着海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针织业正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并形成区域性针织基地。总体上来讲针织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根据不同的工艺特点,针织生产分纬编和经编两大类。在纬编生产中原料经过络纱以后便可把筒子纱直接上机生产。每根纱线沿纬向顺序地垫放在纬编针织机的各只织针上,以形成纬编织物。在经编生产中原料经过络纱、整经,纱线平行排列卷绕成经轴,然后上机生产。纱线从经
轴上退解下来,各根纱线沿纵向各自垫放在经编针织机的一只或至多两只织针上,以形成经编织物。在某些针织机上也有把纬编和经编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这时在针织机上配置有两组纱线,一组按经编方法垫纱,而另一组按纬编方法垫纱,织针把两组纱线一起构成线圈,形成针织物。由同一根纱线形成的线圈在纬编针织物中沿着纬向配置,而在经编针织物中则沿着经向配置。
2000年针织行业开始全面复苏,改写了之前连续9年行业效益下滑的历史,生产、销售、利润一直保持同步增长。数据显示,“十五”期间,针织行业年增长率达到22%,居纺织行业之首;针织服装的出口总额占服装出口总额的50%;针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纺织工业总产值的10%,针织工业成为“十五”期间纺织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同时,在针织产品出口方面,针织行业以量为主的出口模式也在悄然变化。从海关统计数字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针织服装出口已经出现新变化,针织服装及附件累计出口创汇达到449.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5.44%;针织服装累计出口数量达到181.51亿件,同比增长了24.85%。更令人关注的是,针织服装出口的金额增长幅度已经高于数量增幅20.59个百分点,出口平均单价达到2.18美元,比上年的1.82美元提高了19.8%,2006年成为针织服装近10年来平均出口单价增幅最高的一年。2007年,针织服装产业再传捷报:累计产量为107.22亿件,同比增长15.6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5个百分点。
其中,针织内衣行业的发展最能反映出针织行业的发展特性。在2006年的中国零售市场调研报告中,内衣以16.7%的速度跃居服装行业增长前3位,无论是普通内衣、美体内衣、保暖内衣、家居服,还是文胸、内裤……针织内衣正成为中国服装市场消费的一个热点。
从主要省市情况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是我国针织服装的3大生产地,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7.77%、19.98%、19.62%,排第4位的是江苏省,所占比重为11.32%,福建、江西、上海、河南等省市依次排列,占比在1%~7%不等。从增速来看,2007年浙江、福建、江西等省份产量增长较快,同比增幅分别为22.80%、40.13%、33.01%,上海市产量同比则略降1.61%。
但在我国的针纺织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产品结构单一,出口单价下降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滑;
企业自身开发设计、营销能力严重滞后;
品牌宣传不力、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市场运作水平较低;
针织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织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再经串套连接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针织物质地松软,有良好的抗皱性与透气性,并有较大的延伸性与弹性,穿着舒适。针织产品除供服用和装饰用外,还可用于工农业以及医疗卫生和国防等领域。中国针织业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速度,针织技术和相关设备向高效、节能、环保及电子控制方向发展,针织产品呈现多元化、高档化和功能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际市场,中国中、低档针织品凭借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0%,并形成了以中国香港、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代表的几大出口区域。但在进出口方面,针织业也面临纺织工业所遇到的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等问题,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针织品主要是以来样来料加工、OEM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出口产品的档次低,使中国针织产品难以获得高附加值。中国针织业要想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步伐,必须要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并在品牌、质量、特色等方面重力出击。由于纺织业对劳动力依赖性很大,使得中国的低工资成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份额和成熟的技术配套,未来全球针织业将会大部分集中在中国发展,而作为纺织、成衣业的中上游产业,随着海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入,针织业正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并形成区域性针织基地。总体上来讲针织业的发展前景良好。
为进一步扩大我公司的产品经营力度,公司特派各部门业务员到市场进行调查。
(一)对***市周边地区采购商的**印染布品系列产品调查
**印染布品系列产品在***市周边地区采购商心目中的知名度、认可度
消费者对**印染布品系列产品的兴趣度及选购状况
消费者对其它竞争品牌的认知程度
1.消费者对**印染布品系列产品的建议
(二)对***市消费者的儿童内衣调查
被访者对元首儿童内衣的认可程度
对儿童内衣的选购需求
对儿童内衣的选择习惯
试穿后对元首儿童内衣的满意度
对该产品的建议
(一)区域范围
*********市。
(二)调查对象的范围
1、**印染布品系列产品调查范围
***市市周边:**印染布品系列产品
***市:**印染布品系列产品及内衣产品
2、被访者调查范围
***市周边:西柳采购供应商
***市:五爱市场采购供应商
根据双方的前期交流,询问**印染布品系列产品的销售情况和消费者满意度,我们将采用纯口头提问调研方式进行调查;
问题1:消费者对询问**印染系列产品的认知程度和对同类商品的比较;
问题2:消费者满意度如何,是否经常有回头客。
我们按照计划对市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
1.大多数消费者认为我公司产品并无特点,同市场其他同类产品区别不大,所以选购起来的趋向性并不明显;
2.产品质量一般,没有突出特点,消费者仅看价格和样式合适便随意挑选;
3.西柳市场和五爱市场都是大型批发性市场,种类多,样式多,压力大,不易形成有效优势。
对此,我们公司又要吸取前人经验,又要结合我们公司的具体特点,扩展产品种类;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抢占市场;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优化产业升级,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数控机床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营运体系,形成生产-销售-反馈-改进再生产的良性产业格局。
只有全公司共同努力,才能在竞争中求稳定,在和谐中某发展。